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重视越来越明显。总结不应该简单复述已有的信息,而应该进行思考和概括。这些范文能够展示出不同人的思考和观点,体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路。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一
设计应用。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二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三
3、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诗歌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5、训练学生自学,互助学习的潜力。
训练学生自学潜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具:
1、《咏柳》插图;
2、诗人概况(生平、诗作);
3、学习目的条目。
4、古筝磁带,录音机;
5、诗歌正文。
一、导入。
1、复习所学;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古诗了,你们能背几首给老师听听吗?
生背古诗。
2、引入新课;
师:这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是第九课古诗二首中的《咏柳》。(板书课题)请自由读一下这首诗,把不认识的字,词勾下来(生朗诵古诗)。
3、认读生字。
师:有哪些字不认识能够提出来,我们大家一齐解决。(注音生字)好,请大家一齐朗诵这首诗。
4、指导朗诵;
师:朗诵的真好,可如果能注意停顿的话,我觉得你们能读得更好。读古诗是很讲究的,一般是按照什么原则来读。此刻请大家听老师朗诵一遍,并在停顿的地方划上“/”。(师范读,配乐)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想不想再来朗诵一次?(个别读,配乐)。
二、讲解。
1、明确学习目的;
师:这天我们这节课需要大家掌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诗人;
2、理解诗题;
3、能解释重点词“碧玉”“妆”“一”“万条”“丝绦”;
4、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5、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体会诗的意境;
7、背诵古诗。
2、组织自学;
师:这既是学习的要求,也是学习古诗的步骤。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前四项学习要求。如有问题可向大家求助。
生自学。
教师投影诗人状况并作巡视。
问题:
3、不能理解“丝绦”的意思,解决方法:查字典解释“绦”,再次出示插图,提问:柳树的哪一部分像丝带一样柔软。
3、师生交流;
师:此刻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师:这首诗的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师:请四位同学分别解释四句诗,
4、分析全诗;
师:请思考一下,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柳树,这个季节的柳树有什么特点?请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
三、结束。
1、学法总结;
我们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是按什么顺序。你是怎样学懂这首诗的。(板书学法)。
2、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述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能够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明天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四
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p43例4)。
1、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我能学会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购过物。
生:有。
师:真棒,孩子们都有购物经历,星期天,小红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了三件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生:护眼灯、学习机、空调扇。
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
师:根据这些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生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呀!说明了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万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
板书课题《用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解决刚才刚才提出的其中一问。
(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讨论:这一问是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讨论完后,老师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60(元)。
预设二:558+225+166≈1000(元)。
学生回答。师板书。
3、解决第二问: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思考:解决这一问采用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学生自主准确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49(元)。
558。
225。
+166。
--------。
949。
预设二:558+225+166≈949(元)。
558783。
+225+166。
-----------------。
783949。
指名演板,比较哪种笔算形式简便?
(三)趣味练习、灵活应用。
1、估一估、算一算。
一部手机原价898元,现价685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一个洗衣机原价975元,现价888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书p46第14题。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技能:通过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迁移与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特别是商的书写位置。
通过学习理解商的位置确定的意义,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学生演示小棒、课件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为什么要植树?
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过几天就是3月12日,某学校三四年级的同学为迎接植树节的到来,到山坡上去植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15页主题图:
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生2: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并说一说想法。
2、试着口算,并汇报口算方法。(指名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尝试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是否正确呢?能不能用笔算的方法来验证刚才的结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提问: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理解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师:请一名同学用准备好的小棒分一分,看是怎样分的,每份是多少呢?并把你的分法与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着力训练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
(2)让学生演示分法并说明每份的结果。
(预设:)
方法1: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2: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师:比较两种分法,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更合理?说说你的想法。
2、学习新知探究笔算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分小棒的方法再一次验证了42÷2的结果,那竖式怎样写呢?(师边板书边结合提问完成竖式)
(2)、结合课件小棒的分法扮演算式并说说笔算的过程。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再次演算。
(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都是从高位算起的。如果第一步计算有余数又如何计算呢?
