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模板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读后感篇一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他三岁失去父亲,十七岁失去母亲,因为父母失去的比较早,当时连个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后他是怎么被国君欣赏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孔子十五岁,母亲就让他勤奋好学,把能看到的书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识渊博对以后的经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时国君的能力并不强大,主要的能力还是在三恒之中。孔子的姐妹众多,但他家因为父亲死后没有俸禄,家境贫穷,所以母亲带着他离开孔家,母子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岁月。母亲死后,他在宋国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岁时开始教书,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他教书是在温故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子才可以当合格的老师。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弟子,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念,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孔子四十岁时,有人在挖土时挖出一只羊,他想问孔子并耍了个小心眼,使者过去问孔子说:“我主人挖井,挖出一只像狗的东西,那是什么动物?”孔子说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谁都骗不了孔子。
孔子还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贡问孔子,人死后知还是不知,孔子不说。因为他说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响都很大。孔子到楚国时,一个父亲偷了一只羊,儿子坚决的告发了,孔子就说:“第一,儿子告发,羊回到了主人那儿,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损坏。第二,儿子不告发,父子感情得到了维护,损失也小。”孔子分析时说,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坏的也只是一只羊,没有太大的损失。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孔子不但有知识更有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细节问题上得到维护。
孔子传讲了许多道德的问题也讲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谦让、礼仪…现在的时代丢失的一些品质。
孔子读后感篇二
在孔子如来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三思而后行这句话。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鲁国有一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很敬佩他。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含蓄的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很多人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说的,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孔子说的是:“三思而不行。”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是老夫子教导我们的上帝。老夫子如果有灵,一定会晕倒。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往往都为自己考虑不好。孔子说:"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孔子说:"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可谓误导大了。
在生活中做一件事就是要深思熟虑要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下一步要干啥,不能任由自己随性子来要不然就会酿成大错。
这句话又让我想到了自己,我总是做是慢吞吞的,也总是粗心。每次作业都得写到周天,每次都不能在周六写完。这样也让我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其实我的作业是可以在周六写完的`,只要我认真的写和不思想抛锚,不要写着作业想着其他事情。也许我应该会很快写完的。
孔子读后感篇三
仔细阅读一本书的名字后,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感觉,是时候冷静下来写下阅读后的感觉了。你想知道如何写下阅读后的感觉吗?以下是小边帮助您整理孔子传记阅读后的感觉,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朋友。
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学习《论语》,我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但《论语别裁》只是对《论语》这部作品的精湛诠释和注释,对孔子本人的记录较少。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站在门外读,很多知识都不懂。就在暑假里,我买了曲春礼教授的《孔子传》。这本书精心选择了大量关于孔子的历史资料,从对孔子本人的描述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用优美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孔子曲折坎坷的一生,再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分离、争霸吞并的历史。通过读《孔子传》这本书,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他设教授徒,开创了私办学校的先例,一生共收徒3000人,精通六艺的72人。他学而不厌,孜孜不倦,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总结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教学经验。其中很多的教学经验,也正是我们做老师的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孔子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当他在任中宰杀鲁国大司寇时,他曾在晚上不捡遗迹、不闭户地管理鲁国,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不幸的是,虽然他经历了艰辛,周游列国,但最终并没有被各国国君重用。他只能努力学习,设立教授徒,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维(he),他是鲁国春秋时期的猛将。鲁君因立战功封他为周(zou)邑大夫。叔梁河的第一任妻子为他生了九个女儿。他为祖先感到羞愧,所以他又建了一个妾。虽然他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但他是残疾的,先天跛脚,被命名为孟皮。梁维后叔叔嫁给了曲阜的小女儿颜征(zhi)在为妻。美丽贤惠,德才兼备。她婚两年,还没有孩子,就去泥丘山神求子。果然,到了年底,颜正生下了一个叫孔丘的孩子,他是后来伟大的圣人孔子。
孔子从小就很聪明。起初,他的母亲教他阅读和识字,但渐渐地,他的母亲发现孔子需要学习太多,所以她让孔子向他的祖父学习六种艺术。由于孔子勤奋好学,他的博学多才多艺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有人开始上门求教。当时,他接受了第一个弟子颜璐,颜回的父亲。孔子的理想是让自己的‘满腹经文,得到用武之地,但由于当时鲁国宰相的嫉妒,一直没有重用,只下定决心:创办私立学校,设立教授徒。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同时,他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大胆提问。他回答不同的问题。他的一些学生粗鲁、诚实,有些诚实、诚实;有些擅长舞剑,有些擅长命令;有些谦虚,有些勇敢;有些适合教书,有些适合当官……孔子总能找到适合教育他们的方法,并说服他们。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他们是新鲜的生活,非常不同,老师没有充分理解和分析他们,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要求他们,让他们一致,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孔子读后感篇四
有幸读了《孔子传记》,让我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需要,为孔子加上一个又一个神圣的光环,把他抬到吓人的高位;后世的一些理学家又不断地附会甚至扭曲他的学说,把他神化为高高在上、面目严峻的儒家教主。但从《论语》等早期文献中,我们看到的孔子,却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
——他是哲人,却充满了生活情趣,决非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只知玄思默想的象牙塔中人。
——他是圣人,却是来自民间,由长期实践而博学多能,由平凡而超凡入圣,决非那种天生神圣、远离尘世的怪异角色。
——他是伟人,却是在教书育人、反思历史、传播文化的漫长经历中成就了空前的伟业,决非那种平民大众无法理解,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
这样的孔子,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在点点滴滴的实践中逐步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文明水平。
不管历代统治者曾经给他多少头衔,我们记住的孔子,就是万世师表!
