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热门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一场演出等后自己对作者的观点、故事情节、角色塑造等进行个人感悟与评价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读完一本好书或观看一部精彩影片后,我们都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分享我们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通过读他人的读后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读后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是一种对作品的回应和思考,同时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读后感可以是平实而真实的,也可以是凝练而深刻的,通过读后感可以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从个人领域扩展到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写读后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练习和表达方式,也是拓宽我们思维和视野的重要途径。读后感的内容要具有独立见解,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一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二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三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通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四
黛玉是善良的。这善良里包含着太多——聪慧,才情,善解人意。她因聪慧而知人冷暖,她因有才而“花草总关情”;她因善解人意而乐于向地位低下者予以真情。于是,她真诚地教苦心学诗的香菱作诗,在宝钗劝香菱“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得成个呆子了”时,她却笑着鼓励:“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于是她悲吟五美,为她们赞歌为她们叹息;于是她伤怀落红,为它们的归所思虑,苦心护其“还洁去”,不使其“污淖陷沟渠”。难免的,每分善良都伴着十分善感。黛玉的善良有时也更多地出于悲己,转而将这种自怜转化为怜悯他人他物。但这又何妨呢?正是因此,她的善良才显得更真,更无须造作。
黛玉更是痴情的。她渴望爱,因而遇见了宝玉便倾其所有地去爱。然而她又有什么呢?无非是生命与血泪。前世便下定的决心,她是为泪而生的;可这泪便是她生命的源头啊!日日夜夜的思念,青灯照壁,冷雨敲窗,闺中人的泪不尽,滚滚沾袖渍,一滴一滴可是在燃她的生命啊!于是宝玉的病榻前,她无声抽泣;于是在宝玉与其他姐妹嬉玩时,她只是独自饮啜;一次次地,心为他所伤,泪直流,却总不变痴心;一遍遍地,病由他而生,却只有掩门自忍。“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终于一日,泪已尽,生命的源泉亦枯竭。我以心相许,你却最终弃我而去,错错错!只有在香魂归天一刻突出一句带血的悲唤——“宝玉、宝玉,你好……”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黛玉去了,大观园里少了一位才女,仙境重归一位花神。她的泪已还尽,却引人泪流无数。为你痴、为你醉,你的才思,你的痴情,只蓄我满心话,说不出。梦已醒,唯有长叹你芳名——黛玉!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五
桃园深处,默默葬花,花香袭人,面容娇艳,数以的泪水从眼角坠落,不断……漫天飞舞的花瓣飞旋着,幽幽飘零,似乎讲述着如诗歌般隽永、如琴海般撩人心弦的故事。
最后请记住一句话:昨天代表的是已消逝后的留恋,而明天象征的却是憧憬的希望。珍爱自己,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让自己重新变得璀璨,变得辉煌!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六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如要说前世报答是为了报恩,那今世泪只为一人流因为她对宝玉的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林黛玉的栩栩如生是由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写出,他所书写的红楼也正是他一生的历史,无真情实感怎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这也告诉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用真情倾注,虚情假意永远只是敷衍。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只是梦,我愿醉在梦中。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七
读完红楼梦,不如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吧!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林黛玉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总是听老师说,读了红楼梦,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我决定再次捧起这本经典著作,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彩。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读高中时,当时看书更多注意故事情节,为了更快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前年儿子要看《红楼梦》,帮她买了一套成人看的,他看了几天,可能看不懂,就不再翻了,我就一字不漏的看,我才知道高中时没有读的诗歌写得是多么的好。作者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写不出《红楼梦》,作者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都融于小说里,他用心写了一部不朽的名著,我认为《好了歌》是作品的中心思想,人生只有一世,到生命的尽头,名、利皆是空,不要为他人做嫁衣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也许,又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那样的年代,多少女子甘为农妇。今读《红楼梦》别样的香菱启示了我,“女子有才便是德”。
