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精选18篇)
总结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的总结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总结应该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对解决方案的实操性进行分析。以下是专家为大家整理的职场技能提升指南,欢迎大家阅读。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一
地主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普照的光”。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下面从消费需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几个层次,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作点探讨。
贡赋和地租为需求基础的商品经济。
消费和有效需求是形成市场的经济基础。在秦汉至唐中叶以前,君主是国内剩余产品的主要所有者。巨额的贡赋收入形成庞大的有效需求。贵族地主和官僚地主是当时地主阶级的主要部分。他们的地租收入量仅次于封建国家的贡赋收入量,也形成巨大的有效需求。君主、各级官吏、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大都居住在城市中,用他们的收入与工农业生产者相交换。各地的土特产品、奢侈品通过贩运贸易流向城市,形成繁荣的城市商业。当时的商业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坊市制的发展正与此相适应。人数众多的农民只是在地方小市场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唐宋以后,地主制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庶民地主、中小地主在土地占有上已占显然的优势。贡赋收入和地租收入仍然是国内有效需求的主要来源,但地租收入已向上位移,提升居首要地位。试以清代乾隆年间情况为例作粗略说明。
清代乾隆间,全国耕地约达8亿亩(折亩后的税亩)。如地主占有一半,是为4亿亩。每亩租谷按一石计,合米5升,全国地租总量为2亿石米。石米按银一两计,地租收入形成的有效需求约为银2亿两。
乾隆间,封建国家的各项赋税收入每年约为银4千万两。另有漕粮400万石,石米按银一两计,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为银4400万两。赋税收入仅为地租收入的1/4左右。
但值得指出的是,乾隆末,全国人口已达3亿。农民按90%计,是2.7亿人口,农户一家按三口计,是为9千万户。当时农民商品生产发展,商品消费增加。如从高每个农户年消费银一两计,约共为银9千万两。已超过国家财政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却不到地租收入所形成的有效需求的一半。
唐宋以后,城居地主逐渐增多,但大量中小地主们仍居住在农村。直到明清时期,商业虽然仍主要是满足以城市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但满足乡居地主与广大农民农村家庭为支柱的消费需求已日显重要。这正是宋代以来草市发展,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重要原因。
总之,自秦汉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贡赋和地租所形成的消费需求所拉动的。明中叶以后,特别是清代,广大工农群众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作用,始日益显露。市场的经济基础走向坚实。
个体农民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
秦汉至唐中叶,农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主要由地主与商人组织生产来满足社会的商品需求。这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即有反映。晋人江统也说:“秦汉以来,风俗转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园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
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农民的商品生产发展。农民的商品生产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遂逐渐排挤商人和地主的商品生产而占领市场,成为第一市场主体,成为农产品和某些重要的手工业品(如棉布)等商品的主要供应者。农民经营是地主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农民成为社会商品的主要供应者,正是这到特征贯彻的必然结果,他们在維持我国众多人口的生活和开拓商品市场上,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比西欧中世纪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在市场中具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在西欧,一直到14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开始发生的时候,市场交换活动还主要是由封建领主所进行的`。
明清时期,手工业品中除棉布和丝绸等产品仍由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所生产之外,其他如油、酒、糖、烟、纸、铁冶铸、铜、铅、煤矿、井盐等产品的生产,也出现了沿着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者变成商人和资本家”,与“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的两条道路发展,从小生产向大生产演进。
小生产、大市场的商品经济。
地主制经济下的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能力低,其产品既要满足自己消費需要,如要交纳租赋,产品自给量在其产品总量中比重很大。从一家一户农民来说,商品率低,商品量少。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每个农户种植不多商品性农作物和生产不多的商品性手工业品,集中起来就可以构成巨大的商品堆积,不但能形成稠密的集市贸易,也可以形成具有很大商品流通量的集散市场和大规模长距离的贩运贸易。清代人口巨增,农户数量大量增加,加之地区分工发展,其情况更会如此。粮、豆、棉、棉布、丝绸、果、茶等都已成为大宗贩运商品,形成许多重要的区域间贸易。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清代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流向城市,与皇室、官吏和地主的租赋相交换,仍在继续发展,同时,与前述农民有效需求的增长相适应,粮食产区、手工业品产区和原料作物区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手工业者之间,即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扩大,发展了长距离贩运贸易,这是国内市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展。
在国内贸易特别是长距离贩运贸易发展的基础上,从东南沿海直至广大内地,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市镇为骨干,与墟集相串联的多层次市场网络,小生产形成了大市场,为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条件。
但是,广大农民的生产仍局限在家庭需要和租赋需要的格局内,自给衣食和交纳租赋之后,剩余不多,他们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只能是缓慢地增长,因之进入长途贩运的商品量比重不大,并难以有大的增加。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广大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闭塞的地方小市场广泛存在,由相同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惯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区域市场突出地存在。地区之间,供求关系失衡,物价变动不同步和差价过大,也严重存在。这都说明,从整个国内市场来说,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就是市场整合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二
搞革新新年新气象求完美美业美蓝图。
认认真真工作丰丰满满结果辛辛苦苦赚钱平平安安过年。
瑞雪铺煤城春雷阵阵祝模范寒梅映矿井捷报频频传喜音。
龙煤贺龙年再描如画开拓景鹤矿馈鹤岗续谱如歌掘进篇。
兔回广寒报矿工平安美满龙腾盛世舞煤业发展和谐。
喜报方传庆功美酒香飘万里春风又至创业宏图福溢八方。
鹊唱枝头春又归锦途再望龙腾煤海福齐至祥瑞频来。
旧岁除井区一派向荣美景佳节至矿工万般甜蜜幸福。
采向山林夸富足取来木石得精华。
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
气化云烟,顿添春意雪中送炭,足感盛情。
运黑藕上门,为千家送暖有乌金遍地,供百业所需。
拔灰燃不尽,用作火食家家旺。
送雪感无穷,便是财源日日来。
产销对路处处汇来定款。
质量优先频频推出名牌。
钢水奔流化作千程喜报。
油河翻滚谱成万首凯歌。
攻技术难关为神州创业。
创名牌产品给华夏争光。
守信誉经营财源通四海。
保优良生产商品达三江。
爱厂如家钻研技术争奉献。
以勤为乐振奋精神唱战歌。
按社会需求生产供销通畅。
取众人之智治厂事业兴隆。
产销对路多产多销多积累。
质量达标保质保量保安全。
责任重于泰山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幸福赖以安全遵章守纪向你致敬。
横批:安全为天。
瑞雪兆丰年家家畅饮幸福酒。
东风引紫气户户欢唱平安歌。
横批:锦上添花。
真抓实抓抓安全年年安全。
联保互保保平安岁岁平安。
横批:贵在坚持。
铁面制度创铁面无私严管理。
安全道德谱安全文化新篇章。
横批:继往开来。
安全生产安全效益双丰收。
环境保护环境健康两和谐。
横批:锦绣前程。
安全文化培育优秀道德员工。
严细管理打造本质安全矿井。
横批:以人为本。
全员培训普及安全知识。
自主管理提升创新能力。
横批:科教兴国。
张灯结彩喜庆安全年。
和谐矿山笑迎锦绣春。
横批:大展宏图。
沃野披锦绣。
煤海送春风。
横批:万象更新。
披荆斩棘开一路荒野。
翻泥踏浪拓满园春色。
横批:气贯斗牛。
春为一岁首。
煤占百业先。
横批:四季如春。
沉睡万年木石聚精华。
兴隆百业能源赖煤炭。
横批:雪中送炭。
太平喜讯传万户。
安全春风绽百花。
横批:普天同庆。
安全矿井春常在。
幸福人家庆有余。
横批:岁岁平安。
第一联:
反“三违”惠及家家户户;查隐患确保平平安安。
第二联:
原煤一吨,万遍安全诀;春色十分,满门幸福人。
第三联:
煤乡焕彩常富庶;岁月流金永平安。
第四联:
珍惜生命,科学决策民作本;关爱矿工,周密运筹法为天。
第五联:
煤海弄潮,须思生命诚可贵;警钟入耳,牢记安全首当先。
第六联:
煤海情深,效益与安全并重;矿山春满,乌金共日月争辉。
责任重于泰山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幸福赖以安全遵章守纪向你致敬。
横批:安全为天。
瑞雪兆丰年家家畅饮幸福酒。
东风引紫气户户欢唱平安歌。
横批:锦上添花。
真抓实抓抓安全年年安全。
联保互保保平安岁岁平安。
横批:贵在坚持。
玉兔回宫添瑞气。
金龙出海降祥云。
兔送春光添百福。
龙迎秀色纳千祺。
倍惜良辰抒壮志。
常怀夙愿绘宏图。
永沐春风千里绿。
丰收岁月万花红。
大展宏图歌盛世。
喜迎瑞气赞华年。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三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环境保护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政策才是经济发展正确的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能源也提出了更好的需求量。传统的开采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造成资源高度浪费,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这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将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管理研究都集中在发展途径和效果测评等方面。笔者将从企业经营战略、核算形式、科技体系和制度体制,这几方面对我国煤炭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经济管理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能源也提出了更好的需求量,煤炭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企业代表,传统的高开采、高成本、低利用发展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造成资源高度浪费,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
通过对产品机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还能实现低耗费、高产出、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是煤矿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循环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经济发展质量,对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封闭循环内进行物资流动,主要是指资源循环和经济循环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其主要以资源化、再利用、减量化作为基本发展原则,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利用作为发展目标,并在生态环境内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在充分开采利用资源的同时,还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倡物质与资源适度消耗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二次利用并树立循环生产理念。
1.开发洁净煤技术。
加快对低排放、低耗能高新技术与服务产业的开发进程,通过使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来改变传统模式的煤炭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以及工作器械,进而将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利用可循环经济理论引导煤炭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区域发展以及工业区改革,使得煤炭区域产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煤矿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模式进行规划、改造,充分利用煤炭产业内生态效应,以与煤炭相关的资源为中心进行产业发展,进而形成可循环使用能源的产业链,不断推动煤炭企业的持续化、集团化发展。
由于产业链是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因此煤炭企业需要将区域化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拓展煤炭企业产业链。集聚化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是指在产业集聚内部,下游企业通过回收利用上游企业遗留的废气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使得经济系统内的资源、能源等物质能够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因此,要想拓展煤炭行业产业链,就需要以煤炭资源洗选作为基础,以煤炭的资源优化作为最终目的并围绕煤炭资源洁净燃烧的原则,对煤炭行业产业链进行严格控制,不断推动产业链发展,进而促使煤炭资源的高效、少污染利用。
