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实验教案设计(汇总20篇)
教案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密切相关。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教案来自于多位优秀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指导性。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一
导语:这个实验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下面的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搜集的2017《一次成功的实验》教案设计,欢迎阅读,谢谢!
这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但都没有成功,而这次却获得了成功。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体现出小女孩品质的可贵和团结合作的重要。这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不仅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还给学生以启迪。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讲三个学生做游戏的经过。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讲教育家弄清了实验成功的原因后,感到十分激动。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分组做实验导入,感受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初步体验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本单元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3、通过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做(游戏)、演(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课文内容)突破本课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了解实验(游戏)的经过,弄懂实验成功的原因。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瓶子、玻璃球、细绳子、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学生做游戏。
2.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已在做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3.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2)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初步解决阅读困难。
小结过渡: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真棒!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疑问,就让我们再把课文读读,看谁最快找到答案!在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请看。
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教育家十分激动。再读课文时,想一想:
(1)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2)实验最后成功了,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3)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边仔细地看屏幕,一边认真的听录音。
(播放动画)听完后:板书三个问题。
1、小组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将不明白的地方在组内讨论、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收集起来。
2、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引导体会小女孩的.聪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牺牲、有集体荣誉感、有团结合作精神等。可引导学生从任何一方面来理解这句话,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引导学生从“不假思索”一词及小女孩的话来领悟人物精神。)
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家的话一方面说明了以前的多次实验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这次实验的成功让教育家十分激动,也是对女孩无私精神的赞扬。)
对,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读,注意要把教育家激动、兴奋的感情读出来。(齐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读得真棒!分析最后一段。板书: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失败 争着往外拉
成功 先人后己 、合作精神
1、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对话)
3、重演课文中的游戏,进一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此项活动可结合教学灵活处理。)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失败 争着往外拉
成功 先人后己
合作精神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二
1 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 了解一些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2 树立安全意识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 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实验安全常识、常见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
a.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 另一盏酒精灯。
b.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 酒精。
c.用完酒精灯 必须用 盖一、你记得这些仪器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吗熄 不能用嘴吹灭。
d.万一洒出的酒精着火 不要惊慌 应该立即用 铺盖。
e.使用前检查灯内是 否有酒精 酒精占容积 。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 不要垫石棉网 但要先进行预热 以免试管炸裂 若为液体 时 则不超过 1/3 试管倾斜 管口不 若为固体 应平铺底部 管口略 以免水蒸气冷凝倒流炸裂试管。同时 加热时用试管夹夹试管的位置 向 ___________。
在量液体时 要根据___________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 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读数时应___________。同时 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 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 不能在量筒内___________。
要放置___________ 使用前要___________ 砝码和游码要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称量时注意物体___________。
以不超过烧杯容积的__ _ __ __ _ __ _ 为宜 以防烧杯内沸腾时液体外溢。烧杯加热时 烧杯 外壁_ __ _ __ ___ __ 烧杯加热 腐蚀性药品时 可将一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 以免烧杯内液 体溅出。
1 在实验室 我们如何取用药品呢
2 在实验室 我们如何称量药品呢
3 在实验室 对仪器的洗涤有什么要求吗
4 如何检验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1 你知道哪些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有特殊规定吗
2 在实验室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 如果着火了怎么办
3 发生烫伤怎么办
4 你知道化学灼伤吗 要是不小心发生了化学灼伤怎么办
5 你知道哪些行为会引起爆炸或仪器爆裂吗 如何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6 你知道哪些行为会导致中毒吗 如果发生了中毒该怎么办呢
7 你知道实验室里的灭火器材、煤气开关、电闸等在哪儿吗
8 你会用灭火器吗
1 、下列做法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 请予改正。
1 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
2 用嘴吹熄酒精灯。
3 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 应立即用水浇灭。
4 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盏酒精灯。
5 眼睛里不慎溅入了药液 应立即用水冲洗 边洗边眨眼睛 不可用手揉眼睛。
6 将 co 中毒者移入通风处抢救。
7 配制硫酸溶液时 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 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
h2so4。
8 不慎将浓 h2so4 溅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稀 naoh 冲洗。
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室中固体药品应放在________瓶中 取用大块固体时用________取 粉末状固体用______取。液体药品应放在________瓶中 对于见光容易分解的溶液应放在________色的瓶中。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三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2.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可以吸水的。
3.发展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1)教师应充分了解生活中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2)幼儿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操作材料.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毛巾,盖子上开一个小口),杯子人手一个.
