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记录片《百年大计》 扶贫纪录片感想(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扶贫记录片《百年大计》 扶贫纪录片感想篇一
一顾茅庐:坐足“冷板凳”,吹响“出征号”。
9时出发,驻村工作队的汽车在蜿蜒复杂的山路上颠簸前行,看着窗外陌生的风景,我的心里不禁打了退堂鼓。说来惭愧,虽然我是地道的土家族妹子,但自幼在城里长大,对于基层一线工作却是一头雾水。也许看出了我的不安,一路上,驻村队长耐心的向我介绍走访对象的基本情况,经过一系列的坐车、涉水、徒步,到达贫困户李叔家已是10时许。
刚下车,便看见一位约摸70岁的男性倚坐在门前,想必那就是李叔了。我紧张的做了自我介绍,正打算宣讲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扶贫政策,只见李叔抬头瞥了我一眼,“哦”了一声,便低头继续剥竹笋,我一时语塞,面露难色,不知如何是好。
回去路上,驻村队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道:“小杨,你别气馁,万事开头难,和村里人打交道要注意方式方法,更要‘用心用情’。扶贫工作不好干,需要我们沉下心,躬下身,弯下腰,只有动了脑筋,走了心思,了解他们所思所盼,才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我若有所思的点头,既然来到基层,就要做一名有所作为的基层工作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实干为舟,以奋斗作桨。责任是天职,担当是本分,扶贫之路任重道远,我要做的还有很多。
再顾茅庐:搭建“连心桥”,打好“主动仗”。
驻村以来,我开始分门别类的整理扶贫政策,通过对贫困户家庭成员信息、生产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方面深入了解,也对“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有了更深的认识的。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我决定再次前往李叔家。
由于不熟悉路况,村里给我安排了一个组长带路。刚进屋便看见李叔正提桶给猪喂食,我赶忙过去搭把手,李叔扭过头,眼里闪过一丝惊讶。
“李叔,生猪日常管护很重要,我在你的手机上下载一份生猪养护指南,你点击这个标识就能语音播报,养殖5头以上还有产业补助呢。”于是我向他讲解了资产收益扶贫、技术指导等方面政策。
“你最近身体好不好喃?”接着又讲解了“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大额医疗报销办理条件和流程,基本养老保险金领取情况也一一告知......同时也将知识盲区记录在笔记本上,今时多“烧脑”,他日才能少“挠脑”。
离开李叔家已是傍晚。这短短几小时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同群众沟通的技巧,也意识到自己在基层工作中的不足。“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扶贫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强”心,才能栽下“摇钱树”。一个人的物质贫困可能只是一时,但精神贫困可能伴随一生。
三顾茅庐:多杀“回马枪”,收获“好战果”“
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便下起瓢泼大雨。凭借着印象和问路,我独自一人前往李叔家。见我到来,李叔连忙放下手里的柴火,站起身拉来一根板凳招呼我坐下。
“小杨,吃晌午了没?我给你下碗面条。”
“不了李叔,我刚从村委会出来,想过来找你唠唠嗑,顺道看看房屋维修情况。”
最近正值雷雨季节,李叔所住的位置毗邻山体,海拔较低,是灾害性事件重点排查户。前不久由于后山出现轻微滑坡现象,房屋的后墙堆积了泥土,经乡、村两级及时清理,也做好了防渗防漏措施。
“感谢党和国家,真的谢谢你们。现在住起来安心多了,今年俺养了5头猪2头牛,不愁吃不愁吃的,孙娃娃教育也不愁,还给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政府帮一把,个人也要蹬一脚,脱贫摘帽俺很有信心!”
