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善民生论文(模板23篇)
生活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和应对。怎样理解一篇文章是每个阅读者都需掌握的能力,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虽然范文是给别人提供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经历和启示。
改善民生论文篇一
成都的银行网点太少,天天排长队,而且自动柜员机太少,应该增加,而且成都自动存款机好象很少(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希望成都的领导或银行业主们到长三角考察考察!!!
对于成都房价居高不下,作为成都市民,感到痛心,高涨的房价就如同加了大剂量发泡剂的面包,其真实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差巨大,成都居住房价越来越贵,政府难道不管吗,高房价对普通百姓无任何实质性收益,政府既然高喊增加居民收入,总不能年年喊,年年只账面增加吧,而且所谓收入增加,是否只应是财产增加,增加市民教育水平,每年市民新取得职业教育资格证得数量也应是一种收入水平的体现(举例说明),大学教育中每每提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央提出的,但是现在只讲财产性收入,不讲全面提升,也就说明政策倾向有问题,说实在的有了钱却不知道怎么花,不会用,有钱又有什么用,哪些富二代、管二代不都是这样,本来大家可以过得好型,但是精神教育的滞后,导致内部矛盾激增,我呼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通过自身戮力取得各种职业及专业证书的人士,建议奖励措施为每取得1个职业或专业证书,政府向该人士提供教育奖励500-2000元。
在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上,我们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1、建立教师奖励及激励机制。对各郊区(市)县及市直属学校在职参加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培训和国民教育类专业本科学历提升培训,获得教育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专任教师;获得国民教育类专业本科毕业证书的专任教师进行奖励。力争到2015年,全市教师国民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5%以上,有5%的教师具有国民教育研究生学历或教育硕士学位。2、市教育局积极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贯彻盛市人民政府职业教育攻坚决定,加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市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创新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2009年,我市率先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并认定“双师型”教师400余名。3、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成都市从2009年实行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计划拟从2015年在全域成都开始实施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李书记您好:
我们是三环路周边楼盘的居民,深受三环路车流噪音之害,请书记在百忙之中抽空到三环路边的楼盘感受一下就明白了。我们不但因为噪音无法安静入睡,而且身心饱受折磨。从心理方面来说,噪音首先会引起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最后产生高血压、溃疡、糖尿病等一系列的疾玻心理学上将这种病症称心身疾病,意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上的疾玻请市长大人救救我们。建议:1、三环路改铺降噪音沥青路面。不但成本比水泥路更低、噪音小,而且维护更方便。2、三环路禁行大货车。3、架设行人天桥,减少红绿灯提高车辆通行速度,减少刹车、起动噪音。4、路边栽种枝叶茂盛的大树。5、楼盘正对三环一面修隔音墙。
尊敬的李书记:
一定比例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构成了整个城市道路网络,不同类别道路的作用不同,承担的交通功能也不相同,缺一不可。其中,城市快速路的交通功能最强,运输效率最高,承载的交通量最大。截至2009年底,我市中心城区道路网总长接近2000公里,但存在快速路比例偏低,路网级配比例不合理等缺陷。中心城区内路口全立交、无信号控制的快速路仅有三环路、成雅和成彭高速入城段、北新干道高架桥等总长不足100公里,低于国家标准。三环路作为我市中心城区内一条城市快速路,全长51公里,主线双向8车道,设计能力为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8—10万辆当量小汽车,建成通车以来,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方便群众出行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多方面原因,三环路上25座立交中仅5座立交具备全互通快速转换功能,其余节点为部分互通或分离式立交,且3环路内外包括人行天桥在内的连接通道偏少,随着城市扩展和三环路两边的用地开发,三环路内外联系日趋紧密,迫切需要对三环路进行扩能改造。
近年来,市建委为提升三环路的使用功能,先后组织实施了新建人行天桥、互通立交改造、新建调头匝道等工程项目,市规划局结合三环路周边土地利用情况,规划新建人行天桥50余座。此外,根据市政府今年交通缓堵的工作要求,市建委已确定了三环路十陵、草金、武侯立交互通式改造的工程方案,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市交投集团已提出了三环路沥青路面改造需求,市建委正结合建设资金安排,拟定建设计划。随着三环路各项扩能改造工程的陆续实施,将极大改善目前三环路内外交通联系不畅的局面。
改善民生论文篇二
就国际社会来看,公共经济管理是把人民生活紧密结合国家发展,为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把二者有针对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理论学者的大量研究认为,公共经济管理是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进行分配,这其中的关键是其公正性。具体而言,作为各级政府,应当对全部的社会成员承担责任,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随着民生概念的提出,普通民众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从反面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通过各种惠民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部门要合理分配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对所有社会成员要承担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实行方案。民生观念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利益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内涵。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广义的公共经济管理包括社会人文学、金融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狭义的公共经济管理是一门学科。两者是一种不可分支的二元理论,他们对民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共同作用于经济管理。公共经济管理拥有广阔的知识理论,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层面,能够满足人类对它的需求。狭义经济管理和广义经济管理具有不同点,对民生关系也具有不同的作用。
(二)民生关系的内涵。民生关系和公共经济管理一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主体是民生。狭义的民生就是平常说的民生关系和民生问题。由于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因此人的衣食住行是民生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广义的民生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是同民生有关的事情。在创造经济的时候,群众会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民生关系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利益和现实发展,是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
民生是国本,公共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的关系非常紧密。我们对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之间存在的关系做如下分析:
1、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百姓生活离不开国家的维护,民生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经济支持,通过在公共产品上的投入,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随着我国最低保障制度的实施,收入低的人群也基本得到生活保障,这就是民生改善的一个方面,但目前这个制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城乡存在差距等,但随着政府对农村社保工作的重视,更多的公共产品开始走进农村,参与分配与使用,这对民生的改善具有很大的意义。
2、公共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协调民生关系。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提升,与此同时对民生问题更加关注,公共经济对于民生的投入部分增多,如在建立健全各类保障制度、增加对民生需求的财政投入等方面,且在此过程中,通过公共经济管理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这样有效地规避了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速度与效果的矛盾,将社会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尽量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做到改善民生,协调民生。
3、公共经济管理能够通过协调财政支出填补市场空缺。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公共财政支出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公共经济管理的不断深化,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加强财政补助,解决问题,保障民生。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政府的调节有利于促进公共产品的产出,但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参与进来,更多的是作为决策,将财政预算用于刺激经济发展,鼓励百姓使用公共产品,实现高效市场配置。
4、公共经济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改善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的改善主要通过政策指导和资金调配,通常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大,资金的流向需要明了清晰,要确保完全用于改善民生,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公共经济管理制度,对相关改善政策与改善资金进行监督,从根本上确保百姓得到实惠。
(二)改善民生对公共经济管理存在要求。公共经济管理对于民生关系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可以说他们之间紧密相连,在管理中,公共产品的产出增加,财政支出被优化,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因此得到改善,再加上对公共经济管理逐渐形成制度与法律的制约,百姓的实惠得到进一步保障。
1、政府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公共产品有更高的要求,而政府实施经济管理生产公共产品,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促进民生改善。可见政府在促进经济、监管市场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因此我们要更加确立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使之承担起相关责任,坚持不断地将更多公共资源提供给百姓,加强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
2、深化公共政策的公平公正。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是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协调,这也是公共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以确保社会分配公平进行。其中,政策的制定需要民众参与,让公共政策更透明、更民主,还要有相关制度对该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
(一)公共经济管理促进民生需求的快速实现。传统的概念中,民生主要指百姓的衣食住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的意义逐渐扩大,除了基本生存保障外,还包括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方面,这也导致一些问题随之而来。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府一边在了解民生的需求,一边有方向地进行经济建设,通过公共经济管理手段满足百姓的各种需求,即实现民生需求,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社会保障,保证百姓利益,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公平的社会分配。改善民生是进行公共经济管理的出发点,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平衡分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财富总值越来越高,社会分配有偏差是难免的,为了避免问题扩大化,更好地平衡社会分配,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惠民原则、政策,确定均等化目标,提升公共经济管理工作。如在财政方面,政府在有意识地降低支出比例,逐渐实现从政府支配向公共支配转型,做到平衡社会分配,改善百姓生活。
(三)公共经济管理平衡贫富差距。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况会存在着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反应会阻碍民生工程的实施,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具有贫富之差,一些人挣扎在生活线上,一些人依靠勤劳和勇敢快速地富了起来,因此一些人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社会上出现了仇富的现象。由此可见,过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农村人口的锐减,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民生关系受到不良影响。只有通过公共经济管理的适度干预,才能平衡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
(四)公共经济管理促进就业。就业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保障,也是民生之根本,而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则是民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有权利要求劳动,也有义务进行劳动,因此就业证实了民生关系。公共经济管理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处于上升状态,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些城市并没有做好减少失业、增加就业这项民生工作。大学生是知识丰富的人群,如果他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发挥在工作中,不能好好地就业,那么就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如何安顿失业人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包括失业再就业、初次就业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迫于生活问题,一个人在失业一段时间之后,有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对于民生关系来说是一种挑战,威胁到了社会和不特定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损害了自己的价值。因此,公共经济管理在增强就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公共经济管理在医疗、住房保障方面的作用。新时期,在医疗保障方面,我国民生关系没有得到很好地处理,公共经济管理还不够好,大病、重病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体制也不够健全。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医患关系的紧张与不健全的医疗保障脱离不了关系,如果想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一次性地发展好,就要加强医疗保障民生关系的建设。而民生关系中容易爆发问题的另一个点就是住房保障。新时期中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城市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城市都存在住房保障民生关系问题,由于城市房价太高,租金太贵,一部分到城市务工的农民晚上睡在天桥底下,白天在工地干活,没有经济能力住在温暖的房子中。另外,由于没有住房保障,一些白领工作人员蜗居在小房子中,这充分地说明了公共经济管理造成了民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没有做好住房保障民生工作。
(一)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为了改善民生关系,第一步就要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国家和政府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就农民而言,政府对粮食的收购价格要具有严格的标准和执行程序,给予农民合理的补贴,从而使农民逐渐富起来。同时,国家还可以利用财政支出大力加强公共经济管理,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缩小城乡、地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对所得工资进行税收调整,尽可能的减少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生问题。
(二)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就业,改善民生关系。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关系,就要采取多种方法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针对失业问题,公共经济管理要进行一定的财政支持,政府要对失业人群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且要给予一定的拨款,联系工作单位,帮助他们再就业。为了使居民的个人收入增加,公共经济管理就要做好就业工作,从而改善民生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医疗、住房保障,改善民生关系。在医疗保障基本制度框架内,要想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就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如养老保险等,使人人都可以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同时,为了规范强化医疗保险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和运行规则,改革医疗保险和医药卫生体制的配套。另外,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针对住房保障问题,加强公共经济管理,对房价的调控以及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改善民生关系。
改善民生论文篇三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时代的进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发展不断突破与创新,但很多单位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还是不能对经济管理水平进行有效提升,影响了单位发展。就如何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展开相应论述,并提出不同观点,希望能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有所帮助。
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经济管理。
公共资源交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各单位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市场平稳运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很多单位都对公共资源交易中的经济管理提高了重视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公共资源交易需要,如果不对其进行更新完善,就会间接地阻碍单位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经济管理本身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反过来阻碍公共资源交易的开展。因此,认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受到时代发展因素影响,很多单位在进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对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完善,而是采用原有的制度管理体系进行经济管理。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开展,还会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随意性。如果相关管理团队不对制度体系等进行优化与完善,严重时还会对公共资源造成浪费,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经济管理团队水平不高。
