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教学设计范文(22篇)
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总结的目的与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总结的任务。如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就是如何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融入其中,使读者有共鸣。阅读总结范文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1、解诗题。
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文。
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
(2)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
4.悟诗情。
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师:学生填写表格。
(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先把这四首诗读一读,再完成表格)。
2、汇报交流。
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起来交流时,先把古诗读一读)。
《赠汪伦》:以歌相送;踏歌声,桃花潭水。
《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淮上与友人别》:以柳相送;扬子江、杨柳,杨花,笛子。
3、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可以看表格)。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4、我们就把诗人送别友人时这一份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来。(课件出示诗歌)。
男生读第一、三两首,女生读第二、四首,全班齐读《送孟浩然之广陵》。
5、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2、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唱一唱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二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学情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3重点难点。
了解学堂乐歌,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送别。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童年》,同学们随着音乐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律动。
师:孩子们,很高兴能和你们度过这节愉快的音乐课。知道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吗?
生:《童年》。
师:对,这首歌曲是老师在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很流行的一首歌曲。这种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感受的歌曲被称为“校园歌曲”。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的歌曲叫什么呢?(引入学堂乐歌)。
2、简介学堂乐歌。
活动2【讲授】送别。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1)复习升记号“#”,划拍听琴声。学生分组自学旋律,老师指导(引导学生用科尔文手势练习。)。
2)用“wu”哼唱旋律。注意气息要稳,声音要柔和。
2、出示歌曲,请孩子们听老师唱一遍,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并介绍d.c.反复记号。
师:同学们,听了音乐,说说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伤感。
师:是的,这首歌曲完美的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所以听起来有一点伤感。那歌曲中出现的d.c.和fine,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d.c.反复记号就是从头反复,当出现fine时至fine记号处结束。)。
3、再听歌曲,学生划拍感受歌曲节拍。(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并跟着音乐划拍。)。
活动3【活动】送别。
4、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唱下面的旋律(出示齐唱部分),注意声音位置和气息要保持稳定。
5、出示二声部旋律,请各组跟着小组长一起唱唱自己的声部,老师分组指导,特别是低声部#2的演唱。
6、学生加入歌词分组练习,老师指导。觚:古代饮酒用的青铜器。
7、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合唱部分。
8、出示完整歌曲,听范唱,注意歌曲的情绪。
9、跟着老师的琴唱这首歌曲,注意在演唱的时候要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不要喊叫。
10、跟着伴奏音乐演唱。
11、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担任领唱,有谁愿意吗?
活动4【测试】送别。
四、总结。
同学们,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是的,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这首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与帮助,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箫》。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汉族民歌《萧》感受歌曲流畅、起伏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表的抒情、愉悦的情感,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用连贯、有支持的气息和舒展流畅、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并用适当的表情记号演唱。
教学重难点:
1.能唱好歌曲中出现的一字多音处。
2.能运用适当的表情记号来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幻灯片、节奏卡片、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学吹歌曲最后一乐句。
1.师指导学生拍击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2.集体拍击最后一乐句节奏。
3.请学生自己学吹旋律。
4.展示学习成果。
(1)视唱乐句旋律。
(2)集体吹奏旋律。
三、学唱歌曲《箫》。
1.导入:
提问:你知道口风琴是哪个国家的?请学生说说我国的民族乐器。
2.听师范唱。
提问:歌曲中唱到的是那种乐器?
3.出示幻灯片:教师讲解“箫”
4.听师再次范唱。
提问:歌曲是几拍子的?
5.请学生跟着音乐拍击歌曲的强弱规律。
6.学习歌曲歌谱。
(1)分组拍击歌曲前四乐句的节奏。
(2)在钢琴的伴奏下,各小组以开火车的形式拍击节奏。
(3)出示字母谱,跟钢琴视唱歌谱。
(4)师生合作厂歌曲歌谱。
7.学唱歌词。
(1)请学生自己跟琴学唱歌词。
(2)教师指导歌曲一字多音处。
(3)完整演唱歌词。
(4)用高兴得心情演唱歌曲。
8.歌曲处理。
(1)提问:讲讲你所知道的表情术语?
(2)分组讨论:为歌曲《箫》加入适当的表情术语。
(3)各小组展示,点评。
四、总结、结束。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四
这是一首捷克民歌,c大调,2/4,一段体,二声部轮唱。旋律流畅,节奏规整,表达了“我”对白鸽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两个声部表现出的和声美,指导学生运用自然真挚、有控制的歌声表现歌曲,同时教会学生看二声部的歌谱。
1. 通过学唱歌曲《白鸽》,体会二声部歌曲演唱的特
2. 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有感情地表现二声部歌曲。点与美感,在演唱中感受集体主义的精神,体验合作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学唱中正确把握旋律的节奏,在“对抗”中保持平衡与自然,体验声部的和谐美与层次感,在演唱中感受合作互动的美感。
教学难点:在分声部演唱中准确把握旋律与节奏。
活动1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小白鸽
学生活动:初听歌曲
活动2.1 —— 介绍捷克
(1)教师过渡语:同学们,这首非常好听、可爱的歌曲《白鸽》你喜欢吗?咱们先跟着它,去了解一下它的家乡吧!
捷克,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东靠斯洛伐克,南邻奥地利,西接德国,北
毗波兰。地处北温带,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年均温度6.5℃。年均降水量为696毫米。
面积78866平方公里。人口一千多万人。其中90%以上为捷克族,官方语言为捷克语。主要宗教为天主教。捷克首都,布拉格。
捷克在音乐创作上有着优秀的传统,在欧洲音乐中独树一帜。
学生活动: 再听歌曲,感受情绪
教师总结:歌曲清新、琅琅上口,展现了清晨时的一派宁静、清新的气氛。表现出人与白鸽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活动2.2 —— 感受轮唱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我们之前学过,你还记得吗?咱们再听一遍,请你回忆一下!
