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建设的感悟(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风建设的感悟篇一
有这样一张照片,习近平总书记和母亲手牵手在公园里散步,儿子孝顺、母亲慈祥,流露出和寻常人家一样的温馨和睦。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去陕北插队时母亲曾寄给自己一个亲手缝制的针线包,上面绣了三个红色的字:娘的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小小的针线包,寄托着母亲深深的牵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有“家书抵万金”的深厚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当我们走出家门的时候,最为贵重的行囊便是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和自身展现出来的良好家风,能帮助我们更好融入社会大家庭,不轻易放弃、不曲意逢迎、不骄奢淫逸,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在遭遇困难与挑战时,“行囊”中有“不要放弃的鼓励”。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都会伴随着父母不停的鼓励,“自己站起来”是我们经历的人生第一道难关,这股初生的力量也伴随我们战胜人生中接踵而来的挑战。奔跑在风雨中的外卖小哥,即使跌倒,也不会忘记守时的约定;奋战在抗疫中的白衣战士,不分昼夜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行走在基层里的党员干部,放弃了个人的小家,为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爬山渡河。当身心疲惫的时候,打开肩上的“行囊”,里面有来自家人温暖的鼓励,再次起身、奔向远方。
在经历迷茫与诱惑时,“行囊”中有“为人正直的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我们都听过“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也听过“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良好的家教家风,让辨别是非、遵纪守法成为本能,是打破迷茫、抵抗诱惑的锐利武器。如果一名领导干部没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在小事小节上利用手中的权力图方便、走捷径,乐于与不法商人为伍、享受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势必会掉进贪腐的堕落深渊。面对迷茫和诱惑的时候,要及时打开“行囊”,想一想父母的教诲,守住心、管住手,做一名正直的领导干部。
在获得认同与成功时,“行囊”中有“戒骄戒躁的叮嘱”。小时候,不论是考了高分,还是拿了奖状,父母都会告诉我们不要骄傲、继续努力。长大以后,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同样需要做到的是戒骄戒躁,不能在一时的成绩中迷失了自我。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们获得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新冠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快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进入“十四五”,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我们去攻克,还有更大的胜利需要我们去争取。“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在过去的成绩中止步不前,要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继续前进。
家风建设的感悟篇二
【好家风吹的什么“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有着潜在无形的综合力量,是构成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和弘扬。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后,“家风”概念也被引入民法典,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赞同。其实,好的家风就是扎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家庭教育的职责所系。
好家风吹的是“爱国之风”,让子女从小立下报国之志。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幸福的小家。作为一个家庭,家长首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时刻怀着报国之志,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勇敢地站出来、冲上去,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以实际行动爱国,子女就会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刻苦学习、自立自强,从小立下报国之志。
好家风吹的是“敬业之风”,让子女从小筑牢奉献之基。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它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在本职岗位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敬业表现在对待工作的极端负责上,是一种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状态,是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职业道德要求。事实证明,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家长,是不可能教育出敬业的子女来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时刻为子女当好榜样,让子女在家长的感召下兢兢业业做事,从小筑牢奉献之基。
好家风吹的是“诚信之风”,让子女从小培植立身之本。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的是诚实劳动、坚守承诺、诚恳待人,是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人无信不立”,靠谎言欺诈,靠投机取巧,虽能得逞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没有诚信作支撑必将行而不远。轻诺则寡信。作为家长,要带头做到讲信用、守诺言,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为孩子树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良好形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觉在成长中不撒谎、讲信用,从小培植立身之本。
好家风吹的是“友善之风”,让子女从小涵养仁爱之心。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它强调的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友好、友爱,在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中,构建和睦相处、融洽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友善是建立在平等相待、以诚相交的基础上的团结互助的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善念和善举,不是软弱可欺,更不是没有原则的退缩、忍让和息事宁人。作为家长,要带头加强个人修养,以与人为善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让子女学会团结友爱、举止得体,自觉做一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从小涵养仁爱之心。
家风建设的感悟篇三
【奋斗征途需“守”好三“家”】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与国紧密结合、不可分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唯有秉持清正持家,方能施以仁政治国,坚守正道惠及天下。党员干部在肩负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使命而全心投入的奋斗之路上,需坚守好廉洁朴素的家风、相守好无私陪伴的家人、守持好不触及公的家事。通过“守”好三“家”,做到清白为官、廉洁从政,行稳漫漫奋斗征途,谱写党和人民事业的壮丽篇章。
需坚守好廉洁朴素的家风。“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好家风似如春风化雨,引导家族成员以家中长辈为榜样,传承家族精神接续奋斗。身为党员干部,需要重视坚守廉洁朴素家风,以身作则传承优良作风,实现优质家教家风代代相传,激励约束自身和家人发扬艰苦奋斗、清廉简朴的实干精神,共同担当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风清气正的家国氛围,共同激昂奔跑于实现共同理想的奋斗征途,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蒸蒸日上。