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很多单位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忽视了经济管理团队专业素质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会逐渐降低经济管理整体水平,还会间接增加管理团队的压力与负担。再加上一些单位没有对经济管理团队进行定期的培训,导致其专业性和综合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对此需要相关部门提高重视与研究的力度。
(三)施工成本控制数据缺失。
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按照相关要求推动发展。由于我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建设规模差异、内部结构差异以及外部环境差异,无法保证单位发展成本在预算范围内进行。即使很多单位施工会根据经济管理的相关要求来制定好成本目标,但由于已经制定的目标无法和现实进行中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最终出现偏差,导致无法控制施工成本。
(四)奖惩制度不完善。
单位员工在施工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资源交易单位必须充分调动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对部分表现差的单位员工则需要采取惩罚措施,以期此类员工能够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事实上,我国施工单位的奖惩制度不够完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公平和偏差的情况,因此使得单位员工的整体热情被大大降低,最终影响到中心施工的整体质量。
要想有效提高公共资源交易中的经济管理水平,必须对相关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完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管理团队需要对现阶段实施的经济制度体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对制度体系中的细节内容进行归类划分,从而为制度完善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对于传统老套的制度体系,需要管理团队对其进行筛选,并将符合公共资源交易开展的新型制度体系融入其中,从而为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第二,相关管理团队需要对经济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由于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会随着市场经济变动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而变化,会导致一些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不符合新时代公共资源交易的需要,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就会对单位事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因此,管理团队需要对存在问题的制度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做好优化处理工作,以此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第三,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对完善后的制度体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按照调整后的规范流程进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另外,管理团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水平,并在经济管理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为日后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新的有利条件,从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除了经济管理体制,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对公共资源交易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需要单位相关管理部门加以关注。首先,根据单位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情况,经济管理团队需要对成本预算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影响成本预算准确性的不利因素,找出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案,从而提高成本预算水平。其次,在进行经济成本预算之前,管理团队需要先对单位整体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制定明确的成本控制目标,并为后期经济成本预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效率与质量。最后,经济管理团队需要明确单位日后的发展方向、规划要点以及实现目标,对相应的成本预算执行方案进行优化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管理团队需要对成本预算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全面掌握,这样在制定预算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才能降低不利因素出现的几率,保证公共资源交易的稳定进行。
(三)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整体进度的控制。
除了上述两点,经济管理团队还需要对公共资源交易整体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有助于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主要控制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关管理团队需要对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全面了解,在不影响单位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对公共资源交易的整体进度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既能提高单位的运转效率,还能间接降低经济支出,对公共资源交易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第二,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对涉及到的进度控制计划进行补充与完善,使进度控制任务能够顺利完善。对于进度控制中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把握控制方向,降低不利因素对公共资源交易工期的影响。第三,经济管理团队还需要注重中心管理团队建设,对管理团队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采用考核制度或其他管理制度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此进一步提高整体进度控制水平,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
总而言之,要有效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的经济管理水平,相关管理团队必须深入研究经济管理对公共资源交易的重要作用,并对国家现阶段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济管理中涉及的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处理,并制定妥善的控制方案,以保证公共资源交易的顺利开展。
改善民生论文篇四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着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政府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共产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政府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供产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一)公共产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政府机构。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共产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共产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政府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政府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刺激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共产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着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共产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政府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政府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政府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中央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共产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融资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共产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舆论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民意,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改善民生论文篇五
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城乡发展,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农业,抓手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高度聚焦“三农”问题,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三集中”进程,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1.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战略选择。如皋属于黄桥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存量严重不足农业论文农业论文,经过近几年来的增量型吸纳式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跨越态势。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比例为9.3:56.7:34,二次产业比重八年提升14个百分点。然而,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推进“三化”深度融合,三化有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以城镇化为支撑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动力。截止20xx年,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发展进入急剧扩张期,“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率将以每年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城镇基础功能配套日益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日益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集聚,必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为县域经济产业布局优化夯实了基础,为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3.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基础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是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保障。如皋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县、经济穷县、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居住分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不仅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也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加快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农民进城进镇居住后,造就了大量产业工人,实现了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当前我市正处于更高水平小康建设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三化”深度融合显得尤为迫切。
1.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实现共繁荣。紧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个着力点,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工业占比大幅提高,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占比由20xx年的27%提高到了6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8%,目前在规模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8%。20xx年,全市gdp达435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78.1亿元、33.8亿元,年均增长43%以上,增幅持续位居苏中苏南首位,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跃居全省八强,税收占比位居全省前三位。
2.加快推进富民增收一体化,城乡居民实现同富裕。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建立富民增收长效机制,致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00元和8680元,年递增15%以上。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突破40万人。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双带”、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等创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民营经济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并跻身全省前列。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环境实现齐改善。强势打造城乡优美人居环境,中心城区“十横十纵”,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的城(镇)区框架全面形成。基础设施同步改善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区域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供气供热、城乡公交和数字电视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居全省前列。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全面达标。
4.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生活实现双提升。始终把强化公共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全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并成为南通唯一的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文化广场、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红十四军纪念公园等文化功能不断健全完善。
5.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保障实现广覆盖。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典范并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
1.坚持把工业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火车头”。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引导鼓励船舶及海工、汽车及配套两大主导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熔盛重工为龙头,打造千亿级船舶产业基地和千亿级海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2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和英田20万辆轻卡系列产品扩能改造。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由传统优势向研发优势、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规模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杂志铺cssci期刊目录。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四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神马为龙头的新型电力材料、以九鼎为龙头的风电、以美能得为龙头的光伏、以元升为龙头的光热、以省级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和服务外包。
2.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动机”。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沿海开发规划、长三角发展规划和修编后的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重要依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坚持以城市和农村规划全覆盖引领城镇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城乡资源,形成“双城-重点镇-一般镇-新型社区”的城镇空间格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市化水平突破70%。着力提升小城镇能级。高效推进小城镇连片整建制搬迁改造,建立健全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搬迁机制,高效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开发,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到“十二五”期末,旧镇区搬迁改造基本结束。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着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围绕上海城市客厅、城中花园的目标定位,致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进cbd、rbd招商建设,积极发展多业态现代商贸业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长江中下游千年历史、文化、旅游与现代工业、港口文明交相辉映,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3.坚持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推进“三化”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围绕“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亩产出突破1万元的目标,以打造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市为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着力打造花木盆景、外向肠衣和长寿食品等百亿级板块,生态果蔬、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和旅游农业等数十亿级板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95%以上,其中规模种植占比达90%、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大“三资”投入,着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出口创汇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个以上万顷良田国家级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南通市级农业园区,建成10万亩有机稻米和5000亩光伏农业园区,镇万亩、村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做大“苏皋长寿”品牌,依托现有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加快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有机稻麦和有机果蔬规模超10万亩。
