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优秀16篇)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重点和关键信息,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总结。总结范文是一个学习和参考的工具,通过多读多思多练才能真正写好一篇完美的总结。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一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一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风?”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第一个办法,后来,三人相互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目的是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二、设计理念。
《画风》是一篇非常理性的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果顺着怎样画风的思路进行教学,必定使语文课变味而成为思品课。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于是,整堂课我们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索中识字、读文、体验、领悟、创造……从而使课堂充满童趣,充满生机,充满智慧。
三、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艺、丝”等上下结构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领会文中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体会他们的聪明、合作,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白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并能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风。
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七个生字中有6个隐藏在三个小朋友的名字中,于是,就设计了出示名字,用打招呼的方式,让孩子在不露痕迹中自主地学习了生字。
在“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这一个环节,经过试教以后,我做了些变动。原来我让学生找出句子读读,我随机点击课件显示出红旗飘动、小树弯腰、风车转动、雨丝斜斜,但课件看后,学生对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出风的感受并不深切。后来朱老师和金老师提出不用课件,用老师的简笔画表现风,再一次试教后,效果果然好多了。
“你最想和谁交朋友”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评价三个孩子,其实也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体验,再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三个新朋友的聪明之处。在进一步的追问中,揭示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品质正是现代社会积极提倡的好品质。这个环节目的是把理性的目标,通过感性的方式,富有个性地达成,从而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在想象拓展,勇于创新环节,我刚开始是让学生同桌说说打算怎样画风,在全班交流一下。经过试教后,感觉效果不太好,改为让学生自己先画一画,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风的,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让学生感悟到“风虽看不见,摸不找,但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就能表现出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二
说教材、目标、教法: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着东方艺术的法则、意蕴与审美准则,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今天说课的教材就是为学生热爱祖国文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而编写的山东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第三段六年级下册第2课《结构复杂(二)》。本册教材每一课编排分成四大模块:一为“探究发现”,通过学生读帖分析结构特点,意在总结书写规律与方法;二为“自主描临”,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法;;三是“课本链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与课文生字联系,训练这类字在课文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四是“大显身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积累中类似字的练习,提高学生对本课写字技能的迁移运用能力。教材还附有“作品欣赏”以提高学生鉴赏书法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整篇书写的范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识字写字的标准和本课实际,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掌握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类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躏、解、戳、飘”写的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4、讲述书法家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持之以恒,刻苦勤练。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教学重点是“书写躏、解、戳、飘四个结构复杂的字”,难点为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一种快乐的事,中小学写字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教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本次的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让学生把写好右部、左部夹杂上下结构字的书写要领总结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合作探究的快乐。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说教学流程、设计理念:
下面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介绍给大家。
环节一:视频导入新课,第一关动作关(姿势美)。
学生学习认识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我以为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写字方面,同样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突出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写字操》,直观形象地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看着视频,也邀请同学们跟着视频中两个同学做一做。一分钟的视频结束后,告诉大家今天老师设计了很多冲关的活动,激励大家能顺利过关。
第一关:姿势美。复习正确是书写姿势,提醒学生: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恭喜姿势正确的同学轻松过了第一关。
第二关:猜谜语。然后凭借着学生对猜谜语的热衷,我设计了2个字谜,导入新课题——结构复杂(二)。
顺势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探究发现,自主描临。
读贴是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眼力,增强书法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是写字的第一步。引导大家认真读贴告诉学生读贴的三种方法:分析性读贴(在读贴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可以从一点一画分析到结构特点),分析记忆性读贴和欣赏性读贴。
仔细观察字帖后,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躏、解”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躏、解”字都属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躏”左窄右宽,以右部为主体,左部要小而收缩,右部略大而伸展。
“解”左右相等,如两人并立,书写时应尽量避免宽阔,要各自收敛。
根据学生描述我在黑板上范写“戳、飘”字(把笔画放大)。
逐步分析不同结构字的写法:
“戳、飘”字都属于左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
”戳”左宽右窄,以左为主,左部应稍大,右部略收缩。
“飘”左右相等,左部不宜过长,在均等的基础上,要有迎让变化。
看到老师写范字,很多学生蠢蠢欲动,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第三关:临摹关,利用课件小提示:临摹是写字的最基本方法,可以感受原帖点画的提按转折,领悟基本的用笔方法,结字特点。描红要求一笔完成,不可涂改。描一个,临写一个。再请2位同学上黑板写2个。
在本环节设计中,根据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发现书写“躏、解、戳、飘”字的诀窍,在通过教师范写和描红临写,达到真正学会的教学目标。
接着老师一边讲解接着老师一边讲解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其他例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要点,一边范写。同时邀请同学们拿出手指在桌面上书空,体会书写要领,最后在书上描红和临写。
描临10、12课中左右部夹杂上下结构的字,我采用了同桌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先让学生认真读贴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写这些字应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在书上描红和临写。进入闯关活动的第4关:书写关。比一比谁写的端正,谁写的美。通过选字,补写汉字小竞赛激发学生写字积极性,在愉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展示能力。
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范写、书空、描红、临写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然后用小竞赛加深学生形象化的'辨别和识记,课本链接的字放手让学生写,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环节:拓展知识形成作品。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培养灵性,我设计了第四环节:拓展知识,形成作品。在这一环节中,以书法知识小竞赛的形式以拓展学生书法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书法更加浓厚的兴趣,知识竞赛作为冲关的第5关,用课件出示题目。
书法知识小竞赛:
1、在书法中的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2、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字体是:(c)。
a楷书b隶书c纂书d行书。
3、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那两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4、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哪四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5、汉字的笔顺规则有哪些?
