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大全(13篇)
没有选择,只有努力,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写总结时要注重整体思维,对所总结的事物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避免片面和偏颇。如果想了解更多优秀的总结写作,可以参考以下范文进行学习和分析。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一
中国冶金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石和烧陶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已经能利用近千度高温的陶窑烧制陶器,同时也对木炭的性能逐渐熟悉,因此具备了熔铸、锻打和冶金的基本条件。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炉内冶炼矿石的技术。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五千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都是冶金技术诞生的标志。
中国冶炼技术的起源和中国一门古老的技艺炼丹术有很大的渊源,炼丹术是封建时期帝王和贵族所追求的,因此当时很多的炼丹术士也就是道士很受封建统治者的p识。而道士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或发财致富,这迎合了一些帝王、贵族的欲望,从而得到他们的鼓励和资助。
我们现在将古代的炼丹术和现代的冶金技术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一直被人们冠以迷信色彩的封建社会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竟然使我们国家成为了历史上最早掌握冶炼技术的国家。首先,从原料上讲,炼丹术所用的原料是某些金属和非金属矿物,金属冶炼用的原料也是金属的矿物,不同之处就是现在用来冶炼金属的矿物我们都是通过了一系列的.采矿选矿操作,来提高矿石的品味,以获得质量更好的金属,所以从原料上来讲,古代的炼丹术和现代的冶金技术基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从冶炼工艺上讲,古代的炼丹术在术士们的不断发展后,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术语,据记载,炼丹分「火法」与「水法」两种。(1)火法包括段、炼、炙、熔、抽、飞、伏;(2)水法包括化、淋、封、煮、熬、养、浇、渍。
炼丹术中的火法和水法技术刚好和我们现在的冶金技术中的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相对应,火法冶金是指在高温下应用冶金炉把有价金属和精矿中的大量脉石分离开的各种作业。火法冶炼所采用的步骤有焙烧、熔炼、吹炼、火法精炼、电解精炼以及化学精炼。电解精炼可以使用火法冶金炼出来的金属达到较高的纯度。这些操作和火法炼丹术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火法炼丹是在加热高温下进行的一种作业,火法冶金也是在高温下进行的一种冶炼技术,它的加热溶解工序,也就是【炼】和【融】,和火法冶金焙【烧熔】炼相对应,其后的工序【抽】【飞】作用是提纯丹药,又和我们现代的火法冶金的【精炼】相对应,最后一道工序【伏】的作用是使药物变性,即获得一些特殊的性能,这和我们火法冶金中的【合金化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冶炼技术还有一种叫湿法冶金又称水法冶金,它的工艺流程可以概括为:利用某种溶剂,借助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中和、水解及络合等反应,对原料中的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的冶金过程,与传统的火法冶金同属于提取冶金或化学冶金。
当炼丹术盛行的时候,一个道士在清理炼丹失败的丹炉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块东西,它质地坚硬,具有好看的光泽,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金属,可能是铁,也可能是青铜。把它打制成一件工具或者武器都比其他的材质的性能要好的多。偶然的金属矿物和古代的燃料-木炭的一次偶遇,发生了一个当时人们无法解释的反应--还原反应,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冶金技术。随着最早的供风设备--风箱的出现,使得冶炼技术有了一次大的飞跃,金属也成为了使用比较广泛的材料之一,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冶炼技术和工艺。
(一)青铜时代的辉煌。
1.【夏朝】二里头文化开始。
2.【商周】青铜铸造技艺相当成熟。
(二)铁器时代的奇迹。
1.冶铁工艺。
(1)【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钢)的技术,堪称奇迹!(2)【南北朝】发明更先进的灌钢法,生产出更优质的钢。
2.冶铁燃料。
(1)【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2)【北宋】用煤冶铁很普遍。(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4)【明朝】流行开来。
3.标志文物。
(1)商代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832.84千克。(2)四羊方尊---商晚期的贮酒器。(3)东汉:马踏飞燕。(4)西周:象尊。
这些成就都比欧洲同类技术的出现早了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这是值得我们应以自豪的,但是中国封建统治几千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最后都成为了西方殖民统治者打开中国大门的工具,“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只是拿它来放鞭炮”,这句话说明了我们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冶金技术也不例外,我们多年前就掌握了这门技术,但是真正把它用于工业和生产,却比欧洲晚了很多年,中国的钢铁企业真正起步是在解放之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新时代冶金技术学习者的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在感叹祖先们创造这门奇特技艺的同时,更应该为它的发展创新不断努力,使它真正成为富民强国的一门技术。
参考文献。
[1]杨赤.有色金属冶炼的在线检测技术[j].工业计量,(5).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二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契机,在这样的发展契机出现后,各种各样的企业逐渐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其中就包括冶金联合企业,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其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需要在现阶段对其进行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保证该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且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原有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够对这样的市场进行满足,因此需要在管理体系上上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升级,冶金联合企业是一个用电消耗较大的企业,并且用电管理也是冶金联合企业管理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于冶金联合企业进行电力节能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先进的用电节能技术应用到冶金联合企业当中,其能够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企业的用电系统,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支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企业的用电管理环境,进而促进冶金联合企业的多方面发展,对于冶金联合企业来说,这样的电力节能管理形式,更加能突现出其企业内部对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这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三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当中出现了很多现象,包括高考加分,自主招生,大学扩招等等。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产生了很多副产物,它们时时在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他们的一生。下面我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做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要了解中国的教育改革,我们要先明白什么叫做教育改革,它对于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何处,才可以指导我们对于自己的教育状况做出理性而客观的分析,从而总结出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学生从中受益并且更好的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何为教育改革?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应该把各阶段的教育剥离开来。
首先,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定标准的,无论我们在理论上,思想上有多么美好的构想,如果不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都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其次,教育改革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有着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意味着教育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明显不同。再次,教育变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所表达的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变化与改变,而不必然地是一种进步或改进.换句话说,教育改革的结果可以是正向的(教育改进),也可以是负向的(教育退步)。总之,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
教育改革虽然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受内在文化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教育改革就缺少了共同之处.实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国之间教育交往的频繁,各国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相互影响也在日益增加.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从其他国家那借鉴了教育发展的经验,进而变革自己的教育.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主要进行了高考制度变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第一,应该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
2、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
3、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
4、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
5、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在教育体制的变革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确定我们体制改革的目标;
2、改革办学体制;
3、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
5、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全部按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
6、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
7、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不同层次和科类的学校,拨款标准和拨款方法应有所区别。
8、参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精神,加快改革中专、技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
9、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0、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同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
11、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12、加强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试验。
从以上措施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对教育体制的变革方面确实非常重视,提出了不少能够使有限的高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真正优秀的学生可以得到和他们实力相符的教育的机会。并且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教育或者继续自己的求学生涯。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我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让受过教育的学生成为经济建设的支柱,并不能把在教育上的投资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今大学不能让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也不能得到良好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的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它本来存在的意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在得到知识之后可以自如的应用在生产、生活和实践当中,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我国的教育现在仅仅限于让学生们“有学可上”,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学生们得到了公式,得到了定理,但是并没有得到知识,也没有得到实践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改革现在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为主。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创新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纲要》中主要提出了扩大教学资源和增强教学质量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我国的教育充满信心。毕竟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风口浪尖,我们应该在教育改革中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得到实践技能以及成熟的科学思想,用知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教育成为经济建设的主要工具。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四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人均接受教育的水平总体还不高,世界十分之一左右的文盲仍然在中国。九年级义务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也都比较低。
