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模板15篇)
总结是对我们过去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回顾和肯定。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统一的语态和时态,使文章更加连贯。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具和资源,可以提高您的工作效率。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一
(1)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没有形成独立体系或体系不科学。传统教学观认为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才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全部,将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现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质特征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师课堂理论教学水平之外的能力以及所培养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排斥在评价的范畴之外。因此,通常高职实践教学的检查含在理论教学检查和评价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就算是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平铺罗列、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形不成特色,通常整个学校通用一个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板,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实践教学的独特性,指标体系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企业现实需求脱节。同质化的评价指标设计也把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限制在一个固定的狭窄的框架中,阻碍了教师个性的发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尝试,也使教师们为了评价而教学。这样的评价必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由督导、学生和校内同行组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较少甚至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这种仅注重学院层面评价而忽视社会层面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没有体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造成了评价结果和社会、行业的发展现实,与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脱节,进而无法有力地指导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单一,使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该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无法得到更好的实现。
(3)评价内容偏窄、督导方式简单,评价信息虚假,随意性大,个人评判的主观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队伍是由本校退休教师和聘请各高校退休教授组成,督导队伍结构单一。这样的督导队伍较偏重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忽视实践、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通过几次简单地听课就给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并且由于督导个人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人情关系等都会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因此,实践教学质量的督导检查与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信息采集时效性较差。对实践教学评价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导致问题反复出现,难以做到“监有标准,控有效果。
(1)转变思想,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了突出高职学生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思想上需从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评价,转为课堂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并重,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在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专业领域的系统的技术技能,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保证高职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有实践教学评价的组织保障,成立院长、二级学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实训中心等参与的高职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其负责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质量检查、评判与奖惩工作。
(2)构建高职特色的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教学管理部门下设实践教学管理分部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日常巡视检查、评价,构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常规主体;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专家委员会,构成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专家主体;发挥学生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作用,使教学对象成为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学生主体;鼓励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构成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社会主体。
(3)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扩宽督导内容,改进督导方式。针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督导队伍要有合理的职业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及合理的年龄结构,其人员构成应该是专职督导与兼职督导的结合;督导知识结构应该是理科专家与文科专家的结合,并适当聘请行业、企业的和各学科的专家,因为他们熟悉专业,能正确高效地实施教学监控和评价;督导年龄结构应该包括各高职院校退休的专业带头人、有多年从事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青年才俊和在该领域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专家。这样的教学督导队伍,才能更权威、更有效地对实践教学实施督导与质量评价,才能改进以往在督导内容、督导方式上的缺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通过有效渠道进行评价信息的反馈,对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跟进解决。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信息分析、处理和反馈制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校园网络进行监控与评价。学生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二级学院向教师本人反馈,以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学院教务处、二级学院和教学督导分别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以了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平台将汇总后的信息与意见进行发布。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论坛、二级学院院长电子信箱、教务处长电子信箱、实践教学投诉电话等渠道进行实践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原始资料。
三、小结。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推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在实践教学课程改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二
论文摘要:
认识实习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认识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与行业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对岗位技能的认识。针对高职院校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考核方式、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双向定岗制”的方式,提高认识实习的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