3.落实环保职责。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需要真正将环保职责落到实处,坚守自身环保职能,并不断采用高效经济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创建一个责任机制,将城市按照区域进行划分,并将各个区域的环保职责落到具体岗位上,使得每个层次都能够真正承担起环保职责。此外,煤炭企业应当向当地矿区支付一定的环境补偿费用,建立相应资源开发与环境补偿机制,同时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开发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章与原则。企业在现有煤炭企业环保政策的基础上,需要对煤炭资源开发所需耗费的环保费用以及生态治理费用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价格和市场调控使得煤炭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4.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可循环经济政策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可以利用煤炭资源产业标准,通过对重点资环能耗进行节约设计以及煤炭的循环再利用来不断促进煤炭企业可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加强煤炭企业的环保监管与检查力度,不断使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发展。此外,煤炭企业还可利用相关改革措施,建立一些有利于推动企业循环发展的机制或是环保机制,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觉形成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意识。
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
绿色会计就是指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参照标准,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将生态环境与会计这两项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会计方式。绿色会计通过对资源消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方面之间的联系进行根系,对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会计模式下的处理,有效为企业内管理人员进行重要觉得提供可靠的环境理论依据。绿色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下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促使煤炭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重要举措。
2.构建绿色审计机制。
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核算很容易出现不真实的情况,由于资源、环境的等方面并没有归入核算范围内,因此很容易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绿色审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形成的一种高效环保手段,其必须遵守公正性、真实性与合法性。煤炭企业实行绿色审计机制,主要就是内部审计按照环保资料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管与检查,并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以对煤炭企业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检查。通过实行绿色审计制度,能够使煤炭企业准确判断循环经济投入,并实时掌握市场中出现的新机遇。
循环经济的科技体系主要是要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科技,因此煤炭企业想要发展循环经济,就需要以环境学理论为指导和基本原则引导煤矿产业的不断发展,着力构建一个低排放、高效能的科技体系。这种科技体系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加工这两个过程中的清洁问题,煤炭企业应当大力加强清洁型产品的研发,尽量保证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能够实现少污染甚至无污染。
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
煤炭企业,尤其是大型煤炭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设计,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到整个企业各项发展战略中去,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同时使用全面系统的工程理论及方法进行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进而持续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
我国煤炭企业所有先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内部员工推动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性。此外,企业还需将十二五煤炭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并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策略,同时结合企业内部综合发展需求,有效不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建立质量、环境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is014000这两项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在企业内部贯彻这些管理体系来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减少环境污染。is09000是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已经得到全世界的认可。is09000和is014000不仅能够不断促使煤炭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还能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废弃资源,并有效提高环保力度,促使煤炭企业能够更进一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要想实现更大的发展,就应当尽量维持与保护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逐步处理好现有环境问题,并最大化的恢复矿区原本的生态环境。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能够从经营战略、核算方式、科技体系和制度体制这几个方面来不断促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此来实现节约型绿色矿区。
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煤炭业,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会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产业。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煤炭产品仍将保持强劲的需求态势.煤炭市场依旧看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煤炭企业的发展大多不尽如人意,往往存在着经济结构转型不畅、环境污染严重等种种问题。为加快煤炭企业的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深入研究煤炭企业发展的新路子,提高煤炭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煤炭企业远离城市,属于特殊行业,开采条件难,技术含量低,这就要求国家对煤炭行业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支持不够。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但还不完善,对于电力、铁路、电信行业还是垄断经营,价格也由国家统一制定。煤炭作为基础产业,主要面对的是电力用户、铁路运输等垄断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加之行业自身比较分散,很难形成联合竞争优势。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影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煤炭企业长期来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煤炭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转变原先那种粗放型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向集约型、可持续增长转变。
当前,在很多煤矿,尤其是小煤矿中,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落后。同时,那些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型煤、洗煤等煤炭深度加工转化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达到规模.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四)生存环境、价格下滑以及资金回转困难问题都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方面,煤炭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负担沉重,同时,还有大量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继续精简人员已经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同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相比,企业冗员和离退休人员仍然是导致煤炭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最后,企业办社会现象依然严重,许多事情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接管,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不但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而且极大地分散了企业的精力,使企业产生众多的富余人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此外,近几年,煤炭产量增速下降的同时,煤炭的价格也有所下滑。煤炭价格持续下降,对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很多煤炭企业资金回转困难,大幅度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资金周转不畅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发展,影响设备的更新等。
(一)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整个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应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源性企业。
(二)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
为了能够适应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煤炭企业应当加大低碳技术研究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推进煤基多联产。结合国家产业导向和企业结构调整实际,加强在矿井水、瓦斯、地热等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力度,开发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等低碳经济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三)制定有效市场策略,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情况的不断变化,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煤炭生产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产销观念,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生产方案,确保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符合市场要求,增强市场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煤炭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工作,生产出多样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保障产品的销量,避免出现大量库存积压的状况。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要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转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水平,进而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制定灵活的价格机制,灵活调整煤炭产品的价格,提高煤炭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与煤炭用户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关系。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长期形成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人才理念至今仍未彻底改变,人力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企业竞胜的稀缺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煤炭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只有不断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设备技术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富中.提升煤炭企业竞争力加速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科学时代,,(8)。
[2]武相龙.煤炭企业经济发展障碍与应对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四
公司:
您好!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赤子丹心”实践队的所有实践活动至今已经基本结束了,感谢贵公司对我们实践活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暑期社会实践是厦门大学传统的暑期活动,旨在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了解生产。“赤子丹心”实践队积极响应了学校的号召,经过课题筛选,我们最后选择了调研赤峰市的煤炭循环经济,走访了赤峰市内主要煤炭企业及能代表煤炭上下游产业的企业,收获颇丰,对草原煤炭产业链、草原城市、草原人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豪放、壮观和辽阔!
