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马俑说课稿(汇总21篇)
我们需要一种更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难题。文字清晰明了,用词准确简洁,是一篇完美总结的要求。总结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提升的方向;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一
《秦兵马俑》是一篇介绍兵马俑的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听了陆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浅谈几点收获:
1、在教学思想上,陆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本节课的教学,危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以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2、有效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扩大信息量。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白板、视频等让学生浏览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了解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和精巧的工艺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信息,让学生在大量的图、文资料中全面感知兵马俑的个性鲜明。
3、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喜好不同,选择不同的兵马俑来进行朗读和体会,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自主选择,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气氛。
4、自主读议之后,让学生看图片猜猜是哪种类型的兵马俑并联系课文说说其理由,训练学生学会抓住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的词语了解、表现兵马俑的特点。
在对第九自然段的教学,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并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说写一句或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这是一节有张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课堂上书声琅琅、精彩叠出。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闻之让人动情;那各抒己见的情景,看之叫人欣喜;那富有见地的感悟,听之令人信服。特别是陆老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评价和教学机智很值得学习。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二
我目前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的新老师,今天有幸听了金老师主讲的《秦兵马俑》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予以指正。
接下来说说让个人眼前一亮的几个“闪耀点”:
金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金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教学中,金老师通过读文本,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资料信息填写信息表;“小导游”的实践训练环节很是出彩。
此外还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金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这次的听课活动为我接下来的中段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三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的《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兵马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艺术地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根据新课标中对高年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剖析及学生的知识构造特色,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从数字体会兵马俑的宏大,通过表演、想象来体会它的个性鲜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聪慧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教材特色,我采用下列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会情绪、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品读促悟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完成朗读目的。
课件:兵马俑视频、图片及资料。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弄清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安排了三大环节:
(一)复习回忆,再次感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兵马俑视频,借助音乐和画面将学生带到西安,带到秦俑坑前。(板书课题)。
1、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对秦兵马俑的感受。
2、复习词语:举世无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绝无仅有。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秦兵马俑形象特色的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细心品读,小组交流讨论。
2、抓住关键词“规模宏大”,引导学生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与数字,重复朗读,并用课件出示图片。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如从一个篮球场联想到五十个篮球场的面积之大,从学校学生的人数来体会八千人的数量之多。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3、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是本课精读的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自由品读,分角色朗读,交换感受。
(1)从“身材魁梧、体态匀称、整装待发”等词来体会人物特点。
(2)理解“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目光炯炯”等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来一场秦兵马俑模特大赛,摆出各种姿势,引导其他同学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并加深对“个性鲜明”的感悟。
(4)播放课件,对照图片体会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一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并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1)抓住“惟妙惟肖”,要求学生找出与之相吻合的句子,并交流讨论。如“有的……有的……有的……”。
(2)抓住“绝无仅有”,要求学生找出近义词,并读一读相对应的句子,领悟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生配乐读课文,并讨论:秦兵马俑不仅……而且……、在我国是享誉世界的……、在古今中外的雕刻史上是……。
2、你想对秦代的劳动人民说什么?
