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优秀16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备课准备,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案需要注意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些教案范例包括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案例,适用于多种教学场景。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一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初三#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三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学生书写乱,学习习惯差。因此新学期中我要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进行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四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照样子一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
教学时间:三课时。
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学习车课生字新词。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扛大桥、上海南浦大桥、赵卅f桥等)。
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赵州桥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这座桥为什么能闻名于世界呢?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1自学生字表上的生字,掌握字的音、形。注意“砌”字的结构,“慧”、”互”、“匠”等字的笔画笔顺。
2默读课文,划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不懂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赵州桥。
非常雄伟、坚固。
不但坚同,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1抄写生字及课后题3的词语。
2完成谋堂作业本中的1、2两题。
3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
1.用卡片抽读生字、新词。
2.课文中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1.默读第l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二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2.“闻名”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有名)。
3.指名朗读o。
1.自由读第2段:
思考:
(1)赵州桥闻名于世界,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雄伟、坚固)“雄伟”什么意思7。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o。
2.出示两幅投影图,让学生比较:一幅是甲桥即赵州桥简图j一幅是乙桥,河中有桥墩,用长的单石桥板铺成的普通桥。通过两桥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甲桥是拱形桥,无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而乙桥是平板桥,有桥墩,桥洞顶上没有小桥洞。
3.大桥洞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减少冲击力、节省石料。)。
4.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减少冲击力,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
5.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7。
实验比较: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和普通桥相比,哪个承受的重量大?
(用相同材料制成的拱形桥,承受的重量,要比普通桥大得多。)。
6.“设计”什么意思?课文中“这种设计”是指哪种设计?
(大桥洞没有桥墩、四个小桥洞)谁能用“设计”说一句话?
7.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出了这种设计上的优点?
(既……又…)回答后用“既……又……”口头造句。然后指名朗读这一句。
8.齐读第2段后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从来没有的,’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9.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这些词语和句子。(”雄伟”、“创举”;“赵州桥非常雄伟”)。
师:我们在阅读文章时抓住了关键词句,就如同找到了打开文章“门窗”的钥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在写文章时,如果我们围绕关键的词句‘写,这样文章的主题就突出,中心就明确了。
1.完成课堂作业本中3、4、5题。
2.熟读课文第二段。
学习课文3、4段,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挛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桥的设计雄伟、坚固,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还十分美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段,看赵州桥是怎样的美观。
1.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美观”一词又概括了本段所写的桥的另一个特点。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
(1)课文中写了大桥哪一部分的美观,它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有关句子。
板书:雕刻精美有的有的还有的。
(2)“似乎”是什么意思?用“似乎”口头造句。
3.分析句子:
用投影片出示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
(1)齐读投影片上的句子。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问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面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们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4.对照投影片上的图案引读课文。
5.作者写赵州桥的美观,为什么只写了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因为石栏板上雕刻的三幅神态各异、象活的一样的龙的图案,最能说明大桥的美观,最能突出主题,所以只选择这一部分写。)。
6.练习背诵课文第3段(基础较差的班级改为读第3段)。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精致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第4段。
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总结,告诉我们赵州桥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总述了赵州桥是石拱桥闻名世界,最后总结了赵州桥的建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杰出表现,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课文2、3段分别围绕“雄伟”、“坚固”、“美观”这些关键词和“赵州桥非常雄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的总起句来写,这样就使主题更突出,中心更明确。
(万里长城、北京故宫、苏州林园、杭州六和塔、灵隐寺、大禹陵、保国寺、国清寺等)。
我们的祖先建造了许许多多闻名于世界的建筑物,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
(这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说明了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曾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自强自立从小刻苦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课文学完后,可结合学习单元提示,以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1.用“设计”、“似乎”书面造句。
