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说课稿(精选18篇)
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的途径,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总结是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全面地回顾和总结过去的工作或学习经历。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一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总数:1995年 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 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人口增长快
最大的省区
人口密度 人口国策
人口分布 界线 最小的省区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二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
[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
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
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
[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人口总数:1995年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最大的省区。
人口分布界线最小的省区。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2):(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填写表格。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白。
金黄或棕色,呈波状。
眼球呈碧绿或灰褐色,鼻高、唇薄。
多
欧洲、美洲、
大洋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北部。
黄种人。
黄色。
棕色。
黑直。
眼球为黑色,面庞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
黑种人。
黑色。
黑,卷曲。
眼球为黑色,鼻梁矮宽,嘴唇厚。
少
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师生归纳总结]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渡]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接]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三大人种。
1、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稠密区。
(2)稀疏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四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第二节第一框,是基本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我国人口特点,说明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重点阐述和分析我国人口众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国情。正确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于人口众多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其构成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采取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许多直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加深学生的理解,使他们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明确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人口忧患意识,明确当代青少年肩负的重任。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发挥学生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动脑、动口,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相互交流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以达到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和一些具体的材料及数据,是学生获得多样化的的刺激,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一)导入新课。
用动画首先敲响人口警钟。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器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征。
议一议:以上这些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具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意图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将基本事实转。
化为基本观点,以进入思维方法状态。
2、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口众多,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用多媒体提供两段材料。
讨论: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可增强学生思维过程的积极因素,有利于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尽快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人口众多,影响劳动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的数据资料。
提问:材料中的数字反映了什么?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运用典型的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然后让学生联系社会上的下岗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是因为体制转轨以外,一个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口众多造成的。
第三、人口众多、增长过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让学生就身边的事实举例。这样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四、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加快也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多媒体显示一段有关联合国预测老龄人口的情况,并帮助学生分析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可加深理解。
(三)小结。
通过小结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以完成教学目标。
(四)反馈检测。
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通过反馈,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五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对世界人文地理学习的开始,本课主要包括人种和人口两方面的基本知识,重在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居民”特点,同时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节课教学容量和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我将分两个课时讲解,本次主要说第二课时,包括“三大人种”和“人口的分布”两部分。
依据本节课知识构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并能在“世界主要人种分布”图上说出各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概念并能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地区和稀少地区;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正确世界观。
依据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确定了以下重点、难点: 难点: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世界人口分布; 难点:世界人口分布存在密度差异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的原则,我将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三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合作学习精神。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七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高,我将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能力,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使学生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一张有关外国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的图片,并配有刘欢的《我和你》,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看75页三大人种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过渡)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其中区别最明显的是肤色,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分为三大种族。
一、三大人种
(学生活动2):(展示 “世界人种分布图” ),你知道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儿吗?
师生的互相补充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填写表格。
肤 色
头 发
面 部
体 毛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浅白
金黄或棕色,呈波 状
眼球呈碧绿或灰褐色,鼻高、唇薄
多
欧洲、美洲、
大洋洲、西亚、中亚、南亚、非洲北部
黄种人
黄 色
棕 色
黑 直
眼球为黑色,面庞扁平
中 等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的土著居民
黑种人
黑 色
黑,卷 曲
眼球为黑色,鼻梁矮宽,嘴唇厚
少
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部分地区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学生活动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扮演不同人种进行表演。
[过 渡]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引言:世界上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1、小组对抗赛:用语言描绘人口的疏密(人迹罕至、人烟稀少、接踵摩肩、人声鼎沸………….
