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范文(19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教学的蓝图。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以提高教学的清晰性。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等,结合经济生中的实际事例,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从而做到准确理解市场调节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起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的观念,树立学法、懂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提示.1.为什么大量企业涉足汽车产业?
2.大量企业进入汽车产业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
4.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归纳)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不仅汽车生产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许多原本不生产汽车的企业也涉足汽车行业,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又反映在价格上,即各家企业纷纷大幅下调汽车价格。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性能更好、乘坐更舒适的新车型。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条件、有能力这样做,这样,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必然会向经营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集中,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
由上例可见,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的。
(“广州房地产近况”)。
(归纳)在这则材料中,我们更能看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过渡)刚才大家在阅读材料时,有没有留意到这样一句话“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行业准入‘门槛’逐步抬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2.市场秩序。
(教材p94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只有具备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作作出具体规定,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信。
(设问)如果经济活动者不遵守市场规则,市场交易会不会有风险?怎样来避免呢?
(p94探究题)。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
(归纳)避免这些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诚信”缺失带来的损失)。
(归纳)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萎缩、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诚实守信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这种声誉会形成无形资产,所谓的效应,也就是信用精神在企业和产品中的凝结。
(过渡)市场配置资源是不是完美无缺呢?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p95探究题)。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归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些领域市场是不能调节的,即使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本身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甜苹果”变成“伤心果”的例子,正是市场调节三个弊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而市场的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但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为此,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课后习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具体分析本次模拟考试存在的问题。
2.对照问题,指出考点知识。3.考试解题方法指导。教学重点和难点1.2.帮助学生找出本次模拟考试中突出问题和对应考点。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
这次政治模拟检测是在前几次模拟基础上的一次全真模拟,应该说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偏向于基础,能够比较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实际上就是16年的学测试卷,所有考点符合今年考纲要求也应证了平常我对学生说的那句话:“考纲考点真正掌握了,选择判断题基础分就能拿下了,过关不成问题,问答题就是进一步提高,冲b冲a了。”而从考试成绩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从卷面看,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主要通过选择、判断题的检测完成。第二类是问答分析题,主要是考核心考点的理解和应用。从试题的类型,试题的表达方式,知识点的考查方式,试卷都能从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细致、灵活地来抽测学测考纲的绝大多数考点。训练学生政治学科试题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生的基本检测情况如下:1.总体来看,学生都能在检测中发挥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合格率100%、在基础知识中,选择判断题的答题情况较好。应该说题目类型非常好,围绕核心考点进行命题,而且学生在先前多次模拟中也已练习过,因此正确率比较高,有8题答对率100%,同时只有8题答对率低于90%,这也很好的突出了模拟作用。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明白,平时认真学,模拟认真对待,知识是可以很好的掌握;但是也存在不足:答题很快,只要速度不要质量,会的就做,难一点的或认为不会的就猜,不加思考直接作答,很多连题目都没读全,易错易混淆的直接看不到。
2、此次的材料分析问答题,设置了七个小题,均为今年学测的核心考点,从作答的效果看,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些“生产与消费关系”“企业经营成功要素”等核心内容已经掌握,但是依然存在问题,诸如:政治专业术语不清(用自己生活中俗语)、审题不清、设问角度不明(原因类、措施类)、推理逻辑混乱、答题不规范(理论+材料分析、分点作答)。问答题41题两个问答对率都是95%以上42题第一问答对率83%,第二问93%43题第一、三问答对率都是90%以上只有第二问答对率比较低75%。
三.下面我们主要针对答对率90%以下的题目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巩固考点。
第9题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考纲经济生活考点39;11题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解,经济生活考点26;19题人民政协职能的理解,政治生活考点26;23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哲学生活考点15;25题物质运动规律哲学生活考点13;判断题32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经济生活考点33;39题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哲学生活考点30。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问题;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主人翁精神建言献策;遵循了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通过合法的途径提交建议。(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
从学生对于试卷的作答以及老师的批阅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本,生活却是政治课的教学之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扎扎实实地渗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不忽视有些自己以为无关紧要的知识;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现象,用政治学理论解决生活的问题。
2、教学中要重在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在材料分析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自己来分析题目,设计解题的策略,多做分析和编题等训练,让有的学生从“怕”分析题到喜欢分析题。
3、多做多练,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要学生说试题材料的意图,也许不一定会错,但有时他们是凭自己的直觉选择答案,不讲道理,不想原因,这点可以从试卷上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排除其他干扰项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分析易错易混淆的干扰项,遇见一个弄懂一个,以增加解题的正确率。
4、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政治学理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联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真正引向生活、引向社会,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教师没有站在系统性的教学高度来审视。在材料分析中就题解题,教师重“教”不重“导”(教材选学内容中案例分析,漫画解析,专家点评,名词点击,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是走过场态度,视而不见,见而不问),学生所学知识不整合,缺乏促进继续学习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变学生“接受式学习”为“吸收式学习”,做到:引学生“悟”、教学生“法”、导学生“理解”、重学生“运用”、求学生“发展”。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四
课时、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课时安排:课程类型:过程安排:
