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调查报告研讨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优质12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一
自秀山街道办事处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门和站所认真开展好工作,深入村组,作好民情调研。
xx村辖8个村民小组,xx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xx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总人口161人。xx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帮扶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之通海县委县政府加大蔬菜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总经济收入高达百万元,最低仅有500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蛋鸡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今年受干旱、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白泥箐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这一点。建议加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2)要重视文化扶贫。该村文化落后,农民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该村和其它村一样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人很多。现在不要说贫困人群看不了医,就连普通家庭也看病难,主要原因还是看病贵,什么手续费,门诊费,专家挂号费,治疗费等等造成老百姓不能看病。政府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了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加强宣传,鼓励一个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独生子女光荣,提高教学供养质量,为家庭输出可用人才。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二
县“四群”教育办公室:
根据“四群”办公室关于成立开展“四群”教育督查指导组的通知》(陆群组20125号)文件要求,我乡认真对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工作进行自检自查,现将自检自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成立机构
根据县“四群”教育办公室相关文件精神,我乡及时召开“四群”教育工作动员会议,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人大主席为副组长,其它四班子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四群”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并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并制定了乡“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坚持群众观点、执行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强化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明确了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二、召开动员大会,及时安排部署
县相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具体安排开展“四群”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并做好相关的会议记录和痕迹材料。
三、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工作
我乡利用会议、报告等形式加强宣传,全乡干部职工多次深入村、组联系干部群众,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使群众了解“四群”教育工作,使“四群”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按上级要求上报相关信息,到目前,我乡上报县“四群”教育办公室信息5期。按照“四群”教育工作要求,建立了“四群”工作民情台帐、制作民情联系卡1050户2100张(民情联系卡两张,一张卡由农户保存,一张卡由职工保存),统一印制“四群”教育工作手册150本。结合我乡实际,在乡党政领导及站所长的带领下,全乡120余名干部职工分别深入到全乡63个村民小组挂钩农户家中进行心连心、应对面的座谈,掌握了解农户状况。目前,我乡发放民情联系卡2100张,填写民情登记卡共1050份,“四群”教育工作手册140余份已发各干部职工。
四、深入了解农户状况,力所能及办实事
我乡根据县“四群”教育办公室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全乡干部职工按照挂钩工作的安排,在各分管领导的带队下深入到村、组、农户和群众,一齐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抗旱状况,石槽河异地搬迁,农户收入状况,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的交流,并做好相关记录材料,及时了解农户基本状况及困难,在与群众亲切交谈中,乡每位干部职工都认真记录,细致询问,耐心讲解。在认真填写民情登记卡的同时,详细记录了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并对社会矛盾纠纷、综治维稳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化解。个性是针对石槽河异地搬迁问题,挂钩联系石槽河村干部职工及时分析,查找原因,与群众、村两委、煤矿企业共同商讨解决方法、解决途径。及时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给予妥善解决;对产业发展单一、落后问题,林业站将根据部门政策优势、产业优势,给予核桃树管护、中低产林改造、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等项目扶持,加快推进挂钩村产业结构调整;对部分农户提出担心种植烤烟收益低的忧虑,乡烟办干部职工给予耐心讲解,向农户宣传、县政府种植烤烟优惠政策,同时向农户细致讲解我县目前种植烤烟的大好态势及前景效益。
六、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将按照县“四群”教育办公室的安排要求,继续加强对“四群”工作的推进力度,要求全乡广大干部职工加强学习,实实在在沉下去,帮忙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发展,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在示范村做实项目,抓好服务。要求广大广大干部职工要制定”四群”教育工作目标,帮忙每户挂钩农户发展一项支撑产业,掌握一门新技术、寻求一条增收致富渠道,使挂钩农户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三
自我局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机关干部深入乡村,作民情调研。
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61个村民小组。末,全乡总人口9924人,其中农业人口9713人。全乡总耕地面积有12496.4亩,其中旱地11601.73亩,水田894.67亩,全乡粮食总产量432.05吨,人均有粮441.2公斤,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1414元。全乡农业生产值完成2145万元。
乡村地处乡政府东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5.2公里、县城23公里,从村委会到国道为土路,交通方便。总人口2869人,其中农业人口2783人,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16.90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6.90摄氏度,年降水量1480.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桐油、漆树、核桃等农作物及经济林木。全村有耕地面积2640.20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
该村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40名,均为少数民族党员,其中男性-1-34名,女性6人。团支部1个,团员76人。目前在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外出务工人员23人。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帮扶下,该村粮食增产、经济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年总经济收入最高达10000元,最低仅有84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核桃、漆树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气候、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村85%的农户居住在山顶和半山腰一带,不适应种植水稻,养殖业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绝大多数村民仅仅依种植几分田地、几棵核桃树、漆树,养几头(只)猪鸡来维持生活。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关注民生、为民解困的重要工作,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各项涉农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全国各地贫民百姓得到了实惠,基本生活有所改善,全县贫困人口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发展迅速。
据调查了解,目前,乡村已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1563人,其中老年人219人,学生104人,残疾人296人,贫困老党员。21人,其他人员944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占该村总农业人口的56%。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的社会稳定。
(一)建立农村低保公示制度。在申请审批享受农村低保户过程中,村委会主要做到了几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农村低保申请审批制度。村委会及时成立由村支书、主任、副主任、村民小组组长组成的工作组,通过调查了解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及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做好调查摸底、政策宣传、对象产生、低保金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
