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古诗教学设计(汇总22篇)
通过总结与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写总结需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力求精炼表达,让读者容易把握主要观点。无论是学习总结还是工作总结,都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总结问题,以便更好地改进和提升。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古代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教育人们要趁着年轻多努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晞”、“焜”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珍贵。
课前准备:
对联。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时间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指名说一说)。
小结: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它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
古今中外,凡是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珍惜时间,并能用好宝贵的一分一秒,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诗人也正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板书课题:长歌行。
教师讲解:“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今天,老师为同学们的学习设了四道关,在闯关中表现优秀的选手,老师可有礼品相送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老师为同学们设的第一道关是“识字大比拼”,现在,让我们进入轻松第一关。
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看看哪个字你掌握的还不够好?
请同学们当“小老师”重点讲解在学习中困难较大的生字。
可以选择分析字形、换偏旁、看拼音、猜字谜、比较记忆等方法。
重点要讲到:葵(头戴小草帽双辫左右翘脸儿仰向天朝着太阳笑)晞焜。
师:谁愿意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理解诗句意思。
第二关,诗意大解读,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二关。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或请同桌帮助,弄明白每句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边看插图边看诗,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老师先用一段话说出两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两句诗,找到后大声读出来。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长满了碧绿葱茏的蔬菜,等到太阳一出来,蔬菜上的露水就被太阳晒干了。(生说出相应的诗句)温暖的春天正在散布着它的恩泽,大地上的一切便充满了生机勃勃。(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眼前的这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读这句话?
(生可以说出高兴、愉快)。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生读出句子)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向大海,而从来不会向西又流到他们的起点?(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去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师: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四、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三关,感情大流露,我们就一起迈进第三关。
面对滚滚的江水和一去不返的时间,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有没有特别想抓住时间的时候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来谈,比如:星期的时候、玩耍的时候、作业没有按时完成的时候等)。
是呀,时间总是无情而又不等人的,大家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一个人只有好好的利用时间,珍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而等到长大了再白白的伤心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的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
五、课堂练笔。
第四关,财富大考场,让我们胜利跨进第四关。
第二道题,必答题,这是一首什么诗?
第三道题,抢答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四道题,自选题,请你评出在今天的闯关中表现最优秀的选手?
发礼品--对联。
请说说你的感受。
六、教师总结。
是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七、作业。
从你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送给你的朋友。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二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认字、识词……(提出学习任务)。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划出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长、川、何、复、归、少、努、徒、伤悲。
3、(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请学生自己验证。
4、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4、教师重点指导下列词语:复西归、少壮、老大、徒、伤悲。
5、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6、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走进“一休屋”
1、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百川东到海(1)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
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2)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3)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4)到年老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三、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四、回顾插图,说演结合。
1、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老爷爷将会对小孙子说些什么?小孙子又是怎样回答的?