3、自主探究、尝试练习
师:四年级两个班共种52棵,平均分成2份,该怎样分小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分的过程。(课件演示)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巡视辅导并及时了解情况)让算得快而好的同学板演并汇报计算过程及想法。
(2)教师及时改正有问题的地方。
(3)比较例1和例2和刚才这几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练习反馈
找学生到黑板上用竖式计算下面两道题
66÷3=92÷4=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请跟同学们说说。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六
1.熟读并背诵四个字的词语,注意积累词汇。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3.向客人介绍学校情况,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景色,抓住景色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1.理解“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3.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习作。
词语卡片,学校平面示意图,电视机
六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词语卡片,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有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
旭日东升:早晨的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形容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景象。
艳阳高照:明亮的太阳当空高照。
霞光万道:阳光穿透云雾射出的彩色光芒。
夕阳西下:傍晚的太阳从西边落下。
炊烟缭绕:烧火做饭时冒出的烟回环旋转。
二、教学诗歌《帐篷》
1.自由读,说一说有几小节,每小节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对。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建设者的艰苦创业,祖国的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的面貌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2.同桌或小组读一读,背一背。
流动的住户 探索 修 架 盖
最早 荒凉变繁华
荒原野地人家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校平面示意图,请同学们说说对校园最熟悉的地方
老师引导:对校园的熟悉不能光是爱去,要细致观察那个地方的特点。请同学们选择一两个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进一步引导:假如有一批客人来参观我们的学校,请你当导游,就要把最能反映学校主要特点的内容重点介绍出来,这样留给大家印象才深刻。
二、介绍校园应该注意什么呢?请大家讨论讨论
1.同桌或小组讨论讨论。
2.每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三课时
一、文题分析
请你以“早晨”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是一篇以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文题要求写“早晨”的景色。可以写春、夏、秋、冬任意一天的早晨。
二、写作指导
1.早晨,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早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做的事情也不一样,这需要仔细观察,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
2.早晨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录像,(此时,老师可播放不同季节的两个早晨,激发同学的写作兴趣)然后自由发言。
老师总结:“早晨”这篇习作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也可以写早晨的景色。
三、习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确定要写的内容,仔细观察。
2.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
3.怎么说的就怎么写。
4.注意写出你对早晨的感受。
第四课时
学生动笔写草稿,老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修改作文
一、总评本次作文草稿情况。
作文得优的小朋友很多,其中这些同学的作文最优秀:
他们共同的优点是:
最突出的优点是
二、评评这些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评评这些作文哪些地方写得不好?为什么?
1.指名读文,以优秀作文为主。学生听后自由评。
板书学生用得好的词:
2.指名读文,以进步作文为主。学生听后自由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问题所在。
三、小结作文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四、学生修改作文。
第六课时
誊写作文,老师巡视指导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七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简单事物搭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情境教学,指导操作,直观演示法。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白板。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老师是朝鲜族特别能吃辣,你能吃辣吗?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你看,三个字就有六种排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搭配中还有那些学问?(板书:简单的搭配)。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来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着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美羊羊都有哪些衣服?其中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
生:2件上衣,3件下衣。
师说明: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是一种穿法,你最想让喜羊羊怎么穿?
2、小组合作。
师提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不记不清楚了,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课件出示)有人想出来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只在脑子里想,想不清楚啊!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在白板上画)(画图连线、文字连线、图形符号连线、数字连线法、字母表示连线等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3、展示汇报。
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黑板展示,对比,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你们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呢?你们试着总结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过程,展示交流,突出有序思考。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录不同穿法。
课件出示:
1、先选定上装,再搭配不同的下装。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有三种;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又有三种,一共有几个三种?列式3+3或者2x3(板书:3+3=2x3=6种)。
2、还可以先选定下装,再搭配不同的上装。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有2种;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还有2种,一共有几个2种?列式2+2+2或者2x3(板书:2+2+2+6种2x3=6种)。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下装,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指学生所画方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六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先选定再…)。
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点击课件)我们称之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由具体文字表述、画图表示到用抽象的符号表达的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到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蒸包。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一题。
看一看,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十位。
个位。
师:哪些数必须写在个位上?哪些数必须写在十位上?
