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通用23篇)
一个好的方案应该能够解决问题,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持续改进。制定方案的过程应该是灵活和动态的,可以随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些方案制定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读背积累。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介绍少儿节目。
4、写写自己的小发明。
4课时。
1、读读背背。
2、独立阅读。
一、学习读读背背部分。
1、简介作者,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词人,他的小令尤佳,格调韵远。
2、自由读,把这首词读熟。
3、理解词意。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山海关外。
4、再读,想象词描绘的画面。
5、学习欣赏这首词。
(1)介绍: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关外,这首词可能是此行途中所作。
(2)找找哪些地方分别写所经,所见,所闻,所想?
(3)作者挥毫写词的时候,在千帐灯火,风雪交加的深夜。所以起笔先写白天登山涉水,夜来设帐宿营的行踪,后写风雪聒耳,欲梦不成、思乡情切的心理活动、写景抒情巧妙融为一体,表达了思乡之情。
(4)词的大概内容。
山路一程,水路一程,跋山涉水,一路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深人静时唯见千百帐蓬点点灯火。
风雪交加,长夜难熬,风雪之中不时传来更鼓声。这风声、更鼓声打破思乡之梦聒得人难以成眠。故乡那宁静的夜晚是听不到这种声音的啊!
6、指导朗读,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不懂的词句划上记号,想想读懂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
(1)读懂了内容。
(2)弄不懂的词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弄懂文中的词句。鼓励学生、辞典。
3、引导学生弄懂短文第2题。
(1)自由读并思考。
(2)讨论交流。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渺小的,但人生应该更加一丝不苟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人留下些令人珍惜值得玩味的有价值的东西。
(3)引导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这句话中,固执是说当一个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时,他肯定是经过了一番不懈的努力。自强不息,矢志不渝,这是固执的含义。简单是说真正的人生其实都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生。
4、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5、小结:人生应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应该给他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这是作者在观察一枚贝壳时所感悟的。我们应当从中受到启发。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师:同学们预习第七课了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来学习这篇课文——《爷爷的芦笛》(板书)。课文的题目既然是“爷爷的芦笛”,那有谁知道,爷爷的芦笛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生自由答)(两次,三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2、名3、回答,4、(要求回答问题要完整,5、说——读——概括)(师相机指6、出第一次是强强的想象中的。)。
第一次:在强强的想象里出现。
第二次:初到海边。
第三次:海潮涨起,恐惧时。
7、师:三次芦笛声在不同8、的时间,9、不同10、的情况下出现,11、它带给强强的感受也是不同12、的,13、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强强,14、和他一起去欣赏去感受爷爷那——神奇的芦笛声。
第一次:强强的想象。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体会,在强强的想象中大海是什么样的?笛声又是什么样的?读一读,说一说(大海充满诗情画意,笛声婉转悠扬)。
(出示课件,提问:强强不止听出了笛声的婉转悠扬,还听到了——一股浓浓的海水味,笛声里怎么会有海水味呢?)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板书)诗情画意或风平浪静。
——婉转悠扬——。
难怪强强心中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板书)。
第二次:初到海边。
带着美丽的向往,转眼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如愿了——。
展现在强强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海水——海面——海风——(解释“温润”“温馨”)(课件出示内容)一起来读一读吧,(看屏幕齐读)。
师:大海与强强想象的一样美丽,那笛声也正如想象的那样——(生说:婉转悠扬),师引读:清脆的笛音——(生读),强强的心里多么高兴啊!
(板书)平静、温馨——清脆——高兴。
第三次:夜里充满恐惧时。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夜晚很快就到了。
1、(引读)爷爷说——强强说——。
你能想象一下强强说这话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吗?
真聪明!此时的强强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十分(勇敢,英勇,胆大……)。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1)指名朗读。
此时的大海与白天时的大海一样吗?大海变得(太凶猛了、太可怕了……)。
(2)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请同学们按照屏幕上的要求读课文。(师巡视)。
交流:交流:“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出示)“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再来看看那位在爷爷面前表现得很勇敢的强强怎样了?(害怕了,紧张了,焦急了……)。
(出示)强强裹紧被子,……听不到任何回答。
强强吓得钻进……。
强强焦急起来……又钻进了被窝。
(4)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8——10)节,把大海的凶猛可怕和强强紧张害怕的心情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
四、学习第四段。
1、
对,是爷爷的芦笛!(出示:啊,爷爷的芦笛!)齐读。
2、这时候,强强觉得自己变的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
为什么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包含着爷爷对强强的鼓励和安慰。)。
(出示:爷爷会说:“。
”)。
4、强强明白爷爷的意思吗?(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你明白吗?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听了大家的理解,我不由得想到了这样几句话送给大家:
出示: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4、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话记在心中。
回归整体:结合板书。
这是一支多么神奇的芦笛呀!