2、编一编、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合作自由表演。
五、识字教学。
1、在诗句中学词,在词中识字,出示词条:。
长歌行、百川、何时、复西归、少壮、努力、伤悲、徒、海。
2、学生读词,然后小组讨论:你是。
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1)通过分析字形记;(2)扩词记;(3)说话记;(4)换偏旁或取偏旁记;(5)看拼音记。
3、组织学生班内交流识字方法。
4、描一描、写一写。注意让学生写好“悲”字的“心”字底。
六、学习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七、课堂小结。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葵,衰,煮,羹,煎。
2.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自学,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预习《出塞》一首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作业:预习《草船借箭》。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四
一.默写《七步诗》,写出句子意思,根据课文填空。
诗句句意。
这首诗的作者是()时期的()。曹植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诗中用“豆”比喻(),用“萁”比喻兄长(),“同根生”指(),“相煎”指(),全诗表达了对曹丕()的不满,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的残酷现实。
二.默写《长歌行》,写出句子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诗句句意。
《长歌行》出自(),“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诗的一至四句写了春天的(),五六句写了秋天的(),用季节的变换作(),说明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是(),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是()时期。七至十句用江河不能西流作(),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三.默写《出塞》,写出句子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诗句句意。
本诗的作者是代的()。一、二句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对出征的将士们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对驻守将领无能的()。全诗表达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阅读同学习作,回答问题。
风筝。
青岛唐山路小学四年级二班王昭君。
春天来了,草青了,柳绿了,桃花开了。这几天下午放学回家我路过村头,总看见一些人在放风筝。(写春天的环境,烘托自己心情,为下文写风筝作铺垫。)。
啊!是孙悟空!你看他头戴黄帽,身穿黄衣,白袜.黑靴,左手提着金箍棒,右手举到额头前,打着眼罩,看着我。(写外貌抓住了特点,描写顺序也合理)“老朋友,又见面了!你好吗?”我大声问候他。孙悟空眨眨眼,不说话,只是抵着嘴笑,又一蹦一蹿升上了云头。(在外貌动作描写基础上,写自己的想象,极有情趣)再往周围看看,蝴蝶、八卦、老鹰、燕子……许许多多,花花绿绿,十分好看!(从“面”上略写这些风筝,全文有详有略,处理恰当。)。
我要亲手做一个风筝,把它送上天空。打定了主意,我匆匆地往家赶。(写自己的打算结束全文,有余味。)。
简评:描述生动、传神,既有“面”的描写,又有“点”的描写,条理清楚。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课业负担大大减轻,给了孩子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和空间,本文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指导、点评教师:朱维山)。
本文获青岛市当代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
发表于《语文报》第1181期三四年级版。
1.本文写了哪些风筝?
2.文中写哪一种风筝最具体?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本文写风筝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
六.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通过描写景物、描写生活画面或叙述事情表达出你的感情或对某事理的感悟。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葵,衰,煮,羹,煎。
2.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诗人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导言:我们曾经学过《古朗月行》,谁给大家介绍或背诵一下?
2.简介“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3.这是一首古代乐府民歌。
二.朗读诗句,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练习朗读。
1.师范读,能力较强的同学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齐读。
(二)理解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读自悟。
小声朗读诗句,根据注释,逐句理解大意。
2.小组合作:每人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内容,推选出最贴切的理解,留待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说出每句的大意,大家评议,教师点拨。
(2)启发:全诗讲了自然界的什么现象?(自然界万物从繁盛到衰败的自然规律)你体会了什么?(光阴一去不复返)。
(3)由此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
五、识记生字:癸、衰。
六、导入学习《七步诗》。
1、刚才,大家学习《长歌行》时,非常认真,下面的时间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七步诗》。
2、谁知道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学生知道就由学生来讲,如果不知道,由教师来做简单介绍。)。
七、朗读诗句。
1、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
2、同桌间练习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语气。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齐读。
八、品读诗句,想想每句诗的大意是什么?(可根据注释)。
九、作业: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讲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弄懂诗句大意。
1、大家把你理解的诗句的意思讲给你的家人听后,他们有什么建议或给予你什么样的.评价?(学生畅谈)。
2、小组合作: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各组推举同学与大家交流,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二、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比喻兄弟相残)。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兄弟之间手足相残的无奈与哀怨。)。
4.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
五.教师总结:我们深深同情曹植的无奈,同时被他横溢的才华所折服。也可看出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家为了争夺、捍卫权势不惜手足相残的扭曲人性。
六.导入: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诗――《出塞》。谁能给大家背诵这首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八.根据注释理解诗文。
1.组内讨论:每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商议。如解决不了,留与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2.全班交流,并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商讨,教师点拨。
3.练习说出全诗的大意。
九.通过具体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
2.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表现诗人对朝廷不能抵御外敌的一种失望,以及渴望出现“飞将军”李广式的英雄。
十.举行“赛诗会”。
类似《出塞》这样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些?给大家背一背。
(全班可分男女生两组,进行比赛式背诵)。
十一.作业:预习《草船借箭》。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和《出塞》,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五、练习背诵。
六、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案点评: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七
1.通读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了解《长歌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教师演示《古诗三首》诵读动画,导入新课。
1.读通三首古诗,学会三个生字。
2.对照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标出不懂的地方。
3.小组内简单交流。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哪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背诵《长歌行》。
