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汇总18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南和依据,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推荐教师们查阅以下精选教案范文,供参考借鉴。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一
1.认知目标: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能运用服装设计知识和相关技能绘制出不同的效果图及制作出不同的服装模型。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如何将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款式造型设计、色彩设计、面料选择)与学生趣味性相融合。引导学生设计制作过程,即用碎布头或彩纸剪贴服装的动手能力。
多媒体课件,预制供学生叠加粘贴服装的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
铅笔、彩色水笔或蜡笔,各色布头或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等。
1.看学生服装表演,了解服装设计的作用,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2.出示服装设计作品投影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学生装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3.学生用几何形组合服装造型,介绍服装设计过程的几个环节。
(1)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要与人的职业、身份相适应)。
(2)服装的色彩设计(要与人的肤色、发色成对比或调和关系,如同种色组合、类似色组合、对比色组合,同时也要考虑人的职业、身份)。
(3)服装面料选择。
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服装设计制作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生装设计练习:
(1)效果图的绘制:从整体造型入手,用简单的几何形概括地把握服装的轮廓。其次用彩色水笔或蜡笔着色。线条应简练概括,涂色不必过于均匀,只作标示性涂绘,体现生动的效果。
(2)用彩纸剪贴服装,教师预制的男女人体模特剪影图可供学生叠加粘贴,以便展示自己的设计效果。
2.要求每位同学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男、女装一套。
方式:1、小组推选最好的两幅作业上墙。
2、模拟学生装展示。
讲评: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运用所学知识为父母设计一套服装。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二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装饰画的特点,感悟装饰画带给人的美感。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能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装饰画。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用石膏版制作的线条比较丰富的装饰画作品,提问:你喜欢这些作品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兴趣,为下一阶段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
1、提问:你知道它是在什么上画的吗?
欣赏课本上的《乐园之梦》作品。提问: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
2、课件展示人物形象、鸟、植物,分析线条及形象特点。
3、出示课件,欣赏丁绍光的其他作品,分析哪些地方进行了夸张、变形、色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的什么感情。
4、欣赏《风》提问: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探究。
6、老师示范一幅作品。铅笔起稿、水粉着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装饰画的特点,欣赏、感悟装饰画带给人的美感。
三、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风格别致的装饰画。
教师辅导:辅导学生完成作业,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重点:构图、线条的组织以及颜色的设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并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装饰画的特点及如何表现人物形象、鸟、植物,分析线条及形象特点。
四、展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评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并创作了自己风格别致的装饰画,感受了装饰画的艺术魅力。
六、课后拓展:出示部分用对比色画的小粉画,引导学生回家进一步实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开展富有童真的评价活动,体验美术学习的快乐。板书:
装饰画。
注重色彩简洁明快美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装饰画的特点,感悟装饰画带给人的美感。能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装饰画。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三
教材分析: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及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积极地参与研究性活动。本课的教学内容体现着现代意识,与时俱进,所以这一课兼顾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学习两个方面的需要,既顺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请柬是具有简易、实用、页面设计庄重、大方、美观等特点,并学习请柬制作的方法。
2、通过请柬的制作,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请柬。难点:。
1、构图设计.2、恰当选择材料。
教学用具:
2、学生:16开白纸对折,废旧彩图纸、浆糊,彩色笔,剪刀等。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演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具,2.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你用过请柬吗?谁能说一说请柬的用途?结合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对了,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板书课题:请柬设计与制作)。
3、请柬欣赏:(出示请柬范图、引导欣赏并边板书)请柬的内容:图案设计,邀请人姓名,邀请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
请柬的形式: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请柬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请柬的方法。
4、剪贴请柬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精美的请柬,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到邀请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请柬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整理画面: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精美的请柬。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请柬,形式的不限。
《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请柬。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四
过程:
一、我们的故事。
1、旁观大(一)班全部成员的照片。
2、回想在一路的旧事。
a、谈谈高兴、风趣的事。
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已经在一路生存三年了,另有的小朋友已经四年了呢,在这段日子里哪件事让你以为很风趣,很快活的?(幼儿自由评论辩论,个体先容)。
b、谈谈故意义、冲动的事。
(幼儿先容)。
3、小结:幼儿园教育随笔。
1、幼儿园里另有许多朋友在体贴着我们的各人庭,让我们以为越发暖和,你们知道吗?
2、和幼儿园一些朋友互动。(老伯伯、杨先生、沈先生、小班的朋友)。
(1)先生对我们提盼望。
(2)我们对弟弟妹妹提盼望。
3、小结:
在我们幼儿园的生存里,另有很多很多大一班以外的朋友在体贴着我们,资助着我们,和我们在一路。我们在一路的日子真暖和啊!