生:3、6、8必须写在个位上;2、4、9必须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六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呢?说说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明明和聪聪两个小天使真可爱,瞧,孩子们都争着要和他们合影拍照呢!课件出示。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5、提高题。
看这节课的最后一道题——1题,?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老师想将这道题再增加点难度,不知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张生日贺卡,有()种搭配方法。
四、全课小结: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八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九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1、读——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2)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3)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看——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仔细观察图画,然后再读读古诗,从中知道了什么?
(2)互相交流。
3、议——探究协作,读中悟情。
(1)以小组议议,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没有读懂。
(2)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屠苏、瞳瞳日、新桃、旧符。
(3)说说诗句的意思。
4、评——多元评价,品析美读。
(1)读出你的感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2)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3)古诗赛读,师生互评。
5、诵——积极展示,深情诵读。
采用“对诗”、“诗句接龙”等形式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作业超市:
1、收集王安石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2、收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背诵。
3、收集课外你喜欢的古诗,试着理解。
4、模仿古诗自己也写一首。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元日)。
此文转载。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
本单元教材介绍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1、要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3、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4、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
5、充分发挥教学用具的作用。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根据统计表正确制作出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1、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它不能代表个体,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在教学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这两个数学名词需结合具体的图例,让学生搞清楚。学生在做把统计图补充完整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严格要求:画标准、使用尺子,良好的作业习惯需从小养成。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
2、平均数2课时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一
学生分析:
美术课是孩子们是非常喜欢的,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喜欢动手操作,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是很强烈的。本课中所用材料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使用单件材料进行拼贴、剪等学生基本能掌握。但是对于同时运用几种材料组合设计,及色彩、作品造型的搭配等方面还是会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计和引导。
教材分析:
树叶、草、豆类、石子等等都是孩子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材料,孩子们虽然经常接触它们,但很少刻意去观察它们,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可以利用它们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在学生收集接触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渗透利用拼贴、剪等基本制作方法来制作成精美的装饰作品。通过这节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启发他们发现身边周围的美好事物,从中懂得体验生活和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确认哪些材料是可利用的材料。
2、能力目标:收集可利用材料,用拼贴、剪、等方法制作成装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体验设计制作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和创作。
教学难点:多种材料制作作品。
教具学具:
1、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如树叶,豆类,铅笔屑等。
2、胶水、剪刀、纸。
3、各种贴画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一棵小树五个叉,不长树叶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团结合作本领大。
根据学生学生猜出的谜底板书:手
2、歌曲《巧巧手》。
1、课件出示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植物叶子或植物籽粒等实物做成的贴画,引发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籽粒的形状美、色彩美。
2、、出示精美的实物种子粘贴画作品:
(引导学生近距离的观察种子粘贴画作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像思维空间及触觉和审美经验。并且也及时的带领学生走出图片做进一步的观察,在用手触摸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自由真实的自我体验。)
3、观察这些贴画所用的材料,他们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各种植物籽粒色彩、造型的不同,大小也有变化,越仔细看变化越多,使学生初步认识植物籽粒的形状美、色彩美)
4、联系实际说说这些材料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
5.说说这些精美的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大家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点、线、面造型的方式。从而引出设计制作的步骤,在师生讨论交流中总结方法和步骤。这一环节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打破了常规的教学空间,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平等、民主、快乐的接受知识、感悟知识。)
6.你认为还有那些材料也可以拿来利用。(这一环节更实际的落实到制作的设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回合的比拼,让学生从本质上来认识原材料、了解原材料的来源,了解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想象。为后面的设计制作做铺垫。)
1、教师示范阶段------教师为学生示范一作品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感受美之后,学生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的欲望。但如何表现美呢?学生光有情感上的欲望可不行,还得有技术上教师的重点示范。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对贴画的制作过程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示范一幅画,使学生学习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如剪,折,贴等,并使学生掌握点、线、面、的粘贴技巧。
2、奇思妙想阶段------学生根据实际材料动手制作。
教师提出要求:(1)要知道做什么?用什么方法做?除了刚才几种方法以外,你还能用其他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希望你能用自己创造的方法来制作。
(2)可用各类材料单件或多种材料混合制作,鼓励学生利用混合材料来制作,这样作品的效果会更好。
(4)提醒:告诉学生在使用剪刀和小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5) 学生制作开始----课件循环播放各种种子粘贴画作品。
(课件播放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思路和参考依据,并,启发学生学会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有趣的创造。)
1、 学生自评:学生说一说自己作品的创意和设想?并评价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这样的目的不但给学生创造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还使学生共享了他人艺术成果、共享了快乐、共享了经验。使学生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表现得真棒,大家用自己的巧巧手创作了这么多幅优秀作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勇于实践,我相信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1、透过对诗歌资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和欣赏美的潜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情绪一齐来学习一首。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潜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状况。
3、检查自学状况: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透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那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7、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齐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资料,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透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貌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貌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此刻,你们应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能够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潜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述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能够《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国徽》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1、了解小作者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国徽,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有关国徽的相关知识。
1、有关国徽的录像片。
2、各种硬币,分组观察时用。
1、谈话,引导学生观察:硬币背面印着什么?