附板书: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1.背诵《长歌行》。
2.“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3.教师演示诵读动画。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1.背诵课文,默写《出塞》。
2.向别人讲述《七步诗》的有关故事。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教师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八
一、激发兴趣,导入古诗。
1、播放投影“学习古诗的秘诀_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特别的语文课上,老师送给大家一件礼物,礼物就在电脑屏幕中,请每个同学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下面把它大声地送给你周围所有的同学。)。
2、师:带着这份学好古诗的秘诀,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国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所作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老师板书课题和作者,并强调“曹”字是“每日一曲”的字谜。)。
3、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能简单地说说曹植为什么要作这首诗吗?(点名说,如果说不好,老师可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曹植作这首诗的背景资料)。
4、师:那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共同来观赏《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中剪切的“七步诗”片断。)。
5、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时刻啊?(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等词)。
6、师:那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曹植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翻开书。
二、初读古诗,读熟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2、点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齐读古诗。
4、老师强调重要的字形并在黑板上板书。(如:羹)。
三、再读古诗,理解古诗。
1、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并试着理解诗的意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首诗。
2、点名学生说说理解古诗的方法。
3、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理解古诗。
4、点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5、教师点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萁、豆、根”之间的关系。(老师拿出一根有着豆和根的整株实物,让学生观看,从面得出萁和豆之间的关系,用诗的原词来回答就是:同根生。)。
6、引导学生能理解到这首诗中作者用“燃萁煮豆”来比喻“兄对弟的迫害”。
四、又读古诗,深入理解。
1、师:大家都懂了吗?这还不够,因为学习古诗不但要读懂意思,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请你边默读边思考。
2、点名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3、重点引导学生从“煎”字来理解曹丕对曹植的迫害。(打开关于“煎”的课件)。
4、当然还可以从“泣”字来理解,当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后,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5、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葵,衰,煮,羹,煎。
2.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诗人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导言:我们曾经学过《古朗月行》,谁给大家介绍或背诵一下?
2.简介“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3.这是一首古代乐府民歌。
二.朗读诗句,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练习朗读。
1.师范读,能力较强的同学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齐读。
(二)理解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读自悟。
小声朗读诗句,根据注释,逐句理解大意。
2.小组合作:每人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内容,推选出最贴切的理解,留待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说出每句的大意,大家评议,教师点拨。
(2)启发:全诗讲了自然界的什么现象?(自然界万物从繁盛到衰败的自然规律)你体会了什么?(光阴一去不复返)。
(3)由此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
五、识记生字:癸、衰。
六、导入学习《七步诗》。
1、刚才,大家学习《长歌行》时,非常认真,下面的时间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七步诗》。
2、谁知道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学生知道就由学生来讲,如果不知道,由教师来做简单介绍。)。
七、朗读诗句。
1、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
2、同桌间练习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语气。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齐读。
八、品读诗句,想想每句诗的大意是什么?(可根据注释)。
九、作业: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讲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弄懂诗句大意。
1、大家把你理解的诗句的意思讲给你的家人听后,他们有什么建议或给予你什么样的评价?(学生畅谈)。
2、小组合作: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各组推举同学与大家交流,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二、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比喻兄弟相残)。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兄弟之间手足相残的无奈与哀怨。)。
4.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
五.教师.总结:我们深深同情曹植的无奈,同时被他横溢的才华所折服。也可看出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家为了争夺、捍卫权势不惜手足相残的扭曲人性。
六.导入: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诗――《出塞》。谁能给大家背诵这首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八.根据注释理解诗文。
1.组内讨论:每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商议。如解决不了,留与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2.全班交流,并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商讨,教师点拨。
3.练习说出全诗的大意。
九.通过具体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
2.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表现诗人对朝廷不能抵御外敌的一种失望,以及渴望出现“飞将军”李广式的英雄。
十.举行“赛诗会”。
类似《出塞》这样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些?给大家背一背。
(全班可分男女生两组,进行比赛式背诵)。
十一.作业:预习《草船借箭》。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五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1、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古诗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古诗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教会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会古诗学习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适机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题为“长歌行”的乐府民歌都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这篇《长歌行》也不例外。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汇报:
2、写花草易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生机;但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活力。――万物的`生命虽是美好,但多么短暂啊!