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
先入口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画面定格在几幅名人书法作品,激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作品欣赏,发给学生硬笔书法练习信纸,让学生书写创作作品,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闯关活动进入到最后一关:创作关。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会相机指导,同时提醒不良坐姿和握笔姿势。学生完成作品后,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谈一谈创作过程的快乐。恭喜同学们冲关成功。
最后引入视频《自古英雄出少年》之《王献之练字》,作为奖品送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画故事中懂得练好书法必须勤奋、持之以恒和虚心好学。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课时的设计全过程,真诚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指导。谢谢!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虞城高中的化学老师,我叫李杰松。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本节共包含六大内容: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本节共分三课时,我今天主要讲解的是第一课时:原子的诞生、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新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知识目标。
师生互动由必修二知识引入能层和能级。
和学生一起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认识能级交错现象。
核外电子排布式。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简化排布式。
情感目标:发现生产、生活中有趣的化学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5,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能层和能级的认识。
构造原理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1,情境激学,
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1,复习回顾必修二相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核外电子。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和方向,
从原子的发展史引入原子结构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总结规律从而得出:
(1)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层和能级。(本节重点)。
师生互动写出钾的影子结构示意图引学生思考进而于老师一起学习:
(2)根据能层和能级引出构造原理。(本节重点和难点)。
3,师生互动-----------课堂学生演练。
4,回顾小结本节重点,并且提出设疑为下节课做铺垫。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二、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
2,电子排布式。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四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o(sup6(a),sdo2(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板书】。
【媒体显示】。
【思考、讨论】。
【归纳小结】。
【归纳板书】。
【迁移与应用】。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五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电荷。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如果用eqo(sup6(a),sdo2(z))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eqo(sup6(a),sdo2(z))x。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eqo(sup5(37),sdo2(17))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4.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
【回顾】。
【质疑】。
【媒体显示】。
【比较】。
【质疑】。
【板书】。
【迁移与应用】。
【媒体显示】。
【拓展与提高】。
【总结比较】。
【课外拓展】。
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比较氢元素的三种原子的结构图,填写下表,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六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花的结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前面几章的讲的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是生殖生长的起点。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只有把花的结构弄清楚,才能为后面传粉、受精,形成果实和种子等一系列生殖生长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理解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
2、了解单性花、两性花、雌雄同株、雌雄异株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功能,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2、培养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雄蕊和雌蕊的结构和功能。由于雄蕊和雌蕊与下一课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确定此为重点。
难点:解剖和观察花的方法。解剖时最怕学生不按顺序胡乱解剖一通,不能达到很好的观察目的。学生掌握科学的解剖程序是必要的。因而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一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
2、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法: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用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实验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故采用讨论学习法,发现性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体是由哪些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构成的?
2.为什么把花、果实、种子叫做生殖器官?
引言:花、果实、种子与植物繁殖后代直接有关,所以属于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在开花之后,一般都能结出果实和种子,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观察、研究花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逐步明白。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外形,然后指导学生按要求逐步解剖并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
(一)观察花的外形。
教师结合挂图,指导学生参照课本上“花的基本结构图”,有步骤地观察以下内容:
1.花柄:它的颜色、着生的部位。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2.花托:它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它的作用。
3.花萼:由萼片组成。数一数萼片的数目,着生在哪里。
4.花冠:由花瓣组成。注意它的颜色和数目。
完成上述观察,由一位同学归纳小结,然后教师再作补充性讲述,指出:
花柄紫红色,一端着生在茎上,另一端连接着花朵。它支撑着花朵,使它展放在空间。顺着花柄往上看,可看到略为膨大,呈杯状,紫红色的部分,这是花托,花的各部分着生在花托上。在花托的边缘上着生有萼片,共5片,它们组成了花萼。在花萼的内侧有花瓣,粉红色,5片,它们组成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结合挂图,教师指导学生依次解剖花,观察其内部结构,并将花的各部分粘贴在白纸上制成标本。
1.用镊子将萼片摘下,并粘贴在白纸上。
2.用镊子将花瓣摘下,依次粘贴在白纸上。
3.观察雄蕊:摘去萼片、花瓣后,露出雄蕊和雌蕊于它们合称为花蕊。先观察雄蕊,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桃花的雄蕊有多少枚。每一朵都一样吗?
