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教案两课时(热门13篇)
教案能够提供教学评价的依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运用不同类型的教案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一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二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的是以图画的形式引题。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穿插了谜语这一游戏的教学方法,当学生知道自己猜的是对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还是蛮高的,但在最后的学习儿歌的环节,学生能够很好地和教师一起做动作,但却记不住儿歌的词。因此,这次活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
1、引题方式不够新颖。
以图画的方式引题相对比较的常见,而且图画是死的,不太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以后可以尝试播放一个春天美景的短片,或是让图画动起来,给图画配上声音等,使学生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学习儿歌的环节需改进。
虽然前面猜谜语的时候已经引出了儿歌中会出现的物体,但在引用进儿歌的时候比较的突然,方法不够好,以至于学念儿歌时不能够顺利的完成。经后在引出儿歌的环节上需要再用些更巧妙的方法。
领域语??
活动类型。
文学欣赏。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三
在家中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翻看了一下其中内容,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便细细品读了起来。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而箫红的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一面。
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的。因为他用他的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的心脏,如一个杀手般。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的,鲁迅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的批判现实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的《社戏》。《社戏》中的鲁迅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在感到了他的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的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的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会忘记那个惜时如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笑声是明朗的”、细致地生活着的鲁迅。因为,这也是他。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四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习。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风趣的智者尊敬爱戴。
可敬的长者热情的主人深切怀念。
无畏的勇者坚强的病人。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五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作品,更喜欢他的性格!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真情,更喜欢他的思想!
喜欢鲁迅,喜欢他的才华,更喜欢他的勇气!
鲁迅先生,是中国白话文的奠基人,是为中国做出了伟大奉献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拿起笔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这是一个由泪水汇成的日子,鲁迅先生放下他心爱的笔,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在那个写满悲苦的记忆里。只有用他手中的笔写下他心中的`悲愤,记下他对时代的呐喊。他手中的笔仿佛一把刺向敌人胸膛的利剑,他的作品仿佛一盏驱散黑暗的明灯。
《呐喊》《彷徨》《坟》《野草》……这一本本书中系托了鲁迅先生太多太多的感情,太多太多的思考。正是因为他的不朽杰作,让那个时代的人们看见了希望,看见了曙光。而在今天,他的作品依然给我们是心灵的震撼。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人们也许会感到迷茫。如果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他的出现,也不会有那么多不朽的篇章震撼着人们的心。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股动力,让我学会了很多很多。
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片天空,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颗永远最亮的启明星。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首嘹亮的歌,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段高潮的旋律。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五彩的花园,那么,鲁迅先生一定是那一朵最艳丽的花朵!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六
二、扮演春天里常见的物体,表演儿歌的内容。
1、春天到了,有个可爱的小家伙要从泥土里跑出来晒晒太阳,它是绿颜色的,小小的嫩嫩的,它是谁阿?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2、春天到了,有一种小动物张开翅膀飞来飞去,还在树上吱吱叫,它是谁呢?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3、有一种植物非常的美丽,五颜六色的,还闻起来有一股香味,蜜蜂蝴蝶都很喜欢围着它,那她会是谁呢?学生猜测,并进行集体的表演。
三、学习并记住儿歌。
儿歌: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
地上长出小青草,
树上小鸟吱吱叫,
花儿开得多美好。
2、刚才我们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这首儿歌,我们把这首儿歌送给小草、小花、小鸟来听听吧。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七
第二课时: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p8—9/5—9。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资源。
小黑板。
相关练习。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本课生字,默写并订正。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
三、把搜集到的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迁移练习。
1、自由完成。
2、参与讨论。订正。一、复习本课生字,默写并订正。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
三、把搜集到的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完成相关练习。(小黑板出示)。
1、扩词。
板往前。
2、仿造例子,用加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妈妈已经下班了。
已经。
例:鲁班出神地看着,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
忽然。
3、把句子补充完整。
(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
(2)架子上的葡萄,像一颗颗。
你为什么?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后,检查上节所学字词掌握的情况。
二、学生默读第四、五段,思考问题。
理解:不是。这一句议论表明作者从父亲的“踌躇”中感受到了父亲一直把“我”当孩子关怀照料的深情。
理解:这里两个“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了“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深情的自责。
3、这两段文字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理解:体现父亲对儿子细心关照的事情主要有:(1)父亲因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嘱咐,甚是仔细;(2)尽管有事,终于决定亲自去送;(3)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4)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5)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的慈爱之心真是感人肺腑。
三、范读第六段后学生齐声朗读,回答问题。
理解: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一段。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理解:父亲疼爱儿子,为儿子受累费劲心里反而高兴。买来橘子,父亲觉得尽到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子在旅途中可以不受干渴之苦,心里满足欣慰。
理解:“我”两次流泪是被父亲的爱子深情感动了。流泪后,怕父亲看是担心惹父亲伤心。表现了对父亲的怜爱之情。
四、学生齐声朗读结尾一段,老师简要分析。
分析:这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表现了三层意思:一、二句表现对老境颓唐的父亲的哀怜;三~六句表现对父亲往日发怒的理解;最后三句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结束全文,呼应开头,抒发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揣摩文中父亲所说的几句话的含义。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理解:是对儿子的劝解和宽慰。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理解:“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是说叫别人去不放心。体现了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理解:细心关照之后,又想起儿子路上中渴的问题。担心橘子买来之后找不到儿子,又怕行李丢失,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可见为儿子着想得周到。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理解: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咛儿子来信好让他放心。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理解:不让儿子送他,催促儿子回车厢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这几句话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
六、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对于这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结合读课文细心体会,真正领司了才能在写作时借鉴。
七、朗读全文,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朗读时要体现感情。
八、课外作业。
1、朗读比赛。两三人一组,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写作练习。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了你?这件事的经过怎样?你受到了怎样的感动?参照这样的思路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抄在作文本上。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十一
一敲肚子响咚咚。
小狗小兔打花鼓,
引来一只小老虎。
儿歌:滑滑梯。
你在前,我在后,
你前我后排队走,
一二一,一二一,
排着队儿滑滑梯。
儿歌:比大小。
老牛大,公鸡小,
老牛公鸡比大小,
比了半天不知道,
还是去问小宝宝。
儿歌:小刺猬。
小小皮球圆又圆,
吱溜吱溜满地转。
小小刺猬看见了,
也学皮球来转圈。
儿歌:小八哥。
小小八哥树上站,
叽哩哇啦乱叫唤。
我的衣服太难看,
黑黑乎乎怎么办!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十二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藏戏教案两课时篇十三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