二是及时传达省、州、县农村低保有关政策,通报全村农村低保人数及相关工作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当前村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严格按照《云南省农村低保实施办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办法和、细则,村委会加强对低保制度的落实,本着本人申请、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组审定上报、张榜公示、政府审核、民政审批的农村低保工作方式,认真做好该村农村低保工作,形成了农村低保工作责任制度。
(二)加强低保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自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村加强农村低保政策宣传,坚持舆论先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村干部通过办宣传栏、贴标语、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把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工作程序、资金发放和管理等讲明讲透,做到农村低保政策家喻户晓。
据了解,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专项宣传农村低保相关政策,召开了2次会议,重点动员青年群众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参加会议人数达1593人次,印发宣传涉农惠农政策资料5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坚持原则,规范低保工作程序。按照县民政局及低保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村坚持动态管理、区别对待、分类施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对象范围,以户为单位,深入调查了解家庭收入,认真核定家庭收入,严格审核审批程序。
对符合享受的对象,在本村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的张榜公示,公示后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委会造册登记并报送乡镇政府审核,由乡政府提出审核意见并张榜公示后报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审批同意后,经所在村委会再次向社会张榜公示。
确认无重大异议的,发给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的《云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后方可领取农村低保金。在低保金发放过程中,乡政府派出工作组到村委会进行集中发放,这样,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保障。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四
自秀山街道办事处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门和站所认真开展好工作,深入村组,作好民情调研。
一、村情概况
万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万家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总人口161人。万家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 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2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白泥箐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这一点。建议加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2)要重视文化扶贫。该村文化落后,农民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该村和
其它村一样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人很多。现在不要说贫困人群看不了医,就连普通家庭也看病难,主要原因还是看病贵,什么手续费,门诊费,专家挂号费,治疗费等等造成老百姓不能看病。政府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了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加强宣传,鼓励一个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独生子女光荣,提高教学供养质量,为家庭输出可用人才。
根据学校“四群教育”工作的安排,我负责我校的杨月鹏、张后兵、张后能、姜德帅、李朝瑞 五位学生的民情联系工作。为了保证 “四群教育”工作任务能及时有效地完成,能更好地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安心学习,我在第二阶段的民情工作中采取了入户家访的形式深入挂钩学生家中,调查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经济等情况,倾听家长及学生的心声。
(一)、入户家访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第二阶段民情工作的顺利开展, 能查找到学生所面临困难的根源,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我采取深入挂钩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到了如下一些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1、杨月鹏家的基本情况
(1)、家庭主要成员
父亲:杨廷刚,34岁,小学文化,外出打工。
母亲:姜逢菊,34岁,小学,外出打工。
爷爷:杨朝江,63岁,初中,在家务农。
奶奶:张文芬,58岁,小学,在家务农。
哥哥:杨月红, 17岁,就读麻栗坡职业高中。
(2)、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家庭的收入主要靠父母亲外出打工,以及变卖农作物、家禽、家畜收入。
(3)、养殖情况:牛:3头 鸡:30只 猪:3头 狗:1只
(4)、住房情况:砖瓦混合。
2、李朝瑞家的基本情况
(1)、家庭主要成员
父亲:李坐树,31岁,小学,外出打工。
母亲:张忠丽,28岁,初中,外出打工。
爷爷:李远明,62岁 小学,务农
奶奶:杨云华,58岁 初中,务农
弟弟:李朝水,3岁,随父母在外。
(2)、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家庭的收入主要靠父母亲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变卖农作物、家禽、家畜收入。
(3)、养殖情况:鸡:25只 猪:3头 狗:1只 牛:3头
(4)、住房情况:土墙瓦房。
3、姜德帅家的基本情况
(1)、家庭主要成员
父亲:姜逢亮,38岁,初中文化,务农。
母亲:冯再腊,34岁,小学,务农。
弟弟:姜德伟,2岁。
(2)、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家庭的收入完全来自父亲在周边做工、及种玉米和水果。
(3)、养殖情况:牛:2头, 鸡25只 猪3头 狗1只。
(4)、住房情况:砖瓦混合(。
4、张后能家的基本情况
(1)、家庭主要成员
父亲:张启富,39岁,小学,务农。
母亲:简仲会,37岁,小学,务农。
姐姐:张后敏,18岁,初中文化,外出打工。
(2)、家庭经济收入情况 :家庭的收入完全来自父母亲外出打工的收入。
(3)、养殖情况:牛2头 猪3头 鸡25只 狗1只
(4)、住房情况:土墙瓦房。
5、张后兵家的基本情况
(1)、家庭主要成员
父亲:张启回,34岁,小学,外出打工。
母亲:杜元香 33岁 小学 务农
哥哥: 张后林 16岁 小学 在家务农。
(2)、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家庭的收入主要靠父亲外出打工,变卖农作物、家禽、家畜收入,。
(3)、养殖情况:鸡:15只 猪:3头 牛:3头 狗1只
(4)、住房情况:土墙瓦房。
(二)、存在的问题
外出打工的,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务工也只是吃力气饭,挣不了几个 钱。
2、家庭负担重。大部分家庭都要供养年迈多病的父母,还要承 担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因此,负担重,生活压力大。
3、家长与学生缺乏沟通。由于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丢给父母管理,这样的隔代教育方式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家长很少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导致好多学生性格古怪,学习、生活上出现懒散的现象。
(三)、解决学生家庭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针对学生家长无论是务农还是打工收入都低的现象,我认为除了地理环境所限制外,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家长的文化水平太低,因此,要想收入高,提高知识水平是关键。我建议家长可以参加一些提高经济收入的培训。
2、我国的农村政策起来越好,我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应及时落实优惠的农村政策,如:低保、困难补助、农村养老保险等,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3、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关心呵护,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面谈、电话联系等。
2012年12月
我于2011年8月调入红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任中心主任,主管社会保障工作。根据《中共云南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中共红河州委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和《中共红河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对洛恩乡进行调研,应该说,只有沉下身子了解村情民-意,才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将本人开展“四群”教育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红河县境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2公里,辖区面积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09亩,人均耕地0.9亩,有适宜荒山6万余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0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1元。全乡辖8个村委会,76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乡有5227户,240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人。世居民族为哈尼族,是****州142个乡镇中唯一的******族乡。
