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优质18篇)
教案可以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和反思,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在编写教案之前,可以进行教学预习和讨论,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以下是一些教案的编写要点和实例,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一
观即观察。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观察内容和方法是(1)反应前: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2)反应中:条件是加热,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是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壁逐渐有水雾形成,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3)反应后:试管里的绿色粉末全部变黑,试管壁有水滴生成,澄清石灰水全部浑浊。经分析得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生成了新物质黑色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最后与前面三个实验现象比较、概括出“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化学变化”的概念。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二
(本人为辽宁高三学生,以下内容适用于全国卷及难度类似的省份卷纸,江苏等hell模式的省份部分内容不适用。)。
作为化竞党,把化学高考题刷到保底85+是高二上学期以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里的保底是指任何全国卷左右难度的题必须85,一般能答90以上)。随之而来的就是我需要解答来自同学各种各样的高考题,逐渐也大概摸索到了一些方法。与其说是答题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思维。
首先,不管怎么说,整体来看高考题真的不难。偶尔的确会有几道偏难怪,但所有人都答一张卷,你不会别人也抓瞎,那些分送给出题人就好,在能做到基础扎实可靠、答题行云流水之前不必过分纠结它们。
不难体现在什么地方?
1中庸。化学要求很多方面的能力:碎片化知识的记忆,数字运算,描述性回答(比如问你重结晶的步骤,然后一个大横线,这种题在近年命题中有上升趋势),通过已知信息推断分析等等。
2但这些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论知识内容的丰富度、碎片度,化学远小于生物,论计算量和分析难度,化学也低于物理和数学。因此,只要你能力比较均衡,化学题就不会成为最大的阻碍。相反,如果你在某一个方面能力很差,考察这方面能力的化学题就会让你很头疼。
能力均衡很关键,但并不是我主要想说的。
3因为每个人都有短板而且各不相同,大家只要努力去提升短板就好了,计算不会的去刷计算题,好好学数学;不会写描述性回答的多练练语文概括新闻什么的,我帮不了太大忙。
我今天着重针对的是知识的记忆与运用方面。很多人都和我说,明明有很认真的在背知识点,但是考试就是感觉缺弦了一样,怎么都用不上。其实化学虽然知识点很多,但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着重理解,方能更好的使用。(生物就死记硬背吧,我也没好办法…)。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方法。
4高中化学知识并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张互相交织的知识网,有机、无机、元素、电化学等等互相之间都可以建立起联系。
5一旦这张网建立起来了,你的记忆将会无比顺畅。即使你遗忘了某处的知识,你也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将其推出。很多人抱怨化学知识点太零散无从记忆,这恰恰是没能形成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
6这时记忆知识点将极为痛苦,因为你看不到之间的联系,也不理解其中的原理。你将不断地一边死记硬背一边不断遗忘,拆东墙补西墙,这是个一个无穷无尽的死循环,一旦落入这个循环就很难脱身了。
怎么训练自己以形成这种知识网呢?