需相守好无私陪伴的家人。“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党员干部胸怀千秋伟业,持续昂扬奋斗,而不被生活琐碎磨平“棱角”,重要支撑在于家人默默付出。作为党员干部,需常怀感恩之心,以身作榜样传承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守好无私陪伴的家人。需坚守正道、身当奉公,将家人付出转化为助推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做到“倾己勤劳,以行德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只争朝夕的拼劲,书写好“十四五”时期的历史答卷,投入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以“万夫不当之勇”冲锋“第一线”,做大浪潮头的“排头兵”和“先锋军”。
需守持好不触及公的家事。“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若将家事与公务混为一谈,则会衍生为公权私用、中饱私囊,越过为政底线、纪律红线,终将受到党纪国法严惩。党员干部需端正态度,绝不能滥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需谨慎持家、不忘初心,做到家事与工作严格分离,践行“两袖清风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通过守持住自身家事,切实避免假公济私,做到权为民所用。需不辞辛苦、不辱使命,以汗水为丹青、以民心为妙笔,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绘出奋斗的大美画卷。
家风建设的感悟篇四
【传承好家风 厚植本色“三样”】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一门家风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行具有塑造和校正的作用,一国家风则深刻影响着民风的好与坏。作为党员干部,当以实际行动传承好家风,厚植本色“三样”,让“忠”“义”“孝”的家风致远,让德馨飘香。
传承好家风,厚植“忠”之本色。三国《兵要》一书中说到:“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守渊,人守忠,鱼离开了水将干渴而亡,人失去了忠诚之大德必至穷途。忠诚是党员干部信仰之根基、精神之动力,是遇岔路不走偏、遇风雨不动摇的那股子“坚劲”。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身份与职责,牢牢守住对党忠诚的这条生命线,传承红色家风,秉持革命先辈的气节与信仰,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能保持“立根原在破岩中”,做立得住枝节、经得住风吹、抗得了潮击的遒劲之树,将思想的自觉转化为行动的自觉,将坚定的信念转化为坚定的信心,在攻坚克难、知行合一中做“靠得住”“顶得上”“战得胜”的党员干部。
传承好家风,厚植“义”之本色。党员干部要交益友,也要尚友德。交友以义,这里的“义”不是指“哥俩好”式的江湖义气,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若只论私情不顾公心,只论亲疏不知曲直,只论功利不看良莠,就会被“不义之义”蒙蔽了心智,这样一来,失守的是底线,殃及的是党的事业。传承好家风,就是要知何为“义”以及如何“行义”。从“君子喻于义”和“行而宜之之谓义”中可知,所谓“义”,指的是“大义”,是心胸坦荡、心底无私,是共产党员“大的样子”,始终秉持为民之心和公正之道,人情之中有情理,决断之时有原则,能够正确把握好公与私之间的尺度。义与理不分家,明理才能正“义”,行义先知止,知道什么事应为,什么事不可为,才能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传承好家风,厚植“孝”之本色。《大学》中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意思是如果为政者能够尊敬老人,那么社会就会兴起仁孝的民风;为政者如能尊敬长者,人民也会随之尊长。由此可见,孝不仅是家风之本,也是民风之本。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孝”是子女感恩父母的本心、回报父母的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倘若不能尽孝于父母,又何谈尽忠于国家;不能回报于父母,又何谈回报于百姓?党员干部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个人成长亦是受教于父母,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要尽心尽力地尊老、敬老、爱老,发扬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让“孝”奏响家庭和谐美满的旋律,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奏鸣曲”。
家风建设的感悟篇五
【建好“家风”是成事兴业之举】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在全国发行。“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倘若家风不良,必将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家风不仅关乎个人品行,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建好家风受益无穷,应是我们常抓不懈的永恒课题。
激活文化因子,在以理导人中建好家风。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于各个时代,弘扬于社会各个层面,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范仲淹“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焦裕禄“焦门家风”等等。这些优秀家风文化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资源,在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融入到民族的血液里,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轨物范世的可贵镜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家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营造了廉洁从政、服务为民的良好社会大环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要努力激活这些家风文化因子,真正把家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清正、社风民风淳朴。
善讲家风故事,在以情感人中建好家风。家风故事是最好的营养剂。讲好家风故事,能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领新风尚。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朱子家训教育子孙“恒念物力维艰”,到周恩来“一片菜叶抹碗底”的简朴饮食,一个个家训故事、一句句家教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希望与嘱托,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小时候母亲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精忠报国”四个字,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是一生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因此,我们抓好家风建设,要善讲家风故事,将大道理讲成“小故事”,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要注重把家风故事讲出质量、讲出水平,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好的家风故事能涵品养心,能厚德明礼,总能让后辈在迷茫时坚定,在困顿时坚强,是我们干事创业、成事兴业的关键所在。
坚持细照笃行,在以境育人中建好家风。“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要想良好家风春风化雨、温润人心,关键还是身体力行,不仅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言传,更要注重立足眼前当下的身教。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出现时,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围追堵截,而是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帮助家庭成员明辨是非善恶,明确道德责任,纠正偏差行为。要自觉追求健康情趣,努力在家庭中营造向善向好的氛围,在自身的心口如一、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中做好样子、树好标杆,给后辈留下管根本管长远的立身做人、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健康的家庭生活,可以涵养性情、滋养身心,有力于党员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在家风建设上做出表率、当好“主角”,牢记与其“磨破嘴皮子”不如“做出好样子”的道理,正心修身、律己持家,将全部心血和汗水倾注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步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