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书记民情日记(模板22篇)
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这些范文不仅提供了结构和内容的参考,还展示了不同的写作风格。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一
8月28日晚7点多钟,我如约来到玉溪镇四方井社区开展“夜话”。尽管天气炎热,但居民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热情不减,小小会议室里挤满了30多个人。
当前,宜章正处于转型赶超、提速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城区大建设、“创园”、“创文”关键时期,社区工作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点更多、线更长、面更广。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家园的工作局面,让来自四方的居民,管理好四方,富裕好四方,成为今晚的共同话题。
“社区干部待遇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贸市场的卫生管理要形成长效机制。”
“有些热心同志想为社区建设出点力,但苦于没有服务平台。”
……。
时代在进步,群众觉悟也在提高,大家都把社区当成一个共生共荣的大家庭,紧紧围绕建设美好家园踊跃发言,献计献策。“夜话”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多钟。
回到宿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管好一个大家庭,最重要的还是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的“小巷总理”作用和社区居民的主人翁作用,整合各部门服务职能,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工作大网格,为这个大家庭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二
近日,我们对所任职的关阳司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挖掘,通过走访交谈,大体了解掌握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令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一丝担忧。欣喜的是本地仍保留着许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仍在不遗余力地将其发扬光大;担的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的现象似乎越来越不可避免。同时,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抢救和申报工作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了保护和抢救的困境。因此,采取措施留住根脉,积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在必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有效解决传承人的问题便成了关键。而现代人不论思想还是行动似乎更钟情于停留在“流行”层面上的现代文化,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的绊脚石。
走访过程中,我们与李宪柏老人进行了详细的交谈,交谈过程中他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李宪柏老人现年79岁,虽年事已高,但仍痴迷于民间文艺演出,在这方面,他可是全能人才,吹拉谈唱样样都行,作为关阳司社区文化剧团的带头人,他从1951年就开始学习戏剧演出,因当时的生活条件太差,跟老师学习便成了一种奢望,之所以走到今天,完全是凭着自己对戏剧演出的痴迷和热爱以及其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他的一个心愿便是希望把这些民俗文化、技艺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在教授过程中,少之又少的学习者及其冷淡的学习态度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无奈和担忧中。的确,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民俗文化及技艺的关注度是越来越低了。同时他也谈到,现在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已失传,很是让人心痛,谈到此,老人沉默了,我们也沉默了,此时此刻,或许唯有沉默才能诠释出些什么……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形势并不乐观,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我们坚信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屮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积极从法律保护、活动保护、传习保护、传人保护、制度保护等方面去探索,不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i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曙光永远照亮全世界!
xxxx年4月21日星期二多云。
在镇关阳司社区活跃着一支老年人队伍,他们以社区“文化大院”
为家,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中老年门球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过去城里人打的门球,如今在农村也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每天早上,社区文化大院的门球场便成了老年门球爱好者的乐园。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了老年门球队,虽然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79岁,但他们仍然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打起球来都非常认真,挥杆不辍,上了球场一点都不含糊,这支看似平凡的老年门球队却在市县级组织的老年门球比赛中多次获奖。不少老年人说,他们已经离不开门球了,一天不打手就痒痒。
为了更直接地了解门球这种运动,在老人们的指导下,我也小试了几把,打过之后才发现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容易,往往一杆失误,就接连失误,看来其屮的学问还是蛮大的。此时,李宪柏老人告诉我,打门球一定要掌握好力度,调整好心态,在接送球的处理上要求稳、不冒险,然后他给我示范了几个动作,并嘱咐我说要想打好球,一定要多打、多练。之后,我加入了老年门球队的分组对抗赛,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和浑身的轻松劲说明此时的输赢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作为最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之一,门球运动有着别的运动所没有的很多优势,既不剧烈,又很优雅,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时代精神,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农村道德新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xxxx年4月22日星期三多云转晴。
关阳司老年艺术团作为关阳司社区文化大院的又一亮点,积极开展传统的戏剧、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演出,演农民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自然让农民观众感到亲切,自娱自乐唱大戏已渐渐成为本地主要的文化表现形式。
为了捕捉那种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今天我特地到文化大院跟剧团成员进行了访谈和交流。在谈到村里唱戏的情况时,作为剧团团长的李宪柏老人顿时来了兴致。他说村里共排演过传统戏剧50多出,先后参加过庙会演出、乡镇文化汇演、春节期间到乡村演出等,所到之处都非常受父老乡亲的欢迎和好评。,特别是一些传统梆子戏,如《秦英征西》、《五凤岭》、《两狼山》等,大家更是百看不厌。刘美玲、鞠凡生老人的山东快书也是让人大呼过癮。说到这里,李宪柏老人一往情深地回味着那些令人神往的日子:“虽然大伙年龄都不小了,但演出都是自觉奉献,六月天还常常组织起来演上几场,每次看到大家伙那么喜爱我们的戏曲,就觉得高兴,再苦再累也值得!”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修饰,折射出的却是高尚的情操和无私的奉献,本次访谈在敬佩和感恩中渐入尾声。
的确,新农村建设不仅应当满足农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来自民间、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特别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戏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结语。
通过这几天一系列的访谈交流,心中感慨颇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急剧增长,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如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传统文化载体持续缩减等,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改善、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农村的老年文化生活,既是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具有促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意义。
一直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老人,他们的文化生活过得单调乏味。他们大多分散居住,年轻时靠务农为生,老了靠子女赡养,经济不充裕,而且大多文化程度都不高,有不少还是文盲,加上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老人的年纪大了,行动迟缓了,生理、心理功能的衰退,精力体力的不支,使老人们产生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如今,经济条件好了,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温饱,更期望精神上的满足,老人们需要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化食粮,不仅需要享受文化,更需要参与文化,他们也希望像城里的老人那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然而经调查得知,当前农村老年群体自身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弱点:一是人数众多,但因家庭、个人性格、经济条件等不同,因而对文化活动项目的选择、参与兴趣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集体观念、组织观念淡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活动缺乏凝聚力。三是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参与文化活动的情绪不稳定。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忽冷忽热,摇摆不定。这些都为组织和开展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从实际出发,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文化程度的高低,选择适合老年人口味的文化娱乐项目。同时要提高认识,加大宣传,积极挖掘和保护颇具“乡村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
