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探母读后感(实用12篇)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中情节、人物、思想等方面的评述和回顾,也可以是对作者写作技巧和风格的品评。那么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价值、有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先结合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理清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其次,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和讨论,扩大自己的视野,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最后,要注意文笔流畅,语言准确,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评价。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可以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请大家欣赏以下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一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顺长辈。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借助拼音拼读课题。
3、简介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经理兼外交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务。
4、过渡。
1、轻轻读课文,读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是写图上内容的,把他们画出来。
2、再次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并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1)揭示生字词:
母亲元帅故乡多少今天应该
陈毅探母询问一盆五十岁替
(2)指名拼读生字词。重点指出前鼻音的字和后鼻音的字。
(3)有哪些生字的意思已经懂了?同座相互交流。
(4)教者抽查。
3、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加上序号。
1、读拼音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故乡母亲多少应该今天
2、写出意思相反的词语:多()小()
3、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练习题,要求口头填空。
(1)第一自然段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
(2)第二自然段写陈毅()询问母亲病情,替母亲()。
(3)第三自然段写陈毅说,替母亲洗衣服是()的。
学生发言,肯定如下答案:
赶回;一就;一边一边;你也五十多岁了,还。
3、继续自由读课文,读后口头填空。
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了,立即()。一进家门,就(),还替母亲(),他是一位()。
三、作业
1、练写生字。
元少今母乡应该故
2、用下列生字组词。
母()()故()()
乡()()今()()
3、读一读,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4、正确流利、有个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一读,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生字指导。
1、记忆字形。
揭示本课生字,自主学习,看谁能够想到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记忆字形方法。
(1)猜谜法:
少:步字去掉止,加上一点、不多。猜一个字:少。
应:兴字去掉八字底,走进广字里。
(2)部件法:
元:二和儿,合成元。
故:十、口、反文旁,故乡故事长。
乡:绞丝去一提,加撇变成乡
2、指导写字
(1)自主学习,看看写这些字的特别注意点是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特别提醒。
3、学生描红。
三、作业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部首的字。
人()()()
2、把生字和音节连起来。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二
师:(出示句子:他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请小朋友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陈毅做了几件事情?
生:他一共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洗衣服,一件是跟母亲谈家常。
师:这两件事情是同时做的呢,还是做好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生:两件事情是同时做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这两件事情是一起做的。
生:从“一边……一边……”看出来的。
生:妈妈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我说话。
师:你能模仿书上的句子来说,真不错。
生: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生:我和妈妈一边散步,一边说话。
师::你们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很棒!
生: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师:小朋友,你们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因为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
生: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还会会影响我们的视力。
生:晚上,我妈妈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
师:你妈妈的手真巧。你能说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很厉害!
生:布谷鸟一边飞,一边“布谷、布谷”地叫。
【评析】这个片段是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说话。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启发学生去发现:两个“一边”连用,所做的两件事情必须要“同时进行”。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两件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开始学生说的只局限于自己做的事情,正想提醒学生说点不一样的,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到了妈妈,我及时评价:你能和别的小朋友说不一样的,很厉害。就这么一句评价,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大拓展了说话的面。
另外,捕捉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是这个片段中的一个亮点。学生说话的过程中,一位学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我抓住这一个机会,引导学生说说“走路和看书”两件事情一起做好不好?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看起来可以同时做,但是不好做的。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
1、“陈毅一边给母亲洗衣服,一边谈家常”内容的学习。
2、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出示:元帅 赶回 母亲 。
故乡 今天 应该。
床前 学问 一盆。
指名读、齐读。
4.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学学这个故事。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生自由读,看看你从这一段中能读懂什么?
2.交流。
(1)“故乡”你懂吗?
(2)陈毅母亲生病了,陈毅着急吗?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赶回、看望)。
(3)如果你是陈毅,你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
4.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陈毅用最快的速度赶回了家,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从这一段中你发现陈毅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就……)(细心的询问病情)。
陈毅心里着急,但处处透着体贴齐读第一句。
3.你还从哪里觉得陈毅孝敬母亲?(帮母亲洗衣服)。
a.陈毅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衣服?
看到母亲换下来的衣服,陈毅会想些什么?
b.他仅仅是给母亲洗衣服吗?