[学生活动4]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沿海、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2)欧洲西部、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课堂小结] 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人口和人种
三大人种
1、不同人种的体貌特征
2、不同人种的分布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1)稠密区
(2)稀疏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二节。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上启下的突出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资料和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及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人口观。
(1)教学重点:我国人口的国情,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并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想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了:
1、读图分析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自主合作讨论法
4、资料归纳法
5、运算法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本节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思、议、算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由几幅图片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为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用一个教学活动和六个与教学相关的小材料,通过活动与材料的紧密衔接,来完成我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环节一:展示了需要学生动手计算的3个小材料,这样设计的意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运算,感性的认识到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以及13.71亿这个数字的庞大与震撼。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通过学生对材料3的计算,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展示材料一:这部分内容的展示,我精心设计了3组资料,分别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四位国家的情况表、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和人口密度与其他三国的对比数据。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法和资料归纳法,认真阅读三组资料,并能归纳总结出从材料一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已知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环节三:活动: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此活动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活动的展示,我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就是让学生读图,然后谈一谈从图中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然后我通过引导、提问、质疑等方式,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此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环节四:展示材料二:20xx年新增人口柱状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才使得我国人口增长迅速快这一人口突出特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3个小问题即:人口过多的好处、人口数量过多的负面影响、人口数量过少的危害。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积极的讨论得出我国人口过多、过少给我们的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评价,并通过图片和数据、资料等方式来验证讨论结果的真实性。此环节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质疑、资料展示等方式的紧密衔接,突出了本环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提问与设疑,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节五: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精心设计了两大教学版块:
(一)控制人口数量:
这部分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计划生育的宗旨,并通过图1.10, “晚婚5年,100年少生1代人”的展示,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通过数据的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行计划生育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二)提升人口素质
对人口素质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陕北放羊娃的故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所扮角色的感受。抓住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从而得出故事反映了我国目前人口素质较低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2)分别展示材料三、四、五。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来证实陕北放羊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材料四、五的阅读,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要靠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展示材料六:学生通过阅读,并谈读后感受。从而找出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
这两大版块的设计意图:都是遵循读——思——谈——感,这一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及反思,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及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要付出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摆事实讲道理,层层设问推进等方式,实现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的。
3、浅谈收获、归纳总结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以上是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教材的认知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并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七
