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模板21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主题、情感等方面的个人触动和感受的总结,它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书籍的内涵和思想,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读后感了吧。写读后感时,可以采用文字叙述、对话交流、故事串联等方式丰富表达手法,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感谢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一篇精彩的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打开后不想放下的书,这是一本看完后还会再次想翻阅的书,一本读了一遍还想再读一遍的书,是我读后感到颇受教益的书。莫里,社会学教授,他身患绝症,因为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十四堂课中,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读完后,对我触动很深。我时常在想: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我们娓娓道来。临终的前几天,他与学生讨论,如果他的生命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这样的一天,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平凡的一天,但是,对于生命垂危的莫里老人来说,在死亡面前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莫里教授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
——与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莫里教授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在莫里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就会走向关爱和奉献。他在最后的课程中一遍遍重申: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我想,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都应该要为自己而活。不要辜负你活着的每一天,这是你人生的目的。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二
家有儿女志愿者绿萝花(孙春艳)。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与生活讲和。
家有儿女志愿者飞翔。
清明下乡给奶奶上坟,看着周围的树木,青草,斜坡,脑海中蓦然跳出了一个名字――莫里。
是的,莫里,一个社会学教授!在异国他乡,在几乎是同样的境地里,安葬着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他震撼了我,让我不得不用着零星的时间一遍一遍地去读他,去回放他,回放那不断被病魔吞噬的躯体,回放他在生命走向尽头前的那特殊的课堂,回放那一句句洗涤人心灵的话语。
《相约星期二》,是命运的相约,是灵魂的相约,是关于生和死的相约,更是生命价值观的一次真诚的直白。
我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至今仍在追求的很多东西正是莫里教授所摒弃的。家庭的不幸、命运的摧残没有泯灭他对“善良、尊重、友爱”的执着,他坚信“爱能赢天下。爱永远是胜者。”
相爱或者死亡。爱是他灵魂的主旋律。他不愿意为死亡涂抹胭脂。面对死亡,面对种种不幸,他克服了常人最难做到的事:与生活讲和。原谅自己,原谅他人。他尽可能的给予他人应该给予的东西,他认为,能给予表明自己还活着!活着,不给予,过的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他用生命的最后十三天,和米奇相约星期二,用自身的病痛和艰难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教授完了十三节关于“活着的意义”这门课程。他的眼角也有泪,因为痛楚,他清楚地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日子不多了;他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即使连“擦屁股”这样是事情也需要依赖他人时,他也会提示自己像婴儿般去享受;他的嘴边流出的是在米奇看来的一种苦涩的幽默,这种幽默常常化解尴尬,让他与人交流的时候多一份和谐,乃至感动。他敢于直播死亡,直播衰竭。他知道,“夜线”节目是利用他增加戏剧的效果,但他选择的是让步,因为这样的直播会把他的'信息带给数以万计的观众。他的让步,会让更多的人去思考生命,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
与生活讲和,心态才会平和。与生活讲和,你才会不为名利所烦恼,才不会整天患得患失,你才能专注建立自己的文化,全身心地去爱和尊重。“我在和你说话,我想的只有你。”
莫里教授,一个终生的教师!爱是永恒的感情,即使他离开了人世,但他永远活在读者的心里。
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家有儿女志愿者(哲哲)刘仁娟。
陷入病痛中的莫里老人,在失去了行走能力,自理能力,告别了自己的隐私的情况下,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程,向我们阐述了生命应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把自己认作“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向我们证明了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并告诉了我们“学会了怎样死,便学会了如何活,有意义的活,只有拂去外表的尘埃,才能看到生活的真谛”.