4.出示句子“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读一读。
陈毅做了几件事?是先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一边……一边……)。
5.你发现平时哪两件事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呢?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完成填空: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 )。
( )一边( ),一边跳舞。
( )一边( ),一边( )。
6.陈毅是如此地关爱母亲。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陈毅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所做的她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同桌讨论: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洗衣服很辛苦,陈毅都五十多岁了,洗起衣服来会觉得很累,这令她的母亲很心疼)。
2.陈毅是怎么回答的?为什么陈毅认为为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母亲把自己养大,不知帮自己洗了多少次衣服,受了多少苦,作为儿子孝敬一下母亲是应该的)。
3.除了洗衣服,母亲还可能为陈毅做些什么?
4.是啊,哪一位母亲不是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的一切,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了,做子女的怎能不孝敬父母呢?要知道乌鸦还知道反哺呢!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三、拓展训练。
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从一出生我们已经跟母亲相处了七八个年头了,你与你母亲之间有什么感人的事情呢?指名说。
四、总结课文。
父母亲为了子女操劳了一辈子,别无所求,作为子女,我们就应该像陈毅元帅一样,孝敬父母。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床、少、今、应。
2.重点指导“床”和“少”
3.师范写,生书空;并用这两个词口头组词并用组的词说一句话。
《陈毅探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陈毅得知母亲病了,赶回故乡探望,他细心地询问病情,和母亲谈家常,还帮母亲洗衣服,课文通过这些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孝顺、热爱之情。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赶”、第二自然段中的“细心地询问病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第三自然段中的“应该”等词句都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情。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在此基础上,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这节课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也有需要努力改善的地点。首先是说话训练到位,在引导学生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时出示阶梯式填空,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 )。( )一边( ),一边跳舞。( )一边( ),一边( )。第一个学生说道:“我的妈妈一边洗碗,一边听我读书。”我说:“你的妈妈多辛苦呀,在做家务的同时还要辅导你的学习。”受我这句话的影响,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妈妈如何在干活的同时照顾自己的,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受到情感的熏陶。采用这样先扶后放的方法,这样便于学生掌握!
其次是写字指导很扎实,本节课重点讲解2个生字,先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出写字的注意点,师范写生书空,然后请学生口头组词并用组的词说一句话。基础知识的训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低年级课文,在学习课文时应通过多次的不同方式的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执教本课时我能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词但是在理解这些关键词时过多的讲解讲说学生不能理解,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学生表现比较沉默!在指名朗读课文时所要读出的情感也没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今后在执教此类课文时我将以品读感悟为途径,以理解迁移情感为目的来组织教学。从而让我的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四
12.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陈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课文记叙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陈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之情。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质疑解读中流露真情;助学生在想、述、演、议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内化课文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完整的话。
3.激趣引思,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欲望。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4.学习在田字格里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认识新偏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会读会写9个生字,只认不写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完整的话。
2.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课文的录音磁带。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月28日 总第49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内化课文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趣引思,形成阅读欲望。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4.学习在田字格里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认识新偏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会读会写生字,只认不写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完整的话。
2.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威风凛凛的将军是谁吗?
(出示词语:陈毅,读准字音) 。
2.简介:陈毅爷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市长、中共副主席等职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陈毅爷爷的一个小故事《陈毅探母》。(读题)。
指名借助拼音拼读课题,用课文中的词语讲“探母”的意思。
(设计意图:小朋友爱提问是天性,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提问、爱提问,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张扬个性的需要。对小朋友提出的不同问题,我都用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言语给予肯定,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舒展的平台。)。
二、初读课文。
1.题目中的“探”是什么意思呢?