改善民生论文篇六
关于民生问题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能被意外而来的灾害和事件所打乱。一直以来,政府主要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风险的承担和分散者,并通过各级社会保障制度来确保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稳定。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的不断完善,在转移和分散风险方面,市场自身的机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财产保险业在促进人民生活稳定方面的作用也不断凸显。财产保险按种类主要划分为家庭财产保险、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运输工具保险、农业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等,它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安定、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对民生的改善起到作用。
(一)保障家庭财产,预防意外损失。
家庭财产保险是以投保居民的有形财产作为保险标的物的一种保险,也是财产保险中最主要的险种之一。家庭财产保险根据保险责任的不同又划分为基本险和综合险两个险种。家庭财产保险在保障居民财产安全稳定,避免群众在因为遭受意外灾害、窃贼所带来的损失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居民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一旦因为意外事故使家庭财产发生了意外损失,就能够获得一定的赔偿,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意外事故所导致的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李小姐的家庭房屋评估价值为50万元,她为自己的房产投了50万元的家庭财产保险。当房屋因意外灾害发生损失时,实际的损失是40万元,那么李小姐就可以获得财险公司40万元的。赔偿。因此,一份家庭财产保险可以为李小姐将家庭房屋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家庭财产保险的好处。每年,我国因自然灾害的发生所致使的家庭财产损失金额都非常巨大;从2008年起,我国的自然灾害几乎没有间断过,南方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云南干旱,每次都给我国的家庭财产带来相当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的各大保险公司不断探索开展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给我国人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提供了相当强的保障。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村住房保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自保监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农村农房保费收入达到5.1亿元,承保农房6000余万间,给农民提供了6000亿元的保障,在全国自然灾害多发地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农房保险对于生活本就不宽裕的广大农村人民来说,在发生灾害时,无疑能为他们最重要的家庭财产提供保障。再比如14年夏天义乌梅雨季节,肆虐的暴雨对人民群众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人保财险义乌分公司10天累计处理涉及梅雨天气的事故总计139件,共计赔款百余万元。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农业保险也为广大农村人民在从事农林牧渔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意外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2012年底赤峰发生的雪灾,导致当地的番茄种植户发生巨额损失,几乎每户的损失都有几十万元;而当时投保了农业保险的种植户,在发生雪灾后得到了保险公司每个大棚月2万元的理赔款,大大降低了因意外灾害所导致的农业经营财产损失。
(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水平。
财产保险不仅可通过风险分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防止因意外灾害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意外;还可通过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首先,财产保险业的壮大有利于增加投资资金,为我国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近些年来我国的财产保险资金总量也经历了快速迅猛的增长,目前已累计超过一万亿元。从80年代初恢复财产保险业务后,财产保险业积累5000亿的资金用了22年,而第二个5000亿资金仅用了5年。财产保险的投资已从主要对金融方面的投资转向了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财产保险业在支持投资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其次,财产保险的发展也有利于拉动国内的消费,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一,财产保险消费本身就是现代经济社会消费的重要内容,财产保险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比重的逐步扩大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二,发展壮大财产保险业有利于人民合理形成对未来的预期,降低社会总的预防性储蓄资金,增加社会总体的当期消费;第三,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可使信用消费中的风险得到分散和规避,以此来鼓励具有稳定预期的消费者通过信贷的方式进行超前消费。第四,财产保险业的发展可以降低企业因新产品投放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发,以创新来拓展整体的市场需求。历史上许多划时代产品的投放和发展,都有产品责任保险在背后作为支撑;产品责任保险在这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最后,财产保险业对我国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大的影响。财产保险业作为保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加快财产保险行业发展有利于我国形成合理的三产结构。目前,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只是刚刚超过第二产业,所占的总体比重还不到一半,同世界平均水平相去甚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加速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统筹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三大支柱之一的组成部分,不仅本身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就业容量,还能够带动会计、审计、法律、评估等专业中介机构,以及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乃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有利于支持国内企业出口,引导出口升级,为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保险保障。财产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必将一起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好地起到改善民生的作用。
(一)探讨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
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稳定农业,从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但由于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盈利水平大相径庭,近年来农业保险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但覆盖范围仍然有限,远远起不到稳定农业,保障农民的作用。由于农业保险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组建政策性的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发展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各地接连遭受暴雨、冰雹等严重自然灾害,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农民遭受到了严重损失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补偿来弥补损失和发展,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措施,并尝试建立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解决在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面临的农业灾害问题。
(二)完善再保险机制。
作为分散风险、稳定经营的重要手段,再保险对于财产保险的健康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的快速发展,并且逐步涉及高风险和大保额业务,在财产保险领域发展再保险就变得十分有必要。再保险机制在我国的建立,要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特点,以国家层面的再保险公司为主导,由各财产保险公司共同参与,充分运用法律保护和政策的扶持,促进建立多层次,有充分竞争力的再保险体制,促进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调整保险行业的税赋。
我国保险业在税赋方面存在的问题较突出。目前来说,我国财产保险业的盈利水平一直保持在客观的水平,并且财产保险的经营规模也一直在快速增长;但是,财产保险中的一部分政策性险种并无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这使得财产保险在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方面一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大背景下,应探讨对某些具有巨大社会效益,某些很难进行商业盈利的险种实施税收优惠,以使财产保险行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完善保险监管体系。
完善保险的监督管理体系,第一,应加强保险机构制度的建设,提高相关监管责任人员素质。随着保监会保险监管职能的不断发展完善,其对地方保险行业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监管作用;在对地方保险的监管上面,还应当进一步的科学合理设置相关机构,使各个权力部门达到权力的制衡,并不断加大我国保险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探讨我国保险人才的培养模式。第二,加大监管的强度。除了制度规定的对保险人的定期检查之外,还应当做到对保险人进行日常的不定期的检查,以促进财产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并加强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协作,使保险市场整体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同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它在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独特的。如何发挥好财产保险业独特的功能,使其在服务改善民生中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认可,财产保险业自身也会更加发展壮大。
改善民生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共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诸多领域的发展成本较高。本文以公共管理创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公共管理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提出转变治理方式、创新公共管理理念、健全创新管理体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阶段。相对高速阶段,我们现在应该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上来。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将财政经济手段与公共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互动协同。然而,目前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管理效率低下、行政色彩浓重等。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从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转型和社会转型入手,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在了解公共经济管理概念之前,我们应当明确,公共经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的内涵极广,涵盖了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概念,因此多年来学者对公共经济管理的概念争议较大。国外学者以政府是公共经济管理主体为出发点,探讨公共经济管理里政府所发挥的管理和领导作用。而此后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纵深发展,学者们又把新的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如市场调节机制、工商管理等。这样的改变,把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得公共管理的主体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
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至今观点众多。有的学者将其归入到政治经济学领域,把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等综合因素的同步增长,构成经济质量的提高;也有学者将其纳入更广阔的范畴,将经济、社会、道德、环境、人文等多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侧重于量的积累,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突出“质”的飞跃。总之,无论那种观点,都无外乎侧重于经济质量的主观方面。笔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宏观概念,要从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重点不是主观方面的量或者质增长,而是把整个社会系统有机融合进去。
相对经济增长质量来说,公共管理创新的概念较为清晰,是指公共管理创新的主体,为了公众利益,对公共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加以改革完善,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合乎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的主导者是政府内的公共组织或政府外的非政府组织。从公共管理的职能来看,两者是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决定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要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需要以公共管理做载体并予以保障;同时,为了使市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从以往经验来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先于质量而行,导致生态和社会成本过高,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公共管理理念陈旧。为了使主体思想的观念更加规范,公共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秉承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原则构成了管理理念。就我国公共管理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无限政府”理念。显而易见,计划经济以来,政府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行政色彩过于浓重,行政机关内部“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政府更侧重于管理者的角色,而非服务者,行政色彩过于浓重,公民与政府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没有话语权;二是“唯gdp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痛的,尤其是把经济增长看成简单的gdp增长,导致粗放型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gdp成了官员评定和管理绩效的硬指标。而对公共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环境治理、服务建设等缺乏关注,带来的社会问题非常严重。
(二)公共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第一,市场经济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还只是设想。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型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政府主导管理。目前非政府组织发挥的管理作用有限,而我国政府内部机构等级制度明显,政府人员的权限和职责、领导的指挥方向、行政权力的运作、信息传递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僚体制明显;第三,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政府会在适当的时期和地域设立临时机构,并且雇用非正式的员工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但这些临时机构和员工在高密度的工作和行政命令之下,注重的是按时完成任务,而对管理的过程相对放松,也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
(三)公共管理体制落后。首先,如上所述,政府管理存在官僚制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中的层次划分清晰,上下级关系明确,导致官僚气息浓重。这种制度会导致公共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者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较差;其次,政府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符。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由于政府和公众的地位严重不对等,政府作为管理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被管理者没有发言权,缺乏向政府提出要求的有效通路,因此被管理者无法选择管理者,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对管理者实施的管理方式也无法选择,从而导致供需不符,最终导致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分配不均。要想实现经济质量的提高,各级政府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而政府却利用行政手段进行了不当干预,落后的管理体质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社会失衡。
(四)公共管理主体存在缺陷。首先,当前公共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官本位思想的约束,各级政府在公共管理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强制性,信息不对称,信息的透明度较低,主要通过下达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缺乏管理手段的创新,导致公共管理的滞后;其次,当前公共管理供给的主体范围太窄,主体过于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事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深化改革阶段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的主体也随之呈现多元化。传统手段和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公众利益实现的需求。政府要学会放权,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但是政府仍然利用权力掌握公共管理,成为了最大的“股东”,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限,使得公共管理的效率低下。
(一)将公共管理主体范围扩大,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到公共管理中来,与非政府组织协同管理。前期阶段可以以政府为主,非政府组织为辅,后期可以进一步扩大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以优化管理结构,此时政府应当逐步缩小公共管理中的权利范围,侧重于对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与监督。
