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读后感(优秀15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促进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文笔水平的提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有思考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阅读所选书籍,理解其内容和意义。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对书中重要内容和亮点的理解和思考。读后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写法。其次,读后感要有逻辑结构,要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可以分为简要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以及总结归纳的部分。最后,读后感要有个人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对比和联系,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意义和价值。1.以下是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一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二
确实是典范外的典范,对付想领会中医的业缺读者来说是非常符合的,但仅限于领会,留意饮食能够,开放捕药,悬壶济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业人士,呵呵,从珍藏的角度来说:如果是文白对照就更美满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彩图就更美满了。呵呵,当然从那个价位的书来说,那本已经是超值了,偶无点太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书,纯粹的好书,偶喜欢!!!
读后感大全《本草纲目》是环球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最为弘大的记述,所无生夷易近一样平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外华医库外一部食品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品、药物的类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品养疗学、饮食烹调学、医药学、植物学、类植学及人们对一样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构成了深近影响,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信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绩,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制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反是外国科技发展的山顶顶峰时期。
本书收录各种品物1000缺类,精选简洁行的附方7000缺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缺类常见病症的对症医乱方缺条。
《本草纲目》本著篇幅太过弘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类当代未难以访。果此,咱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类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一样平常所食之物实反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李时珍家四代行医。少年李时珍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由于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父亲希望李时珍跻身仕途。李时珍曾于14岁时考中黄州府秀才,后来在17岁、20岁、23岁时3次赴武昌应试,没有考中,于是决心弃儒从医,继承父业。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三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经过27年艰苦劳动,三易其稿,以毕生精力写成的192万字本草学巨著。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本草纲目》离不开李时珍先生,他对当时盛的方士邪术、迷信妄说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李时珍敢于对“古人”、“圣人”、“经典”持批判的态度,敢于冲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在药物鉴别方面,他指出了前代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李时珍比较注重向人民学习,注重实践,注重调查研究。他注意总结群众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重视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他重视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的唯心估量和从书本到书本的不务实际风气。李时珍认为只读万卷书不行,更要走万里路,他十分重视实践经验。李时珍通过自身尝试、服药和对病人的观察才肯定了某些药物的疗效或鉴别方法。李时珍所以能够写成《本草纲目》这一巨著,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良知”“良能”,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注重实践,敢于革新,重视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发明家、科学家,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并被列为世界科学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四
相遇者众,知遇者寡。从来觉得中药凝聚了千万智慧,散发着无需赘述的美。
小时候感冒生病都是外婆抓一把草药便好,只记得是长了紫色小花的草药。珍惜这段经历,是因为当下我们被成品药占据。
这部纪录片看到很多地方,都觉得很感动。尤其是讲到巴豆至今几乎退出临床,却仍呼吁我们后人能够记得这一祛毒的功夫。在这世间,所有东西都似过眼云烟般更迭,将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功夫或技艺传授下去,虽微不足道,却是一种根本。
第一次知道制香可以如此虔诚,朝圣者的使命冥冥中赋予藏香更独特的味道。第一次知道沉香,原是如此珍贵而不可得,凝自然之气息芳华,沉香真的非常好闻!第一次知道原来花店卖的玫瑰是月季科,真的玫瑰花容温婉低调却有大益处。第一次知道茯苓依附已死松木生长于地下,吸收松木神灵之气。本草的美道不尽。
关于中药和西药的分歧,纷纷扰扰不断。中药在许多现代人眼里或许是不够科学严谨的动植物罢了,却融入几千年来先人的勇敢和学问。中药确实应该来一场历久弥新,她有她世间独一份的美。
从此,愿你道路漫长,愿你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愿你心上没有补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这,便是中华本草教我们的事。
真心感谢这部纪录片,太美,希望更多中国人可以看到,意识到中医药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坚守住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好片真的值得宣传。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五
《本草纲目》是经典著作、中医典籍,古代名医所编著的,国内现存有约72种。《本草纲目》让我们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又让我知道了草药的好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本草纲目》500字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确实是典范外的典范,对付想领会中医的业缺读者来说是非常符合的,但仅限于领会,留意饮食能够,开放捕药,悬壶济世也就算了,那必要博业人士,呵呵,从珍藏的角度来说:如果是文白对照就更美满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彩图就更美满了。呵呵,当然从那个价位的书来说,那本已经是超值了,偶无点太贪心了。分之,那是本好书,纯粹的好书,偶喜欢!!!
