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说课稿(通用20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收获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总结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通篇内容要连贯并且清晰易懂。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本场7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创新改变生活》。
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需要老师做到对教材的熟悉把握,还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法学法的灵活应用。基于此,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那么首先呢,我来说一下对教材的看法要想上好一堂课对教材理解尤为重要。《创新改变生活》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通过科技创新的事实向同学们展示出创新的重要性,旨在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和师生合作等方式把握创新思维应体现在生活中每个方面。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有了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也呼之欲出,本堂课的重点是: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本堂课的难点是: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九年级的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十分认可;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但是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把创新与责任及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培养创新精神动力不足。
那么这就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法。本节课我将针对学生对科技感兴趣的特点选择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开展学习。
以上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呈现出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授、小节、作业几个环节阐述这一过程。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多媒体导入法,接下来是一个简单示范:上课啦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一天的智能生活》,好,视频看完了。在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被智慧生活系统安排好了,非常的方便,对不对。这说明科技创新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改变生活》这个话题。
整体感知:学生带着“什么是创新,创新重要吗?”等问题进行整体阅读课文。然后提问一到两位同学,在黑板记录回答。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课有一个初步认知。
以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学生带着“为什么创新如此重要?”的问题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再进行两到三组提问并在黑板记录。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出的结论,由老师进行语言规范或者做总结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把从课本当中学会的创新思维,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创新。
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我会以师生合作的方式,一起在黑板右侧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道理。
作业。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去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贡献这样一个开放式的作业。
我的板书就像现在呈现的这样分为左右两个功能区,清晰明了。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说课内容,辛苦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走人。)。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二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以教材资源为范例,以课外资源为补充,以活动体验为手段,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验、展示、分享、讨论,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动物的亲近感、好奇心,知道了怎样才是真的喜欢动物的行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了几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懂得了要爱护小动物。对实施过程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
整个课堂教学创设三次闯关的情境,将真的喜欢动物的行为分散其中,意在落实课堂目标。纵观课堂教学,三次闯关给学生创作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最后,将知识点编成儿歌,成为板书,潜移默化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让学生成为故事的主人,通过不同情境的表演,体验动物的心声,真实的体验让学生交流的真切、真诚。不伤害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一句句精彩的回答,成为课堂的`亮丽风景。
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年级的孩子要多给方法,小组合作前,教师先通过小猫的例子一步步教学,然后总结方法。这样,小组学习时孩子们就“有法可依”。明确的分工,充分的课前准备,也让课堂上的小组合作真实有效,每个小组的交流展示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给予他们的阵阵掌声就是最好的评价。
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力求体现道法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紧紧联系本课的学习,让大家科学养蚕。在体验与实践中,培养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这也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教师还将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一,利用情境创设教学中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案例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小组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二,教学设计减少环节,突出重点,不要华而不实。
特别要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远点。
关注每一个学生,创设每一个情境,珍惜每一次体验,重视每一回交流,引导每一组合作,给予每一句鼓励……让有声的教育变成春风化雨,这样的道法才是孩子们德育的圣地。教师将执着于道法,绽放于勤处!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三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四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从学生共有的暑假结束说起,围绕节假日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安排节假日和周末,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是体会国庆和中秋这两个重要节日的所包含的意义,进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中秋节的印象,并通过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中秋节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了解中国及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并感受共有的节日与传统。
二年级小学生性格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并且有过中秋节的生活经历与记忆;但是因为年纪尚小,对中秋节的认知更多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不了解中秋佳节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更深层次的体会中秋节的团圆之意,感受合家欢乐的美好亲情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加深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行为与习惯目标】。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提升生活经验,拓展视野,养成正确对待中秋节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法提高对中华民族节日传统文化含义的感知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难点】。
感受中秋节团圆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以上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过程得以更好地呈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良好的导入可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线索回答:中秋节。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儿歌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然后我会抛出疑问:“中秋节是不是与儿歌中所描绘的一样?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次中秋节。”
【设计意图】通过猜儿歌的设计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快速与本课主题产生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我们这样过中秋。
1.中秋的日期
【活动一】看日历找中秋。
在新课讲授环节首先需要帮助同学知道并且了解中秋节的日期,我会请同学们看手中的日历,找一找什么时候过中秋节?并用铅笔圈画出中秋节的日子。
同学们根据日历的标注圈出中秋节的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我会再次提问:那么中秋节,为什么是在这个日期?我们为什么叫它中秋节呢?