第二,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儿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想到不利的地位[2]。
第三,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一考定终身,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第四,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行政级别的强化,大中小学缺乏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使教育决策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一些重大决策如名校办民校、独立学校、高校合并、大学城建设、京剧进校园等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强势推进,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五,教育经费依然短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落实。中国当代的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在3%左右徘徊,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一直没有突破3%。教育经费的短缺,加上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学前教育、农村教育相对薄弱[3]。
此外,我们的人才培养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合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严重不足,教学方法、内容、培养模式相对陈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研究对于鲜活的教育生命的疏离,等等。这些现象表明我们教育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已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4]。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二)建立多样化招生制度。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三)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5]。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维护好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应尽的责任,而实现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应将促进教育公平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
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形成东部支援中、西部,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东西互动、以强扶弱的局面;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方式,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使更多社会资金流向乡镇,流向农村;使生产要素向乡镇聚集,向农村聚集。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对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要更多的向经济落后地区,向农村,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改善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增加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保证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水平相当,人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应加大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一是要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是举”的升学制度,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保证教学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条件。二是应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保证城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6]。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1.。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五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铁矿粉造块、炼铁、炼钢、连铸等生产一线的岗位操作,主要生产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冶炼生产组织、技术和管理等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比较狭窄,但狭窄并不意味着工作没有前途,在有色金属冶炼厂、制取金属化合物的化工厂或试剂厂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可以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喜悦;在有色冶金研究设计院(所)、环境保护研究单位、学校,从事生产组织、科研。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科技大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六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地方高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目前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层面都仍存在问题,笔者针对如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革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开展创新创业的文件,举办各类全国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引导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热点。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下称《实施意见》),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上了具体的日程。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上升为工作的重点。
1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1)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进一步对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新出台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2)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各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各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国内很多知名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逐一出台,国家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地方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由部分高校先行试点发展到了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在试点和探索的过程中,各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种教育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模式。然而,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以改革促进进一步的发展。
2.1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尽管各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了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众多应用型和教学型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围,但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部分高校只局限于归纳和总结的层面,有些高校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参加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赛,以参赛为目的,以获奖为目的,还有部分单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此类活动在这些高校中主要依托于团委、学生工作处、就业办、教务处等部门分别开展,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改革、实践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未能聚集学校的合力,导致在各项工作开展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工作还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深化。
2.2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刚刚经历高考进入大学,度过迷茫期,大学生还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制约。加上部分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有限,并且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学习和活动仅仅是为了应学校学分规定要求,缺乏兴趣的培养和正确意识的树立。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就业难”的问题,在强调就业率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正确引导,也忽视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导致学生的认识片面,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为了学分、为了将来好就业。部分学生甚至简单为了就业而创业,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
2.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虽然各地方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畴,但很多高校开展此项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整体性。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但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相融。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非常有限,主要是少部分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具有较好的创新潜质的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参加相关的比赛享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并能得到学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进行学分置换。由于参与活动的一般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高校并未实现普及,尚未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更不能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究其原因在于这类地方高校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与专业教育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专业教育这块沃土,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只是空谈。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和零散,主要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安排。大多是相关比赛的指导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加上大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学生不一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单纯依靠他们的兴趣来选择是否参与,这样的学习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借鉴试点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进行实施,但缺乏可行性分析,结果并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该类课程并不十分了解,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有可能让学生难以接受。
2.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单一,往往是为某项赛事或某项课题临时组建团队,这样的团队缺乏稳定性,流动性较大。此外,教师本身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进行相关指导,工作任务繁重,很难对这类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而教师本身也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加之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都强调科研能力和高学历,因此很多教师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一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以学生工作、团委和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落到实处的前提是需要有一支既有专业背景、又能从事学术研究、更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对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2.5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很多高校都忽略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缺乏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层面来说,很多学校通过学分置换来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而言创新创业只是获得学分的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途径,部分学生只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而缺乏积极性。从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体,而上到国家下到地方均是以科研能力为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来衡量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教师们在教授课程之外关注的重点就是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此外,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例如职称的晋升、工作量的认定、奖项的认可等等。而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对教师的奖励、认定办法,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还因为工作和科研任务繁重等问题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中产出的一些成果科技水平不高。
