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学教案(优质17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指导、规范和评价教学的作用。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请注意,这些范文仅供参考,具体教案的制定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教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制定出高质量的教案。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一
情景设计:。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每逢过节,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在节日当中也会有许多有趣、难忘、热闹的事情发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我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粽叶飘香话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讲故事、端午话习俗、端午赛诗会、端午小游戏”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实录:。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活动伊始,我告诉孩子们: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同学们虽然过了很多个端午节,但是还真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看到孩子们一个个盯着我看,我知道孩子们十分渴望进一步了解端午节。于是我立刻提问道:小朋友们,你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这个问题课前我已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答案,因此孩子么立刻踊跃应答:。
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因次有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
生:。
生: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当属赛龙舟了。我家住在中远两湾城,每年端午节,我都去苏州河畔观看龙舟竞赛。
师:还有哪些小朋友看过“龙舟竞赛”?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
生:(介绍龙舟竞赛)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老师也在此次班队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小小赛事会。
在乐曲声中,一同学朗诵起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往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接着另外一同学声情并茂地背诵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最后一同学朗诵一首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船楫何劳吊屈来。
活动结束,孩子们诗性大发,纷纷提笔写诗。他们的诗作有赞扬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有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的,有缅怀对屈原的崇敬之情的。
教师总结:。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对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
点评:此时此刻,孩子们认为端午节被列为国家公众假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到时候我们就有时间和精力来尽情享受节日的文化。
活动效果及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和艾草等。这些民间习俗都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来了解,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能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在聆听《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学生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当在讲到过端午节,家里还会插艾草和菖蒲时,我出示了艾草和菖蒲。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而且用来洗澡可以驱赶蚊虫!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可以驱赶蚊虫的功能,大家都知道,这在孩子们以前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很积极认真,这节课我是通过“端午说由来、端午讲故事、端午话习俗、端午赛诗会、端午小游戏”等板块来开展活动的。这次活动,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价值,使学生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教案。
3.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4.以端午节为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5.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6.初中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7.“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8.一年级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9.小学三年级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10.2017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二
《五月五,是端午》是一首优美动听、节奏欢快的歌曲,歌曲富有童趣,通俗易懂,描述了端午节的风俗民情,非常适合端午节庆祝活动开展。本次活动通过倾听、感受、哼唱等环节,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歌曲传递出的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思念和崇敬之情,鼓励幼儿采用轮唱、齐唱等不同的演唱方式,增加演唱的趣味性,引导语儿感受同伴间合作演唱的乐趣。
1.理解歌曲内容,唱准附点音符和延长音,感受歌曲欢快、优美的特点。
2.采用轮唱、齐唱的方式,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感受同伴间合作演唱的乐趣,激发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1.活动前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2.教学课件。
提问:图片是有什么?这是哪个节日的习俗?
(2)结合教学课件,再次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内容。
提问:歌曲里都唱了什么?谁能用歌曲里的语言说一说?
