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教案范文(16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估和反馈。探讨教案的编写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一
1.能运用磁性原理制作游戏材料。
2.能用多种方法让“足球小人”动起来。
1.磁铁、回形针、塑料小球、水彩笔。
2.可用较薄的塑料板、较大的餐盘、较硬的`纸板等制作“足球场”4—5个。
3.“足球小人”范例。
——出示“足球场”及“足球小人”范例,说说小人在进行什么运动。
——演示“足球小人”在球场上跑动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人为什么能在“球场”上跑来跑去踢足球。
——足球比赛应有几个人上场?现在场上还缺几个队员?
——通过沿线剪、折的方法制作“足球小人”注意提示学生要沿线剪,并在“足球小人”的脚部别上回形针。
——怎样让“足球小人”来踢球?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将磁铁前后左右来回移动,使小人能够活动。
——学生自由结伴用自己制作的小人在“足球场”上玩踢足球的游戏。
——启发学生为“足球小人”确定两种不同颜色的队服并涂色。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让小人动起来,如用透明胶将铁片固定在小人脚上等。
2.可将“足球场”用积木或空易拉罐垫高,以方便操作。
3.可在科学角里提供一些纸板迷宫,让学生用磁铁在纸板下面移动,控制“足球小人”走出迷宫。
4.在班上成立男子足球队与女子足球队,练习用脚带球走,控制球的方向。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二
1、本框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框的内容。
2、《课程标准》对本框题的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本框题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求,以及师生个性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名称具体实施选用原因与意图。
一、导入新课。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化影响消费需求。
(2)20天价月饼少了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师生总结: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比较小。
新闻材料:黄金价格今年坐上了一艘真正的“火箭”,年初以来,国际黄金价格从每盎司1500美元到1600美元花了3个月时间,从1600美元到1700美元花了半个月时间,而从1700美元到1800美元只用了4天时间,此后冲击到1900美元也仅用了8天时间。国内金价也亦步亦趋,紧密跟随。
在黄金原材料价格的带动下,我国各地黄金饰品全面涨价,黄金饰品价格创新高。9月9日,千足金价格上涨至383.48元/克。(汇金网,年9月9日)。
问题探究:黄金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黄金首饰的需求量会又怎样的变化?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2)汽油价格上涨为什么会使天然气需求增加?汽油与天然气是什么关系?
师生总结: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需求。
(1)在有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其互补品需求减少;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其互补品需求增加。
假设a与b为互补品:
a价格a需求b需求。
上涨减少减少。
下降增加增加。
(2)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下降,该商品需求量增加,其替代品需求减少。
假设c与d互为替代品:
c价格c需求d需求。
上涨减少增加。
下降增加减少。
三、情景模拟,体验经济。
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设置情境:成立高一(23)班食品公司。
得出结论:马上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适时对情景一、二进行图解)。
师生总结:供求与价格的辩证关系。
情景三:2011年中秋节前3个月,大批食品会企业搭乘“中秋节”这般顺风车,大量生产月饼,因而导致每年的这个时段间月饼产量严重供大于求,价格狂跌!