3、写百川归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众多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百川东流,永远是一去不复返的呀!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全诗的主旨句,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青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后悔。全诗借助朝露易逝、花草易萎、百川归海等自然现象警示人们: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人生短促,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徒然叹息。全诗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5、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一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资料提供者:李丽。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j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长歌行》、《七步诗》、《出塞》《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四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略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比喻,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不时地激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6、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四、拓展创新训练。
2、学生分头准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附:板书设计。
七步诗。
曹植。
豆和豆秸。
相煎何急。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1、同学之间互相读。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七、推荐欣赏:(投影)。
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现在老师在为同学们推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附:板书: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四
《出塞》第二首的翻译是: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第一首的原文内容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第二首的原文内容是: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五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选择了视频、精美的古诗配画,乐曲等,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利用战争视频导入新课,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通古诗,读出韵味。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查阅注释,理解诗意。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第四环节: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两次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地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五环节:激情诵读,升华感情。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在配乐引读中,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通过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背诵全诗。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第六环节:推荐诗作,拓展阅读。
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六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七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八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几人回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盼望和平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十九
《出塞》第二首的翻译是: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出塞》第一首的原文内容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第二首的原文内容是: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二十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1、出示《从军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这两首属于什么诗?简单介绍“边塞诗”的特点。
3、引入《出塞》。
1、师配乐朗读;生试读。
2、交流读诗方法:你有什么方法或途径把诗读懂?
3、按以上大家交流的读诗方法自主交流古诗的意思。
4、班内检查交流情况。
(一)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
1、在这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明月、边关)。
2、“明月”和“边关”从秦汉时期到如今都怎样?
3、作者想借助这两种没有改变的景物来说明边关的一种什么现象?(边关的战事也一直在持续,跟秦汉时一样)。
4、是啊!几百年了,边关的战事一直都没有平息,国家始终受到侵扰,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对国家的什么之情?(担忧)。
5、点学生品读出“担忧”。
6、长年的战事,作者有没办法改变?所以作者内心又是如此的……?(无奈)。
7、点学生品读“无奈”。
8、每到寂静的夜晚,将士们面对皎洁如水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将士们思念着什么?(家乡)还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这又是多么凄凉的夜晚啊!
9、点学生读出“凄凉”。
家乡的人儿也想着将士您啊!因为您“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示“万里长征人未还”
1、为什么“人未还”?
2、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战场上一种怎样的惨景?