15、摘抄句子。
16、背诵第一段。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本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用品。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笔画“、”和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用多种方法自能识字。
学做尊父母的好孩子。
识字与写字。
三课时。
我能自己识字啦。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自能识字。
1、看看自己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2、教学挂图与生字卡片。
1、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布置回去收集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你收集了吗?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请你在小组内把你收集到的名称说说,小组长把每个小朋友收集的数字记录下来,比比谁知道得多。
学生分四人小组开展活动。让小组长记录下小组成员收集的个数,一会在全班交流。并且要注意记清楚同学们说了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一会全班评比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
2、全班集体交流:谁收集的最多,报上他的名字。那么,他都收集了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的名称,请他来说说。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数字,以备评比。
小结学生收集的情况,给优胜小组颁奖。
1、认识生字。
师:家是我们生活的最主要的地方,每个人都离不开家。我们来看看这个家是怎样的。(出示挂图),这个家里有些什么家具、家用电器和其它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生词卡片贴到相应的位置。)。
全班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你认识这些字宝宝?(如读拼音帮助自己,用熟字来帮助识字,拆装汉字、编儿歌等。)。
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自能识字。
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办法,读读自己认识的新的字宝宝。
用抽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检测。
2、认识偏旁部首。
再读“沙”“报”“晚”“灯”,认识偏旁部首,睁大自己的亮眼睛,辨析“火”与“”字旁,“日”与“”字旁的区别,知道“”“”两个偏旁所包含的意思。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含有这些偏旁的字。
1、运用生字卡片同桌组词,比比谁组得多。
2、抽生口头组词,教师把用熟字组成的词写下来。
3、出示下列词语和句子,选生字填空:
泸州()报。
教室的墙上()着一()画。
上课不能随便说()。
我家的书()上有许多书。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人教社第七册第七单元《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和看法,提高个人的认识。
本文用时一课时,以下是教学思路。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一步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是:(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高认识做了准备。
学生的思想中无形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不要急于解答,做出评价,可以要求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到文中找出根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大胆发言,说出看法。
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执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反驳对方。正方同学找出的重点语句,足以解决反方同学的担心,请看:
(1)反方观点:“小孩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呀!”——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很多钱吗?小学生还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正方反驳:乌塔“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买一张全欧洲旅行联票,不到400马克。”再说,还可以勤工俭学,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3)反方观点:“小孩子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正方反驳:乌塔“为这次旅行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乌塔“拿出一摞书,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对照着看,就像老师带我玩一样。”
(4)反方观点:“独自外出,怎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呢?”——正方反驳:乌塔带了闹钟,“一阵‘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还懂得“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实际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在这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地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句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一个孩子多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们不妨课外组织“让孩子独自出行——学乌塔,家乡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家乡”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家长、老师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活动的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性习作。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重点:
音近字、形近字的比较练习,懂得如何把句子写具体以及怎样修改错句。
难点:
修改错句和看图补写句子。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1、能正确拼读音节,读拼音写出汉字。
2、能区别同音字、形近字,并组成词语。
3、根据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拼读音节,指名拼,评议正音。
2、填写,
3、指名板书,校对。
4、同桌批改。
1、自由说说每组两个字在音形义上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或相近。
2、给每个字口头组词。
3、划去不能搭配的字。
4、校对。
1、自己比较每组字的相同点、不同点。
2、反馈,得出结论:
下面一行字是上面一行字加偏旁而来的,说说这个偏旁与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3、口头组词。
4、书面完成,同桌交换批改。
1、读例句,比较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具体在哪里?。
2、指名说,
3、口头填空,自由说——指名说,评议。
4、书面完成。
5、小结:我们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在“什么”的前面加上“怎么样”的词语。
作业1——4。
第二教时。
课时目标:
1、会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2、能看图把每幅图意补写完整。
听写本单元词语。
1、读第一句,理解题意。
明白每一行都是按字——词——句的顺序排列的。
2、学习第一句。
a、读一读。
b、说说“明亮”是有哪几个字组成的,“明亮”是什么意思?它在句子中说明什么?
c、抄写第一句。
3、按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学习二、三句。
1、读三句话,想想错在哪里。
2、指名说,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怎么说?
