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汇总20篇)
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适时的监控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制定出较为完美的方案,我们可以进行调研和分析。看看他人的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启发创新思维。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一
1、了解城里和乡下不同的生活环境,积极讨论城里和乡下不同的事物,大胆说出说出自己对城里和乡下不同的看法,知道各有其有点和不足。
2、理解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知道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学习词汇;安逸、新鲜、繁华。
1、出示城市和乡下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
提问:图片上都有什么?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见到这些事物?
你还知道城里和乡下有那些不一样的事物?
如果你是一只小老鼠你会愿意在城里生活还是在乡下生活,为什么?
2、故事讲述《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
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个故事,里面也有2只老鼠你们看看他们喜欢在哪里生活,为什么?
(老师在讲述故事时出示字卡,安逸、新鲜、繁华。)。
城里老鼠喜欢乡下吗?
乡下老鼠看到城里是怎样的情境(繁华),他的感受是什么?
城里老鼠的家有是怎样的,乡下老鼠看到城里老鼠的家心情是什么样的?(惊呆了)。
乡下老鼠喜欢城里老鼠的家吗,他会不会留下来?
老师小结:乡下老鼠觉得乡下的空气很好,吃喝不愁喜欢乡下平静安逸的生活。城里虽然很繁华但也很危险,他不喜欢城里的生活。
城里老鼠觉得就算随时会被人伤害也喜欢在城里生活,因为胜利很繁华,可以住在漂亮的房间,里面有漂亮的家具,吃各种好吃的东西。乡下的生活平静安逸,但他觉得很乏味。
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最后都选择了自己的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家就是最好的。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3、孩子一句话总结。
(1)请每个孩子说说你们喜欢城里还是乡下,为什么?
(2)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二
1、感受和体验故事情节中友好合作的快乐;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意愿。
2、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一些新词和短句。
3、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件、实物(竹竿、纸、线绳)。
1、导入活动。
出示竹竿、纸、线绳。
2、讲述故事前半段。
(1)出示图片讲述故事(从头讲述到"大家都问"怎么玩"",依次出示图片1、2、3)。
(2)理解故事学习新词图一提问:
a、小猴是怎么玩竹竿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二提问:
a、小熊是怎么玩卷纸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三提问:
a、大熊大家多快活是怎么玩线绳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3、幼儿讨论大胆发挥想象。
(1)到底还能怎么玩呢?请你们帮他们想想办法?想好了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
(2)幼儿讨论,教师注意倾听观察指导。
(3)个别幼儿代表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来告诉大家,他们还可以怎样玩?
4、讲述故事的后半段。
(1)师:我刚才还听见说竹竿可以……卷纸可以……线绳可以……你们的办法可真多,猩猩伯伯听到了这件事也想了好办法,我们来看看。
(2)讲故事后半段(出示图片4、5)。
5、理解故事后半段。
提问:
a、猩猩伯伯想了什么办法?
b、小动物们怎样做的?[学习新词短句:"劈竹篾""剪纸""拴线绳"。]。
c、风筝飞上天,大家心里怎样?[学习短句:"大家多快活!"]。
6、完整欣赏故事。
7、给故事取名这个故事真好听,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谁来取个好听的名字?
8、体验友好合作的快乐。
(1)提问:你们喜欢猩猩伯伯的办法吗?为什么?