(2)每组一盆水,海绵,布,棉花,沙,石头,水果网,泡沫,积木,毛线等材料若干.图表一张.
三.活动过程:。
1.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
(1)将一杯水倒入八宝粥瓶子里,请幼儿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并以实验证明.
(2)出示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有毛巾),猜猜看结果是否一样,并验证.
(3)集体讨论水到那里去了?
2.引导幼儿自己变魔术,寻找原因.
(1)鼓励幼儿像教师一样变魔术.
(2)打开瓶盖,发现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儿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一至两种,再次实验.
4.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吸水的,并以结果记录在图表上.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让我们在外面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吸水的。
四.延伸活动:。
回家后,继续研究可以吸水的材料.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四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超声波”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3)抓住“敏捷”、“敏锐”、“灵巧”、“灵活”来体会蝙蝠不是依靠眼睛来探路的。
(4)小结:斯帕拉捷蒙住了蝙蝠的眼睛,可蝙蝠仍能自由飞行,证明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4-6节,完成表格。
实验次序。
怎样试验。
试验结果。
第一次。
蒙住眼睛。
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4、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多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二)“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节,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节,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三)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节。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再读课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办一期手抄小报。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五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斯帕拉捷匆匆吃完晚饭,便走出街口,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遵循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采取“质疑式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介,多次走进文本,层层深入,充分与文本对话,由表及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超声波”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默读2——6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怎样试验实验结果。
第一次:蒙住眼睛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自然段。
4.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六
今天我们学了《斜塔上的实验》,觉得深受启迪。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勇于尝试,才会获得成功它主要讲的是这么一件事:伽俐略在教堂油灯的摆动下好象发现了什么,于是他回家拼命地做实验。但他被许多学生和教授嘲笑,最终证明他的发现机会来临了。他在斜塔上完成了这个实验,发现了自然定律。
加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2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经过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体做自由落体时,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是否有关系:伽利略经过再三的观察、研究、实验后,发现如果将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放下,两者将会同时落地。于是伽利略大胆地向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了挑战。
得知要勇于尝试,才会有获得成功。年轻的朋友,我们一起努力吧!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七
学习目标:
1、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铁球(2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4分钟)。
[再现实验]。
大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永恒的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沸腾的茶水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当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时,哪个球会先落地呢?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伽利略吗?
(学生介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二.出示目标(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达成以下两个阅读目标:
1、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三、阅读感知(7分钟)。
首先,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出示填空题)。
四.研究重点(25分钟)。
阅读一篇文章,关键是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那些值得我们去重点研究的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确定学习重点。
(确定重点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确定的学习重点为斜塔上的实验部分,那么在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19节,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出示问题:
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讲解范例: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
这句话中“不客气”和“嘲笑”说明了学生看不起伽利略,对伽利略做法的一种不理解,对伽利略是一种嘲讽和讥笑的态度。
(小组交流语句,分析,)。
提示:在分析语句时,要抓住关键词,体会词语含义,分析句子作用。
学生评析: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这些词都是贬义,表明伽利略当时所面对的反对势力之巨大。
2、“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分析:“胡闹“说明教授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是小孩子的把戏,“威胁”说明教授们心中也有点恐慌。
3、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分析:“表演”说明对伽利略来说这只是一次公开演示,从另一侧面反映伽利略很有信心,这已不是一次实验。
教授们穿着长袍反映了他们对这件事的郑重,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他们想看看伽利略会在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比萨斜塔上做出怎样荒唐的“游戏”,学生“不客气地嘲笑”使得他们最想看到这个可笑的老师会怎样出丑。
“大家“说明观看这次实验的人数之多,场面之大。“吵吵嚷嚷,兴高采烈,”说明议论之声很多,大家兴致很高,神采飞扬。
前面是“给他一顿教训”后面变成了“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说明所有的人对这次实验都抱定了一定会失败的想法。这“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说明教授们认为伽利略的思想和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荒唐的程度,他们要彻底败坏伽利略的名声,让他永远抬不起头来。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分析:“嘘”说明就在实验的最后关头,人们都不忘给伽利略施加压力,想迫使伽利略在最关键的时候放弃。当实验进行时,人们的态度从一阵“哄笑”到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反映了他们愿望的破灭。
5、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这样那样滑稽玩意儿。
分析:“神圣”反映了当时人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评价很高,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和经典,“滑稽”是令人发笑的意思,这里指那些教授对伽利略的实验及实验器材的鄙视。
他们的态度动摇了伽利略的想法了吗?
