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讲课教案(通用17篇)
一份成功的教案还应该包含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想要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教学备课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一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实际出发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问题1:求容积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学习需要)。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学习需要)。
从实际出发,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实在存在意义,让学生感知学习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二)类比联想,探究新知。
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乘除法出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后总结概括:
(1)式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运算?依据是什么?能说出具体内容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于引导,学生应该能说出依据的是: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法则)教师加以肯定,并指出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则。
(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三)例题分析,应用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例题。
p11的例1,在例题分析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应多次回顾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使学生耳熟能详。p11例2是分子、分母为多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则的运用,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详细分析,提醒学生关注易错易漏的环节,学会解题的方法。
(四)练习巩固,培养能力。
p13练习第2题的(1)、(3)、(4)与第3题的(2)。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让学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通过课堂跟踪反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进一步熟练解题的思路,也遵循了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板演,一是为了暴露问题,二是为了规范解题格式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生活动:学生反思,提出疑问,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习题6.2第1、2(必做)练习册p(选做),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板书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二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三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常见的有)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棱:相邻两个面的交线。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底面:棱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形状相同。
侧面: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立体图形的分类:锥体、柱体、球体。也可分为有曲面、无曲面。还可以分为有顶点、无顶点。
棱柱:分为直棱柱、斜棱柱。直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
特殊的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圆锥: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截面: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
球:用一个平面去截,截面图形是圆形。
正方体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
圆柱体的截面: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
展开与折叠:两个面出现在同一位置的展开图形,是不可折叠的。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正面看(主视图)、左面看(侧视图)、上面看(俯视图)。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四
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
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五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六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七
1、回顾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2、知识点串讲,带领学生大概复习初一数学知识点。
3、重点讲解初一数学中的三角形。
一、数和数的运算、整式及整式的运算。
1、先让学生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数有哪些(有理。
数、无理数……),然后试探性地问学生是否知。
道数的分类有哪些,最后帮学生总结出来。
2、知道了数的分类,那给出几个数(例如:
0.987654;1653476800等等),让学生先思考。
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数表达起来会怎样,有。
哪些简单一点的表示方法,然后就讲科学计数。
法、有效数字、近似数和精确度。
着引出字母表示数。
式的概念,还有哪些才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
5、有了上面的基本内容,接着就讲数的运算以及整。
式的运算。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
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
二、几何图形和轴对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1、给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要求学生在平面直角。
坐标系中会标出平面图形的位置。