3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3.1成立创新创业部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各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此项改革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而不能仅作纸上谈兵。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从学校层面开始推动此项改革。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此项工作。该机构有利于统一全校的思想及协调全校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汇聚力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工作处、团委、就业办、教务处等部门分别开展相关工作的局面,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例如,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专门负责相关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平台的建设、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组织和指导、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的开发等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高校成立了这样的部门,其教学和服务对象涵盖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全体在校学生。该部门利用资源优势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取得了很多成绩。3.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校园内良好的氛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的外部推动力,是产出丰硕成果的外部环境。各地方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推广。一是学校可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报刊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相关部委及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对相关知识进行扫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可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大力宣传学校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的情况、参加活动的意义、学校的经费支持和鼓励政策等。还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学校可以与创新技术含量高或创业成功的企业展开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这类企业,请这些成功的创业者介绍他们的创业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各地方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中,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的范围。要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在全校范围推广,通识教育是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一旦成为通识课程,必然会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切实改变以往教育受众面积小、成果产出少的局面。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开设类似“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实现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注重将本专业的理论与复杂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建设上,除了利用本校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外,还可以依托慕课等利用校外的优势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通过通识课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课程中对意识的引导,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例如,创业实训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和渠道,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避免出现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脱节。各地方高校在开展实训课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好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来开展实践教学,加快创业实训课程的场地改造和建设;二是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邀请成功企业家和校友对实践教学出谋划策,为学生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三是开设竞赛实训课程。通过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和训练项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队伍。
3.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因此,各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批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和创业实践知识传授的师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的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建立专业教师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培训,以利于教师定期更新课程案例素材、积累教学经验,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其次,加强与各行各业的沟通与合作。聘请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再次,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新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3.5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教师激励方面,学校应对教师承担的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及培训工作给予与教学工作量同等的认定,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对教师在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的奖项或成果给予认可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课程建设、教材立项、科研项目、年度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些举措激励专家教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产出成果的含金量。在学生激励层面,学校应对现有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学分的转换制度,扩大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认定范围。对学生的优秀项目和获奖作品实行奖励制度,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对在创新创业方面特别有潜质的学生可以进行重点培养,例如举办“创新创业特色班”等。进入特色班的学生能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总之,通过不同层面的激励,进一步激活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七
从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十分重视空白表现的,中国画并不同西方绘画那样用颜色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足够的空白。以下就是。
所谓的这些空白,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象征性地指某些事物,它可以指水面、天空、烟霞、云雾等等,只是没有用笔墨将它们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画面中虽然缺少了这些实景的描绘,但那种云烟缭绕、雾霭蒙蒙的虚幻美却带给了人们更加强烈地心灵震撼。由此可见,留有空白,对构图和情景塑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最善长截景式构图,他在画面中常对一些复杂的自然景象进行高度概括,剪裁大胆,取舍也非常得当。他在画面上常表现出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的局部,其他的自然景物大多都省略不画。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望直下而不见其脚,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在这种边角之景的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来凸显他所描绘的实景,实景与空白处的对比使画面的意境也更为深远。正如他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由于画家的精心安排,画面中空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老翁的孤独与寂寞,使整幅画面笼罩在萧条、孤冷的氛围中,使画面的意境与题目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这幅作品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空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突出你所要表达的主体。
回想一下我们欣赏过的西洋画,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所呈现给我们的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写实,西洋画的整幅画面都被色彩填满,描绘的景物也是所取范围之内的实景,西方绘画的这一特点与他们思想理念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对“虚”和“实”的理解就是:“虚”就是虚,是完完全全的虚;“实”就是实,是实实在在的实。而中国太极思想认识的“实”不是绝对的实,“虚”也不是绝对的虚,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这一理念认识的不同就可看出,中西绘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注重画面要有虚实,这样才有意境,这也是受我们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影响。画面中的实处与虚处相互呼应相互结合,方显笔墨的婉转与灵动,此时的虚处早已不是单纯的空白,而是实处。画面中有被遮挡的部分虽然没有显现出来但并不是说不存在,而是跟显现出的部分一样内容丰富,与实处的笔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一直都在追求意境的传达,而最能体现画面意境的应当就是虚实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八
中国画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审美特点和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最具典型意义。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它在古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文入画”的兴起使那幕辉煌永远地成为了历史,“文入画”的传统则成为中国画的主体精神。对于“形”“境”的追求是中国画家几千年来的心愿,它是以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花草树木的。因此中国画的创作造境也就自然会涉及传统、自然,以及如何用绘画语言体现自己的艺术理想,针对中国画的创作,本文对其艺术语言、艺术形式简述自己的粗浅见解。
在这里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画的影响归纳为“形”和“意”两个方面进行浅显分析,“形”者为外在之表现,“意”者乃“形”之所隐含。
绘画艺术是客观现实与画家主体情思相结合的产物,艺术需要形象来表现。艺术形象是指能渗透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意念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事物形状和相貌。中国画审美意识受中国哲学的思辨影响,在创作中画家先与外物接触,引发思维,在画这些形象时,并不全然依物照搬,而是“师心”、笔随心意,提倡“意象造型”的原则,这种意象造型强调主观表现。可见艺术“形象”是区别于客观现实的,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加工提炼,它不仅是对事物外在描绘,最重要的是表现事物的精神,也就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应该给观众以联想,如果我们的造型与真实事物一般无二,没有差别,那么这种造型是低级的,黄宾虹曾说过“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对此观点中外艺术家是一致的。罗丹常告诫青年“世间有一种低级的精确,那就是照相机和翻模的精确”,这种“绝似”的“形”只能是称之为“形”而绝不是艺术,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古代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只要是艺术就有别于现实生活。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每个人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影响不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在对事物形象的认识塑造,对美的感受也必然有很大的差异。艺术家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把联想带入意识,然后把生活中的事物化为艺术形象,从而找到一种巧妙的表现方式,来作为画家个性体现和抒发情感的手段,它决定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如吴道子的飘逸、李公麟的流畅和浑厚、虚谷的含蓄、赵之谦的丰满、吴昌硕的古朴等都是以线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形象。形象是艺术家在个性思维和真情实感的支配下观察理解的独特所在,并以中国画特有的一种造型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造型既不失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又不失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把自然物象巧妙地转化成画面语言的和谐因素,变成表达自己造型审美感觉的一种符号。