莫里提醒我们: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与自己和解。生命中最要紧的事,是学着付出爱和接受爱。不羡慕年轻,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热爱人生,庆幸活着的每一天,不哀叹时间的逝去。接受自然规律的赐予,相信衰老只是人生的循环,无论是躯体的萎谢,还是病魔的缠身,都坦诚相待,以逝者的姿态进行当下的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三
《相约星期二》,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记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会学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渐冻症。作者收听电台采访得知这个消息,毕业16年的他前去看望这位大学时的恩师。
让作者没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动要求为学生上最后一门课——人生。因为身体原因,莫里与米奇约定每周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课,而这样的课程约定持续了十四周,莫里将听课内容整理成书,书名《相约星期二》。
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大四的时候,即将走出象牙塔,真实地、真正地走进这个社会,当时的迷茫与焦虑记忆犹新。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辈子书的社会学教授,短短十四节课,他会怎样展开自己厚重的'一生,讲述人生最后一课?我们来看一下书中谈论的话题——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钱、永恒的爱、婚姻、文化、原谅。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人们都在面对和寻找答案的话题。如果说大学时看这本书,是为了找到自己,那现在看这本书,则是学会看淡自己。
在书中,当米奇问及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莫里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如果用一种非输即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那么面对死亡无疑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他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家,苏轼。他多次历经官场沉浮,十几年的贬谪生涯几乎是他生命的主题。他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曾自嘲道: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态度也造就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写下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洒脱、豪迈的诗句。
就像这本书一样,死亡虽然是这本书的主线,也是主人公终将奔赴的结局,但它却教会我们放下遗憾、看淡死亡,真正传递的是生的责任与活的意义。
如果您还未寻找到自己,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您照耀一个温暖而积极的方向;如果您已经找到自己,也欢迎您打开这本书,打开一位乐观而博学的老人不一样的一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四
一位老者,一位年轻人以及一堂关于人生的课,这堂课深受教益,并传达了一堂珍贵的人生课。
这个课堂不需要课本,却能更深刻地让我们理解人生,它包罗万象:情感、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导师原本是一位身体健壮的舞蹈爱好者,但不幸地得了不治之症,他的舞蹈便戛然而止了。尽管如此,他安然面对着死亡,丝毫没有表现出畏惧或惊恐的情绪。
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学会死亡,就是学会了生活。人生不就是一个个生生死死吗?出生是开始,死亡是结束。如果你学会了如何面对死亡,那么你的生命便不会白白浪费。”
一个人一辈子不过是在一条长路上前行罢了,沿路上会有各种不同的果实,其中有些果实或许含有毒素或刺,例如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实。当你吃饱了,你的.人生也就结束了。
但这位老导师注定是一个特例,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束手无措,而是平静地继续教课,把他毕生的经验和见闻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尽管他自己知道日子一天天地流逝,但他依旧保持着乐观和坚强,直到最后的一刻。
他曾说:“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但是不幸的生活同样令人悲哀。”或许,不幸地生活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面对死亡时,或许还有太多想做而无法实现的事情,有太多所谓的“来不及”。但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却不存在“来不及”这三个字。世界不可能因为你而倒流,正如米奇所说:“生命不能重来。”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已经成为定局,而改变只能从此刻开始。
每个周二,这堂没有教科书的课就这样接连不断地上着,风雨无阻。
莫里很平静地离开了,他只是去取杯咖啡而已。那天是周二,也许是最后一课,也许是第一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沉默地、认真地听。
此时此刻,换你说,我听。
接下来的每个周二,你来说,我来听。(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莫里教授正在静静地聆听。)。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五
人生有太多的疑问待我们去思考,是的,我们需要一位智者,当作我们的引路人。
而莫里,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站在世俗之上,俯视着社会。
他乐观地面对病痛,他从容地体验死亡。他在享受,因为他知道: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和无法避免的痛苦,要学会享受。
这是人生的一课:
我们所在的社会告诉我们:越多越好。可一个人,要分清楚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真正的所需其实很少,而欲望的雪球却会越滚越大。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
当一个人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他就会知道如何生活。
爱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三毛说:“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更是要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散发出光和热来。”