三、我们的留念。
这里有许多质料,你们可以把指模、脚迹印下来,在上面记。
幼儿手工制作录一些故意义的工具。让我们把优美的回想都留在诸翟幼儿园。
1、留念墙互动。(音伴)。
2、在留念墙边留影。
3、展现照片,分享。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中学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为:
1、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及构成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和应用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标志的应用分类和构成形式。
教学难点 :标志的创意设计。
教具准备:电教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画笔、画纸、颜料等绘图用品。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启发讨论式导入 新课:教师启发提问。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确实如此,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板书课题)。
三、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看大屏幕。(演示教学课件)。
同学们通过欣赏这些标志可以看出,每个标志都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含义。因此可以说:标志是具有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犹如语言,起着识别、示意和传递信息的作用。它通过精炼的艺术形象,使人一目了然。它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象征性,同时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标志的种类。
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标志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种类?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标志的类别繁多,使用广泛。例如:用于国家标志的国徽、国旗。用于团体标志的共青团团徽,团旗,少先队的星星火炬。用于商品上标志称商标,如李宁牌商标、奥迪轿车标志;用于各行业、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专业标志,如公路局的标志、中国铁路的标志、公安机关的标志、红十字的卫生标志等;用于会议上标志,如奥运会标志,我国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用于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称交通标志;指示人们注意安全的安全标志;标明街道的路标等。此外,标志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多样化,如体育运动标志、电视台标志、网站标志等等。
(二)标志的构成形式教师结合课件讲解。
1、颜色构成的标志。我国在生产和交通安全的颜色标志为红(静止、停的意思)、黄(警告、注意的意思)、蓝(指令、遵守的意思)、绿(安全通行的意思)、如铁路用黄和黑标明注意、警告、危险的安全标志,用红和白作为公路交通标志,用红、黄、绿灯指挥车辆行驶的标志等。
2、文字构成的标志。如永久牌自行车标志、可口可乐标志、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等等。
3、图形构成的标志。如奥运五环标志,党徽标志、韩日世界杯标志、农业银行标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等等。
4、文字和图形相结合构成的标志。例如:运用中国古钱和"中"字构成的中国银行标志、中国铁路的"工人"标志、中国工商银行标志、吉林电视台标志等等。
(三)、标志的构思与创意。
结合课件欣赏中外优秀标志作品的构思与创意。如奥运会标志、北京奥申委会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等。
1、 奥运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5个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形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奥林匹克大家庭”主题。同时也象征着五大洲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创造光明的世界而努力。
2、 北京奥申委会徽。该标志图运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相互环扣,同时它又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结”的象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以表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髓。整体形象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以此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3、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四)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以设计“禁止吸烟”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制作过程。
1、 选题。确定标志设计的题目、内容及要表达的信息;
2、 构思。怎样突出标志设计的特征,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4、 定稿。选择最理想的设计定稿。
5、 着色。设色单纯、醍目,或用对比色彩。一般只用一两种颜色,防止杂乱影响效果。
四、作业 要求:
1、 设计一幅运动会上具有本班特色的标志;
2、 给学校各专用教室设计一个标志;
3、 给学校的音乐会、艺术节、讲演比赛、故事会、家长会、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校庆等活动设计一个标志;要示形象鲜明,传递信息准确、独特、美观。
五、学生完成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如:怎样将语言概括地用符号来表现,怎样表达得明确,又有独特的形象。发现有独特设计的作业 可以展示给大家,以便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
六、课堂小结:展示设计较好的作业 ,巩固标志设计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的知识内容。可让学生以谈设计的构思过程来说明。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六
1、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剪、贴、撕等多种方法,设计并制作自己喜爱的服装。
2、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1、各式塑料袋、旧挂历纸、彩带、各色皱纹纸、双面胶、剪刀。
2、音乐磁带、录音机。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音乐起,三位小模特身穿塑料袋做的时装出场表演。
2、教师介绍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几套已做好的服装,引导幼儿观察。
指导语: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服装都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这里有很多都是废旧物品,平时我们用完的塑料袋、挂历等,我们都可以用它们来做一些美丽的服装。
3、交代制作方法及要求。
教师出示范样:你们看看这些服装上面的花纹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的?(幼儿回答)挂历纸有各种颜色,我们用它来剪成各种形状贴在服装上,还可以用各色的皱纹纸剪成许多小花或者花边装饰在服装上,这样制作出来的服装就好看了。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除了老师所说的做法外,可以自己想出一些不同的做法。
5、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请每位小朋友穿上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比一比,谁的最漂亮。音乐响,老师:“我们一起来进行时装表演吧!”幼儿各自做喜欢的动作出场,结束。