2、给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比较总结,得出。
哪些是对称图形,怎样是轴对称,怎样才算是中心对称图形。
3、和学生一起动手,把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给出一。
些典型的旋转图形。
4、给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立体图形,摆放时,位置不同,让。
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引出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三、三角形。
1、先认识三角形,给出几组三角形的边的数据(自己制。
2、让学生认识哪些是相似三角形和相等三角形,回忆三。
角形全等的条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这部分主要是以题目加深巩固知识点。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八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同学们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同学们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
直的、有两个端点、有长有短。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九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2)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据题意:(19—2x)(15—2x)=77。
整理后,得x2—17x+52=0,
解得x1=4,x2=13。
∴当x=13时,15—2x=—11(不合题意,舍去)。
答:截取的小正方形边长应为4cm,可制成符合要求的无盖盒子。
练习1章节前引例.。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练习2教材p。42中4。
学生笔答、板书、评价。
注意:全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
剩余面积=原面积—截取面积。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解:长方体底面的宽为xcm,则长为(x+5)cm,
据题意,6x(x+5)=750,
整理后,得x2+5x—125=0。
解这个方程x1=9。0,x2=—14。0(不合题意,舍去)。
当x=9。0时,x+17=26。0,x+12=21。0.。
答:可以选用宽为21cm,长为26cm的长方形铁皮。
教师引导,学生板书,笔答,评价。
3.进一步体会数字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p42中a3、6、7。
教材p41中3、4。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
分组布置。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一
图样,图样,还是图样。到处都是图样,有的用尖细的木片潦草地写在满是灰尘的大理石桌上,有的用一块木炭涂在墙上,有的用粉笔画在地上。阿基米德穿着一件白色的旧长袍,坐在桌子上思索起来。手指象发烧似的微微颤抖。豆大的汗珠裹着灰尘,从他极度疲倦的脸上落在手上,落到衣服上,落到随手扔在桌子上的一卷草片纸上。
他没有跑,没有象一个无耻的胆小鬼那样从战场上逃跑。他竭尽全力,把全部的智慧和热情都献给了这座城市。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酷热难耐的白天,他就是整个叙拉古防御阵地的大脑和心脏。一提到他的名字,罗马人就惊恐地逃离城墙,他们唯恐躲避不及致命的投石炮,以及纷纷落下的炽热的涂满油脂的麻屑,标枪与长矛的骤雨。不就是他,不动咫尺就把接近城市海防工事的罗马舰队都烧毁了吗?不就是他,一个人用他发明的一组复杂的滑车把罗马的兵船吊在半空,再从高处把船抛向深海里去了吗?但这对于一个人的独创才能和精力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他已经是一个衰弱的老人,他的手握不住战剑。他坚持留在阵地上,直至敌人出现在城墙外边。而这时戴着盔形帽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在被岁月磨出来的马路的石块上晃动。希腊人竭尽最后的力量进行抵抗,肉搏战当然没有阿基米德参加的份。。。。。。
还在青年时代,他就踏上了这条荆棘丛生的,曲折的,布满无数坎坷的学者道路。学者的生活。。。。。。当生活道路开始的时候,他曾经把生活想象的很不实际。他用充满甜蜜的幸福,普遍的崇敬和持久不变的,任凭什么也不能蒙蔽的荣誉来描绘自己青年时代雄心勃勃的梦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竟然是格外地严酷。他实际体验到,这生活是一天一时也不停地,终身为一个神灵,一个偶像,一个各种思想和愿望的主宰服务。科学就是一个催眠术家,只要一次受到科学真理魔术般的诱惑,立刻就会为了科学而忘掉一切,直至最后进入坟墓。
荣誉是有的,但是这荣誉足以为不学无术者和嫉妒者们的大声嘲笑所败坏。是有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但也有许多恶毒的非难者,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通过假借的名义,公开和秘密地对他进行侮辱,诋毁和诽傍,以他为笑柄。。。。。。
他本人的生活是这样,他父亲的生活也是这样。他父亲叫做菲迪亚斯。供人参阅的备忘录描述了他很早的童年时代的情形,小阿基米德似乎不得不让每一个新认识的人相信,他的父亲只是和奥利匹亚的宙斯像和雅典的女神像的著名的建造者,比阿基米德天文学家的父亲早生一百多年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同姓。奇怪的是,菲迪亚斯竟然不是国王亥厄洛的亲戚,相反,完全出乎意料之外,阿基米德却是国王亥厄洛的一个亲戚,就是说,也是国王儿子格隆的一个亲戚。。。。。。
这里是繁华的亚历山大城。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沿着城市的石头道散步,登上佛洛斯灯塔,从那里了望拥簇着似乎是从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抵达到这里的希腊,罗马,腓尼基,波斯和其它国家的船只的港湾。但是,比这多得多的时间,他是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里度过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可能都要羡慕这家图书馆所收集的抄本和手稿。在图书馆里,集中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城所有最优秀的青年人。在和那些崇拜本国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年轻人的热烈争论中,阿基米德对自己的科学立场的理解逐渐成熟,有些地方与亚历山大人接近,有些地方则与他们截然不同。但是,尽管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他刚一熟悉欧几里德的著作,对已故的伟大学者欧几里德的虔诚的敬意就完全征服了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从此成为他整个漫长一生的必读之书。。。。。。
战斗的呐喊声越来越大。厚实的窗帘已经挡不住获胜的罗马人狂喜的欢呼声,战剑打击叙拉古最后一批保卫者的盾牌的叮当声,还有那刺向他们被长时间的防御战折磨得精疲力尽的身体的沉闷声。获胜的敌人已经占领了这座苦难的城市,又醉心于卑鄙无耻的,令人痛恶的杀掠,连儿童,妇女和老人也不放过。