9、延伸活动:幼儿分组玩合作游戏。
(1)玩绳子。
(2)玩拼图。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三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敏感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的。
1、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2、大、小皮球各1个。
3、长绳、短绳、沙子、海绵、棉花、木块。
教学重点:帮助幼儿获得相反的概念,能大胆探索反义词。
教学难点: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表述。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相反国”看看。“相反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听说到“相反国”里可以学到很多本领,你们想去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瞧:这里准备了很多东西,要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用手捏捏、拎拎,你们就会发现很多的小秘密,看看谁最快发现里面的小秘密哦。
(二)利用实物,在实物中找反义词。
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对,一个大,一个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就叫它反义词。
2、请幼儿比较绳子的长短,捏木头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长和短,软和硬,轻和重三对反义词。
(三)播放课件,在课件中找反义词。
幼儿观察:利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一样吗?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出相反的词。(厚--薄、粗--细、高--矮、上--下、胖--瘦、开--关、哭--笑、进--出、多--少)。
(四)游戏:(做相反)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介绍游戏的玩法:。
1、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教师做一个动作,幼儿猜出反义词。
2、老师说词语,请幼儿用动作表示出反义词。如老师说“向前走”,幼儿做向后走的动作。
3、规则:老师说,不做动作;幼儿不说,但要做出准确的动作。
(五)启发幼儿说出一些新的反义词。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新的反义词,请幼儿试着说出来。(比如:好--坏、前--后、左--右、新--旧、香--臭、升--降)。
2.引导幼儿通过平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说出老师没有说过的一些反义词。
小结:今天在相反国里,我们是不是学到了很多反义词呀?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教室里也有很多反义词,那我们一起回去找找吧!
(六)活动延伸:鼓励幼儿继续寻找身边的反义词。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软件,电脑,作业纸,笔。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森林里开了一家职业介绍所,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工作啊?
2.引导幼儿按照动物的特性,将动物与“职业”正确联系。
(1)分布展现每个动物与工作的错误搭配。
师:有小动物来应聘了,我们看看他们都找了什么工作啊?
幼:小猴找到了卖水果的工作,小猫找到游泳锻炼,螃蟹做粮仓保管员,小鸭是修路灯的电工,小羊做裁缝。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判断小动物的工作是否合适。
师:小动物们都找到了不同的工作,你觉得他们找到的工作合适吗?为什么?
(3)引导幼儿分别为这些小动物换工作。
师:小动物找到的工作都不合适,那我们给他们重新分配一下工作吧。
请小朋友把你小碗里的动物贴到适合他工作的图片旁边。(幼儿操作)。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配的,为什么?(幼儿发言)。
师:我们来看一下电脑是怎么给小动物分配工作的,和你的一样吗?
3.游戏:为小动物办“职业介绍所”
师:动物王国中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想来找工作,你们看大象、袋鼠、啄木鸟、小狗和鸽子来啦,它们有些什么本领呢?小朋友请你们动动脑筋,帮它们介绍一个合适的`工作吧。(幼儿自由发言)。
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为小动物想了那么多工作,但是呢,今天我们职业介绍所只有五种工作要来招聘小动物,请小朋友动动脑筋,给这几个小动物找个合适的工作,用线把他们连起来。
4.结束游戏师:“职业介绍所”开张以来,已经帮很多动物朋友们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欢迎动物朋友遇到困难再来找我们帮忙。
活动目标:
1.在了解动物的特征和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理解动物特性与人类职业的相关性。
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五
(1)感知理解故事传说,能根据画面上水果的增加及毛毛虫逐渐长大的线索讲述故事传说。
(2)观察画面,知道毛毛虫变蝴蝶的生长变化。
(3)在活动中能大胆想象,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ppt幼儿用书人手一册音乐《化蝶》水果卡片毛毛虫头饰。
一以“懒惰虫”音乐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有位小客人到我们班来作客,猜猜是谁呢?瞧,它来了!
配:毛毛虫,毛毛虫,我是一条毛毛虫,我的眼睛大,我的身体胖,你看我呀多可爱!