敲黑板,重点来了:我的方法就两个字:多想。
“多想”是指通过刷题后反思题目并跳跃性联想来加深知识点间连接。我不否认刷题是最好的方法,但刷题之后千万不能只是对个答案了事,那样刷多少题都救不了你。我的方法是刷完之后分析错题和好题,想一想背后的原理并不断联想。(这一段要牢牢记住)。
具体来说,这个还分两个方法:“多想一步”和“跳跃思想”
先说“多想一步”。化学的学习中,很多时候你会想不明白一些问题,而深入思考的核心就在于不要过早借助老师和同学,自己想一想。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试着提出一个解释。不论解释是否正确,在这个思维的过程中你可以收获很多。
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曾纠结过氯化钙能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去问老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自己就能解决嘛。多想一步,如果反应了,预测产物是什么?碳酸钙和盐酸,它们两个又会反应回去,所以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
同理,假设铜先反应,生成铜离子,但铜离子还会和铁粉置换,所以铁粉优先反应。
刚才这两个例子属于“多想一步”的方法,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它不仅仅能帮助你解决一些简单但较易混淆的实际问题,还能帮你培养一种主动思考的思维方法,帮助你独立解决很多问题。而这正是化学学习最重要的。
你总依靠老师和同学,知识总归是他们的,不是你的。你自己想明白了,知识就永远属于你了。以后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先想一想,不要直接放弃抵抗然后去问别人,对自己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当然这条路也不能走到极端,不然就成民科了。
实在思考不出来就不要瞎想(瞎想不等于理性思考)了,去请教师长答疑解惑;想出来一些原因也最好和老师交流确认一下正确性,老师们也会很欣赏你这种探索精神的。
下一个要说的是“跳跃思维”的能力。跳跃思维的核心在于做完一道题之后不仅仅拘泥于题目的知识,而是延伸、发散。
还是举例子。就在刚刚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制取氯化铁固体不能加热蒸干氯化铁溶液。原因是加热氯化铁时氯化铁会水解。
1)我告诉他答案之后继续问,这个答案能不能让你回想起任何有关的化学知识?他想了半天没想出来,这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知识网。通过这道题你应该能想到很多,比如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就是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铁离子水解。联系得多紧密啊。想到这了你就可以顺便回顾一下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物理和化学性质。
2)继续发散你还可以举一反三。什么样的离子加热会水解?什么样的盐可以蒸干溶液制得?甚至你还可以发散到含结晶水固体物质的制备上。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含结晶水的固体?重结晶的操作步骤是什么?当然太往外的这些发散并非必要,只是用以说明这个发散是可以几乎无穷无尽的。
刚才这个例子简单一些,再来一个比较有难度的例子。有一道题是这么问的: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那么能否用它来腌制咸菜?答案是不能,氯离子会破坏铝的氧化膜。
演示一下这个思维过程:首先,氯离子在溶液中破坏铝的氧化膜,应该属于一个离子反应,而且不涉及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离子浓度减小,一般来说就是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和络合物。具体这个反应里,不生成气体、弱电解质,反应环境是弱酸性,应该也不会有沉淀。于是我们可以推断,可能是生成了络合物。这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铝的络合物,高中比较常见的是na3alf6(冰晶石)和naal(oh)4(偏铝酸钠)。氯离子的性质和氟离子、氢氧根比较接近,推测也产生了络合物,可能是[alcl4]-或者[alcl6]3-,通过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我们可以知道主要产生了[alcl4]-。再进一步的话,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铝容易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而钠、镁几乎不产生配合物呢?原因是alcl3外围有6个电子,属于缺电子化合物,而配合的本质是cl-提供2个电子,这样就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你看,在上述的思考过程中,我们依次串联、回忆了离子反应条件、常见金属化合物、络合反应、原子结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每次这样的思考都能帮助你加深以往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一次联想或许起不到太大最用,但如果你坚持下去,你的知识体系将成为一个高度自洽的关系网,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点散乱无章、无从下手了。
以上是我想说的主要方法,亲测好用,但是这是一个慢过程,就像磨刀一样,需要日积月累,终究会有某一个时刻你突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刀竟然如此锋利。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三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
板书课题:物质的量。
学生答:买一盒、买一箱、、、、、
看来同学们都很留心生活啊!如果我们用盒子把粉笔装起来,那就方便多了。
其实早就有人想到这个“盒子”了!国际科学界是用“物质的量”来“装”这些微粒的。
物质的量它是一个物理量,就像同为物理量的质量一样,它也是有符号和单位的。
回忆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紧跟思路,渐渐进入课题。
紧跟课堂节奏,思考老师的问题,兴趣提升。
意识到微观粒子时需要集团概念的。
通过对物质组成,分子等微观粒子共性的回顾,让学生懂的在研究微观粒子时“集团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分组达到了使问题简化的目的。
过渡到物质的量的概念。
板书: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量。
(5)注意:
“物质的量”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把它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这一单位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等),不适用于宏观物质。
[问]能否说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1摩尔氧。
(b)1.5摩尔o2。
(d)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e)0.5摩大米。
那这个“盒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个微观粒子呢?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
并且也给这个数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跟进老师的节奏,结合预习开始学习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相关知识;。
正式过渡,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题;。
请问你们是怎样得到2molfe中铁原子的个数的呢?