板书:国徽
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
学生:在公安局。
在法院也可以看到它。
在人民大会堂前也能看见它……
2、观察国徽图案里有什么。
(国徽图案里有天安门、五星、麦穗、齿轮)
1、自学。(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全班交流,一起突破难点。
“你已经认识了那些字词?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记难写?”
(1)读准字音。
shuo dao
闪烁摔倒
(2)记住字形。
擦:右边中间是“”
摔:右边的笔顺是:
帽:右上部是“曰”,右下部是“目”。
(3)理解词义。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辽阔:宽广;空旷。
1、自由读课文,数一数全诗共几个小节。(三节)
2、听读课文,思考:每一小节都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我”爱护硬币上的国徽。
第二节:“我”扶起了一个摔倒的小弟弟,从小助人为乐,为国徽增了光,添了彩。
第三节:“我”和祖国一起在国徽的照耀下成长。
国徽
五星天安门麦穗齿轮
(简图)
1、了解“我”在平时怎样爱护国徽,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便国徽更美丽。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国徽上有什么图案?
2、国徽是国家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自由读第一节,思考:“我”是怎样爱护国徽的?
学生甲:“我”把拾到的硬币交给老师。
学生乙:“我”擦掉硬币上面的污泥。
2、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因为硬币上有国徽……)
3、自由读。
4、分大组比赛,评读。(注意停顿)
1、自由读,思考: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我”扶起一个摔倒的小弟弟)
2、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
(“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爱祖国)
3、让学生充分读。
4、指名读,评读。
1、你见过天安门前的国徽吗?放课件,看后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2、练习朗读第三节。
3、指名读,评读。
我们做什么事能为国徽增添光彩?
学生甲: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
学生乙:我们热爱集体,关心同学。
学生丙:我们孝敬父母。
ying bi zi shan shuo shuai dao
( )( )( )( )
zhao yao jing cha wu ni wen nuan
( )( )( )( )
( )的大地( )的阳光
( )的微笑( )的硬币
国徽上有( )、( )、( )、( )这四种图案。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四
3、听清楚老师的的要求:
(1)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它坐落在哪?
(2)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它的设计者是谁?
(3)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它的年代?
(4)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它在世界上的影响?
4、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这座石拱桥了,你们呢?
二、体会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1、请你快速默读第2自然段。赵州桥非常雄伟,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标画下来,并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l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指学生读出句子说出感受。
(2)50多米长,9米多宽。它的桥长大约有我们的6个教室那么长,桥宽比我们的2个教室还要宽。中间通过的是古代的大马、马车,两旁还有川流不息的人群。真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不能再现这热闹的景象。
(3)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
(1)指学生读出句子说出感受。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小桥洞流过。
3、听老师的问题,试着用你的朗读向我们介绍介绍赵州桥。
(1)赵州桥有多长?有多宽?
(2)这么长的桥,有什么特点?
(3)大桥洞上还有什么?
4、“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1)这种设计”是指怎样的设计?可以读读书上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简单介绍原理。
(3)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4)课文的哪句话告诉我们答案了?
(5)能用几个短语概括吗?
