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模板20篇)
总结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里程碑,是值得回忆的重要片段。总结时,可以用图表、数据等形式进行更直观的展示。以下是一些克服挫折的方法,帮助你保持积极的心态。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用数学(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7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7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熟练口算7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引入。
秋天到了,小兔子要采蘑菇过冬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兔子采蘑菇图]。
师:咱们一起来看,左边有几只兔子,右边呢?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你能说说图意吗?
分组说图意。
生回答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求一共有几只小兔。
师:求一共有多少,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谁能列一个算式?
生回答4+2=6,板书。
三、46页做一做。
四、减法图式。
小朋友们回答得真好,那老师还有一幅图,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出示青蛙图。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求剩下几只,就是要从总的里面去掉走的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五、47页做一做。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四
设计说明: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3、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前准备:积木教具箱子两个盒子学生准备积木球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二、探究新知。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三、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二)圆柱的认识。
师:球是圆形的,易滚动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圆柱)。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图画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
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图画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
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五、课堂小结。
认识图形。
球会滚动。
圆柱会滚动能直立。
玩、看、摸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是平的长方体有6各面,是平的。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五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八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学生可能会说打球、游泳、踢毽子、跑步、跳绳等等)。其实跳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肥,还可以长高哟!
2.课件出示课本第78页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3.教师谈话:小东、小红和小亮非常喜欢跳绳,你看,今天他们三个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他们三个的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32下。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2.学生活动:给学生留几分钟思考时间,也可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点名学生算出列式。
3.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列减法?点名学生回答。
5.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6.交流算法:
(1)计数器: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拨珠子过程:(让学生边演示边说算理)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40,减28时,根据笔算规则,先从个位算起,但个位上0—8减不着,需要从十位上借1当10来用,10减8等于2,十位上原来是4,因被借走了1而变为3,3减2等于1,合起来就是12。
根据这个学生的拨珠计算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来试一试。
(2)口算:
生1:先用40—20=20再用20—8=12。
……。
(3)笔算:让学生把他的笔算过程写到黑板上,边写边让该名学生讲解他所理解的笔算的过程。(最后点一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板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笔算的运算规律。
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借1。
……。
7.师生活动:对照上面的几种算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理由是什么?不管学生选择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
8.教师谈话:计算这道题有很多的方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得又快又对就行了。
9.及时雨练习: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先让学生口头算列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得数。
叫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
10.教师谈话:对比这两个算式,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叫两位数与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退法(二)。
11.挑战“试一试”。让学生认真看书,理解题意,然后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三、反馈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点名4个学生用计数器来算,边算边让孩子说算理。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算法。
4.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5题,点明用竖式计算,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退一,数位没对齐等。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运算规律。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同学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自身学校生活中存在的数学。
2、培养同学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前一段时间,俺们学校开展了一些体育方面的竞赛。想一想都有哪些活动?
同学回答:踢毽、跳绳。
问:想一想,还有哪些活动是你喜欢的?
2、活动:俺们到教室外面去比一比。
设计项目:踢毽、跳绳、跑步、拍球、跳“房子“、跳远、
(1)同学自由活动,教师巡视。活动时间15分钟。
(2)回教室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帮着补充。
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a、可以说一说参与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b、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c、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同学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同学自由说,可能说谁跑了第几名?也可能说有几人跑?
其他同样方法解答。
二、指导练习。
1、出示准备的大挂图,根据同学活动项目填表,讲明图中各列的含义。
2、示范,根据同学跳绳人数在虚头像上涂色。
3、让同学把其他的板演在挂图上涂色。
4、教师提问:
(1)参与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2)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5、同座相互提问,全班交流,充沛肯定同学的合理想法。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生:还有5只。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简单的计算(例5、例6)。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
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例5、例6教学挂图。
一、复习。
口答:
1、3元=xx角50角=xx元。
2、8元=xx角70角=xx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
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右边表示几角。
注意区分:3.50元(3元5角)与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与5.30元(5元3角)。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3、4、5、6、7、9。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思维训练。
1、在xx里填上“、、=”
45角xx5元4角2元3角xx23角。
30角xx1元3角7元1角xx17角。
2、利用练习九的第9题,计算下面的.题。
小明有15元,可以买什么,什么东西买不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板书设计: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
1元2角=12角12角=(1)元(2)角。
设计,计算,教学。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材第49~51页的内容。
1、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回顾全单元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师:在这些加减法算式的学习中,我们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
师:对了,不管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还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们都非常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我们把这句非常重要的话板书在我们黑板的中间,然后我们再围绕这句话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口算第73页第1题。
学生口算后,抽一个学生汇报答案,并抽一、两个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口算过程。如65+3,要这样想,5+3=8,60+8=68。
师:在口算过程中,你觉得哪几点比较重要?
