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2篇)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需要用心经营。总结的内容应紧扣主题,剔除无关信息,保持主次分明。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初步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
2、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机智聪慧和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互动:语言训练(递进交流)
课前准备:(上课之前我们来放松一下吧!)生背论语,营造气氛。
1、谈话: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在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孩子,他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巧舌如簧,立有舌战群儒般的千秋奇功,但也曾用自己机智巧妙的语言艺术令一位长者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你们想认识他吗?他就是:生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揭题:
“杨氏”a、姓杨的人b、对已婚女人的称呼。(为:父姓加夫姓加氏;也可作:父姓加氏)“之”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的”。
3、你认为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呢?换做你的姓应该怎样说?
1、课件出示原文,通过课前预习,你觉得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吗?(学生拿出课前预习稿反馈预习情况。)
2、师相机渗透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古人运用古汉语中一些文言字即书面文字写成的文章。)
3、课前能将这篇文言文正确且流利的读下去的同学请举手。有谁愿意挑战一下?指名汇报。
师指导朗读:(1)注意断句(短字不断气。)(2)强调多音字:“为、应。”(3)强调“家禽”停顿、区别。
1、告诉我,课前你将这篇文言文读懂了吗?你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读懂它的?
预设:可以像我们学古诗一样,结合文后注释去读;可以利用工具书去查不懂的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
2、逐句理解:你们的方法真好!我们先在小组内推广自己的方法,再合作理解课文的意思,最后来串讲这个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杨氏之子吗?为什么?
1、课文中是怎样评价杨氏之子的?预设生:甚聪惠。
师:惠——慧(通假字)。惠在字典中有聪明有教养之意。
2、杨氏之子“甚聪惠”表现在哪里?预设:(待客热情、反应快、有礼貌。)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对话:
妙处之一: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问杨氏子呢?杨氏子与杨梅之间有何联系?(在姓氏上做文章)
如果你是杨氏子,听到孔君平这句话你会怎么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孔、杨二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拿出课堂练习稿同桌合作编写人物对话,并演一演。
孔( )指以示儿( )曰:“此是君家果。”
儿 ( )应声( )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想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他会是什么反应?续写结尾。
生:演练、汇报“未闻田是夫子家地。”
迁移练习:假如来了牛君平呢?(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圈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的动物,如猪、兔、等。家禽指人类饲养的禽类,如鸡、鸭等。)
师评价:妙哉、妙哉。孺子可教也!
(周总理答马路、抬头走;蚊子与文豪;雨果!和?)
小结:人常说幽默风趣····处境。周总理曾以自己超人的智慧,敏锐的思维,巧妙的语言应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为中国人挣回了面子,挽回了自尊!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2、比如生活中见到的温馨提示语:
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小草正在睡觉,请勿打扰!”
广场上:“请给我面子,别弄脏了我的脸!”
汽车上:“别吻我,我怕“羞”(修)”
图书馆:“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商场里:别摸我,我怕脏。
小结:古人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正所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吧!(加上表情、动作)
(1)师说一句今文,生读出原句。(2)师说一句原文,生翻译。(3) 试背全文。(4)推荐《世说新语》。(反思:结课应回到课出的设计上,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应声 未闻
巧问妙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几种理解古文的方法;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故事引入。
1、故事1: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3、出示导学提纲:
(1)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流利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尝试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4)杨氏子的回答如何?从哪里看出?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谈谈古文和现代文的不同。
2、检查个别朗读情况,提醒“为、应”的读法。
2、师范读,生画节奏。
3、(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修改节奏,再把课文小声地读一读。
4、生展示读。(教师相机指导)。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古文,深入理解。
1、生尝试说第一句的意思,理解“甚”与“聪惠”,点拨“借助注释”的学习方法。
2、模仿原句介绍自己。
出示大屏幕:(籍贯)(姓氏)(年龄),甚(特点)。
3、理解“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
抓住“诣”“乃”,从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小儿的父亲一事来看,两家的关系很好。父亲不在孔君平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孩子出来,可见他与杨氏小儿也很熟。
4、孔先生会怎么呼?指导朗读。(大声呼)。
5、补充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点拨“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方法。
6、理解最后两句。
(1)理解“示”“禽”“未闻”
(2)孔君平为什么这么说?
(3)你觉得杨家小儿答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汇报: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回答得有礼貌,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间接的方法,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确鸟,杨梅又怎么是我家的果子”这个意思,使对方无言以对。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会听会说、懂礼貌)。
(4)想象人物心理,表演读。
(5)如果今天来的是“李君平”杨氏子要怎么答?
(6)面对这样一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此时此刻,孔君平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板书:
聪惠快妙有礼貌。
读文——解义——悟情。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积累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
《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通过交流学习成果,彻底弄懂文章的意思。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文中说杨氏子“甚聪惠”,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聪惠呢?