得出结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四、小试牛刀,知行合一。
做精明的购物顾问。
材料:张太太对生活的支出都精打细算。今天,张太太打算去超市买些蔬菜、肉类、食物、油、盐;刚好家里的音响坏了,一直打算买部新的;他的儿子非常喜欢球类运动,她也一直打算给儿子买些球类运动器材,也想顺便去服装区看看有没有特价好衣服卖。现在她就去超市了。
各种商品的价格情况如下:
商品区划分商品名称昨天(原价)今天。
蔬菜肉类食品区。
(单位:元/斤)菜心23。
生菜32(特价)。
白菜1.51.2(特价)。
牛肉1310(特价)。
猪肉1012。
金龙鱼(花生油)5863。
富虹(花生油)6973。
体育用品区网球拍15元/个25元/个。
羽毛球拍188元/对149元/对。
羽毛球4元/个3元/2上。
服装区(元/件)t恤2838。
运动服188286。
大衣298150。
(学生根据材料提出建议,并说出其中的经济学道理)。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三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合阳中学高一年级四个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着眼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学生的基本情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可以适应高中的生活。处于青春成长期的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极感兴趣,可塑性较大,比较容易引导。但是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发现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很多不良习惯。如学生背诵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理解力也稍差,而且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及时预习的好习惯,自我学习能力差,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样不利于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下功夫。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政治知识又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如果不采取措施,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本学期教学主目标及任务:
1、教学主目标:
与政治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政治生活,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自觉规范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教学任务:
本学期主要进行的是《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这本书。教材共分为四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当代国际社会”。教材首先是教导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然后再是怎么样建设政治文明,最后是让学生懂得嘹望国际政治。教材主要介绍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讲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及监督,介绍了政府的职能、责任、权利等。还介绍了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最后引领学生走进国际社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
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四
散文。
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下面是本站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的文章以供大家。
学习。
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散文以纪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这个种根之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当阅读一篇散文作品的时候,首先使人感到触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而是一颗至诚至挚、至纯至真的心灵,在瞬间启开时所透出的思想之光和感情浪花,让人获得深刻、新奇的思想与智慧的启示。所以,认真搞好散文教学,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让散文的教学更加具备作为"美"的特质。体现语言文字的原汁原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人生和写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作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感受和体验,获得审美经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审美教学。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从而去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世界的各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散文就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因而他的散文犹如激越奔放的"心灵的咏叹"。这些散文大家创作的切身经验,说明凡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和对。
生命。
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把握作家主体思维的个性化,致力于探究作品展现的主体个性美。具体来说,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真实性。
表现至诚的心灵和主体的人格与个性,是散文艺术的第一生命。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性往往只把它作为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来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作家感情的投入和个性的体现。在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应须从两个层面进行把握:一是创作主体的自我真实,二是作品客体形象的真实。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源于作家诚实、谦逊的人品和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作家不避个性、缺憾、喜怒哀乐,毫无掩饰地坦露自我的真实观感。散文客体的真实。也就是说,散文形象要能够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需明确散文的真情不仅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有赖于情感的驱动,全无什么情感模式。这样才不会抹杀散文的真实性,才能揭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坦诚心灵。
(二)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
散文创作主体要最大程度地表现自我和人生的审美特质,决定了散文不仅有真情,而且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邃、独特、创新,表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和主体个性的特征。对于散文主体情感表现的深层性,在散文教学中往往以其思想的崇高与否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忽视了作者自我情感和思想的投入等方面。散文不仅仅要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深度,而且还要这种思想必须是"自我"的,是自我切身的感受,是发自肺腑、通过心灵的体验倾诉出来的。
鲁迅。
的作品正是一自我对社会、对国民性前所未有的剖析和挖掘,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丰碑地位。但其文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其冷峻如铁的文字里,灌注着满腔的爱和恨。只凭"崇高"的思想性,不看作家的情感体验和自我个性意识,是不能深入作品深层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在教学中我们对散文的把握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切实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即把握作品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按其内容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品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它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记叙性散文写人叙事总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分析任务及其生活片段、场景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段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
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描述,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属于这类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抒发的方式及其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和深化的过程。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以明述事理为主。但它并不是侧重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运用文学形象来发表议论。说理和形象相融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有的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鲁迅的一些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等文章,都属于这类散文。在教学中对这类散文的分析,重在揭示它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形象的思想意义。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
读书。