导入:......讲授新课:(注意既备知识又备方法,以及突破重难点的具体措施,做好问题设计)......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五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坚持实践标准相统一,就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教学依据。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2.6规定的“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而展开的。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实施“抛锚式”教学方法(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抛锚”),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预设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集中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对真理理论的理解,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的信念。本框题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先揭示真理的内涵和基本属性,再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最后落脚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一)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大量知识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哪一些是科学的,哪一些是不科学的。而许多学生对知识的科学性缺乏正确的判断,认为只要是书上的或是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科学的。这样,学生就容易受许多错误观点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因此,课本首先从探究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入手,分析真理的内涵和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本框题的难点。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领域,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得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真理也应该得到完善和发展。一旦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时,就会怀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把真理当成谬误。因此,本层次在学生明确什么叫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从而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中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学习,缺乏社会实践,因而不懂得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由于害怕失败和挫折、困难,缺乏追求真理的勇气。因此,这部分内容从分析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入手,运用典型事例,让学生充分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辛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青年学生应勇于去追求真理,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永恒的信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求知的欲望,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通过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多媒体展示人们拍摄的关于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讨论问题。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神秘的金字塔。
问题: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
(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共同探讨:真理是客观的。
关于真理的含义。
教师首先展示三种关于真理的观点。
1、有用的就是真理。
2、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
3、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
2、结合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
(学生讨论3分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共同交流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评价,并适当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归纳升级,形成理论观点。)。
(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师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除了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
(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又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三)共同探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创设以下情景)。
(展示文字材料)。
针对上述材料提出探究问题: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以后,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过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事例?
(同学们思考后各抒己见,只要能体现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事例均可)。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举例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你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一种真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应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3、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又能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鼓起正确对待错误的勇气,并初步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发展真理。)。
(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本框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真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因此,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问题的学习既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
教师引领:我们认识到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去完善、去发展。那么,真理的获得和发展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追求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探讨来探究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师播放视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设疑: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发展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各位同学,你能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简要说一说,从国民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这段时间,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吗?(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后作答)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帆风顺的。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学生自主探究。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教师点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真理。请大家思考: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发展?请结合历史事例说明。
设疑: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呢?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通过对长征的探究,学生会深深的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的甚至献出生命,需要信念、勇气、科学的精神、求实和态度,需要面对失败和各种阻力,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红军翻越“夹金山”
教师点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使人类停止探索和追求发展真理的实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永不言败。实践是不断往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今天,我们之所以弘扬长征精神,正如-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伟大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最后,就让我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长征》中结束今天的探究之旅吧!谢谢大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六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树立共同的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心目中班集体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到加强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只有每个人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创建出优秀的班集体,才能在集体中不断成长成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创建新集体。
难点:如何创建新集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粉笔,学生课前准备好展示才艺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板书课题创建新集体。
(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板书)。