三、体会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1、赵州桥的特点还远不止这些呢。“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1)读一读,这是什么句?
(2)什么作用?。
(3)哪部分是承上?哪部分是启下?
(4)教师说明用法: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因为它与下文的联系更密切,所以多放在段首。在你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到过渡句,使内容更加连贯。
2、同学们,现在我们如愿以偿的来到了赵州桥边。美观的的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无数只龙个个栩栩如生,可称为艺术珍品。快找找,它们都藏在哪呢?请在书中找到对应的语句,读一读。
(1)你最喜欢那哪幅雕刻?把它的特点读给我们听听。教师评价:
l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2)作者是运用什么句式将精美的雕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3)既然喜欢这些雕刻,能把它印在脑海中吗?试着填一填。
(4)看看你填的内容和前面的句子有什么联系?
(5)再试着背一背:
4、长50多米的桥面上难道仅仅只有这三幅雕刻吗?展开想象,运用这样的句式,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栏板上更多的精美雕刻。
(1)小组内练习说一说。
(2)指名展示。
5、多美的石雕啊,同学们。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四、总结全文。
2、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感而发的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把对赵州桥认识都融入其中。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德,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
3、在对课文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7、学会通过事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1、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1、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欣赏全国各地各种名山大川的图片,感受山的造型之美。
2.了解简单的浅浮雕知识,尝试用各种纸材,学习撕、剪、拼、贴等纸造型技法,表现重叠的山峰。
3.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本课教学分欣赏和立体纸造型两部分。旨在通过大量的自然风光、名山图片的欣赏,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用纸雕拼贴组合的形式再现山的美感,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国热情。
重点:感受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
难点:用立体纸造型表现重叠的山峰。
(学生)收集中国各地名山的摄影图片,纸材、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师)课件、彩纸、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1.欣赏导入,启发谈话。
(1)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和画作: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及对黄山的认识。引入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看图提问:你们去过这美丽的地方吗?这是哪儿?(黄山)。
(2)出示黄山其他景点的图片,学生谈谈感受。
(3)说说自己熟悉的山区景色,谈谈印象深刻的景点。
(4)小结:各地的山都有不同的美感。
2.揭示课题:用纸造型表现重重叠叠的山。
3.示范制作,讲授纸造型的创作方法。
(1)边示范边讲解纸造型的制作步骤。
(2)讨论如何组合纸造型山,感受不同的美感。
(3)学习重叠排列的方式。
4.观察分析,交流表达。
(1)出示课件,播放全国各地的名山图片。
(2)欣赏美景,感受不同的美感。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不同的山景都可以用纸造型的方式表现。
5.学生创作,表现创意。
(1)利用不同纸材的特点,设计制作纸造型山。
(2)选用不同的色纸进行创作,注意色彩的搭配。
6.作品展示评价。
可以将作品放置在盆中,添加植物装饰,进行点缀美化。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七
1.出示四字词语: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三、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生诵读古诗。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2.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师生合作读诗。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咏柳》;
2.完成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1、咏柳碧玉柳枝柳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
2、春日胜日晴日。
滨水边。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八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重点和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沁人心脾、馋涎欲滴、根深叶茂。
3、思考:“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理清脉络。
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1)“信任”什么意思?(相信而敢于托付。)。
2)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3、小结:桃园主人信任客人;客人信任主人,双方互相信任。
板书:信任。
桃园主人客人。
4.双方是怎样信任?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一起学习课文。
二、学习2――6节,理解“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1、读读2――6节,找出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一句句子。(第2节第3句句子)。
(1)学生读句子。
(2)出示填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几只竹篮,篮下()一张纸条,上面():“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自己采,然后把钱()箱子里,祝您愉快!”
(3)给“尽管”换词,理解词意。(尽管――只管)。
(4)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a.把“我们”当作朋友;b。
让“我们”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c。
信任“我们”
板书:让客人自己采桃子自己付钱。
2.抓住小狗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主人怎样信任客人”
(2)快速默读读2――7节,划出小狗招呼客人的句子。
(3)师生合作读好这些句子。(读准“吠”的读音,理解“吠”的适用范围)。
(4)用词组概括小狗是怎样招呼客人的。
板书:等待到来。
撒腿领路。
带回原地。
热情道别。
(5)借助词组连起来说说小狗是怎样代主人招呼客人的。
3.通过复述,进一步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1)桃园里只有小动物在代替主人招呼客人而忙碌,这是为什么?