中国人是重家的,家及回家是构成春节的又一个要素。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人如果游离家庭之外,便会游离社会之外。回归家庭,才能“找到组织”,才会有安全感。
俗话说,“大年三十吃一顿,正月初一穿一身”,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春节兼作一个犒劳自己的节日,犒劳这一年来的辛劳和汗水。现在物质丰富了,丰盛的饭菜和漂亮的衣服不再是奢望,维系春节的内核随着岁月演绎为亲情。亲情是源自血缘和养育的感情,亲情是父母的叮咛,是兄弟姐妹的牵挂,是挥之不去的温暖。我相信世上没有哪一种感情比亲情更可靠稳固。有人盛赞爱情的美好,但爱情只有经过岁月的积淀,变成了亲情,方才坚不可摧。
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
首先,春节是一个物质的节日。临到春节,家家户户购置年货,蜡肉腌起来,饺子包起来,所有的辛劳都围绕着一个字:吃。回家和长辈的在一起,多半会唠叨起你听过无数次的那一年春节怎么样吃了一点好东西怎么样幸福难忘。你在听的时候,会感受到饥饿在他们的记忆里是如此的鲜活,几十年后那细节都如在目前。于是乎,我有点顿悟的感受到,今天隆重的春节是对前三十年,不,不止前三十年,而是几千年饥饿的纪念。因为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的那一顿好饭,就是这点油荤,就给了国人极大的幸福和期盼。那洋溢着幸福的脸上啊,你都看不到平日里生活的愁苦。
其次,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团圆的概念在吃饱饭的后三十年达到了高潮,应运而生一个新词儿叫做春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短时间的人口流动,密密麻麻挤满了车厢和车站。因为很多人,吃饱饭的代价是骨肉分离,一年到头在外奔波,过年的时候才回家看看,晒晒全家福团圆饭。但是,难道一家人不应该生活在一起?特别是孩子,难道不应该在父母身边成长?中国有700万留守儿童,这是什么概念?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足以让人心痛!因为孩子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难以感受爱,不知道什么是爱长大之后也不会爱,自己痛苦亲友痛苦最终社会也痛苦。人是精神性动物,没有爱真的是活不下去的啊!前三十年的夫妻分居,后三十年的留守儿童,都是极为不人道的。
过年要做什么。
1.贴对联福字。
一般人家都是三十一早去贴对联福字,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晚上才贴,总之要把门上贴上喜庆的对联和倒着的福字。
2.准备年夜饭。
一般家庭都是好多人一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必然要有一堆的饭菜要准备,所以,年夜饭很多人家准备的都是特别早的。
3.祭祀。
一般农村会在春节去祭祀,城市的应该很少会有祭祀的了,不过呢还是有人会在春节的晚上去烧纸,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每年都有因为烧纸而发生火灾的事情发生,尽量不要选择荒山有草的地方。
4.吃年夜饭。
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年夜饭也就该开始了。有的人家会一直吃到半夜,也有吃完以后就去各回各家的。
5.看春晚。
虽然现在的春晚的确没什么意思,虽然现在春晚的时间一般都用来玩手机聊qq上电脑,但是吧这电视还是得开着调到春晚,就像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样,哪怕偶尔看一下也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守候在电视机旁等到八点的春晚开始,也得一直守着电视机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才散去,所以春晚是一个固定的习俗了,可以不看但是电视机一定要开着春晚的频道。
6.放鞭炮。
放鞭炮除旧迎新,是每个人家都要在春节做的,虽然现在年味不是很浓了但是鞭炮还是少不了的。现在很多人比较迷信所以就算年味再不足也不会不放鞭炮。当然鞭炮还是少放比较好,可以买电子的在家里放,因为鞭炮对环境污染可非常大,雾霾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些污染造成的。
7.守岁。
这个当然是必须的喽!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一结束立马吃饺子才能睡觉。不过很多小朋友恐怕坚持不了那么久,依依小时候就是半夜再起来吃饺子的,坚持到十二点实在有点困难。
8.给小孩子压岁钱。
压岁钱的传说很多人都听过,可是现在的压岁钱只是给小孩子乐呵的一种形式罢了。小一点的孩子过一下手红包就交给父母了,而大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就都是自己留下存起来或者买书买玩具了。不过压岁钱都是互相给的,除了老年人给孙子辈们其他的亲戚哪家都会有孩子,别人给了你自然要还回去多少,所以其实压岁钱也就是个意思罢了,但是小朋友们喜欢所以压岁钱也算是一个习俗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
9.电话拜年。
现在通讯比较发达,就是离的再远也可以通过电话来跟对方拜年。晚上看着春晚打着电话拜年,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像依依这么大的早就是qq拜年手机短信群发拜年了,也就少了一点感情在里边,不过比电话拜年要省钱的多。
关于过年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它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三十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八
一、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温老师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维目标,这三个目标由浅入深,做到有机整合、既有知识的传承又有能力的提升和情感培养,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励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温老师整节课教学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中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练习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以及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解题能力的提升。做练习时温老师还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所出示的问题材料,总是以“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半开放的问题,这样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我们说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认为温老师主板书的书写较随意,而科学、合理、实用的板书,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中得到启发,获得教益。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民过新年的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也有各自丰富多彩的新年庆祝活动,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把农历的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也叫春节。
2.说说你以往过新年的心情。
二、新年的风俗。
1.观看过春节的视频资料:
2.说说你和你家人春节里的各种活动。
春节前夕:打扫卫生、采购年货、贴春联(福)等。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守岁(看“春节联欢会”)、放鞭炮(驱邪)等。
大年初一:穿新衣、吃汤圆、给老人拜年、走亲访友、拿压岁钱等。
3.各地过新年的方式都一样吗?
地域不同:如南北不同(北方人包饺子、舞龙、剪窗花等)。
民族不同:藏历新年。
海外华侨:
4.新年风俗的变化:
吃穿的变化:
城市中心城区不燃放烟花炮竹等。
5.人们为什么要用各种方式,隆重地庆祝新年?