(1)引导幼儿学唱歌曲第1段,感受阿妈、阿爸庆祝端午节为家人忙碌的快乐景象。
(2)引导幼儿学唱歌曲第2段,感受阿哥、阿姐参加端午节民俗活动的热闹景象,以及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思念、崇敬之情。
(3)鼓励幼儿尝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提醒幼儿唱准附点音符和延长音。
(1)组织幼儿采用轮唱、齐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2)讨论: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大夫?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并鼓励幼儿向屈大夫一样热爱祖国,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三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又是一年端午节到。从一颗简单的白粽到鲍鱼虾仁“网红粽子”,口味多样新奇;从悬挂菖蒲艾蒿到端午红包,形式丰富变化,千百年来端午节历久弥新,但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蕴藏其中的传统情与文化味一直浓郁。今年端午假期不仅是中国传统佳节,还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看似时间的“巧合”却碰撞出别样深味。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在“文化和遗产日”感受文化遗产,体会端午节更丰富内涵,品尝更浓厚韵味。
粽叶飘香,散发出历史积淀的文化“醇”厚。传统节日,是一粒吸收岁月养分、厚植历史积淀的种子,不断成长为一株参天的常青“文化”树。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粽子是端午节的鲜明标识,那股清香颇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意,千百年来都是端午文化的重要部分。端午节不只是“粽子节”,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从吃粽子、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到姻亲交往,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端午节变成纯粹的“粽子节”,美丽的端午习俗简单化了。我们要担负起推动传统节日民俗复兴和发展的文化使命,传播端午习俗不是简单的塑造节日仪式感,而是在端午文化的和谐美感中感受历史的韵味,享受节日文化幸福感,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粽米紧糯,凝聚着民族认同的情感“和”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根铸魂的重要文化力量。端午时节,全国各地都以独有的方式庆祝端午佳节,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都同根生。如同每年火热的端午甜粽与咸粽之争,不管馅料是什么,糯米始终是粽子的基础。驱瘟、除恶、消灾、祛病是端午习俗共同的核心主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虽然端午起源说法纷纭,但纪念屈原的观念流传千年,为我们广泛接受,这就在于我们对爱国主义的崇尚,将爱国情怀植根于节日习俗中。不论年龄大小,还是身在海外,让我们共度端午节,在赏析端午古诗中共绘中华文化同心圆,在龙舟比赛中激发爱国正能量。
粽味回荡,彰显追梦新时代的中华“特”色。端午节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20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亮丽文化“名片”,推动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端午节是华夏儿女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的文化自信瑰宝,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端午节的文化与精神价值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的主题从未变过,在潜移默化中赋予我们强大文化生命力,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弘扬端午文化,壮大中华文化血脉,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打造未来之中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端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新时代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端午节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更要出新,对节日文化倾注更多的心血与敬重,葆有纯粹的底蕴与价值,创造更多的载体与样式,焕发端午节的时代魅力。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四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粽子,鸭蛋,香包,图片。
一、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他。
二、端午的习俗。
1.小朋友,今天,我们的、教室的门上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挂呢?
2.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1)挂艾叶:净化环境,驱虫驱蚊。
(2)赛龙舟:划船救屈原。
(3)吃粽子:屈原死了,投河喂鱼救屈原。
(4)配香包:驱邪的意思。
三、学习儿歌《赛龙舟》。
四、吃粽子。
1.观察粽子的外形。
2.认识粽叶。
粽子上的阵阵清香是从这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3.幼儿品尝并讲诉粽子的馅以及它的味道。
4.小结: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在活动前,我担心这样的社会活动幼儿大概不会有多大兴趣,但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却令我兴奋:当我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幼儿听得非常认真,他们的小脸上出现的是敬佩的神情。在听到屈原投江自尽的时候,他们的神情暗淡下来,一副副伤心的表情。有的幼儿还把从爸爸妈妈那儿听来的别的来历和习俗讲给大家听。有的幼儿还说出了门上插艾草、小孩戴“长命缕”等习俗,看来幼儿的知识经验储备得还是不少的。
活动中,幼儿又进一步的知道了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和缘由,使幼儿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学习儿歌赛龙舟的环节中,强烈的激发了小朋友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很认真地学习,非常的好。
最后的吃粽子环节,小朋友又特别的开心,使活动达到高潮。
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五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陆家豪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他转,只听见他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有肉的、红枣的,很好吃的,但是我比较喜欢吃肉的,肉的更好吃。”“我也喜欢吃肉的。”“我不喜欢吃肉的,肉的有肥肉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鉴于孩子们对粽子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有关端午节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就是系列活动之一。