3、反馈:
第一句:把“春天”改成“夏天”,或把“荷花”改成“桃花”
第二句:删去“和白杨树”,在“梨树”前加个“和”
第三句:删去“月亮和”
4、书面完成。
1、读题,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2、仔细看图,看懂图意。
3、想想每句话应补写什么,才能连成一段完整的话。
4、补写。
地方飞过海酿母菌,没,那么点忐忑后飞过海发挥。
5、交流反馈。
作业本作业5——7。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理解“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把握现在的的美好时光。
理解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
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课时计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从未有人去认真想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或者说,人是能用大脑进行思维并能用语言进行交流的高等动物。不过,这都是从生物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回答的。如果从哲学的角度问人是什么,又该怎样回答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赵鑫珊的哲学论文《人是什么》。
二、解题。
赵鑫珊,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有《赵鑫珊文集》《哲学与当代世界》等多种著作。
三、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开头到“……”处为第一部分,余下的为第二部分。
不要把前后两个部分看成互不相关的两种回答。前一部分的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二部分根据“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分为三层。
四、学生质疑思辨。
让学生自己质疑思考,在课文旁边打问号,并写下思考结果。然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解题指导。
一、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
回答评论。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
生命是短暂的。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
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
孔子。
生无所息。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
二、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
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三、本题引导学生消化课文内容。学以致用,是一个优良传统。古人提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吸收精华,思考消化,正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摘抄示例。
[追忆往事]。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使已死的东西复活,其愉快不下于创造。
串起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是为了借助于昔日这面反射镜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没有回忆的人是残缺的人,干巴巴的人;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人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以智慧,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有利于瞻望未来。回忆就是个人的历史意识活动。
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弗洛伊德说,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憧憬未来]。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
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就是死气沉沉、没有生气的人。人一天也不能没有希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
不断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贵。
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是不断地追求,是追求的过程。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要比到达目的地好。
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
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
[把握现时]。
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
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来美景最可靠的保证。否则,就会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
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乱舞。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为促进教师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活动宗旨,开展语文组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积极探索教法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
一年级语文全体老师。
1、选题要求:结合县教研室大集体备课空白课时进行比赛,本次比赛课题定为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比尾巴》。
2、内容要求。
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第一、教材分析。所选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选择该教材的依据和实际教学效果;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体系;本课时所讲授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等。
第二、本课时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
第三、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分析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并说明依据。
第四、教法和学法。说明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依据。
第五、教学过程安排。
3、其他要求。
(1)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说明所设计教学环节的意图及理论依据。
(2)教学设计中尽量体现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现教师本人的教学理念和观点。
4、截止时间。
20xx年11月6日。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是本人认真设计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符合学生及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
1.特色教学设计应以课堂活动事实为基础,贴近学生,具有可行性。
2.特色教学设计应对课堂活动作出具体叙述,能够体现出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和有特色的教育技能。
3.所有报送的课堂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一经举报或被发现抄袭者,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
4.教学设计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课题、年级、作者姓名、工作单位、
5.内容格式不作统一规定,但一般应包括(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究了每个词语不同读音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词语、运用词语的效果,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倒顺词的特点,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不同,有的相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意思,读出诗的节奏。
3、写好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
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认识倒顺词的特点,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不同,有的相同。教学难点:练习口语交际,锻炼听话能力、复述能力、讲述能力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间:
2课时。
一、语文与生活。
1、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相声片段请大家打开课本,读读相声片段。了解倒顺词的特点。
2、积累与整合自由读六组词语指名读,说一说这六个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归纳一下:演讲讲演、样式式样、代替替代的意思相同,另外三组的意思不同。明白倒顺词的意思有的不同,有的相同。让学生再举出意思相同、意思不同的例子。