同学们可能会得出类似于“秋天的中间”的答案,我会根据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讲授阴历阳历的相关介绍“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历法也叫阴历,我国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规律制定的。从前的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观察发现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亮从缺到圆再到缺经过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规定这段时间为一个月。而一年有四季每一个季度包括三个月,每年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是秋季,八月在秋天的中间,八月十五在八月的中间。而中秋节的中表示中间、秋表示秋天,八月十五在秋天的中间,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并且配以板书,进行过渡:“知道了中秋节的日期,我们去看看中秋节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日历既提高了自主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2.中秋的习俗。
图片画面。
学生回答:图一呈现的是爸爸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月饼。图二显示的是一家人团圆在船舱内赏月共渡中秋。第三个图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点亮圆圆的灯笼,企盼团圆。图四是海外华侨通过击鼓的方式欢庆中秋。
我会先进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买月饼、赏月、挂灯笼的方式来庆祝中秋节,也可以通过击鼓等其他方式来欢度中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景。”
我会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家庭过中秋时都会有哪些活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全家一起吃月饼赏月,看中秋晚会等。
二、中秋节团圆夜。
【活动二】情境创设体会团圆。
我会进行过渡:“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我们一起去看看为什么要过中秋节?”我会播放“嫦娥奔月”动画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体会情感,“如果你是后羿,看着自己的亲人远离天边会是怎么样一种心情?”
学生回答:难过、悲伤、思念。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看到家人远离自己会伤心难过、悲伤痛苦、思念不已。
我会请同学阅读教材15页的故事,概述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中秋节。
学生概述故事:全家为了迎接爸爸回家过中秋,精心准备,可爸爸很晚才回来,好在最后还是全家团圆一起赏月吃月饼。小主人公是既开心又担心爸爸不能回来,并且希望以后中秋都能全家团聚。
我会根据同学回答再次提问引导:通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书本上的故事,同学们再次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吃月饼?以前后四人小组展开五分钟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因为一些事情,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一家团圆的去过中秋,与亲人分离异地的感觉是孤独的,充满思念;全家团圆过中秋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期盼,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对于合家团圆的美好期盼,而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月饼也是圆圆的形状、甜甜的口味,既体现了百姓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与体现。
再次进行过渡,“同学们理解了中秋节所蕴含的美好情感,那么我们秋天还有没有其他的节日?这些节日又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可以引导同学将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去体会情感,更好的理解思念之情与团圆之意,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1.重阳节。
【活动三】欣赏图片感知重阳。
我会通过讲授法展示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中国古代把九看做阳数,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再次展示重阳节登高赏菊的图片,引导同学思考重阳节的习俗。
同学们回答: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欣赏菊花的习惯。
2.秋天不同民族的的特色节日活动。
我会进行过渡“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秋天,很多地方不同还会举行一些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什么节日呢?”
学生回答:苗族的赶秋节、藏族的望果节。
我会再次提问:他们的节日有哪些特色的活动?
师生总结共同回答:苗族过赶秋节时,人们聚在一起打秋千,唱歌跳舞,还推选秋老人祝福大家。藏族过望果节时,人们一起围着田地打圈,庆祝丰收,还举办热闹的藏戏表演,射箭等活动。
我会再次进行过渡:秋天的节日包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很多大诗人就写过关于秋天节日的诗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笔下的秋天节日是怎么样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请同学朗读诗歌并体会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出,古诗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及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著名古诗词加深理解古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团圆的向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尾声我会进行小结:请同学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依次回答:知道了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与日期,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们过中秋时的美好情感,知道了重阳节与祖国其他民族关于秋天的节日。
拓展作业环节,我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搜集重阳节蕴含着哪些美好寓意。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五
听了xx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节奏与旋律》,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节奏与旋律》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的第二框题。在学习了“单音与和声”后,学生了解了遵守集体规则以及处理集体中的矛盾冲突的方法。本框题有两个目题,“我在多个集体中”强调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同的群体里充当不同的角色;第二个目题是“集体中的小群体”,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小群体”,什么是小团体,注意小团体主义与小群体的区别;两个目题共同的达到最终的目的是,当个人或者小群体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局部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本节课进一步分析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在不同集体中的不同责任,当不同的集体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初步树立主人公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在交友方面容易形成小群体,小群体既有积极的作用也会有消极的作用。因此,通过同龄人的具体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意识,学会如何处理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面对集体中的各种问题,了解不同集体中的不同责任,正确认识不同群体的原则以及如何处理群体间的矛盾则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集体意识,增强责任感。
【能力目标】。
提高处理个人与集体及集体中的小群体关系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不同集体中的角色;知道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中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的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难点】。
小群体与小团体的区别。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情景教学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环节一:课堂导入。
【过渡】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
我采用的是视频导入,播放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夺冠赛场视频。11月12日,在短道速滑世界杯盐湖城站的500米比赛中,武大靖全程领滑,以39秒不可思议的成绩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同时完成了前两站世界杯3枚500米金牌的垄断,成为了短道男子500米真正的霸主。
播放完视频,我会询问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这样说:武大靖作为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代表着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战绩,也代表这中国体育,也代表这中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还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而奋斗,这就是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国家的旋律相一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节奏与旋律》,走进自我的审视与班集体的建设。
