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专业20篇)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之后所产生的感受和思考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深化我们的阅读体验。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产生一股冲动,想要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我更好地回顾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也可以与他人分享我的阅读心得。读后感的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反思和思辨的过程,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书中的世界当中,探索其中的道理和价值。写一篇令人称道的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营造共鸣的手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每篇范文都包含作者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对主题和情感的剖析,并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作品的不同解读方式,同时也可以积累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维的启发。读后感的写作是一次对自己思想和文学素养的锻炼,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写出一篇有思想、有品味的读后感作品。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会在中间发现一些共鸣和启示,也为自己的写作之路注入一些新的动力和创意。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一
馋了!随手从书架取下林语堂大作。这本是三九折买来滴!当时,只是因为他是大家,相信他一定不会令我失望,定会对于我的人生有所启迪,所以入手。
昨晚,信手翻阅《林语堂散文》,至《论读书》,不禁又有朗读,拍案,会心微笑,鼓掌大笑滴冲动。大师果然不负我之所望,知己呀!
大师说:“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警醒呵,第一次看到这句古训,反省!偶尔我也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虽说旁观者清,毕竟事未临头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能想当然地侃侃而谈,把书中的大道理强加给人家,强势地指责或批评,不顾忌他人感受,不讲究方式方法,冷静滴想想,微薄的内心并不能完全服人,却要从态度上压倒对方,气焰嚣张,不可取呵。
大师说:“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这些情态基本同样适用于今天哪?!指责国人以读书为名取利禄之实,但能撼得动教育体制的力量在哪儿?当然还有一句,“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这令大师不齿的现实,同样在今天也遍地开花呵?!我忽然想,大师如果不能撼得动这现象,那么是否大师把浪漫滴读混同于求生存的读了嗫?是不是读书本来就分很多种,只有等自己的人生奋斗到一定高度时候,才有资格进入下阶段的读?果然,大师接下来说,“今日所谈,非指学堂中的读书”嘘^果然!大师提醒学子不要读死书,要透过文字看本质,持怀疑态度做学问。
接着,转入正题,是自由读书。大师说:“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射手座的强势主观使我极容易钻牛角尖,但读了一点书,开了一点窍,发现前面的路还很宽,何必每每自寻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不是天塌地陷的危难,乐观的活才是正理。就是这句,“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现在处于中年的我,回忆前面的路,发现幼年时是多么滑稽好笑可爱,因为不懂,所以对什么都感兴趣,盲目地摸索痴迷地流恋。青年时以为顿悟了,终于成年了,多了几许忧愁几许忐忑,其实只是看见了幼年时的可笑。中年时以为这次真得成熟了,所以有一点感触就忙着记下来,热衷于不停地写,记录,慨叹原来这才叫‘知道’,渐渐,发觉,有些东西并不是那样,就微微地有些茫然起来,呵,原来就是在变老。
大师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具体我也不敢妄言,但读过一点书后,真得偶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嫌,不仅如此,即便那人的笑声刺耳,都会令人不爽。我想,这跟健康报上的气味说有雷同罢,各人找适合各人气味的朋友才是。若读得书是适合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此种读书必定是会影响人的谈吐及思维方式的,有兴致地读,必定有所收获;为卖弄而浅薄地强读,必定食古不化疳积胃滞。所谓“读书须求气质相合。”
大师说:“有你所应读,我所万不可读,有此时可读,彼时不可读,即使有必读之书,亦决非此时此刻所必读。见解未到,必不可读,思想发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读。”读书需顺其自然之势。世上无必读之书,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状态,当某人某日某种心境下,有了某种读得冲动,想应和心境地读,必能在彼时读出一时之味来。比如,我小学时候钻在闲置书堆里读《红楼梦》,只是少年时期的春心萌动,好奇它与课本的不同,感受它直抒男女之情的奇妙。二三十岁,关注的是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性情,场面的恢弘。