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学生阅读相关语句、分析)。
1、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分析:“重新检验说明是再次检验,也反映了以前有人检验过,但没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说明伽利略不是把前人的结论当作真理,而是要用实验去证明。反映了伽利略注重实验、实践,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2、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分析:“拒绝”说明伽利略的坚持,“乐于”说明伽利略愿意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刚才大家分析得都不错,其实,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我们要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和分析课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认真阅读文章,把握重点内容,结合关键词语,体会语句的深刻内涵,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我认为伽利略是一个不怕威胁、勇于探索、注重实践、不迷信权威、热爱科学的科学家。
(学生回答)。
五.拓展延伸(8分钟)。
其实在科学发展史上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有很多,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呢?
(展示读书卡片,学生讲述制作过程、内容选择)。
老师赠言: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六.板书设计。
嘲笑威胁大吃一惊热爱科学。
注重实践。
拒绝停止乐于接受挑战权威。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八
【设计理念】。
【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游戏)的经过,弄懂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瓶子、玻璃球、细绳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做游戏。
2.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已在做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3.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初步解决阅读困难。
小结过渡: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真棒!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疑问,就让我们再把课文读读,看谁最快找到答案!在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请看。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
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教育家十分激动。再读课文时,想一想:
(1)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2)实验最后成功了,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3)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边仔细地看屏幕,一边认真的听录音。
(播放动画)听完后:板书三个问题。
2、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共同解决问题。
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深入体会重点句。
重点句一:
重点句二:
重点句三:
五、实验成功了,最高兴的会是谁?(教育家)。
对,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读,注意要把教育家激动、兴奋的感情读出来。(齐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读得真棒!分析最后一段。板书:
失败 争着往外拉。
成功 先人后己、合作精神。
六、再次交流收获。
1、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对话)。
3、重演课文中的游戏,进一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此项活动可结合教学灵活处理。)。
【板书设计】 。
失败 争着往外拉。
成功 先人后己。
合作精神。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发展幼儿的动手观察力和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点:
通过活动,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活动难点:
幼儿动手操作,成功地让鸡蛋浮上来。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关于物体沉浮、溶解的初步经验。
2.物质准备:教师:装有水的透明杯子一个,鸡蛋一个,搅拌棒一支,盐一杯;视频《死海的秘密》。
3.幼儿:装有水的透明杯子、鸡蛋、小勺子人手一份。盐每组一份,毛巾每组一条。
活动过程:
一、魔术“蛋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材料,幼儿观察鸡蛋在水里的沉浮。
师:小朋友们,这里有一杯水,鸡蛋宝宝要去水里游泳了,你们看,蛋宝宝会游泳吗?(不会,沉到水底了)。
2.教师演示魔术“蛋宝宝浮起来”
今天张老师要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这个魔术可以让蛋宝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术棒搅一搅。(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提问: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蛋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与假设。
1.幼儿猜测,魔术粉到底是什么?
你觉得我的魔术粉是什么?(幼儿自由发言,教师从魔术粉的颜色、形状等方面提示幼儿)。
2.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幼儿实验,让“蛋宝宝浮起来”
1.交代实验要求。
每组的桌子中间都有一份魔术粉,每个小朋友的'位子上都有一杯水和一个鸡蛋,请小朋友将鸡蛋轻轻放入杯子中,再用勺子舀进魔术粉,轻轻搅拌,注意魔术粉要放得足够多才会成功哦!
2.教师巡回指导。
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轻轻搅拌,注意魔术粉的用量。引导幼儿间相互观察、交流实验的结果,感受新奇发现的乐趣。(讨论交流分享)。
四、交流实验结果。
1.揭示魔术粉的真实身份。
说一说水里加入什么魔术粉使蛋宝宝很快浮上来?(盐)。
2.引发幼儿对盐溶解于水增加水的浮力的思考。
我们知道盐加入水里会溶解,为什么盐在水里溶解了,鸡蛋宝宝就能很快浮上来呢?(自由讨论)。
3.介绍词语:浮力。
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里,增加了水的浮力,浮力增大了,鸡蛋就能浮上来了。
五、知识迁移。
1.介绍“死海的秘密”
师:地球上有一个神奇海洋叫“死海”。很久以前有个将军抓了一群士兵,想把他们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士兵都浮在海面上,没有沉下去,结果一个都没淹死。
2.幼儿观看视频“死海的秘密”。
3.知识迁移:提问: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不沉下去呢?你发现了死海的秘密了吗?