线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的立形手段、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方法,更是中国画最重要的特点。用线造型的艺术特点折射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独特眼光,以及人与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线造型作为中华民族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及情感表达的最佳载体;线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我们的先辈从复杂的自然物象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语言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也融入了我们民族对宇宙自然的感知认识和向往。然而线造型的观察、提取和纵深感的空间意识,是通过线条的线势、线性、笔触等微妙变化而达到,并体现出中国画造型特有的气质与风格。所以,以线造型体现出中国画强大的视觉表现力,同时又易于客观对象的提炼与概括,使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超越自然的绘画形式,从而达到所创造的理想境界,这就是线造型所产生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和美学特征。中国画家如何才能从大自然中寻找表现自然形态的灵感,以不同的视觉角度选择与心灵感悟去追求别具新意的艺术形态?历史上成功的画家无不借助所描绘物象形态的特征来实现,而这种艺术表现则以线造型的形式展现在画面上,只有这样,才能透出对自然物象规律特征而表现出线性、线势的个性特征,并赋予自然形态无穷的力量与生机,使作品的画境产生出超越时空的艺术张力。在两宋的绘画中得到验证,也使元、明、清以后的绘画得到大肆发展。
既然中国画的造型方式是用线条造型,以中国画的用线来说,线造型的表现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最重要的遗址是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画有相互追逐的鱼,跳跃的鹿,他们的造型方法都是以线条为基础物象的;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青春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的根源:新石器时代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器,上刻有晏吞纹、云雷纹、龙纹、虎纹等;夏商时期的各种花纹、几何图形和动物纹样,以美妙的线条表现出来,手法的多样或写意、或抽象、或粗壮、或简单、或实,将线条的造型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汉代画在缣帛上的绘画作品颇多,70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旌幡帛画,墓主形象或正或侧,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线条流畅挺拔,展示了古代绘画的卓越艺术水平。这些艺术作品对中国画的造型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明显是集中于“形”的方面,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韵味与意象形态的“线”与其谨密的造型相协调构成完整的“形”对把握“形”似的“度”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唐代周唠《挥扇仕女图》长卷描绘了宫廷嫔妃生活的哀怨,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特征。周日方不但刻画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通过画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性情。全图13人,情节分为:独坐、抚琴、对镜、刺绣、倚桐等。画中的器物、环境如纨扇、素琴、铜镜等线条组织疏密有致。人物面部神态生动,低垂的眉梢、灰暗的双唇使面部显现出愁苦哀伤的表情。呈现着庄重、凝静的特征。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艺术,虽然有水墨写意与重彩工笔之分,但不能由此而认为写意是意象造型,而工笔则是具象造型。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造型观,这种意象造型强调主观表现。南宋梁楷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既能作精妙严谨的绘画,又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画,特别是后者在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其所画《六祖图》则以顿挫富有节奏感的线条表现禅宗六祖慧能砍竹及撕经的情态,草草数笔神气迥出;《布袋和尚》只作半身,以水墨粗笔涂写袍服,而以细部勾画出笑容可掬的形象,颇为有趣;《泼墨仙人图》也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给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作品中也有兼工带写,比较严谨工致的一体,《释迦出山图》表现释迦清癯而坚定的苦行形象,衣纹飘逸、气象肃穆,与一般流行的释迦像不大相同。中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中国绘画把这种精神称之为“意”或“心”,故有“写意”“写心”之说。对这种主体精神而言,中国画的“意象”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的,是综合主观与客观的意象。从主观“意”到自然“形”相感相融而获得万物之神的“意象”。这是中国画在表现上的主观原则,“尚意重形”“应物象形”是注重作为视觉艺术语言的特性,不谈“形”无以从绘画的本体上去认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
中国历史进入唐代“意”及“境界”之说盛行起来,它不要求感觉的真实,而是通过想象的真实追求一种人生的领悟。意境这是一个意义广泛的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意与境是分开的,意是心愿、愿望、情感,境是地方、区域的意思。意与境又是结合的,艺术家将自己的感情与自己的作品相结合来表达某种境界。如文学家将意赋诗词来达到一种境界,歌唱家通过歌喉来表达一种境界,而画家则是通过画笔颜料等工具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在画面上来达到某种境界,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极其重要的理论之一。中国画很讲求意境,这里的“意境”,不是指画家心中的构思活动,而是指作品完成之后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不是简单的指线条色彩的外在美,更要看它后面的神、韵、情、景即所在的内在意境。但是,构思、构图、颜色对中国意境的传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构思,构思是指对创作中意境的构想,它是创作的灵魂。中国画的创作,大多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美的感受,通过这些美好的形象,构想出更多的内涵和诗意化的情趣,从而形成一种意境。绘画中的意境就是心与物、意与境的交融结合。为了表达某一主题思想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事物或不可能连在一起的事物,通过艺术手段将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连接起来,这就是构图。现代的绘画构图常常由于构成的需要而改变事物的基本造型特点,构图的本质,就是意境的确立与诗境的表现,并由意境而创立不同的时空。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对画面意境传达所起到的渲染作用,画面的色彩都有一个大体的设计,中国画的设色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对现实事物进行夸张、改变,同时还要注意画面整体颜色的搭配要和谐。更要兼顾色彩的.微妙变化以达到色彩统一和对整幅画的烘托。画面所指描绘生动自然形象其堰仰曲直均在由外向内的写景造意,它既合乎自然规律和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又是个人主观追求的理想。它既合乎自然又能真臻理想的境界,恰是中国画艺术所追求的意境。气韵生动、情景合一,诗情画意,妙合无垠等。如果不是画家深入地体察对象而发现微妙的细节和把握瞬间的感受,创造这样的诗境是不可能的,画家是抱着怎样的心境,怀着怎样的情感,把这种情境移入所表现的自然形象,这直接关系到画中的意境。因此中国画家往往喜欢在纷纭的社会生活和妙不可言的大自然中,进行美学散步,在观赏、感叹大自然的同时,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大自然的艺术概括,都融入审美之中,取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趣横生、神韵意境俱佳的中国画特有的审美特性,这种物我精神的契合是一种生命状态。画岂能无情、无意、无诗的境界,诗境由物境中来,由心造所得。故画境非画景,“境由心造”“境生象外”,这种象外之境是神驰意表而心造的。既然所谓的诗境由心造而生,那么离开主观想象,幻想的作用,就只能永远是自然主义。所以只有中国才有“无丝之弦、无声之乐”这种虚空与静默,用语言等方式无以表达那种心灵的生命状态,此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可以看出,中国画是“会意”的,苏轼诗中有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空”与“静”是容纳一切的。由此可知,诗意性的境界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家始终只把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自然进入理想的创作境界,在苦心经营和妙手偶得中,创作出意蕴无穷、风格独特的绘画精品。中国画的这一创作构思过程,亦往往不是语言文字能如实表达的,它只能由画家个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通过直觉在意合或顿悟中去获得。
部分有创造能力的画家远离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作品乏味的最根本原因,对于现实生活的体验与一般绘画术语所言的写生不同,它不单是要描绘自然结构的一面,更关键的是要表现自然的生命神韵与作者精神境界。而精神生活则是一种思想的修炼,它需要在时代意识的前提下完美自我、表现自我,否则作品的表现只有停留在绘画技能上,而无法形成艺术创造的魅力,无法将生活中自然结构规律演化成艺术表现规律,使作品的精神得以传播。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继承传统的目的就是获得辉煌的创造。
“尚意重形,境由心造”只有真正意义上理解“意”与“形”、“境”与“心”,将时代精神与个人胸怀、个人修养融于笔墨之中,才能把我们绘画创作推向新的更加绚丽的艺术高峰。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九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
立足当下,我们“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正信心百倍地朝着“中国梦”的目标不断前进。现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今非昔比,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我们怀揣着梦想,追逐着梦想,挺直了脊梁,憋足了一股劲,胼手胝足,顽强奋斗,走出苦难,走向辉煌。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因人而异,但我们的梦想都是建立在中国这块热土之上,我们可以统称为“我的中国梦”。梦和“国”连起来就不会再空洞,和一个个的“我”连起来就不再抽象。“国”,要为每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正义的土壤,为他们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合理上升,提供最大保障。而“我”,要在改变自身命运的过程中,相互守望、共同担当,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注入更多自信、温暖和希望。
中国梦,这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特指单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而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梦不能脱离单个个体而存在,它依靠那些有着梦想和实干精神的青年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
每一个中国人需要把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去,作为青年更应如此。
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要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走进青年,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努力为广大青少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希望青年模范们再接再厉、严于律己、锐意进取,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为广大青少年作好表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
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莫言言的高度,我的这个中国梦也可能无法实现。但是这将成为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前进的动力和毕生的追求。
我的中国梦,我的文学梦。很多人认为不能实现的梦想都是口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有时候梦想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否实现,而在于追逐的过程。我的中国梦建立在我们日益繁荣发展的文化之上,以祖国的强大为依托,为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为我的中国梦自豪,为我们的祖国骄傲。当梦想照进现实,身处一个能让年轻人实现自我理想的时代,我很幸福!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梦想在哪里?游戏?交友?浪费时间?奢华的享受?
艰苦奋斗是成就任何事业或理想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最近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可否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遇到很多困难与风险。我们意识到,全国人民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才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战胜各种风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去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青春,这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实现建党建国“双百”目标的宏伟蓝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艰苦奋斗,自觉磨练自己,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我们的青春在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不。
久的将来,更多的人会实现他们的“中国梦”!