看着李叔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深感受到他渴望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强大愿望,也让我对未来的帮扶工作充满信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想扶真贫,真扶贫,就要走出机关堂,迈进百姓家,多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古通今,不忘初心,基层“小白”,才疏学浅。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共勉。
教育扶贫记录片《百年大计》 扶贫纪录片感想篇二
洋芋是的四川凉山人民主食之一,烹调简单、营养丰富、种植容易,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70年前,大山深处、一穷二白的凉山实现了“一步跨千年”。如今,530余万凉山人民,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众志成城“迈步奔小康”。扶贫干部们就像洋芋一样,扎根凉山、奉献凉山,成为凉山人民最爱的“洋芋”。
他们“可甜可咸”,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洋芋是彝族餐桌上必备的主食,水煮入口回甜,油炸咸香可口,老少皆宜,是彝胞最爱的美食。扶贫干部整日穿梭在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宣传政治、嘘寒问暖、对症帮扶,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制定的帮扶计划详实可行,件件困难解决在群众身边,事事顺在群众的心坎上,是帮助彝胞奔康致富的“心头好”。面对群众,他们是“可甜”的“吾俄依也”(兄弟姐妹),与大家同吃同住,驻村帮扶成为当地“土著民”;面对困难,他们是“可咸”的战士,迎难而上、不惧艰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让坎坷变坦途、让风电屹立高山之巅,让百姓迁居新房。
他们“可主可辅”,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洋芋营养丰富,被称为“地下面包”,既可当主食、也可做配菜,是“十全十美的食品”。几年来,凉山选派2072名“最能打”的第一书记、省选派3500余名“精兵强将”组建帮扶队,投身脱贫攻坚,在主战场上他们是冲锋陷阵的中坚力量,各个都是解决问题、发展经济的“一把好手”,积极化解着住房、道路、产业等看得见的贫困。同时,扶贫干部们“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三扶”脱贫论,在确保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坚持扶志扶智治愚谋得远,重点解决思想感念、文化教育等诸多交织叠加问题,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他们“可煮可烤”,千磨万击还坚劲。洋芋烹饪方法很多,凉山人民最爱的是煮和烤,或软糯起沙、或干香甜美,任何一种烹饪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凉山州是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四川脱贫攻坚“贫中之贫、难中之难”。无数扶贫干部奔赴凉山,在急难险重的一线锻炼,面对苦与乐,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得与失,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默默坚守在攻坚最前沿,在实现小我中成就大我。
他们是扶贫路上的“洋芋们”,默默坚守、任劳任怨;他们是凉山人民最爱的“洋芋们”,朴实无华、初心炙热,用自己的青春、汗水,谱写着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的诗篇。
教育扶贫记录片《百年大计》 扶贫纪录片感想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收官阶段,广大扶贫干部要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夯实民生基础,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稳定衔接。要求充分用好、用活科技力量,不仅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更要科学巧干、创新实干,要为教育扶贫提供创新引擎,为文化扶贫架起科技平台,为产业扶贫增添科创羽翼,让科技推动脱贫,让创新助力攻坚,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为教育扶贫提供创新引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不仅能够切断贫困代际传播,更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脱贫信心。要为教育扶贫提供科技引擎,引入线上教学模式,拓展移动教学平台,培育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要持续重视义务教育,逐步加大多媒体课程比例,提高科学实验室的使用率,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体悟科技魅力,引导他们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要多方面创新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开展乡村实用技术培训,传授种养殖技术。同时,根据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有序组织贫困群众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手握技能,搭上乡村发展的“科技快车”。
为文化扶贫架起科技平台。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文化事业,才能普遍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才能转变坐等靠的思想观念,才能最大限度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文化脱贫不是纸上谈兵,在完善基础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更要架起科技平台,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扶贫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要借助科技平台全力推介地区特色文化,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和传统工艺,主动邀请团队拍摄专题纪录片和视频学习资料,帮助困难群众传承宣传奋斗精神,鼓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为产业扶贫增添科创羽翼。扶贫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持续注入科技动力,改善基础条件,扩宽销售渠道,让扶贫产业“建得起来、干得下去”。要改善基础条件,用科技手段解决资源匮乏、气候恶劣等问题,主动引入现代农业科技设备,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命运,用科技手段打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要齐心向前,创新方式解决产业发展、产品滞销等难题,要巧借直播带货东风,帮助扶贫商品全面对接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助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