评价幼儿美术活动时,不应过分强调最终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以积极评价为主,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把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展示在美术园地中,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就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种个性化的注重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孩子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各民族风情。
共享备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shapemergeformat预习案(这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预习,课前独立完成,记不明白的问题,课堂小组交流讨论)。
掌握我国名族的数量及分布特点。
掌握我国各民族特殊的风土人情。
自学指导一。
shapemergeformat预习案(这部分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预习,课前独立完成,记不明白的问题,课堂小组交流讨论)。
一、56个民族。
1、中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___汉___族人数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它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一律平等。
二、大杂居与小聚居。
1、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杂居”相互交错居住。
2、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汉族分布最广,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和东北地区。
3、我国在少数名族聚居地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行政区域。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域内行使自治权。
自学指导二。
(1)、图1.18反映了我国哪些民族的文化特色?试将图中的代号与其代表的民族及节日进行连线匹配。
2、读图1.19,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1)说说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藏族--------西藏自治区。
(2)找出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
云南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查。
同桌或前后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分组完成上面的八道题目,各组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检查自学效果。
分组完成上面的题目,各组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请大家看黑板,看看他们做的是否有错误,是否有答案补充,请举手。
学生更正。
学生讨论、评判。
教师检测、学生讨论、更正、师生提拔。
当堂作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
a56个b55个c54个d52个。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藏族b回族c壮族d蒙古族。
3、大家喜爱的歌曲《吉祥三宝》的前奏主要用了族创造的乐器马头琴。
a壮族b藏族c蒙古族d哈萨克族。
4、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汉族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
b我国东部地区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
c我国东部地区几乎没有少数民族分布。
d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南地区。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蒙古族的民族乐器马头琴b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c傣族的重大节日是泼水节d壮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6、下列民族与其民族节目组合正确的是:()。
a藏族—开斋节b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c傣族—火把节d满族—泼水节。
7、“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待新民”。是指()。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八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装饰画的特点,感悟装饰画带给人的美感。
2、通过学习,能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装饰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装饰画的特点及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出装饰画的特点。
教学准备:图画纸或刮画纸,水粉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画种,它的名字叫装饰画。
板书课题:装饰画。
二、新授新课。
1.什么是装饰画?你能说一说你听了它的名字后对它的理解吗?(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小结:装饰画一般是指具有装饰意义的绘画,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与一般的图案、图画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欣赏性和装饰性,其价值在于满足人们装饰的需要。
2.介绍装饰画的种类:
以适用环境划分,可分有人物装饰画、家居装饰画等等;以性质划分,可分有抽象装饰画、现代装饰画等等;以制作材质划分,可分有油画、动感画、木制画、摄影画等等;以制作方法划分,又可分有印刷品装饰画、实物装裱装饰画和手绘作品装饰画等等。此外,装饰画作为一种工艺美术作品,它涉及到美术、鉴赏、工艺等的多个范畴,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聚集多元化的专业性产品。
3.欣赏书本作品。
(1)丁绍光的《乐园之梦》你能说一说作者在这张装饰画中表现了些什么内容吗?
静谧的蓝色密林中,洁白的飞鸟与婀娜的少女相依想戏,引发人们无限美的联想。疏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的金色线条,带给画面一种月色融融的感觉。
装饰画与写实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偏重表现形式的装饰。
性,不强调真实光影和透视关系,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及整体的和谐,多以夸张、变形的手法,给人以简洁、明快、强烈的艺术美感。
4.装饰画绘画方法。
(1)装饰画构图,是我们不断刻苦锤炼的首要课题。装饰画的构图较一般绘画更具鲜明的视觉特点,要求简单明了。一句话,装饰画的构图是体现装饰画特点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也是装饰画观点的集中反映。
装饰画的构图的特点是自由性较强。它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是根据作者的观念自由发挥组织画面的。由于装饰画是通过鲜明强烈的视觉语言的传达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因而装饰画的构图一般是比较鲜明的。也就是说,画面大的结构应当清楚鲜明,这样,才能达到强烈的视觉效果,感受深刻。(边欣赏书本范作边体会)。
(2)装饰画的色彩,以固有色为基础,排除自然界中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把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综合、概括、抽象出来,利用色彩的浓淡、冷暖、明暗、互补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艺术创造。这些知识我们会在第6课《装饰色彩》一课着重学习。