大师说:“读书必以气质相近,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找到师法对象,全心投入、气质浸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这是我最欣喜的一段收获。我记得以前我说过,我找到了我的群,我一直相信有那么一个群,这个群的人无需太多解释就能理解对方。因为大家气味相投,想想满眼都是我的菜,各种喜欢各种有爱,那么就不会有太多的不融洽不和谐。我相信从星座血型里我们都能找到这种类同感,而读书,使我们寻找组织的强度更大,能够感应气质性灵相近的同类更多。
开卷有益,想必也是要有气质相合的卷,才能遭遇阅读滴欢喜吧!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二
读散文的时候,便记得林清玄,这位优秀的台湾作家。
第一次读它的散文,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已多少懂得一些南山之意了,看到林的散文,就仿佛捡到了一个大好的香果,感叹道世间还有如此文章,一定能洗涤世间一切浮躁之人和浮躁人的一切吧!现在想来,虽说夸张了一些,但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林的散文我还是非常喜。
喜欢林清玄的散文,是因为他那种超欢凡脱俗的文章意念和感人至深却又清淡的语言,每次读它的文章,总能找到浮华时的安逸,宁静时的超然!这好似在外流浪的孩子心中总还有一个家,即使风高浪傲也还盼着避风港湾的守护。
淡淡的感觉,悄悄的愉悦,这就是读林的散文时的感受。
就算你小小的心灵受伤了,它也能给你一种安抚,正如在《清净之莲》中所说: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
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这,就为那些喜爱伤感的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柔软的心也伤的优柔灿美了。
林清玄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他自己完善的人生追求和独特的写作能力,在文坛面前,不拘泥于某一家之特色,而积众家之所长,他把别人的文章融进了自己的风格,又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他独有的方式展现给世人,于是读林的文章,便看的是他内心世界,而读的是众家之笔。
文人所追求艺术,想必不过如此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三
《林清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在世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期许着孩子们能够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与庄严的心。
这讲述的是一个在宋朝的故事,为了抓住小偷,找来了一个钟,让十个嫌疑人去摸,因为说偷了东西的人摸一下就会响,所以真正做了坏事的人是绝对不敢摸的。钟上面被涂满了墨水,坏人因为“心虚”,没有摸钟,所以两手“清白”,而没有做坏事的人,无愧于良心,当然敢摸钟,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时代在变化,从前的小偷还知道羞愧,现如今的小偷偷了东西似乎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了。他们做了坏事为了不被发现,甚至还会灭口,做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他们被捕,竟然还会对着摄像机,面带笑容,侃侃而谈自己的卑鄙行径。
读完了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们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偷盗。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着坐享其成,都不会付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为更加卑鄙和恶劣。
发自于内心的丑陋和虚伪万万不可,即使使自己两手黑黑,也会比虚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宁愿乌黑,也不要那虚伪的清白。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四
若不是文海拾贝看到,其文中认识,我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位文学家;若不是书架上瞥见,其封面的文段,我不会知道有这样一本书。就这样,我悄悄地,走进了――他,林清玄――它,《林清玄散文集》。
对于他,我其实了解不多。林清玄,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其实看完他的一些文章,我认为他在哲学上也颇有造诣。他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旗山;细细算来,他刚开始写作时正好经历了文革。17岁开始创作,曾任各种职务,直到35岁入山修行了一段时间;所以也是为什么他的文章中总会有着一种佛学的思想理念。他在30岁前就已得遍了台湾的所有大奖,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会受各类人群喜爱甚至多次收入课本教材、语文试卷之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在这样生硬的描述下显得总有些不真实,那他的文又是什么样的?我想,《林清玄散文集》会是一本很有代表性的书,它收录了林清玄的经典文章与代表作,可谓是“精英汇聚”。