其次,以生活环境和地域选择适合老年人的活动项目。如老年门球、戏曲演出、秧歌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近郊和偏远山区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农民文化需求层次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再次,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力度,壮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鼓励民间艺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多创作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节目。如组织培训班,对农村中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组织、弓丨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燎原的火种;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文化活动,在农闲时节大张旗鼓地开展适合农民的文化活动等。
最后,多措并举促“乡风文明”。加强集体文化事业建设,要创建并大力完善农村文化大院,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组建业余团队,发挥骨干作用,使农民的文化生活由零散无序向集中有序转变;结合各地农村文化亮点,打造丰富多彩的农村特色文化生活,并不定期地组织村与村之间、乡镇之间、城乡之间的老年文化交流活动,激发老人的参与热情和展示、争光的积极性。
农村老年人文化的开展,活跃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的现象,同时培养了农村老年人新的兴趣爱好,解决了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使他们精神上有新的依托,思想上有新的追求,生活上有新的乐趣,这对促进老年群体的稳定、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三
今天,镇里考虑到村里各方面条件太艰苦,想安排我在镇里食宿,我婉言拒绝了,我是来扎根农村工作的,不是来享乐的。组织上选派我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同时也感受到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把村庄当成我的家,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发挥“第一书记”的职能,干好“第一书记”的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把村庄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激励着我们热爱家乡、干事创业、无私奉献。今天,我正式在村庄安营扎寨了,也正式开展“第一书记”工作了。上午,我和村里负责人孙先勇同志进行了座谈,知道他是本村出生,很早以前外出经商,20镇党委通过“能人治村”工程将他请回村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村里整体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村庄发展建设带来生机活力,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和信任。他放弃自己的事业,甘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并制定了长远规划,描绘了宏伟蓝图,这种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很让我佩服,我要好好向他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一定积极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今天是周六,上午和村文书孙先东同志进行了座谈。他就担任了村文书,对村里情况非常熟悉,这也是我找他谈话的目的。我向他了解了村庄发展历史、人口情况、耕地面积、经济收入、贫困户情况、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情况,初步从面上掌握村庄情况,以后还要深入细致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从这基本功做起。
家里的房子马上开始装修了,本来和妻子约好下午去看家具和装饰材料的,我是靠不上,只能她多辛苦一些,全家很支持我的工作,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十分感激他们,我没有理由不干好工作,用优异成绩来汇报吧。
“三夏”麦收早安排。
由于受去冬天气的影响,加之今年入夏以来气温偏低、小麦灌浆期干旱等因素,小麦生长受到影响。为了备战“三夏”麦收,上午我和胶州市驻村“第一书记”张华伟及村书记,一起到村麦田进行实地查看,发现大部分小麦受干旱原因已经干黄枯死,今年小麦收割时间要比往年提前,小麦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减产,预计本周内就要开镰收割。下午,紧急组织召开村“两委”会研究麦收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除要求快收快种外,还对秸秆禁烧、防火安全等提出具体要求,向村民宣讲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秸秆的回收利用价值,做到早计划、早筹备、早安排。自6月5日开始,村成立麦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村庄小麦收割和夏种工作。“第一书记”负责进行全天候巡查,深入到田间地头,及时解决影响麦收的各种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四
20xx年秋,组织委派我到宝丰镇任扶贫片长、石䃥村任第一书记。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本人踌躇满志地驮着铺盖卷儿住进了联系村,按照组织要求,信息到一线去采集,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作风到一线去检验,事业在一线去创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今摘录几篇民情日记与大家分享。
又见炊烟。(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又问道:“想通上电吗?”“他说不想,这样怪省钱,通电还麻烦”!其实,我想主人是用不起电,他没有经济来源,自己解决温饱都很吃力,看着他的生活状况,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那种窘境和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深刻!好在该户被评为易地搬迁户,建房、通水、通电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处,由衷的为贫困户感谢我党的英明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强烈共鸣!
又蹲茅房。(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点多钟,接到水务局干部电话,他们七点钟从县城出发到驻点村勘测安全饮水工程取水点,我和村上干部八点钟便到勘测点等待,客人没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访几户,走访过程中有些内急,屋场边有茅房一座,别致的有些像艺术品——顶尖底圆像个圆锥体,外围用麦草编织,内墙用树干和竹片固定,走进茅房,需要低着头佝偻着身子,粪池就是个泥坑,搭脚的地方使用几根花栗树棒子横断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情急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蹲下便发现头顶上有飞沫直往下飘,眯着眼观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顶上的树散落的树沫,周围夜蚊子对来人围攻偷袭,让人防不胜防,此种环境不宜久留,便仓促了事,冲出茅房长出一口气,这种情境我小时候经历过,2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尔经历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众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的现实意义及深远意义,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肩上的责任。我相信,随着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我们的乡村定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都要经常想一想在我们手上干成了哪些实事,是不是做到了恪尽职守,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想,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到“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够在服务百姓上做出成绩,在发展富民上做出贡献。
“民情日记”是“第一书记”的“大事记”,它记下的不仅仅是社区的繁杂琐事,记下的更是百姓的冷暖。心系群众所需,揣摩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理解群众心愿,“第一书记”要把社区的大事小事记在本上、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
在一条山镇北关社区,有一位受人尊敬的社区书记,居民们一提起她,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她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她尊老爱幼、团结同志、待人热情,有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她关心群众,为人朴实,待人和蔼,能与居民打成一片,一心想着为居民服务。她就是今年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北关社区党总支书记胡。
胡自20xx年任社区党总支书记以来,积极带领社区广大党员和全体干部为居民办好事、做实事,3年来,她几乎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所在社区也被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称号。
胡在刚调入北关社区工作时,分管的是党务工作和安全生产、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面对新的社区,陌生的环境是工作的一大阻力。40多岁的她,凭借一腔热血,克服各种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入户走访了北关社区的270多名党员和560户低保户,并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商业网点进行全面统计,全部计入她的“民情日记”中,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记载了社区变化的点点滴滴。
以前,北关社区上访多发频发;现在,小矛盾不出院落,大纠纷不出社区。这种和谐的良好局面都归功于胡常年走家串户,记录民情日记的好习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她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只得利用晚上抄写学习笔记,并针对北关社区下岗职工多,低保户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特困家庭及时调整了保障标准。
以党员教育抓基层党建。