三、布置作业:
请用富于变化的线条创作一幅风格别致的装饰画。学生练习,
师巡回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形象。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我心中的老师》的绘画。
3、通过绘画,联系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师爱生,生敬师的良好师生关系。
重点难点表现我的老师,生动表现“心中”的老师的形象。
教师准备:相关范图、儿童画等。
学生准备:油画棒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二、课堂教学。
2、发展阶段:小组交流“我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学生谈自己心中的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老师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老师的期望)。
画面交流:教师运用准备好的画面(2-3个不同性别,表情、动作的教师形象)以及3-4个画面背景,让学生来搭配以下“哪个老师的形象搭配哪种背景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是否发现背景不同可以反映教师的科目的区别,不同的表情能否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
分析范画:分析课本中的范画,“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您,最害怕。。。。。。”让学生谈谈那个同学为什么这样画,鼓励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老师,写出给老师的心里话。
3、布置作业:教师归纳学生的评述,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完成创作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课后拓展: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课后反思: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会爬的玩具。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种使玩具爬起来。
教师准备:旧挂历纸、包装纸、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和手工材料。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用具。
三、导入:出示会爬的玩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导出课题。
生:思考,讨论、回答。
四:授新。
1、总结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思考。
师:对,(出示课题)会爬的玩具。我们的小玩具会爬,可是它为什么会爬呢,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让小玩具爬起来么?仔细观察,四人小组讨论。
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2、示范说明集中会爬的玩具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生:(略)。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知道了它,我们就能制作出会爬的玩具了。
3、欣赏其他学生作品,开拓学生的思维。
师:可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呢,我们先去看看其他小朋友制作的玩具,想好自己要制作的玩具和制作方法。不同的玩具可是不同的方法制作的呢,还有不同的装饰方法。(画、撕剪啊、拼贴等造型手段进行美化。)。
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自己制作玩具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制作会爬的玩具的方法,想不想马上动手制作玩具吗?拿出你们的材料,开动自己聪明的脑筋,做出一个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会爬的玩具。四人小组里的小朋友要比一比谁的玩具爬的最好,最长。比一比谁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
六、制作。
七、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
八、拓展: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制作会爬的玩具,而且我们把一些废品装饰后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玩具,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废品”有待我们发现进行装饰,充分利用成为有用的物品。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 (湘版.修订版)
教学年级:八年级 上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用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2、以手机为范例,分析手机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消费者的喜好及其关系,尝试对手机进行造型上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学习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3、会关注日常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表现出初步的设计意识,对奇思妙想的创新活动感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手机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消费者的喜好及其关系,尝试对手机进行造型上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学习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的创新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以日常生活用品的造型设计作为本课的主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产品,形成面对生活实际需要的设计意识。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与查找各种与手机有关的资料,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活动。参与资料收集,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导入中,试图以展示造型各异的`生活用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设计的基本要求,并对奇思妙想的创新活动感兴趣。课中,着重以手机为范例,分析手机的功能、造型、色彩、材质、消费者的喜好及其关系等,尝试对手机进行造型上的个性化创新设计,学习对生活用品进行巧妙设计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的主要教学策略有讨论法、比较分析法和演示法。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蜜蜂、实物投影仪
2、学具:铅笔、黑色油性笔、彩笔等作图工具、白纸、课前查找的与手机有关的各种资料。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cai运用
一、
激趣导新 1、新奇的日常生活用品欣赏(双层自行车、汽车旱冰鞋、有趣的餐具等)
2、小结:设计的基本要求。
3、观察:这把椅子在造型上有何创新之处? 点击课件目录中“引子”部分
二、
手机的
三、
2、说一说:这款手机由哪些部分构成? 猜一猜:这两款手机最适合哪些人使用?
3、依次欣赏各款造型上富有特色的手机,并分析每种手机所适合的不同消费群体,使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手机的造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4、思考:如果为运动员设计一款手机,你会怎样去考虑?
