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大全(16篇)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作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增加思考深度。总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总结本身,更在于思考和改进的过程。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一
摘要: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二
摘要:随着商业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各种文化参差不齐在社会生活中凸显致使文化市场混乱,极有可能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小学语文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小学生的言行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最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教化功能,而且有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心中规范和约束小学生的言行,更重要的是对小学生形成一种行为标准以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良社会现象予以剔除确保小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目前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份额不足。
由于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内推行和发展还比较缓慢,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历史诟病还未完全清除也必将对各级教学活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产生不良影响。虽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已经意识到德育教育从小学生抓起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过于追求分数为主的教学理念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学的功能被弱化乃至边缘化。可以从以下原因来进行解读:一是在目前小学教育体系中,应试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还占有主流地位,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德育教化功能缺失;二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只缘于小学语文课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而忽视了课文背后所隐藏着的德化内涵,致使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目标未能够被完全体现出来。
(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要辅助手段。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植入了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和保护环境等教育因素,并主张这些教育因素要贯彻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以求逐步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就表明这一教育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逐渐地得以培育。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德育教化因素根植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意在进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连带地把德育教化功能持续性发展下去,最终使整个小学教育按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进行。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来看,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且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紧密相结合,重要的是课文内容包含着丰厚的德育内涵,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挖掘出内在的德育意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素养。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北京奥运会》教学活动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举国欢庆的场景以及我国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以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小学生,当课文进行到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到国内之时,教师要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这样就潜在地引导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感以及对中国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
(二)强化德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小学语文课外教学活动可以让小学生直观地接触到社会实践活动,并身临处境地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品味,从而使德育教化深入人心。例如:当在进行小学二年级下册《春天来了》的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活动搬到大自然中,以小学生寻找春天来的踪迹课外活动为主线完成《春天来了》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从树、田地、小河、山、果园里进行农业活动的农民、建筑工地上工人的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脚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春天来的欣欣向荣场景中感悟到辛勤劳动的美好,社会建设有了劳动的奉献变得更加美丽和谐,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重要性,从这一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小学生潜在地就树立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另外,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朗诵、阅读竞赛、品味传统经典、语文趣味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在这些课外活动中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中华传统美德,最终使小学生无形中汲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以重塑自己的德育范畴,更使它们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航标。
结语。
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契合,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但有利于德育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彰显德育的教化功能,最终使小学生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三
摘要:在古典文学的殿堂上如何有效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一直在尝试做的课题。
关键词:古诗文;德育渗透;情境感染;作品形象;时代背景。
传道与解惑一直是华夏文明传承中教师的天职。所以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那些寓于“文”中的“道”是极其丰富的,我们教师只要紧扣文本教材特色,在课堂交流中细水长流地渗透、浇灌,这些闪光的思想与不朽的精神就会随着语言文字滋润学生的心田。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寓“道”于“文”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引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是社会的人,总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古诗文教学中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思维。古典诗词中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篇目不少,教学时采用录音、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口头描绘等方法,引导学生目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受到感染。
二、介绍文本的作家及写作背景时,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一篇佳作的产生和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讲授新课时,我们注重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生动细致的介绍,因而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并不马上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而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具体的介绍,突出唐代李隆基统治后期,为了平定安史之乱而连年征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实是民不聊生。此外,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介绍有关文学常识和古籍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我们伟大民族的热爱。
三、分析文学作品的形象,渗透思想素质教育。
古典名篇在课本中占多数,往往讲究描述的生动性、结构的精巧性及语言的感染性,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情感,读后往往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如,赏析《孔雀东南飞》一文,着力把分析放在焦仲卿与刘兰芝两个人物身上,引导学生体会他们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从而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封建礼教给年轻人带来极其严重的思想毒害,了解当时束缚青年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的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新生活的强烈感情。
四、把握关键句与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把握这些具有思想内涵的火花。
入选教材的古典诗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一篇佳作往往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赅的名句,教学中要把握它们,引导学生去推敲,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五、对文章反复朗读、不断吟咏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法。