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罗常数na与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了:
n=n×na即:n=n/na。
板书:二、基本公式。
n=n×nan=n/n。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
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时间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难点: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原因。
教学过程:
[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br。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实质及条件:
1、化学反应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提问]上述反应中,h—br、cl—cl的断裂是否是自发产生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分子中化学键并不会自发断裂的。只有分子间相互碰撞,化学键才可能断裂,反应才能发生。
[板书]2、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先决条件。
[提问]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学键断裂、化学反应得以发生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碰撞与打篮球相似。正如图2-2所示。图(1)表示能量不够;图(2)表示虽能量足够,但是没有合适的取向;图(3)则表示有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于是发生有效碰撞。
[板书]。
3、必须是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反映。有效碰撞的条件是:
1)微粒要有足够的能量;。
2)有合适的取向。
4、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讲解]由于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因此,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活化分子数目,就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接下来一起研究外界条件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变的原因。
[板书]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2-2]。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总结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归纳]。
[教师讲解]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因此,由此实验推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设问]该结论是否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下列实验。
补充实验:往装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尽量做到同时加入)。
[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
[讲解]浓度大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产生;而浓度小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时产生沉淀的现象要来得慢。由此可以证明,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小结]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提问]为什么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先思考讨论]。
[讲解并板书]原因: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学生思考回答]。
[讲评](内容略)。
[提问]如果对上述反应体系进行压缩,反应速率是否回改变?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压缩体积,使得反应体系内的压强增大。这一过程如图2-4所示。压强增大一倍,其体积将缩小至原来的一半,而体系内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因此其结构也就使得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增加一倍,换句话说,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增大一倍。浓度增大,反应速度也就增大。
[小结并板书]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实质:压强改变,引起浓度的改变。
适用范围:仅适用与体系中有气体物质的反应。
[学生讨论]。
[讲评]充入he,体系的压强增加。但是,体系压强的改变并未引起各物质浓度的改变,因此反应速率将不会发生改变。请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对于压强的改变,只有引起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才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内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五
1.1知识与技能: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最低价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最佳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铁
铜
铝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六
最近几年来,化学高考更注重基础知识和课本知识的考察,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和理论是中学化学的基础,在整个化学复习中起着奠基、支撑的作用。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坚决贯彻基础知识过关的原则。考生一定要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弄清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要求、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及上下章节内容的关联。
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去计算,还要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怎样来定义的,定义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等。
2、突出重点,掌握学科主干。
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知识点较多、较杂、较广,要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突出重点,注重化学主干知识。重点即高考的热点、难点,像电化学当中的电解池和原电池、盐类水解、电离平衡,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等。这些基本规律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复习时应当重点把握。另外,平时复习还必须注意一些重要方程式的书写。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七
(一)要科学地阅读教材和资料书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阅读能把握好重点方能提高听课效率,课上阅读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思考问题,发现疑点,展示其特长,减少惰性,减少两极分化,课后充分利用资料书,可以及时弥补课堂上因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疑惑,并使已有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安排阅读应抓住时机,应本着阅读后能解决问题,能在提出新问题,再阅读再解决问题的原则,通过阅读仔细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知识的内涵,明确联系,掌握规律,使知识成块、成串,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二)课上注意学习化学方法,课下注意搞好复习总结高一新教材以化学基本理论开始,指导学生认识概念的涵义,理解概念的本质,明确概念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重视概念的运用和迁移,促使概念系统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指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找出知识的共性、差异性及递变规律,如卤族元素要要善于从代表物――cl2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特殊性的归纳方法并加以应用,以掌握科学地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高一新生常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知识不系统,知识点不到位,方法不灵活等,为了避免上述现象,要经常复习。
(三)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只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能力,其它各方面的方法和能力还未形成,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应有改进实验的意识,增强动手能力。
所以,请同学们多参加实验活动,这样,可以给自己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多动手、勤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开发内在的潜力。高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中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难题。高一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期,千万不能落后。希记这篇文章能帮助同学们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过渡,让大家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因素有哪些?