想想孔子的修己安民,为政者可以深长思之。
想想孔子的诲人不倦,为师者可以反躬自省。
想想孔子的见利思义,为商者可以扪心自问……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间孔子”。他的形象,既是庄重祥和的,又是和善可亲的。这样的形象,既是历史人物孔子精神气质的外化,又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代表。他将随时激励我们,伴随我们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看完了孔子传记,让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学者,一个教师,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直社会活动家。承认这些并不会让孔子的思想趋于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学者,教育家。他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周朝以来朝廷与民间的礼制文化精华的学者,是中国历史开拓性的人物。第一次把教师作为一个伟大的职业区分于“神职”或者“官职”,这一点西方的耶稣等人皆没有做到,因为他们不是学者,而是神职或者官职。他同时也是第一次把“正直”与“仁爱”这些文明社会构成的基础思想系统化的人。
孔子读后感篇五
《孔子》读后感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李营营。
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实这段时光。
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
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
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我们现代的人区分年龄阶段,常用80后、90后等词语。
其实这应该是年龄段的一种新说法,而比较正统的说法应该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四十多岁等。
而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呢?它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孔子曾经曰过: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就是说,孔子的意思是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会做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心态。
当然我们应该变通的理解,这里的年龄并非时间节点的,而是指一段时期,读后感《--李营营》。
而且从一个年龄段到另一个年龄段,人的思维方式,思想境界都会有所不同,所做的事情也在逐渐改变。
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孔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指出,人应随着环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做着不同的调解与改变,以适应事物的`不断发展。
我认为知道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同时,孔子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大体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十五岁时人应该立志专注于学习;到三十岁时应该能够在家庭事业等方面独立,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定位;到四十岁时个人应该已经定型,不会再有太大改变,不会在对未来感到傍徨;到五十岁时应该能从心底接受历史的规律与历史的无规律;到六十岁人们要达到一个接受天命,认识天命的最佳效果,此时,不会再怨天尤人,大千世界,众说纷纭,都欣然接受了;到七十岁,人老了,死亡之期将近,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此时人的思想就渐渐趋于善了,能够达到一个与世无争,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物我两忘,无意名利,心若止水,不计得失,慈悲为怀,飘然世外的境界。
《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
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
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孔子读后感篇六
大家好,我是6号张文怡,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读《孔子的故事》有感,《孔子的故事》讲述的是孔子的一生所经历的事。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纪。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会见。这里面讲的是:孔子是个虚心好学、非常上进的人。他非常崇拜老子,经常向老子请教学习。老子教了孔子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等等等等。孔子也是按老子说的那样做的。从这里,我也感受到了孔子的虚心好学。
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不懂就要问!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孔子读后感篇七
这几天,我读了《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读后感篇八
但凡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的人,肯定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深深的感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圣人”,也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能够谦虚好学。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也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的一生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孔子进入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进行的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要问,这就是礼啊!”有些人就报着这样的心态,去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这些人取得了好成绩时,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增长知识的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隔两千五百年的女孩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觉得我还远远做的不够,我这个人有自以为是,每当取得了好成绩的是时候,我就会沾沾自喜,当听到同学的阵阵赞赏之后,我整个人就像施了魔法似的,整个人飘飘欲仙,导致我在考试中因藐视试卷的难度而成绩下滑了,从孔老夫子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的一点东西,那就是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永远是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孔子的谦虚好学将成为我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伟大的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有了一些小成绩就不求上进,这完全不符合我的性格。攀登上一个阶梯这固然很好,只要还有力气,那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再前进一步。”安徒生、孔子等一些伟人总是告诫自己,不能骄傲自满,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谦虚好学。
孔子读后感篇九
《孔子如来》这本书,阐发了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传递了文化的涵养和力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孔子如来》这本书。在这本书众多文章中,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逆向而行”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懂得放松,不和别人比但求超越自己的曾点和目标远大的子路、踏实苦干的冉求、小心翼翼的公西华,都表明自己的观点后,曾点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还记得我刚升初中的时候,生活过的又忙又乱,每天吃饭,上楼梯都需要看着表。觉得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枯燥极了。每天只要一提起作业,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起来。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逆向而行,渐渐地学会了放松,学会发现生活的片刻美好,不必把自己绷得太紧。
人就像一根琴弦,如果绷的'太紧,迟早会断开的。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松,有时你放轻松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对你微笑。
我们要像捡拾金币一样把来到眼前手边的喜悦收集起来。照亮并且温暖自己,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的快乐,也是洒进心里的阳光,可遇而不可求,给人生算小账的时候,总是算负分,永远不记得像花草一样开在路边的喜悦,永远不记得日子里像清水一样的安好。不记得流转于身边的温暖情谊。
就这样,我学会了自我调节,放松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能有一个好心情,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希望大家在负担很重的时候,懂得淡定、放松、超脱。其实放松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的时候逆向而行,淡定,从容,你就会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孔子如来》读后感五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地放着。孔子就问管庙的人:“这是什么东西啊?”管庙的人告诉孔子:“这是宥坐器。”
何为“宥坐器”?就是安放在国君座位右边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听听孔子怎么说:
“哦,既然是宥坐器,那我知道:它里面没有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
说完,孔子转身对他的弟子们说:“现在我们就试验一下。”实验的结果果然如孔子所说,当水满了,这个东西一下就倒了,水全泼洒出来。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自满一定倾覆,骄傲一定倒台。”
子路懵懂,问孔子:“老师,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而又不倾覆呢?”
损,就是减损。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有了什么不一定幸福。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还真的找不出一个东西,可以保障我们的幸福完满。但是,假如我们没有了一些东西,我们还真的就会幸福。比如,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灵平静,那可能真是幸福。
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