它是一种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方法,以课文生动。
的语言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强烈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中国古典诗词及散文名篇都能体现这点,比如,李白的《行路难》、荀子的《劝学》等。
总而言之,发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因素,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去感染学生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就会让学生不仅能领略古典文化的意蕴美,还能更好地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廖静云: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南学校中文组吴佳:江西省南昌市城东学校)。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四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二、在语言表达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五、在总结升华中进行德育渗透。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五
(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中学生需要加强道德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把这方面的观念有效渗入,如教师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使学生在听故事的情况下认识到爱祖国、爱集体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学方式。
(二)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需要任何书本的教材,只要在体育课中渗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在体育课上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中学生会接受得更快、更好。
(三)顽强拼搏精神教育。
顽强拼搏精神是指顽强拼搏的毅力,在体育运动中能够体现这种精神。体育老师应多讲一些体育界凭借这种顽强拼搏的毅力取得好成绩的人的事例以提高学生对顽强拼搏理念的认识,并激发他们潜质。
(四)培养竞争意识和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长辈宠着长大,其竞争意识及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在困境中学会接受现实,努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到处都能见到。例如:田径运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武术、体操、等项目是培养学生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集体性体育项目是培养组织纪律和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随时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考验。如:在长跑时出现极点,是坚持还是半途而废;在篮球比赛中,对方恶意侵犯犯规,对裁判员的裁判是不在意地服从,还是用以牙还牙的态度比赛;集体配合不默契而导致比赛失利,是互相鼓励还是互相抱怨;在裁判员偏判或者误判时,是宽容大度听判还是斤斤计较;比赛顺利时,是谨慎从事还是骄横自大地比赛。以上内容需要老师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进行培养。
(二)德育教育在教学组织的体现。
体育教育大多都在体育场、体育馆内进行,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运动内容非常广泛,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也非常强,容易忽视身边的危险。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限制,进行体育教学就会非常困难。在上体育课前的整队集合,体育委员向老师报数、列队、队形调动、队形变换、队列练习、组织学生收拾器材;在练习中学生之间相互保护与帮助都应有一个具体要求,在组织中会有生动的德教教育因素,对学生遵守纪律、吃苦耐劳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形成有所提高。
(三)德育教育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竞赛方式进行评比和奖励胜利一方。在竞赛中能够培养中学生积极努力、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评比能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努力程度能影响到集体荣誉及集体荣誉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自觉调整集体关系,培养他们的义务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在体育比赛优胜的时候得到奖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让他们得到胜利的果实,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使失败者有一个战胜困难、不甘失败、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中学生在竞赛中的表现非常积极,能全心投入,对德育教育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一)重视道德关怀。
教师在设计德育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生是道德主体,要考虑每个学生的需要,关怀每个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拒绝类似“大学生伤熊事件”再次发生。
(二)发展性原则。
体育老师用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帮助已形成品德问题的学生,设计稳定的教学方案,灵活地调整德育教学方法,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
(三)注意对学生道德思维、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现在信息网络化的负效应使青少年很容易迷失方向。他们使用互联网获得健康有益的信息时,也接受了很多消极内容,是非观念不强。因此体育教师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向道德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向道德冲击时,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利用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体育教学是动态的,避免不了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运动时学生难免会受伤、发生肢体冲突等。在上体育课时经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学会利用突发事件及危险事件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四、结语。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有积极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探究与分析,探索德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中的多种途径,以为体育教学提供一个德育渗透方案。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六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学科,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七
德才兼备,这是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所谓人才一定是要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兼备的新型人才。小学时期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课堂教学就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重要渠道,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根据教育发展状况,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去实践、去感知,去体会,使受教育者符合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小学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小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中各个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学生在吸收知识,获取人生经验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爱国情、集体主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被不断塑造,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逐渐展开。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与正直的人格要求,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培养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集体主义观、公平正义观,建立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成为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的新时代的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培养的,他需要长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正面形象的榜样熏陶,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系统的进行引导、传输与教育。小学教师要牢牢记住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使德育教育与教材紧密结合,抓住课堂上的一切有利因素,随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生。
(一)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需要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自身作为人民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面的精神风貌对于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师德师风都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会被老师的这些因素所影响,因此,教师要着装得体,工作态度认真努力,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讲课进度具体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风尚,同时课堂教学的氛围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接受知识与认知世界也会更加轻松自由。
(二)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增强其自律意识。