设立这两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总结拓展。
秦兵马俑气势恢弘,形态逼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此骄傲自豪。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了解、发现。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规模宏大。
举世无双类型众多绝无仅有。
个性鲜明。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五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次,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课文学完了,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师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六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位的一篇说明文。同《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同属第四单位。课文生动地刻画了秦戎马俑的范围弘大、范例浩繁、本性光显的特点。基于课文的特点,凭据《语文课程尺度》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编满意图及本班学生学情,我订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的:
1、能通过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戎马俑的样子容貌形状与魄力。
2、明白并领会戎马俑“范围弘大,范例浩繁、本性光显”的特点。
3、感觉故国久长辉煌光耀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伶俐,引发民族自大感。
教学重点: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狼共舞方显英雄本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尤为重要,借鉴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模式,我把感受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1、直观演示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兵马俑的特点和有效进行学生、文本、教师对话提供了平台。
2、启发式教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1、读中感悟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学生理解兵马俑的特点时,我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
2、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有创造性地理解与体会兵马俑个性鲜明的特点,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体验。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1、简介背景,导入课内。
课始,我以旅游作为话题,由学生熟悉的话题过渡到兵马俑,(教师板书课题),通过对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抓住过渡,感悟重点。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了课文后,我让学生说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这样的环节设计,教师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3、学习“规模宏大”部分。
在感受兵马俑规模宏大时,我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只向学生提出了读好句子的要求,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4、学习“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
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感兴趣了一种类型来,并出示具体的兵马俑图片进行指导朗读。这样尊重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地位。
在感受兵马俑“个性鲜明”特点时,我利用省略号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练习的愿望,体现了课程标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的理念。
5、学习首尾,体验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首位段落和观看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领略了秦始皇“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形成了敢于张扬个性的人生观。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体现了窦桂梅老师“主题教学”的理念。
6、课外拓展。
语文教学应注意讲堂的延伸与拓展,表现生存到处有语文,造就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愿望和风俗。为此,我计划了两个有选择性的拓展训练。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语言笔墨的根本训练和学生的阅读感悟相联合,注意了学生读写根本技能与语文实践本领相融合,注意了语文学科的东西性与人文性雷同一。接纳主题教学的模式,造就了学生“敢为天下先”的本性品格。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七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运用了极其丰富的语言与表达方法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特点,语言规范,文字简约现代,文章框架清晰,符合基础教育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篇课文的编写意图,一是了解秦兵马俑的神态、气势,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是体会作者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积累词语。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自主阅读、预习、搜集简单的材料。
本课教学,我竭力渗透一下课程理念:一是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学,二是把读书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三是把写带进课堂,四是注重阅读能力培养与写法的指导。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首先,利用课前游戏竞猜:牵引学生有意注意,回到“世界遗产”这一单元主题上来,为教学的导入做准备。
其次,设计一下环节:
一、释题解“俑”,走近“秦兵马俑”。
通过谈话引出“秦兵马俑”,写“俑”解“俑”、板书课题、简介“秦兵马俑”,并由“资料”揭题:为什么秦兵马俑会在世界上享有这么高的声誉,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它的神奇与伟大,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秦兵马俑的神奇与伟大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检查“预习”,感知“秦兵马俑”。
从检查生字词、多音字到预习课文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这是我在平时布置预习时一直要求学生在努力做到的,也是训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尝试。加上本文的脉络清晰,我意图一方面从抓过渡段,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板书相关内容,为后面的品读课文铺路架桥;另一方面,抓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体会“世界遗产”的地位与首尾呼应的关系,体会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读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重点品读,感悟“秦兵马俑”。
为了体现自主阅读的课堂,在重点品读环节,我把自主的权力教给学生,让他们选秦兵马俑三大特点中自己感兴趣的特点来读,边读边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分别聚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自主阅读、交流感悟,适时点播说明方法。如:
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通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通过朗读自己喜欢的兵马俑的词句,感悟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利用文中的词语评说兵马俑,是阅读与积累相得益彰。
通过默读、快速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元朗读引导学生提四字词语的细致描写+想象写法的妙用,以及排比、拟人等方法的运用。
通过众多类型的兵马俑的图片的观看,帮助学生形成感官印象,在感受作者写法的基础上,借省略号的想象发挥,进行小练笔,仿写“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兵马俑”,然后在秀一秀自己的想象与创作,使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有机结合。
四、积累运用,拓展“世界遗产”。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上项学习活动:
1.抄一抄、记一记: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搜一搜,找一找: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多少?