截止目前,1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47个自然村未真正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有34%的自然村未实现村内道路硬化,有35%的农户存在人畜混居现象。农民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县水平。按国家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脱贫标准,全乡有7825人处于贫困线下,其中绝对贫困线(人均纯收入在668元以下)以下的有1307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2%。这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为此,被省、州、县列入重点扶持的******县唯一的民族特困乡。
二、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方面的矛盾。近年来,中央直至地方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得到减免,但用地上的矛盾随之暴露。有些农户子女,划田时因在校学习而无田,但年纪到了法定年龄后,有了人头负担,又因为上缴农业税金额较少,因此这部分农户急于需要土地,造成用地紧张矛盾。
上宣传力度不够,增加了干部的收费难度。二是收费主体不明确,造成收费被动。三是对村干部而言,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农户如果一直不交,村干部也没办法。在面对拒交应交纳费用的村民时,大多数村干部选择了“软骗硬磨”感情投入、做思想工作的解决方式,有的村干部反映,一年中大部分工作精力,投入到了收费中,可到头来,还因收费得罪了不少人。
(三)机关干部作风问题。现在政府机关干部下基层次数比较少,和群众直接面对面的机会更少,无形中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不利于干群关系,对这一次开展“四群”活动,他们认为这种形式比较好,希望以后经常有类似的活动。
(四)农户负担尤其是隐性负担加重,降低了农户实际收入。农户负担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虽然农户每年税费上缴金额比前几年有大幅降低,但农户的其他费用却在增加,例如:教育负担过重,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年均在1万元左右,初中生、高中生的消费也在2000—4000元之间,如此昂贵的教育开支,对目前农民收入状况而言,的确是沉重负担;农民隐性负担过重,主要是人情交往、封建迷信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支出负担重,每户大约在500—1000元之间。
完成情况不突出,导致年终考核成绩不显著,相应地村干部报酬减少,而村干部人数充裕的村,工作起来既省力,任务指标又完成的好,村干部考核得分高,报酬也相应的高。
(六)村务公开有时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农民最想了解什么?被访的群众都赞成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农户对村务公开的普遍看法是:通过公开村务,增强了村务管理的透明度,有效地防范了部分村干部假公济私等腐败行为的产生,同时使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意识得到增强。但群众也反映,他们关心的一些内容,如: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使用情况、土地承包、使用情况以及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及报酬等等内容在村务公开拦中还没能真正体现。村务公开中农民关心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财务公开的相关内容。因此,做好财务公开工作,保证公开内容的全面与真实,才能真正给村民一个明白。
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稳定。
境,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上。
(三)要切实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工作作风直接体现着我们基层机关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转变工作作风,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因此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干事就是要服务,服务就要讲效能,能否高效服务,也是对干部是否下决心真抓实干的一种检验。我们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直接面对的是群众老百姓,因此更应该要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尽职尽责为村里解难题,诚心诚意为投资者和创业者营造良好环境,让老百姓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政部门不是“衙门”,能从我们机关和工作人员的高效服务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理。四是以培植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继续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把我们已有的优势与有效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做好特色产业。五是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上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转化率、增值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确立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同龙头企业平等互利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部分利润,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村务公开管理进一步规范。要本着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村里的重大事项都要向村民公开的原则,全面真实地规范好村务公开的内容。尤其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内容更应该实实在在,切忌花架子。在公开方式也要灵活多样,方便群众。除了有固定的公开阵地,如在村委会办公室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及时按要求更换公开的内容。还应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辅助形式。如印发明白卡,利用广播、会议等形式进行公开,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条件许可的话,要设置意见箱、监督电话,畅通上下对话和沟通的渠道。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搜集和整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解释和答复,切实做到件件有回音,决不拖着不办,顶着不办。通过扎扎实实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不仅可以融洽干群关系,而且也可以大大增强村委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召力。
通过深入实践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对于个人来说,深入开展“四群”工作,了解基层的现状,研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措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具有重大意义。
自我校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深入村组,作好民情调研。
一、村情概况
龙街村委会是镇政府所在地,属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总面积27.1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2011年末,全村总户数711户,总人口2588人;居住着汉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回族、基诺族、景颇族9个民族;实有耕地1964亩,其中常用耕地1804亩,临时性耕地160亩,人均耕地面积0.8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85.6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350斤;全村经济总收入22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达11530亩,人均4.71亩,该村具有较好的商业活动环境。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 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白泥箐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这一点。建议加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该村和其它村一样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人很多。现在不要说贫困人群看不了医,就连普通家庭也看病难,主要原因还是看病贵,什么手续费,门诊费,专家挂号费,治疗费等等造成老百姓不能看病。政府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了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加强宣传,鼓励一个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独生子女光荣,提高教学供养质量,为家庭输出可用人才。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2
一、四群教育的定义
“四群”指的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
1、群众观点教育。
2、群众路线教育。
3、群众利益教育。
4、群众工作教育。
会管理相结合,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方法。
二、学生基本情况
作为一名党员,同时又是一名教师的我,自从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更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我挂钩的一共有4名同学,基本情况如下:
三、存在问题
经过对四名同学的家访后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如下:
1、任性,不听家长的教诲,屡教不改。
有的学生由于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带领。由于家长从小比较溺爱,导致孩子长大管不了。不听劝。
2、留守儿童增多。
挂钩的四位学生中,有三位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问题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
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7)、“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8)、“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