采用运动冠军进行课堂导入,可以让同学们感受武大靖不断超越自我,奋斗的精神,感受到为国为集体争光的荣誉感,也体现了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和谐。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我在多个集体中。
1.不同的集体,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
【过渡句】引出课题后,就到了新授的环节,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在不同的集体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我的节奏。
要求同学们以不同的音乐节奏,进行说唱,主题是“我的多重身份与责任”,3分钟准备,控制1分钟。
找同学进行表演,我会进行总结: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班里我们有的是班委,在学校社团里,你可能是篮球队长、舞蹈队成员等等。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是在不同的集体里,我们的责任也是不同的。
说唱的方式区别于单纯的回答问题,融合音乐元素与政治课堂,可以把课堂变的更加的有意义。
2.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和谐。
【过渡】接下来进入到第二个环节,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我设计的活动是:
【活动二】集体的旋律。
我会先给同学们阐明活动规则:全班共同跟着旋律演唱《保卫黄河》,并打出节拍。根据班级人数做好数字签,抽到1的按照正常的旋律演唱,抽到2的学生故意唱错或者打乱节奏。抽签的时候,对自己的签号保密。演唱完后,请同学思考: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和谐与否的影响。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会告诉学生游戏的启示:从游戏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才能演绎出优美的乐章,当存在差异时,就会显得杂乱。因此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和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融入集体。
游戏的方式可以把理论上的知识化为浅显的直观感受,明白和谐的重要性。
2.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过渡】然而,现实中,我们角色时多重的,当角色冲突的时候,那如何调整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和谐呢?为此需要了解促进和谐的方法,即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此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角色大作战。
首先在课件呈现案例:20xx年4月河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惊现7个学霸宿舍,全部读研。这些学生有的担任班级工作,有的担任学校学生会工作。“越是时间紧,越能明白学习时间的可贵,要提高效率,在学习的同时把工作又快又好地处理妥善。”20xx级的王宗威今年考到了华中农业大学,大四这一年里,在家里会帮父母干农活;在学校里,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在班里又是班干部;在班里,他的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在学期期末,学生会需要组织元旦晚会、做好工作总结;期末考试又临近,同时考研复习也进入倒计时,还有毕业论文要进行开题答辩等,各种矛盾冲突中,最终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根据轻重缓急,做好时间规划,适时进行调整,就能做到统筹兼顾。
我会提出如下的问题:案例中的人物都是什么角色?责任都是什么?如何处理角色冲突的问题?请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角色带入,列出学期末各种事宜的时间规划表,同时说明理由及体现出的原则。
请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的结果,我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阶段,学习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兼顾全面发展,不仅要提升学习,还要提升能力。所以当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的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处理好时间关系,才能更好地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高校的生活是同学们向往的,因为它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也是需要奋斗的,在此同学们不仅可以明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也可以明白只要处理好关系,可以更好的发展。
二、集体中的“小群体”
【过渡】集体中不仅有个人,还有小群体,为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小群体及其意义,我设计的活动如下:
1.小群体的含义及意义。
【活动一】目标碰碰撞。
课件呈现案例:20xx年湖南师大一附中学霸寝室,6人全部考上清华、北大。这6位少年因为同喜欢化学奥赛,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就相聚到了同一个寝室,给自己制定了“寝室公约”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例如:11:10后不能聊天,可以搞内务;11:50熄大灯;11:50后可以开小灯学习,不能影响别人。最终,其中的3位同学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剩下的3位同学中,1位获得了北大自主招生资格,2位获得了清华自主招生资格,均以超理科一本线上百分的成绩,成功被北大清华录取。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来总结: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类似的同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在小群体中,彼此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小群体中,我们与同伴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相共进中增长才干。
2.反对小团体主义。
【过渡】我们小群体的目标与集体一致并很好的融入集体,会感受到集体的美好,但是当小群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会让小群体的性质发生变化,这就出现了小团体,为此让同学们了解小群体与小团体的区别,我开展的活动名称为:
【活动二】“老大”是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案例:七年级某班有一个出了名的“小帮派”。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你心目中的“老大”应该是什么样的?请每个小组给出标准,然后找代表发言。
根据发言,我进行总结:“老大”是关心关爱他人,行为标准符合规则符合道德法律,为人才能得到大家的钦佩,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但是小群体内成员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至上,沦为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会有“哥们义气”,出现霸凌事件,扰乱班级及学校的教学秩序,严重的小团体成员甚至违反相关的法律。这些里面的“老大”是不合格的。希望同学们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强化本节课的核心,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相和谐,我会在课件上出示情景片段。
情景一:自习课吵闹,无法安静学习。杰洋提议不告知老师。点评:杰洋很体谅老师。
情景二:有的同学早早到学校抄作业,大家保守这个“秘密”。点评:同学们配合真默契。
找学生进行回答,我会告诉学生:看是为集体好,实则是在害大家,看似为了维护和谐,实则是没有看到问题所在。希望同学们在集体生活中,能够正确面对矛盾和冲突,学会解决问题。这才是真生的促进集体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活动小结:学生集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我最后提出希望: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相匹配,才能有和谐的发展。同样,集体和谐,社会才会和谐,国家才会和谐。让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业:创编2分钟快板节目,主题围绕“个人或小群体与集体的和谐”,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某个创意等。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课堂延伸至课外,还有让同学们有兴趣去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按照授课的逻辑进行书写的,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也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考官,感谢您的聆听。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七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诚信是金》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诚信是金》。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诚信是金》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诚信伴随着我》的第二课,这是学生在学习前一课已经知道诚信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才能取信于人。学习本课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当前,在一些地方,人们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不讲诚信现象屡屡发生,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学校校园,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诚信这一涵义已有初步的认识,能辨别什么是对与错,但是在选择实践方面的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容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回忆等,来感受诚实守信的重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荣辱观,自觉践行诚信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和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