中国职业教育的功能层次定位是既具有教育性又带有职业性,按行业对应的岗位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中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在以往的发展中主要以“量”为主,但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化,对“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主要强调以“应用”为教学目的,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注重培养人才的职业性。因此,在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重非常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高职教育的质量将大幅提升,“认识实习”作为高职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显得更为重要。
一、电力行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对“认识实习”提出的新挑战。
20xx年1月7日,国家电网公司年度工作会议指出,未来五年我国电网发展的四大重点是:特高压、智能电网、新一轮农网改造、国际化。
20xx年1月10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要求20xx年能源工作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二是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三是深化和扩大能源国际合作,四是积极推进能源科技和体制创新,五是加强民生能源工程建设,六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七是加强能源行业管理,八是全面提高能源工作水平。
美国派克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xx年智能电网市场重心将从基础设施的部署转向应用。
电力市场的发展显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电力类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高职教育如何在市场的发展中合理改进“认识实习”,使课程建设符合市场的需要,将成为今后探索的重点。
二、“认识实习”的定义及高职院校电力类“认识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认识实习”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及功能层次定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认识实习”是基于对职业岗位群的认识过程,通过认识实习,使被教育者对将要面对的岗位所需的设备、技能、工作程序(环节)、职责等的充分认识与熟悉过程。
1.认识实习所需理论知识与教授理论知识存在滞后现象。
“认识实习”是一门几乎涉及本专业所有知识的综合实践课程,它需要具有对本专业或本岗位的整体认识能力,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例,由于低年级基础课程及高年级顶岗实习的压缩,学生认识实习普遍安排在第三学期,与认识实习相关的主要专业课,如“发电厂电气设备”、“电机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同在第三学期开设,在这些专业课还没有结课,甚至只上到一半的时候,由于电力类学生班级数量及实习基地联系安排的原因,认识实习就已经开始了。造成学生在认识实习过程中,部分知识欠缺,认识不清晰,不了解设备的主要作用及原理,极大地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2.认识实习中在较短时间内实习的内容较多的问题。
就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而言,认识实习基地较多且分布不均,在一周的时间内要参观水电站2个、变电站3个,平均一天一个地方,每个实习场所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参观、学习,对于刚刚接触这些专业设备的学生们来说,不仅认识的量较大,而且一次性的参观使学生不能较好消化。
实习过程中,针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教育也明显不够,只是笼统了解一个概况,而不是深入了解与他们专业对应的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或者对应的岗位所需要认识的设备功能及特性。
3.兼职教师在认识实习中主体地位的体现相对较弱,“双师素质”欠缺。
认识实习中聘请的兼职教师多为该厂技术纯熟的职工,他们往往一线的教学经验不足,教授知识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造成认识实习讲授过程中走马观花的现象严重,兼职教师在认识实习时的主动性较差。另外,实习讲授时,工厂的讲授术语时常与书本专业术语存在差异,造成学生听不懂,难理解。
总的来说,目前高职院校认识实习的机制、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创新意识,以职业为导向,面向岗位或岗位群的针对性实践教育不够,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认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现给出以下改进建议。
1.改进认识实习的考核方式。
认识实习考核的是学生的实习状况,主要以平时表现、实习报告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的形式较松散,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影响学生实习的质量,且在考核中,未能出现规范教师行为的措施,使本校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校外授课的约束力较少,授课质量不高。引入对教师、兼职教师、学生的综合考评系统,将大大有利于“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生方面,建议增加实习之后的灵活考试,如设备识图、工作过程描述等,既增强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又能加强学生对主要岗位知识的熟悉程度。
(2)教师方面,强化兼职教师授课能力培训,联合企业、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2.改进认识实习的授课内容及程序。
(1)引入仿真实习。鉴于高职院校“认识实习”的时间阶段设置大多在刚学习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便安排进行“仿真认识实习”:学生在实习之初,针对岗位群所涉及到的设备、工作程序的认识尚模糊,直接进行认识实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因此,考虑在实习之前,利用学院的仿真设备,设计一至两天的仿真认识实习,使学生在仿真实训室先熟悉认识实习场所的大体概况,将利于学生对水电站、变电站的整体认识,职业岗位能力更明确。
(2)将“国家电网标准化作业”引入到认识实习中。电力行业的行业规范明确,操作过程标准化已实现,针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特点,在实习过程中引入国家电网的标准化操作将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达到“到岗即上岗”的目的,杜绝以前认识实习中的“走过场”和“表面化”。
(3)加强与校内专业委员会、校外行业专家的联系。定期研讨,改进“认识实习”的授课内容及方式。
3.引入“双向定岗制”,突出兼职教师在认识实习中的主体地位。
认识实习的主体是教师,高职教育的特点赋予了高职院校中教师的行业性,它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在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引入“双顶岗制”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就是为了构建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结构。所谓“双顶岗制”,即将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送至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使其具有熟悉的一线工程经验,并取得相关资质,同时,利用学校的优势对企业兼职教师及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其具备相应资质。
(1)“双顶岗制”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的优势。师资队伍实行“双顶岗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校企合作相互顶岗、培训,既可以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及授课过程中设备、资料的短缺,又可以提升聘请于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及企业员工的行业资质。
(2)“双顶岗制”是高职院校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竞争在未来将更大程度取决于掌握和应用科技和先进工艺的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高等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不再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者和接受者的简单供给关系,而形成了共生的利益和发展链,使行业企业有动力提供更多优秀的兼职教师与学校共同开展教学,学校也乐于提升教师的行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这两者的“组合牌”将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在企业的磨合期。
“双顶岗制”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使“认识实习”的教学更规范化,针对性更强,与对应岗位(群)所需要的技能更匹配。从而克服了兼职教师教学规范化不够、授课积极性不高,专职教师工程实践经历欠缺等问题。
四、结语。
“认识实习”是职业教育中比较有特色的重要实践环节,只有加快课程创新与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加强“双师素质”的培养力度,才能发挥出这门课程的生机与活力,对职业教育“质”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三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最基本单位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必须是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之势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抑或尝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且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除了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改革尝试之外,大部分教师在等待、观望,大部分课堂仍是“死水一潭”。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始终关注着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不重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未能及时得到推广,也因此打消了很多有为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统编教材,教师和学生不能逾越管理者所制定的规范,超越于某种理论的实践创新也得不到及时的认可,这显然违背了管理学中的“发展原理”。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但职教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首先,职教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职教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