2.讨论。(出示词卡:探望)。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顺了,遇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读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是图上内容的,把他们画出来读读。
(1)写第一幅图的句子是: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的床前,拉着她的手,仔细地询问病情。
学生发言后,指名朗读。
(2)写第二幅图的句子是:他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
指名朗读。
3.检查自渎情况:
再次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并想一想他们的意思。
(1)揭示生字词。
母亲 元帅 故乡 多少 。
询问 一盆 五十岁 替。
(2)指名拼读生字词。正音。重点指出前鼻音的字:元今盆陈探。
后鼻音:乡应。
(3)有哪些生字词的意思已经懂了?同桌交流。
(4)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在听完故事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主动向老师提问。)。
三、讲读课文。
1.出示练习题,要求口头填空。
(1)第一自然段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 )。
(2)第二自然段写陈毅( )询问母亲的病情,替母亲( )。
(3)第三自然段写陈毅说,替母亲洗衣服是( )的。
自由读课文,试填试答,同座互相交流。当众填空。
师生评议。
2.师:陈毅元帅是很孝顺的,请画出课文中写陈毅元帅孝顺母亲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要画他们。
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3.继续自由读课文,读后口头填空。
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了,立即( )。一进家门,就( ),还替母( ),他是一位( )。
(板书:孝顺)。
(设计意图: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四、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1.出示所写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口头扩词。
3.自学课文后笔顺。
4.书上田字格中描红,描好观察: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
5.当“小老师”当堂交流。
6.习字册上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3月29日 总第50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感悟课文语言,内化课文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完整的话。
3.激趣引思,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欲望。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4.学习在田字格里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认识新偏旁,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会读会写9个生字,只认不写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完整的话。
2.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一、复习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2课《陈毅探母》。(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这些词语大家还认识吗?(出示词语)。
元帅 母亲 故乡 一盆水 今天 。
多少 应该 床前 询问 代替 。
(1)指名读。(随机正音并及时做出有效评价)。
(2)抽号读。
(3)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读词语,活跃了气氛,增添了趣味。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二、品读析句,精读感悟,领会课文情感。 。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评价师读得怎样,为什么不能把赶字丢掉? 。
4.学生质疑。为什么“赶”这个字不能少?读读,体会一下。
5.同桌相互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板书:赶 。
6.师:谁能读出他此时的心情?(着急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陈毅是国家领导人,平时工作非常忙,也非常累。但当他知道母亲身患重病时,马上不顾自己劳累,赶回故乡去探望,这一份孝心多令人感动呀!那是他们母子间那浓浓的亲情,我们来进一步体会。下面请小朋友看图上有谁?他在做什么?(多媒体出示书中第一幅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用铅笔在书中划下来。指名回答。
2.文中哪些词语表现出陈毅对母亲病情深深的关切?(“一……就”、“拉着……”、“细心的询问”)。
课件出示句子:
5.询问完母亲的病情后,他又干了什么事?齐读第二句话。(投影出示第二幅图)请小朋友看图读第2句话,陈毅又做了什么?洗衣服的同时还做了什么?(洗衣服,谈家常)。
这两件事是做完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不,同时做的)。
生:走路和说话可以同时进行。
唱歌和跳舞可以同时进行。
……。
师:孩子们真聪明,谁会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多媒体出示:
(1)妈妈一边织毛衣,( )。
(2)( ),一边跳舞。
(3)( ),( )。
师:他们娘俩一边洗衣服一边谈家常,多温馨的画面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2.是呀,陈毅的母亲看了,心里很过意不去,她是怎么说的,这后来又发生什么事了呢?读第3自然段。找出陈毅母亲说的话。
3.讨论:陈毅为什么觉得帮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板书:应该。
4.指导朗读。6.陈毅和母亲都谈了什么?