【知识目标】。
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其中……是教学难点。
【重点】。
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难点】。
能在生活中践行诚信观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学法: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本节课我将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开课之初为同学们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他的妻子要出门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去,于是妻子便哄他说,回来杀猪给他吃。儿子信以为真,就不再闹了。妻子赶集回来,看见曾子要杀猪,连忙制止他。曾子却说:“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学着欺骗,不讲信用,将来怎么在世上立足呢?”最终,曾子还是把猪杀了。
学生回答之后,我会进行总结和过渡,曾子为自己的儿子树立了榜样,教育儿子应该做到言而有信,诚信做人,否则就难以立足,可见在曾子看来,诚信真的非常重要。那诚信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诚信是金》,一起来探究诚信的重要性,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导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一下子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我一共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节,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1.哪个更重要。
我将全班同学分为3个小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已经学生分别扮演年轻人、招聘负责人、记者等角色,将上面的问题以表演的形式续演出来。小组表演之后,进行表扬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表演我们可以看出青年人纵有才学,但是应聘被拒,这说明人如果丢掉了诚信,即使有着聪明的大脑,出众的才学,也会因为得不到他人的,他的才学机敏无法展现,金钱荣誉无法获得,可见诚信是人立足与社会的根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无信不立。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年纪比较小,对于情境表演有很大兴趣,同时通过这样的表演形式,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切身体会诚信的重要性。
2.假如没有诚信。
在学生对“人无信不立”的观点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失信行为是否只对自己造成伤害呢,这种行为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有没有影响呢?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会请同学们课前收集社会生活及学校生活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可以收集媒体中的相关报道、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调查周围的人,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如市场上充斥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便民伞丢失、旅游时有的游客不按时回来等。
通过研讨,帮助学生体会和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者造成直接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发言,学生发言之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表扬并总结,我们可以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如不撒谎、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作业、借东西要及时还、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等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要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在学生牢固树立诚信光荣的道德观念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美德外化为行动,既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再通过要点总结,从而巩固了学生强烈的诚信意识,更加坚定了学生在生活中的诚信行为。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本目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师生共同回忆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归纳式小结。通过小结环节,使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认知。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去搜集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寓言故事或名人事迹,小组设计制作一份“诚信是金”的手抄报,下节课在班级里面进行交流展示。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结合本课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注重直观系统,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八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我们的学校不简单》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的学校不简单》。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教学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学校不简单》是部编版小学道德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第一个话题是“我们的学校不简单”,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对学校的深入了解。第二个话题是“有了事情找哪里?”目的是让学生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认识学校,了解不同部门的功能,进一步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感。第四个板块的话题是“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这个板块用实际操作的活动形式,将全课内容串联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年级的学生对空间的感受力在发生着变化。对空间的理解逐渐由平面转向立体,对远与近、距离与大小、局部与整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们已经在学校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生活,了解了学校的基本现状,但并不了解学校的历史。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学校成了迫切需要。由于年龄限制,学生很少有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分工合作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活动进行引导。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树立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看懂平面图并能利用简单的图例画出学校平面图。
【知识目标】。
认识和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认识和了解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
【难点】。
了解简单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方法,学生能独立绘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谈话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以上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过程得以更好地呈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良好的导入可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环节一:课堂导入。
学生回答后,我会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概括:这首歌介绍了上学早晨的美丽风光,大家都喜欢自己的学校,那么你了解我们学校吗?从而引入《我们的学校不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低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能顺利切入主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们学校不简单。
请学生按照上节课组成的调查小组,将了解的情况整理好,由一名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
开展学校情况介绍会,各小组汇报了解的学校情况。
我会给予鼓励评价并进行概括:汇报的内容有学校的建校时间、历史变迁,也有学校现在的面积、建筑、师生人数等,还有学校所取得的荣誉,以及学校举办过的有意思的活动等等。并且还采用了采访老师、上网收集资料、看学校荣誉墙、向老校友了解情况等多种方式完成。
总结完后接着引导学生听完这些汇报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在完成了学校的小调查以及听完了今天的汇报,都更加了解学校,并且为学校的所取得的荣誉骄傲,以及了解了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更喜爱美丽的学校。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学校情况调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和同学们一同调查时增加团结协作精神。并且在进行完学校情况介绍会后学生会更加的了解和喜爱校园。
2、有了事情找哪里?