学校要探索对于各种不同人才的成长,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与环境,创业人才也是如此。大学生毕业以后,有可能从亊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有一部分人要成为企业家,但谁能够成为企业家不是我们教师能够预知的。我们应泫把各种各样的人才吸引到一个比较合适的环境。有的人的潜能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在环境的激发下,会突然进发出来,然后与环境融为一体、飞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的学校是能给学生最多选择的学校过去我们没有提供一个能够让创业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即便如此,也有一些毕业生成了企业家。
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鼓足中国信心,努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锻炼增强本领,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其次,明确个人目标,成就自身价值。只要广大青年胸怀理想,满怀激情,敢于担当,敢于创造,用‘两个百年’的目标激励自己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奋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发挥生力军作用,用‘青年梦’托起‘中国梦’。
最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我们青年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最具创新热情和创造潜力,但是要用这种热情和潜力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依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未来的支柱,中国大学生是与此密不可分的。作为大学生,代表了国家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青春,要无怨无悔,敢爱敢恨,用自己的火热的激情,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未来,勤奋刻苦,发扬优良的传统。作为土木人,尽到自己的责任,做高质量的工程,让安全成为我们的唯一道德品质,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复兴进程,饱含无数爱国青年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五四精神历久弥新的闪光品质。“青年者,国家之魂”。他们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险而始终屹立的重要支柱,是华夏儿女遭遇逆境却决不退缩的活力之源。一代代进步青年用不懈奋斗书写精彩人生,激励、启迪着后来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美好的青春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中建功立业、收获精彩。
今天,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新的交汇点,我们距离中国梦从未如此切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从未如此宽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为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特别是广大青年人生出彩营造了有利环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正现实而真切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伟大的时代召唤广大青年,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共同创造。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个人梦想、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抵御各种诱惑,坚守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使命和人民重托,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智慧力量;如何既敢于放飞梦想,更善于实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托举美好梦想„„一系列新的时代之问等待着当代青年用行动来作答。
改革开放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是青年人勤学奋进、大展宏图的年代。希望广大青年深刻理解并秉承五四精神之精髓,在寒窗苦读时习得知识,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在基层一线上增长才干,在创新实践里积累经验,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夯实人生进步的台阶,筑牢成就梦想的根底,不断收获与时代同成长、和社会共进步的喜悦,奏响无愧于时代、人民和人生的青春乐章。
立大志方有恒力,练实功才能致远。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是何其伟大的奋斗目标,何等恢弘的壮阔事业!赓续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在波涛滚滚的历史洪流中,怀揣青春梦想的广大青年到中流击水、在浪尖弄潮,以执着信念、优良品德、真才实学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锋队、生力军,就一定能绽放激情梦想,成就精彩人生。
让我们用自己的肩膀承载属于我们的责任,我们会证明我们是有能力,有信心去完成历史使命的。我们会用我们的青春去托起祖国腾飞的梦想,托起我们人生的辉煌!
我想说:“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是造成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出发,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阐述高校计算机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洛阳理工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深入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措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月发行的《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曾经受到热捧的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近几年来持续下滑,一度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it人才仍然短缺,我国it人才总量更是严重不足。,仅国内it工程师的需求量就达到25万人,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it人才的需求仍将处于紧缺状态[1]。如此高的人才需求,却对应了不断下降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造成目前这种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实际操作项目经验,无需任何培训就可以上岗的人,而现在的大学生空有理论知识,缺乏一技之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被迫参加各类计算机培训机构,接受升级教育。据了解,今年很多培训机构的招生人数呈现出大幅增长的势头,其中在校大学生和求职大学生是这一期间最重要的报名主力;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间不断被拉伸的真空地带,由层出不穷的各类it培训机构迅速填充起来。这正说明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上同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实,揭示出当前高校教育的种种弊端。
如何探索it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和方法,培养出大批合格的it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专业教育为任务,以知识传授为主导,全天候、大班级的授课。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自主选择,缺失个性发展,课程负担过重,理论与实际脱节,学非所用,导致学生普遍厌学,教育质量低下,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培养适应全球环境的国际化人才,国内高校必须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改变单纯的专业教育、知识传授形式,增加调研讨论。教师指定阅读书目,学生分组调研讨论,强化团队意识;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除了课外自主学习外,还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激发其创新精神,强化其实践能力。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基本分3个层次:少量高层次的计算机研发人员、大量的一般计算机应用开发与教育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各学校应针对自身的办学水平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同时也应预测行业的发展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不仅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个教育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要素,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多数院校计算机专业师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国内大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短缺,一些大学的生师比竟然高达40∶1[2]。另一方面,不少年轻教师大多是依赖理论研究的科班出身,对技能培养和工程应用掌握不足,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开发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多数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然大都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但缺乏对教育本身的认识,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无暇顾及必要的团队交流与合作。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也表示,培养脱节与教师素质也有关系。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教育的提出[3],给计算机专业教师带来了挑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要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的科研任务和项目,积累开发经验,掌握了相关技术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才能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教师要提高学科综合修养,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掌握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提高教学能力。教师要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既要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又要放下教师的尊严,虚心学习学生的优良见解,还要原谅学生对自己的冒犯,这样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把这样的教师当作自己的楷模[4]。
2。2高校须加大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开发能力。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期安排教师到国内、省内著名的it企业参观学习,与业内人士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新技术和新发现,以及社会信息化发展最新动态。或是请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开展系列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寻找课题,并进行合作开发。
另一方面,要提高年轻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质量。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使年轻教师有机会向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一流的老教师学习如何授课;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工作中,可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传、帮、带的关系,使年青教师快速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心理。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重知识,轻能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普遍问题。社会各界对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意见中,最多的.就是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现在将本科教育定位成素质教育[5],就必须全面提升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校期间须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技能的培养,掌握it主流技术,是当前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问题。