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二)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要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高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总而言之,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鉴赏。应该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才能读懂散文,读深散文。散文有散文的创作规律,散文也应该有相应的鉴赏规律,并且允许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地解读,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五
学生在之前没有学习过报告文学这类体裁的文章,同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分析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和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准确评价文本的价值影响。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运用的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温故知新,走近包身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们知道奥斯维辛是一个人间地狱,杀人工场,在70年代的上海东洋纱厂也有这样一个人间地狱,在这里生存着一群女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初读文本,感知包身工。
提问:生活在人间地狱的这一群女工是一群怎样的群体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所感知到的包身工。
(提示:可以从包身工的来源,为什么成为包身工,生活现状等方面来说)。
明确;包身工是一些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农村女孩,包身工是一群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的人。包身工是一群命运极其悲惨,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包身工是一群处于社会底层,受尽剥削,受尽压榨,丧失尊严的群体。
包身工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猪狗不如,请大家列出他们的作息时间表。
四点过一刻——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四点半——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五点钟——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下午六点——下工——高强度的工作——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主线:生活场景,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
课文除了关于包身工现实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还附带叙述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这些背景材料。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膨胀——必然灭亡。
副线:背景材料,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揭露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的趋势。
三、重点品读,深入包身工。
提问:在描写包身工一天生活的四个场景中,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给予你心灵上的震撼。
示例:结合关键词句,重点分析包身工起床这一个场景。
明确:(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四月中旬”天气还比较冷,“才”说明时间很早。
“已经在蠕动了”,包身工已经起床了。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七尺阔、十二尺深”说明住宿范围十分的狭窄。
“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说明空气如此污浊。
总结:包身工住宿环境恶劣。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六
散文和诗歌一样,在我国文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一、抓住散文取材广泛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
散文和诗歌一样,在我国文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散文其所以成为历史悠久,十分发达的文体,是因为它取材广泛自由,形式活泼,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样式,人们称之为“文学领域里的轻骑兵”。在每一册的编排上散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见高中语文中的散文教学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我认为高中语文中的散文教学,应着重于散文的各种艺术特色,从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抓住散文取材广泛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散文的取材极为广泛自由。从宇宙自然到人类社会,大至时代风云、国家大事、社会变革、壮丽山河。小至市井琐闻、家庭细故、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均可作为散文的材料。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但是,对于散文取材的广泛自由,不应理解为可以不加思考的信笔乱写。恰恰相反,唯其广泛自由,在取材上必须十分精严。
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文字有限,作者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倾注感情,阐发思想。用有限的文字写出丰富复杂的内容,在万物之中必须选取包孕丰富,神晤默契的材料。这就要求教者如何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去观察社会中的万事万物,去分析世界上的各种人事。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其中的真缔和生命,从仪态错综中发现事物间复杂隐曲而又独特的联系点。从万象之中捕捉一物,从一物之中凸现一微,从一微之中或触通人生,或阐明道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七
电影最早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纵观中国电影史,表面上每年的票房累计大幅度上升,但导演人才资源的匮乏的问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近几年,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国产大片的出现,这些大-片打破了中国电影界缺乏有力作品的僵局,为中国电影通向国际舞台塑造了桥梁。但只要你仔细看看,那些活跃在大荧屏上的导演们永远就是那么几个,他们的名字早在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然而经过这么多年,能让广大观众自愿掏钱包到电影院里去看的,就只有他们。不能否认,这些观众们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导演的名气去的,名气已经成为了观众们的一大看点。在这个老导演垄断电影票房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只是老瓶装新酒,缺乏时代感。
还记得好莱坞金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高声欢呼“我是世界之王!”纵观他的电影生涯,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导演成长到今天最具票房影响的导演,我们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填充我们的电影界呢?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固然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我们需要有鲜活的生命力注入到电影中去,让观看的人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感。电影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交流,他也是经济,科技的一场较量。
尽管现在中国电影界已经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界地,但投资商们却不敢贸然用新人,作为商家,他们首先考虑到的自然是票房,采用新人就等于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但是,有哪一个知名的导演不是从新人做起的。就是由于他们年轻,他们的思想才会更加与观众产生时代的共鸣感。我希望不仅是商家能够大胆的采用新人,政府也应该参与其中,因为一部电影,不仅体现了我国的文化,更能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与科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一大批的新人导演涌上台面,中国电影界不再被老一辈的导演垄断,电影将会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极富现代感的时代。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步骤安排。
一、导入: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评论。它评论的对象不是某一篇散文,而是朱自清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多篇散文。这种评论方式,为我们提供了鉴赏名家著作的独特范例。
也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文章中有大量的引述。但我们阅读时,却不会有一点冗赘烦琐的感觉,因为作者把巧妙的引述和精辟、独到的艺术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中多处引述,使我们有机会领略朱自清散文精湛的文笔;作者中肯的评价,又使我们能学到叙议结合、评析结合、加强评论的情感色彩的评论手法。
二、阅读明确:
评论中心:他的文章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并能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朴素自然;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二)语言准确自然。
三、学习体会。
作者评论朱自清散文的鉴赏方法是将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相结合,那么。
1、作者是怎样整体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细读第一段)。
明确:从作家的地位,写作态度,散文风格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先总的评价了朱自清后期散文的风格特点,肯定了他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的借鉴价值。
2、文章是怎样过渡到对其“朴素自然”风格的进一步分析评价的?