接着我会展示28页的两幅图片,并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你知道遇上了图片上的问题后,应该找哪个部门吗?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鼓励总结:遇到问题后要想方设法找相关部门来解决。
接着出示教材第29页的三幅漫画师然后提问:那么,在以后的校园生活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下面请有经验的同学进行介绍。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有用的方法非常多,可以看办公室门口挂着的牌子,要做学会观察的有心人。以及学会看校园示意图或指示牌很重要,或者询问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同学们切实的了解到认识学校的组织机构及各个部门的基本职能。以及知道在学校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
3、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
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平面图认识图例和方向标。再请学生画下来,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建筑物和景物,然后再标注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简单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方法,学生能独立绘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加深对校园环境的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结合自己对学校的了解,说说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把在那里发生过的难忘的事分享给大家。(请喜欢同一地方的学生补充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及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来分享自己在校园中发生难忘的故事能够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随机请学生分享自己这堂课的感悟与收获。
作业:将所收集的关于学校的资料和学校的示意图结合起来,制作一个校园宣传手册,让更多人认识了解我们美丽的校园。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在于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行动,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一堂课教学最直观的体现,我的板书突出重点,清晰明了。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九
《师生交往》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两个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本框是上一节《走近老师》内容的延续和落脚点。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于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具有“向师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学生会对老师的权威性产生质疑。由于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差异,师生之间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老师,不善于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善于用积极的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甚至有学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体谅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从而达成师生和谐、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交往》说课稿学生愿意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积极地交往,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尊重老师、体谅老师。
《师生交往》说课稿认同新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力目标:
《师生交往》说课稿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师生交往》说课稿掌握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师生交往》说课稿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尊重老师。
知识目标:
《师生交往》说课稿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生交往》说课稿清楚老师表扬和批评的用意。
《师生交往》说课稿知道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亦师亦友”即学会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之所以把“亦师亦友”作为本课的重点,是因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顺利交往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的基础。只有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平等相待,才能促进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
“教学相长”和“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本课的难点。
之所以把“教学相长”作为难点,是因为初中生虽然已经开始慢慢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但是,毕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向师性”,骨子里的“听老师的话”把他们摆在了顺从的位置上,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对于老师的观点感到困惑时,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敢质疑。而“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定为难点,是因为就如同接纳自己一样,接纳自己的好的部分是容易的,可是接纳自己的不足,却很难。学生都是喜欢听老师的表扬或者鼓励,可是对于老师的批评,一般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反唇相击,或者表面上应承,内心却不当一回事,还有的会在心里埋怨老师甚至记恨老师。
本节课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通过对各种情境的感知、分析、理解和交流,自主学习。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两个版块的知识“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基本上都是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生探究,生成新知;再入情境,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进行的,新课授完之后,进行回归情境,当堂内化;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在“教学相长”版块,我主要通过情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在回答记者问中的回答,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相长”中,学生对老师也有一定地促进作用,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概括总结出“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再通过图片中英语课堂和历史课堂的对比,概括总结出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和老师更好的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觉得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就要敢于指出来,要知道,谁也不是全队的,就算是科学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再次概括出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最后通过对教材“探究与分享”中的漫画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待老师的表扬让人容易接受,但是对于老师的批评,要让学生欣然接受是有难度的。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对于老师的批评,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亦师亦友”版块,首先通过传统课堂和现代课堂的对比,导入现代新型师生关系,即“亦师亦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从“师”和“友”两层意思分别说一说,再概括出师生之间交往的良好状态;然后通过对教材“王亚南”的故事分享,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享。得出彼此尊重,是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尊重都要尊重什么?为什么要尊重?如何尊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再通过走入情境—“爱拖堂的老师”,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部分也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让学生在旁观者的角色上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出“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最后,学生总结概括如何能够到达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
新课讲授完毕,回归情境,当堂内化。“小军的烦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浅议拓展,提高素养,布置作业,通过课堂收获。对平日里批评或者表扬过的老师、亦或者闹过矛盾的老师,用传递纸条、发送微信等你觉得老师乐于接受地形式,给他们表达你的感受或者心里话。既帮学生解决平日里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做好了铺垫。
板书主要按照教材设计的两大板块“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主要包括它的内涵;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和老师很好的交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三部分内容。“亦师亦友”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需要三个方面:分别是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关心、理解老师。简洁明了易懂。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一课时“辽阔的国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以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为切入点,将地域、情感、思想融为一体,究分表达了人们保卫国土、反对分裂的坚定信念,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课既引导学生感受国土的辽阔,牢记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地形的复杂多变,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美景中包含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及地形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