3。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掌握具体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大学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方法,才是教育之本。学生在大学四年所能学到的知识有限,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学生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适应计算机专业的飞速发展,对其人生和事业的成功必定有较大的裨益。
教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组织好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笔者的经验是建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件、学生参考书及相关web站点等教学资料,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下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以及辅导材料、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期刊等途径自己去了解和研究知识。另外,课堂教学内容中还应包括一些与编程相关的能力培养,如使用参考文档、开发工具的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工作。
首先,学校应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明确实践任务和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提问和答疑,检查每一个学生掌握的程度,对于程度较好、肯钻研的学生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平时上机实验及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检查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项目开发。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联系,双方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突破实战项目匮乏,实训基地短缺的瓶颈。学校师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和项目实战,企业可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参与课程实践教学。学校鼓励企业带项目进校园,让学生参与;或聘请高端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讲座,将新技术和观点带进校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认知力和学习力。
最后,学校还必须紧紧抓住毕业生离校前的教学环节,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用技能强化和岗前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3。3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将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计算机教育也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5个创新和5个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其中都起到了关键与核心作用。但是,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等能力普遍产生质疑。因此,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学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老方法,应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思考与钻研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分析程序,找出其中错误,并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鼓励、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讲授visualbasic程序设计时,经常会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外作业,如简单计算器设计、简单动画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在理念、机制、师资上为学生创造更适合的条件,要张扬个性,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挺进。
4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等学校应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
总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是目前高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各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造富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润成。冬天里的春天:计算机专业就业新观察[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12):22―23。
[2]华本良。国际化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n]。光明日报,―07―21(12)。
[3]蒋宗礼。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8(3):3―6。
[4]袁开榜。不断创新的中国计算机教育还要科学地向前发展[j]。计算机教育,(12):199―204。
[5]李未。当前形势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5。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一
习俗即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饮食习俗是饮食礼仪的基础,饮食礼仪主要指饮食活动中成文的制度礼数。唐代进士宴会的习俗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对人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固定的程序和举办时间。
唐代进士宴会有固定的程序,一般是先选出“主宴”、“录事”,然后大家凑钱,最后选地方聚宴。到了中晚唐,还出现了专门为进士办理宴会服务的“进士团”,《唐摭言》记载:“长安游手之民自相鸠集,目之为进士团。初则至寡,洎大中、咸通已来,人数颇众。其有何士参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凡今年才过关宴,士参已备来年游宴之费,由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进士放榜后,新进士参谒宰相和拜谢座主,便赴期集院(供新进士聚集的地方),院内盛设宴馔,此时宴会正式进入流程。是日,状元与同年相见,即分派职司,录事通常由状元担任,其余则有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等,通过抽名纸等方式敛集宴会所需资金交给进士团。唐代每年二月放进士榜,从放榜的二月开始,新科进士们的各项宴会活动鱼贯接踵。伊璠《及第后寄梁烛处士》曰:“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艳阳千树花。”据《南部新书》乙卷记载:“进士春关,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间。”从二月放榜到五六月间皆是庆贺游宴的时间。流传下来的曲江游宴诗,在唐诗中占相当篇幅。这种宴会时间一度由春天延长到仲夏,是唐代时间最长的游宴。《北里志序》云:“自岁初等第于甲乙,春闱开送,天官氏设春闱宴,然后离居矣。近年延至仲夏。”
(二)别具风味的饮食习俗。
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系列祝贺活动,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大事。酒是用于庆贺的最佳饮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松在《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的诗中说:“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烧春”指的是烧春酒,剑南酒名为烧春,是经过加热处理过的酒。烧春酒产地为唐代剑南道的绵州,又称“烧香春”,酒质无色,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酒味醇厚,余香悠长,属浓香型大曲酒。剑南有生春和烧春两种酒,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剑南“解貂赎酒”,留下了“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佳话。唐代进士科尤为人所重,“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所以进士宴会上的饮料与进士们的身价相当,体现出进士们的地位。唐代酒类品种琳琅满目,就名称而言,约有300余种。《唐国史补》卷下对此有一概括性叙述:“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干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唐代的酒名多冠以“春字”,以“春”字命名酒,最初是标明此酒是春季酿熟的春酒,唐代时,“春”字的内涵增加了诗意,“春”字开始代替“酒”字用于酒名上,这是唐代诗歌繁荣在酒名上的反映。此习俗在唐代形成后,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武林旧事》记载的南宋时冠以“春”字的名酒有皇都春、留都春、十洲春、海岳春、秦淮春和谷溪春等十余种。直到今天,这一习俗尚有传承,例如剑南春、景阳春和竹露春等酒,唐代烧春酒发展为今天著名的剑南春酒。烧尾宴是唐代特有的宴会,它由带有一定礼仪的官方宴会演变为朋友为登第进士贺喜的宴会。《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五《烧尾》条记载“士人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韦巨源《烧尾食单》有不少食品或菜肴是乳类食品,或与乳酪有关。如“单笼金乳酥”是一种用酥油作配料的蒸饼。“金乳”可能是黄色酥油。“巨胜奴”指的是一种用酥油蜜水和面,外粘黑芝麻的油炸食品。“金铃炙”是一种原料中加酥油,色彩逼真如金铃的烤制品。“乳酿鱼”是用乳汁酿制的全鱼。“仙人脔”是用乳汁煨炖的鸡块。唐人擅长以乳酪入食,尤有特色的是凝酥清凉类食物。“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樱桃初下之时,正逢京城进士科考放榜之际,所有及第的进士都要聚集在一起,举行樱桃宴。《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新进士尤重樱桃宴,……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乾符年间,新进士刘覃财力雄厚,买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樱桃,让大家都来品尝。当时樱桃“山积铺席,”“人享蛮?一小盎,亦不啻数升。”可见当时人对樱桃的喜爱。据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七《酒食》所言,唐人好以樱桃配置食品。毕罗是把米饭与肉类或蔬果拌和煮成的饭食,著名的韩约家“樱桃毕罗”,成品以其樱桃色泽不变而著称。乳酪樱桃,胡食与汉果的搭配,正是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小小证明。樱桃健属于唐代的花色健饼之一,亦是当时宴会中的佳品。
(三)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的道理。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唐代进士宴会也不例外,产生了异彩纷呈的礼仪习俗。宴饮活动属“嘉礼”之一,是加强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宴会开始前,新进士要分派职司,一般由新科状元出任录事,其他同年则分担主宴、主酒、主乐(一人主饮妓)、探花(以年最少者二人为之)、主茶等事务。录事主持宴会,并查检同年宴集装备如被袋、酒器等是否齐全,以及行为是否合乎礼仪法度,若稍有缺失,则重加罚金———醵钱(出钱为醵)以支付进士团的费用,这是录事的另一个重要职责。筵席上新进士依照一定的位次(按年龄大小交错相对)就座。如需音乐歌舞,则要事先知会教坊,由教坊选派饮妓助兴。闻喜宴是由官方出钱并主持的敕赐形式的宴会,具有较浓重的官方色彩,闻喜宴在皇帝诏命下达之后于去曲江之畔举行,是新进士宴会中一个大规模的宴会。“敕下后,人置被袋,例以图障、酒器、钱绢实其中,逢花即饮。”官方出面主办闻喜宴体现出科举受到皇帝的重视,是统治阶级笼络士人,教化臣民的一种手段。唐代每年进士及第者很少,一旦及第,皇帝赐宴,以示鼓励,体现唐代“尚才”的风尚,带来了良好的读书风气。读书、科举和做官,这是唐代无数贫寒子弟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主要途径。曲江大会上,公卿百官也参与其间。当座主莅临新进士的杏园探花宴,新科进士要借着浓酒香花的愉悦氛围,再次答谢老师的简拔之恩,进一步巩固业已建立的利益互惠关系。姚合《杏园宴上谢座主》诗曰:“今日无言春雨后,似含冷涕谢东风。”用诗歌抒发自己感激涕零的心情。赏乐观舞历来都是筵宴的构成部分,乐舞侑食,将游乐寓于饮食的,使人徒得味外之味,兴味盎然。唐代新进士宴会也会邀请著名的歌手。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李八郎词与诗并行于世。新及第的进士们在长安的曲江开宴聚会。其中有位名士偕李八郎前往赴宴,这位名士对众进士说:“这是我的表弟,愿意到这来观光。”新进士见他衣衫破旧,没有人愿意搭理他。酒过三巡,丝竹声起。歌者曹元谦唱《念奴娇》,众人都称赏不已,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请让我的表弟唱一曲。”众人都轻视地冷笑,一曲唱罢,众人皆为歌声感动泣下,围住“表弟”拜道:“这必定是李八郎啊。”“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乐人演奏侑觞,百官列席,在酒宴上欣赏舞乐,这一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宴会作为一种饶有风趣的进餐方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人群体为主的唐代进士宴会注重饮食的环境气氛,文化品位高,思想性强。