作为一名基层社区书记,胡为干好基层党建工作,想了很多办法。针对北关社区党员人数多,结构复杂,离退休党员多且年龄偏大的实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听取党员意见和建议,对常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会和缴纳党费的党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教育,使得他们重新回到了组织中。为了解决党员活动场地问题,在社区开展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活动之际,她主动与社区帮建单位、小区物业协商沟通,为社区党员搭建了三个集中活动场所。同时在社区发动党员、青年志愿者、社会组织成立了社区文化宣传队、党员互助小组、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小组等,创新组织生活模式,使得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平时,她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个人政治素养。她认为,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亲民爱民的职业道德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社区干部,构建一支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队伍。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建立班子成员联系社区群众的工作制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把为民解忧落到了实处。在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方面,她积极组织开展“党员奉献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并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当好一名评议员,带好一片居民院,帮扶一家困难户,献一技之长,作一份奉献的“五个一”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调动和激发了社区党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多年来,胡始终不渝坚持为居民服务。她对大家说:“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区工作者就是为居民服务的”。她始终将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每天来到社区除了处理正常事务,多数时间都深入居民家中,耐心地听取居民意见。街巷楼宇之间,总能看到她入户走访的身影;逢年过节,她都要到居民区里转转,看看有什么需要干的活;跟老人们聊聊家常,看看有什么需要处理的事。社区的修桥补路、疏通下水、救灾抢险、矛盾纠纷,她都能身临一线,就这样度过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
社区孤寡老人边俊花80多岁了,无人照顾,她每月都会抽出业余时间登门看望老人,和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的实际情况,并组织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打扫卫生、洗衣被、理发,过年过节还带领党总支成员给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老人一说起胡书记就泪流满面,“虽然我有儿,但失散多年,多亏了社区胡书记多年的照顾,她比我亲孩子还亲”。
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广泛信赖和一致好评。她始终本着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一名党务工作者在社区的荣光和精彩,为基层党组织在居民心中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五
今天,我来到了贫困党员李世军、丑树文、殷树发家,面对面和他们拉家常。
在老党员李世军家,我看到他正用一条独臂拿着一把扫帚,义务清理着村里水泥路上拖拉机碾下的泥土和家禽留下的粪便。我亲切的和他打招呼,介绍自己,李大爷放下扫帚,拉着我的手说:“早就听说来了个第一书记,我们都盼着呢,当年的工作队又回来喽!”走进李大爷家的泥草房,在昏暗的屋子里,看到了他那躺在病榻上的妻子,“李大爷,没人照顾你们吗?”,“嗨!孩子不在农村住,出去打工了,我身体还行”。李大爷言语不多,却很质朴实在,在我“问计”于他时,他往往是一语中的、切中要害。“送钱送物不如有个好支部,只要支部凝聚力强,带好头,咱村就是靠自己也有发展”;“咱村低洼,现在是旱田多水田少,只要鼓励帮助农民旱改水,一准丰产增收”;“河堤还要加固,不能让农田再受灾了”;“水泥板铺好了,要处理好边沟,家禽要圈起来不让上道,环境保持要靠大家,我就是起个带头作用”……。听到这一句句肺腑之言,看到眼前即便面对如此生活压力,依然乐观向上,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李大爷,我肃然起敬。临别之际,在他微微湿润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名老党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变村容村貌的期盼,对党支部战斗堡垒的坚定信心。
在老党员丑树文、殷树发家中,他们详细讲述了村里和自家的情况,由于村里地势低洼,又连续3年受水涝灾害,让赖以生存的耕地收入锐减,虽然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保障下,能够在灾后维持正常的耕种生活,但年老体衰,家底又薄,在缺少资金、技术和带头人的情况下,眼看着别人家种养殖业发展的红红火火,自己却不得不过着比较困苦的生活。低矮破旧的泥草屋、病重残缺的身体、拮据窘迫的生活,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心头一阵酸痛。但他们依然满怀热情与我一起研究致富门路,帮我出主意,为村里提建议,给我鼓劲,为我加油,让我深受触动。
这次入户走访,不仅增强了我带领全村发展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干好第一书记这份工作的信念。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六
10月29日,我刚刚打扫完办公室卫生,就听见一老太太在院里喊:“谁在这里。”我走出去,亲切地问:“大娘,你找谁啊?”老人很是吃惊,在我向其简单介绍后,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咦,看着人家办了个老年证,坐车不花钱,我寻思着咱也办个,也享受享受咱国家的这个政策。谁知道办回来一看,名倒是对,出生日期么的都不对。我想着看看谁在这里,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哩。”
我接过老年证看了看,老人名叫陈芝娩,说:“陈大娘,你要是这几天不用呢,我拿着上咱老龄委去问问,看能不能给重新办个。证件那么多,也难免出现失误,你老人家也别太生气,等办好了我给你送家去。”看出老人家有些犹豫,我说:“大娘,俺工作组的信息、联系电话咱居委会委门口公示牌上都有,错不了事。抽空我上家里再拿张照片、留个正确的信息,万一再用着喽。你老人家放心,保证给你办好。”老人家很是高兴:“不是不放心,觉得你是街道里派来的,我这样的小事你也管啊。”“我们就是来为咱老百姓办事儿的,不管事大事小,对我们来说都一样,都尽心尽力地办好!”我把老人家送出大门,老人家不住地说:“小伙子,真好,谢谢你。”
11月6日,我从老龄委领取了陈老太太新的老年证并送到了老人家里,老人那叫一个高兴啊,不停地夸我、留我吃饭,在婉拒老人的同时,我心里也特别地高兴和满足,对驻居委会工作与生活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七
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红格图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住房不安全,有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等,我们根据贫困户们不同的致贫原因,经过逐户研究,制定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每周我都抽两到三天时间去贫困家中走访,不断地去引导动员他们,从内在先改变他们,起到扶贫先扶志的效果。
前些天西沟自然村贫困户冯忠绪在家突发脑梗塞,由驻村工作队协调送往卓资县人民医院,因为送的比较及时,没有耽误他的病情。最近比较忙,今天特意抽了一点时间,带着驻村工作队成员潘利明,帮扶责任人王建新来到县医院看望冯忠绪。到了病房,冯忠绪卧病在床,两眼无神,看到我们进来之后,他的眼中才有了一丝色彩。我们一行三人问候了他的病情、和生活起居。张忠厚对我们说:“住院条件很好,吃饭也很方便,病情倒是得到了控制,但是医生说以后怕是半身不遂了,这个家才刚刚有点起色,我又得了这种病,哎!”我们听后,心中都是沉甸甸的,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去年10月份把他儿子送往乌兰察布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他的问题,今年7月也领取了异地搬迁楼房钥匙,刚刚把他鼓动起来,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充满了干劲,这才不到两月,他就病倒了,原本就很脆弱的家庭再一次的受到创伤,况且他这种病还需要专人照顾,怕是刚刚上了不到一年学的儿子要辍学照顾他。随后我安慰了冯忠绪,并对张忠厚说:“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我们尽量帮你们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及时沟通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我们工作队也会经常的看望你们,让忠绪多做恢复运动,避免瘫痪,如果能不让孩子辍学尽量别辍学,这样上学的机会不多。”张忠厚握着我的手激动的说:“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忠绪的日常起居我来照顾,决不能让侄儿念不成书。”再次地鼓励了冯忠绪,安顿他要听医生的话,注意日常饮食生活后,我们离开了医院,继续奔赴到扶贫一线上。(卓资县红召乡红格图村第一书记*飞)。
20xx年8月20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星期一,迎着朝阳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一路谈笑风生驱车赶往忻州夭村,路边绿绿的田野给农村增加了浓浓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农村最美的季节。到达驻地,简单的收拾了宿舍,开始了本周的工作。按照计划队员们继续走访20xx年识别的贫困户,今天来到家住忻州夭自然村的一户贫困家庭,户主叫孙利文,共有4口人,妻子和小儿子都有残疾,大儿子正在上幼儿园。看到我们过来,他把我们迎进了院门,整个院落显得空旷萧条而缺乏生气,他家的条件很艰苦。妻子也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坐在炕上看见我们进来冲着我们打招呼,灶台边放了很多木棍,便于妻子生火做饭,家里全凭孙利文每天放牛回来收拾。孙利文说:他家种了10亩地,养了5头牛,他和妻子享受着农村低保,这就是这家人的全部收入来源。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小儿子,孩子才3岁,从小就是“斗鸡眼”,走路总是摔跤,又没有时间和门路带孩子看病,家里仅有的几头牛也舍不得卖,自己也没去过大城市,有些担心。我们劝说道: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千万不能耽误治疗,现在才3岁正是治疗的时期,再等长大了机会就错过了,治疗的效果就不一定好了,作为父母要拿主意,下决心,尽早给孩子治疗,我们驻村工作队会积极帮助联系医院,提供的便利,让孩子尽早接受到最及时的治疗。妻子听到这,眼中满含泪水,欲言又止,孙利文若有所思,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钱是贫困群众看病的软肋。我们继续劝说道,孩子的治疗不能再耽搁了,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和完美的人生,现在国家健康扶贫的力度很大,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能达到90%,看病花不了几个钱,只是在外地医院看病必须得先期垫付,可是为了孩子也要下定决心啊。孙利文虽然应承着,但能看出男人的不易,深吸了口气,说:等秋天地里的庄稼收割了,再卖上几头牛,一定带孩子去看病。(丰镇市元山子乡忻州夭村驻村第一书记陶金)。
20xx年9月12日星期三天气晴。