初次了解到贵公司是在网上(通过政府),这同时体现了贵公司的实力和名气,在电话或邮件的联系中,我们感受到了贵公司的热情,能够取得联系并最后走访成功让我们很欣喜;“赤子丹心”实践队在8月n号成行,走访参观了贵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作内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实际生产让我们兴奋又紧张,得益于人的耐心讲解,我们看到了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循环环保后期处理、环保节能的材料运用;在座谈会上,我们畅所欲言,问所疑,贵公司答所问,管理层为我们或幼稚或书面的问题都给出了贴近实际、便于理解的解释,真正的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所有疑惑被解答之后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暑期实践走进生产的意义。
特别还要感谢贵公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贵宾级”待遇,车接车送、聚餐等等,我们在实践之余也品尝了草原美味,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加深了我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这是我们之前未曾预料的收获。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五
如何处理好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西方法律界,不论是海洋法系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都排斥“舆论监督司法”这样的概念,担心造成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从而损害法律的权威性;而新闻界,则习惯于担当与主流政治制度对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但是,由于传媒和司法至少在形式上都宣布其价值追求是“公正”,因而各法治国家均将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作为基本价值予以肯定。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而传媒体现的是自身或受众观念上的道德意义的公正。这两者的差异正是本文企图厘清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介与司法都是在党的领导下,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应处于根本对立的态势。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也确实出现过媒介不大正确的意见压力,影响司法公正的事件;出现过司法压制正确舆论监督的事件。矛盾在于二者社会职能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差异在于:
第一,媒介的职业特征就是报道动态的东西、超常的事情;而司法对待纠纷的态度是消极的,按照法律规定的管辖权限和程序去消弭纠纷。
第二,媒介要求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报道,而司法审判的时效要宽松得多,以经得起时间考验。
第三,新闻语言力求标新立异,扣人心弦;司法讲求用词严谨,要求前后的一致性。
第四,新闻事实是记者的所见所闻或采访所得,而司法事实是指以法律为准绳,有确凿的证据的事实。
第五,舆论监督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而司法代表着国家强制力与终局裁量权。
出现传媒与司法之间的矛盾是正常的,问题在于需要找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二
现在,我国的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都存职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某些司法部门一方面未完全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又不断地越权和扩张权力。有些媒介也在利益驱动下,以舆论监督司法的名义进行炒作,这种非规范行为对司法的损害是很大的。这里开的是传播学界的研讨会,所以特别就传媒关于司法报道的炒作态势多讲几句。
我国传统的犯罪案件报道,本来有“声讨、公审、枪毙”的模式,忽视司法独立,实行舆论审判的积习较深厚。现在又多了一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干扰司法审判的情形增多。例如在报道蒋艳萍经济犯罪案件时,各媒体的报道一边倒,难以看到或听到不同的、客观的评说。法庭还没有庭审调查,报道中就说起诉书“言之凿凿”(那么何必还要法院审判呢?);审理过程中,又把律师和蒋的申辩斥责为“强行狡辩”、“百般抵赖”(那么何必还要设置辩护制度呢?)。再如张君抢劫杀人案审理时,某家全国性报纸发表《重庆满街声讨“魔头”》的通讯,抢在法庭判决前,做了大量的渲染,诸如“张君该千刀万剐”、“杀一儆百”、“用张君人头祭奠亡灵”等等极端的语句,缺乏基本的'文明。这种“文革”式的对案件报道的热心,显然会妨碍司法的公正审判。
针对这类情况,可以考虑一些解决问题的应景措施(作为道德性质的要求,它们尚是相当软弱的)。例如,媒介对于司法的监督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报道中绝不能有意炒作,要表现出尊重事实的严肃态度。
第二,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只宜评论已有的审判结果,而不是在未判决前对审判施加影响。
第三,媒介的评论文章,限于意见范畴,不能追求耸人听闻的情节,不带有民意审判意味。
第四,要于与上级司法和纪检部门保持联系,以得到支持,这可以保障监督的分寸适当,以较高的职业化操作面对那些明显非职业化操作的司法行为。
三
现在司法腐败方面的问题较多,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但还要考虑到,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基本的、最后的合法手段。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司法要给人以希望、安全感和信赖感。如果当事人规模化地找寻记者解决各种纠纷,这是很不正常的,说明司法和行政功能的某些缺失。鉴于这方面的担心,出于平衡报道的考虑,要考虑以某种形式,有系统地报道一些司法公正的正面事例,说明什么是法,司法如何保障社会公正,给媒介受众指出一条通过司法正确解决纠纷的路子,给他们以信心。
司法方面也要致力于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与权威,加快法制体制的改革,以保障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同时必须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现在传媒介入司法越位较多,除了传媒自身的原因外,也与司法体制上出现较多纰漏,以及人员素质较差有关。重建司法救济手段在公众中的威信,会有助于减少传媒监督司法中较多的越位现象。
四
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仅凭介绍几个做得较好的舆论监督司法的媒介栏目是不够的,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这需要在三方面形成媒介与司法关系的法律框架:
一,界定媒介的地位和基本权利与义务。这方面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新闻自由不能侵犯到司法独立,不能违背“无罪推论”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传媒有权利报道和评论庭审活动。如果报道失误,传媒应承担后果的责任。
二,明确舆论监督权与公正审判权相互冲突与协调的制度空间。这需要考虑规范传媒介入司法的程序和范围、传媒评论司法的职业道德方面的限定(不能诽谤、侮辱和有失公正与平衡的原则)、健全监督的外部环境等问题。
三,改革司法,减少司法公正对外部因素的依赖。在改革司法方面,同样有传媒监督的广阔天地,可以像监督一般人一样,监督司法人员的非职务行为、职业行为中违法行为;同时应监督各种干预司法独立的司法外部的行为。
在这些法律框架还没有成形之前,法学界和新闻学界要有经常的学术交流,首先要在职业道德方面达成共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然后,争取形成较明确的法律框架,最后形成法律或法规。
总之,活跃而健康的舆论监督,不是司法独立的障碍。恰恰相反,它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主要由司法独立来保证,舆论监督则通过客观地展示和评论司法过程,协助实现这种公正。
(作者:陈力丹(1951―),江苏南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等8本书,已发表论文约300篇。)。
(完)。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六
近年来,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司法审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中司法独立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研究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司法独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从根本法上确立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此外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诉讼法》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不受立法、行政的影响;第二个层次是法院独立即法院与非法院机构、其他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是法官独立即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依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审判。
(二)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及人民大众知情权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一种重要方式,舆论监督健康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巨大。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在现实中有着矛与盾的关系,出现了不少舆论影响审判的案例比如”彭宇案”、“药家鑫案”等。“媒体审判”一词也频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但我认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可以协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平衡。
1.两者对于案件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新闻舆论对于案件事实的收集没有司法部门一样经过严格程序,媒体可以肆意报道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法院则不允许这些信息作为证据判案。
2.二者价值取向不同。
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一般只注重结果,而司法权则更加注重程序公正,这使得媒体追求以惩恶扬善为倾向的正义,而法院追求程序正当基础上的正义。
3.媒体舆论往往具有倾向性,而法院司法则具有中立性。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诸如:舆论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和经济效益肆意报道、部分舆论受个别人的利用、部分司法腐败案件和司法不公正案件的出现等。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正义,无论是司法独立还是与舆论监督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正义,都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莱克曾言:“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是我们文明中两种最为珍贵的东西,实在难以在两者之间取舍。”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协调发展,既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对于司法独立的积极作用,又要竭力避免舆论过度对于司法的影响。
(一)加强法院的自身建设。
1.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
“司法独立在本质上必然表现为法官独立;没有法官独立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在我国司法改革中也应该保障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避免法院内部管理行政化。这点可以借鉴外国关于法官选任制度、法官终身任命制度、法官不可任意调换制度等。
2.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
提高法官的自身素质要求在法官选任、法官业务能力、法官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加强,要求提高法官的独立裁判力,提高法官在面对外界舆论压力和内部压力时依据法律进行裁判的能力,同时也要要求法官在作出裁判后在裁判文书中应清晰罗列定罪量刑的依据,让社会知道法官裁判的根据。
3.设计防止舆论侵害司法独立的程序制度。
我国的法院可以事先确立一套防止舆论侵害司法独立的程序,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具体如下:第一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延期审理。第二改变判决的地点。美国联邦法院规定:州法院审理的案件可以在本州异地进行。第三隔绝或者变更法官。
(二)规范媒体舆论对司法的监督。
1.加强媒体、网络舆论的'自律。媒体舆论对于案件的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及时、中立、全面的态度。在对案件进行报道时用语应坚持中性,不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能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加以严重的干涉,应听取专家意见全面的报道,不因为个人私利而片面煽动民众情绪。
2.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对于舆论监督司法的范围、方式、时间进行限制,力求做到在合理的时间对合理的案件事实进行披露。
3.明确舆论媒体违反相应法律制度的责任。
在指定了舆论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后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规范的舆论媒体进行相应处罚。
司法机关应对新闻媒体负有必要的宽容义务,也应当给与舆论一定的便利,做到接受外界舆论的正常监督,舆论媒体也应配合法院对社会公平正义进行弘扬。
四、结语。
社会公正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制度。只有我们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进行规范才能使其冲突最小化,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出最大作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七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不可动摇的基础。而农业的基础则是种植业,因此,种植业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安全和国家粮食与食物安全大计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种植业也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种植业转变的快速发展时期,因此,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使种植业保持科学、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1.1种植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1]。
在新世纪提出结构调整的口号后,全国各地都积极地实施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以及退耕还林等有效措施,这些举措的大力执行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种植业生产水利灌溉设施滞后的情况仍然存在,种植业生产仍然受到倒春寒、冰雹、秋风冷霜、春旱、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表现出对自然灾害的很弱的抗御能力,依然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
目前,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种植物生产者和企业经营者自主经营,但是由于市场主体导向的缺乏,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的不完善,这些都使得市场发育不完全,专业批发市场少。不仅如此,新型农产品市场形态,如超市、直销、连锁经营等发育较慢,市场信息流、物流不畅,阻碍了市场对结构调整的调控作用。
1.2不够重视种植业产品品质改善,农产品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的种植业发展中[2],用于种植业的化学品的数量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激素、化学剂的毒害作用和农药、化肥的残留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已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在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化学添加剂的滥用,重金属的污染,尤其是少量化学污染长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蓄积造成的慢性健康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近年来,由于食品问题被媒体屡屡曝光,我国民众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不仅期望更优质的品质和更丰富的营养,更关注的是产品是否有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这些都是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巨大挑战。
1.3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3]。
在大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今天,对种植业产品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不仅如此,富裕型消费也开始出现,因此人们并不满足于目前的产品种类和质量。如今人们经常谈论的“生产过剩”也只是低水平的相对过剩,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结构性矛盾。可见,产品需求结构和供应结构的失衡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挑战。