二幼儿自由阅读图书,提问有关问题。
你知道毛毛虫吃了哪些水果吗?什么时候吃的呢?(幼儿阅读时教师作适时地指导)。
教师小结:毛毛虫在星期一吃了(葡萄),以此类推。哇!毛毛虫吃了这么多水果,这些水果都很有营养,你们想吃吗?(游戏:我们一起吃水果。
三幼儿第二次阅读,提示语:
教师小结:毛毛虫在星期一吃了(葡萄)几颗葡萄?以此类推。
咦!毛毛虫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喔!原来毛毛虫变成了(蝴蝶)。
四根据图片整体讲述故事传说一遍。
现在你们知道蝴蝶是怎么来的了吗?(根据图片讲述故事传说)。
教师小结:毛毛虫每天大吃大睡,身体就慢慢地胖起来了,然后它就把自己包起来,变成一只蛹,最后呢,它从蛹里面钻了出来变成了一只花蝴蝶。
五表演蝴蝶飞,结束活动。
师:毛毛虫变成了蝴蝶,心里呀真开心。瞧,它在跳舞呢!我们也来跳一跳,来!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六
1、认识"株、兔",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知道"不劳而获是不会成功的"。
2、通过猜字的形式,初步感受玩字的乐趣。
3、续编成语故事,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字卡、动画片"守株待兔"、勾线笔及白纸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字,认识成语"守株待兔"教师出示画面,引导幼儿猜测后面躲得是什么字?认识"株、兔""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片就知道了!
二、通过动画片结合具体的.问题引导幼儿理解"守株待兔"的含义。
1、谁在什么地方见到了野兔?
2、见到野兔以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他能等到野兔吗?为什么?幼儿猜想。
根据幼儿出现的情况分组讨论:
1、能等到。
2、等不到双方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及时总结,突出重点:他坐在树桩旁等呀等终于等到了野兔、他坐在树桩旁等呀等最后还是没有等到野兔他到底有没有等到野兔呢?我们继续往下看(继续播放至结束)。
4、他等到了吗?为什么等不到呢?
5、他没有等到野兔,反而怎么样了?
教师总结,重点突出:他坐在树桩旁边等呀等,庄稼也死了,人也瘦了,最后一只野兔也没有等到。"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经过努力和辛勤劳动,是不会获得成功的。
6、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延伸活动:通过绘画续编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游戏: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七
1、感受和体验故事情节中友好合作的快乐;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意愿。
2、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一些新词和短句。
3、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件、实物(竹竿、纸、线绳)。
1、导入活动。
出示竹竿、纸、线绳。
2、讲述故事前半段。
(1)出示图片讲述故事(从头讲述到"大家都问"怎么玩"",依次出示图片1、2、3)。
(2)理解故事学习新词图一提问:
a、小猴是怎么玩竹竿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二提问:
a、小熊是怎么玩卷纸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三提问:
a、大熊大家多快活是怎么玩线绳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3、幼儿讨论大胆发挥想象。
(1)到底还能怎么玩呢?请你们帮他们想想办法?想好了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
(2)幼儿讨论,教师注意倾听观察指导。
(3)个别幼儿代表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来告诉大家,他们还可以怎样玩?
4、讲述故事的后半段。
(1)师:我刚才还听见说竹竿可以……,卷纸可以……线绳可以……你们的办法可真多,猩猩伯伯听到了这件事也想了好办法,我们来看看。
(2)讲故事后半段(出示图片4、5)5、理解故事后半段。
提问:
a、猩猩伯伯想了什么办法?
b、小动物们怎样做的?[学习新词短句:"劈竹篾""剪纸""拴线绳"。]。
c、风筝飞上天,大家心里怎样?[学习短句:"大家多快活!"]。
6、完整欣赏故事。
7、给故事取名这个故事真好听,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谁来取个好听的名字?
8、体验友好合作的快乐。
(1)提问:你们喜欢猩猩伯伯的办法吗?为什么?
9、延伸活动:幼儿分组玩合作游戏。
(1)玩绳子。
(2)玩拼图。
附故事:
大熊有一大团线绳,接花扣,翻花绳,很快就玩够了。还能怎么玩呢?