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职教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是“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整体性推进。
(一)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就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即便近年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相继成立,但输送的人才短期内还不可能成为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大多因袭了普教的传统,对教育理念存在着惯性思考;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职教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
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
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落为理论教学的点缀,“选修”才不至于是“挂羊头卖狗肉”;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二)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维度。
从各级各类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
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对原先统得过多、限得过死的规范适当删减,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例如,时至今日,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学时间的分布等。
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维度。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三)从实处入手,着重革新课堂设计思路,在备课中体现合理课堂要素的新配置。
尽管“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已推行多时,各专业有专业培养目标、每一门课有课程目标、每堂课有课堂目标,其最终的归结点应该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性“能力”,但无论是专业的教学计划,还是课程的授课计划甚至教师课堂教学的教案都未能着眼于“能力”,更不用说最后落脚于“能力”。很多教师只是上课传授知识,对专业目标不闻不问,其课堂的有效性显然大打折扣。
反观“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所有课程都应该是某种职业能力的立体结构中的一个分支,每一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能力结构图,不仅要让所有教师明确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哪一种能力,而且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可以最终形成哪种能力。只有这样,从专业培养的最终能力目标入手,课堂教学才可能变得意图明确,行之有效。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要素:
1.图。将专业的能力结构图进行分解,对每一个子能力再行结构化,并细化到每一门课的每堂课,用特殊的记号在结构图中标出这堂课的位置(明确课堂的根本目标)。
2.点。明确课堂的教学点,也就是明确教师的操作点和学生的掌握点。它包括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运用点,也包括方法指导点、情绪协调点及个别调节点。
3.量。课堂上不仅要保证一定的信息量,而且要保证较大比例的多边活动量,从学生的脑、手、口、眼、耳各个部位强化刺激,以形成有意义的弧反射。
4.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堂设计应有不同程度、不同密度、不同进度的上、中、下三层设置。
5.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悬念符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方式。多样化的传播序列可以避免课堂形式的单调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6.效。“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师应对课堂的“有效程度”有清醒的认识,每堂课的课后都应有相应的自我评价。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责编:花勇。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四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职教育目前的第一追求,本文.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教学考核改革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莫建平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理与信息科学系,广西,柳州,545004刊名:科学与财富英文刊名:sciences&wealth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质量方面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卫中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汕头,515078刊名:成人教育pku英文刊名:adult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718.5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六
摘要:在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中,有四种常见的教学模式,即讲授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它们在理论基础、教学目标、适用范围和师生关系侧重点中有所不同。需要界定清各自的价值,在未来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中更好地应用到教学中。
一、基本概念概述。
1.定义。
一般认为,教学模式系统的研究是从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开始的,1972年,两人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他们对当时各种教学模式深入分析,概括出教学实践中常见的23种模式,并把他们分成四大类。我国开始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定义的研究提出了9种代表性学说,有范型说、结构说、策略说、理论说、方式说、程序说、表达说、动态说、选择说。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试图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关于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还尚未有公认的定义,我们认为是把一般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课堂教育实践中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首先,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实践性,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有关,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二是,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应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特性,这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2.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从教学应用来划分,可以分为本学科教学模式和他学科教学模式;从教学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单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对象可以划分为以学生为教学对象的学科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对象的学科教学模式;以教学过程中谁为中心,可以划分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形式是接受学习和直接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心作用,有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等;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师扮演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具体形式有合作学习、情境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和支架性教学模式。