1.4种植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我国种植业有如下特点[4]:土地经营分散、农户经营规模不大、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生产较低。同时,由于近年来的大力农村青壮年进程打工,造成了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种植业专业合作机构发展比较缓慢,相关的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也非常的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种植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总体水平而言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缺乏核心技术、科技自主创新实力薄弱,农业科技原始性创新不足,重大技术装备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这些都是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必须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2.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2.1更加注重市场导向[5]。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较高的价格销售出去,使其相信生产活动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是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能给予农民的最直接动力。在当前条件下,决定这个目标能否实现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市场。所以,对种植业进行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发展什么,发展多少,都必须面向市场,做到“生产围绕市场转,结构随着市场调”。
首先,进一步建设好、完善好农产品市场。市场作为农民销售农产品的销售场所,不仅具有为其提供经济收益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市场还能为农民传递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进而根据市场调整生产,同时还能意识到自己的生产状况从而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其次,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作为指导农民调整结构的有效形式,信息引导是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动承担下进行运营,其主要职责包括相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使农民能够及时的得知实用以及准确地信息。最后,要加强市场组织的培育。利用合作组织和公司为农户提供多种服务。
2.2加强种植业科技创新及推广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被证明了无数次的哲理也同样适用于种植业。在研究领域[6],大力发展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对种植业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积极发展种植业产学研联盟,努力培养种植业科技领军人才。在农村基层,坚决执行富民强技术计划,努力实施农村科技创新培养计划,对科普惠农政策也要做到最大最广泛的宣传。
对品种结构的改良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创新。比如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好评的袁隆平先生的水稻品种。可见,种植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2.3改变小农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如果做不到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前面所谈到的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都将是一句空话,农民也会因此失去发展的机遇。要想改变小农观念,首先就要求基层干部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其次是抓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干部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认识,而后通过自己的认知向群众做详细的讲解,其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可以将这一条作为对基层干部的考核标准之一,制定完整的奖惩制度。只有大力的执行才能从根本上使小农观念得到改变,才能真正实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农民,才能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论。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基础建设过于薄弱,更多的则是新近突出的问题,比如产品品质受到质疑以及供需结构失衡。针对这些问题,文中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注意市场的导向,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改变小农观念。其中,改变小农观念是中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的关键所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八
摘要在世界四个文明古国中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仅存下来的文化体系,它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遗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至今,对何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战国时赵武陵王效法“胡服骑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汉族文化自始至终都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仍然保留并继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吸收、同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就如袁行霈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况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的关系,必须是新的文化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华夏民族的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形态且不断发展延续的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语、行动、思维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曹胜高.《国学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赵洪恩.《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九
摘要: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开辟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精神文化的视角,综合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多种界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总和;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第三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综上所述,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其中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发生影响、作用,并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对此观点,学界无人置疑;那些过去产生的,但是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响的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对此,学界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实际作用是否是判断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对现在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作为判断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我们就要问,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呢?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内化为支配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甚至于积淀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至于一种文化能否对现存的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也不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还和现实的很多因素有关。我们要探讨传统文化必须以承认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为前提,而不能以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功能为前提,肯定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
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成分和结构上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进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化中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进入未来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未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结构呈现为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其中第三层次的涵义是传统文化内涵中规定其本质的方面,它是对传统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涵义的综合,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范围内产生、生长,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整体。
传统文化因其文化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传统,希腊文化有希腊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不同,欧洲的传统文化和美洲的传统文化又不同等等。传统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其自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西方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古代传统文化、中世纪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先秦传统文化、两汉传统文化、隋唐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延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融时空规定于一体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开始于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时,是一个由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从时空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的,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以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延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这些外来的文化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中国化过程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内与外、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上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语言、文字、概念、理论等表现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则构成传统文化的外围部分,内核部分相对稳定,外围部分则相对易变。传统文化因为和现代的时间距离不等,也有新旧之别,旧传统和新传统不但和现代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别,而且对现代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新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扬弃了旧传统,在内容上比旧传统要丰富,因而对现代的影响也较大,旧传统远离现代社会,其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派别的内容庞杂的文化总体。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的哲学、传统文学艺术、传统宗教、传统科学技术等;从学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从文化的社会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显文化和隐文化;从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从文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意趣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山林文化和庙堂文化;从主体的角度上,可把传统文化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成分复杂,学派众多,覆盖的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新、旧传统的对立,因此,在理论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比较困难。从整体的文化品质和作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双重特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定胜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又强调人对自然的驾御和改造。儒家学者荀子主张对“自然”应去利用它,应去征服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和”、“爱”,又强调“差别”、“等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贵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万物讲平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施之以“爱”。《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也说,“和如羹焉”。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以此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用“爱”来实现人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通过“和”“爱”实现人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天下太平。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和”“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都是围绕着等级和差别而展开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差别意识是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
在治理国家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德治”,又强调“法治”。传统文化中,“德”成为天地本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儒家学说的使命就是整顿伦理纲常,制定伦理规范,赋予“礼崩乐坏”的社会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用德来治国,统治者就会像北斗为众星所拱卫着那样,为民所自愿归顺。他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用“德”和“礼”来治国,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更高明,更有效。与儒家不同,法家则强调“法”,极力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结论,要“重刑而少赏”“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实际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远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大。
传统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认“变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欢在变化中,扑捉不变的东西,在短暂易逝中留住永恒,既承认不断的变易,又追求恒常。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关于变化、变易、生成过程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提出了“变化日新”的重要命题。关于“变易”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产生的时间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要早,其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人类朴素辩证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变易思想成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袭古制旧礼,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事实上承认变化,但在心理上却反对剧烈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文化既强调“内省”,又注重“外求”。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反向主体自身,向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知识,提升境界的内倾性的文化趋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张“心斋”、“坐忘”,中国佛教也强调“识自本心”,体现在认识论中,传统文化把“内省”作为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表现在道德方面,“内省”是一种道德休养的方法。传统文化也并非一味地向内追求,它也要发之于内,表现于外,注重外求,体现出注重实践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所谓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却培养了国人敢做敢为的实践品格。
参考文献:
[2]宋洪宪.现代新儒学.“五四”新传统.传统文化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7,(5).