教材正文先呈现了我国国土的辽阔,从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土的整体情况,感受领土的面积之大和疆域的辽阔,再从中国地形和自然风光出发,将美景进一步归纳深化,重点指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地形、气候的特点,阐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区差异概念。此环节的重点在于台湾省,特别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概念在爱国层面契合了"神圣"二字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辽阔的国土"通过出示世界地图、《中国的疆域》图及《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明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山好水好风光"展示了《中国地形》图和祖国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并通过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号召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
"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介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但学生之前对国土的了解只限于名称和景色本身,尚未感受到祖国领土的神圣不可分割。因此本课教学应重在提振学生的思想认识,结合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不断深化认识,明白国土中所包含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民族向心力和爱国情怀。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特点,本课宜采用多种媒体手段结合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神圣国土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1.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热情,坚决捍卫领土完整。
2.能够通过地图认识我国的疆域,能够自主搜索资料认识台湾岛。
3.认识我国的国土疆域,了解台湾岛,懂得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重点:
认识我国的国土疆域。
难点:
懂得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情境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新课导入。
1.播放视频《航拍中国》2.思考: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国家的国土,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呢?3.汉语词典: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第二个环节:新课学习。
一、中国面积。
1.小活动:请你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位置,并说一说,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地处哪里?总结:中国在世界的位置——我们的祖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小组合作: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差不多。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我国面积之大。请和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用一种你们喜欢的方式,说一说祖国疆域的辽阔吧!
我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我可以用数据来说明……我可以用旅游经历来描述……3.小活动:从气温差看中国请你查看一下哈尔滨和三亚的实时气温,说一说:
(1)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2)两地在穿着上可能有怎样的差别?在其他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差别?(3)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4.总结:我国东西、南北跨度大,国土辽阔,地大物博,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5.小活动:你能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四大海域吗?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6.总结: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在祖国大陆的东面,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我国近海岛屿众多,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式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国土之辽阔。
二、赛相邻国家。
1.活动园:阅读课本45页的《中国疆域》图,找一找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哪些国家与我们隔海相望。
2.总结:我国的海陆邻国。
3.地理知识知多少:
(1)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2)我国的首都是哪里?(3)我国有多少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4.知识链接: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
5.交流园:阅读《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看看我国都有哪些省,找找我国的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你和家人出生在什么地方?试着在图中找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6.展示台湾省地区,说一说:
(1)你觉得它像什么?(2)你知道它是哪个地方吗?(3)说说你对这个地方的了解。
7.印象台湾:珍珠奶茶、综艺节目、周杰伦等明星、台湾日月潭、台湾阿里山……8.走近台湾: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台湾岛山地面积大,气候温暖湿润,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海上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等都是台湾岛的美称。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历史故事会:请你查阅一下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故事,与同学分享。并说说你阅读故事以后的感想。
10.郑成功收复台湾故事。
【设计意图】认识台湾省,并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中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领土神圣而不可侵犯。
第三个环节:总结提升。
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我们神圣的国土。
辽阔。
不可分割。
2.课堂中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中国的位置,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从地球仪上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我国国土的一些特征,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所学,并适时引入问题——拥有如此广阔的国土、如此众多的邻国,我们该如何保卫国土和家园呢?如此,本课的重心——神圣国土不可分割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一
为进一步推进初中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工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20xx年4月27日上午,由行唐县文教局教研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活动在行唐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进行,活动由教研室道德与法治教研员陈莲英主持,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由七年级教师卢成成执教七年级下册《憧憬美好的集体》一课。执教老师学科知识扎实,她在课堂上用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吸引孩子们,课堂上气氛活跃、亲切,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及老师们的肯定。
课后,大家对此课进行了集体教研。卢老师先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预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课后的感受等。大家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围绕课程改革主题进行思考,各抒己见。大家经过一起探讨研究,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入更清晰地解读。最后教研员陈莲英结合本课,就新教材使用和课堂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就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整合式教学策略,建设有效课堂进行了主旨发言。
此次教研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达到了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好山好水好风光、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以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为切入点,将地域、情感、思想融为一体,究分表达了人们保卫国土、反对分裂的坚定信念,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课既引导学生感受国土的辽阔,牢记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地形的复杂多变,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美景中包含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及地形和气候的特点,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
教材正文先呈现了我国国土的辽阔,从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土的整体情况,感受领土的面积之大和疆域的辽阔,再从中国地形和自然风光出发,将美景进一步归纳深化,重点指出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地形、气候的特点,阐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区差异概念。此环节的重点在于台湾省,特别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概念在爱国层面契合了"神圣"二字的意义,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神圣不可侵犯。
"辽阔的国土"通过出示世界地图、《中国的疆域》图及《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明确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山好水好风光"展示了《中国地形》图和祖国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并通过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号召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
"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介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
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但学生之前对国土的了解只限于名称和景色本身,尚未感受到祖国领土的神圣不可分割。因此本课教学应重在提振学生的思想认识,结合辽阔的国土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不断深化认识,明白国土中所包含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激发民族向心力和爱国情怀。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特点,本课宜采用多种媒体手段结合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神圣国土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