学生再次聆听,感受轮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纠正。点明歌曲为二部轮唱的演唱形式。
活动3.1 —— 学唱一声部
教师:同学们,这首歌曲虽然是轮唱歌曲,但是旋律很简单,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先把旋律学会吧!
学生活动:跟唱第一声部,先唱第一声部曲谱几遍,唱熟练。再加入歌词唱几遍,正确而熟练地唱出第一声部旋律。
活动3.2 —— 和录音轮唱
教师导语:旋律我们都会唱了,咱们试着跟录音论唱一次,要注意起拍位置。提示学生:同学在录音演唱了两小节(数四拍以后)之后进入演唱,静心保持旋律的准确流畅。不要分心,按节奏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既保证各声部的旋律正确和节奏饱满充分,又要“耳听六路”,感受声部的不同层次,体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矛盾”与“统一”。
活动3.3——学生分声部轮唱
教师导语:我们能够准确的和录音轮唱了,那大家能不能自己试试呢? 教师提示:当和录音轮唱时旋律、节奏基本上做到统一准确后,教师指导学生向“均衡”与“和谐”的高目标迈进。要求学生份两个声部演唱,各声部不要声嘶力竭地“抢风头”、“比嗓门”,而是力求保持声部的轻松自然,唱出旋律的递进感和强弱分明的节奏。由于整个旋律中每颗音符都没有连音线,因此每个字音力求自然轻快,不要唱得过强过亮。四分音符要饱满,二分音符要拖够时值,让声音平稳延伸。
活动3.4——声部交换
教师导语:我们可以互相交换一下声部试试看,注意刚才老师的提示。 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交换,感受不同层次效果。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捷克的《白鸽》这首歌曲,也再一次体验了轮唱的演唱形式。你们知道吗?外国还有很多优秀的民歌作品,它们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能够多欣赏一些外国民歌,增加自己对各个国家民歌的了解。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长亭送别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汉族民歌《箫》感受歌曲流畅、起伏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表的抒情、愉悦的情感,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用连贯、有支持的气息和舒展流畅、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箫》。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渗透传统民族音乐,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
重难点1、能唱好歌曲中出现的一字多音处。
2、渗透传统民族音乐。
教学准备电子琴,幻灯片,多媒体、电子琴、洞箫、竹笛。
教学过程复备。
一、组织教学。
1、教师弹琴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生:你好!你好!张老师你好!
2、教师弹奏音乐。
发声练习。
lu.-.--..-lu.-lu-。
3、复习敲打乐曲《小星星》。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用酒瓶琴学打的《小星星》,谁来敲打?
生:学生敲打。
二、问答式导入、师生问答互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民族乐器。
2、辨别“箫”和“笛子”【教师出示民族吹管乐器箫实物】。
师:谁知道这是件什么乐器?生1:笛子,生2:箫。
师:好!箫、回答对了。
师:有的学生说是箫,有的学生说是笛子、不好辨认,【教师出示笛、箫实物】。
师:笛是横着吹、箫是竖着吹。
三、渗透民族传统音乐。
1、教师现场演奏箫。
师:我来吹一下你们听一听、它的音色是什么样的、【教师用箫示范吹奏古曲《春江花月夜》片段】怎么样?生:好听!
师:它的音色是什么样的?生:是低沉的。
2、教师现场演奏笛子。
师:好!下面同学们再听笛子【教师用笛子示范吹奏民乐曲《喜洋洋》】生:真好听!
师:笛子的音色是怎样的?生:明亮、快捷。
师:好!明亮快捷,回答的很好!
3、出示课题,学生试吹。
师:今天呀、我们就以箫做主题展开。教师播放课件“箫”图片。
师:下面请哪位同学来试吹一下,生:学生试吹笛、箫。
师:对了!主要原因是方法的问题。吹笛、箫不但要有正确的方法,还需要细心和耐心。
4、介绍“箫”
师:同学们!笛、箫是同族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古哨,新石器时代开始竹制,在汉代时期箫称之为“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唐代以前笛、箫不分,至唐代后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中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希望同学们都喜欢我们的民族乐器。
5、音乐故事《冼星海与箫》。
师: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一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箫的故事:伟大的人们音乐家冼星海、从小跟着外祖父居住在江边的大堤下面,到了晚上的时候、随着微风会传来一阵阵美妙的声音。每到这时小星海就问外祖父;这是什么声音?那是什么歌?这时外祖父发现幼小的小星海很喜欢音乐,于是就用竹子给小星海做了一支短箫,跟着外祖父学吹箫,小星海得到了这支短箫爱不释手,很快就学吹会了好多小曲和民谣。后来冼星海带着外祖父为他做的那支短箫远渡重洋去了外国学习音乐,学成后又带着那支短箫回到祖国,直至后来成为了我国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6、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通过冼星海的学吹箫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生:冼星海很坚定。
师:对!冼星海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立志坚定学音乐当音乐家,经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了理想。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有自己的远大理想,而现在就要为自己理想而努力了。
四、教唱歌曲《箫》。
1、新歌学习导入。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箫的历史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箫的故事。接下来我为你们还带来了一首有关箫的歌曲、歌名就叫《箫》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生:喜欢!教师播放课件歌曲《箫》。
师:好听不好听?生:好听!
3、按节奏读歌词、学唱歌曲。
(2)、教师用琴弹奏歌曲旋律,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4、处理重难点部分;教师范唱并引导学生练唱。
师:同学们在演唱中,要注意一字一音、一字两音、和一字多音的正确唱法。教师播放课件歌曲《箫》学生模唱。
五、复习歌曲。
六、教师小结。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上的很好、了解认识了很多我国民族乐器,下去以后回到家里上网查找了解更多的我国民族民间乐器,希望同学们都喜欢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好不好!