读后感大全《本草纲目》是环球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最为弘大的记述,所无生夷易近一样平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外华医库外一部食品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品、药物的类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品养疗学、饮食烹调学、医药学、植物学、类植学及人们对一样平常食品品味的取舍都构成了深近影响,是天下生夷易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本草纲目读后感大全-看书找美女2010本草纲目读后感大全-看书找美女2010年11月20日年11月20日,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信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绩,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制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反是外国科技发展的山顶顶峰时期。
本书收录各种品物1000缺类,精选简洁行的附方7000缺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存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缺类常见病症的对症医乱方2000缺条。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本草纲目》本著篇幅太过弘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类当代未难以访。果此,咱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类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夷易近正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一样平常所食之物实反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朝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在这部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李时珍家四代行医。少年李时珍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由于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父亲希望李时珍跻身仕途。李时珍曾于14岁时考中黄州府秀才,后来在17岁、20岁、23岁时3次赴武昌应试,没有考中,于是决心弃儒从医,继承父业。
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本医学的著作,作者李时珍用26年的时间写成了这本著作。《本草纲目》共有52卷,卷1介绍了明朝以前主要本草41种,这本书列举了:草药的别名、解释命名的意义、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附列了相关的方剂。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一一列举出来。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的结果也是符合的。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本草纲目》中提及的药房也很有效,有次弟弟头痛,我想起了《本草纲目》中所提到“薄荷”可除风热、清头目,就去花盆里摘了几片给弟弟闻,弟弟闻了之后感觉舒缓了许多。我真正体会到《本草纲目》很神奇,就决定没事的时候就多看几遍,要是以后再碰到这些事也不会惊慌失措了,不过有时候还是得去看医生。
《本草纲目》是经典著作、中医典籍,古代名医所编著的,国内现存有约72种。《本草纲目》让我明白了读书的好处,又让我知道了草药的好处,《本草纲目》的确是一本受人喜爱的著作。
大家一定读过《本草纲目》这本书吧《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新载药物374种,收集医方-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之所以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那1160幅精美的插图来的。
百草皆是药,每次春游、秋游遇到孩子们问我:“科学老师,这是什么植物?有什么用?”时,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缺水”。今天在书市看到这本书,刚开始只是因其名气,随手翻看,只是看了几页,就被其吸引住了。一喜之下,将它买了回家仔细阅读。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药物的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用了“析族区类,振刚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将矿物分为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果、菜、谷、木等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此外还有服器部。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方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它在化学,较早的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在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观看。
其实,接触这本书,是我母亲的要求。母亲喜欢中医学,这本《本草纲目》她已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在我刚上学时,就给我读这本书的内容,讲解书里的知识。一开始,我根本就听不懂,但随着母亲的不厌其烦,随着我年纪的增长,渐渐有点明白这本书的重要性——那就是让我知道了中医的作用。后来,随着我识字越来越多,在母亲的要求下,一到暑假,我就自己去读这本书了。
很多人都知道,《本草纲目》是一本古代中医学专著,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书中主要是对草药进行分类、归纳。书中详细介绍了很多草药的名字、性味、功能,也收集了很多药方。书中还有很多插图。
我一开始就是从看插图入手,结合书中文字讲解,然后和母亲去田野实际辨别这些草药。现在,我已能辨认十几种草药了——它们的名字、样子、药性、作用等。比如,我们当地人叫“蛐蛐头”的药草,乡间田埂边随处可见,如果皮肤不小心被割破了,掐几棵捣烂,敷在伤口上,很快血就会被止住,效果特别好。像这样简易的药方我还知道好几个。你是不是觉得这些草药很神奇?这都是从这本书上学到的。
今年春节,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以张伯礼爷爷为首的一批中医学医生,用他们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建立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展开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探索,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让我读《本草纲目》的信心更足了。
我想,现在,除了继续读这本书不放弃之外,更要好好学习,将来报考中医学院,做一名中医。为救治更多的病人尽一点力。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六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
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