——题记。
读完《红楼梦》,合上书,书中个个人物浮现在我脑海中:聪明灵秀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可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平凡、勤学苦练的香菱。
书中,《呆香菱苦心学吟诗》特别吸引我。香菱请黛玉教她作诗,于是黛玉就拿了一些书给香菱看,香菱拿来认真地读起来,把黛玉所划的都背了,又细细思索了一番,并说:“书里有好多诗我都非常喜欢,我一定要学会作诗才行,你再拿些书给我看吧。”黛玉听了,又拿了几本书让香菱读,还给她出了个题目,让她试试自己写一首。
这时宝玉、探春他们都来了,大家一起谈笑。但香菱一心写诗,也不理大家,一个人坐在旁边思考,连吃饭也顾不上了。大家见她写得辛苦,都叫他不要再想了,先歇一下,香菱却不肯,一个人坐在山石上发呆。这天晚上一直到很晚她都没睡着,刚睡着突然喊:“有了,有了!”就把梦里的诗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她作得好极了。
读着香菱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可香菱却一心读诗,学作诗,让自己变得满腹诗经、才华横溢。大家都非常喜欢她,敬佩她,我也被她的才华和精神所吸引。怪不得爸爸妈妈和老师都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期间,我沉迷于网络游戏,在一些该复习的时间上用来玩游戏,所以成绩直线下降,结果期末考得很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没碰过游戏了。
香菱的故事告诉我:“女子有才便是德”。长大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像香菱一样有才的女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在我国及世界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一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的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偏偏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曾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惠普尔曾道:“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书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校园里,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感受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瞧!很多同学捧着自己的书,爱不释手,孜孜不倦地阅读起来。在这书香浓厚的环境下,我也早早地接触到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而我对《红楼梦》十分难忘,每每读起《红楼梦》,万千思绪涌到心头。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之一,它是曹雪芹老先生倾尽毕生心血完成的。故事讲述了四个家族由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以他们爱情为主线,写出了当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封建制度的腐朽。其中,曹雪芹老先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系列人物的鲜明个性。林黛玉倾国倾城,用贾宝玉的话就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一位娇弱绝美的林黛玉跃然纸上,但这只是她的“外表美”。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她似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少了薛宝钗的圆滑世故。她身子弱不禁风,在知道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后,抑郁而终。而贾宝玉也蒙在鼓里,当知道林黛玉的死讯后,贾宝玉悲痛欲绝,决定从此青灯为伴,了却红尘。再然,家族仗着有一女当妃子而横行霸道,生活奢侈,不节约节俭。这应该是最后家族衰落的原因了吧。
读完《红楼梦》,我感触极深,它讽刺了当时封建社会恶势独霸一方的丑态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也告诉我们生活要勤俭节约,不可奢侈浪费,生活中也应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作为中国人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八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著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九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月窟神仙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菊花诗。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刻?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薄暮,荷锄回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一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非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二