大家都问"怎么玩",被猩猩伯伯听到了。猩猩伯伯说"咱们一块儿做风筝好不好?"大家都说好。大家动手作风筝,小候劈竹篾,小熊剪纸,大熊拴线绳。风筝飞上天,大家多快活,人人都说真好玩!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八
1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幼儿说的愿望与积极性。
2初步培养幼儿日常卫生习惯,并愿意用"我会自己……"的句式说说自己会做的事。
人物贴绒两个卫生小卡四张音乐录音机。
培养幼儿积极观察表达的能力,有说的愿望。
1以介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引出主题。
2认识红红。
(1)介绍红红。
(2)向红红问好,幼儿自我介绍。
(3)观察红红,说说喜欢红红吗?为什么?
(4)介绍红红自己会做的事。说说红红会做的事。
(5)表达自己愿意与红红交朋友的愿望想法。
3认识东东。
(1)观察东东,说说对东东的感受。
(2)友爱教育,劝说东东。
(3)帮助东东,说说怎样让东东变干净。
(4)教具操作,语言同步东东的卫生行动。
(5)说说东东自己会做的事。
(6)说说夸赞的话。
4介绍自己。
(1)说说自己会做的事。(告诉老师,小朋友,两位新朋友)。
(2)听音乐动一动,演演自己会作的事。
对幼儿今后的日常生活习惯提出适当要求。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九
1、感受故事的幽默有趣,学会用"如果……,那该多好啊!"的句式完整表述。
2、能积极用语言、动作等形式大胆表述对画面的理解。
3、懂得不盲目模仿别人,做自己是最快乐的事情。
《小猪变形记》ppt。
(一)谈话导入,启发幼儿阅读故事的兴趣。
出示图片"小猪",观察小猪表情,简单了解"无聊"的意思。
教师:这是谁?它是一只怎样的小猪?(今天这只小猪有点无聊。无聊是什么意思?)。
(二)结合图片分段讲述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出示"小猪踩高跷"图。丰富词汇:细细长长。幼儿用动作体验小猪踩高跷的感觉,提醒幼儿不做危险动作,注意安全。
教师:小猪做的高跷怎样的?(细细长长)小猪踩了高跷与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幼儿感觉一下。
3、引出"斑马"图,鼓励幼儿用动作、儿歌模仿小猪变成斑马的过程。
4、引出"大象喷水"图,了解小猪变成大象的过程,猜测小猪是否成功。
5、出示"小鸟飞翔、小猪遇小猴"图,了解小猪变成小鸟的过程,讲述小猪遇到小猴的情景。
6、出示"小猪与同伴掉泥潭"图,引导幼儿观察小猪的心情变化。
7、介绍故事名称,教师用图示记录故事情节。幼儿讨论小猪是怎样让自己获得快乐的?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情感迁移与拓展。
1、重点观察最后一幅画面,感受小猪找回自己的高兴心情。
2、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懂的:做自己才最快乐。
表演活动:幼儿自选角色与道具,教师指导幼儿继续表演。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
1、愿意和大家一起玩玩具,体验与同伴玩玩具的快乐和情趣。
2、初步学会与同伴交流玩的方法。
1、图片:一起玩玩具。
2、好玩的玩具。
一、出示新玩具,导入活动。
1、让幼儿知道玩具大家玩,不独占、不争夺。
2、引导幼儿讨论,大家一起玩玩具带来的愉快。
二、鼓励幼儿探索一起玩的方法。
1、启发幼儿想办法:一种玩具大家都想玩,又要玩得高兴,可以怎样玩?
(1)轮流玩:你先玩,他再玩,我后玩。
(2)交换玩。
(3)进一步感受轮流玩,能让大家都快乐的情绪体验。
2、教师:好玩的玩具大家都爱玩,你玩玩、我玩玩,不争也不抢,大家都开心。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1、和朋友一起玩玩具。
大家说说,画面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样玩玩具的?
2、争抢玩具的孩子。
画面上的两个小朋友争抢玩具,这样做对吗?