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
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
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还有服器部。
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
《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
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
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
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
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
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
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
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读完此书,让我终身受益匪浅!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
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
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
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
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
官府严禁他人采摘。
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
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
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在当时人们称鲮鲤,其实就是今天的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当时,有一位名医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
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蚂蚁进入甲内,然后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打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
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来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山甲食蚁这点。
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装死抓蚂蚁。
他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他错误的地方。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大家一定读过《本草纲目》这本书吧《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全书共190多万字,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新载药物374种,收集医方-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我之所以看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那1160幅精美的插图来的。
百草皆是药,每次春游、秋游遇到孩子们问我:“科学老师,这是什么植物?有什么用?”时,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缺水”。
今天在书市看到这本书,刚开始只是因其名气,随手翻看,只是看了几页,就被其吸引住了。
一喜之下,将它买了回家仔细阅读。
《本草纲目》的成就,首先在药物的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采用了“析族区类,振刚分目”的科学分类。
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
将矿物分为水、火、土、金石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果、菜、谷、木等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鳞、介、禽、兽、人等六部。
此外还有服器部。
共分为16部62类。
这种分类方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
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它在化学史上,较早的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在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观看。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七
一次无意中注意到了李时珍这位中医学家,便对他作了些了解。对于《本草纲目》这一伟大的医学著作,我想很多人都并不陌生。记得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有关于李时珍和他那《本草纲目》的相关介绍。犹记得,李时珍那不怕辛苦,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地印在一个小女孩的脑海里。转眼间,小女孩已经成为一个高中学生。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医学有着很大的兴趣。不但能识辨草药,还能了解草药的用处。到了少年时,医学在那时被视为杂流。医生很卑微的活着。李时珍的父母希望他考科举。不希望他做为一名医生被人瞧不起。14岁那年,李时珍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多次参加科举,但都失败了。
于是李时珍恳求他父亲让他学医,结果答应了,经过多年的钻研,李时珍成了有很有名望的医生。李时珍在35岁的时候开始编著《本草纲目》为了写这本书,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阅读各种参考书,引用书目多种,并对以往的那些著作进行了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多次错误。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形状,特性,功效,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深入民间,进行调查请教。他即使走到一棵极寻常的柏树旁边,也要仔细看看,摸摸,再静下来想想。再观察它的形状,特性,功效,然后记录下来。
李时珍非常认真,凡是有所怀疑的,都要弄的水落石出。他还在自己的家里载种了几十种药材。并亲自炮制药物来摸索药物的药性。为了弄清药物的效果,他以身试药。并亲自记下感受。经过27个春秋的摸索探索,于61岁完成了这部中药医学的初稿。此后,经过3次修改,最终定稿。1596年,正式出版。此时李时珍已经去世3年了。《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分为16部62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八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圣李时珍历经三十余年写成的。
翻开书,我第一眼就看到《本草纲目》这本书条理清晰。全书共436页,1000000多字,分草部,菜部,果部,谷部,木部,禽部,虫部等好多种啊!
