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篇一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篇二
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的时候,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学生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汇报。通过汇报我导入了课题。
然后就是学生的材料进行扑捉,感受,寻找我们周围的空气。在学生进行活动之前,我首先提问:利用我们的材料,怎样去寻找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呢?学生相处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一点还是比较的好。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较为完好的倾听的习惯,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了。之后,我指导学生利用他们的方法进行找空气的活动。在活动之前,学生说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程序一定要有。找的的过程还是比较的顺利。
在接下来的环节,我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我们刚才的寻找的发现,进行看一看,尝一尝,问一问等等活动,从而发现空气的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进行摸一摸的活动,如果让他们进行摸一摸,还会发现空气具有流动性。
然后就是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探究活动。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然后我介绍说我将纸塞在瓶子底部,塞紧一些以防其掉下来。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放到水盆的里。然后,再将杯子竖直提起来。你看看会发现什么?
学生就去做。在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杯子的底部的纸还是干的。然后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干的呢?
这样就学生就会知道里面有空气的原因,空气占据着这个空间。
在探究空气有重量的时候,利用杆杆和气球进行探究。但是我发现效果还是不是很明显。我想在实验的改造上需要进行思考。
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篇三
《龙卷风》是一篇介绍奇特自然现象的说明文,本课教学以“体会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感受那令人谈虎色变的恐怖”来贯穿全文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课堂气氛活跃。对于龙卷风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是生活在我们地区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类似的生活经验,因此对龙卷风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少的,课前,我为学生提供了有关龙卷风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龙卷风的感性认识。课上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写陆龙卷和海龙卷形态特异、狂暴威猛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谈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学生对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朗读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节课并未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面过多指导,只是把它作为对整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总结,学生当堂思维梳理,准备绘制。经过课下检查思维导图,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条有理。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虽然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但没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挖掘。比如写陆龙卷肆虐后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进一步追问,引导深入理解,效果会更好。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临近结束部分环节不够紧凑,以致学生没有了课上画思维导图的时间,还稍有拖堂。今后还要在时间把握上多加注意。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应该深钻教材,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体的特征上出课的味道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抓住主要的词句,采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产生深刻地体验。总之让语文教学走向体验和表达。
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篇四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课标精神,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巧设情境,努力在课堂上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注重阅读个性化感悟,设计自主、合作的阅读过程。以朗读为主线,以实践为活动为辅助,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读、想想、说说、议议、演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通过朗读、想象、思考,力求对文本有所感悟。
一、朗读个性化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最重要的手段,要把他用“活”,用“巧”,以达到促使学生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作用。在这课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别读、齐读、表演读,把这些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渗透。除此外,我还注重朗读的评价,尊重学生意见,读评结合,从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所蕴含的内容。
二、注重体验与感悟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且这篇文章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体验”一词前后共出现了15次,运用频率之高,次数之多,确为罕见,由此足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接着让他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让学生在想、说、议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显然,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与动物同命运共呼吸,急动物之所急,想动物之所想。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实现了自我超越。
三、创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通过活动让学生去表达、感受、体悟,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自主汇报交流,使学生真正拥有尝试、合作、享受成功的实践和机会。在小组汇报展示中,其他学生做到了很好的评议、补充,形成了生生互动积极学习的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也启发、评价,在与生互动中真正成为小学生的学习伙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们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本课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想一想、说一说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让被人按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这些都体现了阅读教学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时间允许的话,在教学袋鼠那段时,应增加多种读的方式;在最后讲评生字时,应让学生自己挑选、推荐。
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篇五
在专家推门听课的活动中,我讲的是17课《金色的草地》的第一课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要求学生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这篇课文的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相信孩子能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通过布置的预习作业,学生大体都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作了课前准备,对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及性质作了些查找。因为我们的周围没有蒲公英,孩子很少见到,在预习的时候要求孩子去问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蒲公英。这个过程学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乐于完成。孩子们都知道蒲公英的花开放的时候是黄色的,也因此为学习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利用课件出示一幅草地图,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在草地上玩,你眼中的草地是怎样的呢?你们喜欢在草地上玩些什么呢?”就这样学生说了很多,在草地上玩了很多的游戏。我再出示蒲公英,孩子的兴趣更浓了,我就给孩子介绍蒲公英,让学生了解蒲公英,从而理解草地为什么从绿色变成了金色的。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孩子的朗读训练,让孩子在想象中朗读。先开始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再一次体会草地明明是绿色的,怎么变成金色的呢?通过朗读课文,结合图片观察,说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从感受中体会文章中的感情,充分的朗读课文。
通过王老师的评课指导,我觉得我在字词的理解的方面还做的不足。王老师指出朗读是语文外在的表现,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堂中还应更注重让学生想象画面,通过抓住字词的训练让学生达到有感情的朗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王老师还提出在生字教学的时候,我们不能单纯的去教学生识字认字,而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把识字教学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听了王老师的话,我觉得受益匪浅啊!原来生字的教学还可以这样做啊,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色彩的调和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反思篇六
在《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以画激趣
在开始学习之前,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画,比赛看谁画得像,画得快,看以闲笔,实则是教者在一次下乡试教时灵感突现偶得之,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让学生兴奋起来了,为全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师生关系融洽,亲近起来,便决定比赛那天也采用这个小环节,事实证明,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发挥了以上所说的作用,还为精读部分以画促读作了很好铺垫。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放水乡影像,让学生对水乡的景色有了初步感知之后,紧接着配以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文本语言,学生对教材有了较全面的认知,能够直接反馈水乡的典型特征是三多,即水多、船多、歌多。通过一番看、听,整体感知了水乡秀丽的风光,再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己感知、体悟,在交流不懂的问题后,及时地把相关问题归类,如字“渠”“驳”的理解,先教给方法,“歌”和“曲”都是人唱的,意思相近,可以组词“歌曲”,那么“驳”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老师的示范和指点,很快就能想出“驳”是“船”的意思,可组词“船驳”,“渠”有“河”的意思(是人工开的河),可组词“河渠”,字词的理解也体现出目标的整合,相对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精读,以画促读。
在三段的精读时间内,设计以画促读,创设情境,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方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有感情读第二段。第三段以画设问、促读,歌可以画吗?先自读第三段,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师小结,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这一段虽未画歌,但通过图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真正做到以画促读,未着笔墨却体悟深情的目的。
三段学完以后,继续以画促进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画什么?楼房、小鸟、树木等,揭示出“鱼米之乡”,进一步认识水乡风光优美,作画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四、积累,配乐背诵
在教师小结课文之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上音乐,会背的学生站到讲台前,以类似大合唱的形式为一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如读的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了,但离读美还有一些距离,画是本文设计的一个亮点,但同样是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画得不够细致,教师的具体指导没能显示出来等等,上好一节课是要千锤百炼的,我相信,经过不断思考,我会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