(2)每枚雄蕊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4)观察完成后,用镊子摘下部分雄蕊,粘贴在白纸上。
4.观察雌蕊:摘去全部雄蕊,这时在花托的顶部只剩下1枚雌蕊了。
(1)观察雌蕊由哪三部分组成。
(2)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配合,用刀片分别将子房作横切和纵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横、纵切面,注意看看有几个胚珠。
完成上述观察后,组织同学讨论归纳花的结构。花的主要结构是什么?接着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述,指出:花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它包括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里有胚珠(桃花只有一个胚珠)。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今后再研究)。由此看来,只有花蕊与结出果实、种子有关,所以它是花的主要部分。
有些植物的花(如桃花)除了上述的基本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结构,例如蜜腺。
用放大镜观察子房的基部,看到有小突起,这叫做蜜腺。蜂蜜采集的花蜜就是由蜜腺产生的:
有些植物的花,能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它是花瓣里的一些细胞分泌出来的物质。这些物质容易挥发成气体,从而使花散发出香气。人们利用它可制取香精,如玫瑰花、桂花。
花的颜色、香气、花蜜都能吸引昆虫前来帮助传粉。
由此看来,花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五、板书设计(略)。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七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o(sup6(a),sdo2(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2.现象:
(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板书】。
【媒体显示】。
【思考、讨论】。
【归纳小结】。
【归纳板书】。
【迁移与应用】。
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电荷。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如果用eqo(sup6(a),sdo2(z))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eqo(sup6(a),sdo2(z))x。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eqo(sup5(37),sdo2(17))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4.某粒子用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
【回顾】。
【质疑】。
【媒体显示】。
【比较】。
【质疑】。
【板书】。
【迁移与应用】。
【媒体显示】。
【拓展与提高】。
【总结比较】。
【课外拓展】。
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比较氢元素的三种原子的结构图,填写下表,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八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分子?
2.什么是原子?
3.用分子和原子知识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展示氧化汞分解的动画)。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认真听题;思考并回答。
由回忆旧知识引入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又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子的结构。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
那原子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
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这一部分的内容。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2)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猜想:原子不能分。学生发挥想象说: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
思考问题。
观看原子构成的动画,小组交流后汇报。
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问题激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知原子可以再分。
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播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九
方法通过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
态度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物理课中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讲解)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带电情况。
【提问】。
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的关系。
【投影】激趣: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embed.8【归纳、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板书】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指导阅读〕54页。
【提问】。
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板书】1、分层排布。
【多媒体显示并讲述】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播放动画】。
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的示意图,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讲解)以钠原子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
【多媒体显示并提问】。
指出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提问】在图中能找到哪些规律。
【归纳、小结】。
【阅读教材】熟记重点。
【填表】。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
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
1、电子、质子各带何种电荷?中子带不带电?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回答问题1、2结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思考]以上关系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为例进行分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a+cl-。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研究对象概念。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一
刘老师上的《植物细胞的结构》一课,它是初中生物学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课,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并学会了简单绘制植物细胞图,为下一节动物细胞的结构学习打了坚实的基础,刘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刘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刘老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最重要的是:刘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刘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
刘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生动形象,语速恰到好处,富于变化,让学生听起来赏欣悦目而且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二
《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课堂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要重视建构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程序设计部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关于教材。
(一)教材概述。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括程序设计和机器人两大部分,第三章程序结构与设计部分介绍的是编写规范程序的基础知识,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程序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经过不同的组合而组成。