板书设计《箫》。
作业设计基础。
拓展。
教学反思。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箫。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渗透传统民族音乐,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电子琴音乐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弹琴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好!
生:你好!你好!老师你好!2.初步认识民族乐器——萧。
(1)播放音乐视频,学生仔细观看。
(2)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扬琴、二胡、古筝、笛子·······)。
(4)师请学生模仿吹奏萧的姿势。
师导入:看,有个小朋友正在学吹箫。
1.听录音老师范唱歌曲。2、师生互动讨论:
小宝宝学吹箫时是怎样的心情?
1.老师唱歌谱,听听音乐中哪个音最长?让学生指出。并分别唱唱这几个音。1---52-(老师可弹奏这几个音学生跟唱)。
3.师生接龙唱歌谱,老师唱开头部分,学生唱每句结尾的长音部分。反复唱两遍。
师:同学们来看歌词:“一根紫竹直苗苗,送给宝宝做管箫,箫儿对准口,口儿对准箫,箫中吹出时新调,小宝宝,吁底吁底学会了。”
分析歌词内容,并逐句教唱歌曲。
6、处理重难点部分;教师范唱并引导学生练唱.7、连音线。
_圆滑线——“一字多音”练习最后一句。
7.师生接唱歌词。8.播放歌曲伴奏,请大家用连贯的气息,模仿箫圆润柔和的音色,完整演唱歌曲。(可反复唱几遍)。
9.让学生找出歌曲处跳跃的部分,加入拍手动作。xx|xx|拍手三角铁伴奏。
x—|x—|。
10.播放音乐,师生加入拍手动作,老师可加入相应的打击乐伴奏。
三、主题拓展。
1、欣赏《奇迹》——选自《女子十二乐坊》。(媒体播放乐曲录像)(1)师引导学生听赏竹笛和箫的音色。
(2)生自选乐队中喜爱的民族乐器模仿演奏。
2、课后探索。
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找找我国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吹奏乐器?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八
【课时】1课时(40分钟)。
【学生数】46人左右。
【授课类型】声乐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 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 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
1、 歌曲的作者。
2、 关于学堂乐歌。
3、 歌曲的创作背景。
4、 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
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 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
1. 气息与发声练习。
(1) 呼吸练习。
(2) 32︱1—。
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
(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
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
(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 歌唱情感的激发。
(1) 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
(2) 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 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 课后拓展。
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送别》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影视音乐”中第二首演唱曲目,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这首歌是很多人从小唱到大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隽永,令人印象深刻。刚好《城南旧事》是五年级阅读的书目,而且语文课文中也有文章的选段,因此,我就把《城南旧事》的故事和歌曲进行结合分析。
初听歌曲时,很多同学都可以跟随旋律进行哼唱,看来大家对这首歌有一定的了解。听完后,我问学生:“这一单元是《影视音乐》,那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影中的主题曲吗?”大家纷纷摇头,于是我顺势引出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学生们一听,是他们所了解的,就纷纷来了兴致。大家在音乐课上开起了读书会,互相介绍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片段,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都侃侃而谈,令我十分惊喜。
但是言归正传,还是要回到歌曲当中。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你觉得这首歌好在哪里?”有的孩子说:“我喜欢歌曲的旋律,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很感人。”有的孩子说:“歌词写的很好,充满了离别之意。”这时,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这首歌的歌词中,有没有写到伤心、悲伤等等这样的字眼。”学生都摇头,表示没有。我说:“这就是利用景物描写进行渲染,来表达作者的心情。所以说,这首歌的词作者李叔同先生是个了不起的文人。”之后,我又将李叔同和学堂乐歌给大家进行讲解。
下课的时候,一个孩子找到我,说:“老师,我听到这个想到了我去世的爷爷,刚一开始都不敢唱,一开口就想哭。”我安慰了他一下。我想,欣赏音乐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与音乐产生共鸣,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和作家们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语言,用旋律去调动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在音乐中的体会更加深刻,感情更加丰满。所以说,我们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当然,如果能让他们与音乐成为朋友就更好了。为了这个目标,我还需多努力!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
《送别》这首歌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传唱至今的学堂乐歌,也是首次出现在本册教材中。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说学唱歌曲旋律难度并不大,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体验歌曲的情境,表达歌曲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做以下几点反思:
1、上课开始,我以送别的器乐曲(口琴演奏)做欣赏,使学生较快的体验感受歌曲,紧接着伴随乐曲做背景音乐、欣赏了部分图片、分别从歌曲曲内容和主题两方面来展现。在进行体验和欣赏的同时,使学生较快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歌曲的学唱以及情感的把握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在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已开始跟音乐进行了学唱,这会影响到欣赏的目的,应在进行之前做好指引。
2、在新课教学开始时候,我选择从歌词入手,选用前面的器乐曲做背景音乐,进行了配乐诗朗诵,并带领学生把握好语速与换气,使诗歌和音乐做到很好的融合。在前后三次的聆听后,让学生跟随音乐,带歌词进行了自学演唱,并指导学生音量和歌唱情绪的控制。接下来,聆听了范唱,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了这首歌曲,并跟随范唱进行学唱以纠正个别小的错误,此部分的进行相对比较顺利,但在学生自己学唱的过程中,个别节奏和音准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本想的是后面跟钢琴学唱时进行专门处理,结果在后面处理时,感觉到学生已经形成了习惯,很不容易纠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遇见有问题的地方应及时纠正。
3、处理歌曲演唱时,跟钢琴伴奏进行了演唱,处理了乐谱中的休止符和不易把握的节奏,并将乐曲划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讲述,原本想的是,通过三个部分划分讲解,让学生更深刻的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意境,但由于语言功底太差,无法更好的对各部分进行渲染,使得效果恰恰相反,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没有了热情,这个问题的出现使我反思到,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换其他的方法来实现或者简化程序,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全曲三部分的情绪的变化(主要表现就是声音的控制和情感处理上)。如果使用钢琴分别演奏三部分,让学生进行听辨并进行模仿,这样的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
4、歌曲分析后,分别跟随钢琴伴奏和音乐伴奏进行了全曲的演唱,在跟随音乐伴奏演唱时,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辨别了音乐伴奏的前奏和间奏,最后对学生进行了引申教育,珍惜时间,珍惜所拥有的。
纵观全课,教学任务已基本完成,时间控制相对较好,但是在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需加强,歌曲的处理和准确性上要做到更精细,要不断学习,丰富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随机应变,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可以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中感受春天的美好。
2、喜欢聆听乐曲《郊外去》、《野蜂飞舞》。在听赏中可以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感受音乐的快慢、强弱对比。并可以用跑、跳、蜜蜂飞舞等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变化。
3、可以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来了》。有创造性地用动作来表现歌曲,主动用歌声、动作来表现对春天美好向往的情感。