3.构成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由五个方面构成:一是理论指导,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以特定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为指导;二是教学目标,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三是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操作程序,规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四是教学策略,在操作过程中师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总和;五是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1.讲授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讲授教学模式又称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法,受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影响,后来经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改造,传入我国。这种模式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内容做深入分析和系统讲授,向学生传递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
(2)教学目标:讲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讲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形成新的教学结构。
(3)教学程序: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学家根据教育理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结构。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诱发学习动机——感知、理解学习材料——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第二种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授——巩固——作业。
(4)教学策略:讲授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有讲述式、讲解式及讲演式等。结合讨论、分析论证、形象直观等方法运用。
(5)评价:讲授教学模式是由传统教学模式演化而来的一种模式。首先,能够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讲授教学模式把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量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比较经济、省时的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适合所有学科知识的教学,适合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后,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局限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走向“灌输式”和“填鸭式”,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水平;第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养成学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2)教学目标。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以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尝试错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3)教学程序。自学——讨论——总结——巩固。
(4)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的自学和讨论,结合教师的讲授。
(5)评价。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主要的特点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它的缺点是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前期没有自学和讨论,教师在之后的讲解可能是无效的;另外,这种方式比较费时。
3.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又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认为学生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的,知识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环境发生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纳入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所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心,在情境、协作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和探究。
(2)教学目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通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总结提高。
(4)教学策略。基本形式是自主、探究和合作。结合与同伴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讲解。
(5)评价。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两者的有机的结合。局限性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比较费时。
4.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创设具体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讨论、分析,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专题进行实际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应用模式。最早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朗戴尔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
(1)理论基础。综合性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合性学习最早提出和应用在日本,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在前面论述。
(2)教学目标:该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形成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学程序。组建合作小组——座位的编排、理论准备——课堂案例讨论——课堂教师总结——专题研究过程指导——评价。
(4)教学策略。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讨论法和讲授法。
(5)评价。该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性在于不适合所有学科教学,在经济管理、政府管理、教育、法律等学科比较适用;不论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包括教师案例的收集、课堂的组织、评价能力方面要求较高。
1.理论基础不同。
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指导思想或者理论基础不同,讲授教学模式是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受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2.教学目标不同。
讲授式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传递知识,适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是形成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一种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收集信息能力和同伴的合作能力。3.适用范围不同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四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不同,其适用的范围也不同。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掌握大量知识,因此该教学模式几乎适合所有主要传递知识的学科学习和需要传递知识环节的教学,应用范围较广;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形成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因此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尤为适合;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几乎适合所有学科,范围较广。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形成发现问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法律、教育、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尤为适合。
4.师生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不同。
在教学中,讲授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占有大量知识,优化教学设计,直观、准确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做好理解知识、接受知识的准备,讲授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在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的作用,这三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划分教学模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不能以一种价值标准判定孰优孰劣,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针对不同的学科,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样在同一学科,我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未来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表明:首先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其次是由归纳型向演绎型发展;再次是由重“教”向重“学”发展;最后是向现代化发展等。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亦是如此。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几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界定清楚各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为教学更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05。
