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导游词(十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分钟导游词篇一
在船未启动之前,我先来介绍一下西湖的概况: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西湖处处有胜景,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春夏秋冬花,晚云夕月柳,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明晦晨昏,西湖胜景时时皆有,处处都在。
我们的船已启动。在步入西湖之前,我先把整个游湖的行程介绍一下:环湖一周的景点有一山和二堤。一山指的是孤山,孤山之后是苏白二堤,起自平湖秋月,终于断桥残雪。
走进西湖,入眼便是西湖清澈纯净的水,湖面如镜,难怪济公把它当作酒,白娘子把它当作泪。被延长的时空,被渲染的情爱,总有在曲曲折折中落尽的时候。于是,走过黛瓦碑亭,走过人生的精彩。
现在,船正在自西向东行驶,各位到的是孤山一带。孤山西接西泠桥,东连白堤,“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为西湖三绝, 而西泠桥则和断桥、长桥并称为三大情桥。长桥苦短,梁祝相送十八里;断桥不断,一把伞,延续了千年的等待。 现在,船已驶向孤山的正门,看前面那座突出湖面的重檐亭子,这便是著名的平湖秋月,它是白堤的起点,也是杭州的三大赏月胜地之一。
走过重檐亭,我们便到了白堤。早在千年前的唐朝,白堤就以风光旖旎而著称。在白堤的尽头便是断桥,全长1公里的白堤就由此而断,可见断桥其实是堤断桥不断。在白堤的另一头,当年的人是否已到达彻悟的彼岸?檐亭上的额匾“我心相印”,是禅语,是理解,是一切走过后的释然。庄子说,唯道集虚。虚,心斋也。
除却这淡淡的感伤,现在,我们的船已驶向终点----苏堤。苏堤春晓,美丽的景色也告示着这次游览的结束。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各位朋友,当我们即将结束西湖之行时,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呢?但愿我们能够再次相聚,让西湖的山山水水永远留住您美好的回忆。
三分钟导游词篇二
外滩游览区位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与浦东的东方明珠游览区隔江相望,它北起外白渡桥,南至延安东路全长 1300米的中山东一路两侧区域。
外滩游览区的主要景点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中最高的海关大楼,在外滩门面最宽、占地最广、体量最大的汇丰银行大楼,充满中华元素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外白渡桥,以及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黄埔公园,还有世博会前夕竣工的四大广场。(周边的景点有百老汇大厦和正在进行综合改造的外滩源。)
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东北面的沿江滩地,俗称“黄浦滩”。1843年上海开埠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这块地方,就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依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沿江开筑道路称“黄浦路、黄埔滩路”。上世纪初前后,就有国内外银行入住,并逐步发展成为“东方的华尔街”。直到1945年,才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和20xx年世博会前夕外滩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造。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世博会前夕的改造,外滩游览区全面提升了外滩滨水区域的环境品质、更加凸显了“万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特色、充分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使外滩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最经典的城市景观区域。
20xx年,外滩游览区以“外滩晨钟”之名,被评为“新沪上八景”之一。
总之,我们说:外滩游览区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西方古典风情和中国现代风情相得益彰,是上海都市旅游中经久不衰的经典旅游景区。是国内外游客到上海游览必到的一个旅游景点。
三分钟导游词篇三
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号称“世界遗产”的丽江古城。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慌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简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中国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xx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穿过了五一街便看到了许多小桥,在我们脚下这座小石桥大家不防坐下来休息一下,看到桥旁“百岁坊”字样,不难猜测这就是百岁坊,试想一下百岁坊的由来,一般人都会想百岁坊老人有关,这就对了。好了,关于丽江古城的介绍就先到这了,剩下的时间大家请尽情的欣赏古城风景,在欣赏的同时呢别忘了保护古城的环境。
游客们,丽江古城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些景色。欢迎下次再来。
三分钟导游词篇四
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这些词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看到它们你马上会联想到河南,因为它们是河南旅游的“王牌”景点。你来过河南吗?你了解河南旅游的现状吗?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河南的旅游。
河南的旅游曾经在全国有很高的地位。旅游界流行一句话:中国旅游看“三南”:河南、海南和云南。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一直为国人所乐道,也是中国吸引海外客源的重要招牌。河南地处中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河南旅游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劲头和日新月异的面貌。按其特色,河南旅游大致有七个方面的特点:古、河、拳、根、花、红、绿。 说到河南的古,想必谁都不会怀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河南休戚相关,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直到今天,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历史兴衰都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的八大古都河南占了四个,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有七座,几千年历史的尘埃积淀成了我们脚下厚实的黄土地,里面埋藏着秦砖汉瓦和唐诗宋词。地下一块不起眼的小瓷片没准是哪位皇上的御用品呢!河南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兴起于中原并且从这里四散开来。河南的古老让人肃然起敬。(代表景点:商城遗址、河南博物院)
河是指黄河。中国人习惯的把黄河比做是母亲,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她的浩浩荡荡、一往无前的性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和寄托。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中国九个省区,九省中她惟独钟情于河南,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许多美好和不美好的回忆。许多统治者选择位于中原、濒临黄河的开封或洛阳作为自己的都城,给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由于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使得河床抬高,在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豫东一带常年受黄河水灾之苦,人民生活流离失所。河水过后的地面上一无所有,黄沙湮灭了曾经的繁荣,历史上诞生了“黄泛区”这个名词。如今的黄河经过治理柔和了许多。在三门峡你可以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景,在郑州可以领略她“滚滚东逝水”的雄姿,到了开封又可欣赏到“地上悬河”的奇景,曾经的“黄泛区”商丘也大做黄河故道的文章发展生态旅游。黄河犹如一条玉带,把中原几千年散落的历史串了起来,结成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代表景点:郑州黄河游览区,开封铁塔)
