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范文(21篇)
总结能帮助我们回顾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教训,为以后的行动提供借鉴。在写总结时,我们要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做到有条不紊、层次清晰。这些范文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观点,相信会对你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发。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一
观摩了大班数学活动《裙子中的秘密》,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赵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另外,赵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体验的过生日这个情节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赵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赵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赵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赵老师从“发现裙子中的秘密”引起孩子“找秘密”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一般可以分成这么几大类;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二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如简单的口算练习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三
观摩了大班数学活动《裙子中的秘密》,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赵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另外,赵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体验的过生日这个情节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赵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赵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赵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赵老师从“发现裙子中的秘密”引起孩子“找秘密”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一般可以分成这么几大类;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四
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
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 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在练习设计时,王老师把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数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1.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点乱,如果能将所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全盘出示在黑板上,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有好处。
2.教学百分数的引入,我倒是建议从生活中找出含有百分数的例子,初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引进,便于比较,才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率。
3.前面的周长与面积建议不放在本节课上讲评。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五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七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八
今天上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这一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两个数的比率。因此,百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学好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学好百分数知识的基础和关键。结合课后老师们的评课发言,我总结自己的看法如下:
吴老师对新课程目标的把握比较到位。通过具体实例,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所创设出的各种情境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并能逐步地进行抽象、概括。在问题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比较结果的方便出发,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里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这各表示什么,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抽象并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并通过找关键字、词,强调百分数是比率,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为后面的百分数的计算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认识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百分数的意义,二是百分数的写法,吴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
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练习设计简约而丰满。在练习设计时,王老师把练习的素材做到了“简约而丰满”。通过写分数,判断,根据成语猜百分数,即巩固了读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进行了意义的感悟和理解,特别时猜百分数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趣盎然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吴老师不仅仅是在教数学,而是通过数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1.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有点乱,如果能将所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全盘出示在黑板上,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有好处。
2.教学百分数的引入,我倒是建议从生活中找出含有百分数的例子,初步让学生领会其含义,可以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引进,便于比较,才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引出百分率。
3.前面的周长与面积建议不放在本节课上讲评。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九
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
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一过程学生做的都很仔细,非常好。吴老师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也都是有目的收集,在统计鼓号队服装型号时候,先是展示了几个只是把正字画出来的同学,让他们说是怎样来整理的,最后展示了一个在“正”字后面把人数算出来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来各种型号的服装有多少人了。让学生比较哪种统计的方法更好些,一步一步让学生完善这个表格,这都是吴老师智慧的表现,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学的都很轻松,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很融洽。
在这节课中,吴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第1题是让学生来统计一下儿童享受免票、半票、全票的各有多少人?这题非常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分段整理的方法。吴老师又对统计表作了分析,特别对于制表时间的说明,不能填错了或者是忘记填了,统计的数据是我们现在的时间统计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统计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就没做强调,只是让学生知道要填写现在的时间,而没有讲清楚时间的变化,统计出来的数据也会有变化。吴老师还很善于捕捉信息,能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点滴思想,她能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马上进行总结提炼。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一
今天有幸听到了一节四边形,首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边形。
1、让同学们找共同点:四条边,四个角。
2、区分是否是四边形,认为是的点点头,不是的摆摆手(这样的回答有利于更好地管理课堂纪律。)
3、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们区分是不是四边形。