(1)请小朋友自由朗读第3节读两遍。
(2)指名读、同桌互读。(指导朗读)。
(3)仿照上面同学的样子同桌分角色来读一读。
(4)男、女生赛读。
指名说。
(6)师:所以陈毅说…………齐读:陈毅说的话。
5.请小朋友齐读全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
(四)联系生活,个性解读,升华课文情感。
1.自主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体现了他的孝心。母亲可感动了,听听他们之间在说什么?谁来读一读?(分角色)。
评:你认为这个同学扮演的这个母亲(陈毅)象不象?为什么?从母亲(陈毅)的形象,语气及心情来引导读出角色说的话。抓重点词:“也……还……快别这么说不知道多少次应该的。”
2.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相互交流。
生:给妈妈梳梳头、给奶奶洗洗脚、给爷爷捶捶背……。
教师小结,同学们,陈毅爷爷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还是一个懂得尊敬孝顺长辈的人。我们呢,我们是否在生活中也孝顺我们的父母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家长听,并且帮自己的家长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指导朗读也就更加有效。)。
三、作业超市。
1.把《陈毅探母》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回到家对爸爸妈妈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3.写字指导。
1)记忆字形。
揭示本课生字,自主学习,看谁能够想到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记忆字形的方法。
(1)猜字谜:少。
(2)部件法:元故 乡 今。
(3)换一换:该。
(4)减一减:母。
2)指导写字。
(1)自主学习,看看写这些字的注意点是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后,提醒:
“元、少、今、母、乡”都是独体字。
“应”是半包围结构。
3)学生描红。
(设计意图:在指导书写时,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赶回拉着。
细心询问。
洗衣谈天。
应该。
教学反思:
内化语言是一个能动的自我构建过程。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背诵积累的任务。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五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顺长辈。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借助拼音拼读课题。
3、简介陈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过上海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经理兼外交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职务。
4、过渡。
二、初读指导。
1、轻轻读课文,读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是写图上内容的,把他们画出来。
2、再次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并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1)揭示生字词:
母亲 元帅 故乡 多少 今天 应该 。
陈毅 探母 询问 一盆 五十岁 替。
(2)指名拼读生字词。重点指出前鼻音的字和后鼻音的字。
(3)有哪些生字的意思已经懂了?同座相互交流。
(4)教者抽查。
3、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加上序号。
三、作业 。
1、读拼音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故乡 母亲 多少 应该 今天。
2、写出意思相反的词语:多( )小()。
3、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练习题,要求口头填空。
(1)第一自然段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
(2)第二自然段写陈毅( )询问母亲病情,替母亲( )。
(3)第三自然段写陈毅说,替母亲洗衣服是( )的。 。
学生发言,肯定如下答案:
“赶回;一……就……;一边……一边……;你也五十多岁了,还……。”
3、继续自由读课文,读后口头填空。
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了,立即( )。一进家门,就( ),还替母亲( ),他是一位( )。
三、作业 。
1、练写生字。
元 少 今 母 乡 应 该 故。
2、用下列生字组词。
母( )( )故( )( )。
乡( )( )今( )( )。
3、读一读,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4、正确流利、有个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一读,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生字指导。
1、记忆字形。
揭示本课生字,自主学习,看谁能够想到好的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记忆字形方法。
(1)猜谜法:
少:“步”字去掉“止”,加上一点、不多。猜一个字:少。
应:“兴”字去掉“八”字底,走进“广”字里。
(2)部件法:
元:二和儿,合成“元”。
故:十、口、反文旁,“故乡”“故事”长。
乡:绞丝去一提,加撇变成乡。
2、指导写字。
(1)自主学习,看看写这些字的特别注意点是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特别提醒。
3、学生描红。
三、作业 。
1、写出带有下列 偏旁部首的字。
人( )( )( )。
2、把生字和音节连起来。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图上画的人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板书:陈毅)。
2、师简介陈毅的生平。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出示生字词。
4、指导读好文中长句子。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你能读一读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巩固读音。
2、教学新偏旁。
3、自学生字笔顺。
4、反馈检查。
5、怎么记住这些生字?记这些生字要注意什么?
6、指导写字。]。
7、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五、布置作业 。
六、教学后记:“今”写成“令”的错别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新词,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扩词。
二、教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感觉到陈毅元帅的心情是怎样?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
3、抓住“赶”、“看望”等词指导朗读。
三、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边读边想:这段有几句话?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很孝敬他的母亲?