(二)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计数循环》,内容是程序结构与设计中的第三节循环结构部分的第二课时。本节分为三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vb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vb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承上启下,通过进一步讲解循环语句的“累加”功能从而加深对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的理解;此后,第三课时通过“定时器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vb工具箱的控件继续加深对循环语句语法的理解。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累加器的使用方法,理解计数循环的执行过程。
(2)能使用计数循环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类比加深对循环变量的理解,通过实例训练使学生理解计数循环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通过自我探究“循环体”的执行结果,理解循环体的执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实例训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逻辑能力;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出for循环语句。
教学难点:1、理解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其值的变化关系。
三、关于教法。
(一)教学准备。
安装有vb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机房、powerpoint课件、自制红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的概念、vb软件的基本操作,还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以及for语句的格式,但对for语句的运用以及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学生还需要经过本节课的训练才能更加熟知。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取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在循环语句中循环体中的变量值怎么会不断发生变化。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实践认知、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在学生回答答案后我先不说谁是谁非,而是拿出事先准备的三个玻璃瓶a、b、c;a瓶装有白葡萄酒,b瓶装有红葡萄酒。让学生回答如何使a瓶装红葡萄酒,b瓶装白葡萄酒。通过点拨学生都能理解通过加一个玻璃瓶c可以使得两个玻璃瓶中酒交换。以玻璃瓶比如变量的地址,以瓶内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二)认识加深。
变量a变量b。
初值a1b1。
a=a+b(a值变化)a1+b1b1(无变化)。
b=a-b(b值变化)a1+b1(无变化)a1(a1+b1-b1)。
a=a-b(a值变化)b1(a1+b1-a1)a1。
(三)实例展示。
本环节我将设计一个“人人都是小老师”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将教材上的实例――求1+2+3+……+99+100的值s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讲解。这个过程就是看着书上的语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过程。期间,我将巡视和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先推选出几个讲解到位的学生面对全班讲解,最后师生一起找出讲得最棒的“小老师”,由老师亲自奖励一个红心。
本环节里,我将设计一个灵活环节,其灵活环节是: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玻璃杯和一个量杯;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自己在拿着量杯1ml、2ml、3ml……向玻璃杯中倒入液体。以玻璃杯里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代表变量s值的变化;拿起量杯的.次数代表循环体执行循环的循环次数;量杯中的液体体积代表每次循环执行时循环变量的值;该环节是否讲解将视课堂上学生讲解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学生讲解得很形象或者类似我就只是稍作点拨。
本环节的知识点还有一个是需要挖掘的,就是该实例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可以使得学生知道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计数循环来解决;该知识点将由师生共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四)实题训练。
本环节采取“争做小小程序员”的小组竞赛为活动主题;展示两个问题:(1)宝塔共24层,第一层有2件宝物,第二层有4件宝物……,第二十三层有46件宝物,第二十四层有48件宝物,这座宝塔共有多少件宝物;(2)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可相互讨论。我在其中要做的是调控课堂、适时点拨、在线测试、检查成果。最后为小组成员都完成得最好的“小小程序员”小组颁发红心。
为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本堂课的重点,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vb窗体,输入和输出部分代码也已建立,只留下循环体语句(不含赋初值语句)让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讲语句的用法,学生会感觉很抽象,通过典型的体现循环思想的题目边输入语句边理解边巩固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编写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小组竞赛可以让学生更专心的完成训练。
(四)知识小结。
本环节由教师为主,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生的新知识,着重指出在编写循环体时应注意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一边回忆一边反思自己掌握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计数循环语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初学程序的中学生,难度不宜深,应先培养兴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教材后面的习题在难度上富有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会做,本环节我选择课上先点拨课后再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计数循环――for循环。
fori=1to100。
s=s+i。
nexti。
六:作业。
教材p48探究学习。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主要分成三个模块:身体的外形结构,身体的内部结构,身体如何工作。第一块是教学重点,但难度不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充分,可以轻松掌握这块知识。第二个模块是重在学生的体验感受,让学生通过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了解身体的'内部结构,学生完成的很好,能够用真实地感受体验去推测。第三块是通过气泡图,比较得到身体的各个结构共同参与,完成活动,每个结构都有自己的工作的结论,学生通过对比讨论,都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间,但还是感觉很慌乱。在讲身体外形结构时,请了一名学生作为模特,没有很好地利用,只是让他站在了前面,感觉有些多余,学生能说出许多部位,当然也有很多重复的部位,没有做好取舍,只是一味地写在黑板上,最后对外形结构分为四部分也没有作重点强调,同时板书也很不清晰,有些匆忙。可以适当放慢节奏,学生讲到哪个部位,就在模特身上比划比划,这样如果有重复的部分,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整体更和谐。身体内部的探究部分,在演示如何用听的方法去感受身体内部时,没有做到真实感受,就真的只是在“演”示了。学生展示解说时,没有面对大家,而是看着我说,许是紧张,没有做好相应处理。
整节课课语言的使用,包括与学生互动时的回应总结评价,是自我感觉最不满意的地方,言语缺乏科学严谨性,甚至感到词穷。今后还需多学多听多练,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四
1.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很难想象的微观粒子直观化,克服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新概念多等对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困难,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2.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既要留给学生充分研讨的时间,又要把握好推进节奏,故我在课堂点评做到简洁流畅。
3.本节课部分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问到好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他们思想的火花,也许是他们理解中的误区,我及时引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故在备课时要做好预设。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五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篇十六
首先复习提问“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
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