3、应用与拓展根据上面补充的内容,练习把补充的倒顺词,加入到相声片段里续说。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无穷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处处留意生活,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二、诵读与欣赏这是汉高祖刘邦在称帝后第七年返回故乡时所作,刘邦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君主,《大风歌》正是他英雄本色的显露。自由读范读,注意诗歌的停顿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讲解:兮是古时候表示语气的词,相当于现在的啊自由练读,小组合作,边读边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做到熟读成诵。全班朗读比赛集体评议、交流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感情三、写好钢笔字本次练习的内容是《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描练兴趣。让学生整体观察、欣赏、感知这几行字提示注意点:要从字的布局、大小、形状去观察、揣摩,感受匀称美。指导学生按行书的运笔方法描练评议:同桌互相比一比,哪个描练的字漂亮。
口语交际:我喜欢的一句名言。
(二)学生讨论交流师创设情境。
1、学生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
3、指生交流,并说出自己从这则名言中所受的教益和启示。
4、学生评议。
5、师总结。
(三)指导学生做书签。适当加一些图案,起到一个美化作用。
(四)总结。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课题】:【本学期总第课时】。
【课题】:积累运用一2。
【课型】:复习积累。
【主备人】:杜建民。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道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和组精神。
3.培养学生说话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培养学生说话按顺序、说出特点的能力。
难道: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投影仪。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
小组交流,丰富学会上读家乡的了解,为学会上的口语交流做铺垫。
1.我们家乡有不少优美的风景、名胜,我们能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当一回导游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做小小导游员,向游人们介绍家乡的风景和名胜。
2.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员呢?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投影出示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交流,弄清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大大方方,用普通话;-。
(2)按照游览的顺序,把风景或名胜讲清楚,讲出特点。
(3)讲出感情。
(4)耐心解答听着的问题。
1.小组内介绍:向友人介绍家乡的什么风景、名胜。注意说出名胜的特点,可以把你搜集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2.全班交流:推荐一到两名同学当小导游。全班同学当游客。
3.情景模拟: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景点,选择喜欢的导游员,组成旅游团,进行“游览”。
【教学反思】:
【课型】:复习积累。
【主备人】:杜建民。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道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和组精神。
3.培养学生说话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培养学生说话按顺序、说出特点的能力。
难道: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关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投影仪。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
小组交流,丰富学会上读家乡的了解,为学会上的口语交流做铺垫。
1.我们家乡有不少优美的风景、名胜,我们能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当一回导游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做小小导游员,向游人们介绍家乡的风景和名胜。
2.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员呢?读读要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投影出示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交流,弄清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大大方方,用普通话;-。
(2)按照游览的顺序,把风景或名胜讲清楚,讲出特点。
(3)讲出感情。
(4)耐心解答听着的问题。
1.小组内介绍:向友人介绍家乡的什么风景、名胜。注意说出名胜的特点,可以把你搜集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2.全班交流:推荐一到两名同学当小导游。全班同学当游客。
3.情景模拟: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景点,选择喜欢的导游员,组成旅游团,进行“游览”。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正确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1、认识所、牧等12个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课时。
本课挂图或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指名说)。
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
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1、自由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
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
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1、师配乐读古诗:
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1、出示挂图:
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1、自由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1、看图:
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1、个别读。
2、评读。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所见。
骑振捕闭。
小池。
泉眼树阴。
小荷蜻蜓。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坐车、停车承诺。
保罗的哥哥保罗、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
坐车、观光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三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3.春晓(齐读)。
1.启发想象:从图上看这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美景?图画中都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春天,桃花开了,几只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雨下了一夜,地上到处是被风雨打落的花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有顺序地叙述图意。
过渡语: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1.借助拼音,读熟古诗。
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6。
2.教师范读古诗。
3.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1.解题:从图上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2.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仔细读,小组讨论你能读懂哪些词的意思?哪些没读懂,大家一起商量。
(2)重点体会:
眠:睡眠,睡觉。
不觉晓: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3)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4)早晨醒来,作者听见了什么?看见了谁?结合挂图齐读处处闻啼鸟。
体会:处处:到处。
闻:听到。
啼鸟:鸟叫。
想一想,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5)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第二小句话的意思:早晨醒来,听到外面到处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
过渡语:春天的景色这么美,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后两句)。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出示挂图,观察:地上有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
(2)试着说说夜来风雨声这句话的意思: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过渡语:经过了风吹雨打,花儿怎样呢?结合图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3)花落知多少: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4)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
5.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注意节奏和重音: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扩展: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你们一定要珍惜春光,爱惜时间。
3
春晓:春天的早晨。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四
1、读读背背,记住5句名言。
2、读懂短文内容,了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名句,自悟,每个句子写的什么?是什么意思?