《粽子里的故事》段落明显,情节发展线索清晰。讲述了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奶奶病了,不能说话讲故事,就采来荷叶包粽子,把好听的故事包在了里面。动物们吃了粽子却不会讲故事,于是,动物们想办法,找到一个小姑娘来吃粽子、讲故事。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跃然纸上,给粽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童话色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述。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猜猜可能是关于什么的故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出主题。
第二个环节是欣赏故事,为了能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利用ppt进行分段欣赏,通过看看、猜猜、讲讲、听听来理解故事内容。
第三个环节是游戏“吃粽子”,这也是本活动的重点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3个粽子,每个粽子里面都有一个小游戏,如:第一个粽子是“听话”,要求孩子在仔细听故事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第二个粽子是“悄悄话”,要求孩子用心听、仔细听、听清楚、听完整,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第三个粽子是“祝福”,考虑到大班孩子马上要离开成长了3年的幼儿园了、老师和小朋友了,通过游戏为他们创设一个互相祝福的机会,增进同伴间的友情。
活动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我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六
孩提时代的端午节,盼着吃又香又甜又糯的粽子;学生时代的端午节,盼着能守在外婆身边,享受学做粽子的乐趣;而今,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心底萌生了端午情节,也想到了其间深含的“粽”情“粽”意。
过好端午节,党员干部要常种思想之“香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凡此之句,在屈原的诗中俯拾皆是,提到香草达48次。一生孤芳自赏与洁身自爱的屈原以香草自喻,在其诗中用采集、种植、怜惜等词抒发对香草的倾心,并把自然香草与人品美德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也应当时常种好“香草”,净化思想、提升境界。要常种“兰”“蕙”“秋菊”,注重修身洁行,在做人、做事、为官中保持清雅高洁,以坚定的信念,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与活力。要常种“留夷”与“揭车”、“杜蘅”与“芳芷”,在为人处事中晓大义、顾大局,与同志共同推进工作开展。要常种“申椒”“菌桂”,鞭策自己不断提升素质,做党的贤良之士。党员干部要以“香草”为学习追求的榜样,争做干净、忠诚的共产党员。
过好端午节,党员干部要常挂祛“邪”之艾蒲。艾草能驱蚊虫,菖蒲形似利剑、能驱邪除疫。每逢端午节,人们在大门前高悬艾草、菖蒲,祈求驱邪避害、家人健康。我们党员干部也应该常挂艾草、菖蒲,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要近君子、远小人,自觉提高思想意识,不断筑牢思想防线,防微杜渐,弘扬公道正派、清政廉洁、求真务实的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要筑牢防护网,坚决反对网络上、生活中的不良风气,坚决抵制低俗媚俗之风,营造清新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风气。要筑好防护墙,主动抵制圈子文化,坚决抵制政治掮客、无良奸商投机钻营,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切实做到廉洁自律,不为地位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绊,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过好端午节,党员干部要定期饮好“雄黄”酒。雄黄酒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端午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以保身体康健。我们党员干部,不妨定期饮饮“雄黄”酒,排解体内之“毒”。要充分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做到“一日三省吾身”,常常审视自己,在思想上是否有偏差,在行动上是否有越矩,纠偏查错、以正自身,始终保持在忠诚于党、忠诚于核心、忠诚于事业的大道上驰行。要始终保持自重自省的优良品格,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图虚名,做一名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共产党员。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在缅怀爱国诗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拍拍身上的灰尘,整理行装,一路清香伴明月,斗志昂扬地走在建设美丽祖国的大道上。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七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单元活动四的内容。本节共2课时。
教材在介绍完画图软件的操作后,没有综合性的案例,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深入分析并吃透指导纲要后,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对教材进行了建设,设计了了这个综合性教学案例。
通过“端午之争”的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搜集资料,使用画图软件设计端午节标志符号。这不仅是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一种提升。
学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网络的使用和画图软件的使用。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认识还停留于某个软件的使用。本案例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对学生是种考验。
初中学生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上课时不喜欢老师过多讲授,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将思考和操作的时间充分留给了学生。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八
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培养幼儿的言语表达力。
粽子、艾草、蒜头、鸭蛋网等。
1、谈话导入。
提问: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枣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
你喜欢吃哪种粽子?
