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不断学习和提升是追求成功的必经之路。在撰写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通过阅读总结范文,可以了解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总结写作的风格和特点。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说明及目标简介: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根据课标要求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韵律、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提高诵读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识字和自主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过程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图上有树有房子,像是一个村庄。
生:图上画了一个老人,背着包,好像从外面回来。
生:图上还画了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他们看到了这个老人。他们三个人都好像是古时候的人。
2、师小结:
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图上画的这位老人叫贺知章,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这个地方就是他的家乡,贺知章80岁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写下了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3、师:现在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诗人回到了家乡。
生:我不知道“偶书”是什么意思?
师:偶:偶然,书:写。
偶书:偶然写下的。
师质疑:诗人回到家乡是因为什么才偶然写下了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评析:
通过观察挂图,通过对诗及作者背景的介绍,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古诗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做辅垫。
(二)朗读古诗,读准读出韵律。
1、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2、检查反馈。
指名读、评价:
生:他把鬓毛衰shuai,读成了鬓毛衰cui。
师:这个“衰”字,在古时候时读cui,现在,我们把它读shuai衰老的衰。
这首古诗里,除了“衰”字,还有几个生字,你都能读准吗?
3、出示生字、词、句认读:
少——少年——少小离家老大回。
鬓——鬓毛——乡音无改鬓毛衰。
衰——衰老。
客——客人。
何——何处——笑问客从何处来。
评析:
生字的教学仍是我们二年级的重点,多跟生字见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生:有四行,每一行七个字。
师:像这样的古诗,我们叫它“七言绝句”,像这样的“七言绝句”该怎么读呢?
5、老师范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6、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还有哪些是“七言绝句”,谁来背背?比比谁背得好。
生:《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鸠。
……。
评析: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课文的朗读。它的特殊的结构、文体使它有了特殊的读法,那就是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古诗文体分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其节奏,对他们今后学古诗很有帮助。
(三)自主感悟,品读体会。
1、自由读古诗,了解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意。
生:我知道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说诗人小时候离开了家,老了又回来了。
师:讲得真不错,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在第一行诗中有几对反义词?
生:少——老。
生:小——大。
生:离——回。
师:一少一老,一小一大,一离一回,整整几十年了,变化大不大呀!
生: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鬓毛衰。
师:鬓毛在哪儿?摸一摸。
师:谁来说说“鬓毛衰”的意思。
生:老了,头发白了。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生:激动。
品读一、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第二句的意思:小朋友看见了诗人,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师:说得真好。质疑:为什么不认识他呢?
生:因为诗人离开家乡时,这些小朋友还没出生。
生:诗人小时候的小伙伴现在也老的老,死的死了。
师:难怪儿童相见——。
生:不相识。
师:笑问客从——。
生:何处来。
师:小朋友把谁当成了“客”?
生:诗人。
师:诗人是客人吗?如果你是诗人,心里会怎么想?
生:伤心。
分角色演一演:想想,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生(小朋友):老爷爷,请问你是哪里人?从哪儿来呀?
生(诗人):小朋友,我也是这里的人,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现在终于回来了。
品读三、四行:(读出伤心、无奈)。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是啊!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诗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小朋友已经不认识他了,真是感慨万千啊!
5、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自由读、男女赛读。
评析:古诗重在诵读,在充分让学生的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少—老、小—大、离—回”三对反义词及“客”字的引导感悟,学生一下子把握整首诗,一切水到渠成。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
2、引背。
3、完整背。
4、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外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
由课内到课外,不为教而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总评及反思。
上完了整节课,感觉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古诗的教学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富于情境的学习环境。
古诗所描述的是古时候的人和事,是浓缩的几个字,十几个字,必须借助图画等有效的辅助手段,创设诗中描述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看、读、说、演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体会感悟。
2、突出以读为本,落实“读准——读出韵律——读出感情”三部曲。
在读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个别读、范读、齐读、赛读、引读多形式、多方法,一切尽在读中。
3、抓住“诗眼”,突出学生自主。
诗意的理解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切忌老师包替讲解,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再抓住“诗眼”,引导点拔,学生方能把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二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重难点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新课传授。
探索研究。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客?何来?
