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形式,它能够传递情感,激发思考。在总结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合适的归纳和概括方法,让文章更加有理有据。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些范文,并从中学习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中,近一半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浓,参与数学探索的意识也很强,并能够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有的个别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占班级人数三分之一多,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 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 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 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 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
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七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多媒体。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4×25=100(人)25×4=100(人)。
4×25=25×4)a×b=b×a。
(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指点,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块)
生3:(4+6)×8生4:4×8+6×8
=10×8=32+48
=80(块)=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和40×25+4×25;63×64+63×36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板书设计
(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设计的。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的感知,对所列竖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景为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和算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验证,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这个规律,不是仅仅满足学生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运用,帮助学生明白这个规律给我们带来计算上的方便,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
(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a+b)×c=a×c+b×c。
a×c+b×c=(a+b)×c。
(10+4)×2=10×2+4×2。
(45+55)×12=45×12+55×12(40+4)×25。
(72+28)×34=34×72+34×28。
(8+5)×4=(8+5)×434×72+34×28。
(6+4)×178=6×178+4×178。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多媒体课件。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三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一、设疑导入。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四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定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新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也有所体现,只是没有揭示这个规律罢了,比如学生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周长=长×2+宽×2,周长=(长+宽)×2。从平时我班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测评总结(约12分钟)。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86×101。
四、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五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
一、发现问题: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简算。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b。
(2+8)×5 2×5+8×5。
(2+10)×32×3+10×3。
(9+11)×6 9×6+11×6。
(12+18)×512×5+12×5。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64×2+26×2。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三尝试讨论:
2、验证发现: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十七
【1】教学内容:p27:例8。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验证:18x5-5x8(18-8)x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