可叹停机德,谁堪咏絮才。玉带林中玉,金簪雪里埋。
黛玉每烧一张诗稿都会想起往日的种种。从自己刚到贾府时受到众人宠爱,与宝玉的第一次邂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己不正是因为宝玉在如今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尊重女性而喜欢宝玉的吗?后来又随众人一起入住大观园。可谁又知道在世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其实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乡。在潇湘馆中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多亏有宝玉相伴才能度过。想到曾与宝玉闹过别扭而难过;为宝玉为讨好自己而对自己说过的甜言蜜语而高兴;为宝玉对自己说过的海誓山盟而害羞。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宝玉会这么狠。难道女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吗?难道女人的地位就这么低下,不能寻找自己的爱情吗?难道就没有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吗?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这时她忽然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幻境,黛玉走到一个石碑坊前,碑坊上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有处有出无”石碑坊旁有一块石头名曰“前生石”黛玉来到石前。突然,她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西方灵河畔上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旁有一棵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后乘昌明太平盛世下凡造历还恩。
黛玉明白画中的三生石便是宝玉,绛珠草就是自己。自己今生乃是来报宝玉的甘露之惠。黛玉喃喃曰“今生我泪已为一人流尽,债已还,情以了。”说罢走进幻境。
回到大观园的潇湘馆,紫鹃见黛玉把诗稿烧完后便晕倒了许久不醒就上前探了探气,发现黛玉已经断气。紫鹃赶忙去禀报与贾母。“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三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喜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团体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觉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楚。天堂的猛火在身边熄灭,苦不胜言,使我的头脑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身痛楚,倒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临不胜回顾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叹息!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恋爱喜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仍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妖冶鲜妍能几时,一朝流落难寻觅。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确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本身身后的情景,无法放心,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负,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吻劝戒宝玉放下屠刀。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仁慈孤独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脆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增援宝玉,默默反抗封建礼教,因而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即是朱颜老死时。一朝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四
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红楼梦读后感之_林黛玉。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透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之_林黛玉》。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五
夜深了,潇湘馆窗外的竹林曳曳,万叶千声皆是恨。