活动1。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班级是怎样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师生交流)。
填一填:
我希望生活在、、的班集体中,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因此,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提示:(1)可用“健康、活泼、团结、和谐、民主、奋进”或“目标一致,团结互助,人尽其才,民主和谐”之中任意三个词来描绘最喜欢的班级。因为,它能激发我们对学校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同学间融洽关系的形成和纯洁友谊的建立,能为我们提供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之所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能促进我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在集体中不断成长。(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共同的期望,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讨论总结出最喜欢的班级的模样,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可以让我们的集体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共同的目标自然也就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活动2。
分组讨论: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并填表。
我们心目中班集体的特点。
创建优秀班集体可采取的措施。
(二)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板书)。
活动3。
看看你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建设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如:我很热心,所以我可以做班级的收信员。
我很爱画画,所以我可以……。
师:我们知道彩虹的美丽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丽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建设作出贡献,谁都无法替代。
团结就是力量,创建优秀班集体,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板书)。
活动4:
阅读p8材料,思考:
1、这个班级曾面临哪些困难?(中、差)。
2、这个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靠的是什么?(优)。
3、你可能也有过在优秀的班集体中生活的经历,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你有何感受?(中、优)。
答案:答:这个班级面临的困难有:学校的设施差,生活艰苦;同学们各自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好多同学是战地孤儿,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这个班级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靠的是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团结一致,相互帮助。
活动5:
让几个唱歌唱得好的同学唱歌演示。想一想他们唱得好或不好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活动6:
介绍名言警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峰。
人多力多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
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班级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妙的音符,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三、课堂总结。
踏入初中生活,一个新的班集体将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诞生!让我们行动起来,与老师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
四、课堂作业。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七
教材第二课是接着第一课货币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的。用货币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毫无疑问会涉及到价格这一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因素。经济生活中价格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由浅入深地介绍价格变化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价格变化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不同。同时价格变化还会影响相关商品的需求量。价格变化对消费者产生的这些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价格变化还对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本节知识也是新课标中新增内容,教师必须讲得透彻,而且也要讲得生动有趣。
高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生活中的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但可能缺少对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分析。他们正需要在学习中加深对一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和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针对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解释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并说明价格变动前后企业的供给量和消费者的需求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能力目标。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在学习“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决定和调整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开发新产品是根据什么来考虑的。通过探究、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认识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只有理解和懂得了这一影响,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价格杠杆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制度政策,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因而是重点。
教学难点:需求弹性问题。由于不同的商品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不同,在加上其他因素,如心理预期等的影响,价格变动显得复杂,而且需求弹性问题是高等教育重点讨论的问题,理论性很强,学生现时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生活阅历较浅,决定了理解这一问题有不小难度。因此是本框题的难点。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八
〖知识〗担当使命要勤于学习、立志成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
〖能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立志成才、甘于奉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绚丽的人生需要实践来锻造。
教学资源。
教学挂图、教师用书、粉笔、多媒体等。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作业练习法、小结归纳、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教材88页王守仁语。
【提问】这段古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人不可无志,立志是为人之本。
二、讲授新课。
【解说】勤于学习、立志成才是我们实现理想、担当使命的重要保证,只有努力学习,完成好作为学生的任务,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更好地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都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经历,当然,也会有努力坚持的事情。
【说一说】。
1、我不能坚持的事情。
2、我不能坚持的理由。
3、我坚持做到的事情。
4、我坚持的理由。
【解说】实现理想,担当使命,不仅要立志,更需要我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奉献就是乐于助人,关心集体,报效祖国。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应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出示材料】。
人才应具有的素质。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请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李开复和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参与关于人才问题的对话,两人分别对什么是人才谈了自己的认识。
李开复:人品、智慧、团队精神。
陈章良:创新、执着、自信。
【解说】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
〈学生讨论回答〉。
课后小结。
出示材料,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想?追求》。
我徘徊在人生的路口。
听秋风和小鸟鸣奏。
我在寻,我在觅。
青春的理想、人生的追求。
我曾想到月亮上眺望地球。
我曾想去大陆架开采石油。
我曾想使漠漠荒原变为绿洲。
我曾想在海角天涯发展旅游。
多少寒署,星移斗转。
一个个理想都变为梦境。
我知道。
消沉,只会枉过一生。
叹息,只能空白少年头。
我不愿作时间的过客。
来去匆匆,足迹未留。
命运给我们安排了坎坷。
现实给我们留下了怨恨。
我们只能选准人生座标。
去奋斗,去追求。
我走呵,走。
翻过了山头还有山头。
我走呵,走。
跨过小溪还有江流。
不停歇,莫回头。
我要放舟历史的长河。
去发现永无穷尽的真理。
给未来的世界。
留下一点小小的纪念。
课外练习。
某企业在某报刊登了如下招聘启事:
诚聘:(一)运营副总(1名),本科以上学历,6年以上管理经验,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责任心强,富有团队精神,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二)区域销售代表(6名),专科学历,2-5年产品销售工作经验,吃苦耐劳,做事踏实,责任心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计算机软件。
(1)这则招聘启事反映了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2)该企业的招聘条件对青少年的成才有何启示?