5、手机色彩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6、手机材质与手感、质感分析。
7、小结学习情况。
点击课件目录中“新授”部分”
四、
学生活动 1、交流:你觉得自己所收集的资料中的手机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老师小结学习情况并与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手机图)
2、作业要求:根据有关手机资料,针对生活需要,设计一款新颖的个性化手机,并用铅笔、彩笔等工具画出设计图。
3、学习小提示。 点击课件目录中“活动”部分
五、
作业讲评 1、分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述自己的设计图及其设计思路。
2、师生互评。 点击目录中“欣赏二”部分
六、
拓展 1、各式各样的自行车设计。
2、椅子巧设计。
3、杯盘的多样化设计。 点击课件目录中“拓展”部分
七、
总结下课 老师总结本课情况,提出课后要求: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善于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一
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可获得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形象,将这些形象加以拼巾贴,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画,就称之为布贴画。布贴画由于其选材独特,因此更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喜爱。
课时:1课时。
1、认识和理解装饰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材料特点带来的装饰美感。
2、运用自己能收集到的废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创造美,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3、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重点:以拼贴的形式进行装饰画创作,学习拼贴装饰画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结合装饰画的特点分析其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合作、个别辅导。
范作、布角料、剪刀、胶水。
欣赏一些优秀装饰画作品,师生共议:用具有装饰风格绘画来装点居室,以各种特殊材料制成的画或壁饰来装点居室,不仅会使你的家别具一格,独创新意,而且在装饰过程中,将真正体会到发现和创造的愉快。今天我们利用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
1、布料与纸相比,有什么不同?(老师提问,归纳)。
质地不同,纹理不同,厚薄不同,花纹不同。(学生活动)。
2、布贴画图稿的选色设计,根据现有布料的不同色样和纹理,设计出与之相附的底稿。
3、欣赏范作,讲解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打底稿。将自己设计的画面构思用铅笔画在白纸上。
布料剪裁。按照画面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裁剪,裁剪时把所画的底稿放在布料上操作,以确保造型的准确;同时在裁剪时要注意到布料的纹理朝向。
拼贴画面。将裁剪好的布料按照刚开始的设计进行拼贴。
4、局部示范制作,让学生注意其中的操作过程,尤其是在剪裁时造型的把握。另外,在拼贴画面时,要注意到布料的色彩差异,在个别地方可留出适当的空隙,使画面看上去疏密得当,更富生机。
在拼贴时注意要到纹理的走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纹理朝向会导致不同的作业效果,使得布料的纹理更好地为整个贴画作品服务,增强视觉效果。
5、启发学生进行画面构图设计,可相互讨论一下,确定自己制作的内容和布局安排。
用布料创作一幅有新意的装饰画。
观摩优秀作品,对学生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小结:略。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二
1、了解吉祥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吉祥物的造型和审美特点,学习运动会吉祥物创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尝试为学校的校运动会的吉祥物进行创意设计,熟悉从创意到设计制作的基本过程。
3、初步积累和形成设计意识,锻炼设计制作的能力,培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吉祥物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为学校运动会的吉祥物进行创意设计、绘制,并阐述设计的思想。
本科可以两课时完成教学。其中第一课时了解和欣赏吉祥物,并尝试设计创意,形成设计草图:第二课时进行平面吉祥物的绘制或立体吉祥物的制作。
设计。应用教学设计:激情导入播放视频。
视频中:
还记得他们吗?大声告诉我,他们是谁?——福娃。
——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群精灵,和他们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吉祥物的历史文化(二)考考大家——原型。
(三)找朋友游戏——吉祥物和主题的关系认真看,看谁和谁是朋友?(找朋友音乐)。
找到好朋友了。从这些好朋友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吉祥物都是和活动主题相关联的,牡丹仙子反应的是牡丹花会的`信息,泳镜吉祥物反应的是游泳锦标赛的信息,而且这些吉祥物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哪次活动的吉祥物也不是重复的!
(四)吉祥物的地域性特征。
再来看来自南非世界杯的吉祥物扎库米,我们不仅看出它与足球活动有关系,还可以看到是从哪里来的。(他的原型是非洲猎豹)。
——非洲。
——海产品,大花生,苹果等。
是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荣成千里海岸线,物产丰富,都是荣成的特色产品。
(五)吉祥物的造型特点。
同学们眼前一亮啊,看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馋猫!他是谁啊?——肯德基的奇奇。
从奇奇的身上,你发现了什么样的造型特点。(奇奇原型是动物,而他的动作则是模仿谁的?)。
——拟人。
——夸张。
都知道了!
是什么?——色彩。
对,是丰富的色彩,看这只七彩的“凤舞东方”,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所以在吉祥物的造型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并赋予他们丰富的色彩,以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到他们。
(六)创意——故事—咖啡灵感。
我们从中知道,一个吉祥物要想得到认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在后面的设计中,同学们一定要有独特的创意和巧妙的构思啊!
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了,先等一下,我们还要一起看看设计吉祥物具体需要几个步骤。
(七)设计步骤。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派代表分享一下。——吉祥物设计构思步骤:
1、确定主题。
2、选定原型。
3、对原型进行大胆的拟人化的夸张变形,包括:形体、动作、表情、服饰、手持的代表性道具等。
4、进行大胆、鲜亮、明快、有特点的色彩设计。大家分析的很到位,像刚刚完成了一个吉祥物的设计。
三、实践设计与评价交流。
(一)同心协力做设计。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让想象插上翅膀,为我们学校即将到来的春季运动会设计一个可爱的吉祥物吧!
在这里老师还是要强调,一定要有独特的创意,巧妙的构思。在选择原型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刚上面说过得荣成代表性特产。
——构思。
看小设计师脸上的笑容,就知道大家已经胸有成竹了,分享一下你的创意吧!
——说说创意,谈谈构思(3、4人就行)说得很好,大家喜欢他们的构思吗?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筝的色彩、图案。
2、会用印画方法装饰风筝。
活动准备:
风筝,颜料,
活动内容:
1、、引导宝宝欣赏准备的关于各种风筝,感受风筝的色彩、图案。
教师:看一看,这里都有些什么风筝,是什么颜色的?
2、出示印有风筝形状的画纸,示范印画装饰风筝的过程,激发宝宝装饰风筝的兴趣。
教师:我这儿也有一个风筝,我们来帮穿上美丽的衣服吧!