天阶的秋色凉如水,月洞上笼着薄纱。是谁独坐在绿窗下对着题诗的旧帕,久久不愿入睡?那人“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那人里里外外有着一段自然地风流态度;那人便是林黛玉。女子如花,美丽动人;女子如水,清纯可爱。西施有浣纱的沉鱼之色,杨妃有回眸的流慧妩媚,貂蝉更有羞花的风情万种;而黛玉则有自然的风流别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然而她的令人心醉,不仅仅是绝色的容貌,更因为她有一颗冰雪聪明的玲珑心。还有她满腹的诗情,纯洁的灵魂。悄悄地推开半掩的门帘“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你保持着傲梅的高洁在等待。嫦娥在清冷的月窟缝制白衣,这是多么的孤独凄凉!多病的孤女在秋天的深闺你悄悄洒泪,又是多么的可怜哀伤!“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日已昏。”萧萧的凉风,凄凄的落叶,无奈的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眼前的景象是何等的令人肝肠寸断啊!这哪里是在咏白海棠,这分明是黛玉的自白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昔日的时光。落英缤纷的季节已悄然离去,如今花儿枯萎凋谢,褪尽了鲜艳的色彩,散尽了诱人的芬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满怀忧郁惆怅的你面对这暮春的`残红是多么惋惜呵!飘落了一地,怎忍踏着花瓣来往行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道是大观园四季绚丽,但在你眼中不过是愁城一座。牡丹谢,桃花落,杨柳带愁,芍药含恨。
你感伤,与花儿惺惺怜同命,于是就做了阶前的葬花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你的泪珠,随着秋花秋雨一起飘洒,说不尽的离愁别绪。女儿情,情深似海;女儿情,情丝万缕……愁云惨淡,雨打芭蕉。罗衾怎奈得秋风五更寒,滴滴漏声,秋雨急促。不忍入眠,转过画屏看孤灯。蜡炬有心还惜别,伴着离人共泣。悲叹:“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孤世的潇湘妃子哭碎了那颗多愁多病的秋心。燕去燕来春几度,琴韵慢,叹花红。梨花漫疏,溶溶月。索琴一曲,一枚词句从你唇边轻轻吟出。那样的不经意间,醉了诗意的芳菲,也触动了你苦楚的柔肠。琴声如诉,你的心事尽在音律之中,而知音却寥寥。你是一个真性的诗人。侯门深似海,它滋生了黑暗,遮住了阳光。它憔悴了容颜,毁灭了青春。但却无法扼杀你的灵性。也扼杀不了你的个性。人们在注意你的性格时,总说你“小性儿”,话语尖酸刻薄。但我知道在这一切的背后,藏着的是你那颗强烈的自尊心。所以你敏感于闲言碎语,你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拨动便惊颤了起来。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六
又是一秋窗风雨夕,烟雨迷蒙,转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解踪迹。只朦朦胧胧间,似听见: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悄问。
“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这个“她”又是谁呢?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西厢记》后,有感而发,于行酒令时,无意说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心知肚明,却不告破,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又于一日,陪黛玉解解闷,问问病情,同剖金兰,令其极为感动。
早先日子,钗黛两人嫌隙极大。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四时如画的'大观园,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单论才思,各有所长;可若论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许,宝钗则知书达理。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众人明己意,无数个不眠之夜,总难自遣。宝钗则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入深宫,宠爱一身,可奈何梦难做主,亦随缘一生。两人虽诗词同心,却终隔一程山水。
秋,是万物更生的季节,是时候一语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率性直肠,足以打破多年隔阂,惺惺相惜。宝钗亦是感动,说道:“我在这一日,我就与你消遣一日。”应了黛玉之约,晚些再来。
只苦于天公不作美,负了二人的约定。夜雨昏昏,潇湘无力,黛玉情知宝钗不来,取了本秋怨之词,感其悲凉,故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心渐渐回暖,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
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人生无常,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黛玉虽是明白人,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知一切如浮云过耳,可总难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留得残荷听雨声”罢!
黛玉不怨谁,她这一生爱恨分明,也不过烟雨迷蒙,梦醒,了无牵挂。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七
童话中成为王子的爱人的灰姑娘,为多少世人所羡慕。灰姑娘与王子携手后,在现实中真的能得到幸福吗?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给了我们一个回答。小家碧玉冷清秋满心欢喜地嫁给挚爱,丈夫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别想限制我的自由!他婚前的曲意承欢、柔情蜜意荡然无存。金燕西作为豪门之子,娶妻却形同未娶,依然流连于脂粉丛中。冷清秋为了爱情而来,但是自从她嫁入金家,爱情便遁于无形,她爱的人“爱”别人!可是冷清秋自此不得安宁——婆婆宠爱,却不得不忍受各房兄嫂的排斥与算计。她惶惑,失望,终至于绝望,这个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的女子只好把自己锁入阁楼,长伴青灯,奉佛读经。金家败落,一场大火烧断了她与豪门的重重牵绊,携幼子悄然离去,隐名埋姓,卖字为生,说不尽的坎坷与辛酸。读完这部小说,掩卷长思,才发现曹雪芹安排黛玉早亡实是一种苦心,一种悲悯,此乃高明之举,我甚至为此深感庆幸,黛玉之早逝,和冷清秋相比,实在是一种幸福。
