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汇总12篇)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的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和有效。教案的有效编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一
狼是初一语文所学的一篇重点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睽,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黔矣,而质刻两毙,禽兽之变作几何哉?止增笑耳。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二
原文。
译文。
从素叶城向西走四百多里就可以到达千泉了。千泉方圆二百多里,南面是雪山,其他三面是平旷的陆地。
土地肥沃,河水润泽,枝叶茂盛。暮春季节,各种各样的花像多彩的罗绮。因为此地有一千多个泉眼,所以称作千泉。突厥可汗经常来到这里避暑。这里的鹿群都佩挂着铃铛,已经驯服了,不会被人吓走。
可汗很是喜欢它们,命令下属有谁敢杀害鹿的杀无赦,因此鹿群都能够自然死亡。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三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咸:都。
绝:横渡。
中济:渡到河中间。济,渡河。
寻常:八尺为寻,二寻为常,这里指平时。
腰:挂在腰间。
益怠:更加疲倦,疲惫。
蔽:蒙蔽,这里是糊涂的意思。
何以货:还要钱干什么?
货:财物,这里指钱。
溺:淹没。
吾:我。
汝:你。
遂:于是,就。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平时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千钱,太重了,所以落后了。”同伴又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惫了。已经游到岸上的同伴大声的向他喊叫道:“你太愚蠢了!被金钱蒙蔽了!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钱干什么呢?”这个人又摇了摇头,结果淹死了。
我很可怜他。如果都像这样,难道不会因为巨额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于是写下了《哀溺》这篇文章。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四
福安居盛家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若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为人所窃,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相顾,若代为悯恻。然白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福安住在盛家的庄园,养了两只母鸡,一只是黄的,另一只是白的。在桑树和麻草的掩盖遮映下,分在两个棚子里栖息,每只母鸡各养有几只小鸡。早晨傍晚,带着小鸡出入院子时,两只母鸡一起走,就像和邻居相处融洽的人一样。有一天,黄色的.母鸡被人偷走,失去母亲的小鸡,悲伤地叫个不停。白色的母鸡常常过来看望照顾它们,好像在同情怜悯它们。从那以后,白母鸡在吃食时就会呼唤(黄母鸡的)小鸡一起吃,回去休息时(黄的)小鸡也会跟着白母鸡一起走。(白母鸡)似乎忘记了小鸡表面上是黄的还是白的,把它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了。
鸡虽然是卑微的家禽,但却拥有五种美德,在这之外,竟然又具有一种别的美德。盛家公子因此称那只白母鸡叫“慈鸡”。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五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者简介。
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月身孕,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关联典故。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贞观之治取得的明显效果,看到了优秀人才在国家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量招纳优秀人才。有一次,他就这个问题征询侍臣意见,说:“朕听说国家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过后必有太平。值此国家由乱到治,天下太平,百业振兴之际,需要得到大量的贤才来使用。我思谋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办法,打算让他们自己举荐,这样做你们看合适吗?”侍中魏徵回答说:“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知人者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人(自知者明)。人贵自知,陛下广开人才自荐之路,四方贤才必然纷至沓来,何愁得不到济世贤才呢?!”于是太宗决定在全国实施人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作品鉴赏。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六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镢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中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佛手忌醉鼻嗅,嗅则易烂;木瓜忌出汗,汗出,用水洗之;惟香圆无忌。