首先,政府职能需要彻底转变。当公共管理主体范围扩大,实现多元化,政府职能势必削减,在微观经济上,政府要适当减少干涉公共管理的力度,不能成为管理的主导。政府应当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由社会变量来决定政府的决策机制、权利运行和组织结构,丰富管理层次;其次,扩大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从经济角度来看,非政府组织在资源配置上较政府有一定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有效节约经济成本。另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较为灵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公益活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化解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划拨资金进行公共管理的困境。同时,广大民众也可以通过这些通路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公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最后,扩大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职能。尽管非政府组织在管理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弱势也比较明显,因此应当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以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形成政府、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和良性互动格局。
(二)以法治思维提高公共管理创新水平。首先,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处处以法治为前提。各级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提高服务质量,从管理制度的拟定到实施全部实现法治化,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其次,应当进行行政制度的创新,按照阳光行政、责任行政的要求,通过公共管理手段实现公平正义,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环境;最后,注重风险预防和监控。任何管理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出台都存在着一定的实施风险,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在政策出台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对政策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降低实施风险,结合民意和实际情况,促进创新过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治理方式。要实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就必须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创新管理体制,通过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实现公共经济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创新管理体制:首先,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对公共管理事务进行有效、公开、合理评估,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制度创新和良性互动;其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回归经济规律本身,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设立公共管理网络平台,将公共管理涉及到的各项信息向社会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和公众监督力度,优化民众的建言通路,做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切实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四)营造优良的创新政策环境,保障经济质量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再次重申上述思想并明确提出,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科技必须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也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以会议精神为导向,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执政智慧,通过产业孵化区和高新产业园区等基地建设和政策扶持,将创新理念落到实处,真正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为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鼓励、激励政策以及税收优惠,使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公共管理理念,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就目前的公共管理现状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带有比较浓郁的官僚色彩,社会管理模式比较陈旧。由于长期以来,行政机关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忽略了社会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没有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到管理主体中来,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忽视了源头治理;管理手段陈旧,法律思维运用不足,行政色彩浓重。这些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的重点应当将社会管理进一步创新,提高层次,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在公共事务管理及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处处以群众的利益为先,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优化管理结构,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使社会运行安全有序,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改善民生论文篇八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能,能够帮助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我国公共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经济管理方面有较大的发展,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共经济管理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公正性偏失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公共经济管理的公正性偏失的表现,探究应对公正性偏失问题的措施。
公共管理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公共性价值作为首要的原则。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规划和协调,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公共经济管理的方式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行使公共经济管理主体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公共经济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改革创新的同时,存在着矛盾个体的相对制约,公正性偏失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及时矫正,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1.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以捍卫公共性价值为第一原则,强调运用管理主义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新形势下,新公共管理具有新的特点,虽然政府仍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但开始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重视私人、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引进私营部门管理的经验,以及市场竞争机制,降低管理的成本,同时注重提高管理的效率,对管理主体的职能也开始重新分配,对政府的职能边界开始重新界定。公共经济管理是综合性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等,多学科交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框架和体系。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是管理公共经济的三大关系,公共部门和市场结构与经济体系的关系,公共经济活动各要素间的关系,公共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的关系。
2.偏失表现。政府主体的缺陷是公正性偏失的重要表现之一,新公共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注重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但效率或者效益的最大化不是公共经济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公共经济管理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性,或者说保证公平性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在新的理论主张下,政府主体在决策时就会偏重选择效率、效益,而忽视公正性,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并且在政府主体中,存在着自利性的行为,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加剧了不公平的现象,也违背了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也会出现失灵的问题,在公共经济管理中,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缺乏成本和利润的约束,容易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导致政府公共经济管理没有效果。在公共经济管理中,引入民营化是为了刺激竞争,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不正当的民营化反而造成公共利益的流失。另外,监督的缺失也加剧了公正性偏失的问题,我国监督体系比较庞大,也比较杂乱,缺乏有机的协调,无法保证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
1.注重多元化公共经济管理主体的培养。在公共经济管理中,要注重多方主体的参与,培养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加强各主体的协作性,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利于矫正公正性偏失的问题。在民营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政府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引导其他的主体能够正确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同时要强化公民的意识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保证公民参与公共经济管理的权利,提高公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维护公共性。
2.规范政府职能。政府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对政府主体的职责范围进行合理的界定。在公共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主体要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将其作为基本的原则,不逾越公共性来进行管理行为的考核。政府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经济管理也是为了追求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必须认识到服务公众的重要性,使公众满意。在新形势下,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应该重视方向性的引导,完善宏观管理的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3.强化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政府主体内部要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注重职业道德建设,避免出现腐败的问题,不仅要从道德上约束公职人员的行为,还要利用法律进行约束,督促公职人员合理使用自己的公共权力,依法行政。同时要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和公民参与机制,使民众参与到公共经济管理中。社会公众的监督,可以及时纠正执行的错误,或者政策的偏差等,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共经济管理的公正性。总之,对于当前出现的公共经济管理的公正性偏失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培养多元化管理主体,规范政府的职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和监督评估,改进公共经济管理。
改善民生论文篇九
近年来,随着财产保险产品类型的多样化,财产保险体系日益完善。分析财产保险在改善社会民生的主要作用,提高对财产保险的认知程度,有利于财产保险的推广。同时,在财产保险业务营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当前财产保险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发展需要,提出对应的财产保险创新改革策略,以提高财产保险结构体系的完整度,提高其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1财产保险的定义及业务范畴。
1.1财产保险的定义。
关于财产保险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财产保险是指将财产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以及损害赔偿作为保险标的的险种;狭义的财产保险则是指将实体物质财产作为标的的险种。在保险实务当中,一般将狭义的财产保险称为财产损失保险[1]。
1.2财产保险的业务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五条对财产保险的相关业务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2]。可以进行保险的标的物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与经济利益。其中,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标的的,被称为财产损失保险。例如,家庭财产、房屋、车辆、生产设备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标的的,被称为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例如,职业责任、投资风险、产品责任、信用保险等。
2财产保险对民生改善的主要作用。
2.1为家庭财产保驾护航。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为家庭财产提供保障是财产保险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家庭财产保险就是指将居民的有形财产作为标的物的险种,是财产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按照保险责任的差异,可以将家庭财产保险分为基本险与综合险两种。家庭财产保险在确保居民财产安全稳定、避免群众遭遇意外灾害、盗窃等损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我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不同地区的家庭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针对该现象,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相对应的提供了家庭财产保险产品,给居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体系。以我国的农村住房保险为例,根据保监会的相关统计资料,2012年,我国农村房屋保险费用为5.1亿元,对全国范围内的6000多万间农村房屋进行了保险,为农民提供了约6000亿元的财产保障,基本实现了对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有效覆盖。
2.2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财产保险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机制为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提供保障,避免因为意外事故而导致的生活水平降低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当前财产保险关注较为密切的“三农”保险为例,各主要保险公司对发展农村保险予以高度关注。例如,中国的人保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业保险的投资不断增加,获得的农业保险费用也增加了近16倍,共计为1465.4万农户提供了包括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小额保险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在内的保险,对维持农村地区经济稳定、产业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部分保险公司还针对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产业开展了对应的保险业务,通过持续完善农业保险营销机制和推广发展模式,以具体的区域为对象,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保险业务。以此为基础,将小额保险作为基本突破口,采取协调推进的模式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得到了有效发展,对提高“三农”保险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方面发挥了积极意义。不仅发挥了农业保险的强农、惠农作用,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3为抵抗自然灾害提供了有效屏障。
对于我国保险行业而言,过去的十年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保险业务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考验。在发生自然灾害之后,保险公司关注民生,向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为提高老百姓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扩大财产保险的覆盖范围、拓展财产保险的渗透深度,将财产保险的主要方向放在服务民生,为灾后重建以及社会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撑。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的人保财险仅在“十一五”期间就承担风险责任金344.07万亿元、处理理赔案件7368万件、支付赔款达到2965亿元,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为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3当前财产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险种结构亟待优化,市场供应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虽然部分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较为全面,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开发了针对性的财产保险险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产保险产品结构。但是,依然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例如,部分财产保险产品主要以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为主,其比例甚至达到了80%,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市场定位不合理、险种结构优化意识不明确以及适销险种较少导致的。市场保险供给是指在对应的时期内,保险人可以为整个市场提供的保险产品数量。这对于大部分以分公司建制为单位的保险公司而言,因为其独立开发保险产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其所销售的保险产品是基于全国范围设计的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区域特点,使得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利于满足当地市场的供给。从当前财产保险市场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提供的财产保险产品单一,不但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要,而且还带来了行业内恶性竞争、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算难度增加、内部控制乏力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限制了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3.2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制约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拓。
根据国外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财产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保险中介机构及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基础上的。在保险产业发达的国家,由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结构所提供的财产保险数量占到了总体业务的55%左右。而当前我国的财产保险代理业务主要由银行、车辆管理所等具有明显行政背景的兼职代理人所担当,而且由之提供的代理业务量仅仅占到总业务数量的20%左右,远远低于国外保险业务发达国家的55%。这直接制约了财产保险业务的承接能力,造成了保险业务量难以提高的问题,限制了其改善民生作用的发挥。