宝玉之待黛玉的那种情分,自不必说。假如宝黛二人在贾母的主持下成婚,两人的感情自然不容置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宝玉肩负着维持贾府局面的责任,免不了时常参与到各种世俗活动之中,他本不愿与世俗交接,此时会不会向黛玉诉苦?不屑世俗的黛玉又能否理解他的苦衷?黛玉以爱情为生命,会不会因为宝玉的不时缺席而精神空虚?这一层暂且不说;做个合格的主母,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强争胜的凤姐尚且因此累垮,体弱的黛玉是否又有这份精神和体力?这一层也暂且不说;后来贾府获罪被抄,一向锦衣玉食的黛玉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吗?一场惊吓,恐怕此时的贾府众人如何也凑不出买几两人参的银子来。作者早有主见,唯美的黛玉是不能也不应该经历这样的现实的,如果经历了,她的唯美便会减色,黛玉便不成黛玉了。她是作者心中一块无暇的美玉,从幼时到少年,从情窦初开到执著于爱情,这块由种种苦痛雕琢出来的美玉发出了夺目的光彩,雕刻已达最佳状态,减一分未成,增一分有损。
黛玉早逝,但宝玉仍在浊世,贾府的事情还未完,二号女主角宝钗便上升到一号女主角的位置,承受一系列现实的厄运,在贾府支撑残局——这对宝钗并不公平,我以为——但是也只能是宝钗,她是那个社会培养出来的贤淑女子,自然只能由她来承担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苦难。至此,我们更可见作家对黛玉的偏爱与维护了。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八
黛玉母亲去世,抛父进京,《林黛玉进贾府》即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到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林黛玉。作者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共有三处:黛玉进府后,众人眼中的黛玉体弱、有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夸她“标致、气派”;宝玉眼中的黛玉美貌多情。
弃舟登岸后,黛玉乘轿来到荣国府,先到贾母房中拜见,此时贾母登场。贾母是宁荣二府备份最高的老人,因此首先介绍。之后见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这几人都是略写。之后在贾母的吩咐下,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登场,作者介绍了这三人的容貌,然而因不是主要人物,故也是略写,而且是群体描写。
之后出场的是本回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作者为王熙凤的出场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首先,在王熙凤出场之前,黛玉已经和众人见过了面,知道贾母身边人物的状态,即“恭肃严整”,之后王熙凤“大笑”着出场,一下子烘托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特殊地位。正因为她地位高,身份特殊,所以敢采用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方式。之后作者不惜笔墨,铺排形容王熙凤的衣着和容貌。王熙凤穿金戴银,珠光宝气,反映了她精神上追求不高,俗不可耐,不懂高雅;喜欢聚财敛财,人前炫耀。外貌描写中最能体现作者对王熙凤性格定位的便是“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因为在麻衣相法中,“三角眼”、“吊稍眉”是“刁钻”、“狡猾”、“淫邪”之人的特点,作者故意这样写,恰恰是为体现王熙凤刁钻、狡猾的性格。之后王熙凤对黛玉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机变逢迎,表面上夸赞黛玉,实际上又阿谀了贾母,安慰了迎春三姐妹。她的又哭又笑也反映了她见风使舵的特点。回王夫人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十九
黛玉去见贾赦、贾政,作者对此二人采用了虚写,因为这二人并未正面出场。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上的重复。
最后是宝玉出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描述先点出众人眼中宝玉的特点“混世魔王”、“顽劣非常”,然后宝玉正式登场,作者再铺排描述宝玉的衣着及容貌,点出黛玉眼中的宝玉“最是极好”,表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惺惺相惜,此一见面,黛玉便将前番听众人所述的宝玉其人的特点彻底推翻。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红楼梦读后感林黛玉葬花篇二十
她悲,为身世而悲,为母亲之死而悲,为任何生命之物而悲。悲情,似乎酿就了她的一生命运。她,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她,是纯净的,一尘不染,但性格里却有孤僻,她,喜欢寂静,在寂静之中独自感伤。有时,她又有些一意孤行,谁也摸不准她的心思。他的言语,她的口气,流露出对世俗的不屑一顾。我认为,她是善良坚贞的,要不,怎会在桃花树下,低吟浅唱那《葬花吟》?虽然她悲,但她不俗,她的一蹙眉,一抹泪,让多少人为之心碎?她柔,是体表的柔,体格苗条,脸庞削瘦,淡淡的粉底,透出女子的柔情,让人感觉她是无助的,似乎随时都会化作一缕轻烟,随风而散。柔,是内心的柔,事物都能触动她的心弦,正是她的柔,她才和众姐妹不同,有一股凌厉,像荷花,独自欣赏,在湖心看着自己的'倒影。她的柔,让她真情真意去感受世间的情,体会人间的诗意。她是人间难得的一朵花,只可惜人生短暂,让她不得不带着一缕忧伤,带着对感情的流连,脆弱的离开了。
这就是林黛玉,这就是她的一生,在悲伤中用泪浇灌心灵,在柔情中透出凌厉,在柔弱中用诗谱写篇章,终在怨恨之中离去,她只是一个形象,但这个形象在我心中永远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