想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五
贺知章老爷爷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家乡去外地上学了,虽然有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他十分刻苦,最终做了大官。在他83岁的时候,终于回到了他离开了50多年的家乡,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一、齐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有些感想就写下来)现在咱们来看看诗人回到家乡遇到了一件什么事?首先,咱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想想读古诗应该怎么读?出示成语"抑扬顿挫"解释词义.
用这样的方法读,那么遇到读不懂的怎么办呢?
好了,有了这些好办法,那咱们就一起学习吧,比比谁的收获多。
老师刚才也和同学们用了一样的方法学习,现在我先汇报一下。同学们可以汇报你的朗读成果也可以是你读懂的内容。
二.刚才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为了奖励大家,教给同学们一个新字“客”。古诗中也有一个带有“客”字的句子,谁能读一读。书写“何”字,解释字义。
那么“客”指的是谁呀?他真的是“客”吗?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
原来他不是客人,也不是来,而是回到家乡呀。
四.一首诗就像一首好听的歌,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一首快乐的诗还是一首忧伤的诗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背一背。
五、同学们读出了诗的韵味,看来是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你还知道哪首诗是写思念家乡的。
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现在同学们可能还体会不到离开家乡的心情,等你长大了,到外地工作了,再回到家乡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更深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再读一遍。
偶遇一位年轻的母亲,扶着自己的儿子学走路。刚学走路的孩子,他没有掌握走路的方法,这对于他来说,是人生全新的课程,他需要母亲的帮助,那位年轻的妈妈就帮助自己的儿子学走,走了一段之后,孩子似乎想挣脱母亲的双手,自己要试一试。探索是难的,但巧的是,孩子居然知道扶着墙走,孩子可能感觉自己本事更大了,干脆试着离开墙的帮助,自己走。啊,他成功了,母亲蹲在身后叫他:“我的宝宝,你真棒!”孩子回过头来,如水清澈的双眸里尽是成功的喜悦,孩子转身朝母亲走过来,母亲给他鼓掌,可能孩子太激动了,他跌倒了,可是他没有一点迟疑和哭泣,爬起来接着朝母亲走去。我感叹于聪明母亲坚信他的儿子能行,所以选择放手;,我感动于孩子主动,独立,执著,自信的学走,所以,放手,也是一种精彩!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学:以故事导入。
师:就在这万分感慨之时,老人写了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
生:贺知章。
二、自学:
(一)整体感悟:
1、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师读古诗,然后让学生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
2、学生划出轻重音,节奏。再读古诗,师生互评。
(二)自学:
自学古诗,看看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学三分钟。
三、点学:
汇报自学情况。
学生a: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诗人贺知章从小就离开了家,到了很老的时候才回来。
板书:回。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句诗。
学生b: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乡口音没有变,但两鬓已经白了。
点拨:同学们,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头发都白了,模样发生了变化,你从哪还能了解到。
指导书写“衰”并与“衷、哀”进行区别。
点拨:看图想像,孩子们和贺知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导感情朗读。
追问:那我想再问问你们,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要回到家乡来呢?
总结: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师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离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没有改的是他的一口乡音,不能变的是他的那颗思乡之心,那种思乡之情。就让我们大声地把他的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诗古诗。
四、拓展:
五、总结:
播放诗歌《回乡偶书》,听着这动人的旋律,相信你们不仅仅把诗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诗人贺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乡之情,孩子们,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声音大声地告诉我,齐读古诗,结束本课。
六、板书: 。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古诗《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块的内容。本版块的主题是:乡情、友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这首诗是在他辞去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所做,一共写了两首:本首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进行设计。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住重点字词引发想象,重在感悟诗境情感体验。本课我采用读通—理解—想象—体会—背诵的学习方法教学。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相关材料和课件。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介绍背景。
二、揭示题目。据题质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读升华。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
〔唐〕贺知章。
老大回。
鬓毛衰。
客
(思乡情)。
盛时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读唐诗,或为其鼎盛的岁月而喜;或为其惨淡的人生而悲;或为那大漠孤烟征战将士的思念所动;或为那直下襄阳的欣喜所感染。唐诗是一页页历史,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这首《回乡偶书》更是唐诗中的极品,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写意画。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教材位置、内容、特点。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被安排在第六组课文中。这一组课文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熏陶,培养美好情操的依托。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积累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热爱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及诗文特点,按照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客”“何”两个字,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在反复品读中理解领悟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操。
3、重、难点的确立。
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因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二、说教法、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不仅对学生在校内学好语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通过教师的教法来转化生成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教法学法化”。
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品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课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再现。
(一)设计理念。
1、着眼于《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感悟诗情为教学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
(二)过程安排。
古诗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义是有限的。在教学古诗时,如果直奔主题,就会很容易让古诗的教学变成学生被动的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学的内容也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为了让古诗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教学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我将教学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第一环节:诵诗文,创诗境。
在导入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能用相关的古诗描述景象,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独特的魅力。
