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设计(汇总22篇)
总结有助于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展现自己的亮点和成果。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诗词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4][5]。
诗词教学设计篇二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6、《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7、《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3、《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4、《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词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2、全班齐读。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板书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字词的意思。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五、把握全诗意思。
(一)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二)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诗词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诗词教学设计篇五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教案。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诗词教学设计篇六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三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板书设计:略。
诗词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村四月。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3、师小结全诗: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诗词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教学过程。
[4][5][6]。
诗词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4][5]。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3.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指导写字。
攀泰兀浙桐簇。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四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斧神工、运化天成的伟大造就令人神往。
在《古诗词背诵》中选择了十首诗词,分别从抒怀、景物、情谊、爱国进行背诵,其对应的诗文如下:抒怀篇-《七步诗》《石灰吟》《竹石》《已亥杂诗》《浣溪沙》;景物篇-《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情谊篇-《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爱国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为小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复习,虽然同步阅读教材未有相关选编,但学生六年所积累的诗词不胜枚举,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期待着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而导向对古诗意境、内涵的解读。这也是本设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以诗词的内容为经,为一首具体诗词的赏析为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2.《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七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首、1-12册教材所含诗文及学生自我积累诗文。
1.从诗词的内容上及具体方法上赏析古诗词,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3.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多媒体课件ppt
一、导入谈话
亲爱的孩子,当你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就能稚声稚气地背诵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你在幼儿园的愉快生活中,就能够像模像样地吟诵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你刚跨进小学大门时,就能流畅地背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一起诵读相关诗词)。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经典博大的文化一定让你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漫步诗词”(板题),一起去感受诗词独特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魅力。我们将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来漫步诗词(出示课件)。相信通过我们精彩的阅读展示,会对古诗词有更深的感受,更会让这棵诗词之树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主题回顾
走进诗词之中,我们的心也会染上文学的味道,走进诗词之中,我们的心也会如诗词般纯净动人,让我们一起吟诵起这千古不朽的名篇吧!
(点击课件出示诗词图片,引导学生诵读,含个人与集体,视教学而定)具体操作方法:
1)依次出示:《七步诗》《石灰吟》《竹石》《已亥杂诗》《浣溪沙》
2)吟诵完毕,引导发现,此类诗词共同特点(相机出示课件)
3)余类别诗操作方法相同。
三、拓展分享
六年来,相信孩子们积累过不少的诗词,请把你最最爱的诗词与大家一同分享。(操作方式):
1) 学生自由诵读;
2) 引导发现:属于哪一类诗。(此过程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尝试进行大类别整合)
总结:诗也好,词也罢,当我们累积多了之后,可以从诗的属性进行归类,既便于我们对诗词的吟诵,又便于我整合诗词的资源。(结合课件):通过整合,我们会发现,诗词的内容大多分为四类:抒怀篇,如《七步诗》《石灰吟》《竹石》《已亥杂诗》《浣溪沙》;景物篇,如《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情谊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爱国篇,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精彩赏析
走进诗词,我们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意韵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缘于古人在诗词的创作中的咬文嚼字,话说唐代有个著名的诗人叫贾岛。一天,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故事背景1:“推敲”来历的故事)。由此可见,古诗词诗虽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却是字字推,句句敲,凝练着作者的心思与智慧。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一首诗,去感受诗词古老的魅力。
(出示诗文:《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赏意向而知其蕴
自读诗文,从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景物,结合诗文与生活进行细致描摩其形、其色、其味、其音。——结合学生交流相机引导,一处处景物变得鲜活、其意蕴也在这样的描述中一一展开。板书:赏意向而知其蕴)
2)品意象而识其精
师引:春暖花开之际,置身于天府之国的浣花溪畔建成草堂(音乐起:古筝背景音乐),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景象(生闭眼想,教师在古筝乐中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连贯细致)。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其中,你会给你看到的画面取怎样的名字。生自由交流,并说明取名的理由。(板演所取名字)
师:置身其间,真让人流连忘返,当品读意象独特的魅力之时,我们也就真正走进了诗文的精妙,走进了无与伦比的语言与想象的意境。(板书:品意象而识其精)
3)悟意境而感其情
现场采访:置身于花的海洋,莺鸣蝶舞的世界,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交流后情感诵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曼妙的时节,有此大好美景,谁人的心里不徜徉着欢愉呢?只有走进了诗词的意境,才会感受到作者那份炽热的情怀。
悟意境而感其情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五
1、导入: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赏析全诗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
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好。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
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
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深入分析诗歌。
4、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师:是啊。根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生:早上照镜子。
师: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生纷纷:头发都白了)
师:为什么头发都白了啊?