他没有采用《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而是另辟蹊径,正名为纲,纲下列木,纲目清晰。书内对所记录的药材的形态,功能,方剂都有记载,而且每一味药都附有插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不知道连平常炒菜用的葱,都可以用来治感冒。
这本书里有大白菜,红色的萝卜,好吃的莴苣,大大的冬瓜等等等等,有我认识的、有我不知道的,有平常饭桌上就能看到的、有藏在山中不易被发现。这些东西原来都是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很好奇,李时珍是怎样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采集到那么多的药材并画出它们的呢?
看了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李时珍身背药篓、脚穿草鞋;披着蓑衣、拄着拐杖,穿梭在名山大川之间孤独而坚毅的身影;看到了李时珍顶着烈日的炙烤和蚊虫的叮咬,仍然不停的脚步。
那时,太和山五龙宫产的“榔梅”,被道士们说成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他们每年采摘回来,进贡皇帝。官府严禁他人采摘。李时珍不信道士们的鬼话,要亲自来试试看,有什么功效。于是,他不顾道士们的反对,竟冒险摘了一颗。经研究,发现它的功效跟普通的桃子杏子一样,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飞榆树的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
在当时人们称鲮鲤,其实就是今天的穿山甲,是过去比较常用的中药,当时,有一位名医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蚂蚁进入甲内,然后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打开鳞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来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这点。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扒开蚁穴,进行舔食,而不是装死抓蚂蚁。他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了他错误的地方。
从这几件事上,不难发现李时珍坚定的信念,对医学热爱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了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医学小常识。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也希望这本书里的知识能流传的世界各地,给人们带来幸福。
我还要学习李时珍对医学的热爱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九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时著名的医生,他创作了一本《本草纲目》,这部书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是古代任何一部本草书所不能比的。《本草纲目》还真是一部伟大的医药学巨典啊!
李时珍的爸爸李言文是当地著名的医生,李时珍小时候很喜欢医学。长大后,因为想修订旧本草书里的话多错误,他到太医院去当医生,可是,有人说他是“草泽医生”要修本草是“狂妄”之举,李时珍的希望落空了,就辞职回了家乡。
经过了27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每种药物都详细地记述了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儿、功用和采集、制作的方法。还附有1160幅插图,这些图形象逼真,使人很容易辨认。
还收集了11000多个药方,并对各种药物的如何使用,也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
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来保持最高的尊重。这句话摘自1948年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500多年前,李时珍没有读过,但是他做到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不想再让别人承受。所以,这条路是我的选择,而且,我会无怨无悔的走下去。从乡野村医到宫廷御用,从民间到紫禁城,从人世的至悲至苦到至欢至乐,你都一一经历过,击攘过,见证过。
你也不曾忘记,你的职业便是生命的维系。是不甘于锦衣玉是的禁锢吧,也许,这小小的皇宫并不是属于你的天地。
所以你离开了皇宫,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行程。
三十年的流淌,三十年的伏落,而你却从未改变过,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一如三十年前,天下疾苦,牵肠挂肚。
无论徐阶是否斗倒了严嵩,无论张居正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都不关李时珍的事。他只是一个医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贵,也很柔弱,作为一个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生命的存在。
这就是明代医生李时珍的觉悟,以及他抛弃荣华富贵,历经困苦三十年着书救人的唯一动机与目的。他悲天,他更悯人。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系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我没有读过《本草纲目》,但我知道,它救了很多人,中国人,外国人,而且,还会继续救人。