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幼儿玩玩具。
鼓励幼儿积极常识轮流玩、交换玩的方法,体会一个人玩和大家玩的不同感受。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一
1感受和体验故事传说情节中友好合作的快乐;敢于大胆表达自己意愿。
2理解故事传说内容,学习一些新词和短句。
3养成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课件实物(竹竿纸线绳)。
1导入活动。
出示竹竿纸线绳。
2讲述故事传说前半段。
(1)出示图片讲述故事传说(从头讲述到"大家都问"怎么玩"",依次出示图片123)。
(2)理解故事传说学习新词图一提问:
a小猴是怎么玩竹竿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二提问:
a小熊是怎么玩卷纸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图三提问:
a大熊大家多快活是怎么玩线绳的?
b它很快就怎样了?
3幼儿讨论大胆发挥想象。
(1)到底还能怎么玩呢?请你们帮他们想想办法?想好了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
(2)幼儿讨论,教师注意倾听观察指导。
(3)个别幼儿代表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来告诉大家,他们还可以怎样玩?
4讲述故事传说的后半段。
(1)师:我刚才还听见说竹竿可以……,卷纸可以……线绳可以……你们的办法可真多,猩猩伯伯听到了这件事也想了好办法,我们来看看。
(2)讲故事传说后半段(出示图片45)5理解故事传说后半段。
提问:
a猩猩伯伯想了什么办法?
b小动物们怎样做的?[学习新词短句:"劈竹篾""剪纸""拴线绳"。]。
c风筝飞上天,大家心里怎样?[学习短句:"大家多快活!"]。
6完整欣赏故事传说。
7给故事传说取名这个故事传说真好听,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谁来取个好听的名字?
8体验友好合作的快乐。
(1)提问:你们喜欢猩猩伯伯的办法吗?为什么?
9延伸活动:幼儿分组玩合作游戏。
(1)玩绳子。
(2)玩拼图。
附故事传说:
大熊有一大团线绳,接花扣,翻花绳,很快就玩够了。还能怎么玩呢?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二
1通过儿歌故事传说,比高矮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已长高长大。
2愿意与同伴中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
3感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时侯的照片整理成套。
2收集幼儿去年穿过的鞋袜等小孩公鸡青蛙的对照图片。
一看图说话导入活动。
教师:"小孩公鸡青蛙小时侯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他们小时侯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两三人结伴。"。
教师:"一人一句轮换着想想说说:我们小时侯和现在不同的地方。"。
二收集去年穿过的鞋袜戴过的手套和帽子,试着穿戴一下,谈论各自的感想。
三故事传说:《我长高了》。
讨论:"小猴到底长高了没有,小猴子该在哪里测量?"。
四和同伴比高矮。
1两人比高矮--身体站直背对背。
2三人四人比高矮--两个两个轮换着,身体站直背对背。
3一组小朋友排排队比高矮--议论:我们一组谁?谁最矮?
五歌曲笑呀笑学唱歌曲《笑呀笑》,按歌曲中的角色,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模仿。
1结合自己扮演的角色运用:"长大了,我就可以……"。
2说一句话,可加上舞蹈动作边说边表演。
3提问:小朋友,说说为什么长大好哇?同伴交流讨论,请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
4发散思维。
5观察思考作答。
六练习说话。
引导幼儿用:"长大了,我就可以……"说一句话,逐一发表自己对"长大"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自己是小动物而不是小朋友,也会期待长大吗?"练习说"长大了,我就可以……"的句型(对能够大胆说话的幼儿奖励小红花)。
我们会长高:想一想,你们长大以后想干什么?户外活动:找朋友,要求幼儿回家去做一件事情,向爸爸妈妈证明"我长大了"。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仔细观察图片,根据画面理解散文内容。
2、丰富象声词:踢踏踢踏、吱嘎吱嘎。3、感受秋风、落叶和小动物的亲密关系,尝试大胆讲述散文内容。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出示第一幅图片,引导幼儿感受秋天,欣赏和描述画面的景色。
1、看看图片里有哪些树,秋天到了,它们有什么变化?