a“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b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c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我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经济决定政治。我们来看一看200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依旧处于世界地位,超级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动摇。但与此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国极力构筑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设想很难实现。相反,各种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推进。
1、欧盟。
2、日本。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国。
中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历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我们立足现在:和平与动荡并存。“一超多强”局面显现。
我们展望未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希望同学们能回顾历史、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争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九
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分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3举出生活中分类的实例,讨论生活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方法。
【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任务2: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
模块3:分类的意义。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五、板书设计。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
六、教学评价方式。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此外,当我们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内容学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化学中时分较多的,是实验题和计算题,这说明我们的困难主要在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欠缺综合性问题解题能力。xx名师化学课程对每个基本概念逐个击破,在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讲中着重讲解了实验题模块,第二十九讲教授了学生在化学计算题中的解题技巧。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一
2.初步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的原子、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1.通过分析化学物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2.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几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离子键、化学键。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启发。
ppt等。
问题:食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导电?为。
什么?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言。
多媒体展示图片(食盐的晶体模型示意图及熔融氯化钠和溶液导电图)。
解释:食盐晶体是由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我们知道阴阳离子定向移动。
才能形成电流,食盐晶体不能导电,说明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问题:为什么食盐晶体中的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
阐述:这些事实揭示了一个秘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且很强烈。
问题:这种强。
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形成的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请大家思考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板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因为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叫离子键。键即相互作用。氯化钠的形成是由于离子键将钠离子与氯离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板书:离子键:使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归纳: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有吸引力(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也有排斥力(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所以阴阳离子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它们只能在这两种作用力的平衡点震动。
如果氯化钠晶体受热,吸收了足够的能量,阴阳离子的震动加剧,最终克服离子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此刻导电也成为可能。
引申:自然界中是否存在独立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为什么?
说明:原子存在着一种“矛盾情绪”,即想保持电中性,又想保持。
发展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哪些元素的原子能以离子键的方式结合呢?
这种结合方式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cao、mgcl2、na2o等。
活动探究:分析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我们把通过离子键的结合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即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板书:离子化合物:许多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naf、cao、mgcl2、na2o、k2s。
列举两个,其余由学生练习。
问题:氯气、水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是不是它们的组成微粒间也存在着作用力呢?
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说明:两个氯原子之间一定是通过强烈的相互作用结合成氯气分子的,水中的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一定也存在着很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且这些强烈的相互作用力与离子键有些不一样。我们将这种相互作用叫共价键。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我们将物质中这些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统称为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原子或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总结:世界上物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我们目前知道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从组成上看正是100多种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千千万万种物质。才有了我们这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而这些原子形成物质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由不稳定趋向于稳定。这是自然规律。
课后思考题:
1.认识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试分析氯化氢、氧气的形成。
2.结合本课知识,查阅资料阐述物质多样性的原因。
二、共价键。
1.概念: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一般为非金属原子。
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与不活泼的某些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分析:成键原因:当成键的原子结合成分子时,成键原子双方相互吸引对方的原子,使自己成为相对稳定结构,结构组成了共用电子对,成键原子的原子核共同吸引共用电子对,而使成键原子之间出现强烈的相互作用,各原子也达到了稳定结构。