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幼儿讨论后,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传说)。
2、说说端午节的古老故事。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门前挂艾草和蒜头、赛龙船、胸前挂鸭蛋网)。
教师出示艾草、蒜头,了解它们的特征,讨论它们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谈话范围:为什么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挂艾草和蒜头?(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蒜头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
出示鸭蛋网,讨论鸭蛋网的用处及来历,并欣赏鸭蛋网的造型、结构美。
活动延伸:请幼儿将自己的鸭蛋网带到园,分组谈论自己的鸭蛋网的形状、来源,欣赏其结构美。
根据幼儿自己已有的经验,想象并表现端午节的快乐。
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绘画能力。
丰富有关端午节的民间习俗。
回忆端午节。
提问:端午节你过得快乐吗?
你觉得端午节中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幼儿讨论并讲述)。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精心构思。
提出要求:
把你在端午节中最快乐的一件事画出来,注意选择合适的底色表现节日的欢乐氛围。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鼓励幼儿将端午节时印象最深或最快乐的事画下来。
作品评析及展览。
引导幼儿相互评价作品,交流过节的感受。
幼儿对于端午节的生活经验还是有的,但有的幼儿经验较丰富,有的幼儿这方面经验较少,例如,白塘镇前两天举行了赛龙舟活动,刘晓舟、吴德鹏等幼儿也参观了赛龙舟,请他们来讲述自己的见闻,他们讲得有声有色,其他的幼儿也听得津津有味,由此可见利用同伴资源进行教育也是一种好方法,他们往往说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语言又浅显易懂。
1.引导幼儿模拟构造龙舟,学习结构物体的基本特征与某些细微部分的建构方法。
2.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1.准备花片、积塑、各种玩具。
2.组织幼儿参观龙舟的画展。
1.结合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引导幼儿根椐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龙舟的基本特征(幼儿也可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想想用什么玩具拼插龙舟?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拼插龙舟的三角形船头、还有龙的形态,特别是龙头的建构。
3.幼儿分组制作龙舟,采用各种已学的技能进行拼插。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拼插龙头,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拼插龙舟的龙头。
4.启发幼儿可大胆设计不同的龙舟,装饰龙舟的外形。
5.将幼儿自己制作的龙舟放在活动室的周围,并让幼儿互相参观、交流、评评谁的龙舟最有特色、最有创新。
见周计划。
1、幼儿对建构活动有浓厚兴趣,他们喜欢各种结构材料,尤其是花片、积塑。在拼插物体造型时,在颜色搭配、牢固程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幼儿在拼插龙舟时,特别是龙舟的龙头拼插的比较难,所以在活动中我重点引导幼儿如何拼插龙头或是引导幼儿用其它的办法来解决如:用纸张画出龙头来,然后贴在积塑上等等。也有一部分幼儿拼插好龙舟后自己坐在龙舟上划龙舟玩的很开心。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九
1.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通过观察,了解粽子是由粽叶、糯米等包成的。
2.喜欢吃粽子,通过品尝活动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愉快。
1.粽叶、糯米、棉线。
2.煮熟的粽子、生粽子人手一只。
1.观察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激发活动兴趣。
2.进一步观察粽子的外形、气味等特征。
指导语:粽子是什么样子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3.观察包粽子的材料,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1)知道材料的名称,了解其用途。
指导语: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观察老师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
4.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1)探索剥粽子的方法。
(2)品尝粽子,与同伴说说自己吃的粽子的口味及自己吃粽子的心情。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国情感。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材料及环境创设。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a、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棗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一
【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活动流程】。
活动过程。
(一)走进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呢?(生答)。
主持人b:是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合:“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队会现在开始!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生讲《曹娥救父的故事》、黄巢及伍子胥的故事)。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撮五彩线、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等。)。
主b:那你们知道在我们安庆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
(吃粽子、吃咸鸭蛋、划龙舟、悬艾叶菖蒲、吃绿豆糕、撮五彩线等。)。
主b:那大家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赛龙舟)。
主b:谁能说说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主a: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那你们知道粽子的.由来吗?