4、通过音乐学习来认识、亲近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环保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可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来了》。
2、可以感受两首乐曲的基本情绪,并可以用动作(或律动)主动参与表现音乐中的快慢、强弱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和表现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并可以大胆、自信、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关注环保的情感。
教具准备:
音响、课件、打击乐器、“小明星”奖章等。
教学方法:聆听法、启发法、听唱法、表现法、游戏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说看看)。
1.听音乐《春之声圆舞曲》进入教室。师生问好。
2.“说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春天美吗?
生:美!
师:你们可以说说春天有些什么美丽的景色吗?
(学生自由说出春天的各中景色)。
3.“看看”——。
师:在美丽春天里,人们都喜欢去春游,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有关春天的相片和图片(播放本班同学去春游的相片和一些春天的美景图)。
创设春天的情境,让学生一走入教室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播放学生自己去春游的照片,这样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说说”、“看看”中自然地走入新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感受体验1。
(听听动动)。
1.师:春天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在音乐中走到美丽的郊外,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播放钢琴曲《郊外去》,师生随音乐做走、跑、跳的动作。)。
2.分别听赏《郊外去》的快、慢音乐片段,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播放小提琴曲《野蜂飞舞》,师生随音乐做野蜂飞舞的律动。)。
4.师:你听到这段《野蜂飞舞》的音乐,可以想象到野蜂在做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5.“听听比比”——。
师:你们知道《野蜂飞舞》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小提琴。(出示小提琴图)。
师:《郊外去》是用什么乐器的演奏的?
生:钢琴。(出示钢琴图)。
(对比听赏两段音乐,边听边模仿钢琴、小提琴的演奏姿势。)。
学生在“听听动动”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快慢对比、强弱对比。教师引导学生用动作、律动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及快慢、强弱对比。
三、感受体验2。
(唱唱创创)。
1.师:在春天里,不仅有优美的景色,还有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歌曲。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日本歌谣《春天来了》。(播放歌曲范唱)。
2.学唱歌曲。
a.随范唱拍出歌曲节拍。
b.随范唱拍出歌曲节奏。
c.按节奏读歌词。
d.听唱歌曲。
3.唱唱创创。
鼓励学生创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4.课外延伸、环保教育。
师: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日本歌曲《春天来了》,关于春天的音乐和歌曲还有许多。
许多。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另外一段有关春天的音乐,音乐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播放动画片段)。
师:故事中的小女孩,在森林中长大,她从小就爱护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主动照顾森林里的小动物,正是由于她的善良和勇敢,才可以使松百合在寒冬里开放。
请同学们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她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学唱歌曲的步骤,体现了音乐以“听”为本的原则,先让学生多听,并且每听一遍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听音乐拍节拍、听音乐拍节奏等。再用听唱的方法学唱歌曲。
歌曲学会后,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歌曲,进一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歌曲学习后,动画片段的欣赏,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外音乐欣赏的延伸。让学生听赏课外有关春天的音乐,并借故事加以情感的熏陶和环保的教育。
四、鼓励评价。
课堂小结。
1.让学生互相讨论、评价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评出“小明星”。教师发给“小明星”奖章。
2.师:今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做一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好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积极性,评价以鼓励为主。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一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声乐零基础,声乐必须从头抓起。想要改变学生以前的错误的唱歌方式,是一件困难的事。需要从学生呼吸方法上改变。《送别》是一首具有衔接意义的歌曲。难度不大,学起来容易。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2.了解陈叔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二、认识作者:。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简谱。
4、学生聆听歌曲,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5、教师领唱。
6、学生一起唱。
三、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
六、课后作业。
你来试一试:借用《送别》的旋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填上一段新词,唱给家人听。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箫。2、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
3、分小组自由选择(舒缓、欢快、编动作,创编歌词)自由表演歌曲。
教材分析。
重点: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箫》,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流畅舒展的旋律,体验歌曲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电子琴。
箫
课件教学过程。
一、随《郊游》音乐做律动,开始音乐之旅。二、歌曲《箫》导入:
1、出示乐器——箫,有一个小宝宝正在学吹箫呢,咱们去听一听,聆听《箫》。
2、学生看课件,介绍箫。(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这种单管竖吹的箫,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
三、学习歌曲《箫》:
1、聆听《箫》,感受情绪,请同学回答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轻快地,优美的)。
2、复听歌曲《箫》,学生拍手拍腿感受歌曲速度。(中速)3、教师用“lu”哼唱旋律,学生感受旋律的连贯,轻快。4、师弹琴,学生随琴轻声用“lu”哼唱旋律。5、找一找自己唱不好的乐句,大家以来学。6、解决难点,结束句的一字多音,教师指导唱,要求气息连贯,注意音准。
7、请同学当小老师,反复练习。
8、教师范唱歌词,学生思考:箫是什么做的?怎么吹?用象声词模仿箫的声音?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10、听琴,学生轻声填唱歌词。
1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宝宝学会吹箫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地。
1、用舒缓的旋律弹奏,让学生发散思维看想到了什么。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歌中。
(认真练习)。
2、用欢快的旋律弹奏,让学生发散思维看想到了什么。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歌中。
(学会后快乐的情绪)五、演唱比赛1、生找区别,处理歌曲。2、找好朋友唱一唱。六、
拓展。
1、欣赏视频箫吹奏的《绿野仙踪》七、
小结下课。
1、请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箫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乐器,希望你能喜欢上它,将来能够学习演奏它,弘扬发展我们的民族乐器。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三
前言:
送别歌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以深情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表达人们对离别和别离的情感。不同于其他歌曲,送别歌曲往往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发起深沉而切实的感慨。我曾经听过很多经典的送别歌曲,每一首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个人体验,分享几首我深受感动的送别歌曲,以及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再见》。
《再见》是一首由王菲演唱,李宇春填词的经典送别歌曲。歌曲的旋律简单优美,歌词含蓄而真挚,真实地表达出了离别的无奈和伤感。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总会心头一紧,回忆起曾经的离别场景,脑海里浮现出那个熟悉的面孔,仿佛再次感受到了分开的痛苦。这首歌唤起了我对亲人、朋友和爱人的思念,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更加感激他们在我生命中的陪伴。
第二段:《朋友》。