3.剪一剪,贴一贴:做一份关于“世界遗产”的剪贴报。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在搜集“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再动手操作的体验中延伸体会、培养情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灿烂文化。
从教学效果上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阅读学习任务,感悟秦兵马俑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也能进行相关的仿写。毕竟,一节课的容量较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吃夹生饭的感觉。为了到官庄(本县一所山区小学)送教能取得好的效果,课后,我马上做了一点调整: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使课件更明确,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我表达积累的要求稍稍降低。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更适合于山区孩子的能力水平与知识经验。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八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兵马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艺术地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根据新课标中对高年级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剖析及学生的知识构造特色,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从数字体会兵马俑的宏大,通过表演、想象来体会它的个性鲜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聪慧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从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感受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教材特色,我采用下列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会情绪、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3、品读促悟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完成朗读目的。
课件:兵马俑视频、图片及资料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弄清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我主要安排了三大环节:
(一)复习回忆,再次感知
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观看兵马俑视频,借助音乐和画面将学生带到西安,带到秦俑坑前。(板书课题)
1、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对秦兵马俑的感受。
2、复习词语:举世无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绝无仅有。
(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能概括秦兵马俑形象特色的句子:“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细心品读,小组交流讨论。
2、抓住关键词“规模宏大”,引导学生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与数字,重复朗读,并用课件出示图片。在讲解时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如从一个篮球场联想到五十个篮球场的面积之大,从学校学生的人数来体会八千人的数量之多。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3、第四至第十自然段是本课精读的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自由品读,分角色朗读,交换感受。
(1)从“身材魁梧、体态匀称、整装待发”等词来体会人物特点。
(2)理解“颔首低眉、若有所思、目光炯炯”等词语的意思。
(3)让学生来一场秦兵马俑模特大赛,摆出各种姿势,引导其他同学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以达到语言、形象同步积累的目的,并加深对“个性鲜明”的感悟。
(4)播放课件,对照图片体会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这一自然段总结了全文,并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1)抓住“惟妙惟肖”,要求学生找出与之相吻合的句子,并交流讨论。如“有的……有的……有的……”。
(2)抓住“绝无仅有”,要求学生找出近义词,并读一读相对应的句子,领悟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师生配乐读课文,并讨论:秦兵马俑不仅……而且……、在我国是享誉世界的……、在古今中外的雕刻史上是……。
2、你想对秦代的劳动人民说什么?
设立这两项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总结拓展
秦兵马俑气势恢弘,形态逼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此骄傲自豪。其实,中华民族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了解、发现。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恰当的运用板书,不仅能加强内容的直观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本课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3、秦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九
我今天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秦兵马俑》。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利用第十二册语文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如今电子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其音、影、画的全方位的展现,一下子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电子教材的这一优点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因而,本次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图片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此时,我再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视频录像,再次向学生展示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让他们领略其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再一次以有声有色的画面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并且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利用电子教材所提供的资源,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最后,我再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觉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准备::彩笔、钢笔、剪刀、胶水。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1、课件欣赏秦俑兵阵图片,整体感知兵阵庞大的壮观气势。
图1—概况:秦始皇陵兵马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图2—一号坑:有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排成方阵。
图3—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
图4—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
2、课件欣赏,观察分析陶俑、陶马、陶车的结构及其形态特点,为俑阵的细节设计做准备。
图5—神态各异的陶俑:将军俑、军吏俑、跪射俑、骑士俑、跪坐俑、立射俑、军士俑等,它们有的呈站姿,有的呈跪姿,还有骑射、驾车等不同姿态。
图6—陶马、套车赏析。
1、在两张硬纸板上用线条分别绘制兵马俑的正面和背面,用剪刀将兵马俑的轮廓剪下来,将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空白纸作为支撑。
2、与小组同学共同制作一个简单的兵马俑阵。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一
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陵兵马俑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家好,我是李导,今天带大家去浏览兵马俑吧。
在我身后是一个拱形大厅,这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胜古迹。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名胜古迹?它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我国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下河村附近。现已发掘三个俑坑。我们来到的就是其中最大的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大家可以把这些照下来。哦,你独自来的,我来帮你拍张有兵马俑作背景的照片吧。来。一、二、三茄子!
咱们来参观一下秦始皇陵吧。请大人带好你们的孩子。同时,也请你们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往里走,看这就是秦始皇陵,它是模仿秦始皇以前住过的宫殿建成的。秦始皇陵园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整个陵园用两道围墙围成的,呈“回”字形。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我们来到的是地宫大约的位置。因为地宫埋藏的很深,又加上里面有弓弩机关,所以我们不能去参观。不过,据《史记》记载,地宫的天花板上描绘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还有人造大地,大地上有着山峰、花草和河流。河水是用水银做的,闪闪发光,异常美丽。
大家,这次的旅游结束了。你们一定很开心对不对?大家都玩得这么开心,希望你们能够记得我。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二
大家好,我是李导,今天带大家去浏览兵马俑吧。
在我身后是一个拱形大厅,这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胜古迹。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名胜古迹?它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我国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下河村附近。现已发掘三个俑坑。我们来到的就是其中最大的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大家可以把这些照下来。哦,你独自来的,我来帮你拍张有兵马俑作背景的照片吧。来。一、二、三茄子!