(屈原跳江后,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主b: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端午节哪些习俗的由来呢?(生结合屈原和黄巢的故事谈喝雄黄酒、悬艾草的由来)。
(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这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
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男左女右),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3、端午赛诗会。
主a:我们知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称作“诗人节”。现在谁来朗诵一首与端午节有关的诗篇。(生可以选择其他与端午节有关的诗篇)。
(1)七律《端午》(老舍)。
(2)《浣溪沙》(宋·苏轼)。
(3)《端午》(文秀)。
(4)《渔家傲》(宋·欧阳修)。
……。
主b: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4、端午习俗小游戏。
主a:今天,我们的许多活动也与端午节密切相连,我们先来猜个谜语: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要吃珍珠肉,解带扒衣裳。请问是什么呢?(谜底:粽子)。
(1)包粽子比赛。
主a:下面我们就来个包粽子比赛,怎么样?
(主持人讲规则: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准备好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包得又快又好。)。
(2)撮五彩线比赛。
主b:接下来我们进行撮五彩线比赛。
(规则:每组两人合作,把各自准备好的五彩线拿出来,待主持人喊“开始”,自己动手开始撮,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三)描画端午。
主a:为了纪念我们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我班的同学们都办了手抄报,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评选出优秀的手抄报。
(分小组展示手抄报)。
合: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主b:“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队会到此结束。现在请辅导员老师讲话。
辅导员讲话:看了刚才的主题班队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们记住了屈原,记住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我把屈原的这句话送给同学们,希望你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勉励自己,不断进步!
1.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教案。
2.走进端午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3.以端午节为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4.小学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5.初中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6.“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7.一年级端午节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8.小学三年级端午节主题班会教案。
9.端午节主题班会方案。
10.粽叶飘香话端午小学生主题班会教案。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二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1.挂图:有关端午的图片。
,粽子;香袋;长命缕;雄黄酒;龙舟图片。
3.建议家长事先为幼儿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幼:水/酒......
师:图片中的东西一起复述一遍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
幼:见过。家里,商店里......
幼:端午节
师:老师听到好多小朋友说端午节,你们是怎么知道端午节的呢?
幼:我爸爸/我妈妈......给我讲的。
幼:6月6日(公历)五月初五(农历)(给幼儿分析公历,农历)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幼:屈原......
师:端午节和谁有关?
幼:屈原
师:小朋友们听得都很仔细,现在人们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
幼:屈原
幼:人好,死了,爱国家......(表达了人们对屈原怎样的感情)
幼:很伟大......
师:屈原很伟大,当时人们听到屈原死的消息,他们怎么做的?
幼:划小船,拿粽子、鸡蛋......把雄黄酒倒进江里。
师:人们划来小船打捞屈原的身体,为了不让鱼虾们吃屈原的身体,把粽子、鸡蛋扔进河里,把雄黄酒倒进江中,让水里的动物罪晕,不去伤害屈原的身体。
师:人们对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师:因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所以人民也热爱他。为了怀念他,以后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是端午节。所以在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呢,包粽子,赛龙舟也成了我们的习俗了。
师:现在小朋友们清楚了没有,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啊?
幼:纪念屈原。
师:在什么时候?
幼:农历五月初五
师:我们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等等。
师:我们现在呢,在完整的欣赏一下这个故事,体会一下大诗人屈原的心情,和人们对他的热爱与怀念。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三
一、设计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活动目标:
x.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 向屈原学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活动时间:
20x7年x月
四、活动前准备:
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x.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迎端午,缅故人,扬传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端午节别称
x.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二)端午讲故事
x.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
2.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屈原投江》。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
(一)赛龙舟
x.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
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二)话粽子
x.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多媒体课件:粽子)
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山东学生介绍。)
4.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端午赛诗会
x.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2.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
(x)《端午》唐 文秀
(2)《五月五日》梅尧臣
(x)《端午节的怀念》
3.主持人小结: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x.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快板:《民族精神代代传》
3.主持人总结: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教师总结】
看了你们自己策划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二年级阶段最后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以良好的状态进入社会实习。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四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1)了解民俗民风。
(2)自制自玩龙舟。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华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吃粽子、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爱祖华情感。
(1)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的意义。
b、包粽子、吃粽子。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吃粽子,边吃边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华的特色点心。
说明:此活动可在生活环节中进行。
c、制作龙舟。
(1)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d、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e、延伸。
可以通过学唱《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华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华主义诗人,一心为华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华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五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6、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1、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袋,咸蛋,粽子
2、图片: 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字卡
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师生律动出场--乘火车(进站)
一、开始部分
1、打招呼
2、手指游戏--《手指歌》
二、基础部分
1、谈话导入,展示粽子,引出故事
(2) 你们知不知道人们在什么节日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吗?(幼儿讨论后,教师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节)
( 1 ) 农历五月五是什么节?