[2]全梁.教学模式概念研究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于守海,吕富彪.关于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论界,.04。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七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以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为核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资源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三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总目标。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导致教育资源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严重阻碍了一体化发展步伐。当前,系统梳理卫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深入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1、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2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预示着三地将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启深层次合作模式,也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趋势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区域职业教育如何满足当前的形势要求,即必须走教育协同发展规划之路。此外,京津冀三地毗邻,文化理念具有同质性,且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具备实现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就当前而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利于实现医教协同、校院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卫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促进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行政区划发展障碍。
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在6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指出,真正破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在于打破行政壁垒[1]。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封建思维方式和行政区域间利益博弈的影响,京津冀三地具有行政壁垒观念,相互封闭、各自为政,卫生职业教育呈现出地方间相互分割的发展局面。京津冀三地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地域属性,为三地实现教育一体化带来发展障碍。
2.2缺乏统筹管理的合作机制。
从目前三地医学及医学相关职业院校来看,北京有15所职业院校,天津有6所职业院校,河北有71所职业院校;就三地院校的办学主体来看,涉及到教委、卫计委、区县政府、民办主体等多样化现象。由于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京津冀三地办学主体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商、沟通对话机制,优质卫生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共建共享,严重制约着区域内卫生职业教育共同合作任务的顺利开展[2]。
2.3合作层次的表面化和浅层化。
关于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在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推广等领域进行合作。从目前来看,三地合作基本处于表象化的层面:合作领域比较窄,水平较低,以一般性交流学习为主,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之间达成的一些合作协议缺乏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机制,导致合作没有相应约束力和执行力,其合作成果难以实现,不能适应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3]。
2.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就京津冀三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金融、科技中心,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天津与河北;就京津冀三地在公共政策方面而言,北京在社会保障、医疗条件、公共福利、教育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吸附效应,不利于其合理流动,从而阻碍了三地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3.1统筹规划,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众所周知,政府是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者,是三地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4]。目前,国家应成立跨京津冀三地的专门工作机构,模糊地区行政区划概念,统一部署,制定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宏观政策方面,三地的卫生职业院校一定要争取教委、卫计委、区县政府等不同办学主体对的支持,建立合作对话机制,引导三地卫生职业教育深层次开展合作项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3.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与轨迹主要依靠国家政策支撑与引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虽具有及时性、灵活性的特点,但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因而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增强执行力[5]。区域内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统筹规划,必须对区域内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由国家统筹规划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保障。
3.3整合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机制。
加快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步伐,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优化配置功能,形成教育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及时发布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发展动态,搜集三地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政策等信息,为信息资源的共享搭建平台;利用教育资源优势条件,三地相关院校共同建设教学课件、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资源馆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3.4组建职教联盟,推进合作化办学。
根据区域卫生事业、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京津冀三地卫生职业院校、医院、相关企业成立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探索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提高企业、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与度,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利用集团的丰富资源,为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教职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技能大赛,不断提升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准,提升职业教育集团服务促进就业创业的能力[6]。
4、结语。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下,三地的卫生职业教育需要构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这不仅是适应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也是提升三地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对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资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动,提升区域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4]刘兵.加强校际合作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7.