3、将士们死的死,伤的伤,他们何曾不想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边?可是“万里长征”,路途是如此遥远,来回谈何容易?作者内心对将士们如此遭遇充满了……?(同情)同时为他们发出哀叹。
4、点学生品读“同情”与“哀叹”。
(三)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简介“李广”
2、从“但使”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可惜这位名将不在了,作者内心充满了对这位英雄的什么之情?(怀念)。
点学生品读出“怀念”
提示:要是这位名将在该多好啊!要是朝廷能发现这样的人才该多好啊!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
品读出“愿望”
3、以此看出作者希望朝廷能怎样做?(任用良将)。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边塞诗。
2、投影其中三首让学生朗读。
3、挖掘边塞诗的共同点。
(写的都是边关的景色。写的都是将士的生活。表达的都是作者同情、哀叹或赞扬将士的情怀。)。
4、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配乐朗诵。
背诵古诗。
出塞。
景哀叹(远离亲人)。
人(将士)。
忧国忧民。
但使……。
情愿望(任用良将)。
不教……。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a《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更多。
出塞古诗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谈话激趣:
1、提问:“唐朝”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能用简明的词语进行概括吗?(繁荣昌盛、富足、强大……)。
2、同学们知道吗,在这繁华昌盛的背后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背井离乡,别妻离子,常年戍守在大漠边关,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也有这样一些诗人,他们不留念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而把目光投向了荒凉的大漠和驻守边关的将士们。这些诗人以边塞生活为创作题材,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将学习的——边塞诗。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轻读《出塞》《凉洲曲》这两首诗歌,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并想想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且诗人都姓王。
(2)都是边塞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过渡:两首诗歌虽然类型相同,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塞》这首诗。
2、同学们自己细致地读读诗文,联系注释,想想这首诗歌的大意。想好了,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议一议,说一说。
3、指名说说诗文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作者一开篇就抓住了“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进行描写。但老师却有一丝疑惑,诗人为什么要在“明月”和“边关”这两样事物前加上时间限定词“秦”和“汉”呢?我斗胆改一改,改成“一道明月照边关”,行吗?(不行,“秦”和“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说明边关的战事已延续多年,使诗歌显得雄浑苍茫,韵味悠长。)。
(2)是呀,从秦至唐近千年的时光,边塞地区战乱不断,驻守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明月还是那轮恒古不变的明月,边关还是那苍凉寂寥的边关,想到这,作者此时心中多少感慨啊。你能用读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感慨吗?(指名读后再齐读)。
(3)岁月更替,可驻守边关的将士们的命运却大多相同,诗中哪一句告诉我们了?(万里长征人未还)。
(4)你知道将士们不能还家的原因有哪些吗?又有哪些人在盼着他们早日归家呢?
(6)面对这千年来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多想时光能倒流啊,让时光能回到汉朝,回到那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参读《塞上曲》,了解李广。
1、过渡:李广,西汉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屡建战功,令敌军是闻风丧胆,好几年不敢入侵中原,唐代诗人卢纶曾有一首诗歌《塞上曲》就描写了李广将军的英勇威猛。
2、教师范读并口述大意:傍晚,光线昏暗的丛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拉开了弓箭射向猎物。等到天明去寻找箭头,却发现箭已深深地插入了石头的棱角中。
3、学生齐读《塞上曲》。
4、对李广这位汉代名将怀念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另一层深意,你能揣摩出吗?(唐朝无良将,企盼有良将能平息战乱。)。
5、你能用企盼的心情再读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吗?
(三)、学习《凉洲曲》。
1、过渡:诗人期盼良将,沙场上的将士们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来到疆场,看看将士们的生活吧。
2、学生自读《凉洲曲》,联系注释,想想诗歌大意。
3、指名读并疏通大意。
4、全班齐读。
5、品悟诗情:
(1)、即将赶赴战场,却还举杯畅饮,将士们真的是饮酒作乐,贪杯好酒而醉吗?(不是,他们是借酒消愁。)。
(2)将士们愁的是什么呢?
(3)酒入愁肠愁更愁,将士们心里知道“古来征战……”。谁来用读说出它们的心声。
四、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是呀,“古来征战几人回”,正是因为“几人回”,才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让我们再来读读《出塞》和《凉洲曲》,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歌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愿望。(爱国忧民,盼望和平,厌恶战争,企盼良将)。
2、这些美好的愿望不仅仅是唐代诗人们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著名歌手蔡琴就用她的歌声表达出了同样的心愿,听歌曲《出塞曲》。
五、拓展文本外延,展示课外积累的边塞诗作。
出塞 凉洲曲。
秦时明月汉时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万里长征人未还。 人未还——几人回 欲引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 醉卧沙场君莫笑,
不教胡马度阴山。盼望和平 古来征战几人回。
厌恶战争。
企盼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