板书:3.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
讲解: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讨论和学习中,看到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存在于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内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前一种相互作用比较强烈,破坏它要消耗比较大的能量,是使原子互相联结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这种相邻的原子直接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三、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讨论: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作业:
板书设计:
二、共价键。
略
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二
1、使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1)理解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成的一列数,其每一项是由其项数确定的。
(2)了解数列的各种表示方法,理解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的关系式,能根据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并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数列的前几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3)已知一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前若干项,便确定了数列,能用代入法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归纳,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由求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1)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体会数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由实际问题引入,从中抽象出数列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内容心中有数,如书中所给的例子,还有物品堆放个数的计算等。
(2)数列中蕴含的函数思想是研究数列的指导思想,应及早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在教学中强调数列的项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次序”便是函数的自变量,相同的数组成的数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函数表示法有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类似地,数列就有列举法、图示法、通项公式法。由于数列的自变量为正整数,于是就有可能相邻的两项(或几项)有关系,从而数列就有其特殊的表示法——递推公式法。
(3)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是简单的代入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例题,使这一例题为写通项公式作一些准备,尤其是对程度差的学生,应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归纳通项公式与各项的结构关系,尽量为写通项公式提供帮助。
(4)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帮助学生分析各项中的结构特征(整式,分式,递增,递减,摆动等),由学生归纳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正负相间用来调整等。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写出通项公式,可让学生依据前几项的规律,猜想该数列的下一项或下几项的值,以便寻求项与项数的关系。
(5)对每个数列都有求和问题,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数列前项和的概念,用表示的问题是重点问题,可先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分析与的关系,再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其一般规律,并给出严格的推理证明(强调的表达式是分段的);之后再到特殊问题的解决,举例时要兼顾结果可合并及不可合并的情况。
(6)给出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其项或最小项,又是函数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对程度好的学生应提出这一问题,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是可以解决的。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三
1.了解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2.掌握水泥、玻璃、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工业制备及用途。
3.学会根据居室不同房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
4.了解居室装修可能带来的污染及防止或减少污染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居室装修材料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几种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2.掌握水泥、玻璃、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工业制备及用途。
3.学会根据居室不同房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
【教学过程】。
【讨论】。
1.为什么要进行装修?装修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2.厨房、卫生间的装修主要用到哪些装修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进行装修?
3.起居室即客厅的装修主要用到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装修材料?
4.陶瓷、水泥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生产陶瓷、水泥的主要原料是什么?
一、厨房、卫生间的装修。
【提问】你知道家庭装修中都用了哪些人造石材吗?
厨房、卫生间、地面:防滑瓷砖。
墙面:玻化砖、抛光砖装修。
屋顶:铝合金等光洁板材为宜。
卫生洁具:易清洗的陶瓷产品。
陶瓷。
【讲述】。
装修的目的是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证室内使用功能,创造一个舒适、温馨、安逸、理想的居住环境和工作场所。除此之外还能改善环境功能、声音功能和艺术功能。优美的环境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厨房、卫生间、起居室的装修都要用到瓷砖。瓷砖坚硬、耐磨、耐水,不会腐朽霉变,便于清洗。瓷砖的种类、花色品种也多,便于选择使用。(展示陶器和精美瓷器的照片或看投影、录像)。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合称。陶瓷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
生产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长石、石英。黏土是自然界的硅酸盐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的。黏土的主要化学成分可表示为:xal20,ysi02yh:o。不同的黏土x、y、z的比例不同。高岭土是黏土矿物中的一种,又叫瓷土,瓷土的质量和烧制技术决定着瓷器的质量。
瓷砖的优点:坚硬、耐磨、耐水、不会腐朽霉变,便于清洗。
陶瓷的制作原料:主要是以黏土、长石、石英为主要颜料经过粉碎、成型、煅烧等过程的制品.
陶瓷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1.釉面砖:是用陶土或瓷土淋上釉料后烧制成的面砖.釉面细腻,光亮如镜,便于擦拭清洗.尤其适用于厨房、卫生间以及卫生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的环境的装修.
2.通体砖:是不上釉,烧制后对表面打磨,使其有很好的防滑性和耐磨性的面砖.一般说的“防滑地砖”大部分是通体砖。
3.抛光砖:通过通体砖抛光处理而成的面砖,薄轻但坚硬,非常耐磨。
4.玻化砖:是一种高温烧制的瓷质砖,是所有瓷砖中最硬的一种。
人造石材的应用:
人造大理石:厨房、卫生间装修常常使用人造石材.例如,厨房的台面和卫生间的台面和盆材等使用的人造大理石就是人造石材.用不饱和树脂加入矿物填料、颜料和少量引发剂,经过一定的加工,可以制成色彩美丽的人造大理石.
人造大理石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及耐水、耐腐蚀、耐老化、无辐射等优点.
人造玛瑙:以氢氧化铝代替其他矿物填料制成的具有一定透明性、色彩柔和的仿玛瑙制品.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氢氧化铝、颜料制成的人造石,质量则更好.