生:相思苦啊。
生:我觉得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
师: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不是实指。
师:“无多路”指的是不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生:不是,是没有多远的路。
师:他们俩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什么殷勤的传递消息?(青鸟)“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师:也许有人会产生怀疑: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青鸟来传递消息呢?
师: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5、小结全诗
主题
6、结束语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腊(腊月)浑(浑身)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七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八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
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情况。
2。学生参考注释,疏通诗意。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
3。教师集中点拨学生疑而未决的主要问题。
(1)题目中的“词”应该如何理解?
(2)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在朗读时,如何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要点如下:
(1)这里的“词”不是文学体裁的“词”,指的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因此本诗还属于诗的范围。
(2)一“酒”一“杯”,使读者仿佛看到军人们聚饮的热闹场面。而第二句又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号角。寥寥几笔,写出了边关既热烈而又紧张、悲壮的氛围。
(3)这两句诗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卧在战场上,你可不要笑我贪杯,自古以来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能够返回?今朝有酒且让自己痛饮沉醉,即使醉卧沙场也毫不在意。这是及时行乐的洒脱,是对生命的达观,更有厌恶战争的悲愤。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边关将士们为国战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该诗描写边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战争生活的热烈紧张,更凸显诗人慷慨豪迈的悲壮意味。全诗充满昂扬向上的情调。阅读时注意,后两句尤其要读得音韵悠长,感情激昂。
4。学生齐读全诗。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自主阅读全诗。
对照注解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组讨论交流,疑而未决的由老师汇总,全班讨论。
3。教师汇总学生集中反映出的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
(2)《咏煤炭》这首诗表面上是咏煤炭,实际上是明志向。试结合诗句,说说诗人的志向。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归纳。要点如下:
(1)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这首诗是诗人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4。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了解了三位诗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怀,领略了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会了阅读把握诗词的一般方法,体会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1。课下查找资料,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凉州词》,于谦的《咏石灰》,并将名句抄录在读书卡片上。
2。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预习后两首诗。
课件展示: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
(1)玉盘珍馐值万钱(2)直挂云帆济沧海(3)鼎彝元赖生成力
2。根据题意,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行路难》中表达诗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2)《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教师采用指名或抽签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板演或起来回答。(答案略)
转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词。
1。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关于李煜的资料。(指名学生读或大家齐读)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学生依托课文注解,扫除字词障碍。
(3)教师投影显示以下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注音:虞()砌()
b。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问君能有几多愁()3)只是朱颜改()
学生以3同桌为单位相互交流,教师指名回答。
参考要点如下:a虞(yu)砌(qi)
b 1)忍心2)作者自己多少3)红颜,指旧时宫殿的颜色
(4)听录音或教师师范朗读,学生再次感悟课文。
3。师生共同研讨,理解全词。
(1)学生提出个人不理解的问题,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解决。
(2)教师将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集中展示如下
a。词的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以问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结尾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
c。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对比,请具体指出一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要点如下:
a。词人借对春花秋月的诘问,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转而向人们发问,回到现实,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b。这两句词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冲出峡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样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江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两句词把词人感情升腾流动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现了出来,可谓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与人间“往事”的短暂无常作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的幻想与“朱颜改”的现实对比,折射出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情景时的痛苦、无奈。
d。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悲愁情怀,以及痛悔亡国、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4。课外延伸拓展:
阅读《浪淘沙怀旧》一词,与课文作比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题:
(1)词的上片主要写,下片主要写。
(2)“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时分寒气的侵袭,文中有和两层含义。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课文中“ ”一句意境相似,比喻,全句意思是说。
(4)“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课文比,这种心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小组或同桌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身寒和心寒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南唐灭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4)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课文里全词充满的是对家破国亡的无限痛悔之情。本词则是徘徊在生与死的矛盾选择中,还有一丝希望。
1。学生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感知课文。
3。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解,理解分析课文,疑难问题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
4。学生将疑难问题提交老师。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后交由全班讨论
问题如下:
1)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描绘了怎样的战斗场面?