佛手、木瓜亦有供法,不能笔宣。每有入将供妥者随手取嗅,随手置之,即不知供法者也。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幽雅的静室中,有品位的人们都会放置一些香料,以突出整个居室的雅韵。芸别出心裁用沉速等香料,放在笼上蒸透,制成饼状。又在香炉上放一个一寸左右高的铜丝架,把香饼放在上面。底下点小火,徐徐烘培。香味散发开来,幽雅迷人,若有似无,而且还不像其他的点香会有黑烟出来。如果房间里放香味植物,味道也清新迷人。比如说放佛手,香味清新雅淡,但佛手最忌讳的是喝过酒的人用鼻子嗅,哪怕些微酒精的接触,都让佛手容易变质,不易保存。水果中木瓜也有香味,与佛手比木瓜香味浓郁特别,但忌讳手掌出汗时触碰,一旦有汗渍,及时拿清水洗一下就可以了。所有天然香味植物中,只有香橼最容易保存,没有什么忌讳。当然这些香料在房中置放的位置也有讲究,放在不同的地方,下风口、通风处等等,香味也会又不同的变化,或淡或浓,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而出。
我在家闲暇的时候,总喜欢剪花插野,所以家中插花盆景很多。一日芸对我说:你的插花,已经有了含盖雨露风情的自然风韵,称得上如诗如画。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花鸟鱼虫的画,其中花朵是配衬,立图突出鸟虫的.生动自然,我们不妨也模仿一下,把这技法用在插花盆景中去吧。我一听,是个好主意,又觉得很困难,问芸:虫子会爬会乱动,怎么让它们乖乖地放在花草上呢?芸含笑对我说:有倒是有点方法,阿弥陀佛,不过就是有点残忍了。我一听,兴趣来了,对她说;你说吧,说说看。她对我说:昆虫哪怕死了,外形都不会改变。我们找一些螳螂,蝉和蝴蝶。用,再找很细的那种丝线缚在它们的颈部或翅膀下,绑在花草上。调整一下,让它们或是抱着花梗,或是踩着叶子。那不就更加栩栩如生了吗?我一听,不禁抚掌大喜,就依照芸所说的这个方法,做了很多盆景和插花。凡是看到的人,无不称绝。问我索取,搬回各自的家中。想如今恐怕不会再有像芸这样如此创意的人了。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七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軍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启示:
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南辕北辙”的事情。环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今社会,向人们呼吁保护环境的人有无数,可是,人们却充耳不闻。连倡导人们保护环境的人,自己都没有做到,那么,其他人就更不会做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的空气有多么的清新,环境有多么的美丽,多么的洁净啊!而我们这儿呢?满街都是飘飞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瓶瓶罐罐。我们大家都生存在这个环境中,就要使这儿变得最美丽,不让它被污染。既然,人们都有环保的意识,只不过行动与想法是背道而驰的罢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相信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空气清新,环境美丽的家园!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八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为‘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其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斯墙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东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猫也。猫即猫耳,胡为自失本哉!”
解释。
1.畜:养。
2.号:名号这里作动词用即取名号。
3.其:语气词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尚:崇高这里是超过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来。
9.尚:高超。
10.霭:雾。
11.飙:暴风这里作‘起’的状语。
12.圮(pi):毁。
13.故:通(同)“固”,本来。
14.自奇之:自认为它很奇怪。
15.维屏以墙:维,句首语气助词。以墙为屏障。
16.龙固神于虎也:龙确实比虎更神通。
17.风其如墙何:风和墙比如何。
18.东里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为:为何。
译文。
齐奄养了一只猫,自认为它很奇特,告诉别人说它的大名是虎猫。客人劝他道:“虎的确很猛,(但)不如龙的神通,请改名为龙猫。”另一个客人劝他道:“龙确实比虎更神通,龙升天必须浮在云上,云比龙更高级吧?不如叫云。”另一个客人劝他道:“云雾遮蔽天空,风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敌风啊,请改名风。”另一个客人劝他说:“大风狂起,用墙就足够挡蔽了,风和墙比如何?给它取名叫墙猫好了。”另一个客人劝说他道:“墙虽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墙全都倒塌啦。墙和老鼠比如何?给它取名叫鼠猫好了?”东里老人不屑的说道:“捕鼠的本来就是猫,猫就是猫,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来和真实啊?”
高考常见失分点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三类失分点......