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也是爱国、爱家的表现,是对未来的祝愿。
三、迎接新年:
1.收集有关各民族的新年风俗。
2.记录今年过新年的有意义的事。
四、总结:
1.要过一个有意义的新年。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学习评价:
1.是否对我国各地新年表示出兴趣。
2.是否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3.春节里是否遵守有关的规定。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
1、使幼儿知道自己中国人。
2、初步激发幼儿做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3、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1、一面镜子。
3、汉语、英语录音各一段。
(1)请小朋友照镜子,说说自己的外貌特征,让幼儿知道我们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请幼儿看图片,观察外国娃娃的外貌特征,(有的是黄头发的,有的是黑头发,有的是蓝眼睛;有的是灰眼睛;有的是白皮肤,有的是黄皮肤,有的是黑皮肤……)说说他们和中国娃娃有什么不同。然后请幼儿从教学挂图画面上不同种族的娃娃中找出中国娃娃,并说出他们的特征来。
(3)请幼儿和同伴相互交谈,说说对方及自己的相貌与外国娃娃有哪些不同,加深幼儿对中国人的外貌特征的认识。
(1)请幼儿看世界地图,找出中国在当天上的位置,并观察中国地图的轮廓。
(2)让幼儿知道中国很大,人口很多,有五十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放两段录音,一段汉语,一段英语,请幼儿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然后告诉幼儿我们说的语言是汉语普通话。
(2)请幼儿说说幼儿用书画面上哪儿是我们国家的文字,然后告诉幼儿,我们写的字是汉字,也叫方块字。
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人在外貌形象、饮食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初步引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一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在奉行着两套历法,一套公历一套农历。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
其实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都有各自的历法,不同的纪年方式,还记的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朋友应该还会记得玛雅历,这玛雅历就是玛雅人所执行的历法方式,换算成公历以后到2012以后没啦,于是2012就成了世界末日!
咱中国以前也有着我们自己的历法就是现在农历,但是到了近代以后被列强的炮火打开国门认识到了差距,于是开始奋起直追学习西方,辛亥革命以后为了与世界接轨,改行公历但以民国纪年,解放后彻底施行了公元纪年。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何况是一个民族习惯的历法呢?于是我们就有了公历、农历两个历法,而对于中国人来讲过了农历春节那才叫过年!大家可知道元旦是辛亥革命以后改行公历才有的,之前我们有元日就是今天大年初一!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二
1、通过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出生地、汉语汉字、民俗民风的了解,使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国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调查自己或亲人的出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等过程。
3、通过学习卡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1、中国政区图。
2、课前调查自己亲人的出生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调查自己或亲人的出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等过程。通过学习卡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活动一1、说出自己亲人的出生地;
2、出示中国政区图;
3、在政区图中找出自己亲人的出生地;
活动二1、看中国人的图片,说出他们的外貌。
2、揭示我们的祖先是黄帝和炎帝。
3、听故事。
4、4月5日祭祖。
课后反思:学生对于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充满了自豪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身边所熟悉的出生地、汉语汉字、民俗民风的了解,使学生明白自己是中国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调查自己或亲人的出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民俗等过程。
活动三1、表演。(开学了,父母带着自己去商店是怎样买文具的。不准说话)。
2、谈感受。
3、再次表演(可以说话)。
4、再谈感受。
5、教师总结。汉语——联合国使用六种关方语言之一;说普通话;
汉字——最早的汉字。
汉字的演变:结绳——篆刻。
活动四1、连线。
2、区分中国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
3、介绍父母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4、表演节目:(老人与孩子)说说你平时是怎样做的。
5、说说自己父母的生肖;
6、生肖小故事。
课后反思:学生对我国的文明很感兴趣,尤其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兴趣浓郁。对我国的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三
2、音乐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和音乐形象,并有感情地演唱。
2、欣赏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了解歌曲所表达的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简介这首歌曲的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2)听录音或观看录像,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和旋律进行特点以及歌曲塑造的形象。
(3)教师教唱。学生可跟随录音或钢琴演唱乐谱,直到唱熟。
(4)填上歌词演唱,注意唱出歌曲的力度和感情。
2、欣赏《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1)聆听录音,请学生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
(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毛泽东的生平事迹?他为什么受到战士们的尊重与爱戴?请学生结合历史说一说,教师补充。
(3)再次聆听音乐,请学生谈谈歌曲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以及歌词中衬词的作用。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四
这是一堂历史复习课,听了翁老师的课,感觉收获颇多,一堂复习课也可以上的这么有活力。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下:。
1.复习课的基本框架非常完整,如在本堂课一开始就出现了复习目标。
2.构思非常巧妙,思路清晰。让学生有所得。本堂课有迷梦、梦碎、梦醒、圆梦中四个环节,比如迷梦环节主要是讲述19世纪末的中国和西方为何差距这么大,梦碎环节主要讲述了四次侵华战争,以及所签订的条约,梦醒环节是讲了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及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梦想环节复习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内容,圆梦主环节通过一段材料题来展示告诉学生历史给我们的.警示。
3.内容呈现的方式也非常多且丰富,比如第一部分采用图片,除此之外还有表格,文字材料等等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眼球。
4.整堂课学生的气氛反映非常好,有让学生动手,动脑,还有讨论,情景冲突等等,提高了学生读写以及思考能力,突破以往满堂灌的一种模式。