我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作者的特色就是:文“清”思“玄”,让人看前无限遐想,看时内心宁静,看后淡而释然。首先最吸引我的总会是他的每一篇文章的题目――它们总是那么深奥却又很简单,那么哲学却又与生活相连,那么引人遐想却又显而易见作者所想。就拿《温一壶月光下酒》这个版块中的题目说――“煮雪”,一看就是不可思议,不觉就会猜想怎样雪煮?在哪煮?为什么要煮?煮它何用?但渐渐从文中就懂了:传说中在北极要用火煮化被冰冻起来的话,慢慢听。好像很深奥很哲学的样子,但其实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情趣,若话语都能变成冰,可以留起来日后慢慢听,那别的一切呢?当然这也是一种浪漫。
他的文章总是那么的淡雅。《温一壶月光下酒》,初见感觉好像很浪漫,随即总会感觉到匪夷所思:月光怎么说“壶”?如何“温”?又如何“下酒”?这篇文章其实很有林清玄的味道――文章清淡典雅,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思想内容玄妙新奇,角度迥乎不同。从喝酒的下酒菜引出最上乘也是最浪漫的饮酒方式,对月伴花伴诗词,这样的境界风趣性灵又淡然;就这样,简简单单,既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又联系上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林清玄写的.东西,无论是文章还是句子,都很耐人寻味,嚼后回味无穷,感慨万千的同时又在无形之中将你心中的苦闷悄悄释然。很经典的一句:“因为有愿望,生命的进程既不是偶然,也非必然。每一步都牵引着下一步,每一个转弯都面向了不同的方向。人生的许多事都是可以预期,却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吧,说它是必然,因为有愿望、有理想,会朝一个方向不懈前进;说它是偶然,因为选择不尽相同,命运又是无常,不知何时何地会发生何事。人生就是不停在选择,每一个选择就是一个转弯,一旦转弯就注定了你无法回头、得到一些而失去一些,却同时又为你打开了新一扇窗。所以,何必去猜测,何必去赌定呢?尽管性格、品质是注定的、定格的,但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有些可预有些不可预。
书中还有两句我非常喜欢的话。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大火把雪屋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由于流逝的岁月,似我非我;未来的日子,也似我非我,只有善待每一个今朝,尽其在我的珍惜每一个因缘,并且深化、转化、净化自己的生命。
从林清玄的书中,话中,我总会感悟些什么,找到些什么;说不清,但却知道那是我自己的东西。他的文,一人读,就是一份感受,各不相同却又略有相似。
在他的书中,我找回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创造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
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五
菩提是佛教当中的圣树,菩提的本意是一种领悟,一种生命的真谛。一颗柔软的心就是菩提,一片润土的落花就是菩提,一种真善美的感悟就是菩提。菩提树比我想像中的要坚强,纵然有着冬天萧条与空寂,但也未尝不是努力站立,长出干净的新绿,有着一种对新生无比追寻地力量,萌发的不只是绿芽的蓬勃生机,更有着芽儿那片片舒展的心情。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觉晓到有一种奉献叫无私;从“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来秋,误入藕花深处”觉晓到有一种快乐叫洒脱;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觉晓到有一种寂寞叫离愁;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觉晓到有一种仕途叫艳羡;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觉晓到有一种爱恋叫凄厉。
一片叶子中的领悟就是一棵菩提,一首诗中的意境,就是一棵菩提。玟瑰固然娇媚,文竹固然高雅,但都躲不过时光的摧残;木槿固然精致,紫薇固然温美,但都经不起命运的玩弄。只有菩提,因突破了红尘中的一切欲念,方成为一块永恒的净土。除去杂草,种满菩提,每个人的心都应如此——种下一片菩提林。
三生石圆三生梦·轮回。
三生石——记录了前世,今生与来生的种种恩怨情愁。不管是否有着三生石,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自己对轮回的一种信念,一种对于生命永恒的诠释。
三生石,一个浪漫而又令人动容的传说,不管是否真实,许多朋友以三生石做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佛教里认为有情欲就有轮回。而林清玄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唯有放下一切才能超出轮回的束缚。”或许这才是真正的轮回。而我想轮回并不是一种堕落,而是一种新生的彼岸,轮回是一种新陈代谢,是一种念念相续循环往复,或许不只是人在轮回,世界也在轮回。我们看不见月亮,并不代表月亮没有了,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一片云从头顶掠过,不久逃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不代表云儿消失了,而是它要向更远的目标航行,这都是轮回。
轮回并不可怕,只是人们习惯把它加上鬼怪的阴影,而蒙蔽了我们的心。
当我们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是否忘了自己的旧精魂,是否只是无知地追寻欲望?