(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3)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吃粽子?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
4、拓展延伸
(1)了解屈原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爱国情感)
幼儿边说边观看图片,说出来给幼儿展示相应的实物。(虚实结合,加深印象)教师小结:从端午节开始天气会越来越热,蚊子、虫子也越来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时还没有发明灭蚊剂,但古代中国人非常聪明,爱动脑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气味将它们挂在门框上,用以驱除蚊虫。五索象征五条龙,民间传说能降服鬼怪。
向幼儿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的含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里,人们把米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给他吃,后来人们怕蛟龙吃米,就用粽叶把米包起来,缠上蛟龙最怕的五彩线。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设立了"端午节"。"吃粽子"本义是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捞救屈原;香包用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制作,里面装有芳香的药物,寓意是祛毒长命。
三、学习儿歌
1、欣赏儿歌
2、跟读儿歌
3、朗读儿歌(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四、游戏部分--萝卜蹲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字宝宝做出蹲下的动作
师:那就让我们用最热闹的方式来庆祝吧!
带领幼儿玩赛龙舟游戏走出活动室(通过游戏增进对端午节习俗的认识 )
五、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欣赏故事、玩游戏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都适合大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六
1、介绍端午节溯源,让学生认识到端午节最初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为寻求保护而进行的盛大的对龙图腾的崇拜。从端午节代代相传的传承性,使学生认识到龙的图腾、龙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了。
2、学习和了解与端午节的有关传统民俗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交流、感悟中认识到:端午节不仅与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对龙的图腾的崇拜,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3、组织学生搜集端午节相关资料,采集艾蒿实物,讲述自己所知所闻的端午习俗,以及参加包粽子活动等行为,锻炼学生搜集加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
(一)端午节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关系。
师:今天我们活动课的主题是感知端午节民俗文化。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首在大江南北传唱的民谣,请大家齐声朗读。
(大屏幕出示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片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师: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生:回答。
师:这个节日还有哪些别称?
生:这个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名称,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长节等。
师:这个节日是在什么时间?
生:回答。
师:具体的日子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师: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这三大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农业文化特色,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
师:你猜测一下:处在春节和中秋节之间的端午节又有何涵义呢?
生:回答。
师:人们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这时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使粮食有个好收成。所以端午节就是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企盼丰收的节日。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预祝丰收——企昐丰收——庆祝丰收(大屏幕出示。
生:龙!
师:在现实中有龙这种动物吗?
师: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创造幻想出来的。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的现象,如:天灾、人祸、生死都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所以他们就希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保护自己,所以,我们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个保护神——龙。
师:其实龙的形象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动物,你能说说来源于哪些动物吗?