保持纪律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与规范。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学习工具要主动准备好,课前预习要充分认真,上课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的听老师所讲内容,思想不要开小差和随时随地的走神,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认真听课、会听课的好习惯。在课后更要及时认真的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这个过程说来容易,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规范、引导、督促和鼓励。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性与自律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的养成专心听讲,遵守时间,遵守纪律,互相团结的好习惯,为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内容要与学科内容科学统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尽力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科学统一,相互协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在文性的学科中才能够展开德育教育,在自然性学科中,德育教育很难展开。其实在小学教学体系中,除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生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以外,在任何学科中都可以展现德育教育。教师可以要根据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勤于动手、举止文明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例如,在数学的计算中可以懂得节约的重要意义;《家乡》课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丰富的物产,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成功训练》课通过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成功与失败,并在实践活动中,反思总结,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格、修养、处事的态度等。只要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心抓住每节课的德育教育切入点,都能在随堂的教学中逐步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渗透给学生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党的伟大。增强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与浓烈的爱国感。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类型多样,教师要根据这些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付出努力。小学德育的建设工程,必然是离不开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总之,小学教育是塑造人才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的性格的培养,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势在必行,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教师发挥自身在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并且德育教育的渗透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品德不断得到深化、提高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是促进国家整体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是促进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吕文容浅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j]。
文学教育(中),(1)。
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j]。
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八
我们知道,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情感随着认识发展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能够激发和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充实人的认识内容.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他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年代,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个性鲜明,有自己的主见,因此,以往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新一代的青少年.
作者:张建军作者单位:济南幼儿师范学校刊名:黑龙江教育(中学版)英文刊名:heilongjiangjiaoyu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九
德育的教育工作是分不同层次的,大概可以分为基础的也就是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和中等的一般人的德育教学及高等的也就是说我们高中生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对知识有了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对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也就是说对学生在做人方面进行教育。德育的问题层次很多,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德育工作传递下去。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中日常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1.完善班级队伍建设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学生会向着榜样学习,很多学生会觉得榜样就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比如说我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优秀学生就是自己的榜样,他们会模仿优秀学生做笔记,模仿优秀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法,认为只要什么都向着优秀的学生学习就一定会得到进步,虽然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确实对学差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影响的。建立得力的班干部,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向着榜样学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方法。得力的班干部首先对班级集体是有一定感染力的,他们优秀的品德首先会代表整个班级的形象,让别人对班级刮目相看。其次,班干部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对班级进行感染,使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也对此产生影响,模仿他们的良好品德。班干部是班级的旗帜,同时也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作为教师也必须严格要求班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班集体,用具体的'形象来给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做,对其他学生是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这也恰好补充了班主任在树立榜样过程中的威慑作用的局限性,很好地补充了班主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不足。
2.加强对差等生的沟通交流。
对待思想有问题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很好的处理好他们的逆反心理,是德育成败的关键。但是也正是这些学生让老师头疼,认为这些学生难以管教,甚至有的时候会放弃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其实,这是很大的工作失误,逆反心理也有好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里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关怀,这样做往往会使学生打开心结,愿意和老师沟通。例如:有的时候老师在找一些问题学生进行谈话的时候,学生明确地会表现出一些逆反心理,这时老师就要善于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沟通问题还是学生家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改变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这样,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
3.注重课堂和生活相互融合。
在课堂上,平时教师都有课时任务,每节课达到的目标和每个学期要完成的任务,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甚至有的时候就不会涉及到德育的教学工作。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忘记了做人的本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尤其是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只要是涉及到关于德育方面的问题就要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成长。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学记》这篇古文的时候,不要只是单纯地站在古代人的思维上教学生如何翻译,如何学习,教师还可以把课文中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给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教给学生不耻下问的道理,不要觉得是差等生而觉得他什么也不会,也不要小看比自己弱的人,要互相学习,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道德的学习贯穿于我们学生时代的每个时刻,但是作为高中生是进行德育高层德育的关键时刻,这个时期很多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以便于德育教学的开展,不要单纯地只是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