[3]邓克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j].理论与现代化,1998,(6).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
国内许多电视机构全年都在运作一张节目单,有的甚至几年都在执行同一套节目编排方案,这样不仅会使整体电视频道失去活力,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同时也会对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和电视频道的整体形象塑造产生消极的影响。7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清新亮相,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在电视节目编排上又一次新的尝试与创新。在当今媒介融合的语境中,只有对受众深入研究,并结合频道自身定位与播出规律,进行科学的电视节目编排,打造出专业化、全方位的信息娱乐平台,才能在激烈的电视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电视受众的青睐。
早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就已经做过电视节目“编播季”的尝试,随后重庆卫视和湖南卫视也在省级卫视中率先进行节目的按“季”生产与编排。但本次20央视综合频道的暑期应季编排与之前的电视媒介“季播”实践相对比,又呈现出了自身新的特征,以下对央视综合频道的暑期特别编排做进一步论述。
一、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理论依据。
上文中提到的“编播季”的概念,就是央视本次暑期特别编排的理论依据。“编播季”是一个舶来品,是源于美国的电视节目编排手段――电视季(tvseason)。其建立在对电视受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电视媒介全年的播出时段划分出两大时期:9月到次年4月的“关键编排期”;5月到8月的“重播期”(也叫季外期)。“关键编排期”由于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增加,美国的各个电视机构便推出自己最新制作的电视节目,大部分是电视系列剧和电视娱乐节目;而在“重播期”,由于人们外出度假,收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大部分电视机构安排重播“关键期”的精彩节目,这种编排方式符合美国人们的收视习惯,得到了电视受众的'认可。
而中国与美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寒暑假人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是在增加,尤其是青年人群。这就要求中国电视节目的按“季”编排要有自己的特色,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所以,央视综合频道在7月份推出的暑期特别编排,是符合中国电视受众收视规律的。
二、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基本概况。
年7月12日,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清新亮相,打出“缤纷暑假、特别奉献”的口号,并由李瑞英、康辉、董卿、朱军、鞠萍等央视15位著名主持人录制暑期特别编排的宣传片,整体宣传片以白色调为主,确实带给人清凉、淡雅的感觉。
在此之前,央视也做过一些节目的暑期编排,但本次却是下足了功夫,全力打造具有央视特色的暑期应季编排。在保持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整体节目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横向打通频道全天播出时段,围绕中央一套的“第一”设置了七大节目,分别是:第一“动画乐园”、第一“精选剧场”、第一“情感剧场”、第一“夏日剧场”、第一精彩、第一精品、第一夜场。从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的设置上,足以见出央视的独具匠心:第一“动画乐园”设置了两个播出时段:分别是9时和16时20分,这样一方面使少儿观众过足了连续收看动画片的瘾,另一方面也不会影响儿童的晚间休息,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四大剧场为电视受众提供了电视剧的“饕餮盛宴”,分别播出经典剧、热播剧和新剧;“第一精彩”则设置了不同主题的经典综艺节目的串排,让观众回味无穷;“第一精品”分别在不同时段提供《动物世界》《军事纪实》《人与自然》的播出。可见本次央视综合频道的特别编排分别涵盖了影视、动画、军事、自然、人文、综艺等各类精品节目,从收视习惯、收视心理、年龄层次和收视喜好等多方面对电视受众予以全方位观照。
据收视数据显示,7月12日至18日cctv-1的市场份额达9.19%,增幅高达48.39%,可见央视综合频道由常规节目和七个“第一”命名的节目组成的暑期特别编排为其自身赢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三、央视综合频道暑期应季编排的主要特征。
其他电视媒体的编播季尝试都是建立在单个节目基础之上的、针对一个星期7天电视节目某个收视时段的节目编排,节目与节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本次央视的暑期特别编排,是电视媒体又一次电视节目编排的尝试,呈现出了三大特征:
(一)季节性。
从“暑期特别编排”这个名称中,可以看出央视此次电视节目的创新编排有很明显的应季性,即根据不同季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收视习惯,安排电视节目的播出。《新闻联播》在对此次特别编排的报道中强调:“七个以‘第一’命名的板块将陪您度过清凉一夏”,由此可见央视本次暑期特别编排的季节特征和电视媒体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二)主题化。
“七个第一”,紧紧围绕央视一套的外在特性与深层次内涵设置节目主题,同时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全面网罗央视历年经典热门影视剧集,军事、人文、自然、综艺节目精品,充分符合“第一”的名分,为各个年龄层次的电视受众送上暑期电视盛宴。
(三)整体性。
正常播出季节,央视的各个节目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呈现出自身的特征,频道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此次暑期特别编排则采用“横向打通全频道”的原则,统一包装、编排、制作和宣传,这不仅使节目的整体编排具有连贯性,而且使频道具备了清凉、淡雅的风格和特征。
以上三个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提升频道整体收视效果,在受众头脑中营造完善的媒介印象,最重要的是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加入和精品节目的编排会帮助央视进一步打造国际大型媒介品牌的形象。
四、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问题与对策。
央视综合频道的电视节目应季编排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点问题:
首先,初次尝试,受众约会意识尚未形成。
“编播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与电视受众形成收视约会,即到每年的特定时间,电视机构与受众都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约在电视荧屏前。央视的暑期特别编排是初步的尝试,没有上一年度的支撑,而且下一年的编排还是未知数,所以,受众的约会意识还没有形成。“编播季”的方式符合电视受众的收视规律和媒介内部的竞争法则,为电视节目提供试水与“休养”的时间,应当长时间坚持下去。受众收视约会形成后,则更加有利于稳定电视自身的收视群体,为电视机构的运营提供受众保障。
其次,应季生产的电视产品少,期待价值不高。
电视节目应季编排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电视节目的应季生产。只编排,不生产,则会使“编播季”失去实际意义。从目前央视的暑期编排来看,除将要播出的新的电视连续剧外,多数为电视精品的回放,虽然“经典是不怕重复的”,但全盘的重复经典会使电视媒介的节目制作活力下降,受众的收视兴趣减少;另外,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和数字互动电视的推进,“重复经典”对于受众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电视机构应把握媒介与社会动向,研发出拥有自身特色的应季新节目,以提高竞争能力,满足更多受众的收视需求。
第三,节目联动效应差。
节目的联动效应也可称为电视节目的连锁效应,即节目之间的关联性。央视暑期的特别编排,节目的名称虽然均以“第一”命名,但内容上的关联性还是微不足道。比如在播放经典影视剧集时,可以设置其他栏目邀请相应的演员做几期谈话类节目,围绕某些主题节目与电视受众开展互动,这样才有利于构建符合媒介融合形势的全媒体信息平台,为电视受众的收视提供便捷、增加乐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央视综合频道暑期特别编排的收视成绩还是很理想的,在此基础上,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在7月26日也开始了为期35天的暑期特别策划。若央视的电视节目应季编排能继续下去,建议在“日常播出期”时加强对上一播出季的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受众;在每一季中设置符合时代话语的主题和与之配合的节目板块,加强节目间的联动关系。相信在中央电视台这样国际大型品牌媒体的带动与实践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编播季”会不断的发展、普及和完善,进而在电视媒体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一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社会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使得启蒙思想家借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武器勾勒出人类发展的美好蓝图。同时,资本主义的兴起也是现代化的开端,学者唐晓峰总结美国文化地理学家戴维・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时指出“资本的登场和运行,是现代性造就的总根源。”[1]启蒙的现代思想家们认为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改造,会为人类带来繁荣、平等、发展以及美好的未来。然而,启蒙的理想家却未曾想到资本主义的现代进程并没有预想的那般美好,相反,理性化带来的经济的、政治的、竞争性、战争危险等非理性因素给人类带来了更深重的奴役。二十世纪中叶,人们开始对空间问题思考正是对现代性困境的一种回应,西方文艺批评界“空间转向”潮流、“空间批评”的兴起正是这种生存境遇的回应,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本身的最新的批判、质疑和反思。
一、现代性的兴起。
以上一些论述显示出“现代性”的双重维度。首先,作为一个时间概念,“现代性”是与西方社会中世纪相区别的社会时间阶段。现代性经历过最初的萌发、稳定的过程和迸发的突显,此为时间气质的现代性思想。其次,作为“现代”与“过去”的不同,或者说现代化的改变(改造)。这种不同并非是在突然之间的转变,戴维・哈维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反过来一样是可行的――破坏性的创造,在这个资本主义破坏性的创造和创造性的破坏巨大的改造力量中,我们看到得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一种作为历史实践过程的现代性,展示了自己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具体看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政治层面上的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确立正是一种政治概念的现代性的体现,现代国家讲求的是秩序而非上帝的法则,人是自由的,而非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即是一种制度的现代性。第二,经济层面上的现代性。资本主义强调的是生产和市场的自由发展,工业经济、商品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封建的自足经济和庄园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化的大都市在形成。第三,启蒙理性主义的现代性。启蒙思想家们的理性规划,通过科学的观念、合理的形式、理性的思维去发展、追求一种人类的解放。“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确保了从神话、宗教、迷信的非理性中解放出来,从专横地利用权力和为我们自己的人类本性黑暗的一面中解放出来。”[6]理性主义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的、重要的观念,一切事物和理念都必须受到它的审判。第四,人的现代性的体验。在现代的历史社会中,人类既作为主体进行着现代性的规划,同时,又是作为客体接受现代性所带来的全部经验,这意味着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体验来解释这个世界,经由这种体验所表达出来的态度,就是作为文化表征的现代主义。
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表现为一种物质实践的过程,现代性不可避免同时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将时间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外,“各种独特的生产方式或者社会构成方式都将体现出一系列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的实践活动和概念”。[7]资本按照自身的逻辑进行空间实践,都市成为现代性的标志。
二、现代化都市和空间实践。
现代性问题与空间性的问题联系密切,造成断裂不仅是表现在时间方面,空间的分离更是其显著的标志。都市的现代化或者说城市化主导了空间的裂变,“1848年之后,现代主义看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都市现象”,[8]资本主义的城市化的过程不在只是单一的生产的空间,“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它被利用来生产剩余价值”,并且,“成为生产工具的一部分。”[9]都市建设和管理成为现代经济规划的主要形式,城市空间本身按照资本的志趣和生产逻辑而创造出来的现实,也是资本主义空间实践的必然结果。列斐伏尔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不断变换的生产方式必然带来资本主义矛盾的改变,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于空间实践过程中,“空间的主要矛盾源自私人财产造成的空间粉碎化(pulverizationofspace)、对可以互相交换之片段(fragments)的需求,以及在前所未有的巨大尺度上处理空间的科学与技术(资讯)能力”[10]资本主义要求对空间“巨大”化的追求空间的生产以及资本在空间中利用、收益的最优化,这种整体上的要求却是与单体个人对空间诉求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并且,随着空间实践过程的加快这种矛盾也会愈演愈烈更加尖锐。