提示:要求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加以理解。
参考。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智答——委婉(礼貌)、机智、巧妙。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理解古文的意思,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总体来说,这节课遗憾挺多的,首先,课件做的不充分,在页面呈现时出现了许多低级错误,比如错别字,翻译不顺等,这是讲课最忌讳的,因为错误可能会误导学生。第二就是关于课文的朗读方面,没有引导学生读课文,而是有点把重点放在了后面的综合性学习,使得整堂课有些头重脚轻。
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读课文,只有把感情读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课文,理解思想。在教学实施之前,一定要好好备课,做好课件,安排好课堂流程。学会以学生为中心,把时间尽量的放给学生,在把握自己设计的同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以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最好能当堂掌握。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师:(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师: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师: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师: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板书课题。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4、大家读得很好。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要求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文章主要讲了 杨家小儿才( )岁,是个( )的孩子。有一天,孔君平去( )他的父亲。父亲不在,( )用( )招待( )。孔君平逗他说( )是杨家的果。杨家小儿用( )不是( )的鸟来反驳他。练读。
2.知道了课文大意,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了吗?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同一个意思。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 孔 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 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 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
“未闻”是什么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禽是鸟类。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3.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5.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 孔 君平无言以对。)
师:说得太好了,孔先生,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好一个“未闻”,不卑不亢,彬彬有礼,杨氏子得体婉转的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 读书就是要咬文嚼字,就要细细品味,这样才能把话中话读出来。让我们拿起课本,把这个聪惠的孩子记进心里。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3、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5、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1、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认真听故事:(大屏幕)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同学们,听懂了这个故事吗?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
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虽然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2、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中外流传的很多。我国古代就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3、请大家齐读课题。“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同学们,你觉得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生畅谈。白话文: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请一生先读。
3、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请看大屏幕。先听老师读好吗?谁愿意给老师点评。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愿意这样试一试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5、多种形式朗读,学生点评。(自由读、指生读、同桌读、集体读)
1、《杨氏之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自己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和词语手册学着去理解课文的意思。
2、逐句理解。
先看这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大屏幕)这句话讲的是?
预设: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dquo;看注释”,你真会学习。
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方***dquo;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板书联系上下文)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理解甚,惠与慧的比较。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抓住“诣”,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设果,只有一种水果吗?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指——以示儿曰。
你怎么评价杨氏之子的回答。
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3、师: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师: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1、这杨家小儿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简单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语言的魅力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敏锐的头脑去感悟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好吗?(看大屏幕)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9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梅
妙
孔君平孔雀
预设:聪明懂礼貌幽默反应快
8、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9、课文朗读的吸引人,能不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背诵下来。
(借助动作背诵。)
10、比赛背诵课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小组合作法;创设情景法;感情颂读法。
预习课文。
板书。
杨修杨梅透彻。
聪惠?未闻委婉。
应声敏捷。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那我再问,你们能把话说好吗?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样的语言才受人欢迎呢?自读第47页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学生说)。
1、了解作者、出处。
2、简介文言文。
3、理解“诣”、“聪惠”
3、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师范读。
(3)指名读。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同桌讨论。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7、表演背诵。
1、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具体表现能看出来?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再读课文,背。
3、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鼓励阅读《世说新语》。
将短文变成小故事讲给他人听。
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课后,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随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杨氏之子》是人教社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描写了主客双方围绕姓氏展开的一场巧妙对话,勾勒出杨氏之子机敏善对的聪慧形象。
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颇有趣味。尤其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此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意在让学生通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
经过古诗词和多篇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后,再次聚焦语言,本节课加强学生对语言感受力的进一步提升。
1.认识“诣、禽”,会写“梁、诣、禽”。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4.进行言语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言感受力。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今天,我们将走进一篇小古文,去感受它风趣的语言,去领略古人的智慧。