[6]吴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5(4):7-12.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八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如何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达到新教材设计要求,完成素质教育目标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高中教育之重点。
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点可以说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怎么改?改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及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都提出了许多各自的观点、见解并取得了许多探索性的成果。我校引入全国“发展与创新”教研课题及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全校教师积极踊跃地投入课题的研究与学习,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性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如语文学科廖晓梅创立的让课外阅读进入课堂的大语文教学模式,数学学科张日高老师创立的“先学后教,因学而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张伟平老师创立的“讲究民主,师生互动,重在主体,贵在训练”的教学模式,政治学科谢志勇老师创立的“以学为本,合作探究,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纵观以上课堂教学模式便知,课堂教学的改革,不管怎样去改,都必须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能力为基本原则和出发点。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二是要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手等方面都应有所改革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建立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转变以往以教师为核心的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改革以往教师讲为主的单向形式,封闭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确立其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导演,而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和探求者,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来完成任务,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其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自由、平等的开放式教学法环境,建立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学双方才能在一种宽松和谐气氛中共同探究,自由交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和抑制状态难于有创新的状况,要让学生敢言敢想、敢思敢辩,发表自己的见解、异议甚至是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观点,对于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民主的开放式教学过程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这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切实地尊重学生人格、个性、鲜活思想和真实感情,独创精神和个人价值,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体验成功感、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二、改革教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传统教学注入式、灌输式盛行,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往往一讲到底,深怕少讲漏讲,认为讲多讲深即完成了任务,讲风太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发挥,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培养、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
要改革以往传教式的教法,多采用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讨论式、启发式、导学式,探究式等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探索者”。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表达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得出的结论尽量让学生归纳、综合和得出结论。在政治课教学中尤应将结论性知识的获得转移到政治形势和社会现象形成过程的分析上来;将理论性知识结合到具体实践问题的分析中去。通过分析,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并且体会到知识的学有所用。
教学方法改革应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设计利于创新思维的开放式问题,多设疑、激疑、质疑,让学生多思多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上,要立足本学科内的知识联系与综合,同时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
教学中要注意本学科间的知识的前后联系、内在联系及知识综合,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利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可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水平,给学生一个更全面总体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如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分析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军事打击实质及影响,从地理(地缘战略),历史(宗教问题)、政治(国际局势及军事战略)等几个方面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更全面的认识,不会仅仅停留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的表象上。这样满足了学生对新、奇知识的需求,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水平。
四、要广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电教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粉笔加黑板传统简单的教学手段上,要广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电教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化教学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由繁到简、由深变浅、由抽象变直观、由无声到有声、由文字到图象,从而到达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多媒体的使用,给传统教学中那种空洞说教、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可以说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场革命。多媒体电教化教学可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繁重的语言任务和板书任务,增加学生思考、消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也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层面,强化知识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从而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只有不断地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最终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资料:
1、《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肖学华。
2、《素质教育新教材高中教改刍议》刘玉泉。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九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阵地。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尽可能培养较多的人才,尽可能的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公民,是摆在每个学校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宏观指导管理,树立课堂效率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升降,一个学科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都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1.教师要有课堂意识。
课堂如战场,教师就是打好这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攻坚战的总司令员。要求学生有课堂意识,作表率的教师就应先有课堂意识。教师要做到:(1)提前备好课,作好充分准备,上课提前到位;(2)每堂课应有每堂课的任务,力争一课一得,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堂课都认真负责;(3)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课课不忘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既重智育,更应重德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行。学生思想上路了,教师教育教学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学生才可能用心去感受、领会,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否成有用之才,除受其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非智力因素诸如意志、品格、情趣、理想等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非智力因素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不注重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品格,健康的情趣,对美好未来的不懈努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学生很难用其强有力的人格力量战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完成未来理想形象的塑造。教师人人都做德育工作者,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榜样,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3.教师应有课堂效率意识,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从观念上更新,讲求教学的方式方法,加强教研教改。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个性习惯及教研教改的管理指导。
教师转换教育观念,向45分钟要质量,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努力寻求科学高效的办法,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
1.注重兴趣培养。
要让学生想学、学好,把课堂的效率提上去,兴趣的培养就成了很重要的出发点。为此,教师们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重视双基的学习训练。