4财产保险公司业务创新策略与建议。
4.1产品结构的创新。
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特色产品较少,与财产保险业务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险所占的比重较低。针对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必须深入思考责任保险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4]。在具体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产保险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一是建立并完善总、分公司联动开发机制。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储备是财产保险营销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险营销工作的基础。总公司可以基于电子商务、综合金融等产品构建公司的整体开发及创新平台,从而满足下属分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实际需要。而分公司则基于其对市场实际需求较为了解的优势,利用对应的渠道定期将搜集得到的一手产品需求信息向总公司汇报,通过这种上下联动的产品开发方式,保证所推出的财产保险产品具有市场根基,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二是优化险种配置。对财产保险险种机械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可以将财产损失险、责任险以及人身意外伤害险结合起来,形成一揽子的保险产品。不但能够显著降低保险销售的成本,而且能够全面满足投保人的实际需要;三是提高保险产品的创新频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缩短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周期;其次要针对我国财产保险方面的空白领域,例如航空航天产品,开发对应的高科技保险产品;再次要建立大型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例如使得家庭财产保险能够附加地震保险条款;最后要针对当前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退出一揽子综合类型的保险。例如,开发增值服务子女教育险、火灾责任保险等。
4.2营销方式的创新。
随着当前保险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增加,保险公司在推广财产保险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灵活可变的营销方式来赢得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通过银保合作方式进行财产保险业务的推广。我国部分地区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较好,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得银行成为了该区域办理保险业务的综合金融类机构。但是,部分地区的银保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代理业务在总业务量中还只是占据较小的比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可供银行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其次是当前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并没有与银行代办点进行对接,大多处于跑单水平,直接打击了银行代办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可以首先建立与银行共赢的一体化金融体系,并开发对应的金融性产品;其次,实现保险公司业务系统与银行的对接,使得银行能够真正代办保险业务,提高其业务推广积极性。另外,保险公司还应该充分利用电销、互联网销售渠道。投保客户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电话直销、手机销售以及网络销售等方式。例如,保险公司与通信公司联合销售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并与银行合作进行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对应保险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显著开拓保险销售的渠道,还能够提高保险产品销售效率。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
本届论坛以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体制的改革为主题,对于各级政府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生改善的根本保证在于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下面,我结合陕西的实践,谈一点思考和体会。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如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重要任务,各级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也必须放在这方面。这既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党的执政宗旨的根本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陕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了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能力。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在保持各级政府编制总体精简的前提下,重视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管理部门的建设,有的充实了工作力量,有的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有的将议事协调机构变为实体性机构。充实了社保、公安、信访等部门的人员,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委员会,在2万人以上的乡镇增设了专门负责农村规划建设及文化、教育等事务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二是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完善规划编制工作,把民生工程纳入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系统性安排部署,彻底改变过去“零敲碎打”解决民生问题的做法。2011年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民生工程规划,涵盖十大领域100多个项目,总投资3000多亿元。与此同时,全省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制,设立了政务中心、便民大厅及便民服务站点,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为民服务,推动传统的坐等上门向方便群众办事转变。三是主动接受监督。近年来陕西省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都报省委同意、人大审议,并将实施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各界的监督,在此基础上,2011年又发布了全省《民生工程白皮书》。实践证明,没有政府职能向服务民生转变的突破,就很难有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突破。陕西省在民生工作上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与初步形成围绕改善民生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政府工作体制机制是分不开的。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不断完善公共产品体系。陕西从群众最紧迫、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均等化和城乡一体为方向,着力破除影响社会公平的障碍,统筹实施以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保障住房、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服务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遵循“先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标”的原则,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垂直管理和社会化发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宝鸡模式”被全国推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已在2010年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7月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了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实行了基层医疗单位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管理,药品零售价比指导价平均下降了46%。公立医院改革也取得初步成效,涌现出神木、镇安、子长、府谷等不同模式的典型。二是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两基”达标和义务教育城乡全免费,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条件装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一大批项目。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近两年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2万人次。2011年省财政又新增教育经费24.8亿元,将省属高校生人均公用经费由4600元提高到9000元,2012年将进一步提高到12000元。按照城乡统一标准提高了中小学生人均经费,支持城乡幼儿园建设,并将从2011年起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面加强城乡医疗体系建设,2010年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达2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元,并提前2年达到国家标准。三是以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为重点,实施大型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户、农村道路工程和农村基层组织、社区设施建设等项目,五年来解决了12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和信息入村,所有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视。我们还采取超常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用十年时间在陕南陕北实施涉及279万人的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使这部分群众逐步告别不安全、不适宜生存的环境。以上这些政策,既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也为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做到了民生与经济互相促进、互动发展。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制度层面形成保障特殊群体利益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我们一直教育群众要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的不断好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重视为改革发展做出牺牲的群体的利益,不能让他们承受过大损失,甚至超过其承受底线。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推行民生普惠制与兼顾特殊群体利益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一是统筹解决特殊群体的利益问题。根据多年来群众信访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以纳入养老、医疗保险序列或发放补贴的形式,解决了55.5万曾正式受聘农村工作过的民办教师、电影放映员、农技员、村医等“八大员”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了12万多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的特殊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44万多重点优抚对象、农村籍退伍义务兵、两参退役人员、涉核人员、企业军转干部、伤病残军人以及铁路建设民兵等人员的生活待遇问题。
二是出台保障部分群体利益的特殊政策,顺应群众愿望,促进社会公平。采取政府退税等措施提高纺织、食品、森工等过低收入行业的工资水平,实行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农村孕产妇女免费住院分娩、对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和65岁以上老人实行健康检查等制度。
2009年至今全省各级财政投入7.2亿元,实施寄宿中小学生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267.8万学生受益。三是始终把居者有其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民安居工程,在汶川地震受灾区和去年泥石流灾害恢复重建中,也把解决群众住房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将新建保障性住房210万套,其中2011年计划建设47.43万套,列全国第三位。截至6月底,开工项目总数占目标任务项目个数的101.1%,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我们基本想法是,国家有政策法规的要坚决执行,没有规定但合情合理的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量着眼于从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以避免同样同类问题在不同时期和区域反复出现。
这些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0年以来,因为利益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减少。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逐步建立以民生事业为基点的公共财政框架。公共服务需要公共财政支撑。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产业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民生项目主要靠公共财政投资。这就要求加快建立以服务民生为基点的公共财政体系,虽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但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责任,决不能因为经济不发达或财力有限而放缓建立民生财政的步伐。在这方面,陕西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宁可少盖几栋楼,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加大公共支出。一是全面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累计5532亿元,是“十五”的3.5倍,有效解决了民生资金投入缺乏保障的问题。2011年我们又提出今后五年省级新增财力80%用于民生。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的办法确保民生投入。
2008年启动实施了“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国开创了以财政中期预算为保证推进民生工作的先河。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巩固和强化民生投入的长效机制。三是整合资源强化民生投资。主要是改变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买醋的钱不能买盐”的现象,以项目为载体调动部门和地方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贴、与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为保质保量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由省财政和延长石油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集团公司,筹措120亿元支持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由省财政和陕西有色集团出资成立了搬迁工程有限公司,筹集资金60亿元启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这些公司以公益性为宗旨,资金实行封闭运行,项目建成后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按成本价回购,资金回笼再投入。财政的有力支撑,为民生的不断改善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政府更应发挥积极作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主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财产保险产品类型的多样化,财产保险体系日益完善。分析财产保险在改善社会民生的主要作用,提高对财产保险的认知程度,有利于财产保险的推广。同时,在财产保险业务营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当前财产保险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发展需要,提出对应的财产保险创新改革策略,以提高财产保险结构体系的完整度,提高其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1.1财产保险的定义。
关于财产保险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财产保险是指将财产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以及损害赔偿作为保险标的的险种;狭义的财产保险则是指将实体物质财产作为标的的险种。在保险实务当中,一般将狭义的财产保险称为财产损失保险[1]。
1.2财产保险的业务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五条对财产保险的相关业务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2]。可以进行保险的标的物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与经济利益。其中,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标的的,被称为财产损失保险。例如,家庭财产、房屋、车辆、生产设备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标的的,被称为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例如,职业责任、投资风险、产品责任、信用保险等。
2.1为家庭财产保驾护航。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为家庭财产提供保障是财产保险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家庭财产保险就是指将居民的有形财产作为标的物的险种,是财产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按照保险责任的差异,可以将家庭财产保险分为基本险与综合险两种。家庭财产保险在确保居民财产安全稳定、避免群众遭遇意外灾害、盗窃等损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我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不同地区的家庭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针对该现象,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相对应的提供了家庭财产保险产品,给居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体系。以我国的农村住房保险为例,根据保监会的相关统计资料,2012年,我国农村房屋保险费用为5.1亿元,对全国范围内的6000多万间农村房屋进行了保险,为农民提供了约6000亿元的财产保障,基本实现了对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有效覆盖。
2.2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财产保险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机制为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提供保障,避免因为意外事故而导致的生活水平降低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当前财产保险关注较为密切的“三农”保险为例,各主要保险公司对发展农村保险予以高度关注。例如,中国的人保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业保险的投资不断增加,获得的农业保险费用也增加了近16倍,共计为1465.4万农户提供了包括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小额保险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在内的保险,对维持农村地区经济稳定、产业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部分保险公司还针对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产业开展了对应的保险业务,通过持续完善农业保险营销机制和推广发展模式,以具体的区域为对象,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保险业务。以此为基础,将小额保险作为基本突破口,采取协调推进的模式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得到了有效发展,对提高“三农”保险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方面发挥了积极意义。不仅发挥了农业保险的强农、惠农作用,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3为抵抗自然灾害提供了有效屏障。