4、揭示封闭图形的图形,强调四边形都有4条直边。
1、让同学们在丁字板上摆一摆。
2、画一画:让同学们在课本上面画一个四边形。
1、最熟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强调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下面求周长的课题做铺垫。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们都有什么特征。
总结: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组织也不到位,需要老师去补充说明。还有一些孩子画图顺手就用钢笔,这是不对的。老师要早强调,加强强调画图用铅笔。让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做题习惯。然后要学会自己去比较,去探索。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比老师讲清楚印象会更深刻。
卫芬芬老师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带给了孩子们一节轻松愉快的课堂。
朱双文老师思路也非常清晰,强调重点,唯一不足就是老师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
我觉得自身也有这种情况,以后会加以改正。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二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三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重点:
复习认识以上三种图形;
活动难点:
掌握以上三种图形的特征;
活动准备:
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拼成的小鱼图片,场地上画三个大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后进行提问,复习三种图形的名称。
2、通过提问复习三种图形的特征。
3、出示正方形,让幼儿想一想,正方形如何才能变成三角形。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
4、游戏“快乐的小鱼”。老师和孩子们扮演小鱼,让幼儿听指令游到相应的池塘里。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五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和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同学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同学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防止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防止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同学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只要让同学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注重对同学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同学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发明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同学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同学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考虑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六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内容,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思路,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
2、这几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看一看等等,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部分教师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优势,版式多样,色彩比较明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另外,我认为有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小组交流能完成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上课学生回答出错时,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一旁不理,可以让别的学生来帮助他或教师来引导。从这几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老师也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不足之处,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总之,各个教学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七
出,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方法恰当,教学语言简洁、清楚、流畅。教学主线清晰。具有以下特点:
一:孙老师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复习因数是的2、3、5的特点和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的练习,为后面讲授质数和合数,还有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课堂环节紧凑,前后衔接自然流畅。孙老师先是回顾与本节课所讲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随后讲到了质数和合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过渡自然,最后总结出了百以内质数的儿歌,课堂推向了高潮,每个环节都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三、整堂课孙老师围绕活动主题进行,重点导学,疑点导练。在得出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是合数后。老师马上质疑,那在自然数中,只有质数和合数吗?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说出还有0和1,对于1,孙老师从概念入手做了解释,对已特殊的0不做考虑。这样自然数就都涵盖了进去,使得知识更完整。
四、题型设计多样,有代表性。孙老师设计的题目类型多样,有填空题,判断题、叙述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会产生厌倦感。而且题目设计从易到难,逐层深入,从20以内找质数和合数到从100以内的数中找质数和合数。
五、教师注重细节的讲授。如总结出了最小的偶数、奇数、质数和和合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让学生总结记忆,便于做题方便。再找1—12各数的因数时,老师指导学生成对找,以防遗漏。
建议:
一:应在导出质数和合数的教学内容后,再板书标题。这样会更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在教学“1”这个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和数时,学生没有及时回答上来,老师在等了3秒后直接给出了答案。个人认为数学本就是一门思考思维的课程,应给予学生更多更长的时间。建议教学这些特殊数时正好可以复习巩固下质数和和合数的定义知识。
三、最后一题判断题: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质数和合数也没有最大的。这个题的难度较大,可以考虑舍去。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八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运用多种方法计算9加几的式题时,体会到“凑十法”的优势,并能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费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能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运用口令性的组织、调控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较好的教学素养。总体来说本节课在编排上能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费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费老师的课就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运动会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图,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编排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孩子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凑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费老师从课开始的导入练习,到新授的例题计算方法的讲解一直很关注“凑十”这个知识点。尤其是在解决一共有几个足球的问题时,能结合图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凑十”动态演示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凑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本节课中费老师使用了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魔术笔、放大镜等功能突显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处。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展示与交流。运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本节课中实现了较好地教学效果。