咱们来参观一下秦始皇陵吧。请大人带好你们的孩子。同时,也请你们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往里走,看这就是秦始皇陵,它是模仿秦始皇以前住过的宫殿建成的。秦始皇陵园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整个陵园用两道围墙围成的,呈“回”字形。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我们来到的是地宫大约的位置。因为地宫埋藏的很深,又加上里面有弓弩机关,所以我们不能去参观。不过,据《史记》记载,地宫的天花板上描绘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还有人造大地,大地上有着山峰、花草和河流。河水是用水银做的,闪闪发光,异常美丽。
大家,这次的旅游结束了。你们一定很开心对不对?大家都玩得这么开心,希望你们能够记得我。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一名优秀导游。很荣幸,今天能带领大家一起去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游玩。那么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组成。今已建成博物馆。兵马俑排列成阵,气势壮观。兵马俑分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陶马等。馆内还展出了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一号坑。一号坑在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东西有230米长,南北有62米宽,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呢!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6000多个呢!
看!这就是将军俑。它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上披着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看它那若有所思样子,好像在考虑如何打退匈奴大军呢!
那个兵马俑名叫武士俑。它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上还穿着前端向上翘的战靴,手里还拿着兵器,瞧他那神气的样子,准能把敌人吓的屁滚尿流!
看这个身披铠甲骑在马上的青年,就是骑兵俑,他手持弓箭好像在等将军一声令下,就去与匈奴大军作殊死拼博!
这个兵马俑是陶马,它的大小跟真马差不多,个个形体健壮,肌肉丰满。看它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拜拜!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惟妙惟肖”、“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等词语。
2、体会用想象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3、默读课文,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他的“惟妙惟肖”。
教学重点、难点:
1、继续加强默读课文的训练。
教学过程:
(2)板书: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3)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兵马俑,为什么?
(2)自读第2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四
《秦兵马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文章描绘的情境,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8个生字,积累运用诸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等词语;了解秦兵马俑,想象兵马俑神态,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领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描写。和本单元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本课课文较长,但理路清淅,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段,帮助学生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前后推导,整体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
基于以上理念和年段目标,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朗读课文,回顾说明的方法,学习写实加想象的写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教学方法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文章的结构,在思中感悟兵马俑的特点,在说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写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法方面,主要采用重点突破法,以过渡段为切入点,展开学习;我还采取多层次阅读法,引导学生尽情的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学法方面,主要运用读写结合法,使学生的读、思、说、写有机结合。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课前播放介绍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一视频作为铺垫,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课题。板书:秦兵马俑,并指导“秦”的写法,揭示“俑”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字词学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石,阅读教学若是不基于字词理解之上,则是舍本逐末、空中楼阁。我安排了检查生字的环节,本着短、平、快的指导思想,以最简便的方法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清阅读障碍,完成识字任务。
初读之后,全班正音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然后再读课文,探索感知。
(三)、默读课文,探索感知。
默读时,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
(1)作者用哪一句话点明了兵马俑的特点?它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清楚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3)作者笔下的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部分为什么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孩子清楚任务目标,就会主动地探究,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把老师解放了。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触摸感受文本,探索语言文字,激起个性化独特感悟,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尝试着进入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情感世界。
师生交流与文本对话后的心得,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的正确通顺。
师生交流:
问题一:赏析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题二:重温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三:作者看到的是泥土做成的冷冰冰的陶俑,正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之情促使了想象产生,使兵马俑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想象,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赋予了兵马俑生命,使他们活了起来。下面,清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再次走近兵马俑,去感受那轻微的呼吸声,……(由教师范读“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珍贵的艺术珍品”部分。)。
(四)、回顾文本,整体把握。
总结课文,一般都是由老师完成。我反其道而行,设计了三个环节:
1、回顾重点句。
师:同学们,现在让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兵马俑,你会引用哪一句?
教师规范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都是提取中心的首选。
2、回顾重点词语。
师:你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话,你会用哪一个词?