“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四、措施
1、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2、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
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3、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4、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
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5、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五
根据上级要求,自营盘镇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我透过参加视频会议、有关工作会议和上网学习等方法,认真学习了《省委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加强新下群众工作的意见》、《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云南省“四群”教育学习读本》、《云南省便民惠民政策摘编》等与“四群”教育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到开展“四群”教育和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重要好处。同时,还深入到挂钩的安平村和里拐村进行调研,并到挂钩户的联系户家中开展“五访五问”,透过深入进行调研,想方设法为挂钩村和联系户出思路、谋发展。现将“四群”教育工作调研状况报告如下:
一、对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认识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始终持续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更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干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更是社会管理最根本、最直接的经常性工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变化的需要。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务必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好处,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职责感和紧迫感。透过开展“四群”教育,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知、感受、感觉和感想群众所思所盼,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到达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善、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二、挂钩村及联系户基本状况
(一)挂钩村基本状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安排,我在期间挂钩安平村和里拐村,实行一揽子挂钩包村工作职责制。从年初至此刻,我多次到挂钩村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村情民风,寻求帮忙挂钩村实现快速发展的出路。
1.安平村。隶属凤庆县营盘镇,东邻三岔河镇,南邻里拐村,西邻干塘村,北邻营盘村,距县政府90公里、镇政府22公里,全村国土面积33.92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1400毫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山顶气候阴凉湿润,适宜种植茶叶、泡核桃,山腰适宜种植烤烟,山脚气候炎热,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甘蔗、水稻。村委会所在地有集贸市场一个,俗称文宫大桥街,是安平片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末,全村共辖27个村民小组,917户农户4065人,实现经济总收入2763.4万元,农民人v纯收入达4365元。
2.里拐村。隶属凤庆县营盘镇,位于镇东北边,毗邻昌宁县勐统镇,距镇政府所在地41公里。全村国土面积为21.697平方千米,居住着汉、苗、彝等多种民族。全村呈立体气候型,最高海拔中寨山顶达1890米,河谷地带海拔1180米,有温带区域,也有亚热带区域,因此,适宜种植作物十分广泛,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核桃、烤烟为主。20末,全村共辖1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37户,人口2292人,实现经济总收入1486.25万元,人均纯收入4572元。
(二)挂钩户和联系户基本状况
自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以来,我多次进入挂钩户和联系户家中,认真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围绕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当前的春耕备耕,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多办一些急事、好事、难事。两个村的挂钩户有5户,共24人,年末每户年收入平均为18000元;联系户有10户,共有46人,2011年末每户年收入平均为20800元。这些挂钩户和联系户平均年收入远远低于全村的平均水平,生产方式也较为单一,多数以种植粮食为主,偶有发展其他产业的规模也比较小,家庭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三、下步工作计划
透过深入到挂钩村及农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情恳谈,接待群众来访,记录民情日记,撰写民情报告,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我进一步加强了对“四群”教育活动的认识,深刻感到务必进一步深入践行“四群”教育工作,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关心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要改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群众观念,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潜力,力求为群众多办点实事、好事。为此,在下步工作中,我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一是要提高学习自觉性。严格按照县委“五个一”学习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将其作为提高潜力、增强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抓好学习。二是要扩展学习范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增强理性思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条规,增强依法行政潜力;广泛学习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个性要抓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委第三次党代会、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国家和省市县各级关于“四群”教育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三是深化学习效果。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感悟,重点就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为切实推进分管的各项工作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提高用理论指导做群众工作的实践潜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务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突破口,以开展“四群”教育为抓手,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知、感受、感觉和感想群众所思、所盼,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到达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善、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目标。
(三)深入调查研究,思考发展路子。带着问题到群众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边整边改,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群众工作的潜力。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端正党风,端正政风,廉洁勤政,增强职责意识,始终持续一种用心向上的精神状态,力求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1.改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虽然挂钩村陆续进行了中低产田改造,配套了部分设施,但因为水资源少、干旱少雨等原因导致生产条件较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改善生存环境为重中之重,首先要思考到人的生存问题,把解决水源问题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加强以水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减灾防灾长效投入机制,建以增强农民恢复生产的潜力。
2.要重视文化扶贫工作。从调研联系户的文化程度便能够看出,初中及以下水平的联系户多为贫困户,说明文化水平是导致贫困的根原。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忙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忙农民实行科学种田,增加收入。
3.紧紧围绕目前正在开展的农业产业调整工作,结合村情,大力扶持发展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的经济作物,合理规划发展烤烟、核桃、粮食等产业。一是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上有新的突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运用上开创新的局面。二是调整农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把优势产品做强做大,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的突破,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监督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体现优质优价。四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即加快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的突破,即:以“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农民”构成利益共同体上有新的突破。