2、指读名句,讨论交流每句写什么,谈理解。(1)人要立下高远的志向。(2)人要立志,才能成就事业。(3)要做到言行一致,才是人崇高的美德。(4)人死不可惜,但可贵的是在历史上留名,光照后人。
(二)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提示(1)读短文了,把短文的语句读通顺,读流利。(2)思考:天和地传说中是怎么样创造出来的?盘古死后,他的身体都变成了什么?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读)。
2、检查自学情况。(反馈)(1)指读短文,说说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盘古开辟了天地,他独自支撑天和地,最后累死了。)(2)思考2题(学生回答,师生评议)(受到的教育:学习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3、总结,扩展。(1)说说从这个故事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知识,今天,我们开一个古诗朗诵会,在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从中领略古诗的韵律美。
1、朗读自己选定的诗歌,读出诗人应表达的感情。
2、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3、组内朗读交流,互相评议。
4、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在班上交流。
5、评一评:看谁朗读的最有感情。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五
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2.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1、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课外阅读老舍的文章数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布置学生观察猫。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并给课文分段,完成作业第一、二题。
1、板书:猫。知道猫吗?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2、指名说。
3、揭示课题。
(1)如果学生能说得比较细致,就及时予以鼓励:你真会观察!已经学会了和大作家老舍先生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事物了。揭示课题。
(2)如果说的只是粗线条的:你们所说的猫如果要老师画出来的话,我就画不出来了,因为你们没有把猫的形象说具体、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揭示课题。
4、齐读课题。
5、说说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1、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联系上下文想想词义。
(2)读读想想:你喜欢这些猫吗?
(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
2、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一、二、三题。做完后集体交流反馈。
(2)你们喜欢这些猫吗?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说说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
第二段:第4自然段。
精读课文,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的小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1、知道古怪这个词语的意思吗?(猫的性格特别,难以捉摸)。
2、再反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了猫的性格的古怪的?
3、集体交流。
指名说。每说一处,教师投影出示。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老师、优秀学生的示范朗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读美,读出感受。(加点词语为教师板书)。
a、猫很老实:很乖、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b、猫很贪玩:出走一天一夜、任凭也不、要不怎么呢?。
c、猫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几个钟头、非不可。
d、猫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蹭、抓痒、踩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e、猫不高兴的时候一声也不出:无论。
f、猫很胆小: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g、猫很勇敢:不要说就是。
4、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5、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6、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1)比较:(男女生分别读一句)。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读出了什么感情?(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喜欢的语气。)。
(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指名读这句句子。
(3)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体会尽职、闭息凝视的含义。
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7、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8、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1、上述教学步骤3。
2、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
想说吗?(猫的性格有些古怪)具体说说。
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看看课文上事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3、接上述教学步骤58。
1、自由读第二段,按照上述的方法想想这段主要围绕哪句来写的?(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2、反复读读这段,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
3、交流。
(1)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2)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顽皮)。
(3)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4)撞疼了也不哭。(勇敢)。
(5)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地方玩,真可爱)。
(6)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枝折花落。
作者是十分喜欢猫的。
满月的小猫就像一群孩子,他们淘气、天真、生气勃勃,实在太可爱了。
1、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可爱的?(是从逗人喜爱的样子,逗人喜爱的性格,逗人喜爱的动作等等,让人感受到喜爱之情的。)。
2、你喜欢小动物吗?说说家里的小动物可爱之处。
3、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的一样,不仅具体,而且真实,这是我们写好喜欢的小动物片段的基本条件。
4、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特点,要有重点,要安排好顺序。语言要朴素,多说平常话,像课文里的语言那样,除了写它逗你喜爱的样子、活动、性格之外,别忘了用喜爱的字眼儿抒发一下你的感情。
5、学生仿写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6、集体交流。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六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2个字小、少,认识1个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2、掌握大小、多少两组反义词,理解量词群、颗、堆,能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韵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红星贴纸。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去作客。(课件出示一幅图)。
你们瞧,院子里都有些什么呢?(随机在图上出示带拼音词卡)鼓励说怎么样的什么,说得好给予表扬。
2、谁能当小老师来给大家领读这些词语?(请一生领读)。
哪些音要注意,请你给大家提个醒。
3、同桌互相读词卡,读得不好请你帮助他,教会他。
4、开火车,读词语(词语全下来在图下排队,去拼音)。
5、(生字变红)说说怎么记住它?(同桌互说,每人三个)。
为什么桃、苹、杏是草字头或木字旁?(都是植物的果实)。
6、齐读8个词语。
1、认识了小院里的动物和果实,接下来,我们要学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题目是---(出示课题)抽读,齐读。
师巡回表扬读得认真的小朋友。)。
(每人一句接读)。
(评价表扬)请大家再象这四位小朋友一样读读儿歌,读好了请举手。
4、读了儿歌,你知道了谁和谁比?比什么?(随意说,说到哪组老师就用箭头在课件图中标出)。
()和()比()。句式训练。
学生说到哪句,就请他找出儿歌中的这句话读一读。(以下几步随机进行)。
*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一只(),还能说吗?