第二环节: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为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作者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贺知章为人旷达,不慕名利,其诗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诗词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诗人在诗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从故事的创作背景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蕴涵的情感揭示出来,从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联想,这样诵读就更加充满激情,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第三环节:明诗意,悟诗情。
1、初步感知,自主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利用不同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细读品味,感悟理解。古诗因时代久远,语言精练,表达简洁,意蕴深长,学生的领悟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需要日后来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在这一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读诗,自主交流读书感受。
(2)指名朗读,理解古诗含义。重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使学生体会到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诗人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从而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诗歌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学重难点。
(3)质疑问难。“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我事先根本无法完全预料孩子们会说些什么,会问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必须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捕捉孩子们身上的火花,根据学生的认知,随时调节课堂教学结构,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诵读诗文,体会诗境。诗词的诵读讲究韵律、节奏感极强,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谐之感。加上背景音乐展示配画,在此意境中吟诵,对孩子们更是一种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环节:融诗境,陶其性。
语文教学应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诗文后用一句话或一首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
面对陌生的学生,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传递出他们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作为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让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充满生命力,会给课堂带来末曾预约的精彩。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时,力求:用心倾听,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画龙点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情感,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孩子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许会对“乡音无改鬓毛衰”难以捉摸,也许会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会心的微笑。
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把学生带入情景,让学生想像着读,让学生在情景中自由表达。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和前面的诗句进行对比诵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七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课时。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 “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预设二: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预设三: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预设四: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
预设一:因为他思念家乡;
预设二: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预设三: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师: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
生:……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 “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一: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预设二: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预设三: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设计意图:(围绕“客”字做文章:是“客”吗?“客”从何而“来”?不是“客”!“客”为何“回”来?既触发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落实了诗歌语言的训练点,从而让学生在反复涵咏品味诗歌语言中悟诗情、品诗意,并将这些感受内化成丰富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深情永驻。
贺知章那份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深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让我们把这首诗、这份情永远记在心中。生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在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之后,背诵则变得轻而易举。)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对《回乡偶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热爱家乡”为整合切入点进行拓展,使学生多维度地获取信息,并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二、初读感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
三、朗读感悟。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
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补。
再来看看下面的,这三种方式是不是真的那么神奇。课件出示“乡音无改鬓毛衰”,给加点的字扩词(家乡、口音、改变)。家乡的口音你知道是什么吗?(演示)“无”是什么意思?没有!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可是“鬓毛衰”,衰在这儿指的是“又白又稀疏”,那“鬓毛”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吗?(耳边的头发)耳边的头发都已经又白又少了,这说明他年纪大不大呀?齐读释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我的头发已经又白又少了。
我都已经这么老了,离开家乡也有五十年了,可我仍然记得我的家乡话,这说明什么呀?(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怀着对家乡的如此情深,五十年后,作者回来了,然而回来后看到的是什么呢?出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扩词“识”,把“儿童”换个更常用点的词(小孩子),“相见”谁和谁相见呀?贺知章和小孩子相见,不相识。这句说的是:村里的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我。(“我”指的诗作者贺知章)五十年没回来啦,村里的小孩子没见过我,都不认识我,还怎么样呀?“笑问客从何处来。”给“笑”“客”扩扩词,(笑嘻嘻)(客人),把何处换一个现代的话你会吗?(何处:哪里)很好,那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扩一扩,换一换再补一补,“还笑嘻嘻地问我这个客人是从哪儿来的”。
好了,这首诗我们已经解完了,现在你知道它全部的意思了吗?我想请一位同学完整的说一说。
3.第二个苹果我们也顺利摘下了。我们来看看第三个苹果,“我会读”,你们会读吗?那你们读来听听看!我看你们有点在吹牛,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我问你们你觉得贺知章写这首诗的心情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我说既高兴又难过,而且高兴少难过多,不信我给你们找出证据来,“少小离家老大回”——高兴,“乡音无改鬓毛衰”——难过,你还能从哪儿看出来难过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自己回到家乡,却被当做是外乡的客人,别人都不认识他了,他难不难过?所以说他的心情是即高兴又难过,而且高兴少难过多,我们读的时候,高兴的地方我们要读出高兴,难过的地方我们也要读出难过的感觉。除了这个,我们再学一招,划节奏,看,老师划斜杠的地方代表着停顿,一条斜杠就停顿短一些,两条横岗就停顿长一些,看明白了吗?我想请一位同学按照老师刚刚说的感情和节奏读一读,谁试试?读的好不好?大家一起来试试吧!