(体现主人充分相信每一位客人,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举动让人感到充满温暖和人情味。)。
(2)将“纸条上的内容”与“小狗的热情好客”连起来复述,体会“桃园主人信任客人”。
三.以读代讲进一步学习2――6节,理解“我们信任主人”,体验“被信任的喜悦”
1.当我们来到屋前看到主人的纸条,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被信任的愉悦,在被信任的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对方信任,我们跟着小狗――(钻进果林,只见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随机理解“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的意思。
2.正因为有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我立即向一棵大桃树跑去,先生跑向另一棵。我们沉浸在亲手摘果实的欢愉中。)。
四.创设情境,复述事情。
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借助板书复述事情。
五.学习第8节,
1.齐读。
2.“我”为什么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这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请你根据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十九
课堂类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具学具: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斯特于18前后发明,18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5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二十
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特点。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3、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能在交流过程中看到的景物说清楚,对于印象深刻的,能说得具体些。
会聆听同学的发言,把句子说具体、生动。
教师准备设计一组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歌唱春天。
1.读一读。课件展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2.唱一唱。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春天的歌曲(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3.说一说。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二、畅所欲言,感受春天。
1.是啊!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春天的美图,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把看的说出来呢?(课件出示春天的美图)。
2.学生畅所欲言把看到的说出来。
说话示例:
(1)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开了……。
(2)春天来了,小溪里的水解冻了……。
(3)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
3、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如何让把话语说生动、具体(如,运用不同的修辞,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设计意图:教会孩子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把把看到的景物说清楚,还要说具体说生动。】。
三、小组合作,描绘春天。
1.学生回答。
2.小组合作。
课件出示交流要求。
(1)想去哪里玩?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2)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讲话(认真倾听也是一种美德)。
(3)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总结把组里的意见,并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回顾小结,增强感受。
春天里,有阳光,有小鸟,有花香……春天多美啊!一年之季在于春,让我们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共同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吧!
板书设计:
春天去哪儿玩。
颜色形态。
视觉听觉嗅觉。
按一定顺序。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有关词语及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种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一起到西湖岸过去欣赏了西湖那迷人的风光,回。
忆一下,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
2.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这些景点分别有什么特点,用“”在文中画一画。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十里明湖中,孤山有什么特点?指名答、板书。
“格外秀美、典雅”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试读--齐读)。
(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
a.看投影“苏堤、白堤”(简介有关苏堤、白堤的知识)。
b.再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这句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绸带怎样?(绿、轻柔的飘带拂在碧水之上。)。
把白堤和苏堤比作这样的绸带,突出了两堤的什么?(绿、轻柔)。
板书:绿、轻柔。
指导朗读(试读--范读--女生读)。
(4)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那湖心的三个小岛又有什么特点呢?(投影两岛)。
看图理解“掩映”
“仿佛”是什么意思?造句板书:仙境。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试读--男生读。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板书: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三、自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要求:(1)完成填空。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填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岸边的华灯(),宛如()。远处,()。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
2.指名读。
(1)描述“夜幕初垂……湖水荡漾”的情景。
(2)理解“岸边的华灯……游动”这一比喻句。
把“宛如”换词。造句。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放录音看投影)。
齐读最后一句。
3.指导背诵。
(1)看投影、配乐、师朗诵第四自然段。
(2)自由准备2分钟,指名上讲台边指图边背诵。
(3)齐背。
4.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最后,让我们再由远到近欣赏一次西湖的奇丽风光。(多媒体)。
四、布置作业: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起伏明月()()神怡。
()叠叠湖水()()徐来。
2.造句:
(1)犹如--。
(2)仿佛--。
3.背诵课文。
6.西湖。
孤山秀美、典雅。
近赏两堤绿、轻柔心旷神怡。
三个小岛仙境。
华灯游动。
夜游溶为一体。
琴声悠扬。
三年级元日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