板书设计。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九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__。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__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
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
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2、教学方法主体化:“读、讲、议、评、练”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自制多媒体课件与使用投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备课要“深”:深入学习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深入探讨教法。
5、上课要“实”:上有充分准备课,不搞花架子,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作业要“精”:作业要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目的性。
7、教学要“活”: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现成的模式,不死用教案,做到教有特色,教有风格。
8、手段要“新”:在创设情境方面,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方面,在训练设计方面要突出“新”字。
9、反馈考试要“勤”:实行小考、单元考试、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并重管理的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一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但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以,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价值观的含义和价值观的指导作用,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框包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两个目题。
1、通过阅读教材,对他人和自己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分析,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
2、通过对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分析和思考,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初步具有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通过例举先进人物的事例,深刻领会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在实践中自觉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填写导学案,然后归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特征。(评价目标1)。
2、通过合作探究,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知道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评价目标2)。
3、结合先进人物的事例,归纳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评价目标3)。
1、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为了谁》,在激情的歌声中,教师用相关的歌词和创作背景导入本框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展示学习目标。
3、推进课程:
活动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材内容,完成导学案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2)裴春亮想点子、找路子,带领全村人民面向市场发展蔬菜大棚、花卉种植等新型农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村头树立的未来五年要干的十件大事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沉甸甸的承诺。说明了他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符合了什么要求?(标准)(分组讨论)。
活动四:学生写一条勉励自己的人生价值格言。
活动五:跟踪训练。
4、教师总结:生活中有五种人:圣人(利人不利己)--好人(利人也利己)--平常人(利己且利人)--坏人(损人为利己)--恶人(损人不利己)。我们都是平常人,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好人,力争当圣人,坚决不做坏人和恶人。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人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文化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设计】。
一、丰富精神世界。
p18探究——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讨论: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以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的发展。请从文化角度分析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国情感。开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发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p20探究——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p20探究——联系当时的背景,从“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吗?(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后来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年6月份就实现首车原油外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铁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铁人”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江阴华西村,是中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典型。它不仅物质富有,村民住的是豪华别墅,开的是私家轿车,户均存款超百万元——被誉为“中国首富村”;而且华西村人精神也很富有,这也是它这个老典型一直红了几十年,直到如今不褪色,充满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华西村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提倡“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每周村民开大会,每季党员开大会,书场、剧场、溜冰场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华西村作为“中国首富村”,为什么富了“口袋”,还不忘富“脑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山东大学就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人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通信和娱乐,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认为网络弊端重重的也大有人在,大家对其厌恶程度依次为:网络用语不文明、偷看他人电子邮件、攻击他人电脑,浏览暴力性游戏软件、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聊天等。对于网络游戏对校园生活的冲击,虽有不少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影响巨大,很多人因此而分散精力、荒废学业,但多数学生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便不会深陷其中。谈谈你对网络文化对人影响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入持久的。因此,接触网络文化,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加以学习运用,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作业】【教学反思】。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三
1、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四、教具。
电脑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x课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四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包含两框题,即“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前一节课已经学习“文化与社会”,了解了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社会作用。本课主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文化,说明的主题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采用材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综合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师生共同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五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
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2)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3)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的意识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通过《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采取冷淡的态度。如何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他们?如何引导他们去解读流行文化,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如何把握流行趋势,理性地选择,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__,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六
一、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九课的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能让社会主义文明更加绚丽多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如何建设等问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感受中体会到,先进文化建设的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感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自觉做文明公民。
三、教学重点: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教学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及如何把握这一方向。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时事话题引入本课,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辅助教学,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来解决问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结论: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引出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
(板书)。
先进文化是什么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基本特征:“三个面向”名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支教对培育四有青年的意义。
(板书)。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及如何把握这一方向;知道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去着手。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以更明确的方向、更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去。
八、板书设计:见上。
九、布置作业:
回想你参见过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能体会到课堂中所讲的精神?