这是一堂永恒的人生课。(也许,让你们现在读这本关于人生的大书还不算太早,你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六
周六的下午三点,午睡醒来,坐在书桌前,泡上一壶小青柑,在升腾起的带着水果味的普洱香气中,打开了《相约星期二》的扉页,习惯性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购买的日期和地点,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红红的印迹,顿时让整本书生动了起来。有时,文化的魔力就在这些看似极不起眼的小事中体现出来,并放的很大。
莫里·施瓦茨,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散发着思想光芒的名字,因为他的聪明睿智,因为他的人生智慧,因为他的死亡课程,也因为他那个出色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米奇娓娓道来地叙述了一个老人的死亡过程,记述了一老一少相约星期二的最后课程,分享了一个社会学博士、一个老教授的人生经验,讲述了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
从来没有一个教师能得到所有学生的喜欢,这话尽管极端,却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不过,那些能得到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教师,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赏识教育。莫里成为米奇最喜欢的教授,能从他在毕业典礼上,初识米奇的父母时说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莫里对米奇的父母说:“你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儿子。”也能从他对米奇说的话中找到答案,那句话就是:“米奇,你是最优秀的。”这两句话,恰恰正是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让学生心房深处最柔软的那个地方为之颤动,并且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感动一生。莫里教授的话语再一次地说明,欣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莫里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同样的喜欢。毕业典礼上,他问米奇毕业后还会不会跟老师联系,米奇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会。”此时,米奇看到教授往后退去时,哭了。教授的眼泪,正是一个有情怀有情趣的老师,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师生情谊的高度宣泄。莫里在毕业典礼上的眼泪,或许就成了20年后他患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面临死亡时,作出人生重大决定的情感注释。
莫里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人研究的课题,展示出了超人的勇气和睿智。米奇用他那如椽大笔,记述了令无数读者心动的故事。莫里做到了,米奇记录了,一个感动世界的故事诞生了。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七
闲暇之余有幸读到一本能够净化心灵的书:《相约星期二》。书中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把自己睿智的处世哲学在每周二分享给自己曾经的一位学生,也就是作者。弥留之际的谆谆教导与迷茫之中的人生脚步碰撞出了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让我获益良多。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生病的盼健康,健康的盼钱财,富裕的盼轻松,闲逸的盼成就。每个人都在严阵以待,使出浑身解数与生活较量,追求着自己所谓的幸福。“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要和命运抗争”……,诸如此类的话消磨了一些人,振作了一些人,可是,我却看不到这些人身上幸福快乐的影子。每天的忙碌,已让人们忘记了去体味幸福。我也每天在和生活战斗,埋怨着他的不公,烦恼着他给我的苦难,然而,莫里教授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释然了,他说:“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讲和”。理解生活,包容生活,也就获得了最简单的快乐。
都说“知足者常乐”,什么是幸福生活呢?于病者而言是健康,于贫困者而言是温饱,于劳累着而言是一夜好觉,于奋斗者而言是一点成功,于孩子而言是得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于老人而言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一顿家常便饭……所以,我们首先要理清现阶段所追求的是什么,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管生活给我们设置了多少障碍,只要真诚的接受它们,包容它们,又有什么事能让我们暴跳如雷呢?正如莫里教授临终反思的那样,远离那些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那些缺乏责任感缺乏爱的病态生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在莫里老人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需要,就会走向关爱与奉献。
停下奔波的脚步吧,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用爱去呵护,幸福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环绕。让我们与生活讲和吧,给自己一个纯净的心灵,也是给自己一个发现美好的机会。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死亡,认识了生活,让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我感谢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和这个谦虚有爱的年轻人。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当然也影响着我。爱的确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通过爱自己,我们也能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爱家人,特殊的血缘的纽带把我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彼此之间会付出很多但也会有收获,因为我们互相深爱着;我们也要爱自己的朋友,友谊让我们知道,除了亲人间的爱还有友情能让人们真诚相待,无私奉献;我们也要爱大自然,她给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得以世代延续;我们甚至应该爱身边的一切,因为爱是这世界上最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一切语言,超越一切行为,它能使我们全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所以,用心去爱吧!当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每个人都会被爱包裹起来!