2.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第6、7两题。
3.课堂小练笔:围绕一个句子写一段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五
1、审阅题目:本次习作主要是写童话。我们要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以事实为基础的有想象力的童话。
2、选定内容:
(1)故事里有哪些角色。
(2)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3)他们在那里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4、表现手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5、结构顺序:先交代时间、事情的起因。接着描写啄木鸟看病和治病的过程,最后写治好病后的啄木鸟和树的心情。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六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份好的教案和备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部编版三年级的语文教案有哪些?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老虎会什么本领?(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结果演砸锅了。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撤换砸锅笨拙逗乐殷切半晌豁虎跳撇嘴头罩羡慕(易读错)。
角色四脚着地直冲脑门露脸哄堂大笑(多音字)。
窝囊糨糊亏得窟窿比划将就打瞌睡(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唉声叹气垂头丧气踱来踱去通情达理(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自信紧张不明白。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后悔快乐激动兴奋得意美滋滋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五、变换题目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引导学生说:“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可爱期待上台。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自信排练。
有趣紧张演出。
不明白哄堂大笑。
第二课时。
一、认读生字。
1.出示“我会认”和“我会”的字在文中的词语,指名领读。
2.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认读。
3.观察字形、结构、部首。说说哪个字最难认,交流识字方法。
二、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级、划、尝、段、改、亏、强、枪、达、挖)。
2.动画演示“级”、“划”“尝”“段”“强“的笔顺。注意“及”和“戈”“弓”字笔顺。“段”的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尝”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达”第三笔是点。“枪”右边不要写成“仑”。“挖”最后一笔折要向左斜。
4.形近字比较:级极枪抢亏专技枝。
5.多音字组词:划角。
6.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七
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重、难点。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八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四、课前准备。
1.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3.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2.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设计意图:导入课文比较精当简练,在学生交流资料中,既帮助学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又显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自学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小组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2.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部分呢?难道他观察不仔细吗?
3.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去写。
4、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5.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
泼的基调)。
6.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设计引导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想开去,体会写景物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最后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燕子特点的认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五彩池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河山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五彩池的特点。
3、认识“亩、拇、舀、簇、珊、蝴”等6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学习品读字词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五彩池。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瑶池吗?在西方昆仑山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传说是王母颐养生息的天庭别府,名为——别有洞天,也就是瑶池。那里湖水粼粼,清澈透亮。水鸟云集,有时飞翔于湖面,有时在水中嬉戏,金风送爽,瑞气蒸腾,一派祥和景象,湖畔水草丰美,野牦牛、野驴、棕熊、黄羊、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湖旁有一平台,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专门在此设蟠桃盛会,各路神仙便来向创世祖先西王母祝寿,热闹非凡。(传说天上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池里的水油红、黄、绿、蓝、紫五种颜色,好看极了,是神仙住的地方。其实这个神奇的地方就在人间——四川松潘的藏龙山。)。
2、(过渡)然而,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的五彩池比瑶池还美还要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游览、欣赏一番。
3、配乐播放五彩池图片。
二、依据自学提纲,识记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五彩池给你什么印象?板书:(神奇、美丽)的.五彩池。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感受到的?(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1、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2、想象五彩池神奇而美丽的景色,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3、说说五彩池水为什么会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查阅小字典,帮助记忆。
(2)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疑问。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理解句子a:“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体会到:水池很多。
从哪里体会到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媒体显示:大大小小的水池)。
(2)理解句子b:“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体会到:水池很美。)。
师范读,读边听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看到了宝石)(媒体显示:视频“宝石般的水池”)。
师:宝石很美,晶莹剔透。藏龙山上的水池就像宝石一样,铺展在绿地毯上,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把水池的美读出来。(女同学齐读句子)。
水池除了美,还怎么样?