明确:以一句“朴素自然的文章不象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过渡引出的。
3、文章是怎样评价分析其散文朴素自然的?又是如何揣摩的?
明确:评如过渡句所说,课文又引述了《威尼斯》和《经典常谈》的两段文字为例,细加分析揣摩评议。如何揣摩的,学生阅读相关段落体会。
明确:以“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过渡,并以《松堂游记》的两段和《欧游杂记》里的两段文字为例,赞其匠心,精彩,诗意风趣,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如何分析赞美?朗读相关段落。
5、作者怎样评价他的语言的?
明确:作者谈论没有就风格谈风格,而是明确指出“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并以《欧游杂记》里的文字为例,没做繁复的分析,特别注意调动读者已有的认知经验,只是点到即止。
四、明确总结。
结构特点:总起分论。
鉴赏方法:整体评价与细部揣摩结合,先整体评价,后细部揣摩。整体评价多方着眼,肯定价值,细部揣摩自然过渡,注意联系。
朱氏散文:于朴素中造新意,于平淡中见神奇。
板书设计:
评论中心:于朴素之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不同特点:(一)风格。
1、朴素自然:《威尼斯》《经典常谈》。
2、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
《松堂游记》《欧游杂记》善将静态东西写成动态。
(二)语言。
准确自然《欧游杂记》。
五、写作练习。
在领会课文观点的基础上,重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六段,就其中的一个艺术特点细心玩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评论文章。
荷塘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锝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九
1、熟悉作品和涉及的作者的生平、代表作。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3、品读并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
1、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绝妙的语言。
2、领悟人类情感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1、主体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体会),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散文的艺术和优美的语言运用。
2、探究学习(学生提问,教师点拨分析),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3、审美训练,以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中,寻找与作者的共鸣点,更好的理解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
4、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文章。
《霞》1个课时
《我的家在哪里》1个课时
[新课导入]
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我们还在小学应该学过她的其他文章,
如《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作品。
[作者简介]
打开多媒体
主要资料:
冰心(1900--1999)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在福州出生。幼年即广泛接触古今中外文学,参加过五四运动,到美国留过学,走过世界各地,也留下了许多作品,提倡爱的哲学,她的语言清丽、平易、自然、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她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文学老人,儿童文学家。
主要作品:
诗集:《春水》、《繁星》
小说:《两个家庭》
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附冰心相册。
刚才我们再一次回顾冰心老人的一些情况。虽然她已离我们而去,但她的笑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
打开多媒体,展示霞的幻灯片。
大家喜欢霞吗?
霞——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下面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思考题:
你最有感触或最欣赏的句子有哪些?
你最不理解的句子有哪些?