4.教师与幼儿总结:原来,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宝宝浮上来。同样,死海的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所以士兵们都浮上来了,没有淹死。
延伸活动:
今天的发现可真神奇啊,盐的作用真奇妙,它还有很多奇妙的地方等我们来发现呢,小朋友如果有新的发现一定要跟我们分享哦!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
1、让幼儿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的。
2、培养幼儿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主意识。
幼儿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一)出示幼儿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幼儿观察,并进行讨论。
1、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幼儿外形)。
2、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园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1、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2、请幼儿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3、请幼儿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园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1、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2、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认知目标: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二)技能目标:
1、幼儿通过对针筒水压机的安装,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的发展。
2、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怎样才能让水流变快、变慢;探索路径:出示两个针管,问这两个材料怎样做实验(幼儿分散回答)问:怎样才可以让小针管里的水到大针管里。(引导说出胶皮管);兴趣点:水从针筒流到另一个针筒里;重点:水流动的速度跟压力的大小有关;难点:幼儿使用针管的方法、用胶皮管连接两个针管。
(一)幼儿材料:注射器2个、胶皮管1根、色素。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小朋友还记得我们以前做的小实验吗?(复习操作过程、原理)。
2、出示本节课所需材料。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材料宝宝怎样和我们一起做实验。
(二)活动进行中。
1、材料探索、感知材料。
教师出示注射器,请幼儿观察并说一说,在哪里见过,那么跟医生用的打针的注射器有什么不同,如:没有针头。
教师再出示胶皮管,请幼儿摸一摸,说说它能干些什么?出示色素(注:提示幼儿色素的安全性)。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先将色素调成色素水,在把一个注射器里吸入色素水,然后连接胶皮管,在胶皮管的另一边连接没有吸色素水的注射器。
3、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三)互动课堂。
请幼儿先自由推动活塞,然后等幼儿熟练操作后,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流动得快。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
1、总结:当推动针同时,我们给水一个压力,水是液体的,遇到压力后就会向另一个方向流动,压力越大,流的越快,压力越小流的越慢。
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
(1)水是什么状态的?(液态)。
(2)水遇到针筒给的压力时发生什么现象?(流动)。
(3)要想让水流的快,可以怎么做?(给它一个较大的压力。
3、作品展评。
(1)请幼儿到前面给其他幼儿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压机是怎样工作的,并简单说一说原理。
(2)上节课家庭实验室的活动内容,溶解实验,将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教师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五)总结延伸。
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两个针筒里注入不同颜色的水,推动针筒,观察现象,并请家长帮忙记录下来。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二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我感悟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设计思路】。
1、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分组做实验导入,感受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初步体验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为突破难点作好铺垫。
2、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有趣且易懂,因此,自读自悟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主要特点。运用本单元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3、通过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做(游戏)、演(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课文内容)突破本课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育学生学习小女孩先人后已的精神,懂得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游戏)的经过,弄懂实验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瓶子、玻璃球、细绳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学生做游戏。
2.请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已在做游戏时的感受和体验。
3.请没有参加游戏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小结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刚才游戏有关的课文,文中也有三个小朋友参加了刚才同样的游戏,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2)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初步解决阅读困难。
小结过渡: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真棒!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疑问,就让我们再把课文读读,看谁最快找到答案!在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提示,请看。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课文。
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这是一个实验,也是一个游戏,却让教育家十分激动。再读课文时,想一想:
(1)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
(2)实验最后成功了,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3)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一边仔细地看屏幕,一边认真的听录音。
(播放动画)听完后:板书三个问题。
1、小组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将不明白的地方在组内讨论、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收集起来。
2、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共同解决问题。
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深入体会重点句。
重点句一:
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引导体会小女孩的聪明、急中生智、心中有他人、不怕牺牲、有集体荣誉感、有团结合作精神等。可引导学生从任何一方面来理解这句话,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重点句二: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引导学生从“不假思索”一词及小女孩的话来领悟人物精神。)。
重点句三:
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家的话一方面说明了以前的多次实验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另一方面,这次实验的成功让教育家十分激动,也是对女孩无私精神的赞扬。)。
五、实验成功了,最高兴的会是谁?(教育家)。
对,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段读读,注意要把教育家激动、兴奋的感情读出来。(齐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读得真棒!分析最后一段。板书:
失败争着往外拉。
成功先人后己、合作精神。
六、再次交流收获。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对话)。
3、重演课文中的游戏,进一步体会小女孩先人后己的精神。(此项活动可结合教学灵活处理。)。
【板书设计】。
失败争着往外拉。
成功先人后己。
合作精神。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三
1、确定、组装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掌握二氧化碳的收集和检验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采取讨论的形式,从学生学过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通过学生实验操作,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探究准备实验用品:
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长短不同的蜡烛2支、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
四、探究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分组实验、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探究。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很高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化学知识。你们喜欢做实验吗?好,今天我们到实验室来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希望同学们学有所获。
(一)出示目标:见ppt生读,教师板书课题。
(二)[知识回顾]: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可采用什么装置?[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板书]:
1、收集方法的确定:[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师生活动]:回顾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见ppt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可以确定与实验室中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
[提问]:根据co2的物理性质,采用什么方法来收集co2呢?[板书]:
2、收集方法的确定:[师生活动]:收集装置选择的考虑因素[总结]:用向上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师生总结]:结合以上分析,确定实验装置:用ppt演示制取组合,重点介绍锥形瓶组合,以利于学生本节实验操作。
[提问]:如何证明集气瓶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教师ppt演示。
验满方法:将燃着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木条熄灭,证明瓶内充满co2。[师生小结]:试着总结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操作步骤。见ppt演示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加药品—收集气体—验满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后的回答,做出纠正。
(三)[学生实验]:本节课目的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因时间关系,同学们不能预习学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以便同学们能顺利实验。
首先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进行气密性检查,然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分别收集分别收集一集气瓶和2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学案提示完成6个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作出相应解释。出示幻灯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引导快速阅读,明确实验步骤)。
[教师提醒指导]:(结合ppt演示完成实验报告)1)、学生开始收集时,提醒学生将小烧杯放于天平上,调整平衡。
2)、验满后,改用塑料瓶收集。此时再将集气瓶内二氧化碳向简易天平一侧塑料桶内倾倒,观察天平平衡情况。
3)、第一个塑料瓶验满,换第二个塑料瓶收集。
4)、向第一个瓶中加约1/3的蒸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静置,观察现象。各取1--2ml紫色石蕊试液和澄清的石灰水于2支试管中,准备化学性质的探究。(此时可再观察塑料瓶变化情况)。
5)、待第二个塑料瓶收集满后,盖好,将导管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点燃酒精灯,用试管夹夹持该试管,加热,观察现象6)、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总结]: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co2。
7)、将烧杯中的蜡烛点燃,将第二瓶中的co2气体从矮蜡烛一侧缓缓倒入,观察现象。
生答: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五)[谈收获]:结合本节课的实验情况,谈一下你的收获。
(六)[挑战自我]:
1.硫化氢是没有颜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剧毒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6体积的硫化氢,溶于水形成氢硫酸。
硫化氢是一种可燃性气体:2h2s+3o2===2h2o+2so2。
实验室里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取硫化氢。(1)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可用制取__________气体的装置;(2)收集应用_______________;(3)为了防止多余的气体逸出污染环境,可将其通入______中。3.下列哪个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a.c+o2===co2b.c+2cuo==2cu+co2↑。
高温点燃。
高温。
点燃。
(3)甲烷气体是否难溶于水,密度是否比空气大。利用此性质应用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方法来收集甲烷。
(七)[作业设计]:
必做:独立完成本次实验报告。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四
设计意图:大班的孩子对动物的一些防身绝招已有所了解,然而对动物的再生本领却比较陌生,活动以《螃蟹的奇遇》这个故事为背景,以螃蟹失去大螯、长出大螯、发现壁虎和蚯蚓的再生本领为线索。在欣赏课件和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分享经验,从而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再生本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
2.在倾听、思考、探索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萌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魔术道具、课件、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精彩的节目。
1.教师表演魔术,将大拇指拔走。
2.和幼儿一起揭穿魔术。
师:老师拔出的是假手指套,是魔术道具,真手指藏在了手背后面。
3.引出问题。
师:如果我的手指真的没了,还会长出来吗?