非常奇怪的是,所以这一切————战剑的叮当声,垂死者的呻吟声,罗马人胜利的欢呼声,都是这样地遥远,似乎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出的。阿基米德突然以一种可怕的清醒回想起自己乘一艘小船从亚历山大到叙拉古所经历的漫长而又十分危险的旅程。在危机四伏的不平静的大海中,绿色的波涛的巅峰翻腾着白色的大理石般的泡沫,不停地撞击着毫无保护的不坚固的小船,船上可怜的人们觉得好像无论是人,还是超人的力量都已经不能把他们从海神的怀抱里解救出来。而就在这时,舵手使出全身的力气掌稳沉重的船舵,高高地向上搬动舵尾,用力地冲向那轰隆作响的摇荡的浪山。船象一匹戴上嚼子的马,战栗着,一会儿呆立在高高的浪峰上,一会儿又摇晃着跌进随之而来的无底的深渊。。。。。。
船驶离亚历山大之时,装饰着色彩缤纷的船帆,宛如一位服装时髦的美女,而抵达叙拉古时,却遍体鳞伤,千疮百孔,失去了桅杆和船帆,简直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了。。。。。。
一个罗马兵凶恶的面孔突然出现在眼前,在他身后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叙拉古人,正在走去迎接无数条载着有半死不活的航海者的战船。这个外国的不速之客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呢?这个人张牙舞爪,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叫嚷者什么,阿基米德却听不见他的话。往事仍然把阿基米德死死地拖住不放,忘却现实的销魂的魔力还没有退却。。。。。。
幻影没有消失。在它还没有最后填满整个房间,把整个古老的叙拉古阳光充足的港湾里毫无剩余地从房间里排挤出去之前,它在数学家视线模糊的眼睛里仍然在扩大,扩大。啊,原来这里还有个人。这时,一个强盗,杀人凶手找到了数学家阿基米德的住宅。这个残忍的罗马士兵————数学家以前几乎没有想过的死亡就这样悄悄地向她逼近了。
"别动我的图案!"老人声音低微,但语气却强硬地命令道。这就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把宽大的双刃剑用力地砍在这位伟大的世界公民头发斑白,疲惫不堪的,但却威严自豪,充满灵感的头颅上。。。。。。
据说,阿基米德就这样在位于被罗马人攻取并抢劫的叙拉古的一条街道上的房间里被杀害了。甚至罗马主将马尔采勒,这个长期徒劳地企图占领这座城市的不共戴天的,阴险的敌人,在得知这位最伟大的学者和最热情和无畏的爱国主义者的死讯之后,也感到极度的悲伤。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纪念馆的照片,简单介绍鲁迅其人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请学生做导游,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鲁迅纪念馆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沿参观旅程依此遇到下列问题:。
3、在参观时了解到了纪念馆的一些情况:。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三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四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
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xxxxxx。
3、思考: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五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多边形内角和。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
(2)九边形内角和()。
(3)十边形内角和()。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四)概括存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
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六
1.通过实验,使学生相信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后得到的频率值确实可以作为随机事件每次发生的机会的估计值,体会随机事件中所隐含着的确定性内涵。
2.使学生知道,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且在相同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个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频率与机会的关系。
难点:如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教学准备数枚相同的图钉。
一、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已经知道:实验是估计机会大小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某事件出现的`频率,当频率值逐渐稳定时,这个值就可以作为我们对该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
下面让我们看另一类问题:
一枚图钉被抛起后钉尖触地的机会有多大?
二、分组实验。
1.两个学生一个小组,一人抛掷,一人记录。
每个小组抛掷40次,记录出现钉尖触地的频数。
教师负责把各小组的结果登录在黑板上。
3.列出统计表,绘制折线图。
4.根据实验结果估计一下钉尖触地的机会是百分之几?
三、深入思考。
如果两个小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形状的图钉,那么这两种图钉钉尖触地的机会相同吗?
能把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起来进行实验吗?
四、概括小结。
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
1.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的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比如,以同样的方式抛掷同一种图钉。
2.在相同的条件下,实验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得到较好的估计值,但每人所得的值也并不一定相同。
五、用心观察。
观察课本第105页表15.2.1和图15.2.2。
当实验进行到多少次以后,所得频率值就趋于平稳了?
(小结:实验到频率值较稳定时,结果比较可靠。这个频率值也就可以作为这个事件发生机会的估计值。)。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107页练习第1、2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你解决的?
注意:通过实验的方法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必须要求实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
八、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8页习题15.2第2题。
2、课本第106页做一做。
2、数字之积为奇数与偶数的机会。
初中数学讲课教案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__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153.94﹪)=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1、投影趣味习题,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分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