二、精彩语段赏析
1、“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黄昏使人伤感,落霞给人一种灿烂的美感。
2、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从人生角度看,生命的霞光经过重重的云翳,会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经历丰富,有过沧桑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命。
3、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作者对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层感悟。生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生命是罕见的`,也是残缺的;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生命是少有的,也是缺乏深刻的。
4、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生命的天边”指晚年、垂暮之年,“美丽的黄昏”一语双关,指人生的晚年如同天边的晚霞,同样是充满生机和无限美好的。
三、文章结构线索
触发:使我惊心的句子中的“sunet”
由叙述到抒情(第五段)
霞过渡
由抒情到议论(第六段)
人生的经历
感悟快乐与痛苦
生命的不息
四、《霞》小结
霞对于冰心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而是一种生命感悟的美化。作者透过“霞”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乐观。
布置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黄昏”“夕阳”“晚霞”的写景、抒情的诗句或文段。
2、预习《我的家在哪里》
重新浏览幻灯片,回顾整节课的内容。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
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既要符合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标要切实可行,可操作、可检测。[教学重点]不仅要有知识内容的重点,还要有学生技能发展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着重分析学生在知识构建和方法内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教学方法]。
不求统一的模式,不求统一的方法,但要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注重激励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倡导教学灵活性、多样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这部分是教案设计的重点,必须写得具体。完成时可从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或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来展开,也可综合这两条主线优化设计。
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把以问题作线索来组织教学作为过程设计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内容和呈现的程序,还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手段。认真选择能够体现“减负”与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方法。
要重视组织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评价。活动的安排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练习的设计,并安排当堂训练,以便检测目标的达成度。练习后要及时评价,反馈矫正。练习的难度要有层次,对难度大的要给出标识。要以“低起点、多反馈、段段清”的策略,加强基础训练。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加强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学过程后期师生共同进行小结与评价。教学过程还可结合具体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反思和质疑,以进一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布置作业]。
应控制数量,控制难度;作业的内容要突出教学的重点,作业的题型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务必使重要的知识点、能力点得到充分地落实。(转载)。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一
(一)。
我知道,你会来的。当风的手指掀开我沉睡的芳龄,你就在那枚时光的书签上微笑。
尽管,我已经做好了迎接你的准备,但你绝色的容颜,还是让我恍然。
你说来就来了呵,在我辽阔的视线里,燃起一簇洁白的火焰。光芒四射,深情燎原,你目光投射的温暖,如漫天飘洒的丝路花雨,丝丝缕缕,滋润了我即将荒芜的心田。
坐在你身边,聆听你与原野的对白,流淌的坦诚是你心灵深处回旋的语言。
如果你是我千里遥望的期盼,我愿把所有的祝福,凝结成梦,点燃诗篇。
(二)。
仰望七月的天空,太阳的体温,把我卷曲的心事熨烫的平坦齐整。
我向着南方以南,递出我的缱绻深情。我知道,你就在时光对岸看着我,笑意阑珊。
打开想象的画板,你绚丽的诗情就在我心屏上轻轻蔓延,一种生动而寂静的暖。让我想起一些幸福的词语,一些噙香的往事。
我想告诉你,当我想起你的时候,就有许多纯白的花香滚滚而来。一波一波的荡开,覆盖了我所有的忧伤与凄婉。
真的,那么纯净的花瓣,只需一瓣,一瓣,就够了,足以让我心上开出一串串缤纷的音符。
让我在痛苦中学会:用微笑表达坚强,用淡定晕染寂寞,用宽容滋养善良。
(三)。
看着你,就像看着我自己,你嘴边绽放的花朵,是我脸上似曾相识的微笑。
我以宁静的祈祷为曲,为你吹响相知的笛音,吹出最温暖的.春风,抵达你的心灵深处。
笛孔里缭绕的雪花,都开了,开成阳光般灿烂的情感,依如跳跃的白色火焰,铺满这个生动的瞬间。
那些安静燃烧的雪,就在心尖儿上不断的升腾,升腾,回旋着无人倾听的唯美。
这一刻,我想告诉你啊,我恣意生长着的想象,穿过千山万水的阻隔,一路向南,向南,
就是命运的翻云覆雨手也不能把我坚韧的信念弄弯……。
(四)。
纵情跃入你纯白的世界里,我已然无惧于你冰冷的外衣。
我知道,你刻意筑起的冰堤,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单纯的善良,不受尘世的纷扰。
走进你,我的聆听,就从那朵白色的花蕊里启程,迎合你婉转的心曲,奏响朝圣的虔诚。
知道么?你素净的性情,如一朵白色的浪花,卷起思念的潮水,日夜拍打我的心岸。
那么迫不及待的贴近,就像一曲绝唱,一个梦境,舒展着云朵般的柔软与温暖。
走进你,就走进了唐诗宋词的韵律,就拧开一卷素净的信仰。
你高洁的风姿,会永远停留在我的手心,绝不会因为突来的变故,而被纷乱的冷风吹散!