4.密切联系农户,贴心帮扶。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就要群众中去,多关心群众疾苦,更要为民服务。要对挂钩村和联系户在技术指导上给予帮扶,做到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技术问题。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六
根据县委“四群”办要求,鹤庆县农业局局被列为县级“四群”教育4个示范点之一。为体现实践特色,充分发挥“四群”教育示范点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县农业局对宝窝村委会四群教育工作作了进一步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状况汇报如下:
一、宝窝村委会基本状况
宝窝村委会有418家农户,1850多个农业人口,分为6个村民小组,其中下登村民小组114户,上登83户、宝窝62户、白鹿65户、段家29户、梅园65户。全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
粮食主要是小麦、玉米、和杂豆、署类等;分为大春和小春两季耕种。全年总耕种4640亩左右,小春1900亩,大春2700亩,全年粮豆总产量达670吨,经济价值达134万元。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四群教育调研报告3篇】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推荐
1、结合实际,用心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群众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用心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理解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忙扶持培养村群众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宝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群众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忙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群众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七
自秀山街道办事处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门和站所认真开展好工作,深入村组,作好民情调研。
一、村情概况
万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xx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万家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总人口161人。万家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帮扶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之通海县委县政府加大蔬菜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总经济收入高达百万元,最低仅有500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蛋鸡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今年受干旱、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3是因病、残致贫。因病、残导致贫困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在该村,农民收入本来就少,农民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白泥箐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这一点。建议加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2)要重视文化扶贫。该村文化落后,农民缺文化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扶贫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中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3)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该村和其它村一样因病、残贫困的占贫困原因的人很多。现在不要说贫困人群看不了医,就连普通家庭也看病难,主要原因还是看病贵,什么手续费,门诊费,专家挂号费,治疗费等等造成老百姓不能看病。政府实施的扶贫计划,往往侧重于经济上的扶贫。应当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实施医疗救助计划。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了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加强宣传,鼓励一个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独生子女光荣,提高教学供养质量,为家庭输出可用人才。
更多热门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八
自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根据县委、政府安排,结合工作和我局“四群”教育工作挂钩村水乡镇菖蒲塘村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严格要求,透过驻村工作,深入挂村联系村组,采取形式多样,入寨串户,走访党员干部、群众,做好民情调研。现根据菖蒲塘村的实际,概述如下:
一、菖蒲塘村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貌:菖蒲塘村属水乡镇较偏山区村之一,位于水乡镇西南方向,东邻五福、南邻袁家、西与何元乡的石头寨村接壤、北邻甸头;村委会距水乡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距离施姚公路6公里。底,全村共有11个生产小组,有390户共1705人,以汉族人口为主,经济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济林果种植等,人均纯收入2542元,居全镇第12位,是典型的贫困村之一。
20全村粮食总播种面积3216亩,总产89.4万公斤。其中小春1600亩,总产17.3万公斤;大春1616亩,总产71.2公斤,其中水稻250亩,产量0.00105万公斤,玉米1220亩,产量0.00568万公斤。种植烤烟589亩,产量9.1万公斤;蔬菜200亩,产量2万公斤;茶园360亩,干茶总产量0.26万公斤;核桃1820亩,产量0.11万公斤。
今年烤烟合同面积868亩,预计产量20.25万公斤,有103户种烟户,目前烤烟种植面积已经落实,正在进行烤烟中耕管理,由于进入雨季后多阴雨寡照天气,烤烟病害较多,将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杀虫除害耕作管理。
(二)特色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大力扶持下,菖蒲塘村充分挖掘山区特色潜力,做活了“山上”文章,经济林果已构成必须规模。目前,全村有林面积10690万多亩已种植经济林果2340余亩,森林覆盖面积到达70%。
(三)基础设施:水乡镇至菖蒲塘公路是村民运输的唯一通道。100%自然村庄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信号履盖率为90%,电视卫星接收设备齐全。
(四)农村政策有效落实:贴合政策允许的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潜力的人,透过民政部门给予每人每月发放40-45元低保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年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96.7%。透过多年努力,校园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村小学共有教职工26名、学生328多名。在村民重视后代教育同时,农村生育观念逐年转变。
(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状况:2012年菖蒲塘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建成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坚持按照“五个好”来把党组织建设好。始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工作目标,大胆谋划发展壮大农村群众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20上半年,全村共有党员36个,其中妇女党员2名,党员文化程度都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35岁。开展农村党员各类培训2次,共有58人次参加。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对照扶贫开发目标及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认真分析贫困村在开展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困难。
(四)在“村容整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的部分村民对卫生的要求不高,认识不到位等。
三、其它工作方面
(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支农(扶贫)政策的落实状况良好;
(二)村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已经解决的有村文化室建设;最需要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是黑水井小组道路建设资金问题、陈家半烤烟连片种植生产用水问题。
四、发展方向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在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关系事业成败。现如今社会关系复杂,如何正确的做好群众工作,不脱离群众,要把“四群”工作开展好,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我局认为,就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抓和谐生态村建设