*你从哪个字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哪些东西也能用颗来说?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堆和群有什么不同?学习提土旁。
一堆()一群()口头练说。
5、比完大小和多少,让我们连起来把儿歌读一读。
6、喜欢这首儿歌的小朋友给它配上动作来读好吗?(四人小组配动作)师生一起配动作读全文。
转)师报幕生表演。
1、练习(出示四个苹果,两只梨)苹果比梨多,梨比苹果(少)。
苹果比梨大,梨比苹果(小)。
(生口头填空后出示小,少两字。)。
星)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3、连一连(见同步练习第40页,手拉手,找朋友)。
4、游戏:找朋友(10人玩,数量词和名词搭配)。
一朵白云。
一条小河。
一棵小树。
一片叶子。
一只小船。
一本书。
一件衣服。
一块西瓜。
一双鞋子。
一辆汽车。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七
1、会认“德、段、婆”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
3、有科学幻想意识。
1、重点: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默读课文,知其大意。
2、难点:幻想未来,能说出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
1.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那么,若干年后人类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阿德想象的未来世界吧!
2.齐读课题——《阿德的梦》。
过渡: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请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1.请大家默读课文,默读的速度可以稍慢一点,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再读几遍,并找出不懂的词语作上记号。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
3.汇报学习情况。
1.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看看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是一场“梦”?
2.结合课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阿德梦见了什么? 小组交流朗读体会。
4.指名汇报交流情况。
5.出示儿歌,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儿歌如下: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呜声,阿德落地未成行。原来未系安全带,欠叫一声梦惊醒。
提问:儿歌中的每一句分别说的是课文中的哪一段?
6.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哪些与现实不一样。
2.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3.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4.你从阿德的梦中,想到了什么?
1.学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请大家动笔把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吧!
1.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学生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对应图贴出相应的生字卡。
3.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1)自己拼读字卡。注意读准“型、屏、订”都是后鼻音;区别“呜—鸣”;“德”的右边中间有一横;“预”的左边没有撇。
(2)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和同学交流认识的途径。
(3)找出难认的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记住。
(4)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4.练习给生字组词。
认读“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等词语。
。
1.默读全文,自己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2.展示自己画的未来世界,并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上台向全班展示交流。
4.把画得好的作品展出于展示台中。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内容。
板式设计: 32、阿德的梦 作业设计:连一连
载人飞船 火星旅游 乘坐 亲人 打开 商品
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 看望 时光 睁开 电脑
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 打发 电话 预订 鞋带
网上购物 太阳能汽车 拨通 飞船 系好 眼睛
教学反思: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八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学奕》教学设计。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上,利用成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教案《《学奕》教学设计》。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弈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而接下来的孟子讲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学习、朗读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九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
3.认识光源、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两课时。
十又。
朋友)。
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出示句式: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1)看图说一说,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太阳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影子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太阳在小朋友前面,影子在小朋友后面。)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背着太阳走)。
(2)指导读句: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说说,影子在谁前,在谁后?
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句式:我的前面是(),后面是()。
或()在我的前面,()在我的后面。
(4)小朋友心中很快活,我们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就应该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范读,学生仿读、自由练读: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同学们常常和影子在一起玩吗?你还常常做哪些事?说一说。
句式:我常常()。
(5)谈话: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影子是黑的)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说说小狗是怎么跟着你玩的?(引导说出小狗经常跟着人,喜欢跑前跑后)再读读句子,读出你对影子喜欢的语气来。
(6)背诵:(学生看图练习背诵;教师引背课文;学生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2)根据节奏提示,练习读句: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4)指导读句:影子是你亲密的好朋友,应该怎样读这个句子呢?读下句:
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跟着我。
(5)熟读后背诵第二节。教学方法同第一节。
影子像是调皮的小黑狗,常常跟着你。影子又像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你。你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你哪里,真是“形影不离”。
1.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大小长短的变化;物体移动影子也跟着移动等。)。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教学从生活现象引入,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课件。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十一
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出现,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大部分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对科普类读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本课充满好奇心。另外本课和前一课《棉花姑娘》体裁相似,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读感悟自学理解。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十二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统计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二十三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二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