2)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4)题目中的“壮词”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样体现?
5)如何把握全诗的朗读基调?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加以点拨,然后指名由学生总结。
要点如下:
1)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
2)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3)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4)“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次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学生齐读全词,感受全词基调。
6。学生自主赏析: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要点如下:
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学生赏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着眼于内容、感情、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可。
根据题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们常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来表明自己胸怀远大志向,坚持理想,敢于胜利的信心。
(2)《凉州词》中以反问句形式表达了诗人豪迈悲壮情怀的句子是,。
(3)《咏煤炭》中寄寓诗人为国为民甘愿无私奉献情怀的诗句是,。
(4)《虞美人》中词人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尽自己国破家亡的无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5)《破阵子》一词里显示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学生以笔答的形式直接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同桌互评。
答案如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3)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背诵五首诗词。
(2)自选其中一首诗词,把你读完该诗(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大山——照应题目“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迈悲壮情怀
《咏煤炭》(咏物诗)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虞美人》(李煜)
抒国破家亡感受,发怨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对比、设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诗词教学设计篇十九
(1)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是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在人生路上要不怕艰难,勇于开拓进取。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教学挂图:说说图上景物。
师:今天我们学一首对我们人生有启示的古诗《游山西村》。板书诗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找出生字。
2.检查生字
(1)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进行朗读。
(2)出示生字卡片组词
莫(莫非) 腊(腊月) 浑(浑身) 疑(怀疑)
(3)出示整首诗进行测试。
三、学习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看注解,自由了解诗意。
(1)了解词语意思。
腊酒浑:腊月里自家酿的酒很浑浊。
足鸡豚:鸡和猪很充足。
山重水复: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柳暗花明:柳色葱郁鲜花明媚。
(2)了解诗句意思。(出示课件)
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
丰收之年,他们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来的客人。
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
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个村庄。
(3)交流:这首诗的1、2句与3、4句各写了什么?
1、2句:写了淳朴的村民习俗。
3、4句:写了秀丽的山村风光。
3、欣赏诗句,朗读诗句。
(1)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一生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用课件出示)谈感悟:这两句诗写出了主人的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的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铺垫。(师总结)
喜欢这两句的一起来读一读。
师:喝着农家的酒,吃着农家的美味,此时,你若是诗人会说什么?吟一吟。
诗人吃好喝好之后又干什么去了?
(游历去了)
师:请读出相应的诗句。(多媒体出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喜欢这两句的站起来读一读。
师:这两句诗,大家欣赏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
“疑”字用得好,一个“疑”字把陆游游山村时四周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惑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
“又”字用得好,一个“又”字把乡村处处繁花似锦的美景,描
绘的宛然在目。
谈感悟:只要不惧困难、艰险,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师:你平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举例说一说。
(2)朗读诗句。
师:这么纯朴的民风,这么优美的景色,我们心中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
(向往)
师:请大家带着这份向往一起朗读《游山西村》
(3)齐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游山西村》
五、课堂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常用来比喻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畏艰险,就一定会达到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六、布置作业
背、默写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篇二十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诗词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2、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1、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西江月》的课外练习上,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
1、讲析法
2、朗读指导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出示幻灯片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来一个男女生背诗对抗赛,采取单挑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赏一赏
同学们,我们的诗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并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的画卷。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3——17)
(四)写一写
出示幻灯片18
要求学生写出欣赏画面时联想到的古诗句。找五位学生到黑板前依次写出要求的古诗句。其余的学生在下边写。写完后找学生纠正错误。
此环节检测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梳一梳
在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的基础上,梳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读二悟三赏。出示幻灯片19--20,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保存。
诗词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知道郑板桥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他很喜欢竹子。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