生:不会。
师:是的,人没有这样的本领,那动物有吗?
生:有。
二、欣赏故事,了解动物再生的本领。
(一)播放课件,设疑、猜测,了解三种动物的再生。
1.出示螃蟹。
师:这个小家伙是谁呀?它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生:开心的、帅的、可爱的・・・・・・。
师:可是今天它被人抓进了笼子里,它可不想待在里面,如果你是小螃蟹,你会怎做呢?
生:用钳子挖个洞。
生:爬上来,用钳子把盖子剪开。
生:用钳子刨个地洞逃走。
师:你们说的钳子就是螃蟹的大鳌。
师:那它有没有逃出来呢?
师:看它真的爬上来了,想从洞口挤出来,可是它太用力了,把大鳌挤断了。
2.欣赏课件,引发讨论。
师:螃蟹丢掉了一只大螯很难过?这时壁虎看见了走过来说――(观看动画1)。
师:壁虎是怎样安慰它的?
生:别担心,你的大鳌还会长出来的。
师:你们相信壁虎的话吗?
生:信。
师:螃蟹可不相信壁虎的话,它觉得壁虎是在骗它呢!可是壁虎说――(观看动画2)。
师:壁虎说了什么?
生:我的尾巴被蛇咬了还会长出来,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的大鳌断了也会长出来的。
师:原来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所以它觉得螃蟹的大鳌断了也可以长出来,那它的想法正确吗?(观看动画3)。
师:螃蟹真的长出新的大鳌。
师:那你们知道螃蟹除了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还有哪些地方没了也可以长出来?
生:腿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哪里没了都可以长出来。
生:肠子吐出来,还可以再长。
师:螃蟹不仅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腿断了也可以长出来,更神奇的是它的眼睛坏了还可以再长呢!
师:螃蟹长出新的大鳌,它可开心了,又活灵活现的在岸边爬来爬去,忽然它听到“哐”的一声,发生什么事了?(观看动画4)。
生:蛇被刀砍成两段。
生:毛毛虫被刀砍成两段。
师:告诉你们是蚯蚓,它被人用铁锨砍成了两段,它还能活吗?(观看动画5)。
师:螃蟹是怎么样安慰蚯蚓的?
生:别担心,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还会再长出一条新的蚯蚓。
师:螃蟹说的对吗?我们来听听蚯蚓自己来告诉你们答案。
师:螃蟹只说对了一半,蚯蚓不但会再生,而且两个半段身体会分别长成蚯蚓,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其实啊,蚯蚓如果被切成三段、四段、也有可能长出三条、四条蚯蚓。
(二)总结故事情节,理解再生的含义。
师:故事听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生:螃蟹的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蚯蚓如果被切成两段会长出两条新的蚯蚓。
师:这些动物的特殊部位断过之后可以重新长出新的来,我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动物的再生本领。有了这个再生的本领,动物在遇到危险时就可以顺利逃走,保护了自己。
三、交流分享,继续探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吗?
1.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自由讨论,思考一些动物的再生部位。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看你拿到的动物是谁?有不认的吗?(一起认识水螅)。
生:鹿是角,尾巴。
生:龙虾是大鳌、尾巴、腿。
生:章鱼是脚爪、头。
生:水螅哪里都可以。
2.通过视频,验证探索的结果。
小结:其实自然界中像这样有再生本领的动物还有很多,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初步探究人类的再生。
师:动物有这么强大的再生本领,那我们人体有吗?
生:没有。
师:互相观察一下,看看你旁边的好朋友,再想一想,一起思考交流一下。
1.幼儿相互观察讨论,发现人体的再生部位。
生:头发、指甲、骨头、皮肤、胡子・・・・・・。
师:老师每年去献血,我的血会不会被抽干啊?
生:吃红豆补血。
生:还会生出新血。
师:我们的骨髓细胞是可以造出新的血液的。
2.懂得关爱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师:那如果我们的四肢,器官失去了会不会再长出来?