继续开展以村庄整治为重点的和谐生态村建设。一是抓好村庄规划编制。明确编制主体,理顺乡镇、村与主管部门职责关系,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二是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大涉农工程与和谐生态村建设的整合力度。尽量做到和谐生态村建设与农民饮用水工程、水浇地工程、生态村建设、村办公场所建设、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抓村级班子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新农村建设首先要选好村级班子,选好领头雁。要在选人、用人、育人上下功夫。在选人上,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选用的干部心要正,脑要灵,腿要勤,嘴要行,家要富。个性是在选用支部书记方面,要打破“老实人”、“本分人”当支书的传统观念,选那些富有开创精神及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担任支部书记,要着力村干部培养。一方面要培养他们为民办事、为民谋福利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学会民主决策,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同时,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机制,使他们能够在党章、法律的轨道上,调动各方面的用心性,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力于全村的发展。
(三)抓农民素质提高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建设新农村,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新农民。今后我们要在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且具有礼貌生态意识的新农民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抓培训。围绕培训任务合理化、培训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合理确定培训任务,调整培训思路,推进农民培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着重围绕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选取群众欢迎度高、易转移的工种,采取办长期班的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其次,重视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就业素质。二是抓提高。要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集中性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活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完美家园、创造完美生活的热情,加快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礼貌新人,全面提升农民的礼貌素质、生态意识、主体参与意识。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九
根据县委“四群”办要求,鹤庆县农业局局被列为县级“四群”教育4个示范点之一。为体现实践特色,充分发挥“四群”教育示范点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县农业局对宝窝村委会四群教育工作作了进一步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宝窝村委会有418家农户,1850多个农业人口,分为6个村民小组,其中下登村民小组114户,上登83户、宝窝62户、白鹿65户、段家29户、梅园65户。全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
粮食主要是小麦、玉米、和杂豆、署类等;分为大春和小春两季耕种。全年总耕种4640亩左右,小春1900亩,大春2700亩,全年粮豆总产量达670吨,经济价值达134万元。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年收入达80万元左右。
1、人畜饮水方面
由于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区,且饮用水源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源逐年减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如遇干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到村民身体健康。
2、交通方面
宝窝村委会6个村小组基本解决了乡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雨天时个别村路会塌方堵塞,大大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和经济发展。
3、电力方面
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虽然都通了电,但由于所接线路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1、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集体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助扶持培养村集体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宝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助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自我局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机关干部深入乡村,作民情调研。
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61个村民小组。末,全乡总人口9924人,其中农业人口9713人。全乡总耕地面积有12496.4亩,其中旱地11601.73亩,水田894.67亩,全乡粮食总产量432.05吨,人均有粮441.2公斤,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1414元。全乡农业生产值完成2145万元。
乡村地处乡政府东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5.2公里、县城23公里,从村委会到国道为土路,交通方便。总人口2869人,其中农业人口2783人,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16.90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6.90摄氏度,年降水量1480.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桐油、漆树、核桃等农作物及经济林木。全村有耕地面积2640.20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村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40名,均为少数民族党员,其中男性-1-34名,女性6人。团支部1个,团员76人。目前在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外出务工人员23人。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帮扶下,该村粮食增产、经济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年总经济收入最高达10000元,最低仅有84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核桃、漆树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气候、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村85%的农户居住在山顶和半山腰一带,不适应种植水稻,养殖业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绝大多数村民仅仅依种植几分田地、几棵核桃树、漆树,养几头(只)猪鸡来维持生活。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关注民生、为民解困的重要工作,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各项涉农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全国各地贫民百姓得到了实惠,基本生活有所改善,全县贫困人口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发展迅速。据调查了解,目前,乡村已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1563人,其中老年人219人,学生104人,残疾人296人,贫困老党员。21人,其他人员944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占该村总农业人口的56%。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的社会稳定。
(一)建立农村低保公示制度。在申请审批享受农村低保户过程中,村委会主要做到了几方面工作:一是严格农村低保申请审批制度。村委会及时成立由村支书、主任、副主任、村民小组组长组成的工作组,通过调查了解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及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做好调查摸底、政策宣传、对象产生、低保金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二是及时传达省、州、县农村低保有关政策,通报全村农村低保人数及相关工作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当前村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严格按照《云南省农村低保实施办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办法和、细则,村委会加强对低保制度的落实,本着“本人申请、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组审定上报、张榜公示、政府审核、民政审批”的农村低保工作方式,认真做好该村农村低保工作,形成了农村低保工作责任制度。
(二)加强低保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自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村加强农村低保政策宣传,坚持舆论先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村干部通过办宣传栏、贴标语、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把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工作程序、资金发放和管理等讲明讲透,做到农村低保政策家喻户晓。据了解,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专项宣传农村低保相关政策,召开了2次会议,重点动员青年群众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参加会议人数达1593人次,印发宣传涉农惠农政策资料5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坚持原则,规范低保工作程序。按照县民政局及低保实施办法和工作细则,村坚持动态管理、区别对待、分类施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对象范围,以户为单位,深入调查了解家庭收入,认真核定家庭收入,严格审核审批程序。对符合享受的对象,在本村范围内进行为期7天的张榜公示,公示后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委会造册登记并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乡政府提出审核意见并张榜公示后报县民政局审批,县民政局审批同意后,经所在村委会再次向社会张榜公示。确认无重大异议的,发给由省民政厅统一印制的《云南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后方可领取农村低保金。在低保金发放过程中,乡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到村委会进行集中发放,这样,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保障。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十
