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大全9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一
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二
考试时间20xx、6、2科目历史
班级九年级考试人数35任课教师王晓春
分数段统计:
50—40
39—30
29—20
19—10
10分以下
15人
14人
3人
3人
0人
等级统计:
特优线40及格线30
特优人数15人及格人数29人
高分线37
高分人数19
题号、题型(主观题、客观题)、主要考查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做答情况、得分情况
试卷考查得是初中历史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面。从总体上看,这张试卷学生考得一般。其原因有二点:(1)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以至于无从下手。(2)有一部分选择题比较难,不容易做正确。在以后的教学中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难易程度、考查知识点、书写量等。
重点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体现学习和运用两者并重。书写适中。
无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三
本次考试度中等偏上,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很简单,但是还用很多学生不及格,在其任教的七个班中优秀率不是很高,13名满分的学生只占了5名,并不是很多,而不及格的学生仍然比后七个班多。我认真的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过去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问题一:学生在细节上丢分。学生不按问题的顺序答题而丢二分,审题抓不住问题两个关键词而丢二分,学生对历史事件叙述不准确,错别字。
问题二:对材料分析题,学生答起来还不是得心应手,学生不注重对材料的阅读、分析与运用。
问题三:审题不认真,不会审题和答题速度过慢等问题
1、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要注意学生的投入度,多观察多督促,要盯人,有溜号的或不认真的,要马上给予提醒,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平时做题就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抓准主体问、关键词、限定词如时间、年代、人物、历史事件名称、性质、会议。
3、启示类题要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
4、课堂上注意对所学历史事件的归纳和练习,注意对学生解答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
5、尽量和学生谈话,鼓励学困生坚定学习历史的信心。
“路漫漫其徒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时反思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我要继续努力。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四
xx年下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五
1.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21.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4.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6.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9.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2.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二、特征特点表现标志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六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七
在2017—2017学年度下学期,本人担任高一(1)、(2)、(8)、(9)、(10)五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五个班中,除了(8)班系重点班之外,都是普通班,其中(1)、(2)、(10)三个班的历史基础很差,在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分均排在最靠近尾数,(9班)为中上,(1)班排在第25名,(2)班排在第26名,(10)班则为倒数第一。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科整体基础都不是很好,良莠参差。教学中,既要让普通班的学生能听明白,又要让重点班的学生能吃的饱,这给备课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现对整个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做个总结!
一、想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观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清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
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
因为教的班既有重点班又有普通班,而且普通班的层次又不一样,备课时,就必须得照顾到全体,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授之以渔的同时,也有意识的慢慢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不足: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基本上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不能真正的调合好普通班与重点班教学的差异,基本还是使用同一个教案。
思想工作缺乏耐性,尤其对睡觉、不听课的学生,态度还是比较粗暴,要求太高,缺乏对学生的宽容!
也不够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流的少!听课的少!
这些不足都是往后得细细的纠正的!也是往后努力方向之一!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八
20xx年下学期就将结束了,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备课,做到周密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
复习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习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历史考试总结与反思篇九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