中原有两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它们不但在国内打出了声势,而且打到了国外。少林拳得名于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拳为先”。少林寺之所以蜚声海内外,在于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游客到少林寺不是冲着精美的寺庙建筑和虔诚念经的和尚,吸引他们的是少林功夫。现在很多的外国人也来到少林门下拜师学艺,他们不但学到了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同时也宣传了河南,吸引他们的同胞来河南观光旅游。相比之下,太极拳则注重“内销”。这种发源于焦作陈家沟的拳种已经在全国普及开来。在全国随便哪一个城市,早上公园里你一定会看到太极拳爱好者的那柔美的身姿。现在陈家沟建了太极拳纪念馆,越来越多的太极爱好者纷至沓来。世界首届传统武术节的举办使河南大赚一笔,名利双收。河南双拳出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代表景点:少林寺,陈家沟))
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让人听起来有些嚣张的话: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其实这话不无道理。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其后代一脉繁衍,产生出许多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出的中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发源于河南,其中前五大姓氏(李王张刘陈)中李、张、陈均出自河南,王姓和刘姓最早的一支也在河南产生。每年有许多海内外人士来河南寻根拜祖。看到满头华发的华侨不远万里来到自己家族的祠堂,对着祖宗的神位三叩九拜、泣不成声,那虔诚的神态着实让人感到“根”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代表景点:新郑轩辕故里)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吟颂了河南两大名花---牡丹和菊花。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虽然牡丹遍及全国,但是提到她,人们首先还是会想到洛阳。传说武则天一日兴起,让百花在寒冬腊月开放,百花畏惧她的权势,次日纷纷破例开放,惟独牡丹拒不开花,武则天一怒之下把牡丹从京城贬到洛阳。牡丹到洛阳后昂首怒放,香溢八方,故牡丹又被称为“洛阳花”。洛阳气候温和,土壤适宜,适合栽培牡丹。每年4月15日举行的牡丹花会吸引许多爱美之人来一睹她的风姿。开封菊花的历史也很悠久,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就驰名全国。菊花姿色优美,色彩艳丽,不但有很强的观赏性,也有很强的民族性。尤其当万木萧疏、群芳凋谢的时候,惟独她临霜不惧,傲首独放,显示出其刚毅的性格。因此人们把她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每到10月18日菊花会期间,漫步在古城开封的大街小巷,你仿佛臵身于花的海洋,红的、黄的、白的菊花点缀了古城,也点缀了人们的心情。两地以花为媒广招宾客。难怪两地百姓脸上的笑靥如鲜花般灿烂。(代表景点:牡丹花会、菊花会)
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踏寻革命遗迹、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旅游活动的高潮。河南,这片承载着创建共和国历史的红土地,在缔造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河南,追寻先辈足迹、踏访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伟人故居、著名战争遗址、革命事件故址、革命烈士陵园和有时代特征的建设项目与单位等。前一段时间“红旗渠精神展”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所到之处引起极大轰动,人们争相前去参观、学习,无不惊叹于林县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坐落在省会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长眠于兰考的黄河岸边,守望着这块他曾为之奋斗过的土地。这些红色旅游景点更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增加了信心,激励我们为了幸福的明天而更加努力拼搏。(代表景点:红旗渠、南街村)
河南不仅有着悠远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自然旅游资源。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降水给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河南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河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居全国前列,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河南占了两家。在发展绿色旅游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并且创造了“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这些在旅游规划、开发、营销方面的奇迹,倍受业内人士推崇。游客在苍山绿树间看飞虹直下,听溪水淙淙,他们就是点缀在河南绿色景区中的一朵朵“红花”。 (代表景点:云台山、重渡沟、鸡公山)
历史上曾有“逐鹿中原”的说法,如今许多人开始逐“游”中原。他们要在苍老的历史古迹面前与前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要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中得到一次心境的升华。大批的包机、专列、车队已经并且还在继续驶进河南,淳朴好客的河南人真诚欢迎四海宾朋的到来!
1云台山
路讲 焦作十大怪
各位朋友来到焦作,除了想游览焦作梦幻般的山水景观外,我想也很想了解焦作的风土人情,下边小徐就给大家讲讲焦作别样的风土人情,焦作的风土人情可以用“十大怪”来概括。
第一怪:万年宝藏地下埋(乌地下埋)
指的是焦作的煤炭资源,焦作是河南省最早发现并开采煤炭的地区,煤,又称乌金,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材料。焦作是河南省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市之一,焦作煤田东起修武,西至博爱,南接武陟,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保有储量32.4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焦作共有大小煤矿180余家,年产优质煤炭1000多万吨,因焦作所产煤炭品质好,被人称之为“焦煤”。焦作也正是依托着煤炭资源兴起的工业城市,在过去焦作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煤城,一种“黑色印象”。从20xx年前后,焦作政府,正确决策,大力发展旅游,实现了焦作工业的成功转型,也洗去了焦作百年的“黑色印象”,换上了绿色新装。现在人们再提起我们焦作,首先想到的不再是焦作的煤炭,而是山青水秀的云台山。但是“焦煤”代表着焦作过去的辉煌,更为焦作创造过很多的财富,所以我们也要把这一“宝贝”记在心里。
第二怪:两脚下面踩着海
指的是焦作的水资源,焦作的水资源不论是远古还是现代,不管是地下还是地表,都相当丰富。今天我们坐着旅游车行驰在宽阔的云台大道上,可是大家有谁知道,在十四亿年前的焦作是个什么样子?那时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我们将要参观的美丽的云台山正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所以在我们的脚下踏着的就是“曾经沧海”。现在的焦作有青天河、群英湖、龙源湖、白墙水库、顺涧水库等几个较大水库,水量依然丰富。我市地下水资源充裕,是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已探明的地下水储量35.4亿立方米。我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黄河、沁河、丹河、还有引沁渠、广利渠两大人工渠,地表河流纵横交织。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将从焦作通过。可见,我市丰富的水资源在中西部第地区是不可多得的。