指导学生说出口算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
(2)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一般先加减十位上的数,再加减个位上的数;
(3)在加减个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十位上数的加减结果。
师:在口算中,同学们归纳的3条都非常重要,如果哪一条弄错了,整道题就要口算错,我们看看这样两道题,分析一下它是在哪个地方算错了。出示:6+33=93,56-20=54,67-43=4,32+16=8。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第1,2小题是没有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加减,第1小题把个位上的数加到十位上去了,第2小题是把十位上的数对着个数上的数减;第3,4题是忘记了加减十位上的数,只把个位上加减的数写了上去。
引导学生说出在口算时要特别专心,这样才能正确地口算出结果。
师:对,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第2题,专心地用你们掌握的口算方法算出每颗小芽上两个数的和与差。
学生口算后,抽学生回答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三、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在这个单元我们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外,我们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竖式计算34+43时,该怎样写竖式呢?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34+43,计算完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计算的过程,全班订正计算结果。
师: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二是一般从竖式的个位上的数加减起。
师:同学们归纳的这两点都非常重要,是不是每个小朋友在计算时都注意了这两个问题呢?请同学们看着第73页上的第4题,检查这些小朋友写的竖式对不对,如果有错误,错在什么地方?把第73页上的第4题的图展示在上,然后抽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判断,找出错误的原因后,让学生用正确的竖式加以改正。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加减非常重要。
师:请同学们在计算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方法完成第73页第3题,题目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汇报,先抽用口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结果,再抽两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口算过程;然后抽用竖式计算的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竖式在上展示,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都会计算了,下面请小朋友们用你们掌握的计算方法帮助小袋鼠找自己的妈妈。
出示第74页第5题,学生计算一道题上连一条线,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第74页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
四、解决问题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下面我们用掌握的这些计算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出示第75页第8题的。
师: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
师:要求鹅比鸭多多少只,应该怎样想?
师:用你们喜欢的计算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然后问
学生:“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指导学生从两数和的方面提出数学问题并
指导学生解答。
师: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一看第75页第9题,书上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用我们现在掌握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的?哪些是用这些方法还不能解决的?都可以提出来,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留到下个单元去解决。
学生先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然后自己看图提问题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起来,留到下个单元解决。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七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认整时,会正确读、写整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钟、实物钟、头饰、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声音。
师:小朋友,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2、出示主题图。
师:听到闹钟响起后,乐乐在干什么呀?请你们打开书本91页看看。
(思想教育:我们要向乐乐学习,听到闹钟响,就马上起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些钟表的身上隐藏了许多小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联系生活。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样子的钟?
师:老师收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钟,你们想欣赏吗?
2、同位说钟面。
师:欣赏完那么多有趣的钟表后,请你们拿起桌面上的钟,跟同位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3、学生介绍钟面。
师:谁愿意大声地把你的钟面介绍给大家呢?
生:汇报(板书:12个数字12个大格)。
师:时针长得怎么样?分针长得怎么样?
生:汇报(板书:时针分针)。
4、动画钟自我介绍。
师:看到大家介绍得那么开心,动画钟也要把自己介绍给大家,请听。
5、归纳小结。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还有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1、出示主题图。
2、讨论。
师: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是7时的?
生1: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2:我是这样看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生3:我是这样看的,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而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3、练习。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出示钟表图:8时、6时、3时。
4、小结方法。
师:看看这些钟的分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针全部指着12。
生2:分针全部指着12。
师:像这样,分针指着12的这些时间,就是整时。
刚才你们用了什么巧办法一下子就认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呢?
生1: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生2: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三)认识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1、创设情境。
2、学写时间。
师:文字的表示方法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时。(板书:7时)。
师: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又怎样写呢?
生:先写7,再写两点,最后写两个0。(板书:7:00)。
师:(指着电子表的表示方法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记时方法?
3、练习。
(1)写8时、3时、6时(书本91页最后三个钟)。
师:你们真了不起呀,谁会写这些时间呢?(三名学生到白板板书)。
师:请你们拿出这张纸,在纸上完成,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时进行)。
(2)连线(书本94页第1题)。
三、
质疑问难。
四、课间休息:唱《两只老虎》。
五、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书本94页第3题的时间)。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那么棒,现在老师请大家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谁想出来玩?
2、拔时间。
(1)拔8时。
生:嘎嘎嘎,谁是我的好朋友?(找不到朋友)。
师:这只小鸭子真可怜,找不到自己的朋友,请你们在学具钟上拔出小鸭要找的时间。(全体学生拔8时,同桌互相检查。)。
(2)同位互拔。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会拔8时了,你们想不想出一个时间考考你的同位会不会拔呢?
(3)拔一个喜欢的时间。
3、书本92页“小明的一天”
(1)看图说图意(课件出示7时图片)。
(2)写时间(书本92页)。
五、
总结。
全课。
老师要你们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告诉爸爸妈妈,你会告诉爸爸妈妈你学会了什么呢?
六、作业设计——小小设计师:
运用你知道的钟面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钟面。
七、板书设计(附后面)。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十九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5以内的加法计算。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过5以内数的分成,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吧。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位同学看到了猴子,这位同学看到了小鸟,还有那位同学,他看到了桃子。孩子们,看一幅图画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就能有序的找出图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有序的说一说图画中的数学信息?
你来说。
说得真好: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
你来说。
说得真清楚:树上有4个桃子。
这位同学,你来说。
他说了有关猴子的信息,石头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
你还想说什么?
真好,他发现山上还有5个小朋友,还有1朵红花、2朵黄花。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个信息呢?
真棒,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岩石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说得真完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哦,你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有5只。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我们一起用小棒来摆一摆。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
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摆的过程可以列算式来表示:2+3=5。
你见过这样的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吗?
同学们真棒,认识这个符号是加号。
你知道该怎么读这个算式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加2等于5。
2、我们解决了猴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这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那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
你来说。4+1=5,2+2=4。
谁来说说4+1=5中的4和1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你来。
真好。这里的4表示左边的4只小鸟,1表示右边的1只小鸟。5表示一共有5只小鸟。
2+2=4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看这幅图,我们解决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认识了加号,知道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主练习。
第1题,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填一填,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请你自己填一填。谁来说说你怎么填写的?
3+1=4,2+3=5。
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同学们真棒,全部正确。
第3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谁能全部做正确呢。
做得这么好,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每位同学的表现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一年级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篇二十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