(3)理解句子c:“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体会到:水池很好玩)(媒体显示:大小深浅不同的水池打比方理解)。
读出好玩的意思。(男同学齐读)。
(4)理解句子d:“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体会到:水池的形状很多,各种各样)。
师:那省略号说明什么?(还有很多形状,作者没有都写出来。)(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水池)。
请同学发挥想象力,想想还有哪些形状的?(学生交流)。
3、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通过数量、形状写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媒体显示:视频“五彩池”)徜徉在这神奇的大自然中,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课文,再来一下欣赏美丽的画卷。五彩池真美啊!美得让我惊奇。
4、默读课文第三段,找找课文中用了几个“却”字,去掉这些“却”字再读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媒体显示:有着各种颜色的水池)。
师生对读,再次感悟。(颜色的神奇)(小组赛读)。
指导朗读。师:五彩池仅仅是五种颜色吗?请同学换个词语说说。(换词练习)。
五、协作学习,深入探究。
学习第四自然段。师: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请同学读读课文,打开知识库找找有关的资料,同桌的同学共同探讨其中的奥秘。
小组交流。小结成因:
(1)池底长着许多石笋,高低不平。(媒体显示:高低不平的石笋。)。
(2)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阳光透过池水,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媒体显示:视频“三棱镜演示光的色散”)。
(3)再加上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六、欣赏品味,体悟情感。
假如你就站在这五彩池边,你会说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难怪作者会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齐读第五自然段)。
小结;课文最后一节和开头呼应,再次突出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
七、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板书设计:五彩池。
玲珑多姿、形状、美。
鲜艳多彩、颜色、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说教法、学法:
1、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以下教法指导学习:提问法,长文短教,因而教师提问的导向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表格法,填写“中举前后对比”表格,突出主旨。
2、学法: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初中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在鉴赏本篇小说时,采用圈点法、讨论法、朗读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上册学过的《孔已己》导入,联系到我国古代封建科举考试。
(二)交流预习:
1、首先简单交流教学案文学常识填写情况,让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个初步的了解;2、通过批改教学案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强调,完成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这个环节主要分课前和课堂两个步骤完成:教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故事情节,知道小说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大致分两部分。请学生在书上画出他中举前后的巨大变化,并口头复述。这样学生对情节和人物就有了整体的看法,通过课堂上预习交流环节进一步加深认识,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也突出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3、速读课文,完成表格。教学案上显示表格内容,从四个方面对范进中举前后进行比较,这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学习,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全面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旨做好铺垫。
(四)课堂探究。针对课文我设计了二个问题:你认为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文中对范进的刻画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学生根据问题先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
(五)拓展延伸: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成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和《孔已己》的对比,加深对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总结提升。
(六)小结:归纳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明确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七)布置作业。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以范进中举前后分为两部分,力图表现情节的清晰。然后引导学生从范进的外在表现挖掘人物背后的内在本质。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种种对比,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性格特点“猥琐懦弱”和“圆滑世故”分别写在“疯”字的两旁。通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明确其自身原因就在于“热衷功名”。我的板书设计力求干净精炼,而又能突出人物形象。
我的上述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理念,围绕《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展开。在教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主要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把握范进形象、理解主题的目标。本着这样的思考,我精心设计教学案,争取对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上述的设计与想法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领导不吝赐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查字典的方式认生字。
2.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掌握“假、几”等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熟悉引号的用法。
积累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1.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2.掌握“假、几”等多音字,积累四字词语,熟悉引号的用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读自悟、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件、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查字典的方式认生字。
2.学会用预测的方法理解文章意思。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交流平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预测有什么好处?
(1)组内交流。
(2)同学之间说一说。
2.为了更好地做出正确的预测,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们先用字典查“典、基”等生字。
2.同桌间相互检查、互相指正。
三、课堂小结。
预测是阅读故事时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既会充分调动大家的阅读积极性,也会让大家阅读时更加仔细认真。但是预测有时也会有误差,我们在查找资料时,要注意这种方发是否通用。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典基础阁佳盲唐。
课时作业:
书写生字。
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运用词句段。
2、从“日积月累”中积累句子。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词句段运用。
1.读准加点的字音。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行四个词语中的加点字。
(2)小组交流:组内同学互相读一读。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齐读巩固。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小结:这四行词语,每一行带点的都是多音字。
(6)拓展练习。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你能举个例子吗?
2.下列成语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这样的成语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每一列三个成语的特点。
(2)小组交流:看看自己的发现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
(3)指名朗读。
(4)全班交流。
(5)教师引导小结:这三列成语,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
(6)拓展练习。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你能举个例子吗?
3.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句子。
(2)小组交流: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
(4)教师引导小结: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后,有的提示语在中间。
(5)拓展练习。
你能举个例子吗?