2.齐读课题,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姓杨人家的孩子,男孩还是女孩?**之子,**之女)
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很高,语感很强。看来以前学习文言文很有心得。
3.回顾一下,你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
(副板书:多读、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
查资料:你预习的时候查阅了什么资料?出示《世说新语》,介绍。
4.今天老师再推荐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就是(板书:运用)
相信它一定使你的文言文学习如虎添翼,
5.这节课请大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小古文,每使用一种方法都可以记一颗星,看谁能集齐五颗星。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回顾阅读文言文方法,并提出学习新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读通
1.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指名读,正音。(34人)
随机解决:1.家禽与禽的意思2.禽的书写,上半部分写舒展,中间部分写紧凑,外放内收。
2.注意停顿,划清节奏,学生互相读,指名读。(23人)
评:读得有一些韵味了。
3.当我们读到“此是君家果”一句时,你觉得孔君平是故意挖苦杨氏子呢,还是打趣逗小孩子玩呢?孔君平说话如此风趣幽默,所以我们加上点表情、动作就能读得有意思了,看老师读。配乐。生读。
小结:我们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把这篇小古文不但读得准确流利了,还读得生动有趣了,真棒,我觉得每位同学都可以得一颗星。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出韵律、读出趣味,初步感受语言的风趣。
三、再读,读懂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这篇小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大体讲明意思即可。顺势解决“甚聪慧”。
2.从哪看出杨氏子甚聪慧的?边读边画一画,做批注。
聚焦: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书:反应快会听:君家果
会说:夫子家禽
第二层:
3.同学们也一定关注了聪惠的惠是通假字,那为什么不直接用聪慧呢?老师查了一下字典,惠除了有聪明的意思,还有仁,仁爱的意思,放在这里,其实是表达了杨氏子不仅聪明,还很有教养。再读读短文,有没有哪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让你感受到这还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
为设果,果有杨梅。
未闻
夫子
小结:可以说杨氏子不是一般的聪慧,配得上甚聪慧的评价,咱班同学也是甚聪慧,咱们班更是甚优秀,给你们点赞。
4.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文章读得更生动有趣了,一起来读一读。
5.相信你们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过,谁先来试试?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的学习,解决“甚聪惠”这一重点,继而从两人风趣幽默的对话中体悟语言中展现出的人物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拓展与运用
1.同学们,文言文中有不少字,在我们现在的白话文里基本不用了,你们找找这篇里哪些字现在基本不用。
2.也就是说,我们适当的运用上这些字,就可以向古人一样说话。想来试试吗?任选一句。
出示三句话:
我班的张三成绩特别突出。
你家的狗叫个不停。
一个学生说:“小强,你的家在哪里?”
小结:学以致用,同学们不仅能把文言文译成白话文,还能把白话文讲成文言文,这可是一大进步,你看这个学习方法是不是也很好?都可以加一颗星吧。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在语言的运用,达到语用的目的。小短文的拓展重在强化本单元“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的要素的训练,激发学生课后继续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推荐阅读《孔文举年十岁》和《世说新语》整本书。
2.《杨氏子之》这篇短文背熟默写。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多读
甚聪慧反应快:会听(君家果)
会说(夫子家禽)借助注释
有教养:为设果、未闻、夫子查阅资料
联系上下文
运用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在读中体味这简练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味,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听相声片段:牛年牛、说说牛群的话妙在哪里?师引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那么机智巧妙的语言呢?)。
二、疏通课文。
(一)初读古文。
师:(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1、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课文意思。
2、能正确断句,读通课文,以致背诵课文。
3、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一、对联引入(老师这里有一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
1、出示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生: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师:你太棒了,是怎样对出来的?
生:是“基础训练”里的,讲对联背后的故事。
2、引入课题,解题。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疑问?
生:这个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读通课文。
1、读准音。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就让我们带着疑问。
读读课文吧,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确。(生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交流读课文心得。
生交流“诣”“为设果”“应声”“家禽”等。
练习读通读顺课文。
三、理解课文大意。
师逐句读,生逐句解,用白话文说意思。
相机指导理解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通过看注释理解了“甚、诣”等字的意思。
理解“为设果”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用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有一个重要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师: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那“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谁来试试?
生: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掌声)。
师:非常棒!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范读课文)想不想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和动作。
生:练习诵读。(带动作和表情)。
师生合作,一诵读,一表演。
生同桌俩合作诵读表演。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生:这个孩子聪明在哪里?
师:(板书:聪慧)对,老师也这样想的,你说到了我心坎里。那,谁能交流一下?(交流预习)。
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聪:会听会说有教养)。
会听:由“此是君家果”知道这是孔君平在拿他的姓开他的玩笑。(这叫说话听音,锣鼓听声,善于听话外音。)。
会说:孔说“此是君家果”,杨立即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教养:a为设果b未闻(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是为了避免对方尴尬,因此婉转地说。)。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味杨氏之子的聪惠之处(聪:有耳,有口,有心):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很聪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对,他很会说。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这是在开玩笑,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你拿我的姓开玩笑,我也拿你的姓开玩笑。
生:杨家小儿会听,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孔雀不是我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不仅很巧妙,而且反映敏捷,像“应声”
师:是啊,他不仅聪明而且很——。
生:有礼貌。
师:老师有不同的词——有教养。文中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父亲不在家,他“为设果”,能看出孩子热情好客。
生:他不直接反驳,而说“未闻”,这样就比较婉转。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掌声)。
2、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师:真不愧为“甚聪慧”,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3、小结。
师:(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师: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命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生: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师:充满关怀!
生: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生: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师: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跟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生: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笑、掌声)。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生:……。
3、总结。
师: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