-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
- 四群教育民情调研报告材料
- 四群教育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市委关于开展四群教育的相关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市委和市农业局党委关于四群教育工作的相关安排,我为了做好四群联系工作,采取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等直接联系群众的方式,深入联系户家中开展了调查研究,摸清了联系户的基本情况。
本人联系户在玉龙县拉市乡吉余村委会前村二组,联系农户2户,属于该村发展情况中等偏下的农户。我联系的两户群众基本情况为:和集仁,家住拉市乡吉余村委会前村二组,出生于1941年9月,家庭人口4人,其中包括妻子、儿子、儿媳,均在家中务农。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家中看种植玉米3亩,粮食产量1000公斤,年人均收入2500元左右。家中有雪桃、苹果共计7亩,但多数果树尚未挂果。种植其它经济作物1.2亩,有600元左右的收入。家中养有牛1头,猪3头,鸡15只。家中有耕地7亩,全部为旱地,以种植玉米、水果为主。家有房屋9彰,面积180平米,全为瓦房。交通条件较好,已经通水、通电、通路,也通闭路电视。该户认为目前的发展政策较好,村内基础设施较为健全,基层干部作用较好,没有社会治安、重地拆迁、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但认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用物资成本过大,生产压力大。杨学军户,1968年出生,家庭人口人,分别是老父亲、妻子、一子一女,女儿尚读书。家中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年种植玉米5亩,粮食产量2500公斤,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有耕地12亩,多用于种植粮食和水平。其中有经济林果雪桃和苹果7亩,但多数未挂果。养有牛1头,猪32头,鸡8只。家中有户9间,180平米,为土瓦户,已经做到三通。家庭人均年收入3000元,总收入15000元。该户家庭认为当前政策较好,主要问题是生产发展比较困难,增收渠道较少,农产品成本压力较大,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较为困难。
从这两家的基本情况看,当年拉市乡这样交通便利、离城较近的农村,主要的问题依然是生产发展不足。从群众的口中可以听到:一是现在党的政策好,农业税全部取消,平时也没有什么农民负担,而且还有种粮补贴、农资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给广大群众增加了致富的信心的动力;二是目前对于农村的投入相对前些年有所增大,农村道路、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的总体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三是基层干部作风有所转变,对于带领群众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我驻村入户,对于联系户生产生活状态予以亲身体验后,我感觉:一是近年来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已经见到了实效,农村面貌有了大的改观,二是当前的政策符合发展要求,应当继续施行并完善。但是,目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群众的生产发展,即产业支撑问题。拉市这样的坝区,众多农户的经济来源十分单一,构也很简单,给群众增收致富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要改变这种面貌,必要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为他们寻找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支持发展,并引导和支持他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高产高效作物,同时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以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
自我局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机关干部深入乡村,作民情调研。
一、乡情概况
二、村基本情况
乡村地处乡政府东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5.2公里、县城23公里,从村委会到国道为土路,交通方便。总人口2869人,其中农业人口2783人,下辖21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16.90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6.90摄氏度,年降水量1480.5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桐油、漆树、核桃等农作物及经济林木。全村有耕地面积2640.20亩,人均耕地面积0.88亩,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村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40名,均为少数民族党员,其中男性-1-34名,女性6人。团支部1个,团员76人。目前在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外出务工人员23人。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帮扶下,该村粮食增产、经济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年总经济收入最高达10000元,最低仅有84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核桃、漆树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受气候、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村85%的农户居住在山顶和半山腰一带,不适应种植水稻,养殖业方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绝大多数村民仅仅依种植几分田地、几棵核桃树、漆树,养几头(只)猪鸡来维持生活。
三、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情况
农村低保工作是一项关注民生、为民解困的重要工作,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各项涉农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全国各地贫民百姓得到了实惠,基本生活有所改善,全县贫困人口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发展迅速。据调查了解,目前,乡村已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1563人,其中老年人219人,学生104人,残疾人296人,贫困老党员21人,其他人员944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占该村总农业人口的56%。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的社会稳定。
(一)建立农村低保公示制度。在申请审批享受农村低保户过程中,村委会主要做到了几方面工作:一是严格农村低保申请审批制度。村委会及时成立由村支书、主任、副主任、村民小组组长组成的工作组,通过调查了解家庭人口基本情况及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做好调查摸底、政策宣传、对象产生、低保金发放等各个环节工作。二是及时传达省、州、县农村低保有关政策,通报全村农村低保人数及相关工作情况,共同分析研究当前村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严格按照《云南省农村低保实施办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方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办法和、细则,村委会加强对低保制度的落实,本着“本人申请、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组审定上报、张榜公示、政府审核、民政审批”的农村低保工作方式,认真做好该村农村低保工作,形成了农村低保工作责任制度。
(二)加强低保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自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村加强农村低保政策宣传,坚持舆论先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村干部通过办宣传栏、贴标语、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把实施农村低保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工作程序、资金发放和管理等讲明讲透,做到农村低保政策家喻户晓。据了解,村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专项宣传农村低保相关政策,召开了2次会议,重点动员青年群众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参加会议人数达1593人次,印发宣传涉农惠农政策资料5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按时足额发放低保资金。县级民政部门下拨那粗低保资金后,由乡民政办负责造册登记、逐户发放应享受保障资金,发放情况按月向县民政局汇报,并核销相关发生业务账务。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五、几点建议
(二)、建议林业、农业部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核桃、漆树、草果、黄连等树苗的供应和扶持力度。
(三)、建议结合实际,加强农村低保工作调研,适当增加享受农村低保名额。
(四)、加强做好思想工作,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帮助联系务工场所,正确引导和输送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以至少安排20~30名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自秀山街道办事处开展“四群”教育以来,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和部署,结合街道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严格要求所分管的部门和站所认真开展好工作,深入村组,作好民情调研。
一、村情概况