二、起居室的装修。
1.玻璃。
思考:生产普通玻璃的主要原料是什么?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写出制造普通玻璃时发生的比学反应方程式。
[讲述】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玻璃成分可表示为:
6si02.na2o.cao。
2.涂料。
【讲述】涂料可分为天然涂料和合成涂料两大类。天然涂料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天然涂料资源有限,在建筑装修中几乎都使用合成涂料。合成涂料中的关键材料是成膜物质——高分子合成树脂。为减少溶剂对环境的污染,现在家庭墙面装修大量使用的是水溶性乳胶漆。
【学生活动】根据烯烃双键能发生加聚反应的原理,自己写出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发生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述】醋酸乙烯酯一丙烯酸共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涂料的应用非常广泛。装修中制作家具或购买的家具都要使用涂料,涂料中的有机溶剂挥发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因此光固化涂料是性能优良的环保涂料。
思考:涂料的种类、性能与应用?
作用:涂料涂覆在墙壁表面,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可以起到保护、装饰和标志的作用.大多涂料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分类:天然涂料和合成涂料。
涂料的成分:包括成膜物质、颜料、溶剂和助剂。
(1)成膜物质:又称基料,是构成涂料的基础.它的作用是将涂料中的其它成分黏结成整体,当涂料干燥硬化后,能附着于被涂物表面形成均匀而坚韧的薄膜.
(2)溶剂:包括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苯、醋酸丁酯等)和水,主要作用是使基料溶解或分散成为黏稠的液体,以便施工.
三、卧室的装修。
1.木地板。
分类: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
高档的实木地板多为硬木。木质结构疏松额度实木地板多为桦木、松木、杉木等。在安。
装前做淋漆表面处理。
经济适用的地板:速生杨木涂上耐磨的聚氨酯硬膜漆做成的木地板。制取:锯末、木。
屑、小径材料粉碎后用脲醛树脂或糠醛树脂黏结、模塑、热压成型形成基层,然后再起上面。
再黏结压制一层印刷纸基的三聚氰氨树树脂装饰面。
【讨论】卧室的地面装修都有哪些方法?黏合剂都有哪些用途?黏合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讲述】卧室的地面装修可以铺木地板,木地板又可分为实木地板、复合木地板、竹木地板。也可以采用镣地砖,然后贴地板革或铺地毯。生产复合木地板和各种复合板材时都要用到大量的黏合剂,黏合剂又叫胶黏剂,简称胶。生产家具和进行装修时也要用到黏合剂。
2.粘合剂。
种类:
1.天然黏合剂糨糊胶水骨胶皮胶鱼鳔胶。
2.合成黏合剂一般由黏料(基本组成,决定黏合剂的黏结性能)、固化剂、填料和其。
它添加剂组成.
常见黏合剂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合成橡胶、混合型黏料。
【讨论】起居室和卧室的墙面都有哪些装修方法?你认为哪种装修方法好?说出理由。
四、室内环境污染。
化学污染:来自人造板材、涂料和黏合剂等释放的有机物如甲醛、苯、甲苯、丙酮等。
物理污染:可吸入颗粒、电磁波。
生物污染:细菌、病毒。
放射性污染: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居室装修的人越来越多,但装修后的居室美观却未必舒适。装修用的材料越多,可能带来的污染物就越多。使用劣质装修材料,有的造成主人长年患病,有的甚至造成施工人员中毒晕倒。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大,绿色环保型装修材料会越来越多。为确保健康,一定不要购买劣质材料进行装修。装修好的房子最好请环保部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并通风换气一定时间以后再居住。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四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五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熔点密度导电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钠的样品。
[演示]钠的导电性实验。把电极两端插入瓶里的金属钠中,接通电源,可以发现串联在线路上的灯泡发亮,提起电极,灯泡熄灭。(说明钠的导电性很强)。
[学生实验]观察留在玻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
(设问)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内的钠能保持光亮的银白色,而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却不能呢?(玻管隔绝空气,刚切割的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说明钠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反应)。
[板书]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讲解)na在常温下可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na2o,纯净的na2o是一种白色粉末。
(教师)请大家写出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体)。
[思考]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改变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观察现象是否同上。
(学生实验)切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液体,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请一个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其他同学补充)(钠首先融化成球状,然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现象分析)钠融化成球状说明什么?(钠的熔点低)生成淡黄色固体说明在加热时钠与氧气生成了一种与氧化钠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过氧化钠(na2o2)。
2na+o2=△===na2o2(淡黄色固体)。
(思考)根据na与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条件,分析比较na2o与na2o2的稳定性。
(结论)na2o2比na2o稳定。
[讲解]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生成了不同的产物。
(设问)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讲解)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过渡]钠在空气里很容易燃烧,如果钠着火,能否用水来灭火?