(一)“色、香、味、形、境”的有机统一。
唐代进士宴会将饮食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讲究色、香、味、形、境的完美统一,将乐舞、诗词等艺术作品运用于饮食菜肴之中,做到“吃中有情、吃中有景”。味是供味觉器官———舌头品尝的;香是供嗅觉器官———鼻子享受的;色、形、境都是供视觉器官———眼睛观赏的。一道色、形俱美的肴馔,不仅能诱人食欲,同时又是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观赏艺术作品。唐中宗时韦巨源举办的一次“烧尾宴”中的面点类食品,充分反映了这一点。这次“烧尾宴”上的食品名称,流传下来的共有五十八种,其中面点类食品就有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面点,都有色泽、造型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水晶龙凤糕”要求糕体白亮如水晶,上面要有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来点缀,“火焰盏口槌”的上部,要像正在燃烧的火焰一样的颜色和形状,“曼陀样夹饼”成型后,要像曼陀罗果成熟时那样的颜色和四瓣裂开的形状。看菜“素蒸音声部”,这组食品是用面粉包着馅料,用笼蒸熟的,就是今天的包子一类。其馅料取材之奇,面粉之精以及滋味要求之美,令人惊叹。就造型而言,是令人惊异的,它要求由七十二人组成的乐舞场面,既有弹琵琶、鼓琴瑟、吹笙箫的乐工,又有身著罗绮、翩翩起舞的歌女,各人有各人的服饰、姿势、动作和表情。这样一组面点食品是一种高级美术作品。“素蒸音声部”这组工艺食品以及与之相应的同类食品被载入韦巨源的“烧尾宴”中。这一方面说明中宗时期官僚生活的奢华和对乐舞兴趣的浓厚;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中国的烹饪讲究造型美是源远流长的。境,基本含义是指环境,如干净、宁静,进一步是指境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小桥流水人家,灯红酒绿,金壁辉煌,都指境界。境,还可以指意境,如暗香疏影。唐代新进士曲江游赏和关宴,多在曲江四岸的亭馆,有时也在租借来的大宅第或有名的苑囿,比如杏园和慈恩寺。曲江位于长安东南,本汉乐游苑,隋时营造京城,凿之为池。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即杏园、慈恩寺。自中宗神龙以来,为长安著名的游赏胜地。曲江最美的时候是春天,“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这是阳和初动的早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这是生意盎然的暮春。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亳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环境与美食结合在一起引起的极大审美愉悦,这种欢畅的景象记忆犹新。美好的饮食环境可以增进人的食欲,使人的审美情绪和感受达到较高的层次,促进人精神的欢娱。杏园在通善坊,位于曲江池西侧,与慈恩寺南北相望。“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白居易忆其进士及第的场景,仍难以忘怀杏园的美景。《秦中岁时记探花》指出:“宴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花,则二使皆被罚。”探花宴在杏园举办,翁承赞在《擢探花使三首》二首云:“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诗中描述了杏园花的美。“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衣惹得牡丹香。”在沉醉中物我两忘,可知饮食环境对人的精神影响作用之大。
(二)“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
宴席形式由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始于唐代中期以后,至宋代逐渐普及开来的。对于新科进士来说,宴会不仅仅是享受美食,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除了美食、美味、美器之外,还格外讲究“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宴会作为一种社交的场合,意在追求同堂共乐,天人谐和,心心相印的至高人生境界。“宴”的功能是“示慈惠,”其特征是“有折俎焉,得以相与而共食。”唐代新科进士对待宴会,从来不把它看作果腹的手段,而习惯于用它作为联络人与人感情的纽带。这种“共食”习惯,通过酒食游戏相征逐方式联络人际感情的文化传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并且深入到千家万户。曲江春宴,不仅是文学的盛事,也是发展同年友谊的良辰吉日。同年期集聚会,有酒有乐,欢庆热闹,来自各地的新及第进士期集一堂,彼此认识,沟通志趣,结交朋友,往往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以后在仕途上相互援引,甚为重要。李程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为状元,与张仲方为同年,敬宗时李程登相位,便“召张仲方为右谏议大夫,”与进士及第同年宴会结交不无关系。同榜题名的情谊,与花下饮宴同欢的情景,即使关宴后各自分散,大部分人早已离别,仍是难以忘怀。白居易《酬哥舒大见赠》说:“去岁欢游何处去?曲江西岸杏园东。花下忘归因美景,樽前劝酒是春风。”他特意在诗题下加了一条说明:“去年与哥舒等八人,同共登科第,今叙会散之愁意。”齐已《寄梁先辈》也说:“慈恩塔下曲江边,别后多应梦到仙。时去与谁论此事,乱来何处觅同年。”
(三)追求诗意的宴饮情趣。
在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中聚餐,又在宴饮中追求和创造诗情与画意,是唐代进士宴会的饮食文化鲜明特色,从而充分体验宴会的乐趣与美好。唐朝是诗的国度,诗的时代,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就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保存了近5万首诗歌。唐代诗歌的普及程度是空前的:上自皇帝、王公贵族、官僚、士大夫,下至樵夫、牧童、僧尼、道士、婢妾、能诗者比比皆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唐代诗歌的水平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高宗时,进士科初试诗赋杂文,以后便成为定制。以诗取士的制度在客观上起了导向的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诗歌的社会应用价值也得到空前提高,在干谒、送别、留别、赠物、答谢、问候、宴会、乐舞时,无一不用到诗,它几乎成了社交场合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形式,士人不懂诗,便无法在社会存身立足。唐代进士宴会是文人雅士的宴集,自然新进士要饮酒赋诗,道喜唱和,留传下来一批诗作。诗歌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多有超过前人;在形式上已经从古体诗逐渐过渡到格律诗。这就意味着在饮酒赋诗中所要求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越来越高。张籍《喜王起侍郎放榜》诗云:“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写出了新进士扬眉吐气的情怀。翁承赞《擢探花使三首》中一首云:“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尽显新进士文学才气。杨巨源《观打球有作》诗云:“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晴。”表现了唐代士人阳刚和青春的一面。以吏部关试为界,前有闻喜宴,后有关宴,这两大宴会一般都在曲江举办,可以用“曲江大会”总称之。无论公卿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长安城的人都会到曲江畔来观看这一盛大宴会,“斜阳怪得长安动,陌上分飞万马蹄”,正是对宴会场面的描写,连皇帝也要到曲江边的紫云楼登临观看,此时曲江成为整个长安城欢乐的中心:“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杏园探花宴的主要内容是探花,所谓探花就是在同科进士中选择年纪较轻的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们要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采摘像牡丹、芍药等名花。孟郊在《登科后》中说:“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中流露出曲江杏园探花宴上掩饰不住的得意心情,曲江春宴,不论是聚会狂欢或离别伤情,新进士以赋诗自娱,吟诗作文以会友,悦情怡性,从而满足社交与交流感情的需要。综上所述,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黄金阶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饮食文化则是这个阶段历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唐代进士宴会提供了美食的天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宴会习俗。宴会把美食推向高潮,也把人们多样化的饮食追求变成现实。唐代进士宴会是一项礼仪性宴饮活动,侧重于礼仪教化与社交宴饮,特色鲜明,宴会追求的“色、香、味、形、境”的有机统一,新科进士的宴饮吟咏唱和、“相与而共食”的人生境界、食与诗的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唐代饮食文化的流光溢彩。唐代进士宴会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宴会习俗与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并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精髓,从而丰富现代社会人们饮食文化的内涵,崇尚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我国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设计教学的实践性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从效果图到三维模型的转变。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根据当前设计相关行业的需求,学科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构建新的教学体系,让“实践”具体化。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动态教学体系;实践教学。
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在惊醒教育活动之先,我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因此,明确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的,并结合目前艺术设计的发展,市场需求等因素构建一套与时俱进的动态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一、构建动态的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受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仍然以灌输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多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封闭式被动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开放性的教学平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是艺术教育的专业目标,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及时敏锐地发现和预见各种创作元素。然而各种创新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受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得综合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很大层面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创建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动态的教育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学习,通过推行“启发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重组。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发学生,引导学生。
以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上的“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教师采用的是先讲授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接着讲解景观设计的制作规范及流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画图,设计,制作,所有的程序都在教室里一气呵成。这种闭门造车的设计产品不仅不具备创新性,而且与市场脱节。动态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是: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到多处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在现场考察的同时运用情境教学结合具体设计初步讲解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第二步学生围绕这次考察发表自己的体会;第三步教师安排一个实际的景观设计,学生围绕本次设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并总结分析调查结果;第四步学生回到课堂上听教师详细讲解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第五步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寻求相关资料;第六步学生根据实际调查以及搜集资料进行讨论并展开设计;第七步学生展示设计作品并进行相互的评价;最后,作品的分数由同学之间互相投票产生。在这种动态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意识完全被调动起来,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及诱导者,中心是学生,并且学生的学习环境很开放,在这种开放性环境中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充分掌握专业技能,以应对毕业后市场的挑战。