5月——8月底以来,主要工作就是对贫困户重新研判以及贫困户动态调整。在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的指导下,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成员对全村的144户常住户进行了拉网式的摸底排查,积极宣传贫困户的识别标准,挨家挨户的和农户交谈并了解情况,看看有无大额支出,有无实际困难,并对每户的详细收支情况进行核算。这项工作倾注了工作人员的大量心血,有时为了更有效的做工作,常常晚上9点左右才能等到村民回家,回到村委会宿舍已是11点多。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辛苦工作,全行政村的大摸底、大排查基本结束,在对全行政村的摸底数据进一步汇总分析以后,由乡包村领导主持,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以及各自然村村民参与,召开了行政村民主评议大会,在大会上严格按照国家贫困识别标准,对所有的常住户按实际家庭情况给予了民主投票,对不符合标准的已识别贫困户予以清退;对已超过脱贫标准的予以稳定脱贫;对贫困的家庭予以纳入;对已脱贫但由于特殊情况有大额支出的予以回退。最终经过民主评议新识别7户18人,清退8户17人,稳定脱贫1户3人。(卓资县大榆树乡阳坡子村第一书记张福来)。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八
9月1日星期二晴**市叙永县水尾镇广木村“第一书记”
水尾镇杉帽山,从山脚向上延伸的6200步石梯让人望而却步。世世代代,广木1社的36户、168名群众就生活在石梯的顶端。
出发不久,我们便遇见了1社的11名男性村民,他们正抬着2000米长、近半吨重的钢丝,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爬。他们准备把钢丝抬上山去架设索道,以方便货物进出。看着汗如雨下的村民艰难攀爬的样子,我的心里涌上一阵酸楚。
经过一天的走访,我隐约找到了带领1社发展的思路:依托这条蜿蜒崎岖的6200步石梯,建立杉帽山徒步旅行户外运动区,吸引徒步爱好者加入体验;鼓励村民经营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九
今天是自李堡镇召开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以来进村的第三次。在村民小组长崔伯余老同志的帮助下,我走访了分布在中凌村十七组、十八组的共26户村民。随着近两天走访的深入,我听到了老百姓的笑声,也听到了他们心中的盼声。
笑声。
中凌村“走帮服”小分队协同村干部走访邻居、调查相关情况,对仲界维、尤广兰情况核实,现已将仲界维家庭列入贫困户名单,今年初给仲界维送去1000元慰问金。仲界维儿子也被安排在一家小理发店上班,这个家庭又多了一份收入保障。尤广兰家的老人目前正在协调将老人接到李堡镇养老院,解决尤广兰要接送孩子又不能离家超过1小时的燃眉之急。
今天,我们再次见到仲界维时,原先脸上布满的愁容已转变为笑容,这是脱贫解困的最平实解释,如今,走帮服活动已化成一股暖流流淌在老百姓心头。
盼声。
73岁的崔伯余说,这几年村子变化非常大,办企业、搞承包,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村子道路、公交车、河流、保险、买菜、买房、健身娱乐等各方面都能体现党村级规划蓝图目标正在实现。但是崔大伯也说,他本人患有慢性白血病,常年靠吃进口药控制白细胞指标,而这些药都不在医保范围中,一年下来仅药费就有2万,对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所以,崔大伯说,他们也仍然期盼,党的政策能够再多一些,再全面一些,让我们烦恼再少一些,幸福再多一些。
走完这26户,天已经快黑了,老百姓的淳朴让我们一行像走到自己家一样亲近。作为联系人,能为老百姓尽一份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是“走帮服”活动的意义所在,想着大家的笑声、盼声,感觉前面的方向更明确了,脚下的路似乎更加踏实了。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
我自20xx年10月接任东桥镇凫田村第一书记以来,已经有5个多月了,经过150多个日日夜夜,我深深地感受到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的意义,在班子建设、发展经济、培植项目、建设制度、调解矛盾、协调关系、争取支持等许多方面大有可为,做好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工作有一下三点体会:
一、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强化任职责任感。
书记是村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人,作为下派干部,我深深的感到自己与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所在村有一定的复杂性,为此我倍觉如履薄冰,积极学习,认真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着重学习党的农村政策理论,不断强化自己的使命感,提高履职能力,积极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始终以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和谐为己任,争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忠实实践者和大力宣传者,全面学习三农工作政策,结合村工作实际争做熟悉农业政策的明白人,引导农村发展的热心人,服务农民生活的贴心人。
二、深入基层,不畏艰苦,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
实践出真知,只有扎根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服务群众,只有勤于实践,才能增长才干。要想掌握村级集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深入农村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坐到群众身边,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到村后,挨家挨户走访,争取对村里的村情、社情、民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认真听取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意见,摸清情况,理清思路,通过仔细分析与研究,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相应工作计划,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处理好与村两委干部党员的关系,摆正位置,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工作到位而不越位,使到村任职工作得到有序开展。不摆架子,求真务实,服务群众,争取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三、开拓创新,奋发进取,争当优秀人民公仆。
开拓创新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到村任职后要充分集结各方面的合力,选准一条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发挥好内因外因及自身的作用,协调好与上级组织、派出单位的关系,多争取帮扶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调动好村两委及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多方选路子,找法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增加集体收入,帮民致富当做工作重点。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一
群众利益无小事,通过在姚山村的走访,我越发感觉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8日下午,在姚山村走访途中,我发现在姚山村陈圩组龙王街路南一棵树上,挂着四块电表,位置较低,小孩很容易摸到,是个安全隐患。据村干部和群众反映,由于群众房屋拆迁,原先挂在墙上的一些电表无处可挂,只好挂在树上,虽多次与供电部门联系,但都没有结果。对此,村干部和附近群众十分担心,遇到阴雨天,就更为担忧。听后,我当场安排工作人员给县供电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打了电话,要求他们派人到现场察看,迅速进行整改。县乡供电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并着手施工。在姚山小学校园内,有一个50米长、20米宽、2米深的水塘,塘内有不少水,虽然周围用尼龙网围着,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个安全隐患。学校教师和群众反映,曾经有名小学生掉进水塘,由于施救及时,没有发生严重后果,但水塘未平,始终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个心病。填平这个水塘需要一万多元,村及学校经费很紧张,没有多余经费用在填平水塘上。听后,我安排身旁的镇党委书记,要求镇政府出资填平水塘,镇党委书记当即表态三天内完成任务。
这两件事,对于有些干部和部门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解决的却是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涉及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若是对“民有所呼”心不在焉,就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只要我们各级干部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干部的大事,做到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就会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汇聚加速宿州崛起的强大力量。
群众心里有杆秤。
按照走访计划,18日下午,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分别走访慰问了困难户和五保户。
走访慰问的第一户是特困户王新章,今年73岁,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独自生活,患脑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残疾,行动不便,个人有3.9亩地,由女儿帮着种,包括土地收入和残疾人、低保户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元左右。在全面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后,我拉着老人的手,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时,老人连声说:“没有没有,政府很关心我们,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当我给老人送上慰问金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长满老茧的双手紧握我的手不放松。离别时,跛着脚执意将我送到门口。
来到五保老人温传祥家时,老人正在准备吃晚饭。通过交谈,得知老人今年74岁,1970年4月从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现有5亩地,包给别人种,自己平时主要以捡破烂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当我问到老人过得好不好时,他十分激动地说:“比过去幸福多了,逢年过节,上级政府都来看俺,给俺送被送粮送钱,共产党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觉得出,老人的话发自内心,让我很受感动。临别时,我给老人送上慰问金,老人连声说谢谢,并目送我们很远。
近年来,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还有部分群众因孤、病、残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群众理解。然而通过与群众的座谈交流,特别是通过与王新章、温传祥两位老人的交谈,我感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拥护,感谢现在党的好政策,大多数人是通情达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他们暂时的生活困难,不愿党和政府。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杆秤,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会装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上级党委决策,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带到基层,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特别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二
1.