万家村辖8个村民小组,xx年末,全村总人口4652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578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58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2537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5543元。
万家居委会唯一山区组白泥箐村民小组,地处街道办事处南边,距街道办各下所在地5公里,从居委会到该村民小组为水泥路面,交通方便。总人口161人。万家居委会截止目前,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该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该社区设立党支部1个,现有党员20名,其中男性17人,女性3人。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帮扶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之通海县委县政府加大蔬菜产业的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据调查,单个农户家庭总经济收入高达百万元,最低仅有5000元,两极分化严重。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蛋鸡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今年受干旱、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殖。
二、入户调研经济收入情况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 5户,共有人20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5万元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程度。
三、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1是自然灾害致贫。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地势所属山区,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由于干旱已有三年没有收成,就连生活用水现在都成了问题。
2是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而引起的贫困。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少数群众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经营工商业;少许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
4是缺劳动力致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部分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多于农业收入,也许一个家庭有劳力外出打工,就能摆脱一个家庭的贫困。当然外出打工与外出劳动力的素质有关,素质越高,获得的劳务收入越多。
5是因建房致贫。由于生存问题,不得不建房。家庭收入少,建房后,家庭就会更加贫困。可能建房时借了一些债,后因种种原因,收入下降,而借的债又需要偿还,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四、对该村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
(1)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白泥箐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这一点。建议加强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养植。
(4)有组织地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外出打工。一方面可缓解了该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出去的人开阔了眼界,见了世面,接受了新的观念。最终又带回了信息,产生了扩散效应。很多地方就是靠农民外出打工使农民脱贫致富。
(5)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不容忽视。加强宣传,鼓励一个家庭只生一胎,提倡独生子女光荣,提高教学供养质量,为家庭输出可用人才。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十一
根据县委"四群"办要求,鹤庆县农业局局被列为县级"四群"教育4个示范点之一。为体现实践特色,充分发挥"四群"教育示范点的典型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县农业局对宝窝村委会四群教育工作作了进一步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宝窝村委会有418家农户,1850多个农业人口,分为6个村民小组,其中下登村民小组114户,上登83户、宝窝62户、白鹿65户、段家29户、梅园65户。全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左右。
粮食主要是小麦、玉米、和杂豆、署类等;分为大春和小春两季耕种。全年总耕种4640亩左右,小春1900亩,大春2700亩,全年粮豆总产量达670吨,经济价值达134万元。
其它还从事猪、牛、羊、家禽等畜牧业的养殖,也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发展之路。年收入达80万元左右。
1、人畜饮水方面
由于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村民的居住地,基本上都是山区,且饮用水源地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水源逐年减少,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田灌溉。如遇干旱,村民只能自己到外面拉水,雨水天就接雨水用。长期如此,必将影响到村民身体健康。
2、交通方面
宝窝村委会6个村小组基本解决了乡村道路,但都是土路,晴通雨阻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雨天时个别村路会塌方堵塞,大大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和经济发展。
3、电力方面
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虽然都通了电,但由于所接线路较长,村民无力购置电力变压器,电压不够,村民家中电器大多无法正常使用,有的连用电饭煲煮饭都煮不熟。而且这些村小组的电线又老化,还未列入农网改造。部分村小组村民更是只能从相邻的村民家中接出电来用。
4、宝窝村委会各村小组的村容村貌很差,而且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无公厕和垃圾堆放池。
1、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由于村委会和各村民小组无集体经济收入,完全由村民集资搞项目建设困难较大,只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争取资金多方投入加大对各村卫生、交通、电力、饮水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改善村民生活生产环境。
2、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改变村容村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使农村繁荣稳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主力军,还是直接受益者。要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有的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使村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只有村民真正想要发展,想要生活宽裕,想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目标。
3、帮助扶持培养村集体经济
由于种种原因,村小组一级支出费用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宝窝村委会各村民小组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也就没有正常的办公经费。为了村小组能正常开展工作,上级部门应有目的的帮助扶持培养各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解决村小组办公经费问题。
教育调查报告研讨篇十二
一监区
徐飞 为增进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四群教育”(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活动。“四群教育”活动是云南新一届省委结合本省实际,针对当前群众工作薄弱环节,就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促进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新举措、新形式、新尝试。按照省委、监狱党委的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四群”教育专题讲座,深刻领会了“四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在不同时代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关系事业成败。
如何正确的做好群众工作,不脱离群众,要把“四群”工作开展好,面临许多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的监狱干警,我将觉得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是走进群众中去,明确工作目标,夯实工作基础。只有真正的了解了群众所需要的,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只有真正的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才能为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获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也只有把群众工作做好、做实,才能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创新工作思路,踏实做事。监狱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利益同样无小事。我们作为一线干警,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到他们最切身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多注意、多倾听、多观察,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在严守各项纪律的情况下,认真为其办事,用心待之,以情感之,唤起他们弃恶从善的念头,把日常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服刑人员尽快成功改造,早日回归社会,重新成为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的一员。
三是做好宣传工作,力求取得实效。我们每一个干部都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们的工作就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的事业就会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