(实验)向你们桌上盛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块钠(注意钠块只要绿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触金属钠),并盖上表面皿,观察发生的现象(浮、熔、游、红)。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是水?
(学生讨论及回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及讨论结果,请大家归纳出钠的性质。
[板书]2.钠与水反应。
(演示实验)在锥形瓶中装满水和带有大头针、漏斗和导管的胶塞做na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教师)由实验现象可知,钠与水反应还生成了h2。
[板书]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
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六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一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走进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陽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探寻背景]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一靡一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四.[语篇脉络梳理]语篇品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七
教材分析: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金属元素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元素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
(2)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金属钠常温下能否与氧气反应和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所作的假设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金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3)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钠的氧化反应。
(2)铝的氧化膜的验证和铝的氧化膜对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钠块、小刀、镊子、滤纸、表面皿、自制装置、铝片、火柴、酒精灯、三角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丽的焰火往往可以烘托节日的气氛,五颜六色的焰火犹如空中绽开的花朵。那么,同学们在欣赏这美丽的焰火之余,有没有想过焰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呢?原来呀,就是往烟花里面加入了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比如发出黄色火焰的就是加入了含有钠元素的化学物质,发出紫色火焰的就是加含有钾元素的化学物质,发出绿色火焰的就是加入含有铜元素的化学物质,而我们所说的钠、钾、铜都属于金属元素,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发射的神七,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金属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
推进新课:
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
设问: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回答问题。
设问: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化学性质活泼。
设问:结合初中知识,回忆金属可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回忆、讨论、作答。
思考交流:观看课本第45页图3-2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归纳:(1)金属与氧气反应:如:fe、al、cu等绝大多数的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越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3)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板书:2al+3cuso4=al2(so4)3+3cu。
2mg+o2=2mgo。
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
过渡:金属的这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讲述:其实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一些金属跟氧气的反应,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先来研究活泼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展示:向学生展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外皮。
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金属钠的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
注意事项:1、凡是接触钠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
2、取用钠后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残余的钠的碎屑不能随意丢弃。
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新切开的钠表面在空气中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现象简单描述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色、态银白色光泽、固体硬度较小。
密度比水小熔、沸点较低。
导热、导电性良好。
设问:新切开的钠表面颜色为什么会变暗?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小结:钠非常活泼,在空气中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保存到石蜡油或者煤油中,以隔绝空气。钠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使学生开始接触“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4na+o2=2na2o。
学生活动:分析上述反应的化合价变化以及电子转移情况,并用双线桥法表示。
实验探究: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改进的实验装置中,加热,指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2na+o2=na2o2。
设问:通过na与o2反应的不同产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反应物相同时,如果反应条件不同,则生成物有可能不同。
设问:刚才我们是把活泼金属钠进行加热,如果换成活泼金属铝会怎样呢?
实验演示:铝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强光。
实验探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课本第48页“科学探究”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板书:3、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
合作探究:铝片没有发生燃烧的原因。
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49页“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
讲述: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膜,像镁、铝这样的金属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其产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
练习反馈:(投影)。
1、在地壳中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a、铝b、铁c、铜d、金。
2、金属钠应该怎样保存?
3、na2o2与na2o谁更稳定?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及时进行巩固,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知道了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进一步的开拓视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3、4。
板书设计: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钠的物理性质。
色、态银白色光泽、固体硬度较小。
密度比水小熔、沸点较低。
导热、导电性良好。
2、钠与氧气的反应。
4na+o2=2na2o2na+o2=na2o2。
3、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一篇十八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