第三怪:吃药不用等病来(四大怀药人人爱)
指的是焦作市特有的“四大怀药”,怀药是产于焦作的名贵特产,焦作地区种植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因焦作古称怀庆府管辖,所以史称“四大怀药”。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药材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宝之药“,四大怀药具列其中,怀药以其无可辩驳的滋补作用而号称“怀参”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受到广泛赞誉。“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为怀川人,难免地方病,惟有食怀药,可以保安康。聪明的焦作人,很早就把四大怀药做为养生极品摆事实上了饭桌。这些东西平时我们在饭桌上也常吃。所以我们不一定生病了才吃药,平时都可以保养。还有一种说法是“焦作把药当菜卖”,我市的“四大怀药”通过东南亚市场行销世界各地,久负盛名,国外称之为“怀参”,和人参相提并论,可见其被珍视的程度。特别是怀山药,日本、欧美各国称为“华药”,以高级滋补品和馈赠品誉满全球。
第四怪:太极功夫人人爱(太极功夫惊世界)
河南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少林功夫、太极拳齐名天下!少林武术尽展阳刚之气、王者风范,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相。与之相比太极拳则是全现阴柔之美、养生保健,深受世人的喜爱。如今世界上练太极拳的人已超过1亿5千万。世人都知道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在焦作温县陈家沟,焦作市许多商场的营业员每天早晨都在商场门前练太极拳,各机关厂矿学校甚至普通老百姓,每天打太极拳的也不在少数。而且焦
作市经常举行太极拳国际大赛,可见太极功夫在焦作是很普及的。近年来,我市已有100多名太极拳名师和新秀先后到美国、德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开办武馆、太极拳分会等方式传授太极拳,每年发展太极拳学员达7万多人。目前,我市已成功开办连锁加盟店及各类武馆340个,形成了以国内为核心,以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为中心,向非洲、南美洲、中东、中亚等国家辐射的太极拳传输网络。
第五怪:骑车往南比北快(骑车没有走路快)
这个主要是由于焦作受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地理条件的影响,市区地势北高南低,越往北上下坡就越多,骑自行车外出无形当中增加了难度;又因为我市道路比较窄,城市交通不是很顺畅,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堵车是经常的事。目前我市的公交也比较发达,估计这也是我市人们很少骑车的原因之一。 第六怪:小伙儿没有姑娘“帅”
这个主要说的是焦作在体育事业上取得的成绩。焦作市跆拳道运动员——陈中获得20xx年、20xx年世界跆拳道冠军,一句“陈中真中”,
向世界喊出了焦作姑娘的最强音!而焦作的小伙子在这个方面则稍逊一筹。另外焦作每年还举办全国u—17少儿乒乓球大赛等多项国家级重要赛事。
第七怪:闹汤驴肉送老外(驴肉推着小车卖)
闹汤驴肉也是焦作市的特产,我们曾当做礼品赠送给外宾。所谓“闹汤”,就是取多年熬制的高汤加入驴蛋白、椒盐和香料以及少许淀粉,随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之后变成一碗香浓的汁料,食用时取薄片驴肉蘸汁,入口芳香四溢,唇齿留香。听说过“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句话么?据说:怀府闹汤驴肉最早起源于沁阳城内一条很不出名的小巷,相传在明清时期就已出名,至清末达到鼎盛。传说,该胡同内一董姓人家将自家种完地后闲下来的一头驴杀掉,精心制成小车驴肉上街出售,没想到立时兜售一空,从此就干起了卖驴肉的营生。久而久之,驴肉越做越香,卖驴肉的户也越来越多,相继出现了胡、靳、王、徐等各家。因沁阳古为怀庆府治,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每天都有各州县的客商云集这里批肉贩往各地。从此,怀府驴肉远近闻名,这条小巷也因此得名“杀驴胡同”,一直流传至今,名声越传越广。
关于闹汤驴肉的制做过程还有一个故事,:“大家听过卸磨杀驴这个成语吗?那就起源于焦作,据说开始做的驴肉肉老味道也不好。于是一位师傅想了个办法就是让驴喝我们这里的四大怀药。可这中药熬好了驴根本不喝!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让驴不吃不喝一直拉磨,直到这驴大汗淋漓体力不知又饿又渴的时候,将熬好的一大桶中药给它,这时它便连喘气都故不上,大口大口地喝下。喝完后等一会儿再杀。呵!这回做出的驴肉是鲜嫩可口。于是便有了“卸磨杀驴”这个成语!哎!无论真假听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可就是可怜了那无辜的驴儿。
第八怪:炒面糊糊吃得快
这说的是我市的另一特产小吃武陟油茶。武陟油茶是我市传统风味食品、上贡珍品,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油茶为武陟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土贡珍品。从秦至今,已有20xx多年。
史载: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刘邦战败负伤,避居武德县老城(今武陟县大城村)吕氏家中,吕氏以麦粉为糊,加入花生米、胡麻、牛骨髓油等,佐以调料和20多种中药香料,精制膏汤,为刘邦调养。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封吕氏为五品油御师,封油茶为西汉王朝宫廷御膳。清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黄河溃决武陟马营,清世宗胤祯御驾亲临武陟堵口筑坝,品武陟油茶后,称赞“怀庆油茶如酥,山珍海味难比美”。
据传,清朝雍正元年,皇帝胤禛为治黄河水患,曾亲临武陟监工筑坝。地方上的达官显贵为了攀龙附风,讨得主子欢心,差人四处奔走,为皇帝采集山珍海味。当时,武陟县令吴世禄为了讨好皇上,特差一个最有名的厨师,煞费苦心做了一种精制稀食,名曰“油茶”。皇上用后大悦。吴世禄受宠若惊,随命开设油茶馆,除御用外还招待来往百官。自此,武陟油茶名声大振。一些从事街畔摊售的小贩,也都纷纷改行,学做油茶。有的肩挑叫卖,有的设铺开店,有的云游四方。各州府县馆驿码头竞相设点,互相竞争,生意兴隆。相传,当时以姓王的一家做的油茶最佳。
武陟油茶吃起来香而不腻,美味可口,是用炒面做成,内有香油、花生米、芝麻、核桃仁等。因是一种乳状稀汁,状似浓茶,所以得名“油茶”。后几经演变,油茶由稀变稠成为“粥”状,以茶代饭了。一些大、中城市还设了“武陟油茶小吃部”。国家还专门选派两个油茶师傅到人民大会堂做油茶,为首长和外宾服务。
武陟油茶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传至西欧、东南亚等地。三十年代的留英留法学生,为了勤工俭学,身背油茶壶(一种流动卖油茶的器具,比一般茶壶大若干倍,周身围裹棉被以防散热),在伦敦、巴黎街头叫卖,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至今侨居巴黎的华人办的领馆,有的仍以油茶为上等汤食。
1980年3月,武陟县在传统油茶配方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开水冲食快餐油茶。快餐油茶精选多种原料制成,有益肝健胃,提神生津的独特功效。1981年以来,连年获得国家银质奖,如今,又开发出“甜油茶”、“馓子油茶”等新品种,年产近千吨,行销全国各地,并打入日本、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市场。 第九怪:家家都把药王拜
中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和喜好,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天主教、伊斯兰教都不乏信徒。焦作也不例外,但是不管信什么,在老白姓家里的正屋中,大都敬奉一尊药王像,每月的初一、十五,都会虔诚为药王上香,参拜药王。大家一定都很奇怪了,这个药王到底是何方神圣,是神是佛?为何这么受人尊敬。大家且听小徐慢慢道来。药王者乃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不是佛也并非神,但在焦作人的心目中,他比佛灵,比神圣。因为他为焦作做了太多太多的好事,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