------提醒宝宝不要蘸过多的颜料。
3、请宝宝尝试自由装饰风筝。
------鼓励宝宝大胆运用多种颜料装饰风筝。
------提醒宝宝不要把颜料弄到衣服上,保持画面整洁。
4、展示宝宝制作的风筝,引导宝宝互相欣赏。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材画梅分析:
本课画梅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画梅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画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为什么?(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情境导入——激趣)。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五
小区是人们生活聚居场所,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小区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恋、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不断完善,小区更是对未来的理想的不懈追求。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区以及综合探索领域的具体要求,本单元的课程为教育学生关注小区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首先从小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经济和人文等方面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以小区的照片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从平面示意图的表现进一步有序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空间,住宅、学校、古建筑等从小区的区域划分、建筑的不同功能到人文情怀的渗入,为教学提供了相关素材。
学习活动的设置以为小区命名的活动形式展开,从对小区的整体认识出发,用简洁的形象,明确地表现小区的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确定主题。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进行社会考察,讨论研究小区的现状和发展,设计规划方案。教材以详细的图文资料,为选题、设计思路以及平面设计图的绘制做出示范。最后,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小区规划模型,把设计思路付诸现实,以此完善体验探究、创造的过程。
评价建议设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资料库提供了有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关注。
学习大空间就乡村规划、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提供了选题与素材,激发学生关注更为广泛的空间。
学会平面规划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掌握规划模型基本的制作方法,并运用于规划设计。
能够和同学互助合作,共同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学习任务。
能够了解所在居民小区的规划和功能以及人文背景,更加关心和爱护生活环境。
1.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首小区景色的图片用于教学导入,在教学中最好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小区的图片和平面示意图替代,使学生能够将实地印象运用干规划设计与制作。
教材设置的未来小区的设计思路作为学习指南,从小区的整体布局、美化以及文化特点的体现等方面提出要求,并列举各种表现方法,为学习活动提供了范式和参考。教学中还可以考虑采用剪贴形式,用色块表现,用局部图片加以示意。
教材呈现的制作步骤为制作活动提供帮助,教学中需要加以演示说明。
对教学任务的要求可以参照“评价建议”中列举的内容制定指标。
2.教学准备。
有关小区的平面挂图;小区的景观及各种服务设施的照片资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准备影片资料,制作);绘制规划图的工具:圆规、直尺、三角板、铅笔和色彩工具等;制作模型的各种材料:剪刀、小刀、胶水、海绵、泡沫塑料板、塑料片等。
3.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设计规划自己的生活环境,将想像与创意付诸表现,在探索实践中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教学策略的整体思路是设计小区名——规划小区整体方案——制作小区模型。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教学重点有所选择的侧重。以团体活动形式开展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增进协作意识,由小集体到大社会的转换更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积极创造、互相合作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一课时可从设问的形式进入教学情境,“介绍你居『主的小区,它有什么特点?还应增添什么?理想的小区模式是怎样的?画出你家周围的平面分布图……”带领学生重新审视周边的小区,从居住环境、交通、小区的设施如商店、学校、游乐场所、绿化等方面讨论。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居住的社区,找出它的特色,并命名,展开教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强调小区的基本功能和规划原则、注意事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其中的重点。课后可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区建设的大体动态和最新理念。
第二课时就学生的社会调查展开讨论,确立小区的主题应以人为本。小区的功能(住宅、交通、医疗、购物、休闲娱乐、消防治安等)、风格(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文化(当地文化习俗、遗迹、学校、广场、公共场所等)都应该考虑进去。讨论可采取竞争的方式进行,小组代表阐述调查结果,小组拟定的设计方案的重点是什么?有什么特色?结合教材设置的设计方案谈一谈人与自然、社会的依存关系。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要求、考虑,小区为人们提供的应是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舒适的场所。同时还应强调小区的时代感、历史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人的返璞归真的享受。从自然景观的协调、美感出发启发按学生自己的理解去装扮我们的家园。
通过范式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平面规划图的绘制方法,运用有关地图的知识,了解比例、方位、图例以及绘图方法。设计图示标志,表现道路、绿化、学校、广场、公共场所等。分组选择不同方式(包括手绘和剪贴)进,行表现,绘制平面规划图。
第三课时制作小区模型。小组分工合作,根据已确定的小区方案,制作方案不必求全,只要求尝试体验过程和制作质量。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进行制作。各组的模型以表现小区局部区域为主,最后汇集为一个大模型。课堂的模型制作应力求简洁、概括,注意整体的结构和布局,注意造型与材料质感和色彩的协调。立体造型的点、线、面在模型中的综合运用,材质运用中对于树、房屋、草地、水池、道路、路灯等不同质地的表现都需在教学中强调出来。
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制作结果,要以发展的眼光激励想、确定阶段,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程度和积极参与的热情与否;另一方面是制作阶段对于结构、层次、空间、材质、色彩等构成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展开,可采用模型展览的形式由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本课制作规划模型的学习活动难度较大,所需工具材料、制作场地要求较高,占用课时太长,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可以考虑与学习大空间中公共设施的内容设计对换,将教学重点放在规划设计图上。
规划设计图的表现方法也可以多样化,如我国古代的地图就常采用绘画方式,具体地点和完整布局并茂,详尽而生动。再如平面布局与照片图示结合的拼贴简洁明了,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是本课编写所期望的目标。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居住环境,通过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引起他们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如居住环境的新旧对比、住宅的造型和色彩、标志性建筑、绿化带以及环境与心情等话题。收集学生在所居住的小区的留影,或拍摄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图片用于教学,更能够引起他们对课题的兴趣。规划图制作之前,应该有一些草图。通过小组成员的综合优化,再绘制正稿,这样做既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又能够培养协作意识。
设置真实的设计用途,在平面图上假设河流、湖泊或道路作为地形条件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客观条件进行设计,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可以考虑以改变小区环境为题,通过调查绘制小区平面图,通过讨论对现有布局进行改变,设计规划新的小区布局。
提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运用几何知识,诸如用圆规画对称图形、等分圆周、中轴线的运用等等。规划设计的教学范图最好能够呈现绘制过程。手绘挂图运用剪贴方式,示范时逐步完成。也可以使用胶片分层演示。展示多种建筑、树木、花园、汽车等俯视图,帮助学生感受特殊角度的图形,有利于对平面图的认识和理解。规划模型的重点应呈现规划布局,房屋建筑的造型要简化。先用泡沫塑料切出简单的几何体,再稍作挖切即可。
泡沫材料的切割最好使用加热的钢丝,不仅切割效果好,而且比工具刀安全。切割台的制作需要一个木架、一根钢丝和一台自耦变压器,可以请物理老师协助解决。