对于我国保险行业【】而言,过去的十年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保险业务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考验。在发生自然灾害之后,保险公司关注民生,向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为提高老百姓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扩大财产保险的覆盖范围、拓展财产保险的渗透深度,将财产保险的主要方向放在服务民生,为灾后重建以及社会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撑。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的人保财险仅在“十一五”期间就承担风险责任金344.07万亿元、处理理赔案件7368万件、支付赔款达到2965亿元,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为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3.1险种结构亟待优化,市场供应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虽然部分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较为全面,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开发了针对性的财产保险险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产保险产品结构。但是,依然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例如,部分财产保险产品主要以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为主,其比例甚至达到了80%,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市场定位不合理、险种结构优化意识不明确以及适销险种较少导致的。市场保险供给是指在对应的时期内,保险人可以为整个市场提供的保险产品数量。这对于大部分以分公司建制为单位的保险公司而言,因为其独立开发保险产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其所销售的保险产品是基于全国范围设计的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区域特点,使得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利于满足当地市场的供给。从当前财产保险市场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提供的财产保险产品单一,不但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要,而且还带来了行业内恶性竞争、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算难度增加、内部控制乏力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限制了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3.2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制约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拓。
根据国外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财产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保险中介机构及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基础上的。在保险产业发达的国家,由代理人、经纪人等中介结构所提供的财产保险数量占到了总体业务的55%左右。而当前我国的财产保险代理业务主要由银行、车辆管理所等具有明显行政背景的兼职代理人所担当,而且由之提供的代理业务量仅仅占到总业务数量的20%左右,远远低于国外保险业务发达国家的55%。这直接制约了财产保险业务的承接能力,造成了保险业务量难以提高的问题,限制了其改善民生作用的发挥。
4.1产品结构的创新。
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特色产品较少,与财产保险业务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险所占的比重较低。针对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必须深入思考责任保险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4]。在具体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产保险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一是建立并完善总、分公司联动开发机制。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储备是财产保险营销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险营销工作的基础。总公司可以基于电子商务、综合金融等产品构建公司的整体开发及创新平台,从而满足下属分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实际需要。而分公司则基于其对市场实际需求较为了解的优势,利用对应的渠道定期将搜集得到的一手产品需求信息向总公司汇报,通过这种上下联动的产品开发方式,保证所推出的财产保险产品具有市场根基,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二是优化险种配置。对财产保险险种机械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可以将财产损失险、责任险以及人身意外伤害险结合起来,形成一揽子的保险产品。不但能够显著降低保险销售的成本,而且能够全面满足投保人的实际需要;三是提高保险产品的创新频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缩短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周期;其次要针对我国财产保险方面的空白领域,例如航空航天产品,开发对应的高科技保险产品;再次要建立大型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例如使得家庭财产保险能够附加地震保险条款;最后要针对当前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退出一揽子综合类型的保险。例如,开发增值服务子女教育险、火灾责任保险等。
4.2营销方式的创新。
随着当前保险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增加,保险公司在推广财产保险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灵活可变的营销方式来赢得客户、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通过银保合作方式进行财产保险业务的推广。我国部分地区的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较好,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得银行成为了该区域办理保险业务的综合金融类机构。但是,部分地区的银保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银行代理业务在总业务量中还只是占据较小的比重。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可供银行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其次是当前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并没有与银行代办点进行对接,大多处于跑单水平,直接打击了银行代办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可以首先建立与银行共赢的一体化金融体系,并开发对应的金融性产品;其次,实现保险公司业务系统与银行的对接,使得银行能够真正代办保险业务,提高其业务推广积极性。另外,保险公司还应该充分利用电销、互联网销售渠道。投保客户可以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电话直销、手机销售以及网络销售等方式。例如,保险公司与通信公司联合销售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并与银行合作进行以银行卡为载体的对应保险计划。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显著开拓保险销售的渠道,还能够提高保险产品销售效率。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二
改善民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每个政府的责任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幸福感。只有关注改善民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目标。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每个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和努力改善民生。
第二段:改善教育创造未来。
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只有给予每个人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人才,提高整个国家的素质。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给予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三段:改善医疗保障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是人民的基本权益,而改善医疗保障则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当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医疗体系和保障制度。同时,公民也应当自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活动,让健康成为每个人的底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段:改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
改善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同时,公民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保障,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段:改善就业创造幸福生活。
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社会也要鼓励创业创新,为人民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才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结:
改善民生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推进和努力。只有在改善民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三
xx县认真摸底调查,加强对特殊群体动态管理,坚持按制度办事,着力加大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推动社会救助民生工程工作顺利进行。截至2017年2月底,城乡医疗救助130人次,参合21911人、补助364.0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294.47万元,人均183.4元。农村五保供养发放资金157万元,补助1571人,实施孤儿生活基本救助发放资金13.08万元,救助109人,生活无着人员救助资金3.5万元、救助74人次。
一是加强困难群体动态管理。对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实行严格个人申请、审核公示、评议公示、审批公示、发放等程序。深化民主评议制度,探索实施分类管理制度,推进工作规范化建设。建设信息平台,建立困难、低保、低保边缘户、五保等对象档案库,实施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困难群体的基本信息,及时清退死亡、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同时采取定期复核制度,通过对口互查、集中检查、走村入户、逐户核实的方式,定期全面核查困难家庭,确保救助对象情况属实,救助及时。
二是保障困难群体标准自然增长。坚持按照《青阳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要求,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制度。及时调整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时对低保对象发放价格补贴,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价格上涨影响。
三是加强资金发放监督管理。资金发放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低保、分散供养五保户、孤儿救助等资金通过涉农资金“一卡通”打卡发放。五保户集中供养人员生活补助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农村五保供养机构账户。建立相应三级公示制度,张榜公示全县在册低保、五保、孤儿救助等困难救助对象,并公布举报电话、电子信箱,接受群众监督,对“人情保”、“关系保”、骗取低保等情况严肃处理。
四是建立主动发现救助机制。建立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强化“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主动发现”、“一门受理”等措施,与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托底线、救急难,扫盲区、补短板,真正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四
改善民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促进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活品质和权益保障,因此改善民生的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以适应更多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第二段:对目前国内民生现状的分析。
目前国内民生现状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医疗保障、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等。环境污染的问题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更为明显。医疗保障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就在过去几年,我们还见证了危机般的医药问题。另外,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方面的追求了,我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教育经历和职业发展等等。
一方面,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将税收等财力分配到公共福利方面、科技投入和教育等方面,可以迅速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承担自身责任,在商业、金融等楼对市民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一个健康的公共场所可以为人们提供更高品质的身体保健服务。
第四段:具体案例说明改善民生的实践效果。
一项有效改善民生的实践是深入贯彻全民健康政策。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是一个热爱的志愿者组织,他们精神鼓舞和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全民健康政策的独一无二的实践阵地,他们广大的志愿者们帮助了许多需要医疗帮助的人们,充分发扬了雷锋精神。同时,全民健康政策也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集老百姓自身需求和国家政策于一身,实现了共赢。
第五段:结论。
总结来看,改善人民的生活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当务之急是促进政策的全民普及,增加新的政策内容,加强政策推广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同时,也需要全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只有我们自己积极参与、贡献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改善民生,让社会更加激动人心,更加安享空间。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五
xx县围绕“早部署、重宣传、提效率、勤督促”四项举措扎实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民生工程,切实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一是早部署。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及妇幼健康、计生特扶的工作要求,及时传达部署,结合实际,科学核定20xx年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并做好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保障落实。
二是重宣传。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体,在人口密集区设置展板、咨询台、悬挂横幅等,同时结合“送戏进万村”等工作,宣传妇幼健康民生工程政策,普及婚前保健、预防接种等卫生保健知识,扩大影响,提高群众知晓率。
三是提效率。婚检服务中心加派人员,优化婚检服务流程,尽量缩短婚检对象等待时间,提高婚检效率和群众满意度;让婚检和孕优有机结合,部分婚检对象在婚检的同时完成孕优检查,这样减少受检对象采血的次数和来回奔波的时间,做到真正便民利民。
四是勤督促。对于在县外分娩未能及时领取住院分娩补助资金的孕产妇,要求乡镇妇计站的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摸底调查,督促其及时到乡镇卫生院领取补助资金。
截止目前,该县共完成住院分娩补助821人,补助资金24.63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2.1%,完成免费婚检138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1.8%。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六
改善民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对人民的一种责任和承诺。近年来,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改善民生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分好‘粮食,给党粮食,党给你学问和工夫粮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推行了许多教育改革,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让所有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我身边的例子就是我的同学小明,他家庭贫困,但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国家的资助和帮助,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人民群众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民生水平。
其次,改善民生需要关注就业问题。就业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就业。比如,推行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同时,加大了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提高了就业的质量和效益。我有一个朋友,在失业后参加了一家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班,学习了一门实用的技能,并且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和创业指导。如今,他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成功地实现了就业。通过关注就业问题,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不仅可以改善民生,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再次,改善民生需要保障医疗卫生。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我国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待遇和培训,建设了一批新的医疗机构,并推行了医疗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更便利和高效。我个人曾有一次住院的经历,得到了及时和高质量的治疗,医疗费用也通过医保报销了一部分。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通过保障医疗卫生,我们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此外,改善民生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国家不断加大对社会治理的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社会治安的大幅改善,街头巷尾的治安秩序更好了,人们的安全感也越来越高。通过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我们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这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和目标。我们应积极参与到改善民生的实践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民生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以下是我对于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总结成五个方面。首先,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倡导公平公正。再次,加强社会保障。然后,重视教育和就业。最后,提高医疗水平。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地区,优质的基础设施都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和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使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在交通方面,一些城市建设了地铁和高速公路,提高了交通便利度;在农村地区,修建了农村公路,改善了交通条件,使农产品能够更加快捷地进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条件。一个公正的社会能够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例如,打击腐败和贪污,建立阳光政务,提高政府部门的透明度,让人民监督政府,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公平公正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