,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孙思邈活了102岁,一生当中走遍了祖国的名山,采药练丹,济世救人。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八个年头,他选择了山阳这片依山傍水之地,因为这里近临太行山,山中名贵草药众多。山青水秀,景色优美,适合修身闲居。孙思邈时常奔走在云台山中采药练丹,晚上就秉烛夜书,著书立说。云台山由于山高林密,过去道路不通,医疗条件又落后,所以人们生病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病逝。孙思邈来了之后常常奔走为大家治病,取药,却分文不收。后来考虑到地方太广,一个人奔走实在太不方便,于是他便教大家采草药和医学常识,造福了焦作一方百姓。四大怀药就是孙思邈从深山之中引种到山下教百姓们种植的。在明清两代,焦作人做起了怀药生意,怀药因其独特药效享誉四方。焦作商人被外地人称为“怀帮”。因为做药材生意,所以“怀帮”商人就把“药王”请出不做祖师爷,同时也是希望“药王爷”能够保佑他们生意兴隆,全家老小莫生病。“怀帮”商人在外地建的会馆也通通以“药王庙”命名,像天津、武汉、北京、广州,这些城市都有怀帮会馆——药王庙。而焦作的药王庙则是天下所有药王庙的祖庭。
三分钟导游词篇五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 (1384年),当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那么它在哪儿呢?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座与钟楼遥相呼应的楼就是鼓楼,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迎祥观是唐朝一座非常著名的道观,唐睿宗李旦为了给自已的母亲过寿,特制了一口钟安放在迎祥观内。随着城市的发展,西安城不断地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再居于城市中心了。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582年明政府就将钟楼迁移至今天的位置。
钟楼的主要作用就是击钟报时。每天清晨,当钟声响起,四个城门就打开,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傍晚鼓楼的鼓声一响,人们就回到城里关闭城门,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晨钟暮鼓”。过去用来报时的钟是唐睿宗李旦在景云二年(720xx年)命人制作的,取名“景云钟”。景云钟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声音洪亮,充分表现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铸钟水平,原钟现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钟是景云钟的复制品,它的体态、大小、重量、纹饰与原景云钟都是相同的。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钟纽部分:据传海中有一种大兽叫蒲牢,它虽然凶猛,但是非常害怕鲸鱼,每当鲸鱼攻击它,它就会拼命大叫,由于它的叫声非常响亮,人们在铸钟的时候就将它缚在钟上,以祈求钟声洪亮,我们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钟就像张着大嘴的蒲牢,撞钟之木就像鲸鱼,鲸鱼咬一口,蒲牢叫一声,鲸鱼咬得越急,蒲牢叫得越响,如果哪位朋友不信,可以来试试。关于蒲牢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蒲牢”是龙王爷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这位蒲牢平素爱大声喊叫,声音非常洪亮,因此钟纽常常做成蒲牢的样子,希望能使钟声洪亮,总之有了蒲牢,钟声就会洪亮,这是无可置疑的事了。
再来看看钟面,这里有龙、凤、鹤、狮、独角牛,以及飞天、彩云、蔓草等,花纹线条流畅、首尾相接,它们分别代表着道教法规、富贵权势、天上人间,以及现世未来,是一幅集福、权、贵为一体的宗教纹饰画,特别珍贵的是这篇唐睿宗李旦亲笔所书的铭文。李旦的真迹共有三处:孔子庙堂碑、顺陵碑以及景云钟铭文。因孔子庙堂碑和顺陵碑都己被毁,所以现在李旦的真迹就仅存景云钟铭文一处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道教的玄妙,以及景云钟的制作,无论是从书法的角度,还是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座坐落于四条大街交会处己600多年的钟楼吧,我们先从屋檐讲起,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钟楼有三层屋檐,其实它只有两层,也就是说在二楼是一层楼两层檐,那么为什么要把屋檐做得这么复杂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屋檐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尊严和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就是同样的重檐屋顶也有着最尊与次之的区别,重檐庑殿为最尊,比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重檐歇山次之,比如北京天安门。钟楼采用的四角攒尖顶形式,这种形式最早出现在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上,此外在宋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楼、台、亭、阁采用这种形式,到了明清这种形式就更加兴盛起来。大家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四周的建筑都很漂亮,可这在过去是完全行不通的。普通老百姓盖房子只能盖单檐房屋,重檐在皇家建筑里才能出现。也许有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在屋顶的四翼角戗脊上有一排动物形状的构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仙人、走兽。我们依次来看一下:第一个是仙人,在它后边分别是行龙、飞凤、行狮、天马、海马、飞鱼、押鱼,这几种走兽都有其一定的寓意。龙风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狮子是兽中之王、镇山之王;天马、海马象征皇家的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飞鱼、押鱼是海中异兽,据说可兴云作雨、镇火防灾。建筑工匠们巧妙地将政治象征、艺术装饰和实用构件统一在一起,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我们再往下看,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小块木料拼合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为什么叫斗拱呢?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故需要有一种构件托住屋檐下的仿和椽。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弓形短木称为拱;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相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即称为斗拱。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斗拱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构件,一块块小木料组合起来居然可以挑托起那么沉重、那样深远的屋檐,这是我国古代工匠一项了不起的创造。
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古建筑的门窗是与人接触最多的部分,在它们身上自然集中地进行了多种装饰处理。大家现在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回味无穷的历史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若朋友们感兴趣,不妨仔细研究一下, 看看您能猜对多少。
进入钟楼一楼大厅。首先请大家抬兴看:顶部一个个的木方框叫天花,中央圆形的叫藻井。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古代工匠常常在梁的下方用天花枋组成一个一个的木方框,上面贴有彩色图案的纸,或者直接在上面施彩绘。钟楼的天花都是直接施彩绘的,共184块,有艳丽的牡丹,有素雅的水仙,有傲雪的红梅,有清幽的兰花,一年四季就在这小小的四方之间争娇斗奇。在讲藻井之前,我想先请朋友们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图案呢?有朋友说这是城市的中心点,还有朋友说是云彩,我给大家讲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听完后大家就会明白了:传说关中地区过去常闹水灾,每一年都会发生一次,有位道十看过风水后说:钟楼东半里,地下有一川口,川口里有一条大鳌鱼,每一年这条大鳌鱼都会按时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它这一露头,关中地区便会汪洋一片,知县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命工匠将原钟楼拆除,在它的东半里,一个十字交叉路口处重新建了一座钟楼,钟楼建好后,果然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工匠在施藻井彩绘的时候,就做了这样一幅“霞光万道”图,大家看这幅图案像不像太阳照在井眼里泛出的七色波纹呢?这正是: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