1.感受到祖国山水风光之美。
2.能够自觉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能够分析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3.了解我国多样的自然风光和自然遗产,学会保护自然资产,做到文明出行。了解我国复杂的地形气候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习惯,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重点:学会保护我国的自然资产,做到文明出行。
难点: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认识气候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法: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情境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
播放视频《这里是中国》。
一、好山好水好风光。
2.评选:最美之地我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是_______,它美在________,它是________地形。
总结:我国有不同的地形。
3.小小地理学家:阅读《中国地形》图:
(1)找找我国的主要山脉和大江大河,看看它们都分布在哪里。
(2)我国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你能从地形图中找到原因吗?(3)我们居住的地方有没有山脉、河流?说说它们的名字。
4.小拓展:大河向东流的原因。
5.中国小导游:祖国处处是美景,请你说一说,我国的美景当中,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你是否能用镜头展示给大家看?6.祖国摄影师:展示中国美景。
7.小提示:祖国处处是美景,其中有些美景很独特,有些美景十分罕见,还有些美景对研究自然环境烟花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人类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整个国际社会都有责任通过合作保护世界自然遗产。
8.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阅读课本第50《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图,说说:
(1)图中这么多景区,它们为什么能入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呢?
(2)去过其中某个地方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感想,也可以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世界自然遗产,查阅资料后,与同学交流。
9.阅读角: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0.新闻:“真爽,我破坏了踩一脚要恢复60年的丹霞地貌!”
11.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三名游客的做法的?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小提示:保护世界遗产,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我们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需要保护。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12.活动园:感受祖国山水之美、践行文明出游公约。
二、一方水土,一方生活。
1.你知道以下独特的生活方式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1)我们喜欢骑马和喝奶茶,我们的房子跟你们的不一样。(内蒙古)。
(2)我们有张特别的床,我们把它叫“炕”。(东北)。
(3)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穿得清爽无比,冬季平均气温还有20摄氏度。(海南)。
2.总结与过渡: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的地方长夏无冬,有的地方冬季漫长,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地方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的生产和生后方式也各具特色。
3.生产方式大不同:阅读《中国地形》图,找一找我国的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了解一下我们所在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特点,然后和同学讨论,我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
4.归纳:地形对生产的影响。
5.观察与思考:请你观察下图中不同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课本第53页)。
6.小小分享会:请你说一说,自己家乡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选择一种方式,展示家乡的生活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这需要人们不断增加了解,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1."好山好水好风光"展示了《中国地形》图和祖国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地形,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并通过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号召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
2."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介绍了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三
《做更好的自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的第二框。本课题包括两个部分即“接纳与欣赏自己”和“我要飞得更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欣赏和接纳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就。
我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升入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处于青春期,开始关注自我,但是又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接纳自己与欣赏自己,不断丰富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突破。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和做更好自己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认识自己的内容和方法;。
2.知道如何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难点】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我准备采用引导提问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提问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会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组内分享,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接下来是我授课的核心环节—教学过程,本节课根据新课标理念,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我将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漫画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生轮流回答,引出对自我的认识,顺势导入新课。
通过漫画故事,调动全班的学习兴趣,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接纳和欣赏自己。
这部分我将通过“小小动物园”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介绍。通过组内讨论分享所选动物作为自己代表的理由,包优点和缺点,得出完美与不完美都要接受,进而引出活动二:自省吾身。出示故事《完美的图画并不美》,读故事后学生以“我的不完美”为主题进行自省,写下自己不完美的表现,并针对这些不完美寻找接受的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成长路上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全部,既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自己的性格,也接纳自己的身材、相貌;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接纳自己,需要乐观的心态,更需要勇气和智慧。最后进行诗歌赏析《学会欣赏自己》,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样设计环节比较紧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参与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我要飞得更高。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课本34页的“探究与分享”。选派三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们会更好的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针对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做更好的自己的具体做法:做更好的自己,首先要扬长避短,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需要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第三,要不断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最后,懂得要与他人共同努力,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在为他人和社会带去福祉的过程中实现。
之所这样设计,是为了将枯燥的知识与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循序渐进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通过完成个人调查表来进行巩固提高。包括对现在的我的认识和将来的我的期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内容讲授完毕,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小结,最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下课后搜集自己之前的照片,分析自己和过去有什么区别,以及展望未来的自己形象,下节课进行分享。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四
听了顾志刚老师讲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箱课《法律保障生活》,我觉得有很多亮点。顾老师先从知识点3354开始,这是上节课学过的。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感受,然后引入新课。然后,一张路通混乱的图片开始探讨法律特征。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门成功的常规课程。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既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举例,又是课本知识的重组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顾的班级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个课堂始终体现“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厚。同桌讨论多,讨论小。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以下是一些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生生师生之间的这种水乳交融让你觉得你分明就是看客,而他们的交流是你无法深入更是无法参与的。
而在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分明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与思想的提升与深刻,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至高境界吧!