你觉得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请你评价下我国现在开展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的活动。(3选1)。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七
一、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
教学目标:
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2、教学方法主体化:“读、讲、议、评、练”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教学手段现代化:多自制多媒体课件与使用投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备课要“深”:深入学习课标,深入挖掘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深入探讨教法。
5、上课要“实”:上有充分准备课,不搞花架子,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6、作业要“精”:作业要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目的性。
7、教学要“活”:不局限于教材,不局限于现成的模式,不死用教案,做到教有特色,教有风格。
8、手段要“新”:在创设情境方面,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选择方面,在训练设计方面要突出“新”字。
9、反馈考试要“勤”:实行小考、单元考试、段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并重管理的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八
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
教学。
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总结。
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九
(一)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龙文》导入,引导学生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的继承性;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案例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讨论法。
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一)先请学生快速预习课本p39――41的内容。
播放《龙文》视频,请学生结合p39――41的课本知识点找出片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师生对话】。
1、吃汤圆,猜灯谜: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汤圆象征团圆。
(2)为什么汤圆象征团圆?――因为汤圆形状是圆的,名字中又带有“圆”,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就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团圆的象征。
(3)元宵节吃汤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汉代就开始用点灯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宋朝,距今也比较久远。
(4)为什么那么久远,吃汤圆的习俗还能流传至今,让我们都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这个习俗的)?――爸妈说的。爸妈是怎么知道的?――他们的父母告诉的。
所以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
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习惯、礼仪、风尚,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具有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
(探究活动)请学生列举除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之外的其他传统习俗,包括西方的传统习俗。
点明本课主题“传统文化”并不是特指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会有他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会以中国为例来上这节课。
2、唱戏(挪进暖阁后,贾府的自养戏班唱戏助兴)。
(1)剧中唱的是什么戏种?――昆曲(清朝的大户人家家里都会自养戏班――昆曲班)昆曲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代表作。
(2)昆曲是哪里的地方戏?――江苏昆山的地方戏。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戏?――越剧、绍剧、莲花落、京剧……。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戏,只有昆曲被列入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其他戏种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响。
(3)昆曲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形式?――传统文艺。
什么是文艺?――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
(1)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飞檐翘脊、白墙黑瓦、雕梁画栋。
还有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送灯谜来的公公从屋外进入屋内跨过的是――门槛(影壁墙、飞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
(2)以前的房子有门就有门槛,门槛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建门槛?――防止不干净的东西进入,门槛被认为是护家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愿望虽美好,但存在着迷信思想。
(3)一般人家有门槛,但是门槛会建得比较低,像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门槛一般都建得比较高,这是为什么?――门槛越高,象征地位越高。因为人在跨过高门槛时,脚抬高,身体前倾,姿态就好象在向屋主人鞠躬行礼一般。
这样的象征意义蕴涵了什么思想?――封建等级观念。
“和合”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同学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归类。
思考:九九重阳的变迁――所以传统文化虽然保留了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说明传统文化还具有什么特点?――相对稳定性。
(三)正是因为有这么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设计的会徽才能那么独特而出色,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但也有些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是封建、落后、腐朽的东西,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包袱,书本p43就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找找哪些传统文化是财富,哪些是包袱?并说明为什么。
简单总结,财富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包袱就是糟粕部分,落后、腐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持和发扬;对于糟粕应该改造或剔除。总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请同学就本堂课学过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