“刘主任,我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你们!”昨下午,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瑜康社区,居民王月森专程向工作人员致谢。原来,困扰老王家几年的下水道问题被写进社区“民情日记”,经社区努力很快得到解决。
王月森家住明瑜恒康小区,两年前开始,下水道常被堵,后来发现是房子下水管太小需更换。但要从楼上向下换水管,涉及家庭多,十分麻烦,问题一直也没能解决。
前几天,水管又堵了。老王听说社区有个“民情日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的事情,便去社区反映。没过两天,社区就派人上门把困扰许久的问题解决了。
从20xx年9月开始实行的“民情日记”,已记下厚厚一本,本子已翻得脱页。第一项是明瑜恒康127-2-1的低保户王婆婆反映的记录。她认为水电费几个月累积收取,单次缴费过高,难以承受,希望按月收取。不久她的建议得到采纳。
“民情日记”大多记录居民们咨询政策、法律知识,反映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以及生活困难寻求帮助等内容。刘主任介绍,社区工作者每天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及时阅读这些意见,尽快为居民解决。同时社区还推出焦点公示栏,把居民需要了解,或得到解决的信息,及时公布在社区的公共宣传栏内。
昨下午,社区居民吕子玉和一位朋友来到公示栏前查看信息。她说:“我们反映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比较实在。”
2.
针对辖区老年人多、离退休人员多、空巢老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低保人员多的状况,今年5月,段塘街道在全区首先推出了“社区民情日记”,其中包括困难户名册、残疾人名册等13项分类台账和5项动态信息记录,并且规定每个社工每星期走访居民住户不少于4次,以及时掌握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设置了“社工民情日记”回音箱,分别安装在居民楼内,每天开箱收集意见,并记录到“社区民情日记”中,经社区汇总后,以书面的形式提交街道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每月将破解的难题在社区宣传橱窗进行公示,向居民进行反馈,构筑起民声“回音壁”。
“社区民情日记”推行5个月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街道通过“民情日记”的渠道,共掌握各类难点问题13件,破解13件,完成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98%。其中协调解决了水库移民、宁兴物流公司噪音扰民、针织厂排放污水、非法茶水房、违章搭建等问题,还改建、新建了118个垃圾房,改建和新建公厕17座。
通过“社区民情日记”从“记”到“办”的全过程,社区干部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明显转变,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各社区相继建立了“康乃馨”、“邻里守望”等志愿者队伍,对空巢老人进行“一对一”帮扶;积极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联系用工单位推荐就业岗位,已帮助70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三
20xx年5月21日星期六小雨早上8点,我带领机关11名同志,从县城出发,前往盐井镇长沟村的“万名党员进农家,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联系点。此行目的,主要是了解农民兄弟的所思、所忧、所盼。
经过几小时崎岖山路的颠簸,我们抵达了长沟村。在村总支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梁龙翠支书介绍了长沟村目前的基本情况。听了他们的情况介绍,我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感到格外高兴。我对村总支两委班子同志说,这次县委在全县开展的“万名党员进农家,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意义重大,通过“送政策、访探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在村委会听完情况介绍后,虽然天空依旧下着小雨,但我还是决定去走访几户农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也送去党和政府以及全局干部职工的温暖和关怀。
告诉我,家里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今年由于天旱包谷秧都长得不好,可能今年要减产了,等下雨了多栽些红苕代替包谷喂猪才是办法。她还满怀激情地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国家有救济的时候,对我家都很关照。我跟她讲,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村养老保险也快启动了,到时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钱都不用交就可以直接领取养老补贴了,在一问一答的了解后,他表示将来等这项工作开始了,他一定及时来参保。
从杨美彬家出来,我们又先后来到吴明贵、吴明芳、毛定贵、蒋运发等群众家中进行走访慰问。
返回的途中,我不断地思考:当地基础条件差,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民就业、养老等现实问题,相关制度还要逐步完善。我坚信: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创先争优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村面貌会越来越好,广大农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四
今天要到联系村木河乡八卜村开展“双联”活动,单位主要安排了三项活动内容,举办一场养殖技术培训、为村民发放《新华字典》、与群众座谈交流。多云的天气该不会影响今天的活动吧!带着些许的担忧我和两名同事及聘请的畜牧局技术员一起来到了我们扶贫办联系的木河乡八卜村。
由于气温剧降,今天天气格外的冷,但是村里的群众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我们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在八卜村小学的教室内进行,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就牛羊育肥、科学管理、防疫灭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通俗易懂、深入细致的讲解,并现场解答养殖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现代养殖技术。
培训结束后,我们一行四人和乡村干部为八卜村每户村民发放了单位统一购置的《新华字典》,以方便村民查字认字,方便家里孩子的读书学习。看着孩子们的笑容,听着群众感谢的话语,我的心里感觉甜滋滋的。
下午,我们在村委会和乡驻村干部、村班子成员及群众代表举行座谈,就八卜村今后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困难、说想法、话发展,你说搞养殖,他说栽果树,我说跑运输……经过一番讨论,村委会经过梳理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计划建养殖场、栽植核桃树、种中药材、搞劳务输出等。这些想法都符合村民的意愿,但是村上还没有具体的规划,希望帮联单位和干部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扶贫办赵主任当场表示支持他们的想法,并安排我们几人尽快帮村上做好规划,同时,针对村上实际他提了几点建议:借助“伊香拉面师”的培训,在劳务输出上要先培训再输出;希望村上借助各种优惠补助政策,组建养殖协会,指导扶持养殖产业发展;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主动与县果树站衔接,做好果树苗木选购和建园规划,形成规模效应;在村组道路硬化上,扶贫办将争取项目,力争尽快为村上实施。
一天的调研结束了,我们带着群众的希望回到了返程的车内,车窗外,我看见村庄的夜幕下亮起越来越多灯,一盏、两盏、三盏……看着万家灯火,我的内心感到非常充实。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五
7月的何家寨村,天气炎热干燥。清晨,我照常来到村委活动室调试远程教育设备。这时,电话突然响起,传来村民急促的声音:“4组山上张磊家起火了!快来扑火啊!”险情就是命令,我一边向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一边组织村干部动员村民赶赴现场。现场火势较大,且着火处位于山顶上风向,若短时间得不到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带领村民用锄头、铁扫帚打出隔离带以减少火势。
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努力下,山火终于被扑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大火虽已扑灭,但我内心却难以平静,村民防火安全意识的淡薄着实让人揪心,见到火灾现场聚集着大量村民,我决定组织大家来一次“现场宣讲”。与村干部商量后,我们便开始讲解起火灾的危害以及夏日防火安全知识。同时,还请现场派出所的同志宣教过失纵火应负的责任,大家都听得出奇的认真。
“现场宣讲”的效果果然不同凡响,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村民们纷纷表示今后一定会提高防火意识,绝不允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看到大家一一表决心,我心中感到一丝宽慰。
关键词:手拿小喇叭”当起“广播员”