理解这一过程最需要我们抓住的的是空间的改变对处于空间内的各种关系的影响,空间生产这一实践过程对人类生存境遇和文化语言产生着持续性的影响。在现代性与空间问题的关联中,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新一轮的空间生产方式以及灵活转换的积累,西方当代知识分子以空间为重要平台张开了对资本主义的批犯和反思,继承着自由人类的理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展开丰富性的思考。其中,正是对启蒙主义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延续。
三、空间批评和文艺批评的“空间转向”
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的转变以及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转型,带来了不同以往的现代性的体验,对社会历史、文化生活、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空间生产(按资本的逻辑)塑造出不同的城市面貌,对都市大众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体验产生着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此时的语境中,时间的表达显然已经不能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话语理论,人们在全新时空体系中寻找生存的表达话语,空间批评成为人们对自我生存体验的最新解读。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空间转向”成为当代只是分子关注的焦点,不同的思想家带着不同的规划以空间联系在一起,“正在出现的跨学科格局把中心放到了‘空间’、场所’和‘文化地理学’的问题之上”,[11]对空间的这种关注,已经在很多方面和多种角度地进入了文学研究,呈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跨学科互动。“空间转向”和文艺批评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中,文艺理论中空间问题得以重新把握。文学作为话语实践的重要方式,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从空间的角度注视文学成,同时,文学的空间批评本身也是空间理论中最具美学意义的表达。通过对空间的关注表现为对空间性的思考以及文本的空间批评,文学“揭示现代性空间重组的文化政治内涵及其社会历史意义,从而揭示出文学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内在关联”[12]西方学术界这种空间理论和文学批评相互交融的情景不仅有助于上述两个方面理论的展开、交互和建构。
在当代空间的理论视野下,政治、消费、民族、阶级、国家、性别、意识形态等在空间实践中都扮演了不同但是重要的角色,文艺实践的过程与这种异质性的场所交汇,作为话语实践的重要方式,承载着人类关注自我生存、参与改造世界的理想。从空间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批评传统理论平台注视文学与文化成为当代人类关注自身的理论方式,人们在诗人的心灵之中也进行着空间形态的文学体验。文学艺术不仅是诗意的表达,文艺实践和空间实践是同步一体的,并且,这两种表征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批评形态都在实践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传统,文学的体验空间以展开对深层资本城市化进程的描述使空间实践和文学表达辩证统一,方能全方位、深层次理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资本的空间生产带来了城市化的问题,同时,空间则作为一个整体而纳入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之中,“创造性的破坏”成为都市空间生产的标志,空g由此成为人类生存境遇中一个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空间转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产生,并且,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之后迅速成为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反思社会的尖锐武器。文艺批评也正是在于“空间”问题的交互融合中形成新的批评理念,同时,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唐晓峰.巴黎城记・序言:创造性的破坏:巴黎的现代性空间[m].(美)戴维・哈维著,黄煜文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4](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364、365.
[3]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393.
[5]、[6]、[7]、[8](美)戴维・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m].黄煜文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0、255、38.
[9]、[10]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9、51.
[11]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阎嘉主编,文化理论精粹读本[c].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37、136.
[12]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二
据统计,中国目前规范运营的酒店约有上11000多家,其中三星级以上的占80%,随着国内外旅游、商务活动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奥运会落地中国,中国酒店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然而,这种机遇可谓是三星级以上酒店所享有的,普通酒店则被置于淘汰边缘。
那么,原因何在?中小型酒店要如何才能摆脱泥沼、迎来飞速发展呢?
同方数字城市软件技术负责人徐珍喜认为,目前中小型酒店要做的是尽快实现信息化的酒店管理。
实际上,“酒店管理智能化”已经成为酒店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个性化住宿服务,最终实现“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但是,三星级以下的中小型酒店目前基本还没有涉足。
一方面原因是传统的酒店信息化系统建设成本高,令低星级酒店无法接受。一般来讲,酒店安装信息化系统都得有专门的电脑房,电脑房的人员配备至少两个,按一个三星级酒店薪水来记,一年的费用少算就得5万元,还得购买昂贵的服务器。而花巨资购买的计算机设备,不到4年又得淘汰,重新购买,酒店陷入年复一年的软硬件更新的泥潭中。小酒店大都没有专门的电脑房和信息化负责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他们购买软件的承受价位一般在1万元以内。
另一方面原因是信息化厂商对中小型酒店市场尚未看好,因而没有投入人力物力来开发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目前国内的酒店管理系统,绝大多数采用c/s结构,面向三星级以上的单体饭店使用,并不是为经济型连锁酒店和中小型酒店的需求而开发的。目前采用c/s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同方:你理解的很对,b/s架构的酒店软件成本低、适合中小酒店信息化需求。至于原因,首先要大体介绍一下b/s架构与c/s架构的区别。
c/s结构,即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是大家熟知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虽然采用的是开放模式,但这只是系统开发一级的开放性,在特定的应用中无论是client端还是server端都还需要特定的软件,没能提供用户真正期望的开放环境;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
它的前端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企业内的www服务器可以接受安装有web浏览程序的internet终端的访问,作为最终用户,只要通过web浏览器,各种处理任务都可以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这样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记者:同方在中小型酒店信息化领域是否有什么准备呢?
同方:同方凭借多年的行业积累,掌握了中小酒店用户的需求及行业发展方向,通过一年多的封闭式开发,推出了行业领先的新一代酒店管理系统:基于b/s架构的酒店软件。
基于现今saas的发展,同方突破了酒店传统开发和销售的老路,把软件销售变成为酒店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卖产品给酒店。同方将建立一个数据中心,每个酒店使用一个独立空间,用户不用再为软件无休止的升级而花费,也不需要为昂贵的计算机维护人员支付大量薪水。同方专业的技术团队确保了酒店软件不断升级,对于酒店营业数据的保密性进行专业控制。同时用户可之间以互相学到新的管理经验,互相交流管理心得,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跻身高速发展酒店行列。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三
在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的50家企业中,有三家中国企业入围:比亚迪第8位,海尔第10位,联想第30位,与此同时,20华为获得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公司创新大奖。这四家中国企业在创新上赢得全球尊敬与荣誉并非偶然,它们的竞争情报工作在国内都堪称标杆。
海尔:技术与市场并重。
海尔早期的竞争情报工作从手工卡片时代就开始。1988年海尔就建立了简便易查、全面实用的检索专利卡片系统,该系统搜集了自1974年至1986年世界25个主要工业国家有关冰箱的1.4万条专利文献题录。1990年,海尔订购了三种中国专利公报和制冷领域的专利说明书。1995年,海尔建立了中国家电行业专利信息库,定期提供最新的专利信息,跟踪研究发达国家和国内同行的技术水平、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紧紧抓住了进入欧美市场的切入点、时机、销售方式和海外销售商。
专利情报如何增强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海尔的秘诀是重视专利情报分析。
海尔对已有产品项目进行国内外技术动态信息监控,从相关专利和技术领域对国内外目标公司从不同角度进行专利跟踪,形成强大的综合专利情报资料库,做到随查随用。海尔的专利情报分析报告在产品创新决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对某个技术领域有一个基本认识后,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情报分析进一步评估技术热点和前景,寻找某些领域内的技术空隙,并在研发项目的实施中进行技术创新和回避设计,通过专利组合分析方法辅助确定研发方向。专利组合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确立专利技术所处技术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以及是否有继续大规模投入开发的价值。
海尔情报系统的一大特点是技术情报与市场情报并重。
海尔有一个核心理念:市场是创新的起点。这一理念明确了竞争情报工作的方向,专利情报不能只追求技术,更要为市场服务。因此,专利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结合成为海尔创新的核心动力。正是基于大量对专利和市场情报的分析,海尔开发出了适合美国大学宿舍使用的冰箱、可以清洗农作物根茎的洗衣机、韩式双动力洗衣机、酒柜、便携式洗衣机和可当工作台的洗碗机等产品。
海尔中央研究院是最重要的情报中心,伴随着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公司在洛杉矶、东京、悉尼、里昂和香港都设立信息站,及时搜集国内外的科技和市场情报,监测竞争对手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海尔中央研究院的核心工作包括:(1)动态跟踪、采集、分析全球经济、市场和技术动态,为集团决策提供依据;(2)为集团在全球制造、采购和服务部门提供研发能力和技术支持;(3)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实现超前技术项目的商品化,为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同时,海尔还在国内构建了深入到县级市场的情报网络,情报站点将搜集到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情报快速反馈到总部,技术转化部负责对专利情报的分析,并快速将情报分析结果以专项报告、情报课题的形式呈送给高层管理者,同时反馈给彩电和冰箱事业部负责人,中层管理者也能收到行业内最新信息和重要的情报分析。海尔竞争情报工作以情报分析和情报分享为重点,大大提升了情报价值的利用。
此外,海尔还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双方技术优势获得一种“增值效应”。海尔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不同的技术联盟,如从日本引进三菱重工空调技术,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进滚筒洗衣机技术。海尔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以项目牵头的形式成立了若干研究中心进行联合研究,这些对海尔的情报网络都是难得的延伸机会。
华为:以专利为核心,注重反情报。
随着华为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华为的反竞争情报及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做得也非常出色。这些研发成果绝大部分以商业机密的形式存在,华为公司的信息安全部门有近200人,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商业机密的保护。据华为高管介绍,其商业机密保护制度比美国企业严格得多。
华为的商业机密和信息安全保护有三层:一是制度设计,二是管理授权设计,三是技术设计。在制度设计上,华为有一整套管理文件,并赋予该管理文件以最高权力,如果有工程师触犯相应的管理规定,就要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在管理授权方面,华为建立了基于国际信息安全体系架构的流程和制度规范。举例来说,在“进驻安全”和授权的控制上,华为采取“相关性”原则和“最小接触”原则,所有的文档和技术根据其保密的分级分层来进行不同的授权,只有一个完全必要的人才能接触相关技术,而且接触是在相应的控制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华为的《信息安全白皮书》对该过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在技术设计的手段方面,华为的研发网络与互联网是断开的。在全球化异域同步开发体系中,研究人员开发的成果并不在本地的计算机上,而是在一个设控状态的服务器上,任何从该服务器发出的信息都有备份,如果有问题可以回溯和检查。