三分钟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
今天我们要去丽江古城游览。我国有两大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分列一南一北,各具特色,北方是山西的平遥古城,南方是云南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由大研、白沙、束河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建单元组成,大研古城是它们的集中代表,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大研古城叫做丽江古城。从地域来讲,丽江大研古城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少数民族高原古城。
古城形成于宋末元初,明清以来一直是滇西北商贸中心和连接滇川藏的茶马古道重镇,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古城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左右,居住着6200余户人家,常住人口约有2.5万多人,其中纳西族人口约占67%。丽江古城在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脚下是“巴格图”,又叫青蛙八卦图,是纳西先民根据五行学说创造的占卜工具。图案正中爬着一只青蛙,背上似有占卜经文,腹部横穿着一支箭,象征五方五行五色八位。箭杆朝东,象征“木”,木色青;蛙嘴朝南,嘴吐“火”,火色红;蛙腹居中,化为“土”,土色黄;箭头朝西,象征“铁”,铁色白;蛙尾朝北,撒出“水”,水色黑。此外,蛙的左肢指向东南,右肢指向西南,左脚指向东北,右脚指向西北,加上东、南、西、北,象征八方卦位。图案周围标有十二种动物形象,从正东方起的次序是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子鼠、丑牛。这样,木、火、土、铁、水五行各配公母而得十,然后循环配与十二种动物而得六十序数。巴格图对研究纳西先民的原始宇宙观,乃至对研究八卦起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游客们,现在我们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广场,它是由成排连接的铺面围成的一块近似长方形的广场街面,街场占地约有6亩。为什么叫四方街,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广场的形状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叫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也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我国南方也有一条被称为“茶马古道”的贸易通道,它是藏区以及丽江的马匹、毛皮、药材等特产和南方的茶叶、丝绸、珠宝等商品的一条贸易通道,丽江古城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而四方街则是这个重镇的贸易中心。
也许大家已注意到四方街并不水平,而是向东稍有倾斜,这是为什么呢?四方街就如纳西谚语所说的,是个除了鸡辔头什么都有卖的热闹集市,没几天就会有许多垃圾,古城又没有固定的清洁工,古城人民就根据地势,巧妙地利用西河水自然冲洗街场。做法是:下午集市散了,人们就用三块铺板在街头河上一闸,西河水就漫上河岸流向街场,四周店铺的主人则用棍子乘着水势挑拨,污水流入东河,去灌溉千顷农田。利用河水自流洗街,既干净,又免了扫地之劳,这在我国的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科贡坊。丽江在清朝的雍正元年,也就是公元1720xx年实行“改土归流”,即由原来的土司统治改变为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统治,丽江从此就由封建领主社会进入了封建地主社会。社会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民间子弟的读书热情,从“改土归流”到清末废除科举180年的时间里,丽江先后出了六十几位举人和七位进士。“一门三举”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足为奇,可在丽江这样一个长期由土司统治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却是一桩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这里建了一座两层的科贡坊。清朝末年,这个小巷里又出了丽江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于是乡亲们在被烧毁后的原址上重建科贡坊,并且升为三层。实际上,从“改土归流”到清末取消科举,光古城就有两家“一门三举”。现在,人口只有三十多万的纳西族,却拥有成百的专家教授;每年的高考录取人数,按人口平均数在省内也一直名列前茅。可以说,纳西族是一个崇尚文化、善于学习的民族。
游客们,谢谢大家的配合。下面,游客们可以自由活动1小时。活动完了就到这儿来集合。注意安全哟!
三分钟导游词篇七
曾经多次,在旅行杂志上看到有关丽江的文字。在那些文章中,只能恍恍惚惚的勾勒出丽江大致的一个模样。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决定亲自前去看看。
真正到了,才发现丽江的魅力是什么都无法掩盖的。
尽管丽江经历过一次地震的打击,然而古城现今所呈现的完好,真的令人赞叹。
虽然游客很多,但仍不妨碍欣赏它安静的极致的美丽。
如若说西湖的平静无澜似内蕴丰厚的词人,太湖的烟波浩渺如风姿绰约的美妇,那在我眼中,这丽江,更像是在深闺中尚未出嫁的少女,带着无知的清澈的眼神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而她的无知,却不是因为愚笨和与世隔绝,而是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信任,对人性最纯本质的追求。
沿着丽江古城的青石板路踽踽独行,尽管身边喧嚣熙攘,但当听着脚板与青石的叩叩声时,心中是无比宁静的。只想一辈子都住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像是远古的生存方式。哪怕艰苦,哪怕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然而只要能与这石板路、青石桥、清澈流水为伴,天天微风拂面,柳丝飞动眼前,就已经无憾了。
怀着如斯心情信步于此,无需多虑下一步应踏向何处,只要与这秀美相伴就已不必再言。不怕迷路,反正无论何时,古城的古朴民风自会指领着我哪里才是归途。而现在,只需要抽出平日生活中万分宝贵的几个小时来平静游览,就已足够。
途中经过无数小店,里面的东西,廉价精致,爱不释手。早已没有如此的冲动,想要购下着许多的东西,哪怕带回去亦是无用,但现在拈在手上,就无论如何都不想放下了。
可着终归是不可能的。再三的权衡利弊,买了一条带着复古风格的手链。戴在纤细的手臂上,略略大些,沿着小臂上下滑动。链上的小小零碎oo簌簌得响个不停,却怎么也不会感到心烦。正如这古镇,总是安静而不焦躁的。如此想来,无论平日里多么性急且精于算计的人,到了这里,都是免不了会停下脚步驻足欣赏的吧!什么侃价的本领,在这里,用的话真的会觉得羞愧。
清澈的水流,不带一丝污浊。河底的幼鱼,灵动的摆动着鱼尾,轻轻巧巧的拨动一丝的水花游过身边。看着它们的时候,嘴角是忍不住要带笑的。像是看着刚出生的幼童,带着未曾历经沧桑变动的空灵的活泼滑过心田,撩拨起心弦的微微颤抖,抖起一波温柔。
不禁想起了那个极可爱的造句:“鱼儿游过了,水很活泼。”
我想,也只有孩童的心性才会有这么特别的想象吧!同样,也只有怀着孩童般未曾受到玷污的心灵静静观赏,才会发现丽江古城的美丽。
生活中的有些事,总归是身不由己的。但我所庆幸的,是还有丽江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我平静下来,甚至安于生活在这里,每一天,只要能看着这古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每一座石桥,就好。
所以哪怕离开了,只要,在这里,我回归了本性的纯真。就像个孩子一样,做些什么,都不必计较后果,只要开心,只要觉得这世界纯洁无匹,就不会遗憾了。
小桥、流水、人家,用心灵深处最最清澈的地方,我永远怀念。
三分钟导游词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
恭亲王府原是“千古第一贪”的和?的家,后被嘉庆帝立下二十四条罪状,抄了他的家充公,因最后一任主人是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讠斤,所以称为恭亲王府。
北京城两龙脉,一是京城中轴线,二是护城河。故宫就坐落在中轴线的头上。而恭亲王府就坐落在两龙脉相交之处。和?曾大言不惭说:“皇上坐龙头,我坐龙尾。龙头虽掌大局,却还要龙尾行大事。”听听,和?野心之勃勃,真不愧“千古第一贪”!