高中是人生阶段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加强,他们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些视角、观点,但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关注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但尚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容易多愁善感。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推行,以及高中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对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施者,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学生的纽带,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完善德育渗透。那么,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究竟应该怎样渗透德育,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高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在高中阶段获得健康的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准正在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和谐的生活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一些阴暗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社会丑陋现象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这就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全面提高,不但需要未来公民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个人品行的要求高于对知识的掌握。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维护师德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榜样作用和意识,拓宽教育空间,完善教育策略,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温馨的班级氛围中成长。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德育的重要性,以实际有效的行动,促使德育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高中班主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参加各种与德育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德育意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在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状况时,才能做出合理科学的应对,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立人。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在对待优中后进学生时要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待,不搞两极分化,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要重视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长处,凝聚他们成功的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高中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看待学生,促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班主任要走下讲台,发挥主动性,向学生表示友善、平等的态度。可以以课堂上的问题做沟通的纽带,在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并顺势给学生做思想的熏陶,围绕着学习展开话题,帮助他们认清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世界观。注重营造班级中的亲和力,将德育工作做得切实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以各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消除学生内心的隔阂,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朋友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更加拥护自己,从而配合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拓展德育途径,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些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德育渗透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不能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也没有重视德育实施的方法,在德育渗透中方法不恰当,至使学生不接受;德育渗透工作只是重形式、轻过程,结果不理想,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人力。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生,因此,德育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德育不仅是口头的施教,更要注重行动的熏陶。要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以活动带动讲述,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可以将德育于轻松有趣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样的德育比起单纯的说教,自然效果更佳。为此,笔者采取了在学生中开展“说一说”“看一看”“走一走”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性建筑、走访孤寡老人、采访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志愿活动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开阔视野,贴近社会,体验生活,随后开展总结感悟活动,以实践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起到深远的启发、教育作用,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进行音乐、绘画欣赏等等,拓宽学生的涉猎面,激发他们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学习课本以外更富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熏陶,以这种形式使得师生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形成了融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扩展德育实效,强化学生抗挫能力。
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他们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有限。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德育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挫折无疑是对高中学生的意志的考验,德育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更好地对待挫折。高中时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开始快速向成熟方向发展。挫折是学生能力成熟的“催化剂”,能够使人的意志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抗挫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自信心,以淡然的态度客观面对。为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围绕“挫折”这一主题,讲述励志故事,讲述抗挫实例,在故事中吸取教训,受到启发,从思想上进行升华教育,从思想上影响行动,实现自身能力的加强。班主任在实施这一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缺点,教育学生乐观积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不至于走向思维误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学会从细节抓起,把握好各个环节,避免出现漏洞。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就应该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展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真正让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开展,才能结出丰硕的德育果实。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一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而繁琐的表层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伟大意义。班主任,作为教师的优秀代表,作为教师职业集中而完美的体现者,他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但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除了引导学生建立班集体外,更要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
形成良好的班风,要从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出发,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由教育目的引发,并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由基本任务可以看出,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据首要地位,它涉及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怎样的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既然德育工作如此重要,我在当班主任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想品德教育上。
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应有的成效,不能靠单纯地说教,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宽教育途径,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在教育实践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
第一、自觉结合自己所任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如初一英语教材在一、二课就编排了日常用语:“goodmorning!”(早晨好)、“howareyou?-finethankyou.”(你好吗?很好谢谢。)等问候语,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好奇和高兴,每堂课同学之间都能用英语彼此说一声。这不仅可以激发初学者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是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礼貌教育自然而然孕育在这一细小教学环节中。还有些课文,介绍中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名胜,如“thegreatwallofchina”(万里长城);介绍世界广为人知的爱国英雄的事迹,如课文“nathanhale”(内森黑尔),其情节简单,语言精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迹感人。在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平时班主任工作所掌握的学生思想认识上薄弱点进行启发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实践证明,班主任结合教育,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有机渗透在知识载体中,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收到潜移默化提高思想水平的功效。