二、日积月累。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先在组内朗读,相互正音,再交流自己的收获,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2.小组朗读。
3.师生对读,齐读。
4.看谁最先背下来。
5.背诵比赛。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多音字。
带数字的成语。
引号的用法。
团结的力量和意义。
课时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练习册。
课后反思:
省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认识生字12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课文。
2、理解各自然段表达的意思。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2)出示12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1)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指定学生读5—10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5—10自然段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勾出课文中反映出父亲做冰灯不容易的句子读一读。
(3)填空:这篇课文讲了-------事,反映出--对--的关爱。
学习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说一件自己和爸爸之间的感人事例。
(2)查找有关冰灯的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三
本次“语文园地五”有五个板块,其中“识字加油站”通过3组形近字的辨析,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字、辨字;“字词句运用”引导学生根据字面猜测词语意思,引导学生学会把句子写具体;“书写提示”教会学生写好“左短右长”“右短左长”的字;“日积月累”要求学生读背古诗《江雪》;“我爱阅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刻舟求剑》,体会故事的寓意。
“语文园地五”是集字、词、句、段、篇章于一体的综合训练营,全面系统地将听说读写融入进去。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各方面知识都能得到训练,综合素质会有一个全面的提升。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1.会认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猜测词语的意思。
3.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4.发现两组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不同特点,按规律书写汉字。
5.朗读和背诵古诗《江雪》。
6.读《刻舟求剑》的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
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具体。
3.背诵古诗《江雪》。
难点。
1.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猜测词语的意思。
2.体会《刻舟求剑》的寓意。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与言语有关的四字词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认9个生字。
2.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猜测词语的意思。
3.借助一些形容词使句子变得形象、生动、具体。
4.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不同特点,按规律写字。
重点。
1.会认9个生字。
2.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左右结构的汉字的不同特点,按规律写字。
难点。
1.积累带“言、语”的四字词语,猜测词语的意思。
2.借助一些形容词使句子变得形象、生动、具体。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识字加油站”的内容)让学生连线。
2.引导学生发现形近字的特点。
3.通过换偏旁、换部件来正确区分形近字。
4.用“摘苹果”的游戏来巩固认识的生字。
5.拓展:同学之间互相出题考考对方,增加识字量。
二、字词句运用。
(一)读一读,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1.课件出示第一题。谁能将这些词语读出来?(指名读)。
2.“开火车”齐读,同时思考: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带“言、语”二字)。
3.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就解释哪个词语,让同学们自己理解。(小组讨论)。
4.教师点拨全班都不理解的词语。
5.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些成语的意思都和言语活动有关。“言”“语”的意思是说话,各成语中其他汉字不同,成语的意思也就不同了。由此得出,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猜测成语的意思。
(二)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再仿照例子把下面的句子说具体。
1.课件出示:
2.学生观察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话写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学生交流)。
3.师小结:例句中加点词语都是具体说明后面事物怎么样的,这些词语叫修饰语。给句子加上一些修饰语,句子会显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
4.(课件出示书中的两个练习题)让学生试着自己做一做。
5.反馈、指导。
6.拓展:课件出示几个句子让学生做一做。
三、书写提示。
课件出示:观呼忙如。
1.让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偏旁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
2.反馈总结:有的字是左边短,右边长;有的字是左边长,右边短。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
4.学生在书中田字格里描红、临写。
5.评比展示。
6.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左右结构的字也是这样的特点?让学生试着写几个。
观
呼
忙
如
第二课时。
1.朗读、背诵古诗《江雪》,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懂得《刻舟求剑》蕴含的道理。
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江雪》。
难点。
1.想象古诗《江雪》描绘的画面。
2.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日积月累。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雪景吗?你们看见过有人在漫天大雪里钓鱼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并且用一首诗记录下了这个难忘的场面。(出示图文)。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教师听配乐朗读古诗,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朗读的方法。
老师先考考大家,你知道该怎样读五言绝句?指名学生回答。
(幻灯片出示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1)抽生读。(老师奖励你带着大家有感情地再读一遍)。
(2)指名学生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来试试?
