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读后感大全(13篇)
读后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和思考,通过它可以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要点,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度思考,能够准确把握住书中的核心思想。其次,要注重感受和思考,写读后感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书籍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书中所传达思想的理解和启发。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以及段落之间的过渡。最后,要注重语言的准确和表达的精炼,用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完《红楼梦》后,我深深被贾宝玉的执着和林黛玉的坚持所感动,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性。读完《活着》后,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懂得了感恩和坚持。读完《小王子》后,我被小王子的天真和纯真所打动,在他的冒险旅程中,我也看到了现实世界的无奈和荒诞,深刻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与虚幻。读后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书中的情节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帮助我提高了书写和表达的能力。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一
《孔融让梨之后》我没有读过,不知写的是什么,但从这篇读后感的片言只字中隐约感觉到,似乎写了“孔融让梨之后,为了保持谦让的名节,把什么都让了出去”?我不知道小作者对原文的解读是否准确,所以要评价这一篇读后感就有点麻烦,只能就习作本身谈一谈。
这篇习作有观点,但是观点有些杂乱,作为一篇读后感,缺少一点章法。读后感作为一种文体考察,一般需要抓住一点,集中表达,由一点进行联想和推理,联系生活或知识点来写。当然如果是自己写的随想,写着玩玩,不用被考察的,就无所谓了。
习作观点本身值得推敲,至少从小作者的.言语中,我看到了一对矛盾:到底是孔融主动谦让,还是身边的人逼着他谦让?这显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大约也是此文观点杂乱的原因。
同时提个醒儿:写读后感,建议不要选择这种文章。这类文章,通常是借已有典故进行再创造,多为借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不知小作者看的这一篇是不是),这种批判形式需要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体会和认识基础上,才能够领会其深意,所以并不适宜小学生阅读。不过,如果是童话题材,借典故创造了新的童话故事,到另当别论了。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二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没读懂意思。今天,我终于把这个故事深一层的意思读懂了。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四岁时,就已经很有教养了。一天,邻居给孔融家送来了一盘梨,孔融的兄弟姐妹们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却站在一旁,没有去抢。这里写出了孔融很懂事,会谦让兄弟姐妹,让他们先挑选,自己才拿剩下来的吃。
父亲见到乱哄哄的场面,十分生气,让站在一旁的孔融给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两个大的分给了父亲,母亲,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个留给自己。父亲问孔融为什么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所以我就挑了个最小的。”父亲很满意,还夸奖孔融谦恭礼让呢。这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长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为人宽厚仁慈,广交朋友,善待有学问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让梨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还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从孔融的成长,我也懂得了小时候不但要学习文化,还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长大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材。
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学会谦让,我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社会和谐,我们的社会就是文明社会;社会文明了,经济就会腾飞,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后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形成了对比,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直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但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现在,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应该给我的。可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而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应该让长辈与亲人得到快乐,自己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
感恩父母。
感恩长辈!
中国集邮总公司专门配合今年”六一“发行的《孔融让梨》邮票,设计推出一款爱心邮册。该套邮票由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岳母刺字、闻鸡起舞、曹冲称象、铁杵磨针、囊萤映雪、程门立雪等8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组成,宣扬谦逊、智慧、好学、坚韧、互助、爱国的优秀品质,让全国的青少年认识并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和谐社会风尚。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我经常和表弟为了一盘好菜,争得面红耳赤。都想自己能多吃一些,根本没有考虑别人。我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样,知道尊敬兄长。他的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中华民族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三
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发现这个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来,叫孔融先拿来吃,俄日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哥哥吃。”
读完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样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的、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惭愧。孔融是最小的一个,现代社会中,长辈有好的,有大的东西,总会毫不犹豫的给最小的孩子,无比溺爱他,无比呵护她。
现在想起这些事来,心里真不是滋味,《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应该尊老爱幼,谦虚礼让。让我想到在生活中应该尊重别人,这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学会谦让别人,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传统美德。
养成这样良好的礼让习惯与美德,你才会受益终身。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四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终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终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构成了比较,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向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可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此刻,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应当给我的。可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并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应当让长辈与亲人得到欢乐,自己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当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五
纪晓岚后来做了乾隆皇帝的.陪读。一次,他伴驾南行,走得口干舌燥,路见一颗梨树,摘下一颗梨子,自己吃了。
乾隆问:“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让也不让,自己便吃了?”
纪晓岚说:“梨者离也。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
乾隆又说:“那咱俩分吃了也好哇?”
纪晓岚又说:“哪敢与君分梨(离)呀?”
又走了一程,见有一棵柿树。纪晓岚拣成熟的摘下一个,切成两半分而食之。乾隆边吃边问:“怎么这柿子就可以分吃了呢?”
纪说:“柿者事也。臣伴君行,有事(柿)共参(餐)嘛!”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六
大家一定听说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自从我听说过这个故事之后,就有点眼馋,我就在家里上翻翻下找找,终于找到了这个故事。于是,我把这故事认认真真的品读了一下。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一对兄弟为了一套房子,打得头破血流,反目成仇。有些人为了一套父母的房子,使用了许多恶毒的招式。
所以,我们现在以孔融为榜样,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成为新一代的好少年吧!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七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或事迹。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养,它感染了多少位伟人的心灵他点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这个假期,在教师与家长的配合下,我读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精神的传统故事。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买来了许多梨,当孔融挑梨时,他却把最小的留给了自我。父亲感到十分惊讶,孔融确认为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弟弟一齐吃才对。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给我的感受,却十分深刻。我们也要学习孔融这样的精神,遇到事情要处处想着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与他人发生争执,这样一来,你损失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物质利益,可是精神品质上的“破产”,而孔融,因为具有这一良好的品质,如同挖到了金矿一般,从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否与四岁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无缺损的书,正在和妹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呢!这本完好的书,在我们兄妹俩手中,夺过来,抢过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书便落入我的手中。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妹妹却趁机从我的怀中抢来过去。我生气了,紧紧的抓住书,用力不放。可是,只听见“咔嚓”一声,书被撕成了两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着书的“尸体”,再看看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了,我都这么大了,还为了一本小小的书,与妹妹争夺,实在不应当。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一样,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到那时,争执便没有了,吵闹也消失了,人生都变得有爱了,世界变得多么和谐!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八
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在东汉时候,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一天,妈妈买来很多梨哥哥们让他先拿,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把最大的让给弟弟。爸爸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他告诉爸爸我比弟弟大,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首先要先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九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十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十一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许多古人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在孔融孔文举身上就体现出来了。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父亲让孔融分梨,结果孔融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他:“为什么你自己拿最小的梨呢?”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最小,我应该让他。”
后来,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大家都说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家长们也经商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副情景,一个老奶奶慢慢的走上了车,爱心座位被几个年轻小伙子占了,看见老奶奶上车,有的拿出手机玩,有的装作睡觉,没有人给老奶奶让座。真是太自私了,太不懂谦让了。
想一想平时,我们有的人上公交车争先恐后去抢座位,有的人在学校发什么东西的时候,也是抢在前面,生怕自己拿不到,有的人看到排队很长,就会挤到前面去插队。这些行为都是不谦让的行为。所以,让我们学会做一个谦让的人吧。
有人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我觉得谦让也会让人感觉快乐!让我们一起尽情享受快乐吧!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十二
《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作品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述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刻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潜质、辨析潜质、表现潜质。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刻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述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述进行鉴赏讨论,到达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述、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明白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明白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述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这就是我对《荷花淀》这篇课文的看法。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礼让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