第二、引导学生记日记。
著名的中国教育家魏书生管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他说那些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跑的人,都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还有一些别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倘长年坚持也能身体健康,使人心灵健康、强壮、开阔,那就是坚持记日记。我在平时实践中要求学生记日记,日记不一定给老师看,如果同学觉得非要保留自己的隐私。此外,每周布置一篇针对同学当中出现的问题的命题作文。如,有些同学平时懒懒散散,目标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布置写《我的理想》,要求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理智地调节自己,扭转错误的思想。然后在下一周的班会课上,叫同学们畅谈各自的看法。这比平时叫某个学生到办公室,跟他讲你必须要好好学习,要有伟大的抱负等等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更全面。
第三、充分发挥班级骨干的榜样作用。
我从初一开始就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只要有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成绩突出的,在班级中能起带头作用,且不自私,一般来说,都能被同学选中。每一轮新班委的成立,我都数次召开班委会,慢慢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勇于开拓精神,并要求他们时时处处想到我是班集体的带头人,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同学树榜样,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特殊权力。因此,这样一个健全的班委组织对每个同学都在产生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可以将班主任个人的意图、要求、变为同学的自觉行动;它又可以把班主任的个人力量变成同学自我教育的力量:从克服学生中不良习惯及不健康的思想倾向,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巨大的作用,是因为这些班委就在同学们身边,是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学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班级中出现了某种不良现象,例如,抄作业,考试作弊等都能及时得到制止。
第四、紧密配合学校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紧密配合学校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气氛,有利于学生取得自我教育的效果。如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就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勤劳动,热爱劳动。再如,学校组织的各种图片展,如《香港回归》等,我事先布置学生要写一篇观后感,让他们有目的的仔细观看,增强同学们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的自豪感。
第五、主动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进行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两个教育者dd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我主动找家长联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每学期,我一般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家长们一起商讨教育的措施,深受家长的欢迎。家长的嘱托和关心的事,我记在工作手册上,随时留心,并给予家长满意的答复。家长对孩子是特别关心的,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建议一定要重视,不能事过境迁,事后忘记。另外,有些家长爱子心切,但不会教育孩子,或者说不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教育孩子。就此,我委婉地向他们提出建议,要求他们注意方法。这股“合力”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去挖掘,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是,他们必须建筑在你对教育的强烈爱心上。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二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3、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三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
座右铭。
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合理运用,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适时、恰当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知识结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二、善于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寓品德教育于各种任务型活动之中新教材英语采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活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任务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各种游戏、比赛,渗透德育。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各种游戏和比赛。这时如能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unit5thesilverscreen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每个学生把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投入箱子中,接着每人抽取一张纸,阅读别人的问题,再写下自己的看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在学习unit7whatdoeshelooklike?时,笔者设计了猜名人的游戏。利用ppt从脚到头一点点地展示名人图片,让学生从衣着与体形进行猜测,学生猜得非常激烈,有猜姚明的,有猜周杰伦的,最后显示是“刘欢”。然后笔者告诉学生依据:heisheavy,nottallandnothandsome.buthesingsverywell.heisafamoussingingstarinchina.sodon’tjudgepeoplebytheirappearances!
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契机。
教材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些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效果可能更佳。比如英语课课前五分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要是充分利用好,就等于每天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使每天的五分钟变成学生感兴趣甚至充满期待的时间呢?经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学生都挺爱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语才艺表演”。这个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还能适时渗透德育,一举三得。学生查找各种各样的英语节目,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样,有唱英语歌的,声情并茂;有说英语绕口令的,舌头都不打结;有组织同学们做游戏的,引得全班兴趣盎然;有让同学猜谜的,有教同学们学谚语、俚语、名人名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赏歌曲、诗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谚语、名人名言等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四、英语德育渗透的思考。
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来,德育一直是笔者最为重视的一个内容。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有科学知识的文化人,而应该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要想使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就要求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扎实的文化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教师还得坚持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以期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五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六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去充分体会志愿者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学生为感动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时代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当今的人类环境正在遭受着空前规模的破坏,现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而学校首先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然后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后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等这些不光采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但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四、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人性等缺点。在教学中,应该让他们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五、渗透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一个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学校的教育又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不负责人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这种不良的言行杀在萌芽状态里。总之,语文学科聚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我们教师在传受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0。
用心爱心专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