2、树林里的小路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幼儿回答后,与幼儿共同讲述第一幅图画的内容。
三、鼓励幼儿猜测接下来的内容,并大胆讲述出来。
1、在铺满了五彩树叶的小路上,会有谁来呢?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老师逐一出示后在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1、谁走过了小路,它在干什么?
2、铺满了树叶的小路发了出什么样的声音,像什么呢?
3、请个别幼儿尝试完整地讲述一幅图片的内容。
4、教师依次出示下一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讲述。
5、师生把三幅图连起来讲述。
五、教师出示散文的最后一幅图片,组织幼儿讨论,理解散文内容。
1、风儿来了,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2、小动物们这么喜欢铺满了五彩树叶的小路,他们会愿意风儿来吹跑树叶吗?
3、小动物们挡住了风儿,说了什么呢?
六、欣赏散文。(听cd)。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四
《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在学习了6以内加法的经验基础上,我由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超市”入手,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应用加法解决问题。整个活动让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境,从过去的数学知识情境走向生活实践,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方法极为宽广的迁移应用的机会,能更有效的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创造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更能突现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的功能。
1、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进一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6以内的加法,复习加法交换律。
进一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幼儿学具:数字卡片1——6、+、=,6元纸币。
教具:数字卡片若干、算式卡片若干、价格标签若干、音乐。
环境创设:超市一角:饮品专柜。
1、出示各种饮品,请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有什么;
2、引导幼儿分类放置饮品,并请幼儿介绍分类的方法;
1、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题;
(1)按颜色不同列算式。
a发现营养快线的不同(颜色不同)。
b点数记录橙色、蓝色的数量。
c引导幼儿列加法算式,并说说列示的原因;
4+2=6。
2+4=6。
(2)按大小不同列加法算式。
1+5=6。
5+1=6。
(3)按名称不同列加法算式。
3+3=6。
(4)观察第一组、第二组算式,引导幼儿复习加法交换律。
a发现两组算式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b用手势表示。
引导结合生活经验,口述加法应用题,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1、出示物品价格,了解各种物品的价格;
2、说一说6元钱可以买什么,发散幼儿思维:可以2种物品,可以3种,可以更多(突破2步加法的模式,熟练运用加法,举一反三)。
3、分配游戏角色,讲解游戏规则:
所购饮品价格总和必须为6元,多于或少于6元的必须及时调整货物,否则不予结账。(渗透排队交费的社会教育)。
4、师幼共同游戏,个别指导。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小超市。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五
1、让幼儿能区分红、黄两种颜色,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
2、让幼儿初步认知“红色”、“黄色”、“red”、“yellow”.
3、初步培养幼儿的颜色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
1、苹果、梨实物若干。
2、红苹果、黄雪梨卡片若干(总数与幼儿人数相同)。
3、“红色”、“黄色”、“red”、“yellow”字卡各一张。
4、红、黄色小筐各一只,红、黄色玩具若干。
1、开始部分:律动稳定幼儿情绪,组织幼儿坐好。
2、基本部分:
1)引入部分:
组织游戏:苹果雪梨来做客。
请两名教师扮演“苹果姐姐”和“雪梨姐姐”,来班级做客,请幼儿观察苹果、雪梨的颜色(红、黄),再请小朋友们吃苹果和雪梨。(即给每位幼儿胸前挂一张红苹果卡片或黄雪梨卡片)
2)巩固对红色、黄色的认识,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a、启发幼儿说说挂在自己胸前的是什么。
b、游戏:请幼儿听口令出示卡片。如:教师说:红苹果举起来,幼儿即举起胸前的红苹果卡片。
3)学习简单的颜色分类。培养幼儿的颜色辨别能力。
a、谈话活动导入:教师与苹果姐姐、雪梨姐姐谈话。
b、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寻找玩具,却发现红色、黄色的玩具都混在一起了。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将玩具宝宝送回家。
c、幼儿操作:将红色玩具送至苹果姐姐处,将黄色玩具送回雪梨姐姐处。
4、结束部分:
“苹果姐姐”、“雪梨姐姐”请幼儿一起玩玩具、吃水果餐。
5、课后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还有什么水果是红色(黄色)的,并将探询结果反馈个老师。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六
1、通过看、摸、捏、闻等感知活动,了解自己的小脚丫及其简单的功能,初步懂得要保护好它。
2、初步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能产生愉悦的情绪。
引导幼儿回忆上次活动,说说自己的小手是怎样的?