(五)。
世事无常,你洁净的世界里,有多少风吹过,有多少云飘过。
当世界的嘈杂慢慢沉寂,为你准备的祝词,依旧静美的驻足我的唇边。
面对浩浩长空,我一次次的呢喃,只想告诉你,我最简单的那个心愿。
即使对坐于千里之遥,即使尘世的喧嚣,挤满我膨胀的耳朵,我藏匿的思念依旧会如深水般沉静,保留着对你最初的诗篇。
就让我们一起占领这片盛大的荒野,喝尽这冰冷的岁月,我要从燃烧的胸腔里,提炼出最炙热的词语给你,让你璀璨的光芒,照亮我今晚的寂寞与孤单。
(六)。
人生的路上,你轻盈的落在了我情感的圣地上。
以一朵桃红温暖严寒,以一抹纯白渲染黑夜,用一瓣冰心的洁净,荡涤忧伤的深度。
我不必在记忆里,寻觅融化了的过去,有你伴我同行,迷迭香的暖已贴满我的孤单。
我也不必在未来里,去填充那片旷远的空,你独特的语境,已成为我哀伤季节里的琴曲,把我所有的苦痛催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二
不舍,真的不舍!就这样又一次与你擦肩而过。
在秒针的指尖上,细数流年,终于等来了属于我的季节,
轻盈而纯洁的我,乘着寒风,从遥远的天际,低调地落在你的身旁,
多想被你捧在温润的掌心,融入那条细长的生命线,
从此,阡陌红尘与你相伴。
可是,一切的一切,你毫不知情。
伏案泼墨的你,正倾情地用自然的'画笔,描绘绚丽春天的巨幅画卷。
啊!宽广仁厚的大地,你可知否?
我是一朵洁白的小花,然,我只属于冬季......
当黎明的曙光再一次照亮大地的门窗,时光如此静谧,
一朵雪花含着晶莹的露珠,从孤零零的枝头轻轻滑落。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同学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散文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只有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我看到学生时而声情并茂朗读课文,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知道他们已爱上散文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散文的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高中散文“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
散文是个性化的、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总而言之,散文是人类心灵的袒露,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用心去鉴赏。应该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感情有所沟通,才能读懂散文,读深散文。散文有散文的创作规律,散文也应该有相应的鉴赏规律,并且允许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地解读,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四
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他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从而去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世界的各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散文就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因而他的散文犹如激越奔放的“心灵的咏叹”。这些散文大家创作的切身经验,说明凡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和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诠释。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把握作家主体思维的个性化,致力于探究作品展现的主体个性美。具体来说,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真实性。
表现至诚的心灵和主体的人格与个性,是散文艺术的第一生命。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性往往只把它作为作品内容的审美要求来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作家感情的投入和个性的体现。在教学中对“散文的真实”应须从两个层面进行把握:一是创作主体的自我真实,二是作品客体形象的真实。创作主体自我的真实源于作家诚实、谦逊的人品和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作家不避个性、缺憾、喜怒哀乐,毫无掩饰地坦露自我的真实观感。散文客体的真实。也就是说,散文形象要能够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需明确散文的真情不仅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有赖于情感的驱动,全无什么情感模式。这样才不会抹杀散文的真实性,才能揭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坦诚心灵。
(二)意在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
散文创作主体要最大程度地表现自我和人生的审美特质,决定了散文不仅有真情,而且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邃、独特、创新,表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和主体个性的特征。对于散文主体情感表现的深层性,在散文教学中往往以其思想的崇高与否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忽视了作者自我情感和思想的投入等方面。散文不仅仅要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深度,而且还要这种思想必须是“自我”的,是自我切身的感受,是发自肺腑、通过心灵的体验倾诉出来的。鲁迅的作品正是一自我对社会、对国民性前所未有的剖析和挖掘,赢得了文学史上的丰碑地位。但其文并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在其冷峻如铁的文字里,灌注着满腔的爱和恨。只凭“崇高”的思想性,不看作家的情感体验和自我个性意识,是不能深入作品深层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在教学中我们对散文的把握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切实把握主体情感的深层性,即把握作品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按其内容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品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它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记叙性散文写人叙事总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分析任务及其生活片段、场景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段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