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不可能象恋爱中一见钟情,它的产生是在同该学科长期的接触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的基础上产生巩固起来的,因此给学生知识与方法的双基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重视关系的摆正,方法的科学。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必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想办法吸引学生参与,在参与中长知识,长能力。教师的作用,不是全盘托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应选择恰当的方法,启发、扶持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得乐趣,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另外重视课堂程序的设计、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节奏的调节,质和量的适度,以便于学生学习。
2.抓两头促中间,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统一指导下的一种群体活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情,分层次教学。抓优生,满足他们的胃口,以把教学导向深入,带动中等生;抓差生,适应他们的能力,以加强双基教学,从而巩固中等生。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考试的层次表现为,教师自己出题,一套卷子三个层次,各层次学生达到标准就应得到肯定,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培养了学习的信心,巩固了兴趣,从而使该学科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三、搞好第二课堂,巩固促进课堂教学。
课堂效率提高了,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使学生课余时间变得有益、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那就要搞好第二课堂,用第二课堂占领学生的课余时间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促进课堂教学。理解了的东西才是最深刻的。而最深刻的理解就是实践。课堂教学固然有它的可操作性,但其理性色彩还是十分浓重的,其知识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二课堂就有补裨其不足的功效。由于管理严格,计划周密,教师落实,场地保障,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学生感到知识学有所用,学有不足,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的兴趣。我们相信,只要抓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突破口,加强各方面管理,加强教改教研,那么就拓开一条宽阔灿烂的路,把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十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竞争严峻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将课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优厚的师资力量,与企业相互合作,减轻了中国高职院校生的就业压力。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也为社会培养出高级技术型人才,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设置为相同的比例,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生的社会实践时间要多得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着重培养高职院校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注重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教育以“实践――理论――实践”为认知方式,灵活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创业教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占优势。与普通高校的情况不同,“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呼吁高职院校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与教授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素养,又具备深厚的职业理论实践能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能更直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学,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第三,校企合作优良的创业氛围。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一种注重培养教学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更具有优势性。在实施创业教育时普通高校是以科研学术为主,与企业行业只是在表面上合作,不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而高职院校生能进入企业参与工作实践,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职业技能,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促进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同时也扩充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在企校合作中,企业专家也能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并帮助学校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进行深入改革。
四、结束语。
由于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较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所以人们更应该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十一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3号)文件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通过软硬件基础平台的建设,为高校学生提供立体的创业支撑平台,积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5号)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受到资金、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影响,效果和覆盖面有限。主要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提出高校搭建网络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创业的措施和途径。
1高校积极打造网络创业基础平台。
随着互联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创业的投入小、风险小、易管理等特征,使得网络创业成为高校学生创业的首选和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努力营造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1)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组织机构,积极引进供货企业、快递公司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建立网络创业教师团队、实训室、货物保管平台,提供启动资金、创业补贴等相关支持,引导设置学生创业协会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学校积极探索师傅带徒弟的师徒模式、项目导向的项目团队模式、以及工作室和公司运营等模式。
(2)积极宣传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创业。利用学校各类传统和网络媒体工具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典型的宣传,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和素质学分,给予经费和场地的支持。
(3)强化网络创业典型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大学生走进微创企业、知名创业型企业实地参观学习,邀请校友、学校创业典型做专题报告、沙龙、组建协会等形式,让大学生了解和体悟成功人士的经历,发挥榜样示范效应。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十二
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十三
摘要: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透彻的学习,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就业以及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作用。如何提升中职院校机械制图的有效性成为中职院校的一个侧重点,关于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分析清楚我国中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而施行策略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有效性。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中职人才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国务院也为此出台过相应的政策,可是,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生机勃勃的学习气象以及积极进取的氛围,特别是在机械制图这门学科中,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并且灵活制图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十四
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即应用引导性的教学方法。所谓引导性的教学方法,简单而言,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引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生一些绘图的技巧,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绘图,而是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首要就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探索,学生在探索思维模式下展开学习,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此外,引导性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3]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这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技术成果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产生了众多的新型教学资源,对教学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为了提升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型教学资源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常见的新型教学资源有视频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新媒体教学资源。例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跟着教学视频学习绘画技巧,或者通过视频感受精美的图片或者风景。这种培养学生的绘图技巧以及美学意识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此外,新型教学资源往往具有引导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而且应用新型的教学资源,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教学效果自然是十分理想的。
3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基于此探究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总体来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教学发展以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所以要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3]刘鹏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3).