二、观察小脚。
引导幼儿通过数数脚趾、捏捏脚趾、动动脚趾、比比脚趾大小、闻闻脚的味道等活动,感知自己的小脚丫,了解其简单的功能,并初步懂得要保护好它。
三、给小脚拍照。
1、通过踩脚印的活动,激发幼儿继续观察、感知自己小脚的兴趣。
2、使幼儿体验到踩脚印活动的.乐趣。
四、延伸。
将幼儿的脚印图布置于教室中,鼓励幼儿邀请自己的父母猜猜、找找自己的小脚丫。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七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团结友爱的人朋友多。
2.学习叠词“孤零零、喜盈盈、冷清清、亮晶晶。”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抱抱团”,你们要仔细听好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抱抱团,抱抱团,几人抱一团”——2人抱一团,你们该怎么做呢?那么要是三人抱一团。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站在老师身边围成一个圈,你们可要仔细听好哦!
二、谈话导入主题。
三、第一遍欣赏儿歌。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有关于团结友爱的儿歌,这首儿歌的名叫“团结友爱亲又亲”(字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师:这首儿歌的名字叫什么?说谁和说团结友爱亲又亲了?
四、第二遍学习儿歌。
师:一颗星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我们再来听听星星是怎么说的。(第一段,第二遍朗诵,同时出示图片)。
师:三颗、四颗、五颗星是怎么了?小朋友你们想想一颗星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二颗星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幼儿回答的同时出示词卡)。
五、学习叠词。
师:一颗星是怎么样?一个人怎么样?二颗星是怎么样?二个人是怎么样?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让幼儿说出,并问还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叠词呢?鼓励幼儿回去和家人一起说,看那个小朋友找到最多。)。
师:请集体一起站起来带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附儿歌:
一颗星,冷清清,两颗星,亮晶晶,
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汇成星河放光明。
一个人,孤零零,两个人,笑盈盈,
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团结友爱亲又亲。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八
2、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活动准备。
1、西红柿与小黄瓜若干,提篮人手一个。
2、各组贴有西红柿与小黄瓜标志的篮子各一个;餐盘若干,湿纸巾人手一条。
3、切好的西红柿、小黄瓜若干;小碟子、汤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
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了解西红柿与小黄瓜的外形特征。
二、运用多种感官,进一步感知西红柿和小黄瓜的主要特征。
1、幼儿人手一个西红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西红柿的外形特征:
西红柿是圆圆的.红红的身体,滑滑的。它的身体软软的,摸起来凉凉的。
2、鼓励幼儿看看并摸摸小黄瓜,然后说出其特征:又绿又长。
3、引导幼儿通过与小黄瓜的比较,了解西红柿的特征。
4、比较西红柿和小黄瓜的颜色、形状、大小。
三、观察切开的西红柿与小黄瓜,在比较中了解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西红柿有红红的肉,有籽,还有许多汁流出来。
2、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你看到了什么?摸了觉得怎样?用鼻子闯到什么气味?
3、小结:西红柿外表是又圆又红的,顶上有绿色的叶子;。
切开后里面果肉的颜色是浅红的,有汁和籽,摸起来光滑皮薄。未切开前没有味道,切开后有点酸的气味。
四、品尝西红柿、黄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对身体有好处。
1、教师:西红柿有什么作用?你吃过西红柿吗?是怎么吃的?