学生梳理词语,教师整理成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
3、回顾课文的写作顺序。
师:同学们,作者的词汇是多么丰富呀!你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这段话吗?
作者先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是()的珍贵历史文物。再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它()。文中过渡句写到:兵马俑不仅(),而且()()。作者紧接着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兵马俑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在文章最后,作者再次赞叹道: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的。
以这种方式进行课内知识回顾,旨在训练学生的总结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发展学生积累语言和摄取信息的能力;系统回顾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落实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学生除了学知识,还应该掌握表达内容的方法、驾驭语言的技巧。濮阳有著名的戚城文化遗产,我抓住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在本课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对濮阳的孩子来说,一是戚城不陌生,二是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他们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容易调动内驱力,也就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分两块内容:第一部分提取兵说明马俑特点的关键词: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第二部分板书写作方法:写实加想象。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五
今年暑假我去西安参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
下了飞机,再坐汽车,来到西安市临潼县东5公里的下河村,那儿便是游人如织的秦陵兵马俑所在地了。
染了一头黄发的导游小姐介绍: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园的一部分,在秦始皇陵以东约1.5公里,是秦陵地下王国的一支军队,即“冥军”。听了导游的介绍,我心想:秦始皇在坟墓旁造一支军队来保护自己,在今天看来是多么荒唐的事啊!兵马俑分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一号坑最大,有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000多件,排成方阵。二号坑有1000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队形。三号坑最小,只有60多件兵马俑。别看三号坑小,他却是指挥官所处的位置。
秦陵兵马俑的雄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坑里的那些人马和战车都是仿真陶制而成,兵俑身高有1.8米,身材魁梧高大,而且面目各异,神态威严。有的在举剑准备迎战,;有的背着箭筒,正在拉弓射箭;还有的怒眉紧皱,抽刀出鞘,加之那些战马或奔腾,或嘶鸣的样子,场面壮观,声势浩大,涌动着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读过《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秦始皇的军队确实十分强,灭六国统一中国,威震八方。但是,秦始皇也是一个暴君,秦二世胡骇也一样,他们残酷压迫人民,草菅人命,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拥有强大军队的秦王朝最终被项羽、刘邦统帅的军队消灭了。这真是历史上的悲剧啊!
我眼前的兵马俑,仿佛也在诉说这一历史。秦始皇的陵墓是强迫70多万人用了36年建造而成的,其间累死、病死、被处罚而死者不计其数。在陵墓建成后秦始皇入葬后,为了防止泄密,秦二世下令将所有在墓内从事修造的能工巧匠都封埋在地宫之中,活活闷死。看来,秦陵兵马俑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揭露的是秦王朝的残暴和腐朽。
站在秦陵兵马俑前,我不由地想到了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他是真正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繁荣富强,他是伟大的领袖,可他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要去为自己修造什么陵园,他临终前要求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将遗体供医学研究,然后火化把骨灰洒入大海,他是多么值得我们后人去爱戴啊!通过此次参观,我更加怀念邓爷爷,我将永远铭记着他那值得纪念的一生。
——苏教版第七册习作六。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六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一名优秀导游。很荣幸,今天能带领大家一起去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游玩。那么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组成。今已建成博物馆。兵马俑排列成阵,气势壮观。兵马俑分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陶马等。馆内还展出了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一号坑。一号坑在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东西有230米长,南北有62米宽,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呢!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6000多个呢!
看!这就是将军俑。它身材魁梧,头戴鹤冠,身上披着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看它那若有所思样子,好像在考虑如何打退匈奴大军呢!
那个兵马俑名叫武士俑。它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上还穿着前端向上翘的战靴,手里还拿着兵器,瞧他那神气的样子,准能把敌人吓的屁滚尿流!
看这个身披铠甲骑在马上的青年,就是骑兵俑,他手持弓箭好像在等将军一声令下,就去与匈奴大军作殊死拼博!
这个兵马俑是陶马,它的大小跟真马差不多,个个形体健壮,肌肉丰满。看它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与信任。拜拜!