浅谈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篇十五
(一)实用性从经济学理论看,资源、团队和机会作为创业三要素,对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合理运用创业三要素,进而实现创业。从这一思路进行延伸,高校要积极与大型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拉近高校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实际距离,利用校外资源为学校创造有利的创业条件,联合区域创业机构合力挖掘创业教育服务,供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辅导设备和服务,在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的同时,不断减少学生在实际创业学习中的创业风险与创业成本。同时,高校要依托于园区建设,将课程和实践地、教学和实际生产、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而构建创业项目实践平台,以研究成果为核心,组织学生创业活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二)创新性创业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统创业教育中,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创业理论,知识内容杂而多,使得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理性和空间性较低,进而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业激情。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处于闭门造车状态,与学生实际创业需求逐渐脱离,课程内容也存在空、散、软等现象。对此,高校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和学习情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融合创新元素,适当调整创业教育课程比例和创业定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学习动力,达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综合性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形式方面。但是在教育内涵方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趋势。针对高校育人目标,要紧抓专业教育,并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创业教育复合型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走势,分析当前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立多层次创业教育协管机构,层层分级,统筹协调创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势,采取创业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培养、科研创新、园区建设等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而实现创业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四)开放性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要以开放性角度出发,结合现有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创业实践体系,积极与优秀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创业基地和实践渠道,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为社会培养创业型技术人才,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后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要求。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使其达到70%,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于实践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以初创企业发展为主题,设计创业项目选择、目标客户开发、经营模式构建等内容,激发出学生对创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对现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减少重复知识内容或者是教学活动项目,强化教学资源协调互通,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性创业能力的提升。
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综合协同区域经济实际发展情况,以学生创业需求为核心,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创业规律,进而明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同时,借鉴先进国家高校创业课程开发理念和开放形式,通过学生创业需求确定学生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创业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为创业发展和创业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定格为基础知识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大板块,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二)基础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内容,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激发出学生对创业激情和欲望,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梦想,进而实现学生企业家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是学生对创业形成初步认知的关键环节,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始阶段,要由经验丰富的创业专家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创业认知,向广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kab创业基础课程教育中,利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教育开展,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实际创业中必须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梦想,重视学科课程,以课堂教学为教育核心,丰富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在创业管理模块中,课程则为公共必修课程,致力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区域经济视角下根据创业实际需求,系统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素质与基础创业技能。在企业家精神课程中,借助讲座、交流会等形式邀请具有影响力或者是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企业家的认知和理解,并学习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理念,以实现自身综合创业素质的提升。
(三)技能课程设置。
技能课程主要围绕学生创业能力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使其具备创业管理中必须的工作能力,实现创业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市场情况,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方面培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育人目的。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辅修课程,并开设创业辅修专业,其教育对象为具有一定创业基础的学生,在明确创业目标、了解创业基础知识后,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创业实践。
(四)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创业能力与价值实现能力,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创业环境中,接触与体验实际创业过程,不断累积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利用高校校外资源带领学生进行真实项目操作,强化创业成果的社会化与产品化,提高创业项目的实际价值。实践课程对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跳蚤市场实训模块主要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强化学生创业体验,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并在初建企业经营中进行创业反思,不断累积,为今后实际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在模拟创业实训模块中,主要公共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创建创业仿真市场,利用真实创业项目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学生市场驾驭能力和企业经营统筹能力。在syb创业培训模块中,该课程主要教育对象为大三学生,并设置为公共选修课程,提高毕业生综合创业素质,使得毕业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减低实际创业风险,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最终教育目的。
为了保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要做好教育保障措施,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师资保障。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高校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拓展师资培养途径和培养渠道,并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师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创业质量,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教学资源保障。为了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教育质量,高校要根据现有教学资源,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应用微课程设计方式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第三,实践基地保障。在实际创业教育中,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围绕创业实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必要条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分析区域经济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的基础上,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基础课程设置、技能课程设置、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飞飞.创业型经济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3]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d].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