《朋友》是一首由周华健演唱,郑国江填词的经典送别歌曲。歌曲的旋律悠扬,动人心弦,每一句歌词都如同朋友间的真挚情感一般温暖人心。听着这首歌,我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歌曲中歌唱的不仅是离别,更是对友谊的感恩和祝福。每一次和朋友道别时,心中都充满了深情和思念。在别离之际,我们会告诉彼此“朋友,一生一世”,这是对友谊最真诚的诠释。这首歌让我明白,朋友是为了相聚而离别,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第三段:《遥远的她》。
《遥远的她》是一首由张学友演唱,黄家驹填词的送别歌曲。这首歌的旋律激荡人心,歌词深情无比。它讲述了一个相爱的人因为一些不可预知的原因而要分离的故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不禁被歌词中的深情描写所感动,仿佛置身在歌曲中。这首歌告诉我们,人生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离别,但即使我们分开了,心中仍然会时刻保留对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第四段:《匆匆那年》。
《匆匆那年》是一首由王菲演唱,李宇春填词的送别歌曲。这首歌以一种忧伤而又深刻的方式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和无奈的离别。歌曲中的每一个词句都仿佛一个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浮现。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唤起了我对曾经的回忆和遗憾。这首歌让我明白,时光匆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珍视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第五段:《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是一首由陈奕迅演唱,林夕填词的送别歌曲。这首歌的歌词简单却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与朋友们因为各种原因长久不见的场景。在生活中,我们会因为工作、学业等原因疏远了一段时间,但当再次相聚时,那一刻的欢声笑语会让人感动不已。这首歌让我明白,想念是因为有重逢的希望,分别是为了更加强烈地相聚。
总结:
送别歌曲以其动人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打动人们的内心,触发人们对离别和别离的感慨和思考。每当听到这些送别歌曲,我不禁被其中的情感所震撼,思忖其中的真理。送别歌曲让我明白,离别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更加坚定对亲人、朋友和爱人的感恩之情。无论何时何地,这些送别歌曲都会陪伴着我们,激发我们对离别和别离的思考,引领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去面对每一次的离别。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四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情感表达和心灵共鸣的力量。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中,不少歌曲以其深情动人的旋律和歌词,让人们陶醉其中,能在人们挥别过往、告别亲友时,表达内心深情。而在艺术送别中,歌曲是流传最广、触动最深的一种方式。通过聆听歌曲送别,我们可以找到心得体会,感受音乐之美与送别之意。
第二段:音乐之美。
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旋律传递情感的语言。歌曲送别通过旋律、歌词和演唱者的表演,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当我们聆听那些以美妙的旋律编织而成的歌曲送别时,仿佛置身其中,情感随之起伏。歌声深情款款,如泣如诉,便引发了我们心中那最真挚的感触。每一次唱出送别心声的人,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听到了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第三段:送别之意。
送别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场景。离别之际,我们或许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和不舍,但是通过歌曲不仅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也可以帮助我们宣泄情感、找到释放的出口。一首首送别的歌曲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勾起了人们对离别、别离的思考和感受。在这些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或演唱者的真情流露,因此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四段:人生哲理。
歌曲送别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帮助我们思考生命和离别的意义。有些歌曲以短暂的告别为引子,带领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歌曲送别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那深刻的歌词所触动,感悟到人生的珍贵与短暂,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并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歌曲送别不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五段:情感共鸣。
歌曲送别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情感共鸣。不同的歌曲会触发不同的情感,有些会让我们重温过去的回忆,有些会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期待,而有些则能唤起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在人生的各个转折点,伴随着它们旋律和歌词流淌在耳边,心中那份独特的感动时,我们就能体会到歌曲送别所带来的情感温暖。这种情感共鸣将我们与歌曲组成一种心灵的共鸣,使我们仿佛与曲子、歌手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连接。
总结:
歌曲送别作为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歌词展现出情感的真实与深刻。通过聆听歌曲送别,我们能找到心与心之间的共鸣,也能思考人生和离别的意义。歌曲送别给予我们情感的温暖,并助我们平抚思念之情。因此,聆听歌曲送别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五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
一导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
二解题。
1、关于元曲。
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
3、关于《西厢记》。
——朱劝《太和正音谱》。
三唱词赏析。
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
【学生活动】。
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
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
【明确】。
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
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
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
西风紧。
“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
【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
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
【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
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
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
——侧面描写(内心活动)。
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
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
四总结全文。
《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
五课后作业。
4、发展设想: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教学目标:
1、从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和《外婆的澎湖湾》中,用歌声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对校园学习生活无限留恋的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2、能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辨旋律,寻宝藏”的'音乐活动。
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2/4拍,二部曲式,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歌曲,表现了即将毕业离开母校的孩子面对自己一起长大的小白杨心潮起伏,思绪万分,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母校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外婆的澎湖湾》4/4拍,二段体,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朝阳小学教案资料21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的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教学重点:多角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欣赏带。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校园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说说回忆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最深刻的人和事唤起同学们对校园对同学对老师的美好回忆。
三、新课教学。
(一)听歌曲.讨论歌曲中同学们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与热爱的,由此引出主题。
(二)分析歌曲歌曲分几部分?每部分有几乐句?它们之间的联系怎样?