在召集村两委班子进行细致研究后,我决定挨家挨户收集民意。走访中,我了解到他们对这个项目的意义毫无了解,看来加强宣传、扩大群众知晓率势在必行,于是,我跑到村活动室,找来“小喇叭”当起了“广播员”。刚毕业不久的我与群众接触很少,加上心里紧张,对着广播总觉得词不达意,而且按政策文件照本宣科,群众根本不理会,宣传效果可想而知。在村党支部书记的提醒下,我脑子里浮现出平时老干部与村民交谈的样子,索性扔掉明白纸,用更贴近村民的语言把清理垃圾、美化环境的一大把好处给大家唠了一唠,号召大家先打扫好自家“阵地”,再共同为村里出份力。这一唠不仅得到大家一致赞同,都还嚷着让我多说点让大家了解了解,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何家寨村早在20xx年便成立了山林土鸡合作社,但由于规模不大、管理滞后,作用发挥十分有限。昨天,我与合作社社长张洪兴商量着要带领大家出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打造我们村长期发展的产业项目。
昨晚老张就已将通知传达到了各户,今天一早我们便赶到村活动室。此时发现村民比我们来得更早,大家都很急切,很多村民都在询问着合作社的情况,当我谈及村委准备组织大家到经验丰富的合作社学习管理经验和运营方法,大家都特别支持,还朝我竖起了大拇指。从村民的欢呼声中,我更加体会到了村民们渴望脱贫致富的深切期盼,更清晰地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我不禁感慨:群众事情无大小,点滴真情暖人心。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条路还很长,我会选择前行,一直朝着村民们幸福美好的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六
一年来,澄城县基层党建工作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扎实推进部门包联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安里镇民情日志工作法,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发挥远教宣传服务功能,夯实了基层基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幸福新澄城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以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扎实开展县级领导、部门包联帮扶工作,强力促进全县“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组织全县25名县级领导、106个部门(含28个双管单位)对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5个“一般”、“较差”类村开展包村帮扶工作,出台了《关于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包联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三四类中的重难点村的通知》、《澄城县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直部门包联帮扶工作的通知》,帮助和指导后进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基层组织整建,化解矛盾纠纷,拓宽帮扶渠道,明确帮扶措施,加快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步伐。研究制定了《澄城县关于选派副科级领导干部到村任职的意见》,采取个人报名、单位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组织部门考察研究的方式,选派了3名副科级领导到村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任期3年,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活动开展以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432件,衔接各类项目184个,争取项目资金1240余万元。预计到年底,全县“好”“较好”类村达到30%,“较差”类村下降到20%左右。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寻找密切干群关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载体。我县安里镇的民情日记工作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赞誉为是立足乡镇工作实际,探索出的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基层矛盾,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途径。《渭南日报》更是以“‘民情日记’赢民心”为题连续三期在头版头条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刊载。民情日记工作法在明确每个机关干部包村包户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包联干部随身携带民情工作日记,定期深入农户,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如实记写基层的村情民意,群众的冷暖温饱,并以此为基为据,解民忧,促民富,融洽了干群关系,化解了基层矛盾,带动了群众增收。目前,该镇在坚持4年时间共记录了4万多篇民情日记的基础上,全面启动“52315”帮扶致富工程,即动员领导干部、致富能手、党员致富带头人500人,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利用3年时间帮助1000户贫困户脱贫,使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这一做法为我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借鉴推广。
制定下发了《澄城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对村“三委”关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党务村务公开、村干部报酬待遇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村干部责任,将群众反映突出的内容纳入村务公开范围,建立完善了基层组织“1234”工作制度,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待遇。对村“两委”主要干部按照每人每月“400元基本工资+200元绩效工资”的标准发放工资,按照“年初确定目标、年中督查初评、年末述职评议”的办法,对所有村干部实行岗位责任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在年终发放对应绩效工资。对正常离任,任职15年以上的村主要干部,按照任职年限不同每月发放50、60、70元的生活补助,全面落实了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组织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到安里、庄头等乡镇开展了“远教下基层”活动,向群众现场进行了指导生猪标准化养殖、苹果修剪技术、地膜玉米、设施农业管理等生产使用技术培训8场次,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进行了《澄城党建网》的改版扩容工作,向《渭南党建网》上报信息300余篇,采用200余篇,信息排名稳居全市前茅。制作并向市远程办上报了12部课件,其中《考核激发正能量》获得市教学资源课件评比二等奖、《标准化养猪》上传至省远教平台播放、《澄城举办中层干部培训》在省党建新闻中播出,《安里镇民情日记》在市电视台播放。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七
和顺村是个村民历来相处和睦,民风温顺,且是泉州市最边远的村落,也被村民戏称为泉州的西伯利亚,我对它也仅此这么一点淡淡印象。这次“驻进帮”活动,让我有机会走近并了解这个民风淳朴的小山村。
从城关驱车近2个小时到达杨梅乡政府之后,在杨梅乡陈副乡长的带领下,车在蜿蜒盘旋且并不宽阔的公路上行驶20多分钟后,陈副乡长告诉我们车已进入三明市尤溪县管辖的华仙村地界,随后又穿过了尤溪县上仙村,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我对和顺村更增添了几分好奇,也多了几分期待……在三明地界又行驶了30多分钟,车才渐渐驶进目的地——德化县杨梅乡和顺村。
下了车到村部,视野豁然开阔,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缓、自然村落连接如葫芦状的小村庄,放眼望去一拢拢金灿灿的稻子、一片片翠绿的竹海、一株株硕果累累的柿子树、一排排倚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双层木质结构民居,还有那时不时随风飘散且沁人心脾的油茶花香、大人耕作小孩田间嬉戏的生活景象……尤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路的颠簸疲劳也顿感消失了。
和顺村位于杨梅乡东北部,距乡政府24公里,三面与尤溪相邻、距尤溪中仙仅8公里,海拔680米,6个村民小组,人口503人,耕地面积450亩,毛竹林3195亩,油茶园510亩。主要经济收入以农林为主,其中毛竹林、油茶园人均6.26亩、1.01亩。常住人口200多人,属农村常住人口较多的村子。和顺村1958年前隶属德化,1959年-1978年划归尤溪管辖,1979年后又回归德化。
在村委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走访了10多户村民,在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村民都会热情地把我们领进厅堂就座,与我们家长里短地闲聊起来。虽然因地域关系,村民们说话的口音大多与尤溪方言相近,在交谈过程中,偶尔沟通不是那么顺畅,有时还得村委在旁边“翻译”解释下才能明白,但从大多数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及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很知足,对生活鲜少有抱怨,更多的是感恩!他们说:“现在各级政府都出台了许多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还给予补贴,村里带领我们积极发展毛竹、油茶产业,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也越过越红火!国家这几年还一再出台好政策,不仅减免了农业税,还有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政策,更是将生活困难的群众列入低保对象,这就是党给予我们农民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的政策好啊!”