2、引导幼儿了解西红柿的吃法---西红柿汁、西红柿蛋汤、西红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红柿有益于身体健康。
3、将切好的西红柿、黄瓜分发给每组。
引导幼儿用小碟子、汤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额。
4、提出品尝要求:
将手擦干净(洗})后品尝;品尝时注意卫生;吃完后将碟子、汤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纸巾擦嘴等。
五、幼儿边品尝边自由交流。
西红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黄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尝中自由结束活动。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十九
1、练习插、拔图钉的精细动作,发展手眼协调性。
2、用橡皮筋创意地在模板上制作图形画。
3、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
装在盒子里的图钉、画有各种形象塑料方块、白纸、模板、彩色橡皮筋、记录点图。
第一层;用拇指、食指拿起图钉,对准形象图的轮廓线上的某一点插下去,直至将整个形象图的轮廓线全插满。
第二层:自己画形象,设计图案,用图钉去插轮廓线,组成一幅图钉画。
第三层:按模板所示,在塑胶板相应位置用橡皮筋制作一幅图形画。
第四层:按模板所示,制作两幅或两幅以上图形画。
第五层:自己构思,创造性地构图,并记录下来。
1、提醒幼儿选用不同颜色有规律地插图钉。
2、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图案进行插板,表扬那些认真专注,有耐心的幼儿。
3、鼓励幼儿自己构图,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同时,可将幼儿制作好的图形画作为能力较弱幼儿活动的模板。
1、为保证物品的持久耐用,形象图应封塑。
2、本活动适宜一人玩,也适宜两人一组进行。为增强趣味性,可鼓励幼儿开展竞赛。
3、可陈列幼儿构思的作品,以不断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篇三】。
1、通过自主选择活动材料与活动伙伴,体验与同伴合作并获得成功的情感。
2、能专注、认真地进行活动,善于探索材料的玩法。有良好的收拾整理的习惯。
活动重点:通过活动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
活动难点:活动结束后能收拾好各活动材料。
材料投放:
能干的小手:做柳条、春天的花、打扮春天。
小小建筑师:建构示意图、各种积塑、建构春天的公园。
缠绕的本领:各种材料做成的花、毛线、彩纸、皱纸。
发现秘密: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
听听讲讲:给字找朋友、图书、儿歌的卡片、故事录音。
动动脑筋:数字卡片、吸铁石、图形配对、量一量、称一称。
小舞台:小话筒、表演头饰、各种乐器、节奏卡。
活动流程:激发兴趣――实践操作――分享快乐。
我们又要开始玩分区活动了,今天我们又有一些新材料,小朋友可以去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看谁能玩得好,玩得开心!
1、幼儿按意愿自选活动区和玩伴。
2、师观察幼儿与新投入材料的互动性,加以引导。
3、重点观察:美工区,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操作。
2、幼儿评一评。你觉得他今天成功了吗?什么地方最成功的?(为什么没成功?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3、教师对孩子的闪光点再次肯定,引发他们再次探索的兴趣。
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方案篇二十
1让宝宝们知道我们也是幸福的。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传说的童趣。
3能仔细倾听故事传说,理解主要的故事传说情节。
4引导幼儿在故事传说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1《幸福的小狐狸》。
2小狐狸布偶。
1小狐狸布偶。
——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狐狸,宝宝们和我一起去感受幸福吧!
2听《幸福的小狐狸》。
——我每天生活的很高兴,可幸福了,有吃好吃的,有好朋友一起玩……。
3提问。
——小狐狸春天有什么幸福啊?(有好吃的饭,听风铃声音。)。
——夏天的幸福那?(能采果子,当零食吃。)。
——秋天的幸福是什么?(储存青菜,晴好朋友吃。)。
——冬天的幸福又是什么那?(能和好朋友一起玩堆雪人,可以烤食物和睡觉。)。
4说说自己的幸福。
——小狐狸有这么多幸福,那宝宝们幸福不啊?(教师要引导宝宝回答问题)。
——宝宝每天在家有全家人来爱你们,还可以上学,在幼儿园里有好多的小朋友玩,家人也会给我们买好吃的,是不是我们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