5.再有一点就是翁老师的板书设计的也很独特,新颖,用年代尺的形式将侵华史实以及人民抗争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清晰的呈现出来,用一条向下倾斜的线展示19世纪末中国的形势。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本节课最后能不能提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在材料的运用上能否用是史料,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以上只是我个人一点微不足道的想法,有不对的地方请原谅。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五
唐朝人房玄龄在《晋书》中曾记载道:“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为春。”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人是把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这个月的初一恰逢立春。古代把日月相会叫做“朔”,这一天就叫做“朔旦”。
为区别其他月份,后世就把元月的“朔旦”改称为“元旦”。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元旦”其实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春节。
“元旦”一词的正式出现,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的《介雅》一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中又给了解释,他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除此之外,“元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还有着截然不同的叫法。如在《书·舜典》中,元旦被称作“元日”;汉代崔瑗的《三子钗茗》中则被唤作“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被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被呼为“元春”;而在唐德宗李适的《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中,又被称为“元朔”。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历法的变更,元旦也不仅仅局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夏代时,我国创立了一种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积十二个月为一年的历法形式,这种历法就是后来的“农历”,当时被称作“夏历”。
在夏历的规定下,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被定为“元旦”。但到了商朝,元旦便被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则是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元旦的日子又被定到了十月初一。
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它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与夏朝的规定基本一致,此规定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前。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当时,各省都督齐聚南京,经商议后,决定在中国采用世界通行的“格列历”,即公历,并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19初,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认为历法事关重大,指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并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而将每年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但仍可被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历,但又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因此便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则被称为“元旦”。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板小学语文第一册中“读儿歌识字学拼音”第二单元第九课《漱口》。本课共分儿歌和声母音节学习两部分,我今天讲得是第一部分儿歌学习。儿歌生动地描写了小朋友吃饭后漱口的情景。儿歌虽然短小但是很有童趣,特别是“清清水、咕噜咕噜”等词语特别具有儿童的语言特点。“拿、喝、抬、闭、吐”这几个连续的动词,点出了“漱口”的过程。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4)会拼读儿歌中出现的音节。
(5)知道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
(1) 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口、手、茶、杯、吐”5个生字。
(2) 正确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3)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
(1) 初步掌握“口、手、杯”3个生字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位置。
(2) 通过儿歌朗读初步了解“拿、喝、抬、闭、吐”5个表示动作的词。
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他们知识面较窄、活泼好动、无学习意向的特点,我特定制定了符合他们学习的方法。
1、 交流法:通过师生谈话式的语言交流,让学生从比较了解的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很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知道“漱口”原来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卫生习惯。
2、 师生合作学习法:根据一年级学生只会问不会说理由的特点,在学习中老师必须起到引导作用。
3、 实物演示游戏法:出示制作的教具(用彩纸做了五个小茶杯),让学生通过游戏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为了在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认识5个生字,而且能熟读成诵,并且初步了解几个动词的运用。
4、 课堂练习法:在读、说、演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学过的内容,也了解到学生本节课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通过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比如:在哪儿看过,或者通过怎样的象形等。在朗读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师范读、引读、指名读、赛读、演示读等。在练习上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动手、动眼、动脑,个个争当“我最棒”。
1、 师:小朋友,谁说说饭前、便后都要干什么?(洗手)那么,请问你们漱过口吗?平时在什么时候会漱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儿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说明:从学生了解的饭前、便后洗手卫生习惯引入,为学习儿歌“漱口”也是我们要养成的一种卫生习惯打下基础。)
2、 出示课题:9漱口(齐读课题)
随机学习生字“口”。
师:哪位小朋友能说说“口”向我们的面部上的哪个部位?(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维记住“口”。只要学生说的接近就给予肯定或表扬。)
3、 引导学生书空“口”,请学生给“口”找朋友。(漱口、口中、口水)
1、听课文录音。(要求:左手压书,右手点字,字字过目。)
2、师教读,生跟读。(要求:读准字音;思考: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漱口的?他做了哪些动作?)