当然,走访中也收集到了群众反映的一些实际困难,如:由于地处边界,林地、林权纠纷时有发生;生源不足,村小学停办,在家务农村民的小孩只能到隔壁村子的学校寄读,小孩读书难;村里至今未接通有线电视网络,无法收看泉州、德化有线电视节目,及时了解掌握市、县政府的有关政策;地处边远,大病就医困难等问题。驻村工作队认真详细的对问题进行一一记录,表示将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尽力给予协调解决。
结束了一天的走访活动后,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尖渐渐被夜幕吞没,白天鸡犬相闻的村庄也寂静了许多……临别的那一刻我感慨颇多,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多下基层,多贴近群众,多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正如“驻进帮”动员会上局领导所要求的:要真走下去添“底气”。要与群众同吃、同住,讲实话,交朋友,真正走下去,接触更广阔天地,才能增添执政的“底气”;要真正思考添“灵气”。要结合实际,理性总结,善于思考,把握问题实质,实现工作效果与思维水平同步提升,只有真正思考,才会有更多收获,才能增添执政的“灵气”;要真心帮扶添“人气”。要围绕具体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只有真心帮扶,才能进一步增添执执政的“人气”。
笔下的只言片语,也许并不足以表达“驻进帮”活动的收获与感受,但却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几分,只有从群众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诠释“驻进帮”活动的真正含义!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八
4月1日,金铁公司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到永昌县南坝乡永安村进行联村联户认门、认人的“双认”活动,为我们以后对联系户进行帮扶奠定了基础。我们去的时候带了一皮卡车全厂职工捐赠的图书。我们到村委会卸车的时候,几个农民兄弟看见了焊接、电力等方面的书说:“有了这些书,我们日后农闲时出去打工也就有手艺了”。我当时就想,难得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我回去一定收集更多相关方面的书,让他们有更多学习资料。文化帮扶才能从实质上解决他们的贫穷。完了我们跟随村委会的人员到了自己的联系户那里,进行了认门和认人活动。民情日记2:
深入联系户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对接工作。
为认真贯彻省、市、公司“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求,4月10日,我前往自己的联系户南坝乡永安村蔡立飞家中,详细了解家庭状况。
蔡立飞,现年43岁,全家五口人,母亲年事已高,一儿一女,自己和妻子种有3亩大麦,0.6亩蔬菜,房子7间,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农闲时外出打工,年均收入7000余元。主要困难:1、南坝乡永安村自然条件差,土地面积较小。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2、家中人口多,但劳动力少,无法靠劳动致富。3、各种惠农、扶助、救助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在全面了解了联系户家庭组成、经济收入、生活情况、产业发展。
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后,针对实际困难制定了帮扶计划。一是免费为全家免费健康体检一次;二是发放农资品化肥四袋,地膜一卷。民情日记3:
以身作则积极帮扶。
5月6日,天气刚刚转暖,再次前往南坝乡永安村蔡立飞家中开展“双联双民”行动帮扶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帮扶物资。
虽然这次帮扶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家庭状况,通过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心切心沟通,使我深切感受到农民的纯朴与勤劳,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对我心灵是一种震撼,对我以后的工作是一种鼓励。我要趁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春风,我将以最热烈的情怀,最积极的行动,走出机关,走出办公室,走进农村,走向农民,倾情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帮助他们出谋划策,脱贫致富。
6月5日,我带着我县农牧局的同学又来到南坝乡永安村蔡立飞家中,让我的同学从大麦的种植到田间管理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到他家田间进行了实地勘察,对下一次浇水和施肥时间作了科学的计划,让蔡立飞和他的妻子很吃惊。蔡立飞说:“中了这么多年庄稼了,还没先到种个大麦还要这么多文化”,大家听了都笑了。我告诉他说:“我会多带一些有种植、养殖经验的专家来这里为他和村上的乡亲们指导农牧业的发展,也会让他们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6月19日,在炎炎的夏日,我带着我女儿和她的同学又一次来到。
南坝乡永安村蔡立飞家中,为缺少劳动力的蔡立飞家干农活。这次帮扶不但把他们家落下的农活赶了上去,还让我和我的女儿深深地体会到农民的不易。我们那一天没有赶回家中,而是在他家过得夜,睡在农村的大炕上,我失眠了。日后有时间我一定会多来着体验一下农村生活,为农民兄弟出把力;同时我也想帮他的孩子找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让他们接收到更好的教育,日后也为家乡建设出力。民情日记6:
7月15日,我在大麦成熟之际又来到南坝乡永安村蔡立飞家中,一方面帮助他家中收获大麦,另一方面就大麦收割后外出打工的事情进行了商量沟通,他决定就家中大麦收割完后到公司民工队来卸精矿粉以贴补家用。7月21日我为他进行了安全培训并且成功到民工队干起了装卸工。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十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驻村干部三万活动民情日记优秀范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日记资源请搜索日记频道与你分享!
上一轮“三万”活动中,市公安局筹资20万元新建了泵站和1200米长的u型渠,虽然工程竣工了,但因为施工方只负责主体工程,因此还有好多后续工作没有做好。为此,这次新“三万”活动中,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付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龚德湘同志要求我们驻村工作组,要将雅店泵站及沟渠的后续完善工作作为为驻村办实事的一件主要内容,让村民能收益并且长远受益,将工程打造成样板工程、惠民工程。于是工作组进村后,又增做了11个防水闸板,加高了u型渠一带护坡3处,夯实了u型渠两旁的松土。今年3月初,一条设施配套齐全的u型渠终于圆满竣工。该工程的竣工解决了本村4、5、6、8组103户村民、1500亩农田的用水问题,相邻的谢花桥村和陈井村也能受益。
后期,我又根据龚德湘同志的指示,在村书记、主任苏纯胜同志的陪同下,代表市公安局走访并慰问了u型渠沿线受损(房前屋后的经济苗木)的4家农户,受损农户都异口同声地说,你们市公安局筹资20多万元为我们造福,这点损失算个啥!一再推让。后在书记的劝说下,才勉强将慰问金接了下来。
当我来到负责管理雅店泵站供水的周克红家,了解泵站使用情况时,周克红道出实情:“u型渠没有竣工之前,以往抽水“跑冒滴漏”非常严重,抽一次水,起码有1/3的水浪费了。以前抽3个小时才能到田里去的水,今年抽水10分钟就能到了。水电费节约不说,还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们盼修渠道盼了50年,是你们工作组圆了我们的农民梦呀!眼下正是要用水的时节,老百姓今年是不用愁了。”
从走访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对苏纯胜书记说,今年1月份我们上门宣传政策、走访慰问农户征求意见时,不是三组、四组的农户也提出要帮助他们新建u型渠和改造冷浸田的建议吗?今明两年,漳河新区正在全区施行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你一方面要积极规划争取,另一方面在工作中要耐心向老百姓解释和反馈意见。否则,三组、四组的农户会不满意的。苏书记连声称好,今年一定努力争取土地整治项目和政策资金,通过土地整治,配套将水渠、道路等一起做好,让全村老百姓都满意。