恭亲王府内,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这“蝙蝠”并不是真实的蝙蝠,而形似蝙蝠的建筑。和?想让自己很幸福,便取“福”的谐音字“蝠”,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
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只硕大的“蝙蝠”。这是一只形似蝙蝠的池塘,名曰“福池”。池岸边随意错落着假山碎石。福池周围栽满了榆树,榆树的果、叶形似铜钱,每当铜钱般的果、叶掉入福池时,和?就会笑哈哈:“天上掉下的钱,进入我的‘聚宝盆’,地上的钱也是流入我和?的囊袋中。”这话可真不假!
我们顺着福池潺潺流水走,便来一扇门前。这是一扇精美绝伦的西洋门,色彩鲜艳,做工精细。据说这也是他二十四条罪状之一。因为这一扇西洋门是仿造皇家园林——万寿园里的西洋门造的。
进了西洋门,绕过“送子观音”石雕,便是和?家的戏园了。戏园前是一片花园,修剪整齐的灌木丛中开着些许花儿。《环珠格格》中“香妃戏蝶”这出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全北京城只有两处是满地青砖,一是故宫的太和殿,二便是和?家的戏台了。因为青砖的扩音效果十分好,所以在戏台上唱戏不需要任何扩音工具,偌大的戏场人人都能听到音乐,能站在遍地青砖的戏台上为和?等权贵大臣唱戏也是一种殊荣了。
穿过雕刻精细的朱栏长廊,便来到了和?的书斋。书斋四面假山竹林环合,清幽宁静。整个恭亲王府,就它不是用石砖砌的。这座书斋是用一种特殊的竹料建成的,冬暖夏凉,和?最爱待在这里了。
出书斋,前面那座十分大气的建筑就是正殿——和?会客的地方。要上正殿,有一条很特别的路,只有一节阶梯,然后就是一条笔直平缓的坡路,因为和?说过他这一世,只有年少时吃过苦,然后就一路平步青云,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颠峰。我们可以跨过最底下的一节阶梯,免吃一点苦,直接“平步青云”。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孝庄太后年老病重之时,极其爱戴她的皇孙——康熙帝,心情极其郁闷。他让侍女苏麻喇姑准备好纸笔,大笔一挥,写了一个“福”字。写完之后,玄烨和苏麻喇姑看着那个“福”字惊呆了——那个字苍劲有力,十分潇洒。细一看,竟看见了多个词组:多田,多子,多才,多寿……这不就是皇祖母的心愿吗?康熙帝越看越满意,便命人把这个“福”字拓在一块巨石上。结果,久病多时的太皇太后很快康复了!康熙帝大喜,决定将这块饱含吉祥福瑞气息的巨石代代相传,让爱新觉罗家族世代昌盛。
只可惜传到乾隆手中,就被别人偷出了皇宫。这个人就是和?。现在这块福石就在我们正殿脚下,只露出写有“福”字的一面。这个“福”便是恭亲王府的第一万个福,寓意“万福”。和?还神气地说:“皇上是‘万岁’,我是‘万福’!”后来,嘉庆帝抄他家时,本想把福石搬回皇宫,可还是没有搬成。和?太狡猾了,他用石块砌了一座形似蝙蝠的福山,在“福”字左右各砌了一条龙,寓意“龙坐江山”,嘉庆帝不想自毁“江山”,便把福石留了下来。
恭王府概述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使用古游网的导游服务:
王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宫廷文化和平民文化的桥梁,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代表着中国的王府文化。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皇帝就褫夺了和?军机大臣和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全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归了“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嘉庆胞弟庆僖亲王永?所有。与此同时,嫁给和?儿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聚财的说法。新中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
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恭王府的开放,早在30年前,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将三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给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
王府占地约3.1万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建筑,由严格的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殿七间,左右有配殿。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规模也是王府中最高的。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我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
现在就请您跟随我们的讲解,游览一下这历尽苍桑、重现世人的恭王府吧。
门外院落
首先给您介绍一下王府主体院落之外的部分。在府邸大门外并列有东西两组院落。
西侧一组院落在三间正门两侧开有两座罩子门通向东、西两路院落,门的前方纵列着四排房屋,每排房屋当中各有一座阿思门,东边的阿思门外有一座影壁。
西侧院落南边沿围墙有两排倒座房,是王府的办事机构用房:前排东侧为回事处、随侍处,中间为管事处,西侧为佐领处、档子房、管领处、庄园处、置办处等,后排为粮仓房;两排倒座之间有东房一排,为裁房、厨房、水屋等。
东侧一组院落中南边沿围墙也有一排倒座房,为王府的兵房,驻有护卫王府的旗兵十余名;北边有一组四合院落,据说载滢回府时在此居住。
当时王府的总出入门就开在东侧院落的东墙上。
好了,下面我们将按照由中路入东路,转中路进西路最后到达后罩楼的顺序带领您转转这重新修缮的恭王府。
正门
中路有正门两重,均朝南。现在您要走入的是恭王府府邸的正门,大门面阔三开间,外置石狮子一对,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有12排,代表亲王的爵位。
经过这中路的第一个小院,接下来您还需走过这面阔5间的二门,才能进入王府的中心区域。二门内是正殿及东西配殿,其后为后殿及东西配殿。
向里走您马上会看到的是修复后的银安殿。
银安殿
银安殿俗呼银銮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它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在经过修复,虽不能与原来的完全一样,但还是能让您体会到它的宏伟与庄重,感受到它的神韵。
现在让我们先去游览一下东路的主要建筑。下一个景点是多福轩。
05多福轩
多福轩采用小五架梁式的明代建筑风格。这里是奕?的会客处,保存着一些漂亮的凤凰彩绘,因其内部悬挂许多“福寿匾”而得名。多福轩内6个书架4个多宝格每个都是4米多高,全是用楠木复原的。
轩前院子内有古藤萝一架,被称为“藤莹架”,据考已生长200多年,在北京是不多见的。因此这个院子又被称为“藤萝院”。
绕过多福轩,您将进入东路的最后一个院子,看到后院的正厅乐道堂。
乐道堂及嘉乐堂
这里恭亲王奕忻起居的地方。奕为皇子时,道光帝曾赐“乐道堂”匾额一方,此堂因此得名。
东路游览完了,现在请您向西走,去参观中路后院的嘉乐堂。
嘉乐堂五开间、硬山顶、前出廊,是和?时期的建筑,悬挂“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从证实。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这就印证了民间对于王府内有座神殿的传说。
看过了银安殿和嘉乐堂,想必您已经发现了,这中轴线上建筑物的屋顶都用绿琉璃瓦、脊吻兽,而配殿屋皆用灰筒瓦。
三分钟导游词篇九
北京清,有十帝王的王子封了王位,有亲王、郡王封号的有七十个。
为了显示他们的特殊地位和便于管理,清王府一般都设在内城。
“铁帽王府”。清初对入关有功的8家王爵,封为世袭罔替,俗称“铁帽王”,他们的王府就叫铁帽王府,共有8处,5处在西城,三处在东城。
以后又封了几个铁帽王,共12个世袭罔替王爵。
北京有两个恭亲王,一个是顺治皇帝的第五子常宁,府址在今东四十条。
另一个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奕_,1852年将原庆王府转赐奕_,此处原是和?宅,位于前海西街17号,这个恭王府是保护得最好的一个王府。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17号,是清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据说恭王府总面积为一百多亩。相当于中山公园,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的宅邸。
1996年10月起开放的只是恭王府的后花园,占地9亩,但其规模已经是非常可观的。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过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修假山。
垂花门,因门上有两个倒垂的花卉而得名,门前的两棵龙瓜槐在和?居住时就有,这种树比较珍贵。
垂花门内的牡丹院,院中有紫藤萝架。 院子正中造形呈蝙蝠形状的小湖。
在清的北京,往住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亲王府是少有的几个享此殊荣的王府之一。
西式门,据说在当时在北京只有3个。这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另一绝是戏楼和福字碑。
花院门内的假山石,起到影壁的作用, 名称为“独乐峰”。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国库十几年的总收入,所以有“和?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2月22日和?被“赐令自尽”。
三分钟导游词篇十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700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20xx年间,先后有20 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