生:
(屏显:龙及下列文字:它的角似鹿,头似骆,耳似牛,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尾似马。龙威力无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师:在古人看来,龙能消灾降幅,是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象征;龙还能呼风唤雨,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保证。所以人们对龙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和热爱。为了表达这种敬意,我们的祖先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拜龙的活动,祈求平安如意,风调雨顺。
在这一活动中,人们划龙舟,向水里投放装在竹筒中或包在树叶里的食物给龙神吃。人们怀着无比虔诚之心,祈求龙神对自己的生命给予充分的保障。
而这其实就是最初意义的端午节,即:进行盛大的对龙的祭拜活动。
师:平民百姓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表示出极大的虔诚。而封建帝王也把龙当作自己的真身,自称是“真龙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他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龙,你能举例说明吗?生:回答。
生:回答。(人的属相中有龙的身影、绘画、书法、雕塑、服饰、建筑等)。
师:从这个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龙的形象、龙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注入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海内外的儿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龙的传人”。
师:在今天,我们听到的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大多都和一个人有关,他是谁?生:回答。屈原。
生:回答。
师:完成这种串演传说的时代是春秋战国之后。我们学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生:回答。
师: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掠夺拼杀,使人们又惊讶的发现,摆在他们面前最强的敌人,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身:人性的假、恶、丑,时时刻刻向真、善、美发出挑战。后来人们发现,即使在这样的年代,也有勇武的伍子胥,发愤的越王勾践,忠义的贤臣介子推,爱国的诗人屈原等,他们成为反思历史真善美的代表,他们又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着或多或少的牵连,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的把他们变成龙的圣典——端午节的新的纪念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因地而异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了。
师: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传说经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曾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要了解屈原。
生:一生讲关于屈原的故事。(一生古筝伴奏,大屏幕展示有关屈原的连续的画面)师:屈原曾作《橘颂》来自我表白。(大屏幕出示《橘颂》,配声)。
师:这反映了屈原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生:回答。
师:通过《橘颂》屈原的爱国、忠于国家的思想表露无疑。他的生不能为国为民造福、不如壮烈地死地人生抉择和信念是非常可贵的。
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社会安定,因而对这位古代卓越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的怀念,所以在当时五月初五端午节纪念屈原成为南北各地广大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的说法。到了北宋,朝廷经常受到辽、西夏等国的侵扰,为了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北宋皇帝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规定端午节为全国性的纪念日,自此后,端午节就成为缅怀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和驱瘟避邪防病卫生的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各国都开展了纪念屈原的活动。而他家乡的人民更是怀念他,还修建了屈原祠来供奉他。(大屏幕展示图片)。
师: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你往年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都有哪些习俗?
生:介绍。
(一)插挂艾蒿。
师: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的.确很多,看,这教室黑板两边挂的是什么?这是咱同学亲自采集来的艾蒿。农历五月初五插艾蒿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生传看)为什么在端午节那天要插挂艾蒿?在民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生:简单讲述插挂艾蒿的传说。
生:交流。出示艾蒿的医用价值。
师:原来艾蒿的用途这么多。
师:与我们插艾蒿的习俗相仿,我国有些地区有挂菖蒲的习俗。但无论是插艾蒿还是挂菖蒲,都表达了中国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追求。
(二)赛龙舟。
师:端午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什么呢?
生:回答。
师: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现在大凡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活动。
师:赛龙舟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健身的活动。
(三)吃粽子。
师:提到过节,就不能不说到吃。端午节必须要吃的食品是什么?
生:粽子。
师:端午节为什么必须吃粽子?有哪位同学了解?
生:讲述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生:交流。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咱们一起动手包粽子,把端午节的祝福送给你的父母、朋友。(大屏幕展示,教师示范,部分学生动手包粽子,部分学生系五色丝,配古筝)。
小结:
师:(大屏幕展示小结)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动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之列。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了,从深层次看,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的纽带。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端午节将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慢慢地,一点一滴地注入中国人的血脉中。
端午节教学教案篇十七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节的传说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2、与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制作香囊,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体验中国民间节目韵味。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五日,包粽子。
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粽子一个,长方形纸、彩色纸人手一份。
1、出示实物(粽子),引发幼儿兴趣。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说。
4、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5、体验包粽子。
一、自己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既然决定向幼儿提问,我就设计好了许多问题:比如“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内容,想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自己讨论她们的看法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
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故事的内容有点深奥,幼儿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有点耐不住性子,更何况老师还设计了那么多的问题。请幼儿回答的时候,我发现幼儿举手发言的比平时上童话故事时要远远的少很多。明显,我的问题没有激起幼儿的兴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教学教学内容没有了兴趣,那么这就是老师的准备不足,也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课程。在以后的类似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