再次,加强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提供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有效地减少人们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例如,建立全民医保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加强养老保障,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失业保险和培训,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然后,重视教育和就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同时,就业是人们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途径,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的就业状况。通过重视教育和就业,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提高医疗水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本保障,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政府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例如,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卫生院,增加医疗资源;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推进医疗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提高医疗水平,能够有效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公平公正,加强社会保障,重视教育和就业,提高医疗水平,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方面,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八
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根本职责,也是各级政府对于民众诉求的回应。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民生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民生改善带来的益处和体验。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善。多年来,在城市里,我们看到了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路灯和公园。城市的道路也得到了改善,城市居民和游客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好的住房条件,城市公共服务和社区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加强。
第三段:教育领域的进步。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加。政府在各级教育机构、师资队伍、教育硬件和教育质量方面加大了投入,因此教育质量和水平一直得到了提高。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了一批批优秀的高等学府和中小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一批优秀的中小学。
第四段:医疗领域的改革。
改善民生的另一个方面当然就是医疗领域。政府加大了卫生投入,鼓励医院与社会间的协作,医疗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分派。我们还看到了很多地方农村的医疗卫生系统得到了大力改善,许多先进的项目和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第五段:总结和思考。
总之,随着国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享受到的民生福利也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需认识到,仍然有很多问题和难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解决。比如:医疗资源不平衡、教育质量不一、城市交通拥堵等等。在新时期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民生改善措施,让民众在更加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真正为民群众解决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国家,让“福利社会”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改善民生论文篇十九
改善民生是一项既复杂又长期的任务,它涉及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政府和各个层面的力量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改善民生的途径。通过自己的参与和观察,我深切感受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改善民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个人,每个人都能够为改善民生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了城市的交通和环境质量。同时,企业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捐资助学,提供就业机会。而作为个人,我也尽力减少浪费,关注环保,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只有全社会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民生的持续改善。
其次,改善民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的规划能够统筹资源,合理分配,确保改善民生的工作取得实效。以教育为例,政府在健全教育体制的同时,也要注重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师资水平。另外,要关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规划应该是具体且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改善民生的目标得以实现。
再次,改善民生还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让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要通过政策调节,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政府应该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普及程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保护,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公平正义的环境,民生才能够真正改善。
此外,改善民生也需要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途径和方式来改善民生。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政府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便民服务,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办理相关手续。又如,在医疗领域,可以加强现代医疗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医疗水平。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民众不断提升的需求。
最后,改善民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这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制定长远的目标,并付诸行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改善民生的合力。个人也要积极参与,关注社会问题,为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民生才能够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够不断提高。
总之,改善民生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创新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我的参与和观察,我深切感受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改善民生论文篇二十
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善民生离不开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努力。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我深刻体会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改善民生需要经济发展的支撑。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才能够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的项目中。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供电、通讯等方面的条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经济发展还需要加强与各个领域的合作,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让各个地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改善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待遇。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比如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
再次,改善民生需要提高教育医疗水平。教育和医疗是改善民生的两大支柱,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医疗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当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让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改善民生需要加强社区服务。社区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服务对于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设施,比如公园、图书馆、健身房等,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组织,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各类活动,增进社区内的凝聚力和和谐度。只有社区服务做得好,才能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改善民生的实际效果。
总之,改善民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需要政府牵头推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加强社区服务、关心他人等方式,共同努力为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改善民生论文篇二十一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解决民生问题是检验“三严三实”的重要标尺。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严的作风、实的举措推进各项民生工作,让群众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推进发展夯实民生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六届七次全会确立了“转型升级、美丽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明确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的定位,为新常态下乐山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当前,我们要围绕“转型升级年”工作主题,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确保“十二五”圆满收官,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举办第二届旅博会为契机,充分发挥旅博会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市旅游“第三极”,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到乐山休闲度假。突出产业高端和产品高端“两条路径”,加大“一企一策”帮扶重点企业力度,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巩固工业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继续抓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壮大现代农业规模,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扶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我们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围绕省上“3+10”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完善我市“1+10+1”精准扶贫推进方案,编制好全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乐山扶贫开发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按照“六个精准”、“六个并重”和“五个一批”要求,深入推进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乌蒙山连片开发项目,因地制宜抓好县域“插花”扶贫,“量身定做”个性化的精准扶贫方案,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坚持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造血”、又“输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经济等富民产业,积极推进仁沐新高速、乐汉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彝区“六个一”工程等社会事业发展,从整体上改变彝区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引导各行业各系统向扶贫开发事业同向发力,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行业帮扶、社会协同的“大扶贫”联动攻坚的生动局面。
三、改革创新助推民生改善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乐山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我们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坚持发展导向、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从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领域改起,从群众最关切、最紧迫、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尽快出台一批既利长远、又管当下的改革事项。集中力量抓好旅游、农村土地经营权、国资国企、户籍制度、司法体制、纪检体制等“六大改革”,探索更多的乐山改革模式和经验,确保各项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立完善“三项清单”,落实好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降低创业创新门槛,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妥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四、转变作风办好民生实事
“三严三实”体现了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强调的是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办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公共财政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必须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大事,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完善亲情工作法、民情观察员、网络对话、基层夜话等制度,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等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继续整治“为官不为”,大力激励“奋发有为”,通过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我们一定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持续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乐山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以来,宾川县把专题教育要求落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改善民生,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美丽乡村建设”贯穿于专题教育学习中,通过学习,强化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生产生活中存在的“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大对农村项目资金投入,以“一事一议”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危房改造、村间道路硬化、文化场所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真正从专题教育中获得实惠。
着力民生事项办理落实。把专题教育学习与开展人民群众评议干部工作相结合,以“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精神指导干部干事创业,在民生事项办理落实中检验学习效果。2015年以来,全县通过干部调研走访、党员提议、群众来信来访等方式收集了一批民生事项,对其中164件进行交办督办,按照分析研判、分类交办、限时办结、督查催办、群众评议等环节加大对责任领导、承办单位、办理进展情况的督导。现已全面办结133件,各部门各乡镇按照分级负责要求,共交办督办760件,办结650件,通过评议,群众满意594件,满意率达91.38%。
着力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制订了《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中开展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部分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方案》、建立党员服务承诺制、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通过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强化督查,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确保群众问题有人管、能落实。加大便民服务站点建设、广泛推行民事代办制,将农林水、土地、司法、计生、民政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服务项目纳入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为群众提供服务,形成“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办事找民事代办员”的为民服务新机制。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在云南考察时指出的“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为“美丽幸福新宾川”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为契机,持续开展好“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充分利用热区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山区乡镇经济林果、中草药产业扶持力度。依托鸡足山风景区、大营观音阁、白羊村新石器遗址、平川杨氏宗祠等旅游资源,不断整合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旅游内涵,加大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用文化嫁接旅游,用文化丰富生态。
6月8日讯(韩炳义 记者 杨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干事创业抓经济促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为此,尖山区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努力适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真抓实干,保障民生,增进福祉。
今年,通过强化“民生财政”理念,全力发展“基本民生”,着力保障“底线民生”,大力关注“热点民生”,一件件爱民、利民、惠民的暖人事实,实实在在让辖区百姓见到了实惠。