(三)唱歌曲学习旋律时,分组独立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引导学生互相倾听,互评价。
(四)讨论师生共同讨论歌曲的处理(六)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寻找中外各个时期的毕业歌曲。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校园歌曲》,歌曲唱出了对母校的眷恋与热爱的情感。
五、组织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在歌曲中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憧憬未来,互相倾听,相互评价,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七
1、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学唱歌曲。
2、能够自己动手粘贴小星星。
3、喜欢参加韵律活动体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儿歌的内容,从而完整的唱出歌曲。
2、听着音乐,自己动手粘贴小星星。
活动准备。
1、歌曲《小星星》。
2、星星图片(20份)。
3、图谱一幅。
4、夜空背景一幅。
5、星星魔法棒一个。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啊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魔法棒,它会给我们带来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出题目《小星星》并告诉幼儿这首歌曲是四分二的节奏。
二、教学过程。
1、发声练习(发声练习之前,告诉幼儿唱歌的姿势,自然发声不大声喊唱。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
2、教师清唱(教师打着节奏演唱这首歌曲,请幼儿仔细的听,并让幼儿说出他们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教师出示图谱,与幼儿一起读一遍歌曲)。
3、完整的欣赏音乐(老师也坐在小椅子上,与幼儿一起欣赏音乐)。
(1)集体唱(教师弹琴与幼儿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2)分组演唱(男生女生分组来演唱歌曲)。
个别演唱(请个别的幼儿到前面来演唱歌曲)。
(3)集体唱(小朋友们,听清楚不要喊唱,要用我们最好听最自然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吧)。
4、放音乐(随着音乐,请幼儿把小星星贴在夜空中)。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今天魔法带给我们的《小星星》这首歌曲,你们学会了么?
我们今天小朋友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八
二课时歌曲《音乐小屋》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音乐是好朋友》、3/4拍律动2、新歌学唱《音乐小屋》教学目标:1、能用活泼轻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2、能够在复习歌曲《音乐是好朋友的》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四三拍的律动。3、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往,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教材分析:1、3/4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强弱规律为:强、弱、弱。2、歌曲《音乐小屋》《音乐小屋》是由李忠作词,潘振声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2/4拍,一段体,大调式。歌曲的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歌中一开始就出现“叮咚叮咚”模拟演奏乐器的声音,表现了孩子们学习音乐时活泼、快乐的情景和童趣,也体现了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整首歌曲结构为a+a'+b+b'的结构,结尾以“叮咚”的琴声与开头的呼应,表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新歌学唱、3/4拍的律动教具:钢琴、录音机、挂图课时安排:本课分为三课时,本节为二课时。教学过程:1、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音乐也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歌曲《音乐是好朋友》。2、复习歌曲3、同学们我们刚才复习了歌曲《音乐是好朋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他的强弱规律是什么?4、学生回答5、好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我们一起跟随歌曲来复习3/4拍的律动。6、根据歌曲边唱边做3/4拍的律动7、好的同学们刚才做的都非常好,说明上节课我们都学习的很认真。8、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老师来请你们看一幅图画。9、出示挂图10、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小房子好看吗?11、学生回答(好看)12、那么,请你给这座漂亮的小房子起个名字好吗?13、请学生给图画起名字(美丽的小屋、可爱的小屋、会唱歌的小屋、音乐小屋)14、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你们给这座小屋起的名字都很好听,那么,现在请你把书翻到第十页,这座小屋的名字就在上面,它叫什么?15、学生回答(“音乐小屋”)1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音乐小屋》,请你用心的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注意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歌中的“叮咚叮咚”模拟的是什么声音?17、听录音范唱18、学生根据听到的范唱音乐回答问题。19、根据范唱学唱歌曲,讲解反复记号的作用20、熟练后进行表演21、下课,跟随音乐走出教室课堂小结: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十九
送别是一种特别的场合,也是一种特别的情感表达方式。而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常常被用来传递送别的情感。通过歌曲,我们可以表达离别时的惆怅、思念和希望。在送别歌曲中,每一首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韵味,让人们在别离的时刻能够释放情感,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温暖。在听过一些送别歌曲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以下是我对于送别歌曲的心得体会。
送别歌曲常常传递着一种深情的情感。当我们面对离别时,内心往往充满着无尽的思绪和感慨。而送别歌曲则将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再见我的爱人》这首歌,通过歌词将离别瞬间的思念和不舍表达得淋漓尽致。歌手把他对爱人的思念和不舍用歌声传达到每个人的心房,让人们感同身受。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会想起自己曾经的离别时刻,泪水也会不禁涌上眼眶。
送别歌曲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每首歌曲都有它在特定时刻和特定场合的独特意义。例如《朋友》这首歌,在毕业典礼上常常被用来作为送别歌曲。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毕业那一天,离别的场景和众多朋友的笑脸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所带来的共鸣,让我一直不忍离去。通过这首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和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送别并不仅仅是一种离别的情感表达,它也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而送别歌曲往往通过歌词和旋律来传递这种希望。例如《再见亲爱的》这首歌,歌词中融入了对未来的美好祝福,音乐也充满了希望和动力。这首歌将离别时的伤感与对未来的期许相结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和慰藉。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觉得内心充满了希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离别,我都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有些送别歌曲并不是通过歌词来传递离别的情感,而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来激励人们面对离别时的勇气和坚持。例如《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这首歌,歌曲的节奏鲜明、欢快,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活力和勇气。在离别的时刻,我们常常会陷入伤感和低落的情绪中,而这首歌通过强烈的节奏和充满力量的歌声,鼓舞着我们挺过困难,坚持下去。听到这首歌,我总能感受到一股坚强和勇敢的力量传递给自己,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离别。
每一首送别歌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有些歌曲悲伤动人,有些歌曲温柔婉转,而有些歌曲则充满欢快和活力。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送别歌曲,都有独特的韵味,能够让人们在别离的时刻找寻到温暖和抚慰。每当我面对离别的时刻,我总会选择一首送别歌曲来陪伴自己,让自己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让自己更加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离别的挑战。
总结:
通过送别歌曲,我们可以充分地表达出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送别歌曲的韵味和情感赋予了这一特殊场合更深层次的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离别。无论是悲伤还是希望,送别歌曲都能够传递出独特的情感和意义。让我们在送别的时刻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让离别不再只是一种痛苦,而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二十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5课(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话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通过课文与古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揭示课文中重点语段的课件。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行吗?
3、是啊,朋友即将远去,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此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请大家再读课题。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随李白一起登上飞檐凌空的黄鹤楼送一送友人吧!
2、齐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3、当时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呀!你能来描绘一下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小结:对,柳絮飞扬,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是烟花三月的美景。
5、或许两人都不愿意去破坏对方的心情,或许两人心中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或许……太多的或许,真是耐人寻味!让我们再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深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接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生接读)“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出示这一段话。)。
4、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5、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6、指名表演。
1、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2、生自读,边读边体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之情?
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生一起吟诗。
诗句的语言是如此简练,却同样表达了李白对杜甫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语句是诗句的具体写照,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5、朗读成诵,深情萦绕。
让我们一起伫立江边,目送白帆远去,深情吟诵这首诗吧,会背的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情景来轻声吟诵。
指名背诵。
6、此情此景将如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一样,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作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这方面的古诗,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送别诗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出示并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或诗句。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以下反映送别情的诗句(点击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别。
依依不舍。
李白孟浩然。
深情厚谊。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本课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是从一个侧面——抗日救亡的歌曲,这一方面来反映中国人民团结抗日、不怕牺牲、为民族而战的可贵精神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抗日歌曲,在课堂上放、并组织学生进行演唱(可独唱、可合唱)。在抗日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准备任务:查阅相关歌曲的创作背景资料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内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在课前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及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读物,了解抗日救亡艺术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
2.通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重温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每一部文艺作品诞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提高从历史角度来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以及从文艺作品中感知历史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与共同成长的团队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唱抗日救亡歌曲,体会中华民族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不畏强敌、万众一心的民族斗志和豪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歌曲中体会到当时中国人民的斗志和豪情。
2.使学生通过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3.通过歌唱,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学难点。
通过歌曲,帮助学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影像辅助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素材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的新长城!”“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当年,这一首首抗日救亡的歌曲,曾经使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奔赴抗日杀敌的战场。今天,让我们放开歌喉,在歌声中重温那一段令人激昂的历史,体会先辈们万众一心、为民族而战的高昂斗志吧!
(讲授新课)。
(板书)一、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教师讲述)在全民抗战的热潮中,歌曲作为宣传群众、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形式,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音乐体裁,不仅使众多的爱国音乐家们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创作,而且一般业余音乐爱好者们也写出了不少好作品,从而使抗战歌曲获得了巨大的丰收。
抗战歌曲中数量最多的是直接号召人民奋起抗日和正面表现军民抗日斗争的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如孙慎的《救亡进行曲》、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等,这些歌曲在音乐表现上虽各有特点,或深沉稳健,或慷慨激昂,或豪放粗犷,但一般多为行进曲形式的齐唱歌曲,并含有呼唤或呐喊的音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发展,群众歌唱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型合唱曲的创作得到发展,并日益受到大众的欢迎,特别是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曾广为流行,反映了在群众歌咏活动广泛普及并提高的基础上,大众由习惯于传统的单音音乐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复音音乐转移的客观现实与可能。
这一时期产生的不少抒情性歌曲同样激发着人们爱国抗战的热情,像《五月的鲜花》(阎述诗)、《松花江上》(张寒晖)、《长城谣》(刘雪庵)、《故乡》(陆华柏)、《嘉陵江上》(贺绿汀)及《思乡曲》(夏之秋)等,都是感情真切,激动人心的优秀之作,这些歌曲往往在对烈士悼念或沦亡的家乡的怀念中,不失愤怒和复仇的决心,通过结构、音调、节奏的对比手法,使悲伤、痛苦和激昂、仇恨的多种情感表现交织发展,从而在音乐上获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板书)二、抗日救亡歌曲演唱。
1.《毕业歌》。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你们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又了解多少呢?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3000万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不久华北又告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首首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歌曲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融进了人们的血脉,成为抗战年代的进军号角。