材料的选用可根据当地的条件和代表当地特色的材质进行制作,就地取材,选用当地最常见的高粱梗、树枝、石头等进行制作。
在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认识小区——设想小区——设计小区——制作模型的构思进行。学习活动还可以采用设计大赛的形式展开,给小区设立一个主题,既有利于学生抓住小区的设计主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使其积极地投入其中。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五课《五味瓶》(人教版)本课书的学习领域属于设计·应用。一课时。
1、认知目标: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来体现“味道”。
3、审美目标:朋友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5、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渗透。
用不同的绘画、制作等美术形式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带给人们的感受。
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药片、范图、多彩泥……。
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常识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组互评,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而达到促进其自主的主动学习的目的。
1、教师活动:以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闻”、“尝”的方法来认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出示放有糖、盐、醋、辣椒、药片的“五味瓶”)。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的实验活动这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活动:出示板书题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2、学生活动:通过题图初步明确色彩与感觉的关系。
〔设计意图〕:体会色彩给以我们的直觉反映和思维反映。
3、教师活动: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心理感受,并以游戏的形式把对应“味道”的颜色找出来。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竞争的形式,对彩色卡片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与味道对应的颜色是什么的答案。如:红-辣、绿-酸、白-咸、黑-苦、黄-甜、褐色-甜、紫-甜、紫-酸等不同的答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的态度。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生活中“五味瓶”的外形和作用。(同时出示实物和有关资料图片。
1、学生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五味瓶”的用途。
(设计意图):丰富其感性认识,将认识想理性漫漫培养,帮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去总结。
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味道”。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到答案。如:糖、蜜是甜的;葡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盐是咸的;苦瓜、药片是苦的……再如:可以画表情;画颜色;做各种各样的瓶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扬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3、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五味”的认识。
3、学生活动:自己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指导性的建议。
1、教师活动:出示kt展示板(有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指导把自己的作品展放在上面。
1、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师活动:做课中小结,引导学生欣赏相互评议、欣赏彼此的作品。
2、学生活动:积极表达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教师活动: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大胆改进自己的作品。
1、学生活动:整理自己的作品,组合完成kt板上的大“五味瓶”。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在这次课学习后,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巧妙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联想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创造的神奇力量,在生活中发现美,把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
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创新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引导学生大胆地联想和创造。在生活中我们更注重的是“五味瓶”的实用性,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五味瓶”在造型设计上发生了变化。从形状、大小、材质、功能等方面千奇百怪。这些变化使儿童容易产生联想,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本课教学中,就采用做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口尝一尝“五味”酸、甜、苦、辣、咸,这种简单的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他们乐于自己找到答案并从中获取乐趣。本课以“五味瓶”:为原型的设计方案,体现了学生在课改后的学习模式,主动、乐学、勤思、共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七
班级:(美术多媒体教室)。
时间:*年*月*日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美术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是欣赏课,安排两课时。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而《对景创造》的学习,是为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美术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通过欣赏来体会画家的情感还是比较难于理解。而且学生主动性不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我们的学生对画画并不陌生,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讲解。搜集关于对景创造性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对景创造艺术特点,初步了解对景创造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一些对景创造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2.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观赏、探究、归纳等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艺术情感的表现能力以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愉悦中接受美的教育,增强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赏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2.难点:通过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同学心里常常会有一种疑惑?这么美丽景色,画家是怎么把它搬到画面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会呢?
唉!人家是天才,是画家……。
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时常盘旋在我们脑海深处里的疑团?做个简单地分析。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对景创造》。
二.分析作品。
1.《芒种》。
看——问——回答(感想)。
总结:画面中呈现,好像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我们村或我们村的某一处。
画中的小桥,清晨上学时,我刚从这桥上走过,池塘上还飘浮着嫩绿的浮萍。画面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淡泊、亲切。是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景色。
大自然中总是蕴含着美的生机。
古人所谓的“造化为师”,就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活用传统表现技法,并从中生发出适时的新技法。
对景写生与对景创造成了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佳作。
顺着场景的特点构图造境,形成了一个倒置的“v”字形,具有随景推进的幽深之感。
平淡之景通过水墨画技法的发挥与意境的营造,使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李可染——《灵隐茶座》。
画家以层层积累表现层林掩映下的光感效果,寺庙通道旁的茶座场景呈现出光影闪烁的清凉景趣。
假如没有这些光影,那么整个画面也就平淡了。而这些光感表现也是作者李家山水的一大特色——“光感效果”,西为中用的水墨效果。
4.傅抱石——《四季山水——冬》。
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一张册页山水画。
画中生动感人的原因在于何处?