板书:拿、喝、抬、闭、吐
师:简述每个字的特点,“拿、抬”与我们的手有关;“喝、吐”与我们的嘴有关;“闭”与门相似,“才”进门就合起来了。汉字这么有趣,那么,我们再来认识三个,大家肯定喜欢。
(说明:通过先听,后读,再思考,大概了解儿歌内容,再从5个动词的形象记忆上引起兴趣,为下面学习“手、茶、杯”3个生字做以铺垫。)
4、 出示生字卡片:手、茶、杯、口、吐
(2) 教读生字,口头组词。
(3) 书空生字。
(4) 范写“口、手、杯”。(边写边说要点,“手”的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比较长;“杯”的第四笔是“点”。)(说明:在范写时只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地方,不要刻意要求学生不要怎样。比如:写“杯”时,就不能提示“不要把第四笔写成‘捺’。”
因为往往越是提醒的地方越是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5、 再认读生字。(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叫号读、游戏读。)(说明: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减少学生对学习生字的枯燥,加强记忆。)
6、 送生字宝宝回家。(在句子里圈出生字,同桌相互查看是否正确。)(说明: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动眼能力,发挥同桌之间的合作精神。)
7、 指导朗读儿歌。
8、 出示实物5个茶杯,请5个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朗读儿歌。(说明:通过演示游戏,消除学生学习的疲惫,再次激发他们的兴趣。)
9、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棒!不仅读得好,而且表演的也不错,那么,我们来集体背诵儿歌肯定没问题!
10、 师由板书引导背诵儿歌。
1、 描写“口、手、杯”3个生字。(师巡视辅导。)
2、 指名到黑板上写一写笔顺。(说明:第一,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笔画掌握多少;第二,通过少数学生上台演示,调动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审查自己是否会写。)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5个生字,会描写3个生字。不仅会读儿歌,而且还知道饭后漱口是我们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1、抄写“口、手、杯”三个生字各四遍。
2、回家当一回小小卫生宣传员,督促家庭成员养成饭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9漱口
拿
喝
抬
闭
吐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七
在中国,元旦是法定假日,会有1到2天的假期。但是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春节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元旦的庆祝方式。
一、在国内元旦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之一就是会放假,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位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二、跨年活动,比如各大卫视回举行跨年晚会,游乐场会有跨年倒数。还有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三、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美国的元旦怎么过。
元旦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美国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麽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或者“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
北美的印第安人,还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会”,一家入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谈笑风生。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再把破旧衣物付诸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虽然元旦并不是最热闹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举行极富地方色彩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花会,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庆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亚农村的一些俱乐部成员,每逢柑桔成熟季节,使用鲜花装饰自己的马车,在村里搞一些小型庆祝活动。时至今日,它已发展成十里长街布满鲜花的盛大庆典。五六十辆完全用鲜花、特别是用玫瑰花扎成的彩车徐徐而行,长达数英里,车上还有用鲜花做的各种模型。这不仅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拥街头,而且还吸引上百万的电视观众。
在费城,有长达10小时之久的化装游行。这种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定居于德拉瓦河沿岸的瑞典与英国移民的习俗。当年他们总是身着盛装在乡村举行新年庆祝游行。今日费城的化装游行固然比当年更有组织,但仍然保留着昔日的特色。参加游行的人们,有的装扮成小丑,有的化装成妇女(按照古***俗,这个游行不允许妇女参加),随着彩车,载歌载舞,人流如水,热闹非凡。每年参加的入数总在一两万左右。