二、实现实践环节的教学。
(一)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从调查显示,大多院校由于经费投入和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导致实习基地、实验室以及工作室欠缺的情况十分普遍,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解决好实习基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经费投入和办学空间的严重不足等因素无法解决学生实践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
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基地里,把教室搬进工作室里,在实践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又可以在其中捕捉到瞬息万变的艺术动态,使教学内容和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舞台。例如地处北部湾经济区中心位置的钦州学院美术系把市坭兴陶艺有限公司列为陶艺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共育陶艺设计人才。
有关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比如格力空调每年都会与一些高校联合举办“格力杯”空调设计竞赛,这包含空调外观设计,空调装饰图案设计等等,校企双方无论在艺术设计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双赢。
(二)建立学院设计院。
对于经费和办学空间充足的学院为了更好落实实践教学建议成立设计院,成立学院设计院,可以直接给学校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在学院教学与社会、市场、客户之间建立起交流的平台,既服务于教学,又服务于社会。设计院在公司管理形式下,学生的自我管理、合作交流、集体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都会有很大提高。公司经营形式的操作,能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计划中的这种实践课应占教学较大比例,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由设计公司评定。这样,学生通过在设计院有目的、有计划、规范、系统的训练,熟悉了工作的实质内容,掌握了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就不会无所适从。比如梧州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建有人工宝石设计与检测实验室,全面打造“实践性、技术性与职业性”三性统一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这既是谋求发展的正道,也是维护教育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成立学院设计院,还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目前从事高职设计教育的师资基本来源于艺术和师范院校,教师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学系统,本身没有社会实践,大都擅长观念表达,而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显然无法完成职教的人才培养使命。因此,组建“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通过派教师在学院艺术设计院培训,或者定期到合作基地接受学习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指导能力。
总之,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创造性艺术思维能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方向。学生通过实践这个平台上,把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消化和体验,并在教师及身边同学的启发下,获得真知。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培养“岗位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根据专业的实际培养目标、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分析艺术设计各专业人才的所需能力,调整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紧紧围绕设计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以应用为基础开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独立或合作完成各项设计任务,并能创造出社会和经济的实际效益,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
浅谈中国的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三
摘要:
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且发展飞速,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已经越来越明显,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已成为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高职教育质量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解决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刻不容缓。笔者结合自己在高职院校里面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体会,探讨了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学生均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全国各地,受地区差异、教育环境和家庭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相同学制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而且起点比较低,处于“零起点”的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难免会产生轻视甚至厌学心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益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产生想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新颖性,通过采用富于趣味性的任务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采用分组协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并且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个体;通过任务的最终完成,可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专业领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教授的都是相同的内容,使用相同的手段和方法。这就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内容无法体现相关专业的特点,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因此在选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时,除了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应用软件、信息网络知识之外,可以拿出四个左右的学时,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有目的的增设相应专业的内容。比如,对于法律类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熟悉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犯罪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包括国内外信息网络安全类的法律法规等;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给他们增加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软件方面的内容;对于农林专业的学生,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让他们了解数字农林、农林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3建立多重评价模式,淡化等级考试的影响。
计算机等级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但是实行教考分离,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又变成了应试教育,其次,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因此对于高职高专来说,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水平,而建立多重教学评价模式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中,加大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将考试成绩分为四个部分:平时成绩、作业设计和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统一命题考试成绩,其比例设置为30%、30%和4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学生考勤、理论课课堂表现及上机课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给学生布置几个难易不同、提高处理综合问题能力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给出作业成绩。
4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一些晦涩难懂以及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内容更具体形象更容易理解,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也带来一些弊端。首先,加大的信息量会使课件庞大臃肿,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课件中过多的插入图片、动画、影音剪辑往往会模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无法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直接的示范作用。所以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应该减少课件的容量,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做好师生互动与情感的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再次,授课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和粉笔也应继续发挥作用,比如某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写出分析过程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更深刻。教学过程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技术+黑板+粉笔”为辅助工具的教学模式。
5注重精讲多练的方式,重在边讲边练。
多数高职院校将课程设置为理论课和上机课相结合,目的是希望理论部分讲解完成后学生再动手操作加深印象。有的学校安排两次课时间隔一天或者几天,还有的学校将课程设置为全部理论课讲完之后再集中进行上机实践。这样教师讲授的演示过程和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严重脱节,同一知识点讲和练的时间间隔太长,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得的知识经过一天时间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了。因此需要改变课程设置方式,由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改为全部在机房授课,遵循“精讲多练,重在边讲边练”的方式。[2]所谓“精讲”,就是不必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纲举目张。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只达到精讲多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将精讲和多练结合起来,边讲边练。
《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各个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利用及教学评价方式,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薛萍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2)。
[2]达列雄。大学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