大家好,我是李导,今天带大家去浏览兵马俑吧。
在我身后是一个拱形大厅,这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胜古迹。你们猜猜它是什么名胜古迹?它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我国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下河村附近。现已发掘三个俑坑。我们来到的就是其中最大的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大家可以把这些照下来。哦,你独自来的,我来帮你拍张有兵马俑作背景的照片吧。来。一、二、三茄子!
咱们来参观一下秦始皇陵吧。请大人带好你们的孩子。同时,也请你们管好自己的手,不要乱扔垃圾。我们往里走,看这就是秦始皇陵,它是模仿秦始皇以前住过的宫殿建成的。秦始皇陵园呈南北长,东西宽的长方形。整个陵园用两道围墙围成的,呈“回”字形。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我们来到的是地宫大约的位置。因为地宫埋藏的很深,又加上里面有弓弩机关,所以我们不能去参观。不过,据《史记》记载,地宫的天花板上描绘着太阳、月亮和星辰,还有人造大地,大地上有着山峰、花草和河流。河水是用水银做的,闪闪发光,异常美丽。
大家,这次的旅游结束了。你们一定很开心对不对?大家都玩得这么开心,希望你们能够记得我。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七
掌握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能用语言进行品评鉴赏。
【难点】。
学生对秦陵兵马俑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文化的艺术感受理解程度。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展示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铅笔、素描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激发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上课时给制作的陶俑上色,并提醒收拾卫生。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八
《秦陵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篇文章结构十分清晰,文字精练准确,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积累语言的很好的教材。在教学中,我注重透过文本,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研读第二节,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列数字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通过品读4~7节,体味作者抓住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品读第8节,体味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加上联想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是艺术珍品,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运用文中学到的词句,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课文中较为简单概括的第7节写具体。
〖教学片段一。
板书:
(指名交流)。
生:我眼前出现了一支威武雄壮的军队。
生:我眼前出现了许多极为精美的兵马俑。
生:我眼前出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
(齐读课题)。
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这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观看一段有关介绍秦陵兵马俑的影音录像。)。
(出示要求)。
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秦陵兵马俑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你会怎样来评价兵马俑?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地说说。
(指名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过渡:是啊!那一行行,一列列整齐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就让我们靠得更近些,近距离地去欣赏它们。
请同学来读第4第5小节。
(指名读课文后,出示将军俑和武士俑的图片)。
(学生交流)。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看。
(学生对照图片以及文中有关陶俑外貌、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进行交流。)。
师总结:课文在描述两种俑时,抓住了那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
学生交流,师出示板书:
外貌动作神态。
师:是不是这样呢?
(媒体:外貌、动作、神态分别用不同颜色出示)。
师:让我们读一读课文,体会一下这种写作方法。
(引读不同颜色的句子)。
师:你喜欢哪个陶俑?为什么?
(师点拨特点:将军俑威风凛凛、神态自若;武士俑英勇无畏、威武凝重。)。
你来读读看,读出它的特点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师:喜欢将军俑(或武士俑)的一起读。
师过渡: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
(出示语句)。
引读排比句。
师:同学们,70000多尊兵马俑就有70000多种神态啊,作者还根据不同的神态,自己进行了想象。
板书:
想象。
(出示相应的图片)。
再引读: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兵马俑。
(出示四种兵马俑图片)老师这里有几种兵马俑的图片,他们分别是:骑兵俑、车兵俑、马俑。我们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4~7小节。
师:由于文章篇幅限制,作者没有对这四种兵马俑作非常详尽的描述,有的写了外貌、动作,没有写神态和想象,有的写了动作,没有写神态,有的则写了外貌、想象,没有写动作、神态,现在老师就要请大家来当一回小作者。
出示说话训练要求:
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陶俑,仔细观察,模仿课文第4、5节的写作方法把这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写具体。对于神态的描写,可以选用第8节的内容,也可以自己创作。
学生小组练习,再集体交流说话。
1、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课的开始,我就运用一段影音录象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谈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媒体出示两个陶俑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读读4、5两节,根据这两小节的内容来区分两张图片上的陶俑各是什么俑?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理解4、5小节的写作方法。在理清了写作方法之后,进行反复地、各种手段的朗读,先根据媒体出示引读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陶俑,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
3、在学习课文第8节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据说在这么多兵马俑当中竟找不出两个神态完全一样的陶俑,不信,请看课文第8节。”以此来引出第8节的内容,然后通过引读排比句,再次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对于兵马俑的描写,神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神态上能充分体现个性鲜明这一特点,而神态的描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正好课文的第8节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向我们罗列了好几种兵马俑的不同神态,所以提前学习第8节,可以为下面的写段训练做铺垫,打基础,更有利地突破学生写作的难点。