此外还有不少州举行元旦足球赛。鲜花盛开的加利福尼亚州,有玫瑰杯足球赛;盛产棉花的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赛;甘蔗产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有糖杯足球赛;后来又新出现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城的鳄鱼杯赛,以及得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城的太阳杯赛等等。
各国怎么过元旦。
日本:人们在给亲友拜年时,会送一条有自己名字的围巾,给对方留作纪念。
朝鲜:元旦这天家家户户吃糯米加松子、枣泥、蜂蜜煮成的甜饭,象征新一年过得甜蜜、万事如意。某些地方元旦这天送“龙虾”,人们认为龙虾长须、弯腰像个老人,送给亲友做贺礼,象征长命百岁,益寿延年。
伊朗:元旦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准备好干柴,到了晚上,全家人把干柴点燃,并依次从火上跳过去,表示来年可免除疾病之害,给全家人带来幸福。
印度尼西亚:人人都穿上新衣服拜访亲友,以此忏悔前一年的过错,尤其是有什么对不起亲友的地方,请求原谅;而在印尼某些地区,过元旦时人们则相抱痛哭,感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
匈牙利:人们在元旦这一天,忌吃家禽和鱼类。亲友之间互赠小猪和扫烟囱工人瓷像,表示美好的祝福。
保加利亚:元旦前一天晚上十二点整,每家每户熄灯三分钟,亲属相互拥抱、接吻以示祝贺。灯亮后,大家坐下吃特制的新年蛋糕,谁吃到蛋糕里面的小钱币,就表示他在新的一年里将成为幸福的人。
阿根廷:在元旦这一天,全家人都赶到郊外“汇河”中进行“新年浴”,下水前,先把鲜花撒在水面上,之后全家人跳入水中,用花瓣擦揉全身,以便把旧年的晦气洗掉。
葡萄牙:人们以斗牛迎接新年。元旦前后是斗牛的高潮。
德国:在元旦这一天,将会看到妇女表演夺权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进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的权力。
英国:在苏格兰地区,元旦之日家家户户大门敞开,欢迎任何人来做客。而客人则要随身带块炭,投向主人的炉中,象征炉火久久地燃烧,家庭兴旺。
法国:在元旦之日须把余酒喝光,以示新年万事如意。如果还有存酒的话,新年会交厄运。
罗马尼亚:在元旦的前夜十二点整,男女青年走上街头,挨家挨户向主人祝贺新年,他们每到一家就唱曲欢歌,主人便请男女青年进屋喝酒。
西班牙:在元旦的前夜,全家人团聚,十二点钟,以教堂的钟声为号,争吃葡萄,每敲一下,必吃一颗葡萄,连吃十二颗,表示来年一帆风顺,大吉大利。
中国人口说课稿篇十八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议论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听读法、讨论法、欣赏感悟法进行教学。
听读法:听读可让学生理会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情感。
讨论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环节我将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感悟,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指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环节感受文章所体现的自信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7z。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将在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松花江》,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歌曲《松花江》是一首悲壮的歌曲,播放这首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爱国情怀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2、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在教本课前,我将播放一些历史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内容分析d。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提示学法,即“积极的说——默默地看——仔细的析——勇敢的写”。
第一个环节:积极的说。
对于以前学过的重要知识,学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样了,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检测机会。上课时,我马上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相关图片,然后虚心的问大家:“同学们,我很想知道鲁迅的相关知识,你们能够告诉我吗?”
第二个环节:默默地看。
感情的积蓄,润物无声,无声的看总是积聚感情的最好办法。因此让学生们默默地看,静静地积聚感情,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培养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图片时,我将适时地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为课堂营造一种气氛。
第三个环节:仔细的析。
如何帮助同学了解课文,分析议论文的主要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仔细的分析课文结构以及结构。
第四个环节:勇敢的写。
作为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子孙,在学过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础上,我将设计一个环节积极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想法写出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略(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