听了本节课后我对课堂练习的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1、新授后的综合性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有层次性。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再是拓展练习,但每一层的练习都应该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来展开。
2、练习设计也应该注意动静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动笔计算相互交替进行。
3、有些练习题可以重复利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练习。如简单的口算练习后(口答开火车或抢答形式都行),可以对这些口算式题进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后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发现一个加数不变都是9,另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大1,得到的结果即和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在这里就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和会一个比一个大1。然后再观察得数的个位上的数和第二个加数的关系,并能根据这个规律进行计算。
观摩了大班数学活动《裙子中的秘密》,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赵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另外,赵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体验的过生日这个情节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王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赵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赵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赵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一理念。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赵老师从“发现裙子中的秘密”引起孩子“找秘密”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一般可以分成这么几大类;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周老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老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老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老师也颇费苦心,通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老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老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但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老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知道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可以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公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十九
1、通过活动感知4以内的数量。
2、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春天背景图一张,1个春姑娘,2朵花,3只小鸟,4只小白兔,1―4的数卡,三只礼品盒(内有二个娃娃,三本图书,四只乒乓球);幼儿人手一份1―4的点卡。
活动过程。
1、看一看。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来了(出示背景图),我们来看一看有几个春姑娘(1个),一个春姑娘的好朋友是数字1(师出示数字1)。花儿也开了,(师出示花)我们来数数有几朵花,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2朵),2朵花的好朋友是数字2,(师出示数字2),小鸟也飞来了,我们一起来数数有几只小鸟,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3只),3只小鸟的好朋友是数字3。(师出示数字3),小白兔也到草地上来做游戏了,数数有几只小白兔(4只),要求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4只),4只小白兔的好朋友是数字4。(师出示数字4)。
2、摸一摸。
师出示三只礼品盒:“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三只礼品盒,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盒子里是什么?”。“来;自。屈;老师;教。案;请个别幼儿上来触摸感知,其余幼儿一起验证。
3、动一动。
游戏:听音找点卡。
师:老师为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份点子卡片,请小朋友竖起耳朵听仔细,老师拍了几下铃鼓,你们就找出几的点子卡片。
4、结束活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师:当听到‘天黑了’,请小朋友看清老师手里的数字,就找几个好朋友变成石头,这样老狼就不会抓到了。
活动延伸。
继续探索教室内、家中4以内的物品,巩固按物数数的方法,并说出总数。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能感知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节课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结合生活经验,感知4以内的数量,通过游戏使幼儿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和按数量匹配相应的实物。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二十
数学源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幼儿生活中就有许多“数学问题”存在,如果教师只是用叙述性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讲解,那些零散、无意识的知识,他们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怎样引导幼儿简便自主的学习呢?〈〈纲要〉〉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本次活动以:听铃声夹夹子——为娃娃夹夹子、贴红点——开汽车三个环节展开认识1"5以内数量的活动,让幼儿在简便与活泼的气氛中自主学习、探索、并且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活动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教学,科学性、实用性体现的较明显,幼儿在玩夹夹子游戏是,显得得心应手,因为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经过这个哟系,让幼儿发现,原先数学也能够这样趣味,孩子们经过自我亲手操作,获得了感性经验,且感到奇妙无比,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上来了,为下头一个游戏做好了铺垫,在不断的成功操作中,那种愉快的心境,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并且教师融入幼儿中间,极富亲和里的语言,夸张到位的表情,无一不是使活动生动活泼的元素。
本次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显示简单的'听铃声夹夹子,这是对数字的复习,也是为下头活动的“热身活动”,之后,用夹夹子把数字记录下来的方法,做到了边做边说,记说同步的发展过程。在下头的环节中,该教师适当加深了难度,让幼儿从有提示性的做动作到自我动手操作,自主选择,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设计活动的`科学性,与《纲要》的要求紧密贴和。
当然,也要指出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幼儿间的交流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教师没有即使鼓励幼儿进行互相交流,如果及时鼓励了,那幼儿的操作兴趣是否会更浓了呢?还有,在活动中,幼儿似乎不够大胆,教师在着方面还能够多加些鼓励、支持的目光或暗示给他们,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幼儿更大胆发言,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另外,水果娃娃为何不涂成彩色的呢?哟而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用上颜色鲜艳的苹果、梨子,他们的兴趣也会会更高涨了。
好的饿教学活动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期望大家一齐努力,为上一次成功的课而努力,多谢!
数学公开课评课美篇篇二十一
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老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老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老师的课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进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情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该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希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