4、因为有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积累,在读写结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对4~7小节中的某个陶俑进行模仿、补白训练,使学生对语言的积累由输入到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第8节中的有关语句,为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搭了台阶,使他们不至于无话可说。其实,学生在选用句子时,必须根据图意选择相应的句子来描写,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同时考虑到不要禁锢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思维,所以,也允许他们自由创作。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对4~7小节的内容作一定分析,或是请学生分别就某个陶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练习说话,再连起来说,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5、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此一理念也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比较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迁移。特别是着意让学生通过对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个特点的理解和感悟,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再深层地去读,进一步领悟到兵马俑是古代劳动人民或者说是能工巧匠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学外国元首说说参观感言时,学生发言不够踊跃,或许此时插入一段录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取得更好的效果。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觉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能通过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重点:对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的了解和表达。
教学难点: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教学准备::彩笔、钢笔、剪刀、胶水。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二、观察分析,丰富表象。
1、课件欣赏秦俑兵阵图片,整体感知兵阵庞大的壮观气势。
图1—概况:秦始皇陵兵马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图2—一号坑:有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排成方阵。
图3—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
图4—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
2、课件欣赏,观察分析陶俑、陶马、陶车的结构及其形态特点,为俑阵的细节设计做准备。
图5—神态各异的陶俑:将军俑、军吏俑、跪射俑、骑士俑、跪坐俑、立射俑、军士俑等,它们有的呈站姿,有的呈跪姿,还有骑射、驾车等不同姿态。
图6—陶马、套车赏析。
三、小组创作。
1、在两张硬纸板上用线条分别绘制兵马俑的正面和背面,用剪刀将兵马俑的轮廓剪下来,将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空白纸作为支撑。
2、与小组同学共同制作一个简单的兵马俑阵。
四、展示评价。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二十
《秦陵兵马俑》一课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陵兵马俑。虽然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是,它毕竟离学生遥远,怎样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潜心阅读呢?怎样在一教时内抓住重点,有效完成课文的阅读呢?我寻找引入点。我发现,世界几大奇迹,学生都不熟悉。而秦始皇,学生有的知道。于是,我从出示秦始皇画像,引入简介秦始皇开始了课文的教学。
然后,我设计了过渡语:今天我们就要随着作者的笔墨走进那千年传奇。突出“千年传奇”的音量。学生似乎一下子有了兴趣。因为班中几乎没有学生亲身游览过秦陵兵马俑,因此秦陵兵马俑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遥远。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精心剪接了关于秦陵兵马俑的媒体,配上激昂、震撼的鼓点,声情并茂的画外音。采用这样一种导入方法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用一句话简要说说秦陵兵马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于预习过课文,学生大都能运用文中的许多词语,如“举世无双、独一无二、惟妙惟肖”等,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也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技巧的知识,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秦陵兵马俑的?找到这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再从文中找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有关小节,继而进行教学。这样,围绕过渡句进行教学,条理十分清晰,又抓住了重点。
课文4―9小节,我又紧紧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加上作者的合理想像,再一次渗透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强调:作者正是抓住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将这些个性鲜明的兵马俑描写得活灵活现。提示学生在描写人物时,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把人物写得生动、形象。
在进行第十小节的教学时,我在引读的基础上,以文中的省略号作为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促进情感体验的抓手,设计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激发民族自豪感。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学习和积累,此时让学生对文中兵马俑的“神态各异”进行补白、模仿训练,并且在写作时允许学生选取6―9小节中的.有关语句,这时即使是写作困难的学生也有话可写。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身内涵,深入解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特点,适时为学生创设感悟与训练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才能真正落实有效教学的理念!
秦陵兵马俑说课稿篇二十一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匆匆》教学设计点评。
看了尤莉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教学设计,又看了她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们欣喜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自然、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感到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与任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脚步。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到,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有了这样的观念,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