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玄奘故里、开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阳殷墟、羑里城(《周易》发源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南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商丘阏伯台(火的发源地)、燧人氏墓、花木兰祠、淮阳太昊陵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古都,现在都有新的景点出现。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启用的,不仅馆藏丰富,而且建筑宏伟独特,许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向旅游者展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旅游者置身其间,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还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我们说,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 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几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二十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xx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旅游创汇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7%和152%;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80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6%和63.8%;实现旅游总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65.2%,相当于全省gdp的7.2%。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关林、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26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郑州新郑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内陆地区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为国际机场。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把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四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旅游线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作为旅游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其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旅游线,以"三点一线"丰富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敬、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和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加速全省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三分钟导游词篇十一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700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 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
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玄奘故里、开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阳殷墟、羑里城(《周易》发源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南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商丘阏伯台(火的发源地)、燧人氏墓、花木兰祠、淮阳太昊陵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古都,现在都有新的景点出现。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启用的,不仅馆藏丰富,而且建筑宏伟独特,许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向旅游者展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旅游者置身其间,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还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我们说,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 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几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二十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xx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旅游创汇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7%和152%;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80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6%和63.8%;实现旅游总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65.2%,相当于全省gdp的7.2%。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关林、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26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郑州新郑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内陆地区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为国际机场。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把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四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旅游线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作为旅游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其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旅游线,以"三点一线"丰富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敬、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和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加速全省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三分钟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20xx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20xx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三分钟导游词篇十三
(进午门之后)进了故宫,大家首先看见的就是人……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到这里呢?因为明朝永乐年间,一百万劳工花了十四年的时间修筑起来的故宫是世界是最大的宫殿,非常有名,每天都有数万名游客来这里观光。
故宫的面积约是天-安-门广场的两倍,比凡尔赛宫殿还大,是日本平安神宫的十倍左右。故宫的历史开始于570年前,请大家把思绪拉回到570年前来游览故宫吧!
这个建筑是故宫朝南的正门,叫作午门。午是正晌午时的午,是位于正中的意思。午门的下面,有五个拱门,正中间的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即使地位很高的大臣,也只能使用两侧的门;地方上的诸候只能使用最两端的小门。这些都是根据身份,等级来严格规定的。过去,只有皇后在结婚的时候,才能从午门进入一次,其它女性一律禁止出入午门。当然现在是谁都可以进啦。过去对皇帝的心腹都是这样严厉,一般百姓就更不用提啦。连靠近故宫都不行。所以,这个故宫又被称作紫禁城。紫是紫色的紫。过去有天帝之子,老子住的地方当然也得是紫色的宫殿才中!于是,用了个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内的禁字,也就是禁止随便进放的意思。
这正中的路是皇帝专用的。这条但是故宫的中轴线,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主要建筑大多都沿着这个中轴线而建,两边的建筑也多是对称的。皇帝的宫殿位于这中轴线的中间,显示着”普天之下,唯我独尊”。这条路是用大理石铺成的。请看,这大理石路比两边的路高出一块儿来。当皇帝将走这段路时,还要在上面铺上地毯之类的东西,这样就高了。所以纵然皇帝身材短小,在这上面一走,也显得高大伟岸!
皇帝是了不起的”爷们儿”,这中间的门也是了不起的”爷门儿”。每当皇帝经过这中间的门时,都要敲响大钟、大鼓伴奏才行。皇帝就这样迈着步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真戳威严无比!皇帝打心眼儿里感觉到:看!还是老子伟大!下面,我们大家也假装当回皇帝,体会一下皇帝走路的感觉吧!
(在太和门前)这个建筑叫太和门,是故宫里最大的木制大门。在这个大门的前面,放有一对狮子,这是明代用青铜的。狮子强悍,吼声震天,使百兽惧怕,放在这里,代表着皇帝的威严。那里有个石头做的像邮筒似的东西,那是大臣,诸候求皇帝时,要写申请书放在里边,由皇帝的仆人转达给皇帝:”万岁,此人求见,可以吗?””好。””是,遵命。”就可以有进了。如果皇帝狱:”不行!”那求见的人就会被撵走。和它相对称的那边,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它的形状像一个大印,象征着皇帝的权力。也就是说:老子的权力坚如磐石,不管世间有何变动,老子的权力永远不变!