另外,莫里面对疾病与死亡的态度也让我良久不能释怀。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衰败,主人公莫里却以特有的乐观和达观,痛苦而清醒地面对,并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作为教案,展现着一个人在衰老和步近死亡的过程中的乐观,幽默、痛苦、挣扎以及坦然。这又让我想起了很多类似的人,丛飞在身患绝症的时候,萦绕于心的并不是他的生死,他对此同样的豁达和坦然,他始终记挂的是他的“孩子们”;江涛也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也乐观,他也坦然,他写下《再给我十年》作为对病魔的抗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九
在病中,他很幽默,还常拿自己的生命来开玩笑,“当你躺在床上时,你就是个死人”,“相爱或死亡”,“一旦你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这几句堪称经典的语句在无声地讲述莫里教练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所获得的感受。那么我就想,如果把你的每一天都当成你生活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万分地珍惜它,一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如果有一个完美健康的一天,他肯定会去发奋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莫里教练却选取了“一个有甜面包圈和茶的早餐,去游泳,和朋友共进午餐,然后去公园散步,在晚上享用意大利面,之后跳舞,最后才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觉,这样平凡的一天,他从中得到了常人也许无法得到的快乐和愉悦。由此我深知,人生,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课。懒惰的,勤奋的,谁都无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券,正因,无论你怎样度过,都或多或少留有遗憾,而为这张券子写下评语的人————是你自己。(因此,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
曾听说,有一本叫做《相约星期二》的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我慕名看了这本书。没想到,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其实很简单,作者米奇,像许许多多有事业心的人一样,努力工作,拼命赚钱,逐渐在对金钱的欲望中迷失了自己,直到他遇见了大学里的教师,已身患绝症的莫里,两人相约于星期二,共同继续从前的课程。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我的感受,我只是觉得在看多了江湖中的恩爱情仇,催泪弹似的偶像书籍后,这本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我开始明白了这本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因为现实社会有时候太浮躁了,人们都在忙碌、彷徨,为功名利禄而奔波,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的感受,所以内心空虚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而莫里的生活恰巧填补了他内心的空挡,所以莫里与他的人生观,就开始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了。
而且,莫里也给我们带来了对生命的反思,真正的智者不仅仅勇往直前,还要不时停下脚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反思一下从前的生活。莫里也说,很多人在忙着工作,他们有了钱、房子、车,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一贫如洗。
书的高潮以莫里的去世而结束,人虽然已去,而话语犹存,这本书让我知道怎样在平凡中寻找快乐,让我知道如何在缤纷的世界里永远保持一颗纯洁而宁静的心。
莫里已去,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我想,我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去感受。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一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而莫里与米奇谈论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生话题需我们仔细思考……。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二
“每一天晚上,当我睡着时,我便死了。第二天早晨,当我醒了时,我又复活了。”
——圣雄甘地。
最后发现,原来泣不成声也是种幸运,它让我们不再忽视周围的世界。莫里最喜爱的诗人w·h·奥登说:相爱或者死亡。若要使生活有好处,需要爱。
如果我们不幸福,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莫里用余生上的这门课,一向在告诉我们,就应勇敢应对衰老,应对死亡,应对人生。
合上书,仿佛一片澄明月色关照着内心,我已不虚此行。
认真飘过世界,岁月盈手时,琐碎与呻吟必是了无踪迹,爱却留存。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三
最后发现,原来泣不成声也是种幸运,它让我们不再忽视周围的世界。莫里最喜爱的.诗人w·h·奥登说:相爱或者死亡。若要使生活有好处,需要爱。
如果我们不幸福,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莫里用余生上的这门课,一向在告诉我们,就应勇敢应对衰老,应对死亡,应对人生。
合上书,仿佛一片澄明月色关照着内心,我已不虚此行。
认真飘过世界,岁月盈手时,琐碎与呻吟必是了无踪迹,爱却留存。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四
每个人都会老,但是大多数人虽然知道却决不愿意理解这个事实。大家都愿意年轻,愿意停留在精力旺盛,身强体壮,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哪个阶段。但是那个阶段并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经验。莫里很伟大,他乐于理解变老。他不羡慕别的年龄阶段,正因老去必定是建立在年轻之上的。其实我们也不必害怕变老,死亡才是人生的彼岸,老去只是离目的地,一片归于纯净的`净土更近些而已。这就应值得庆幸。毕竟,拥有过了,奋斗过了,就足够了。如果硬要卡死在一个阶段,扼杀成长,这违背的上天和自然规律的事情,只怕不是上天的意愿,也不是我们应对死亡的回归时,该做的准备工作。我们不需排斥,不需反抗,只需要认真的过好每一天,今日是今日毕,哪怕明天会死也死而无憾,问心无愧,那才是我们的人生应有的生活状态,虽然真正能做到的人极少,但是哪怕只吸取了一点,应用了一点,就已经足够受用终生了。(无愧此生足矣!)。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五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六
平常总不怎么谈论到关于死亡啊人生啊什么的,认为这些似乎离年少轻狂的我们太过于遥远。这次,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了人生的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有着很特别的名字,一次很特别的人生之课。
或许现在的`我们还太小,关于人生只是一个开始。莫里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旅途,在我们还未经历过那么多的时候,告诉我们以后的道路应该怎样走。他不仅仅是在为他的学生上课,同时,也在为所有的读者上课,让大家受益终身。