2、指名读第1句话。
3、指名读第2句话。
四、教学第3自读段。
1、师示范读。
2、母亲的话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陈毅说的话。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陈毅元帅是个怎样的人?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七
《陈毅探母》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陈毅得知母亲病了,赶回故乡探望,他细心地询问病情,和母亲谈家常,还帮母亲洗衣服,课文通过这些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孝顺、热爱之情。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大多只是听过名字而已。陌生就会产生距离,确实,学生对此感兴趣的也不多。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带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来,从而引导学生较好地来感悟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第一自然段中的“赶”、第二自然段中的“细心地询问病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第三自然段中的“应该”等词句都表现了陈毅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情。我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给学生补充了这样一段资料:当时,陈毅的母亲因为重病常常小便失禁,陈毅回到老家洗的就是母亲换下的被尿湿的裤子。学生听了正想要笑的时候,我一脸严肃地说:“老师被陈毅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来读读这一段,可以吗?”在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也被感染了,读得有滋有味。
联系图画,展开想象,说说陈毅会怎样“细心地询问病情”,通过这样的拓展,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陈毅对母亲的那一片孝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充分体会妈妈为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是以品读感悟为途径,以理解迁移敬母之情为目的来组织本课教学的。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牢记伟人,学习伟人的优良品质。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象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懂得在生活中要想陈毅那样尊敬和孝敬长辈。
2、句式练习:一……就……一边……一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陈毅)。
一、导入。
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可补充介绍,陈毅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内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2年1月16日病逝。
陈毅不仅是个优秀的领导人,还是一个懂得尊敬孝顺长辈的人。
二、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陈毅探母。
1、师:揭示课题,这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探是什么意思?(探:探望,看望的意思)。
先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顺了,遇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渎情况:
母元故乡少今应该。
母亲元帅赶故乡看望细心询问病情洗衣服谈家常从小到大今天应该。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赶”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赶”字?
课文中这里用“赶”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在这里说明陈毅听说母亲病了,很着急,很想早些见到母亲。)。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陈毅好不容易赶到家,进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文中哪些词语表现出陈毅对母亲病情深深的关切?(“一……就”、“拉着……”、“细心的询问”)。
询问完母亲的病情后,他又干了什么事?齐读第二句话。(洗衣服,谈家常)。
这两件事是做完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不,同时做的)。
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谁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3、学习最后一段。
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体现了他的孝心。母亲可感动了,听听他们之间在说什么?谁来读一读?(分角色)。
评:你认为这个同学扮演的这个母亲(陈毅)象不象?为什么?
从母亲(陈毅)的形象,语气及心情来引导读出角色说的话。抓重点词:
也……还……快别这么说不知道多少次应该的。
第二课时。
1、复习生字词。
母元故乡少今应该。
母亲元帅赶故乡看望细心询问病情洗衣服谈家常从小到大今天应该。
2、复习课文:
全班齐读。
分角色朗读。
背诵课文。
同桌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学习生字。
母:独体字,共5画,母亲,母校,母爱,父母。
元:上下结构,“二”+“儿”,共4画,单元,元年,元旦,元帅。
故:左右结构,“古”+“反文旁”,共9画,故事,典故,故乡,故土。
乡:独体字,共3画,故乡,同乡,乡村,乡土。注意和绞丝旁的区别。
少:上下结构,共4画,多少,减少,少许,少有。
今:上下结构,共4画,如今,今后,今天,今年。
应:半包围结构,共7画,应当,应该,应有尽有。
该:左右结构,共8画,应该,该地,该校。
课后拓展:找一找,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或者你知道的有关名人孝敬父母的事迹。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九