生:不会。
师:所以身体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五、活动延伸:探究动物的其他自我保护方法。
师:动物除了有再生的本领保护自己,还有什么本领也可以保护自己呢?(出示图片)。
师:认识它们吗?
生:变色龙变色。
生:枯叶蝶停在枯树叶上。
师:那海马呢?蜘蛛呢?不着急,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后再慢慢探讨。
课后反思:拿到这个故事素材时,觉得要把它设计成科学活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再生?而再生的范围非常广泛,动物、植物、人类都有再生的功能,还有再生能源、再生资源等。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识是粗浅的,他们所能理解的再生的概念应该是简单易懂的,所以,我还是围绕故事情节,把再生的概念定义为,物体对失去的部分能长出与原来形态功能相同的结构的现象称为再生。
活动设计以:“魔术导入――了解动物再生本领――发现人体再生功能――探索动物更多的自我保护本领”为主线。
(一)首先导入采用魔术的形式,幼儿非常感兴趣,孩子天生具备好奇心,魔术变走手指,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他们觉得很惊讶,而且急于揭穿答案,气氛活跃。接着我提出问题“我的手指要是真的没了,还能再长出来吗?”引发幼儿的思考。然后用一话:“是的,我们人没有这样的本领,那动物有吗?”自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
(二)科学活动应该是幼儿探索发现的过程,所以在第二环节中,我先让孩子在欣赏故事中了解动物的再生本领,再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猜测一些动物的再生部位,最后用视频验证,巩固幼儿的认知。
(三)第三环节,从动物的再生引伸到人类的再生,开始孩子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人类没有再生的本领,然而在他们互相观察中,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中,他们领悟到人的头发、指甲、胡子剪掉了可以再长,皮肤破了可以愈合,血液可以再造等。这些现象都是孩子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只是不知道是再生现象罢了。其实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只要老师给他们正确的引导,给他们思考、发现的空间,他们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我在设疑中结束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课后继续探索动物的自我保护本领。
这次活动设计也有很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
1.了解动物再生应该是长时间的试验、观察的过程,给幼儿直观形象的认识。特别是城市的孩子,恐怕连真的蚯蚓都没看见过,我很用一条活的蚯蚓和他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而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试验的过程是很难完成,所以只能用动画代替。
2.科学活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严谨的、有科学依据的。孩子们在没有验证时也许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答案,在老师不知道明确答案的情况下,不能给幼儿模凌两可的回答。在活动中,有个孩子说螃蟹的肠子吐出来,还可以再生。我知道海参的内脏可以再生,至于螃蟹我很不确定,于是我回答:“这个问题你可把我难住了,回去后我们都去查查资料,找到正确答案。”这也使我认识到,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自如。
3.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而由于时间关系,我一直没能设计出恰到好处的游戏活动,总觉得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所以活动中没有设计游戏环节,尽量让幼儿观察、思考、交流、探索。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五
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及其主要特征。
2、学会运用“我喜欢......,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的句型。
3、喜欢吃各种水果,知道多吃水果好处多。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ppt(水果图片)、水果谜语、画纸画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展示水果与谜语,引出水果的主要特征。
1、小朋友们,老师问你们,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水果,想请小朋友认认都是哪些水果?
2、小朋友们,现在王老师告诉你们:我喜欢一种水果,就在这图片上,但我不想告诉你们,我现在用猜谜的形式让你们猜,看看哪个小朋友猜的对,好不好?(竖起你们的小耳朵,挺好了哈)。
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坐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香蕉。
引导幼儿初步接触:我喜欢香蕉,弯弯的,它的颜色是黄色的,吃起来甜甜的。
二、提问小朋友问题。
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我喜欢.........,他的颜色,形状,味道”这一句型。
哇,小朋友们都很棒哦,来给自己放个大鞭炮,好不好!