没想到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上到如此程度,更没有想到学生与老师的那种忘我的投入,你分明感受到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灵魂在对话,你分明感觉,当你用心做事时,你才能真正地唤起更多心灵的感应。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六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七
听了卢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卢老师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安全的重要性,做到了让学生“安全记心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卢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常言道: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个人认为这节课在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八
听了顾志刚老师讲的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箱课《我们不乱扔》,我觉得有很多亮点。顾老师先从知识点3354开始,这是上节课学过的。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法律的感受,然后引入新课。然后,一张路通混乱的图片开始探讨法律特征。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感觉。总的来说,这是一门成功的常规课程。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都很融洽,如果教师能适当渗透学科,教学效果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用手配合题目来写。我觉得效果可能更好。下课前,老师要对这节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这个班的这部分比较弱。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选手、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绿树成荫、你追我赶的火红季节,酉阳县第三届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竞赛活动,经过三天紧张精彩的角逐,即将在这里落下帷幕。借此机会,我代表本次赛课的评委,对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平台和为本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甘溪教管中心,甘溪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向参与本次活动的其他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老师们,本次品生、品社优质课竞赛活动是又一次成功的、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活动旨在“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打造卓越高效课堂。”
三天来,我们有幸见证了13位教师在讲台上的教学风采。虽然每一节课只是品生、品社课堂教学浩瀚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但是,由于凝聚了太多的呵护,太多的心血,太多的关注。因此,有许多风起云涌的景色可以回味,也有许多精彩纷呈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受教科所领导的安排和评委会的委托,根据本次赛课的思想,下面我对这次品生、品社赛课活动从“总的感受”、“课堂中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建议”四个方面做如下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转变教学行为,打造卓越高效课堂,成就师生精彩。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从这十三节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更好地落实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学流程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探究和思考、小组合作、拓展延伸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课堂上贯穿了“一条主线”,或“三条主线”。品社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品生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主线。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1。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桃花源小学—老师的“议一议”教学环节,五福小学—老师的“现场采访”环节,龙潭希望小学—老师设计的“合作交流,解决困难”这一教学环节,还有—校—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心情为何不一样?”这一教学环节,—小学—老师设计的“讨论表演”这一教学环节,—小学—老师的整节课,教师们都把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与展示,很好地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2。关注生活体验,突出学科意识。
品社课的学习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课标中明确指出,突出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比如—老师的课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道德意识。—老师、—老师的.课,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老师的课,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愉快生活每一天。
3。关注教学策略,突出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比如可大小学—老师的“过桥米线”的故事延伸,—老师的“现场采访”,—老师的“怎样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老师的整节课等等,都很好地将自主开发课程与教材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突出创新新意识。
4。关注学习方式,突出人文意识。
“体验学习”关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比如:—老师的课,整节课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的学习,体现了品生课“活动性”这一基本特征,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道:做人要诚实。而“小组学习”则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比如:白贤彪老师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土地沙漠化的原因”都很好地利用了小组学习模式。
5。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而品生课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和生活能力提升。本次赛课中,教师评价的方式多样。比如:有描述性评价、达成水平评价、作品评价、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总之,评价必须恰如其分,以激励为主。
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即便是一堂十分精彩、令人称羡的优质课,也仍然存在可以考虑或需改进之处。本次参赛的课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篇二十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研究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道德法治课教师也要学会如何将时政热点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将时政素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期的时政材料,有的老师给出了问题的主旨,有的老师给出了表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研究资料,呈现给学生的资料和问题也一定要经过老师的仔细考虑。在这堂课上,老师选择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引言中,主要使用图片:制定法律的机关,国家的强制力,以及解除高级官员的职务等。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时代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既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举例,又是课本知识的重组整合,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顾的班级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个课堂始终体现“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厚。同桌讨论多,讨论小。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