有了它,生命就多了一分期盼与希望。
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并以本草纲目命名,以纪念这个医生,这个超越信仰与差别,一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生命的伟大人物。
《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
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是天下生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疑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
《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太过宏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种今世已难以访。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将今人常用和尚能访求的物种加以收录,以使该译本更利于天下生民在家居日用饮食时加以披览,使日常所食之物真正发挥养生、疗疾的功效。
本书收录各类品物1000余种,精选简便行的附方7000余条,写实手绘插图近1000幅,并保留了切于实用的100类200余种常见病症的对症治疗方2000余条。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十
闲读古代医书,知道古人认为可以入药的物件,并非只有草,还有其他东西。比如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包括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和人部。其中“草部”内容最多,所以沿袭旧制,仍以“本草”命名。
本文按下诸部不表,单说《本草纲目·人部》,说的是与人相关的可以入药的物件。李时珍列出37种,有乱发、头垢、耳塞、膝头垢、爪甲、牙齿、人屎、人尿、人骨、眼泪、人汗、人精、人胆、人肉、人血、木乃伊等。用它们构成284个医方。
细观原文,李时珍写“人部”十分谨慎。因为以人的物件为人治病,本质上已经陷入“吃人而救人”的悖论。所以他开篇以前辈《神农本草》为例,其中用人的物件入药,只收一种“髲发”,指从人头上剪下的头发。可见在“神农”心目中,人的物件是有别于其他东西的。但“后世方伎之士,至于骨、肉、胆、血,咸称为药,甚哉不仁也。”那么,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写“人部”呢?因为《本草纲目》旨在集前人之大成,凡是前人记过的医方都要收入,即使是不良医案也要记录,但一定要加以说明。
比如唐开元年间,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人肉可以治疗一种叫做“瘵疾”的病。结果有人得了此病,纷纷根据陈书记述,割股割肝。李时珍叹道:“陈氏之先,已有割股割肝者矣;而归咎陈氏,所以罪其笔之于书,而不立言以破惑也,本草可轻言哉?呜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基于此,李时珍为“人部”设定收录原则:他认为无害于道义的医案,会详细记述;“残忍邪秽”的医案,要作为附录,省略记述,还要说明自己的态度。
那么,什么东西无害于道义呢?比如人屎,还有小儿胎屎、粪清、蜣螂推入土中的粪球等,在《本草纲目》中都是良药,可以解诸毒,封疔肿,治伤寒热毒等。这让我想起前些年,听说一位名人生病,西医救治,好药用得太多,搞得菌群紊乱,腹泻不止。西医没有了办法。病人的儿子只好去请教中医。一位老中医说,办法是有的,只需要取人粪便,最好使用亲人粪便,炒成粉状,用水送服,就可以止住腹泻。后来用儿子的粪便,真的救了老爸一命。
说到“用儿子的粪便治病”,听起来有些荒谬。其实中医神秘之处很多,一时说不清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时下古装戏中演绎“滴血认亲”,说亲生父子的血可以相融云云。类似的方法,《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父之白骨,唯亲生子刺血沥之即渗入。”此类记载鱼龙混杂,大多找不到科学根据,何况它们也不属于科学系统。
由此想到,如今生命科学进步,运用血缘关系治病的事情越来越多。与中医中相关医案比照,会产生许多有趣的联想。再如李时珍记载:人尿、人胞、胞衣水、初生脐带、妇人月水等,都可以入药。其依据除了经验与类比,再无说明。今人看到这些,往往大呼恶心、搞笑。但近年来,人们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已经从这些物件中提取许多有价值的成分,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回到主题。用人的物件入药,什么东西有害于道义呢?李时珍认为,靠残害人的生命制造药物,是最大的不仁不义。为此,在“人肉”条目下,李时珍讲述一个故事:“江伯儿母病,割胁肉以进。不愈,祈于神,欲杀子以谢神。母愈,遂杀其三岁子。事闻太祖皇帝,怒其绝伦灭理,仗而配之。”这段记载,类似于今日依然流传的《二十四孝》中“救母埋儿”故事,只是记述者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人骨”条目下,李时珍记述前人医方的同时,坚决反对用人骨治病。他说,狗都不吃狗的骨头,人却吃人的骨头,可以吗?《酉阳杂俎》写道:一个军士胫骨碎了,医生张七政将碎骨取了出来,军士的患处很快痊愈。但两年后患处又疼痛,他问张七政原因。张说:“因为取出的碎骨受寒,你把它放在哪里了?”军士在床下找到碎骨,用水洗干净,再用棉布包好,军士就不痛了。李时珍点评:“气之相应如此,熟谓枯骨无知呼?仁者当悟矣。”
在“人肉”条目下,李时珍引陶九成《南阳辍耕录》写道:“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在“人胆”条目下,李时珍说,有些残忍的武夫,杀人取胆,放入酒中饮服,认为可以让人更勇猛。“是乃军中谬术,君子不为也。”