(猕猴桃、荔枝、榴莲、火龙果)。
小朋友有认识这个的吗?来跟着老师读两遍。
三、了解吃水果对身体的好处。
1、好了,图片看完了,你们了解了几种水果的主要特征,老师也知道你们喜欢吃水果,可是哪个小朋友可以告诉我她为什么喜欢吃水果呢?也就是吃水果有什么好处呢?老师及时给以肯定。
学生:(有营养,身体长得更健康)(水果味道可好了,甜甜的。吃水果解渴,苹果可以补充水分)。
老师:其实,你们说的都对,但是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水果里面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我们增强抵抗力,我们就会少生病,身体变得棒棒的,更健康了(小朋友们,你们懂了吗)。
四、给水果填颜色。
既然水果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吃点水果呢。
你们看像不像没穿衣服啊,秋天来了,那它们是不是很冷啊,需要你们来帮它们涂色,穿上外套。
我现在给你们做个示范:看,我喜欢红色的苹果,我就给它涂红色,穿上红色的外套。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水果,你就帮它们涂什么颜色。
好了,小朋友们都画好了,向后转,请把你们的水果举起来给后面的客人老师欣赏一下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六
1、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发现蚂蚁的基本特征。
3、愿意参加探索活动,知道要爱护蚂蚁。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2、小蚂蚁若干,小昆虫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察蚂蚁,引起幼儿的讨论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它长得很小很小,仔细看一看,会是谁呢?
二、展开。
1、课件演示:
幼儿有序地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2、教师:看清楚了吗,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3、提问:
(1)头上有什么呀?触角是直直的吗?(触角、眼睛、嘴巴)。
(2)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呢?
(3)蚂蚁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啊?(头、胸、腹)。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
4、教师蚂蚁的外形特征。
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上长着六条腿。
三、观看课件,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讨论:小蚂蚁的家在哪儿?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蚂蚁的主要生活习性。
四、拓展经验观察各种各样的蚂蚁,比较不同。(大小、颜色、花纹)。
教师:蚂蚁的种类可多啦,我们就有600多种。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单元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第八单元的专题是“异国风情”,今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德国,你们一定想了解它的民俗风情吧。(学生交流资料)。
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等,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今天,我们和曾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德国游览,感受那独特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二、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中读出学习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了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从目标中你读懂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抓住典型句子,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指名学生合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
2、浏览全文,找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读)。
问题引导:
(1)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耐人寻味”。
3、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内容: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引读: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但他们种花却是为给别人看,这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绮丽景色,积累优美语句。
四、感受绮丽景色、奇特民族,积累优美语句。
1、感受奇特民族。
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读一读,谈谈感受。
(1)相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学生谈感受。
(3)师引读:爱花却把最美的花给别人欣赏,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引读--看来,这成了德国民族的一种境界,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2、感受绮丽景色。
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绮丽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走过如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找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想象情景。
(2)交流看到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评师评。(围绕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谈)。
(3)一分钟记忆,
(4)检测:填空练习。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侯(),走在街上的时候(),这真是()的境界呀!
(5)联系上下文理解“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的表现的,举例说说。(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小结: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小练习:加关联词语。
()“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实现“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六、升华情感,发出倡议。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你精彩的一笔吧!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七、整理板书,总结写法。
六、拓展阅读《剪掉一半的窗帘》。
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会说那里如童话一般的美丽。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琢磨欧洲如此美丽的原因。直至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原因有所领悟。
在德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的窗帘都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国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很让人费解。
有一天我们终于向一位德国的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半吊子’的模样?”
“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
“可是室外路过的行人就看不到了。”
那位德国女主人的回答是不经意的,却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在我们身上日渐消失的一种美丽的境界--窗台上的花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美化了城市,其实也就是美化了自己。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境界,所以才有了至今美丽不衰的欧洲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七、总结语:美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美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美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美丽是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手拉手高唱美丽的赞歌。
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借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景美。
抒情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更美。
明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八
(2)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 )。
(3)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意大利科学家( )在街口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次实验的起因是( ),这次实验分为四步:一是( ),二是( ),三是( )四是( )。实验结论是( )。
3.根据文中的语言描述,试画出超声波的示意图。
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声音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作出判断,灵巧地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精妙之处。
(1)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
(2)他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
(3)假如它们的眼睛瞎了,就不可能在黑暗中灵巧地躲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地捕捉飞蛾了。
(4)斯帕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5.你认为促使斯帕拉捷实验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用四字词语概括。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十九
1、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3、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4、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1、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2、滴管的使用。
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1课时。
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
演示实验:
课题1固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
(提出问题):
1、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课题2液体药品的取用。
展示药品:稀盐酸。
(提出问题):
1、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
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
(练习与实践):
课题3量筒的使用。
萃取实验教案设计篇二十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老爷爷。
互相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羡慕、敬佩,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领悟人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老爷爷和“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过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结果学生少了些灵气,课堂少了些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待于进一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