《陈毅市长》这部影片背景是上海刚解放时,《陈毅市长》这部影片背景是上海刚解放时,陈毅在指挥上海解放战役后走马上任上海市长。当时上海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在经济上情况都很糟糕,走马上任上海市长。当时上海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在经济上情况都很糟糕,就经济而言,全市工业生产完全陷入半解体状态,倒闭,经济而言,全市工业生产完全陷入半解体状态,12000多家工厂有70%倒闭,倒闭许多资本家抽逃资金,致使工业萧条,失业剧增,许多资本家抽逃资金,致使工业萧条,失业剧增,灾民难民将近300万,一半人口需要救济,存粮一亿吨,够600万人吃半个月,存煤够用一个礼拜,治安人口需要救济,存粮一亿吨,万人吃半个月,存煤够用一个礼拜,情况不容乐观:可谓困难重重。上海采取的即时政策是从皖南、情况不容乐观:可谓困难重重。上海采取的即时政策是从皖南、山东等地调用粮食、煤以解燃眉之急。在影片的开头陈毅说:
上海是个大染缸,“粮食、煤以解燃眉之急。在影片的开头陈毅说:
上海是个大染缸,要叫你们红的进来黑的出去,的进来黑的出去,我要叫他们看看到底是上海把我们染黑了还是我们把上海染的出去红了”表明了陈毅市长改变上海的决心,气魄。,红了”表明了陈毅市长改变上海的决心,气魄。
此时巩固上海的政权内忧比外患问题更严重。从经济方面来讲,陈毅认为此时巩固上海的政权内忧比外患问题更严重。从经济方面来讲,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
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在上海刚解放的第六天市长召开产业界人士座谈会,表明政府对工商界的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座谈会,表明政府对工商界的政策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这让不少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正准备抽离资金离开的企业安心了许多。经济。这让不少对共产党持怀疑态度、正准备抽离资金离开的企业安心了许多。
陈毅开展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工作,影片中有一场景陈毅与工业局长顾充同往陈毅开展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工作,影片中有一场景:陈毅与工业局长顾充同往国华纱厂老板傅一乐家中赴宴劝傅迅速恢复工厂的生产。不久陈毅在刚开业的国华纱厂老板傅一乐家中赴宴劝傅迅速恢复工厂的生产。
不久陈毅在刚开业的上海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场,发现百货价格还算公道,但缺乏帕尼西林药品,上海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场,发现百货价格还算公道,但缺乏帕尼西林药品,于是连夜拜访化工专家齐仰之,共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大计,是连夜拜访化工专家齐仰之,共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大计,齐仰之对于宋子文外国西药用都用不完,还要中国的药干嘛”观点很气愤,的“外国西药用都用不完,还要中国的药干嘛”观点很气愤,而对陈毅的计划很欢迎。水陆交通和邮电讯是国名经济命脉,上海政府接管交通管理,很欢迎。水陆交通和邮电讯是国名经济命脉,上海政府接管交通管理,任命原公路局局长继续任职。解放初期,国民党空军对上海进行轰炸,导致电厂瘫痪,公路局局长继续任职。解放初期,国民党空军对上海进行轰炸,导致电厂瘫痪,陈毅连夜起草尽快恢复电厂生产通告,同时严厉批评失职的童大威、魏里。陈毅连夜起草尽快恢复电厂生产通告,同时严厉批评失职的童大威、魏里。从中体现了陈毅严谨求实公私分明的工作态度.
另外结合所查资料,陈毅在上海开展经济工作的基本方法,另外结合所查资料,陈毅在上海开展经济工作的基本方法,首先是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其次团结和帮助资产阶级,但是随着资本家开工生产,大工人阶级。其次团结和帮助资产阶级,但是随着资本家开工生产,劳资纠纷突现出来。影片中有个场景陈毅带傅一乐前往员工家拜年,突现出来。影片中有个场景陈毅带傅一乐前往员工家拜年,目睹工人吃豆腐渣过年的情景,傅一乐深受教育决定发放拖欠工人的工资。
过年的情景,傅一乐深受教育决定发放拖欠工人的工资。政府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困难,尽量提供帮助。在影片后面,有人认为形势大好,反对金融报告企业的困难,尽量提供帮助。在影片后面,有人认为形势大好,的亏损,但是陈毅果断地说不能报喜不报忧。的亏损,但是陈毅果断地说不能报喜不报忧。中央决定延长工商业交税和叫公债的期限,增加贷款,支持生产。第三是团结和争取旧政府工作人员,债的期限,增加贷款,支持生产。第三是团结和争取旧政府工作人员,改变他们政治态度。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象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懂得在生活中要想陈毅那样尊敬和孝敬长辈。
2、句式练习:一……就……一边……一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了解陈毅)。
一、导入。
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可补充介绍,陈毅1901年出生于四川乐至。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内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2年1月16日病逝。
陈毅不仅是个优秀的领导人,还是一个懂得尊敬孝顺长辈的人。
二、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陈毅探母。
1、师:揭示课题,这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探是什么意思?(探:探望,看望的意思)。
先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顺了,遇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渎情况:
母元故乡少今应该。
母亲元帅赶故乡看望细心询问病情洗衣服谈家常从小到大今天应该。
三、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赶”是什么意思?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赶”字?
课文中这里用“赶”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用在这里说明陈毅听说母亲病了,很着急,很想早些见到母亲。)。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陈毅好不容易赶到家,进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文中哪些词语表现出陈毅对母亲病情深深的关切?(“一……就”、“拉着……”、“细心的询问”)。
询问完母亲的病情后,他又干了什么事?齐读第二句话。(洗衣服,谈家常)。
这两件事是做完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不,同时做的)。
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谁会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3、学习最后一段。
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体现了他的孝心。母亲可感动了,听听他们之间在说什么?谁来读一读?(分角色)。
评:你认为这个同学扮演的这个母亲(陈毅)象不象?为什么?