茫茫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只是那么渺小的一点,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也不过几十年的人生罢了。渐渐地,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的,丑恶的。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在自己的那一条道路上。也许偶尔会迷茫,也许会害怕,但是要坚持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那个时候,就是读懂人生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就是这样存在在这个世界,每天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余秋雨在序言里说道“——与生活讲和。”是的,我们无法去要求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那就少一些抱怨,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生吧。渐渐地学会享受,享受所有的喜怒哀乐。
提前学习了人生的课,在享受人生之前,享受了莫里老人的一生,死前最后的一课。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七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它的内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惧、衰老、婚姻、社会等等,几乎人生所有的命题。每一章都闪烁着莫里这个可爱老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学。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
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爱。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简单,实则幸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俗话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
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
“我亲爱的表哥。
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
稚嫩的红杉”。
所说的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变成一颗红杉,陪伴我们整个人生。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八
平常总不怎样谈论到关于死亡啊人生啊什么的,认为这些似乎离年少轻狂的我们太过于遥远。这次,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了人生的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有着很个性的名字,一次很个性的人生之课。
或许此刻的我们还太小,关于人生只是一个开始。莫里把我们带入了人生的旅途,在我们还未经历过那么多的时候,告诉我们以后的道路就应怎样走。他不仅仅仅是在为他的学生上课,同时,也在为所有的读者上课,让大家受益终身。
茫茫宇宙之中,我们每个人只是那么渺小的一点,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也但是几十年的人生罢了。渐渐地,我们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所有,完美的,丑恶的。要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在自己的那一条道路上。也许偶尔会迷茫,也许会害怕,但是要坚持地走下去,总有一天会看到光明,那个时候,就是读懂人生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就是这样存在在这个世界,每一天过好每一天的生活。余秋雨在序言里说道“——与生活讲和。”是的,我们无法去要求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那就少一些抱怨,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人生吧。渐渐地学会享受,享受所有的喜怒哀乐。
提前学习了人生的课,在享受人生之前,享受了莫里老人的一生,死前最后的一课。(把人生遭遇的一切都当做享受,需要勇气、智慧、达观!)。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十九
在韩国电影《奇怪的她》里面,有个老人咖啡厅,一位老奶奶总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现自己,要赢得一位老爷爷的欢心,而那位老爷爷,一直默默呵护、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会在女儿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听结束美国游学的朋友讲述她的体悟,最难忘的是她说见到一位“烈焰红唇”的时髦老人,自信地从她身旁走过。在日本旅行,我常常会有“偷拍”的欲望,那种时刻通常在我遇见一位穿着浅色系衬衫或裙装、抹着口红、描着淡眉的老奶奶时发生,“偷拍”不成,我就乘坐车的时候,仔细端详她们,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者可以如此赏心悦目。
试着享受做婴儿的过程吧,试着告别二十二岁的浅薄,享受衰老带来的成熟吧。《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用他一生的阅历,在死亡将至时,优雅地展示出一位长者的智慧。因为知死,所以懂生,因为想要看到六十五时丰盈的自己,所以才在年轻时认真过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渡边淳一在耄耋之年时疾呼:请将经历了漫长人生和岁月磨砺,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并喊出白金一代的誓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赏自爱,优雅洒脱有点“坏”!他自己便是“优雅老去,爱到一百岁”的践行者,77岁时仍在恋爱。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二十
书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看来,同样在期待着的人实在不少,而且不分国籍。“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米奇问。“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当莫里设想自己的墓地时,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听不见你的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山坡上,池塘边,一个美丽的墓地,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课程在继续,老师闭着眼睛静躺,学生来了,老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现在,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把人的生命价值真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对此,使我们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是啊!虽然莫里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将得以永恒!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 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