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生活激情为主,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就是善于通过对景物的极尽描述,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属于这类散文佳作。根据抒情性散文的这种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分析主体情感抒发的方式及其特征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寓于景色、物象之中的特定情思,探寻作者感情抒发和深化的过程。
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以明述事理为主。但它并不是侧重议论的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而是运用文学形象来发表议论。说理和形象相融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有的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鲁迅的一些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等文章,都属于这类散文。在教学中对这类散文的分析,重在揭示它运用文学形象来进行说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形象的思想意义。
阅读是一种技能,要养成这种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自觉锻炼和训练的过程。散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因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但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在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应有所侧重”。所以,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才不会陷入无序化、低效阅读的泥潭之中。在课题实验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一)理清文章思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宋人陈师道认为:“读书如禹治水,知天下脉络。”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阅读时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径自然也不同。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我们把握文章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条理性是很有益处的。
(二)点出“文眼”
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要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五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仑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类文赏析。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cha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阅读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是岁十月之望。
(2)履岩。
(3)披蒙茸。
(4)适有孤鹤。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此良夜何。
(2)顾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时之须。
(4)江山不可复识矣。
(5)听其所止而休矣。
3、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4、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高中散文教学教案篇十六
下雪了,雪花从苍穹携手而来。
如同千万朵花儿,一朵一朵落下。
一场美幻绝伦的景致。
世界潜伏在其后。
雪花与风的对话,这白色的精灵。
这久违的爱,这等待已久的拥吻。
飞到了谁的怀抱?
无限延伸,无处抵达。
看翻飞的雪花。比单纯更单纯。
淋漓的幸福,比如雪花一样的自由与浪漫。
时光多么匆匆,雪深深浅浅地。
即使辗转零落成泥。
是落地成殇?还是优雅落幕?
那么雪花,自己为自己加冕吧。
自己就是自己的王,拥有独立的身心。
壮丽是瞬间的,留不住的雪花。
与生命一样的灿烂。
看,漫天的雪花被风催开。
说来就来。世界也早已异彩纷呈。
兀自倾怀的爱意,释放那薄凉的馨香。
诸如爱,生,死亡。
下雪了,是冬的留恋?
还是春的迟缓?
这岸的雪花,是否将对岸的迎春花惊醒。
这雪与春私奔,还是与春一起上路。
春在何处?雪花是信使?
雪花背着春的宣言远走。
漫漫旅程,谁代表春来到。
一棵树在雪花里萌芽。
转瞬又在雪花里芬芳。
坚守寂寥吧,雪花和风都无法停留。
过往的风与一场雪的来临。
谁最接近春天。
雪花的飞翔,是憧憬,是向往。
是一个被围困了一冬的天使。
发出的第一声呼唤。
眺望远方,抬头,年的红灯笼已在身后。
车流像一道彩虹。
一片片雪花。
千里迢迢,一路北上。
多少风在刮,多少雪在下去追赶春天。
催生发芽的生命。
做着一个尚未成熟的春梦。
就醉在今天吧,让欢欣留给明天。
换一种方式,然后活着。
在这样的日子,守望相助。
是否能用雪捂热?!
滋润远方的渴,
与大地一起。拥抱一个蓬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