从母亲(陈毅)的形象,语气及心情来引导读出角色说的话。抓重点词:
也……还……快别这么说不知道多少次应该的。
第二课时。
1、复习生字词。
母元故乡少今应该。
母亲元帅赶故乡看望细心询问病情洗衣服谈家常从小到大今天应该。
2、复习课文:
全班齐读。
分角色朗读。
背诵课文。
同桌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3、学习生字。
母:独体字,共5画,母亲,母校,母爱,父母。
元:上下结构,“二”+“儿”,共4画,单元,元年,元旦,元帅。
故:左右结构,“古”+“反文旁”,共9画,故事,典故,故乡,故土。
乡:独体字,共3画,故乡,同乡,乡村,乡土。注意和绞丝旁的区别。
少:上下结构,共4画,多少,减少,少许,少有。
今:上下结构,共4画,如今,今后,今天,今年。
应:半包围结构,共7画,应当,应该,应有尽有。
该:左右结构,共8画,应该,该地,该校。
课后拓展:找一找,说一说发生在你身边或者你知道的有关名人孝敬父母的事迹。
附:事例一。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二。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十一
第一场:1949年5月10日。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的一间简陋的会场里,陈毅司令员正在向部属讲话。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一些干部战士目无纪律的行为,声称“要是到了上海,二次再犯纪律,可别怪我陈毅不客气!”他侃侃而谈,对前途充满信心,指出:“从进上海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上,这个任务比拿枪打仗还要困难”。最后,他套用骆宾王的文章结束讲话:“试看明日之上海,竟是谁的天下!”
第二场:1949年5月28日下午。陈毅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主持了国民党伪上海市政府代市长夏灏的投降仪式后,友好地向他伸过手去:“夏灏先生,交个朋友!”称赞他弃暗投明,还表示要认真研究夏灏的“上海城市建设规划”,希望他继续担任工务局长。在如实地向记者通报了上海的状况后,陈毅表示要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当有记者询问陈毅就任上海市长的感想时,陈毅说:“有啥子感想?”“感想就是上海的市长不好当哟!”
第三场:陈毅硬是拉上工业局长顾充到国华纱厂总经理傅一乐别墅赴宴。傅一乐喜出望外,也深受感动。傅夫人何淑芳因不懂陈毅的四川方言,误将陈毅当作公司大老板;陈毅也将错就错,说自己是“上海市的大老板”,正在筹划开办一家最大的国营百货公司,并要何淑芳劝说丈夫相信共产党的政策,尽快恢复生产。直到傅一乐上场,何淑芳才明白面前这位“沈先生”原来是陈市长,连声说“冒昧”。傅一乐向陈市长表示:一定遵守政府法令,正当合法地进行经营。
第四场:上海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第一天开张营业。陈毅前来视察,向药柜营业员裴云芳了解开业情况。为了“支持国营商店”,陈毅向秘书朱静借款买药。当他了解到盘尼西林无货可供,私营药店乘机抬价,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时,陷入了沉思之中。
第五场:化学家齐仰之家。陈毅登门造访,但齐规定“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陈毅说:“齐先生对有一门化学,也许一窍不通!”齐觉得奇怪,追问:“我的无知究竟何在?”并请陈市长“尽情尽意言之”。于是,陈毅道出一番“共产党人的化学”的妙论,说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齐仰之豁然开朗,欣然同意主持筹建盘尼西林药厂。
第六场:敌机轰炸发电厂。陈毅急忙从家中赶赴现场。张大爷误以为女婿“六亲不认”,拎着行李包袱前来辞行。陈小妹也上家里要哥哥介绍到卫生学校读书。陈毅回家,一番情真意切的话,使老丈人和小妹了解了共产党人廉洁无私的作风,一场难断的家务事终于被陈毅化解。
第七场:陈毅正为电厂被炸训斥军长童大威:“八门高射炮,你倒有本事让它六门不响!”说这回要“依法论处”。但当接到华东局要将童大威交军法处依法判刑的电话时,又为自己的“虎将”童大威讨保。新闻处副处长魏里因电厂被炸报道失误,严重泄密,被陈毅狠训一顿。他一宿未睡,大清早就前来交检讨书和辞职信。经秘书长周放曙说明,陈毅才知道魏里是党外人士。他立即召见魏里,为自己态度粗暴表示歉意。
第八场: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上午,陈毅带傅一乐到国华纱厂工会领导人徐根荣家拜年。傅一乐害怕国民党的轰炸,将资金抽逃香港,使工人三个月未领到工资。在徐家,他目睹了工人以豆渣充饥的生活,颇有感触。陈毅批评他抽逃资金,同时教育徐要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协调了两方关系。
第九场:师长彭一虎来到陈毅家“提意见”。他没有被提拔当军长,认为陈毅“安排不公道”:“我哪一点比不上老胡?就是身上的伤疤也要比他多几块!”陈毅猛喝一声“住口”,让彭一虎脱掉上衣数身上的伤疤,之后,又请他的管理员老韩也数伤疤。陈毅故作惊讶地对老韩说:“什么,什么?24年参加红军,25年入党的老革命,身上又有那么多的伤疤,如今就担任一个小小的管理员?”他语重心长地对彭一虎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第十场:市属机关礼堂大厅。剧场内正在表演节目。夏灏、傅一乐、徐根荣、齐仰之等人先后入场。陈毅不喜欢对他个人歌功颂德的节目,退出剧场,在大厅遇到准备演出的交响乐团指挥柳风。柳风告诉陈毅,他的团部至今仍居无定所,陈毅答应尽快解决。他跟周放曙商量:“要是安排不出房子,那就把你的或者我的房子先让出来!”周答应第二天就解决。陈毅奉调南京军区主持工作,他倾听着从剧场传来的《英雄交响曲》,自言自语地说:“这个音乐是歌颂英雄的,可是被歌颂的不一定都是英雄。我在上海工作才一年多,就已经有人对我唱颂歌,真叫我诚惶诚恐。个人太渺小,党群才万能!切记啊切记!”
陈毅探母读后感篇十二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陈毅探母》的第一课时。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设计说课。