华为还设立了强大的知识产权部门,不但囊括了国内知识产权界的精英,而且其从业人数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企业对法务人员要求的比例,足见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华为除了严格保护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也尽最大努力将其软件发明硬件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提高竞争对手模仿、复制和可能偷窃的成本。华为认为,软件只有跟硬件捆绑才能生存。因此,虽然华为70%的研发成果都是软件,但华为就是靠专用设备跟硬件捆绑,提高了侵权门槛。
联想:一切围绕“复盘”
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战略反馈。也就是说,对已经搜集到的情报、决策和执行过程进行事后反思。
柳传志多次谈到将“复盘”作为联想的核心方法论,并认为“复盘”是联想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复盘,就像下围棋或象棋之后,无论输赢都要重摆一遍的方法。联想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搞清楚在企业整个行动过程中,导致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幸运,还是因为自身能力?复盘会让你发现很多事情夹杂着偶然因素,下次再这样操作未必行得通,也就是要发现真正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在联想控股,复盘工作包括三个环节:第一,要不断检验和校正目标是否正确;第二,在每一个小的里程碑节点中,检验当初决定的正确与否和执行情况;第三则是在过程中总结规律。
在联想文化中,复盘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公司成立了一个复盘项目小组,根据公司的项目前后梳理;复盘一开始就有详细的文档,小组会根据所有项目的历史情况、现在的结果以及小组对事情的反思和总结写出复盘报告。在十年时间里,联想已经总结出复盘文档达240多个。
复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找到假设中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偏差、决策失误和行动缺陷,发现问题并改变行为。在竞争情报工作中,复盘有助于确认情报的哪些来源是更准确和更真实的,它对鉴别不同情报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工具;(2)复盘过程是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亲自参与实践的人提出关键性的建议,并让参与复盘的人们把经验教训带回到实践中,知识转移的距离最短,效率更高;(3)在单一情景下所获得的经验或教训并不一定正确,复盘可以不断修正或减小在认知和行动中的错误,在知识与行动者之间高度关联;(4)组织之间阅历的分享,复盘把失败或试错当做最有价值的老师,避免类似的错误重犯。虽然复盘是一种“秋后算账”,但它有利于竞争情报系统的调节、修正和改进,尤其是情报人员纠错意识的强化。
比亚迪:“对标”与“反求工程”
“对标”是企业竞争情报能够有效落地的一种重要做法。比亚迪的对标是从早期进入门槛较低的二次充电电池入手的。由于当时企业资金匮乏,只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若干工人完成的工序,以尽可能地代替机器。当时由王传福亲自配料,公司高管亲自生产、亲自制作安装设备、挨家挨户推销,最后获得客户广泛认可。没想到以工人为核心的工作流程对标与日本企业靠数千万资金引进生产线显现出独特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推进对标工作,,比亚迪请来丰田公司的咨询顾问,推行品质文化。王传福认为,比亚迪的管理模式更接近丰田这样的日资企业,强调造物先造人,强调在所有体系的关键节点都要靠人来执行。
比亚迪通过并购秦川汽车进入汽车业对于一个一直以手机电池为核心业务的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进入全新的行业?比亚迪采用“反求工程”的做法向国际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学习。“反求工程”是指从已知事物中(如硬件、软件、照片、流程、服务等)反推寻求事物的本质、组成和发展规律这项最先从施乐开始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被很多企业采用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的最直接方法。比亚迪把先进的汽车样车买来拆开加以测量、分解、检测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分析其零部件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根据情况进行修改规避。虽然比亚迪的反求工程在国际上还有各种争议但比亚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高度组合与复杂的它的集成创新能力远不限于此。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四
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以来,各地开始出现“用工荒”;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并且一直在升值;国际贸易的顺差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反弹;税收政策的收紧意味着民营环境由宽松的政策环境的终结;国有大型企业高额的利润使得十几年前的“下海潮”转变现今为“上岸热”;几千人争一个公职人员的岗位的现象既见证了官文化的传承,也见证了公职人员待遇和地位的优势,更见证的中国当今年轻人惰性和进取心的丧失。结合时不时传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新闻,也见证着中国正在形成的“钙质”缺乏的依赖性一代。当这些现象只是个别现象时,企业大可不必惊呀,但当这些现象连成一串时,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我们并不愿意看到的结论: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正在衰退!中国勤劳创业的精神正在丧失!企业赖以生存的公平市场环境正在遭到破坏!
面临这种环境,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如果仍然在梦想着靠人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那中国企业竞争力必将衰退。事实上,这两年大量的实业资本流入虚拟资本运作的现象已经显示出了中国民间企业家们的不适感。这里不仅是逐利的本性,也展现着思维的惰性,和一个投机思维垄断的国家的非理性思维能力的现状。
三十年经济发展的成功,众多企业得益于庞大的内外消费需求拉动;低廉的、勤奋的劳动力、以及被远远低估的科技、管理人才的价格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丧失,而且丧失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随着独生子女一代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他们本着“宁可不工作,也不找不合适的工作”的理念,穿着父母买的名牌服装,拿着父母补贴的收入,天天在网络上梦想着成功。面临这种环境,用工难和高失业同时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将给企业带来的不是仅仅涨工资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对于依赖父母的一代,工资多少才是合适呢?只是个无底洞,不从根本的社会思维和管理模式上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必然会被淘汰。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转型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适应并提升竞争力:
一、提升效率,摒弃所谓劳动密集性思维。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员工理所当然的要分享发展成果,所在,当成本优势不足以抵销效率损失时,中国企业只能从效率上来提升竞争力。我们举个例,美的集团大概是人均百万的产值,而对于一此小企业而言,人均不足二十万的产值。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向大企业的倾斜是必然的,这必将导到规模不足,效率不足的企业被淘汰。
二、造就高附加值、高员工收入的企业。
我们一直不理解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奢侈品牌,不理解为什么很多外企总是抛弃低端市场,现在应该逐渐明白了。只有高附加值的企业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这种高附加值不仅意味着投资方收入可观,更加意味着可以给员工更富竞争力的工资,从而吸引到真正的人才精英来进一步创造高附加值的品牌和产品。
三、机会型向知识型转变。
也许早期的创业老板都是体制外没多少文化的人,但是这种想法在未来将被抛弃,那种低知识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员工所抛弃。从管理、技术、营销等多方面都需要越来越规范和人性化的管理,任何企业都将不是个人的私产,必然是社会集体中的一员,承担着所有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这一切,当然不是瞬间可以完成的,必然要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谁的思维能够率先转变,谁能够对未来的竞争战略看得更清楚,谁将是获胜者。未来几年,这种淘汰可能正在加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whgname@。
关于作者: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五
制度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浙江行政学院副研究员何显明,浙江大学哲学社会学系揭艾花。
【内容提要】社会制度是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由于追赶发展的压力异常沉重,而技术、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因素又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从根本上讲,一个半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同现代化相适宜的社会制度框架问题,而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在建设性意义上实现了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现代化变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以及实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则表明中国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激励结构,打破了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
社会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文明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扩张的重要根源。以形式合理性为圭臬的现代性社会制度,为分工条件下的人类社会合作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期的规范秩序,提供了一种相互交流、合作的机制,并使这种分工合作的范围不断得以扩展,使人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得以为全人类所共享,从而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与此同时,理性化、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制度所构建的社会激励结构,极大地调动了每一社会个体从事社会生产实践,尤其是创造性实践的积极性,使得现代社会的发展充溢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内在活力。现代化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社会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性活力,进而促进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异变更的过程。本文试从制度变迁的社会绩效角度,检视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九死一生的坎坷历程及其社会制度根源。
一、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迁与工业文明的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社会制度是制约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往往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社会的面貌。就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三者关系而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制度创新构成了技术创新与思维创新的社会动力保障。技术创新不是制度创新的简单派生物,但技术创新只有在相应的制度体系的依托和支撑下,才能真正转变成为变革社会的现实力量,而不至于沦为与社会生活实践无涉的“奇技淫巧”。同样,先知先觉者所取得的思维创新成果,也只有获得制度条件的支持,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安排,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融入公众现实的生活实践。
[1][2][3]。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六
:中国画多以水墨构成,其色彩简单却不失意境,黑白交替间人物、风景和山水跳跃到宣纸上。如果说水墨勾勒展现中国画主体视觉的冲击,那么留白则给中国画更多的想象空间。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画的留白及其渊源。
中国画;留白;渊源
中国画是一门艺术,那么留白则是体现这种艺术的手段。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悠久,造成中国画深入人们喜爱的原因不仅包括其素描淡写的优雅,更包括其留白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留白顾名思义是留出空白的意思,同样中国画留白就是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留出空白的地方,有人把这种留白称为“留天、留地、留四方”。留白是中国画艺的独一无二的表现形式,欣赏中国画时如果发现有些地方没有进行笔墨的描绘不要惊讶,因为那无墨之处正是画家留给欣赏者想象空间,也是画中景物的构成部分。中国道家似仙非仙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一些学者,这些学者包括中国的一些画家,这些画家把道家的思想融入到绘画过程中,所以有人说中国画具有一股仙气,具有一缕道风。中国画家把道家的虚实相容的思想运用到作画过程中,其中留白就是道家虚实相生思想的体现。留白通过作家的巧妙安排可以成为一片海、一阵风或者一缕青烟等。艺术形象、艺术语言、艺术手法都是人们给予留白的定义。