从这次为驻村新建水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兴修水利的经验,我还从龚德湘同志的身上学到了“一切为民着想”的务实为民情怀。感悟到:驻村工作就是要将老百姓的需求和切身利益作为第一考虑,要将办理的每一件好事实事都要办好办实。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欢迎和称赞。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二十
春寒料峭,阴雨霏霏。但想着去联系村开始新一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心头不禁涌起一阵暖意。
与驻村队友一行驱车由城区出发,行驶在曲折的乡村公路上。20xx年来来回回走了五十多次,对这条路早已熟记于心。可每次走的心情却总不一样,第一次拿到包保任务时,忐忑不安;第一次送温暖进村时,热情澎湃;第一次进村查看洪灾时,心急如焚;第一次得知包保户脱贫时,欢欣鼓舞……约四十分钟后,车子到达了村部,一路上竟丝毫感觉不到颠簸,而我的心情也像这条路一样平实而富有力量。
红山镇石桥村共有82户贫困户,20xx年脱贫了13户,20xx年脱贫了17户,政府兜底负责22户,20xx年尚有30户。公安驻村工作队负责的有15户。这15户都是人均年收入未达到3420元的,这便意味着如果没有政府、没有村集体的帮助,他们连日常生活都得不到充足的保障。
到达村部时,村支书陈敬云同志已经等在那里了,我们一起座谈,回顾总结了去年的“精准扶贫”工作情况,并就今年如何开展推进做好规划,形成了共识。随后,我们分头去包保对象家里走访慰问。
我们来到一组陈守义的家中,这是个因病返贫户,七十岁的老人,自身罹患癌症,手术后一直在化疗,老伴因患严重的类风湿,手关节已经抽搐变形丧失了劳动力。四十多岁的儿子为多年前妻子难产、大人小孩都未保住,因伤心过度,也一直未成家。如今一家生活来源仅靠儿子长年在外打工的微薄工资。
20xx年,我们多次前往老陈家走访慰问,也曾或多或少的给予经济扶助,并于年底与红山镇政府、民政局多方联系,帮其解决了3000元的医疗救助款。如今,老陈家虽然已经顺利脱贫,但是夫妻二人的医疗费依然压力很大。20xx年,对于二人的医疗救助,我想我还是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我们的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脱贫”的阶段,更多地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接下来去看望五十多岁的帮扶对象冯帮恒,老冯和妻子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日常生活仅靠农业生产自给,25岁的儿子在外务工,还未成家,其工资是全家开支唯一的来源。他家的土砖房子已被列入危房,特别是20xx年洪灾期间,由于大雨冲洗,家里的后沟被堵塞,险些将房子挤垮,我们驻队十几个人齐心协力帮助其清理。为了缓解其日常经济困难,我们还和村里为其量身打造了脱贫项目——养殖山羊。老冯春节前卖掉了十几头山羊,除去春节的各项开支,还有节余。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老冯家虽然还未脱贫,但目前养殖的山羊还有存栏,短期的生活费用应该不成问题。只是当前的住房岌岌可危,急待解决。年前,我们把老冯家新房改造确定为扶贫的重点项目上报,今天商讨着等到开春天气晴好,便着手动工新建。我与老冯聊着,安慰鼓励他把羊养好,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不久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冯从一年前初见我们时的愁眉苦脸,到如今看到我们已是满脸笑容。
在村里走了几个小组,看到路边的绿化,看到农户门前干净整洁,村支书说,这些都要感谢公安局的支持,为村里送来垃圾清理车,现在村容村貌好了,我们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前景。这一切,不能不说,“精准扶贫”是扶到了实处,解决了实际问题。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二十一
今天和县作风办的向韶同志、花门镇的退休干部王玖华及喜乐的帮扶干部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彭泳辉再一次来到了喜乐家里,向韶和玖哥都是热心人,知道喜乐这个事之后一定要过来看看,一方面表示慰问关心,另一方面也看能不能通过新闻媒体来帮助这个令人疼爱的小姑娘。
喜乐的奶奶、爸爸及一些邻居早已在家门口等候了,这些邻居,居然能够认出我的车,每次看到我开车路过就说:“妇保院的干部又来看喜乐了!”然后都会自发的过来和我们唠唠家常,喜乐见到我们的欢乐心情自不必多说了,脸上的笑容比外面的阳光还要灿烂。这次我们给她带来了牛奶、水果和糖,彭院长还特意给她买了一身外套和一身睡衣,青春期的少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几个月没见喜乐的彭院长把衣服买小了,穿上去有点紧,但喜乐却一个劲的说:“喜欢,喜欢!”为了让她穿得舒服,我们打算拿回去换成合适的码子再叫她妈妈带回来,毕竟小家伙本来就行动不便,一定要穿得舒适才行。我们彭院长已经几次给喜乐买衣服了,可见她对小姑娘也是非常的疼爱呢!
坐下来跟喜乐及邻居们唠唠家常,看到喜乐扎着两个小辫子,我问她:“是谁给我们喜乐扎的小辫辫呢?”她很自豪又带点小可爱的说:“是爸爸!”李爸爸不好意思的笑了,他说喜乐把一直舍不得剪的指甲也给剪掉了,我问她:“怎么不留长指甲啦?”“把弟弟抓伤了!”小家伙心疼弟弟呢!喜乐的弟弟庆鹏现在在医院里帮妈妈做事,他怕妈妈太累了,两姐弟都是同样的乖巧懂事。
邻居跟我说:她也有个女儿跟喜乐一般大,以前是同学,喜乐以前成绩非常好,歌也唱得很棒,现在病成这样都不能照顾自己了,真是造孽。喜乐非常的盼望你们来,每次打电话说你们要来她就特别高兴,现在政府就是好,有你们这么关心她。是啊,我们也能感觉到喜乐对我们一次比一次强烈的依恋之情,可惜花门路途遥远,我们工作也忙,不能抽更多的时间来看她。牵着她的手,我和她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断断续续的歌声里是喜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顽强抗争,也是对我们的饱含深情。两个小时的时间,她抓着我的手就一直没有放开过,将近中午,我们必须得走了,我们下午都还要开会,喜乐着急的说着:“阿姨,不走!不走!吃饭!”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断断续续的字眼、咿咿呀呀的发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眼热,当我站起身来她突然扑在我怀里嚎啕大哭,在场的邻居都跟着留下了眼泪,她们跟我说,喜乐以前在我们走后也经常一个人流泪,非常的舍不得我们,过段时间就盼着我们来。这个小家伙已经把我们当成最亲的亲人了,我又何尝不是同样的牵挂着她呢?看着怀里哭得正伤心的喜乐,我轻声的对她说:“阿姨过段时间就来看你好不好?阿姨下次来的时候很早就来,还买些糖和菜来,到这里吃饭,陪你一整天好不好?”小家伙终于不再哭了,破涕为笑,含着眼泪点头:“好!好!”恋恋不舍的目送我们离开。
同行的向韶和玖哥看着这一幕一次又一次被感动着,向韶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帮扶干部和帮扶对象能够建立如此深厚的感情,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感人肺腑,无论如何都是装不出来的。”玖哥也一再强调要把小姑娘的遭遇和她这种坚强乐观和疾病作斗争的精神发到新闻媒体,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心她、帮助她,他准备回去就马上着手准备新闻材料并跟相关媒体联系好。相信有了新闻媒体的帮助,喜乐姐弟俩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帮助。
村书记民情日记篇二十二
金秋九月,云高气爽。一行五六人,驱车来到郊区不远的小村落,积极落实“深化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民心活动。
村子不大,却有一个很温馨的名字--可乐坡。村落别致,整体划一,街道整洁卫生,少了那份城区商场店铺的喧嚣,少了那车水马龙的浮躁,真是一块沃土。值班的两位基层干部,朴实热情,落落大方;得知我们的来意,向村支部书记简要汇报了工作后,积极召集人员,安排工作,也就一二十分钟的功夫,那帮人陆续来到村委大院;洋溢的笑脸,无法掩盖住那份忙于秋收的那身劳累;欢快的言语,更是无法掩饰住那份秋收的喜悦!
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朴实的问候,彼此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因路远晚到一步的村支书,就着院子里的自来水池重洗了一下双手的泥土,简单的洗了下脸,略有歉意的握手,一句“让你们久等了的话语”,尤其让我感动。一个村支书,既是干部,又是村民;既要管理好大家,又要照顾好小家,放下手中的农活,来配合完成这一“民心活动”。
几路人马,忙活了一个大中午,陆陆续续的都回到了村委大院,基本上都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村委干部热情诚恳的邀请我们去吃工作餐,我们婉转拒绝了……回来的途中,大家话语不多,但心里都有一种感动:淳朴、善良、乐观、顽强,这就是中国的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