(3)集体朗读。(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4.指生朗读。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交流,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是怎样的。
(1)指生描述画面: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鹅毛大雪一连下了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都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这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如果不妥,你觉得该怎么描述?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学生说)。
(4)练读古诗,尝试背诵。
二、我爱阅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自由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刻舟求剑》这篇文章读一遍。圈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和读不通的句子。
2.同桌互相交流,把故事读正确、流利。
3.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引导: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结果怎样?(分组讨论)。
4.你觉得那个人能找回落入水中的剑吗?说说理由。
5.师小结: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用变化的思维解决问题。
日积月累:《江雪》。
我爱阅读:《刻舟求剑》。
“语文园地”意在让学生在自主、有趣且相对集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所以我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搭建了一个有趣、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有趣中练,在练习中达成活动目标。
在本次的“语文园地”教学中,我规整了各个知识点,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识字环节通过领读、拍手读、男女生分读、同桌互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让学生觉得不枯燥,又能扎实地掌握知识点。
“日积月累”是一首写景古诗。我以学生自主朗读为主,放手让他们自由读背,看谁读得好,背得快,让他们在读中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2、让学生用心体会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3、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了解“桃花水”。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词串欣赏。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二、精读感悟。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三)学习第五、六小节。
1、请快速默读第五、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三、整体诵读。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四、拓展仿写。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激情小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五
1、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了解“吗、呢、吧”的用法,练习用它们说疑问句,发展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语感。
苹果树贴图,水果贴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语文园地”去玩几个有趣的游戏。
游戏一:摘苹果(我会认)。
1、出示苹果树贴图,树上有三种苹果:红苹果、黄苹果、青苹果,三种苹果背面分别贴着带有“讠”、“亻”、“口”偏旁的字,共22个。
激趣:多漂亮的一棵苹果树!谁能准确地叫苹果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摘到的苹果就送给他。苹果背面的“字朋友”就在“语文园地五”的“我会认”中。小朋友们赶快读一读、记一记,等一会儿,比比哪个小组摘的苹果多。
2、学生自由练读、识记。
3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4、做游戏。
a、在苹果树的一侧贴出分别写着“讠”、“亻”“口”的三个大苹果贴图。
介绍游戏规则:摘下一个苹果后,先领着大家准确地叫出背面的“字朋友”的名字,然后把字卡揭下来,贴到相应的大苹果后面。读准了,贴对了,就能得到这个苹果。
b、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正音。
5、归类识记。
a、找出三组字各自的字形特点。
b、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6、变序抽检。
教师变序抽取三组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
7、扩展训练:这棵树还会长出哪些苹果?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带有这三个偏旁的字,鼓励在生活中识字。
游戏二:吃水果(我会读)。
水果上写有12个词语的五种不同排列方式。
介绍游戏方法:想吃哪种水果,就要又快又准确地读出水果后面的词语,都读对了就能得到一张水果贴图。
2、同桌练读,小组练读。
3、做游戏,教师适时正音。
游戏三:帮“字朋友”找“兄弟”(比比写写)。
1、出示12张生字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2、游戏:在这12个生字中,有六对兄弟,小朋友能不能找出它们?
a、请6名学生分别上台找一找,把找到的字“兄弟”摆在一起。
b、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兄弟”?它们哪儿长得像,还有哪儿长得不像?
c、全班交流。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形式交流:“日”,生日、日子;“白”,“雪白、白云;“白”比“日”多一撇。
3、扩展训练:在你认识的字朋友中,还有这样的“兄弟”吗?
4、书写指导。
a?教师用黑板上的田字格范写“马”与“鸟”、“四”与“西”。
b、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正确,把字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玩了三个有趣的游戏,把这些“字朋友”、“词语朋友”记得更牢了。
来,跟它们打打招呼。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到语文园地参加两项比赛吧!
读句说句比赛(读读说说):
1、指导读句子。a、出示三句话,教师范读。
b、指名读。
2、找找这三句话的共同点。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b、同桌互相读读、问问。
3、说句子比赛。
a、小组合作,用“吗、呢、吧“分别说句子。
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赛方法:各组选择三个句子参赛,每个组员都要有说的机会,由小组长自主安排,可以一人说一句,也可以两人一起说一句。
c、评议,选出本项比赛的冠军小组。
评议从两方面进行:“吗、呢、吧”是否用得准确;说话时是否体现出问句的语气。
d、说得不理想的学生再试一次。
朗读比赛(我会读):
1、教师范读《天上的小白羊》,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2、交流感受:听着老师朗读,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会读、读不好的字和没学过的字。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学。
5、指导朗读。
a、各组提出自己小组还没有解决的困难,请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帮忙。
b、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站、躺、凉、肥、才“五个字及多音字”着“。
6、朗读比赛。
a?小组合作练习朗读。
b、第一轮比赛:各组派一名代表参加。
c、第二轮比赛:小组集体参加。
d、评选朗读比赛的个人冠军和小组冠军。
7、扩展训练。
a、讨论: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成群的小白羊,有时又像什么呢?
c、全班交流。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六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