(一)中国画留白的雏形 :追溯留白的发展历史应该先要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虽然历史上对中国画出现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我国中国画出现的年代应该在远古时代,那时候的人类用绘画的方式记载一些事物,虽然当时的绘画算不上艺术,但毕竟是中国画的开端。留白的发展历史比中国画的发展历史相对于短一些,留白的历史可以追随到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出现了中国画留白的雏形,一些出土的文物向人类证实了这个说法。例如,内蒙古的岩画就运用了留白手法,简单的人物动作和捕捉猎物的场面是整个岩画的内容,但岩画中留着相应的空白位置和画中的图案相互回映,空白部分有可能是森林,也有可能是草地。也许中国画的留白史从这幅画开始拉开了序幕。
(二)中国画留白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画发展的一种较高境界。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中国画在这个时期诞生,这些作品中都大量运用了留白的绘画手法。例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洛神赋图》中运用了大量留白的手法,通过留白的手法画家给予人们视野被开阔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画面中的人物犹如在地上自由的活动。时隔百年,隋代的展子虔的《游春图》也巧妙的运用了留白的手法,展子虔通过留白的手法把画中出游的景象距离拉远,给人一种空旷的视觉感受。
(三)中国画留白的发展:中国画的发展在宋代出现了一个发展小高峰时期,尤其是中国的人文画在那个时期非常流行,人文画中会运用大量的留白手法,所以在宋代中国画的留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宋代道家思想盛行,道家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画留白的运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视觉渊源: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对于颜色的运用极为简单,一坛青墨即可勾勒出整个世界,画家为了让整个画面显得丰富多彩,所以运用留白的方式突出画面的主体,分出画面的'层次感。画家运用留白替代画面中次要的事物,留白代替这些事物存在于画面中但并不显得单调或者突兀,因为画家运用绘画技巧把留白部分和主体部分巧妙的连接和融合,这样画面的主体突出,让人们一眼就能看清绘画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留白代替陪衬,人们通过留白联想到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情感渊源: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为感性和含蓄,西方画的表现形式过于理性和之间,这是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想必这也是中国画比西方化更具深远意义的原因之一。中国画在绘画过程中画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识注入其中,让人们通过画面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有些思想画家不能通过人物或者事物的描绘表达出来,这时聪明的中国画画家会通过留白的方式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画画家通过作画寻找自己精神和情感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正能看懂留白部分的欣赏者是和画家心灵相通的,是可以真正领略到作品真正含有的人。
(三)美学渊源;中国画具有流动之美,让中国画具有流动之美的是或粗或细的线条,是或深或浅的涂描,更是没有任何勾勒痕迹的留白。中国画留白的运用可以让人物活起来,让花儿起来,让小河流起来,总之留白是中国画恰到好处的运用,通过中国画的留白可以感受画中流动的美。
中国画的留白不是简单的省略或者舍弃,每一处留白都是画家巧妙的安排。通过留白我们可以想象出不一样的画面,感受出画家不一样的情感。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七
今天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令我们耳目一新,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面对外资企业我们都显得非常的被动,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除了通用、摩托罗拉、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超大企业外,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公司的表现,和国际大公司相比,他们规模很小,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们能够很快的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取得绝对优势。他们依靠的就是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笔者利用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从业的机会,对专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点研究,以下是我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所启迪。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浅析中国的司法独立论文篇十八
摘要:目前,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单位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epc总承包模式作为新的方式,可以全方位地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当建筑单位承包到施工项目之后,要积极采用epc总承包模式来对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让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epc总承包模式;建筑经济;内容;问题;管理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建筑经济管理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建筑单位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市场管理能力的发展速度。epc总承包模式比传统的承包模式更加先进,具有很多优势,建筑单位要积极应用这一承包模式,从建筑经济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文件管理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epc总承包模式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市场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在建筑市场中主要应用epc总承包模式,epc总承包模式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施工总承包模式负责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通常情况下会把工程发包给各个工程分包商,再由承包商针对建筑工程来设计施工方案、采购建筑材料、设备以及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同时,还负责建筑工程相关的造价管理与安全管理。epc总承包模式与传统的承包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实现了设计和施工的集成一体化,这样在施工中,承包商就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完善;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施工进度的要求及时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会出现延误工期的情况,还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此外,采取epc总承包模式能够让建设单位集中项目管理,让总承包单位负责设计、采购以及施工方面的协调安排工作,当遇到纠纷时,由总承包单位来解决。
2、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问题。
2.1建筑经济管理较为落后。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仅仅关注施工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缺乏控制前期的施工管理以及预算成本的有效措施。所以经常出现供应链断裂的情况,导致建筑工程的总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从而给建筑经济的管理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2.2在建筑管理中存在误区。很多的建筑单位在管理方面缺乏对成本管理的全面分析,在实际施工中经常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管理人员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这样非常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2.3在建筑管理方面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在建筑施工单位中存在很多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并且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人员不能很好的相互配合。如果只为了做好技术工作,就必须以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作为基本条件,同时一定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否则会加大施工的总成本。如果选择材料时只考虑质量,就会选择价格高的材料,这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因此,一定要综合考虑,各部门通过交流,制定出经济合理的方案。
当承包下建筑工程之后,一定要制定建筑经济管理相关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建设单位、epc总承包单位以及工程项目单位等。在实际管理中,一定要全面分析工程进度、建筑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经济管理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建筑经济管理上来看,一旦安全管理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施工质量,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承办商要加强对建筑经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会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弥补,同时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和相关企业带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实际管理中,承包商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另外,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
3.2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经济收益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承包商,一定要重视建筑经济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承包商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必须确保材料质量符合工程质量的相关标准要求,坚决不允许劣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一旦发现,立即拒绝或处理掉。另外,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及评定制度,将质量安全理念灌输到每个施工人员的思想中去,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有质量安全意识,从而将各项质量安全制度落实到位。此外,还要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对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人员要进行处罚,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有效警示其他的人员,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施工环境和氛围。
3.3建筑经济文件管理。在建筑经济管理中还需要重视各项文件的管理,尤其是承包双方签订的建筑施工合同,在合同中会涉及承包双方的权利、义务、经济等内容,因此,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很重要。一般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商签订的合同,数量有限,而且内容非常简单,同时会存在合同条款中有些内容表达不严谨,有纰漏等问题。然而,双方签订完合同之后,就有了法律效力,合同中的各项条款内容都对双方的合作和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任何一方违约,都必须根据合同的相关内容进行赔偿。所以,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认真审查各项内容,确保严谨准确。
4、结束语。
由此可见,epc总承包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就是建设单位以及epc总承包商。为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承包商需要对建筑工程的项目实施做好计划管理工作,并从安全、质量、文件以及流程等方面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2]张知明.工程项目epc总承包模式下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22.
[3]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经济管理与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