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实用17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指导教学的进行。教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成功教案的特点,希望对您的教学设计有所启发。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去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峨眉山月歌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意境清朗优美,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第三句中人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的意思,在上方文章中我们已经为同学们进行了详细分析整理。期望你利用我们详细的总结,了解更深的峨眉山文化。
参考资料二: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意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二
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但是认真想一想,清溪至重庆水路大约600公里,重庆至三峡还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峡,见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是“下”渝州了,而应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实,从清溪出发,沿江而下在乐山境内还有三个江峡,即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按全诗所描写的地形,李白所说的应该是乐山三峡,而不是长江三峡。这样来理解李白的诗句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思君”句,有人认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见是指从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不能见到,所以思念。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李白写给友人的,思君句应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从峨眉山东北的平羌江岸边的清溪驿出发,路过了黎头、背峨、平羌三峡到乐山一带探访久别的朋友。可是朋友已经离开了乐山。于是李白就顺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随。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离家远行,未免思念家乡,思念亲友,他多么希望故乡和亲友能像天边的明月一样伴随着自己呀。通过峨眉山月来寄托诗人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江夜行图。可谓语短情长,千古之绝唱!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id=62025。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a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指名朗读,点评。
c再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d交流。
三、精读课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教学前两句。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学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4)教师描述: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望洞庭》。
1、揭题解题。
(1)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4)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1)拼读“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同桌互说句意。
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3、引导诗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四
四年级学科:语文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时间:
教学内容课题:11.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意思,并写出《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媒体投影录音机。
教后感。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五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插图。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七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2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
四、当堂检测。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在(秋天)(季节)(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峨眉山)出发,驶向(三峡),最后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六、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磨”要掌握。教学重难点:
1、逐字逐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2、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洞庭》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介绍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静(镜未磨、白银盘)。
(风景如画,心旷神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秋月半轮。
动月影江水流。
(思君不见,无限依依)。
(君山)。
(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一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4、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圈画诗中地名。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6、逐句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齐读)。
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图体会意境,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
(2)、齐读诗句。补充: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小结: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四、作业。
1、完成练习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五
本周四,上了一节录像课《峨眉山月歌》,上课后,将录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两次,也借此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综合前期的备课、上课、再备课,自觉本课有如下进步:
第一、依据新课标中对中年段古诗的目标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3-4年级古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以及想象力的激发,据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除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目标外,还有关于“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学期备课组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结晶,流程比较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比较顺利。本学期,区级古典文学现代化的课题观摩会在我校举行,同年级付晶老师要上一节展示课。整个磨课的过程跨度将近一个月,有备课组互听、互评,校长指导、区级教研员下校指导、市级教研员指导。我全程参加了,吸收了部分精华。特别是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这几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如何贯彻落实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的教学中,我吸收了这些精华,并且加以了运用,实现了过程清晰,学生走入了诗歌的情境,领悟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
第三、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对课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课时,由于自己没有谱,这个“谱”我理解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理论的研读、备课的准备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积累不够,会出现课堂上有废话,操控不了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在一个细节问题上纠结顾此失彼等情况。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以及对教学的领悟力有所提升,表现在备课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课中,语言比较规范,课堂的呈现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三、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强。这节课本学期曾经上过一次,当时是校长推门听课。第一次上课,我自己对教材吃得不够透,诗中五个地名,没有提出来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自己也没有搞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于是教学中没有呈现。在领悟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阶段,辅助的烘托比较少,比如说图片、音乐都没有,学生出现了地名不会读、背诵不顺畅的情况。这一次上课,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调整,重备前,反复查找资料,首先自己把诗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关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圈划、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入诗境悟诗情环节,我加入课图片和音乐烘托,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要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诗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时是围绕“作者此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复习的过程,对于诗歌已经十分熟练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问这个问题的意图,马上就心领神会地说“看到了头顶的半轮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在这时候,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感情朗读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但是整个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单薄了,事实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见到特别多的景物的,这些景物与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实。可是,通过两个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将想象的脚步停留在此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是本节课的硬伤。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课下来,我虽说有微笑,但是语言不够活泼、肢体语言太过古板略显僵硬,头发也没有整理好。离理想的小学老师外形活泼、贴近小孩子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还有距离,自己平时要试着去调整,多录音录像,对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锤炼。在教学录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板书很快、而且不够美观,在说话时有时停顿过长、有时会有一些方音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这些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要有意识去改进。
通过这节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有待发展的空间,今后要落实,离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和完美的教师形象还很远,尝思索、勤调整,朝着目标去。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六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七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李白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