4.我觉得你们能成功拿下第三个苹果,祝贺你们,还有最后一个苹果,“我会想”,有没有信心?好,我们看到书上这幅图,图上有些什么?(小孩子、贺知章、马)图上为什么会有马呢?(拓展知识,交通工具)你们试着扮演一下图中的小孩子,我来扮演一下贺知章,想想看你会问贺知章什么问题呢?非常棒,我们在学诗的时候要学会动脑筋思考,多问一些问题。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解释诗歌有三种方法,哪三种?(扩、补、换)还有朗读古诗一定要读出感情和节奏,我们再试着一起读一读这首《回乡偶书》吧!(齐读)
贺知章不止写了这一首回乡偶书,还有另一首一样名字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多媒体出示《回乡偶书》其二,齐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十
在我年纪轻轻的时候,我就离开美丽的家乡到城里当官。在年逾古稀的时候,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辞去朝廷官职,独自一人告老还乡。
走在回家的路上,听见乡亲们的对话,感到格外亲切。两旁似曾相识的景物令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但现在已经老了,头发白了,长了许多银白色的胡须,拄着拐杖。这与童年时的我真是太不一样了。
我正慢悠悠地走着,一群可爱的孩子欢快地跑过来。他们窃窃私语,一个小男孩奇怪地问我:“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呀?”另一个孩子问:“您是哪儿的人呀?为什么会说家乡话呢?”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问我问题。我笑着慢慢地拿出了糕点分给孩子们,并一一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心想: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多么像小时候的自己。我再一次回想起童年。
我继续往前走,仔细观察两旁的景物。哇,变化多大啊!小路变得更加平坦,房子变得愈加漂亮,但我的'玩伴都不见了,都离我而去了。
一切事物都在改变,但村前的湖水依旧平静,依旧清澈见底,它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童年的时光十分珍贵,一定要好好珍惜,它就像光阴一去不复返。它也像一场梦,一觉醒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十一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应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据此,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情境导入——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懂得热爱家乡。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读一读。
一课时。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静夜思》,谈话:李白在思念谁?(家乡、亲人、朋友……)。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距离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4、简介作者,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
板块二:朗读感悟。
1.范读。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客”、“何”。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板块三: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二)。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
热爱家乡。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我用了耳熟能详的、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静夜思》创设了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了思乡的氛围之中。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于读,所以,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篇十二
这一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岁了,他极为思念家乡。于是,决定辞去官职回返家乡。第二天一早,贺知章骑上马,带着侍从踏上了返回家乡的路。
他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乡。贺知章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走在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一边是溪水淙淙,远处的田地里农民在除草贺知章走到村口,看见那一棵让自己熟悉的树木,回想起儿时和伙伴们一起在这棵树下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受罚,贺知章热泪盈眶。
这时,一个儿童的声音把他从儿时的.回忆中叫了回来,老爷爷,你是从哪来的呀?,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问他。有的拉着他的衣角,有的牵着他的手,还有的抬头仰望着身穿红色衣袍、头戴官帽的贺知章。他笑着回答:我是从京城来的。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问:爷爷,你还回京城吗?贺知章摸摸她的头说:我不回京城了,我的家就在这里。一个小男孩说道:欢迎回家,您的口音一点都没有变。贺知章微笑着说:我们回家吧!儿童们争着牵贺知章的手,一边走一边喊:回家喽!就这样,他们簇拥着贺知章回村了。
晚上,贺知章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