读中医故事,深感中国古代文化之深不可测,绝不是唯心与唯物、科学与迷信等几个条幅可以轻易涵盖掉的。由此也想到前些天,一位叙利亚反对派士兵,站在镜头前咬噬政府军死者心脏,引起世界轰动。这是人心不古、人心复古,还是古今一理、天下一理呢?我糊涂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十一
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来保持最高的尊重。这句话摘自1948年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500多年前,李时珍没有读过,但是他做到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不想再让别人承受。所以,这条路是我的选择,而且,我会无怨无悔的走下去。从乡野村医到宫廷御用,从民间到紫禁城,从人世的至悲至苦到至欢至乐,你都一一经历过,击攘过,见证过。
你也不曾忘记,你的职业便是生命的维系。是不甘于锦衣玉是的禁锢吧,也许,这小小的皇宫并不是属于你的天地。
所以你离开了皇宫,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行程。
三十年的流淌,三十年的伏落,而你却从未改变过,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一如三十年前,天下疾苦,牵肠挂肚。
无论徐阶是否斗倒了严嵩,无论张居正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都不关李时珍的事。他只是一个医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贵,也很柔弱,作为一个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生命的存在。
这就是明代医生李时珍的觉悟,以及他抛弃荣华富贵,历经困苦三十年着书救人的唯一动机与目的。他悲天,他更悯人。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系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我没有读过《本草纲目》,但我知道,它救了很多人,中国人,外国人,而且,还会继续救人。
有了它,生命就多了一分期盼与希望。
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并以本草纲目命名,以纪念这个医生,这个超越信仰与差别,一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生命的.伟大人物。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十二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十三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十四
中国中药是国宝之一。提起中国药李时珍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他从小学医,在最初行医的十几年中,他发现古代介绍本草的书籍中,有许多说法互相矛盾,对一些草药的描述也不一致。他下定决心要重编著一部本草书籍。35岁那年李时珍开始着手此事,在编写过程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许多药物生长情况的分不清楚,所以他下了农村,搜集民间难言,观察和收集标本。
除了湖北和广东外,李时珍还来过江西、江苏、安徽等好多地方,他每到一地,就虚心向那些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大家也向他介绍自己知道的都介绍给他,比如芸苔,是汉病常用的药。芸苔空间是什么样子?《神农本草经》说得不明白,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农,在他的指点下他知道了,芸苔就是油菜于是他就在本草钢目中将这种药物一清二楚地解出来了。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重。
本草纲目读后感篇十五
我喜欢读《本草纲目》,六年级的时候喜欢了草本植物,到处逛书店,一直没有找到,刚开始我抱着试试的态度,关注临潼区图书馆微信号,点击云阅读的超星读书,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原来你就在我身边。
中华有很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都很受人们的喜爱。每一本名著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使读者对作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而我最喜欢的是《本草纲目》。
相信读过《本草纲目》的人都知道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被世人尊称为“药圣”。
起初我看《本草纲目》源于好奇,可是我看了不久,我便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对草药的讲解很细致,气味主治,附方都可以——列举出来。我有时也会按照书上讲的内容,对某些草药进行验证,验证出来结果也是符合的。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敬佩,他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求证,把这些草药写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本书可谓是“上自坟典,下自传奇,凡有相关,莫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李时珍是个勤奋的人。他年轻时虽然科举考试落了榜,但是他仍然在努力的学习医学方面的知识,写出了一本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作《本草纲目》,让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