《陈毅探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课文记叙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陈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之情,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全文共分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连忙赶回故乡探望。第二自然段写陈毅询问母亲病情,给母亲洗衣服。第三自然段写陈毅母子之间的对话。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互动,从而达到感悟升情,实现阅读成功。
1、知识技能目标:
(1)会读会写9个生字,只认不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实现对课文的认读。
(2)激趣引思,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欲望。
(2)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1.整体把握阅读全文,感悟情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母子之情,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2.会用“一…就…”、“一边…一边…”造句。
(一)以图为媒,释题引思,激发阅读欲望。
1、出示陈毅画像:
(1)这个人你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2)教师简单介绍陈毅生平。
评析1:陈毅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者从照片入手,让学生直面人物,明确对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出示陈毅画像并作人物的生平介绍,拉近了教材人物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对激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铺垫作用。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2)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呢?
(3)小结:什么叫探母?陈毅为什么要探母?怎样探母?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评析2: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产生阅读欲望,围绕课题进行释题思考,引发疑问,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性与目的性。
(二)认读课文,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复练习。
2、检查认读,及时纠正。
评析3:读通读顺读正确,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本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反复认读,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中读好课文。在其基础上及时检查反馈,对学生在先期的自主矫正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补救作用。
3、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情?
评析4: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第一回路的首要环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和理清课文围绕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对后期的深入精读理解课文具有统率和铺垫作用。
(三)品读析句,精读感悟,领会课文情感。
1、通读全文,自主感悟: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自主认读,小组内相互交流。
3、结合学生汇报,出示文中重点语句,并学会用下面的关联词造句。
(1)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关切之情(可结合图1指导学生理解朗读)。
(2)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盘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长。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可结合图2帮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敬爱和报答之情。
评析5: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找出自己对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四)联系生活,个性解读,升华课文情感。
1、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相互交流。
3、大组交流。
4、自主选择,小组合作,表演陈毅探母。
5、模仿陈毅,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评析6: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理解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本环节的设计,把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课本剧表演,既理解升华了课文的情感,也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现文情向学生的有效迁移。最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
六、板书设计:
赶回。
一……就……。
一边……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