由陈瑜作词,聂耳作曲。1934年为影片《桃李劫》创作的《毕业歌》以其进行曲的速度和坚毅、果敢的气魄鲜明地反映和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决心和热情。
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播放相关音频)。
(学生自由演唱)。
2.《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田汉词聂耳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这部影片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两次出现,给观众极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播放相关音频)。
(学生自由演唱)。
3.《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这一时期产生的不少抒情性歌曲都是感情真切,激动人心的优秀之作,这些歌曲往往在对烈士悼念或沦亡的家乡的怀念中,不失愤怒和复仇的决心,像《五月的鲜花》(阎述诗)、《松花江上》(张寒晖)、《长城谣》(刘雪庵)等等。1937年7月,张寒晖作《松花江上》于西安,词曲均出他之手。这首歌最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播放相关音频)。
(学生自由演唱)。
4.《游击队歌》。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歌曲生动地刻画了游击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灵活、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播放相关音频)。
(学生自由演唱)。
5.《黄河大合唱》。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光未然词,冼星海曲。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末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口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这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播放相关音频)。
(学生自由演唱)。
6.《南泥湾》。
(教师介绍歌曲产生背景)一首《南泥湾》唱了半个多世纪,让人对延安的风土人情总是这么亲切,这么眷恋。当年,作曲家马可在延安鲁艺当教员,诗人贺敬之是学员。他们曾经体验过烧木炭、开荒地、蚊子一抓一大把的辛苦,看到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变化,创作了一部歌舞剧《挑花篮》。1943年春节,鲁艺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这部新编的秧歌舞,《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这首歌,以优美热情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的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将群众歌曲的激情与优美、抒情的浪漫主义融为一体,吸取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很快在边区和全国流行开来。
(播放相关音频)。
(学生自由演唱)。
(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山河碎,大敌当前,亿万民众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安危系在一起,“天下一家”的民族意识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把维护祖国安全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的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同学们珍惜生活,热爱祖国,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去了解祖国的一切,为美好的明天打好基础,让我们成为一名国家的栋梁之才。
板书设计。
第23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
一、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二、抗日救亡歌曲演唱。
歌曲送别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学会演唱歌曲《我和你》,能准确地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认真听赏乐曲《奥林匹克颂》,熟悉其音乐主题,并能感受乐曲优美庄严的风格。
三、教材分析。
《我和你》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歌曲共四句歌词,言简意赅却触动了人们心灵深处渴望温馨、友善和友情的情感,表达了21世纪人类共同的“和谐”与“和平”的奥运理念。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我和你》,让学生体会奥运精神,虽然这首歌简单而优美,唱好不易,具有挑战性,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准确表现出歌曲宁静而又蕴含激情的情绪与意境。课堂上还安排了欣赏《奥林匹克颂》,是第一届奥运会的开幕曲,优美而庄严的旋律很好的诠释了奥运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唱出歌曲《我和你》宁静而又蕴涵激情的意境。
2、感受《奥林匹克颂》的风格。
四、教学方法。
上课之前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奥运会及刘欢、莎拉布莱曼演唱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奥运会及两位歌唱家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五、媒体选择和设计。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百度搜索中的详实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直观性、有效性作用,听、赏、动于一体,让学生感同身受。
六、教学过程。
(一)律动:《北京欢迎你》。
老师带领同学们边欣赏《北京欢迎你》的mtv画面,边做律动。(最后定格在笑脸图上)。
师:这是一首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它曾经陪伴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208月8日是什么日子吗?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运动会吉祥物福娃;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唱《歌唱中国》??
师:对,那就是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们北京开幕的日子。那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日子,更是我们中国人为此骄傲和自豪的日子。(师简介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那晚的盛况好吗?(最后的画面定格在歌曲《我和你》师:在这个百年庆典的时刻,由我国著名歌唱家刘欢与英国的莎拉.布莱曼携手,极其深情地演唱了本届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震撼了整个世界!
(三)学唱歌曲《我和你》。
(设计意图:
1、把握歌曲风格,体会歌曲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答后,师小结:这首歌我们听完后感觉很温馨,表达和传递着“和谐、和平”的奥运理念,体现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和谐相处,我们是一个地球村里心手相连的一家人,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灵呼唤。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给全世界带来惊喜与感动的《我和你》吧!
2、师简单介绍歌曲的词曲作者和演唱歌手:
词曲作者:陈其钢(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演唱歌手:
中国刘欢(中国流行歌坛的领军人物??)。
英国莎拉.布莱曼(被称为月光女神,她的声音被誉为天籁之音??)。
3、展示歌曲谱例,学生浏览歌曲。
4、教师弹琴,学生随琴用“la”哼唱旋律。
5、师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
6、教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
7、再次欣赏由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我和你》。
8、全体同学跟伴奏演唱歌曲,力争演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涵义。
9、不同组合演唱歌曲:三人组合、男女二人组合、女生版五人组合、男生版五人组合等。
(四)欣赏乐曲《奥林匹克颂》。
1、播放《奥林匹克颂》,学生整首聆听。
师:刚才,我们听了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大家谁能说出它的名字?
学生答:
学生回答:
1、
2、
师:如果你是奥运会的运动员,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踊跃发言:
生1:运动员们真棒,他们为祖国争了一口气。生2: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为祖国争光。
大家说的都很好,老师相信,如果你们是一名运动员的话,一定也会为祖国争光的。
2、再次播放乐曲。同学们跟着课本上的旋律听音乐,用la轻声跟着哼唱。
(五)评价。
学生分组自评、互评。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真挚的演唱,投入的表演犹如一股暖流在老师的心底涌动,是呀,我和你,无论肤色,无论种族,我们同住一个地球,同享一片蓝天,因为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