平实的景致一经其巧妙运作,使得画面楚楚动人而有鲜活的生命内涵,充满着意境。
画中意境营造一种冬季气氛。
在画中只呈现四种物品:枯木、远山、小溪、山里人赶着牲口、雾。
疏叶将尽。
远岫蒙胧。
寒气袭人。
山里人着牲口缘溪而行。
萧疏之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营造回绕冬季气氛所作的艺术化处理,其表现手法的精妙与严谨确乎已至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5.《樟树下》。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借助樟树与周边环境关系,营造树阴下的休憩小景,强化了静谧恬淡的意境。
意境总是有诗意,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句,将画境定格在“芳树无人鸟空啼”的虚境中。
6.《泊舟塘栖》。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就取景而言,笔直的河道不宜入画。因此,强化河道的弯曲处理,突出泊舟岸边的生活气息。树枝、船相互交织为构图赢得了拓展画境空间。
画中一群鸭了让画面更加增添生活气息,生动描绘泊舟岸边的情形。并且让画面动了起来。
三.欣赏作品。
1.微雨云林。
2.农闲季节。
3.东风吹绿又一年。
4.秋阳渐高。
5.溪出幽篁。
6.夏至。
7.荷风徐来。
8.家在画屏中。
四.讲解写生步骤。
照片《古桥旁的老梧桐》。
梧桐的美丽在于内在的丰富与外表的苍凉,经过严冬的风霜一叶不剩,呈现了一份凄美,加上古桥的凝重与沉默。让我们有一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审美感受。
画法要领:
1.顺着构图框架,从形体结构的关键处着笔生发干枝。
2.边勾边皴,由主干及枝叉地生发形体结构。
3.由树及桥地完整画境,把握布局上的虚实关系。
4.于勾勒与皴擦间施以淡墨擦染以衔接浑然的方式强化形体结构和体面关系。
总结:对景创造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创造富有美感的构成关系。
五.视频:云山深处——溪山行旅图。
宋元山水画堪称台北故宫宝藏中的极品。从北宋的巨碑型风格到南宋诗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灵山水,古代画家用不变的笔墨线条,勾勒渲染出千般世貌,万种情怀。一幅幅旷古世制,依然延续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禅思。
六.教学小结:
诚然,对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而言,美术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同学们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增强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罗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如何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认识美的知觉度,成了我们中学生写生课的主要目的,也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写生,才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步入对景创造的佳境。
吴冠中说:“培养慧眼比锻炼巧手重要!”
初中美术生教案设计篇十八
1、知识和技能:通过欣赏评述活动,初步了解外国宗教、历史绘画作品的概况,初步了解不同艺术画派的艺术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欣赏与评述,感悟、体验和发现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初步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与评述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讨论、合作、互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文明行为。
【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外国宗教与历史画,涉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外国美术发展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占重要地位的国家、画派、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尊重人类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外国历史、宗教绘画作品的概况及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评价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2、各画派的造型表现手法。
3、体验外国绘画作品的艺术美。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复习、提问:上学期的外国美术欣赏课中,有哪些著名的画家及其代表作?
2.欣赏、评述。
b.评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作出点评与补充。
(2)欣赏:《荷马史诗》、《伊苏之战》、〈亚历山大的胜利〉。
教师简介作品,同座同学可议论,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评述。老师点评、补充。
(3)欣赏《马丽美第奇的生平》以及鲁本斯的一些名作,《阿尔卡迪亚牧人》(教学挂图、投影仪、幻灯片等)。
a、教师简介巴洛克艺术。
b、教师简介后同学分四人小组讨论,教师点评、补充。
3.巩固、拓展。
a,说说在这些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幅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b、提出下节课的准备内容;对下节课中感兴趣的作品做评述的准备。(可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1,简介17、18世纪欧洲的历史知识,让同学们在特定的时局背景下了解当时的艺术。
2,欣赏、评述。
4,介绍浪漫主义,介绍席里柯、德拉可罗瓦、戈雅的艺术。
5,请同学谈谈戈雅的《18☆8年5月3日的枪杀》与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起义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主题。找出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交流看法。
6,分析〈18☆8年5月3日的枪杀〉这幅作品的艺术特色。
7,讨论:你了解拿破仑吗?你知道的拿破仑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介绍拿破仑生平,介绍大卫的艺术。
小论坛:有人认为画出一幅历史场景还不如用照片拍摄一幅历史场景更为真实。你的观点呢?提出来与同学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