(经过太和门之后)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建筑物,并且是过去北京城最高的建筑物。皇帝下令:任何人的房子也不能高出老子的房子。所以京城只好建了平房,北京过去曾被称为”平房之都”,
下边的广场是太和殿广场,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如果不建这个广场或是建个小广场,那么,人们就不会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只有建这么大的广场,站在这里向对面看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再加上下面白色的石台,给人以豪华绚烂之感。举行大典的时候,皇帝坐在太和殿正中的御座;文武百官跪伏在广常那时还要往石台上的大鼎里放入绿叶松枝燃烧,弄得烟雾缭绕,太和殿直就像云中楼阁一样,文武百官仰望着云中楼阁呼万岁,坐在御座上的皇帝感觉是多么良好,就可想而知啦。
(在太和殿广场)尽管故宫周围有十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皇帝还是担心有人挖地道钻进故宫暗杀他,吓得睡不好觉,,绞尽脑汁想了个办法,就是把广场用十五层砖横、竖交叉地铺严实了,才终于放下心来。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权力斗争是何等激烈!当然在大典时,文武百官三呼万岁,但皇帝还是怀有戒心:这里面,这家伙,那家伙,说不定哪个家伙想暗杀老子,不注意哪行!这广场的砖层大约有三、四米深。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这个由石头做成的东西叫嘉量,嘉量是当时的标准度量衡,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里自然有数。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东西,叫作日晷。发音和日记一样,但不是日记,是用来看时间的石头表。皇帝的意思是:重量和时间的基准都在老子这里。
那边有鹤和龟,”千年仙鹤,万年龟”,是长寿的象征。不过,中国和日本不同,是颠倒过来说的,叫作”万年仙鹤,千年龟”。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大概是过去日本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了词句之后,乘船归国途中,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产生混乱,记颠倒了。还有许多例子,如:日本讲良妻贤母,中国讲贤妻良母;日本讲平和,中国讲和平;日本讲-法政大学,而在中国叫作政法大学。文章的意思完全一样,但只是顺序不同,大概就是乘船颠簸所致。那鹤和龟不单是一种装饰物,也是一种香炉。它们的背都盖着盖儿,每当大典时,就把盖掀起来,放入檀香燃烧,那烟就从它们的嘴里缓缓溢出,就好像它们都在吞云吐雾一样。
请大家从石台上回头看广常我们进了故宫之后还没有看见过树。为什么在这么宽阔的地方连一树都不种呢?……不是为了防止暗杀,而是为了制造气氛。如果种了树,郁郁葱葱一片绿,鸟儿在上面又唱又叫的,就会呈现出生活的气息。如果不种绎,就会产生庄严的气氛。我们来想像一下:过去大臣、诸候要见皇帝时,全都得从天-安-门走着进来,走在宽阔的路上看着高大的建筑,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大臣、诸候就会越走越感到压力沉重,当走到皇帝面前时,就会自然地双腿打着哆嗦跪下来了。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三岁时当上皇帝的,他即位时的御座就在太和殿的正中。现在开始五分钟自由活动,五分钟后在那凉快的地方集合。请。
三分钟导游词篇十四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昔日的皇家宫殿。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号称10米的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故宫在施工征集了全国著名的工匠23万,民夫100万人。所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河北曲阳县。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烧的。宫殿墙壁上所用的红色,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的烟筒山。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
我们眼前的建筑叫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俗称五凤楼。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到了清代这种活动就取消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关于“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戏剧午台上及野史小说敷衍而来的。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门廷杖,当然严重的可能也有被当场打死的。
(进午门后金水桥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故宫里面,在正式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故宫的布局和参观路线。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在这样大的面积上,集各种建筑手法,建造一组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不但没有纷杂现象,反而给人以结构严谨,色彩辉煌和布局规整的感觉,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红,这条中轴线和整座北京城有机地结为一体,北从钟楼,南至永定门,总长度约8公里,皇家禁区苑内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的“尊严”和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故宫分外朝内廷。现在我们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门。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的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的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东边立的为雄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千秋万代。我们眼前的这条小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
(在太和门前)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个庞大的“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三台中有三层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国内最高大、最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边蜿蜒绕过英武殿、太和门、文华殿流出宫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故宫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轴线外,还用了各种手法,使宫城中各组建筑独具特色。比如殿基的处理,殿顶的形式,吻兽和垂脊兽的数目,彩绘图案的规制等等。这样,不仅使主要建筑更显得高大,壮观,而且还表现了宫中建筑的等级差别。民间传说故宫有房9999间半,说天上的皇宫一共有房10000间,地上的皇帝自称“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就少了半间。这半间房在哪儿呢?它指的便是文渊阁西头那一小间。实际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间,所谓的这半间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一间,面积虽小,仅能容纳一个楼梯,但它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楼下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地方,为了照顾布局上的美观,所以把西头一间建造的格外小。
(经过太和门之后)
女士们、先生们,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周围有一些大
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宫里一共有308个大缸,是用来储水防炎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那是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层层石台,如同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样。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上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吕级跪伏在广场,仰望着云中楼阁山呼万岁,以显示皇帝无上权威与尊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xx多年的封建统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这是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个省。殿外左右安放四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作为贮水防火之用。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这个由铅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中自然有数。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测时仪。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的基准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死,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是皇帝宝座,后经修复展出。
(带客人至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处)
古人把陈设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学不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备不虞。
清代时,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质量分类三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
缸。然而这些鎏金铜缸没有逃脱侵略者刺刀刮体的厄运。侵略者是谁?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占紫禁城。救死扶伤和军官们烧、杀、抢、掠,从宫中及颐和园等处动掠夺的文物在各侵略国使馆区堆积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伦敦、巴黎、纽约博物馆攫为已有。这一切包括眼前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伪统治时期,大缸被拉出宫门,装上日本侵略军的卡车,用去制作子弹,再反过来屠杀我国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这个方形建筑是中和殿。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到此暂坐休息,会见一些官员。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坛祭祀时,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要来这里阅视种子、农具、祝文。这里现在陈列的是乾隆年间的两面三刀顶肩舆,即八抬大轿
城角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
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搂。
三分钟导游词篇十五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700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 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
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玄奘故里、开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阳殷墟、羑里城(《周易》发源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南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商丘阏伯台(火的发源地)、燧人氏墓、花木兰祠、淮阳太昊陵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古都,现在都有新的景点出现。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启用的,不仅馆藏丰富,而且建筑宏伟独特,许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向旅游者展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旅游者置身其间,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还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我们说,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 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几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二十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__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5万人次,旅游创汇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7%和152%;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80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6%和63.8%;实现旅游总收入573亿元,同比增长65.2%,相当于全省gdp的7.2%。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关林、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26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
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郑州新郑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内陆地区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为国际机场。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把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四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旅游线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作为旅游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其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旅游线,以"三点一线"丰富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敬、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和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加速全省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