1.第15课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九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杂畜:混在一起喂养。
畜:圈养。
稍:渐渐地。
颇:很。
驯:顺从,驯服。
为狼:是狼。
就:靠。
作:发出。
伺:窥探。
未觉:没有醒。
信:确实。
贻:留下。
逸:逃走。
阳:表面上。
阴:背地里。
不测:这里指难以揣测的阴谋和企图。
文言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十
莫言及其作品被西方关注,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goldblatt)功不可没。从第一部小说《红高粱》到获得诺奖的作品《蛙》,葛浩文已将莫言的10本书翻译至国外。昨天下午,这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希望中国作家写的好小说,都能通过自己的翻译走向世界。“我一般不看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一定要看将来在美国的影响力,选择翻译莫言之前,我考虑了一个礼拜。”
莫言不会英语不利宣传。
作为莫言作品的译者,葛浩文表示当自己获知莫言得奖时非常兴奋。“莫言之前的中文作品在美国出版得很多,他得奖后市场更开阔是必然的,尤其是他获诺奖的三个月内,书卖得真棒。”尽管如此,葛浩文还是不无惋惜地认为,莫言不会英语还是限制了他在国外的知名度。“过去很多得奖的人都会外语,这样方便出国宣传。但因为莫言不会讲英语,他去欧洲、美国都要有翻译跟着,这对于他到国外宣传是一种制约。”
从事翻译工作30多年的`葛浩文,翻译风格严谨,被赞誉为“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除了市场因素,谈及自己的翻译标准,葛浩文表示自己偏重语言。“能朗诵的,语言美的,我非翻译不可。”有人曾说,莫言获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葛浩文的翻译。“评委们第一看的是瑞典语,法文、英文也看,但不能这样说。翻译的贡献毫无疑问,可是最终还要归到作者本人。”
国外评论家爱悲情故事。
葛浩文说,国外读者喜欢哪种文学作品,很难判断,但可以肯定一点,他们渐渐爱看长篇故事。“莫言的编辑把《丰乳肥臀》交给我时说,莫言交稿时跟他说,40万字一个字不能动。我翻译的时候也就一字不动,但后来还是删了一点。”莫言的小说作品受到国外读者追捧,在葛浩文看来,似乎并不感到意外。“最近美国人渐渐开始喜欢长篇故事。”
“国外的评论家喜欢看悲苦的,但读者一般爱看的是幽默轻松的。”谈及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接受情况时,葛浩文这样总结。“比如说,阎连科的小说与刘震云的小说就是两码事。我认为美国评论家还是比较喜欢阎连科,因为他比较批判,而刘震云是正面的。我给美国的代理人寄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不到两个礼拜,他们就打电话说:好小说!”
下一个得奖者难有定论。
在翻译莫言作品时,葛浩文和莫言并无过多的交流,但如果遇到问题,两人就会通过传真进行沟通。“比如在翻译《炮》时,我问他能不能画个图说明问题,他就真的画了图给我。再比如《蛙》,讨论很久是单数还是双数,最后用的是双数。”葛浩文表示,因为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译者会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这些作家们每次都会客客气气地回复我,这对他们和对我的翻译都是有好处的。”
除了莫言,葛浩文还翻译了萧红、白先勇、杨绛、冯骥才、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等20多位中国作家的作品,最近他正和夫人林丽君合译阿来、毕飞宇等作家的书。对于中国作家有谁能够成为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葛浩文笑称难以有定论。“这就像我家有7个孩子,你问我最喜欢当中的哪一个一样,这个问题真的无法回答。”(李燕然)。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十一
《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山市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文言文翻译翻译教案篇十二
周访字士达,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汉朝末年避乱到了江南,至周访已四代。吴地平定,于是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深沉有毅力,谦虚礼让,处事果断,周济穷人,家中没有剩余的财钱。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举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没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为参赞镇东军事。当时有人和周访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员错捕周访,周访奋力反击抓捕自己的人,数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却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讨伐华轶。统帅的厉武将军丁乾和华轶统帅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斩杀了他。冯逸进攻周访,周访率军击败来敌。华轶部将周广烧城抵御周访,华轶军队溃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让周访担任振武将军,命周访和各路人马一起征讨杜弢。杜弢造桔槔击打官军船舰,周访造长岐枨抵御,桔槔没有造成危害。周访又率水军开往湘城,军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海昏。周访步行到柴桑,悄悄地过河,和贼军交战,杀死敌人好几百。贼军退保庐陵,周访又把杜弘军队包围在庐陵。杜弘把宝物抛掷在城外,军队和百姓抢着去拾,杜弘于是乘乱突围逃跑了。周访率军追击,缴获鞍马铠甲军杖数不胜数。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了他,一直逃到临贺。元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襄阳后,大兴农业,训练士卒,勤于纳言。王敦担心,但惮于他的势力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威显四方,远近心悦诚服,智勇过人,是中兴名将。(周访)生性谦虚,未曾谈论自己的'功劳。有人问周访:“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颂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劳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周访训练士卒,检阅军队,想要为讨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纳安抚,士兵百姓都愿为他效死命。听说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不轨,最终因为周访在世,不敢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