改善民生——“由点到面”整治环境
民生事业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难题解决不好谈不上为民。城乡面貌要变样,这是群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为彻底改变城区整体环境,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区委提出了要变“突击战”为“持久战”,一周一保洁,一月一突击,使之形成常态,保持下去;变专业队伍“少数人”保洁为机关乡镇、街道社区、学校师生“全员参战”;变临时性监督检查为重点督办、随时抽查、定期通报、全年考评。累计投入60余万元,对城区环境进行整体美化。
目前,城区共清理弃管小区14个、排水沟2000余延长米、背街巷路8000多延长米,出动车辆45台次,手推车86辆,清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130余吨。清理小广告6000平方米,购买外墙乳胶漆300桶,现已粉刷喷涂小广告墙体3000平方米。村屯共清理边沟2.1万延长米,清理“三堆一垛”520处,出动铲车和运输车辆1000多台次,清运垃圾20多万立方米。
围绕群众反映部分背街巷路路面老化、排水不畅等热点问题,本着“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开展城区背街巷路抢修“攻坚战”,预计投入150余万元,修补背街巷路20余条,总面积6400余平方米。首批重点维修双合斜路和龙翔路路段,面积5680平方米。投资43万元,为双合斜路铺垫砂石路面,铺垫长度约1000米,宽4米。现已完成路面整体铺垫工作,正在进行路口维修和石块铺设工作。投资35万元,为龙翔路修建硬质化水泥路面,修建长度约240米,宽7米,目前水泥路面已经修建完毕,剩余路肩维护工作预计3天内完工。其余20余条破损路段修补路牙约370延长米,修补破损路面约700平方米,所有铺设维修工作将于近期全部完成。
为营造绿色环境,创造美好家园,展示尖山区良好形象,充分利用雨季即将来临的有利时节,在全区迅速掀起活动热潮。植树绿化主要集中在城区、学校、村屯及背街巷路裸露地面四部分,累计投入26万余元,通过栽花种草进行美化绿化。其中城区绿化总面积1.2万平方米,补栽各类树木345棵,栽种红瑞木、丁香等7800株。同时,在背街巷路、主干道节点种植波斯菊(俗称“扫树梅”)约5000平方米,现已完成约3500平方米。村屯:针对公立村村主路排水不畅,污水上道情况,投入资金6万元对排水沟进行改造,更换涵管新修成宽50厘米的混凝土排水洞。同时,新铺道板砖人行道300多米,使村主路排水不畅通的状况得到有效解决,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关注民生——“由小到老”不留死角
“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多做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事情”。照此,尖山区在发展中努力不让一个群众掉队,红利要让全部百姓分享。
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区委决定按照“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分步实施”的原则,今年预计投入560余万元,对区属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投资40余万元,为区属13所小学校破旧墙体、围栏及大门进行维修。投入60余万元为一马路小学配置28块电子白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投入200余万元,对一马路、文化路两所小学进行塑胶操场铺设,铺设面积分别为6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设计有环形跑道(内套足球场)及篮球场、排球场。目前两所学校建设效果图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现场施工。
以打造省级标准化幼儿园为目标,投资260余万元,为第三幼儿园教学楼进行整体内部装修,铺设塑胶操场1736平方米,内设大型滑梯组合、攀登架等儿童游乐器材。现正在紧张施工。
为确保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管理和安全运行,成立联合整改领导小组,集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治理攻坚战”,对全区50家养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对30余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的养老院,分别采取“关停一批、整改一批、打击一批、奖励一批”的原则,集中进行关停和整改。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整改合格的养老服务机构发放10万元补贴资金。今后,每年还将拿出10万元资金,对有整改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奖励,形成长效机制。
积极建立健全就业救助一体化服务体系。年初至今,区就业部门共为22名符合条件创业人员申办了小额担保贷款88万元,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人35007本。全区举办家政、月嫂、十字绣、计算机、商务礼仪等培训班50多期,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0次,与20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了用工联系,为求职者提供用工信息800多条,提供岗位2000多个,推荐就业7000余人,劳务输出千余人。今年以来已培训近千人、带动就业125人,职业介绍3520人、成功1102人,城镇新就业人数1999人,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并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保障民生——“由上到下”全面铺开
“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群众盼的就是区委和政府干的”。说做一致,尖山区上上下下全力发展“基本民生”,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解决教育、医疗和文化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民、便民、利民”。尖山区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条主线,一边压缩行政办公用房,一边建起300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切实为群众提供的各种服务,用便捷、高效、优质和“安心,热心,耐心,诚心,贴心”的服务赢得了辖区百姓的交口称赞。
社区是零距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为改善基层社区办公条件,区里投入资金100余万,解决3个社区无办公场所问题。其中,投入资金52.5万元,为河西社区、合兴社区、光明社区购置社区办公用房。投入资金60余万元,为长虹社区、富东-社区办公用房进行整体装修。
以扶贫、扶志、扶智为着力点,尖山区积极探索“立体扶贫”新路,从平面、分散式扶贫转向综合、聚力式扶贫,将资金帮扶、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统筹协调起来,为帮扶工作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2015年至今,区民政部门已发放城市保障金862万元,农村保障金27.26万元;发放廉租住房补助418万元,临时救济21.15万元;发放低收入群体补助92万元,大病救助金240.86万元,低收入群体补助96.81万元;发放低保户取暖补贴503.59万元。
目前,全区已经举办了16届爱心助学活动,累计募集并发放助学资金550余万元,使21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还为3000多个困难学生家庭办理了低保,减免35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学费35万元,党员干部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3000个,帮助2000多个特困学生家庭实现了脱贫。
5月29日,市人社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全面启动。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登庆讲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务实担当致力民生”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党课。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和直属单位科级干部,下属单位班子成员及内设科室负责人等共计130余人参加学习。
张登庆局长深入阐述了“三严三实”的重要内涵和意义。严,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手段,严以修身,就是要常修为政之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严以用权,就是始终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做到权为民用;严以律己,就是要不碰“高压线”、把牢“生命线”、划清“警戒线”。实,是实现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谋事要实,就是以“谋”为着眼点,能谋事、会谋事、谋好事;创业要实,就是以“干”为突破点,踏实干、持续干;做人要实,就是以“做”为根本点,做忠诚的人、做老实的人、做简单的人。
张登庆局长强调,作为人社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需做到“四有五落实”。“四有”即:心中有党讲忠诚,心中有责敢担当,心中有民比奉献,心中有戒知敬畏。“五落实”即:积极落实与三个方案的对接工作,力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年内有所突破;积极落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工作,着力破解就业难题;全面落实养老、医疗、失保、工伤社保工作,扩大社保一卡-通应用范围;落实各类人事、工资、职称政策,调动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激情;全面推进落实全额预存人工工资和政府应急周转金,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严劳动监察,强化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为推动运城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人社部门应有的贡献!
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完善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关注教育、医疗、棚户区改造等群众现实需要,特别是要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按照“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打赢“十三五”扶贫攻坚战。要兜住民生底线,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决不能因为没有钱群众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学、老人养不起老。
对于年初承诺的11项民生实事,要认真对标、加快兑现,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要全力抓好当前供水供暖、城乡困难群众救助等各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要守住安全底线。冬季是各种事故的易发多发期,要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突出抓好生产安全、生活安全、防火安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守住稳定底线。深化平安靖宇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管控,加大信访维稳力度,保持社会稳定大局。
近日,通伸街道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会,部署街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会上,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浩鹏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一课党课,深入分析“三严三实”的内涵,指出街道党员干部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重点强调破除“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和坚持能力为本,干字为先,实绩为要的工作作风。
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危旧房安全隐患
多年来,通伸街道辖区西山路31号楼危旧房,上世纪70年代初的简易筒子楼,楼内既没有厨房又没有卫生间、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整个三层楼的住户只能在狭窄的走廊上做饭,走廊内放满煤气罐和蜂窝煤炉子,走廊墙壁上布满各种线路,电线老化严重,并包裹厚厚的黑色油垢,极易发生火灾。另外,由于年久失修,整个楼体下沉裂缝,钢筋变形外露,楼体墙皮脱落,时常有水泥块从楼体掉落下来,安全隐患严重,一直是困扰该楼居民的一块“心病”。但是,由于该楼产权单位推诿扯皮,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专题教育开展以来,街道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标准,特别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主动承担责任,坚持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街道协调住建、安监、电力、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对该楼实施改造工程,在整治过程中,对于整修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电路改造的费用,全部由街道筹资承担,还整合相关力量对31号楼内堆放的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并联合汇通燃气对居民楼内液化气罐进行更换,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帮居民圆了“安居”梦。在整个改造过程中,街道办事处敢于承担、勇于化解难题,没让居民掏一分钱,一切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服务,树立基层政府机构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主次干道“面子”光鲜背街小巷“里子”干净
街道办事处地处中心城区,辖区内汽车总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以及三站市场、百盛、大润发等商贸企业密布,辖区内老旧小区多,背街小巷多,流动人口和摊贩多,大量的人流、物流、车流在繁荣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辖区市容卫生和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
今年,街道加强城-管队伍的纪律作风建设,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不断提升执法服务效能。通伸街道城-管中队转变工作作风,按照“出了门就是上班”的工作要求,不断增强执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坚决杜绝“庸、懒、散”,解决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树立爱岗敬业的作风;严格执行城-管执法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形成职责严明的工作机制和令行禁止、紧张快干的工作氛围,解决执行纪律不严的问题,树立遵纪守法的作风;要求队员诚实守信、本分做人;密切协作,胸怀开阔;相互尊重,和谐共事,树立起分工明确、协作有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机关作风;坚持“百姓城-管、服务型城-管”的理念,听百姓声音、请百姓参与、为百姓服务、让百姓满意,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出发点,不断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强化网格化功能,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促使管理效能持续提升,使辖区形象持续改善,解决工作脱离群众的问题,树立执法为民的作风。
践行创业要实保持经济稳中求进
街道践行创业要实的理念,积极适应新常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根据辖区实际提出打造“城市大楼宇”的理念。大力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标志的商务楼宇和以专一行业为依托的商贸楼宇的大楼宇经济。
目前,辖区商务楼共有17栋,总面积7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642家,以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等行业为主。其中,具有数码特色的金长城大厦,总面积4.6万平方米,入驻率70%;辖区最成熟的三水大厦总面积5万平方米,已入驻企业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等10余家银行,已形成金融特色。鲁东国际作为芝罘区西部第一高楼,坚持以龙头企业带动为发展重心,一年来引进全国最大的石油焦进出口企业奥克斯堡翔宇(烟台)能源有限公司,去年完成进出口额21800万美元;引进了“赢在中国”36强的同城消费网,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o2o运营商;引进文化、互联网、金融等产业相结合的鲁东美术馆,是胶东最大的线上线下美术馆;美国最大的家居品牌美克美家,将打造2000平方米的高端美式家居体验式旗舰店,正在进行店面装修;楼宇入驻率从去年的10%到目前已基本完成全部4.6万体量的招商落户。
改善民生论文篇二十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民生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深入研究了民生改善的实践和政策,有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
首先,解决就业问题是民生改善的核心。就业是人们谋生的重要途径,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此,政府应该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需要推动创业创新,鼓励大学生等青年一代积极创业,为就业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
其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对于民生改善也至关重要。健康是人们的首要需求,只有拥有健康和完善的医疗保障,才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感。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还要完善医保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第三,教育公平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渠道,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了改善民生,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推动教育公平。特别是要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机制,包括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最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是提升民生的重要途径。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影响。政府应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水源保护等,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还可以鼓励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共同维护好自己的家园。
总之,民生改善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民生改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同时,人们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进取精神,积极争取更好的生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善民生论文篇二十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这些种种改善,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二段:教育。
教育是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同时,高等教育得到了重视,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课程设置也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也有所加强,切实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需求。
第三段: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方面。随着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的不断发展和转型,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医疗卫生技术的更新也得到了加速。此外,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支持,使得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第四段: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对于维护人民权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加强了全民社保和各种社会福利的构建,建立了社会救助系统和社会工作专业队伍,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同时,各级政府也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第五段:总结。
民生改善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改善。这些种种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综合治理的举措,使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也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让改革带来的福利更好地惠及到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