有时候,一首诗,一位古人,感觉上竟像相识很久的知已;甚至有时候偏爱一种颜色,一种花香,一种声音,却完全说不出理由……或许这就是轮回的最好解释。
读着林清玄的散文,心境似乎也同时受到洗礼,说这是《林清玄散文精选》还不如叫它“清醒记”,边读,边整理自己零乱的心情。整本书扬溢着佛学的色彩,似乎也走入了佛教这块不可逾越的圣地。
阳光下,历史的长河泛着金光,生命的绿树萌发新芽……。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六
林清玄写的散文与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他写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像我看的大多数散文那样难以理解,让我有种读不下去的冲动。
从我刚接触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林清玄写的所有的散文中,都会有一些情感在里面,让我有所感受,有所启发。因为每一篇散文讲的都是不同的事,所以给我的感受也不一样。我从《家家明月有清风》这篇散文中的一个句子:“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的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的有情。”使我颇有感触。是呀,一个人的贫穷是来自心底里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你认为你穷就是穷,你认为你富就是富。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能回答出来,那么你的读书是有意义的。就像《林清玄散文》,每读完一篇散文,自己就应该扪心自问:“这篇散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样你读书才是有效的'。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七
读了《林清玄散文精选》,对林大师敬佩之至。我在一本杂志上见过林清玄的照片,感觉他是一个外貌丑陋的人,而且很丑,可是他的文章却是很有趣的,也很有哲理,让人深思。
这一本散文集语言通俗,内容丰富,读来收获颇丰。大师视野辽阔,足迹踏遍世界,读着文字,心也随之游历天下,有一种一书在手,无需出游的感觉。有几篇文章读来很为之动容,现与大家分享一点心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他的《煮雪》,不同性情的人,在不同境况之下犹如用不同的工具生火来煮雪才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读来莞尔,也只有林大师这般鬼才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止喝茶,《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文中喝酒也是刻画的有情有调,真是让人忍不住小酌一试了!
最让我动情的是他写的《飞入芒花》和《在梦的远方》两文。所有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哺育孩子健康成长,母亲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辛苦操劳的她们从美丽少女变成苍老妇人,几乎从作为母亲开始就再没有了对自己美貌的关注。而孩子们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是那样美丽,那样慈爱。我读到此文,不禁想起了我母亲经常说的话:“你们姐弟三人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把你们当眼睛珠一样来爱护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身子当地种,还要看天吃饭,所以我受再大累也要供你们读书,不读书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林母追打儿子、鼓励儿子时的心情想必是一样的。幼时不懂母辛苦,懂时母亲已暮年,这真是人间悲凉。我记得中学时代翻旧照片曾见过我母亲年轻时的一张小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美丽脸庞我们几个孩子完全没有记忆,几乎不敢相信照片上的人和眼前的人竟是同一人!生活啊岁月啊,改变了人许多许多,尤其面容和身材,还有心境。要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母亲能依然年轻该多好!不知道林大师写此文时心境比我要复杂多少?!不知道他的老母还尚在否?好在我的母亲还健在。
最让我受到震动的是《过火》。大师也是凡人,成长中也历经七灾八病,百般磨难。心的沉沦需要非同一般的力量才能唤醒。这种习俗乍看粗野狂放甚至残忍,细想就会由衷叹服。只有不惧困难勇敢向前,才能踏过人生中的沟沟坎坎,才能承受人生风雨的洗礼。我倒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过火,不仅肉体需要,精神更需要。
最让我回味的是家有香椿树。大师吃香椿的方法竟然和我们家完全一样。我母亲在这方面酷似林大师的父亲。我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逐渐爱上吃香椿的。读到此处竟感觉自己和大师犹如老朋友,丝毫没有距离感了,很亲切很熟悉,可以来盘香椿拌咸萝卜下酒。
还有林大师的《翡翠莲雾》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母亲种的那一片碧绿的甜瓜,那种翠绿翠绿的瓤,红彤彤种子的甜瓜,特别特别甜。自从母亲不再种瓜园,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甜瓜了。
世间还有更相似的境遇,林大师那只唯一的松鼠,让我想起了我们家曾经养的那只长毛的黑狗和那只短毛的大黄狗,还有那一头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大黑牛,动物是通人性的,多年相处下来,感情并不比朋友浅。两只狗很懂事,母亲下地我们上学,给它脖子上挂了钥匙,嘱咐它看家,它就会在门口一坐或趴着大半天,直到我们有人回来了,它才下班。大黑牛是母亲常年辛苦劳作的忠实伙伴,它似乎懂得母亲的辛苦,干了一天活回家,草料不要求精切细铡,不拌麸子和玉米粉也吃得很香,有时候母亲累极了玉米杆成捆扔过去,它也照样啃。有次干活太累了,回家时母亲坐在车上睡着了,一睁眼牛车停在自家院子里,大黑牛静静的站着,等母亲醒来。不知道大黑牛是怎样认识回家的路的?又是怎样安全穿过马路的?我们惊讶而激动的抚摸它粗粗的脖颈,对它表达衷心的感激,而它依然温顺的沉默。大概是因为母亲把这些生灵当孩子养的缘故,它们也懂得报恩吧。平时有精力的时候母亲会专门给他们做好吃的,只要粮食富裕,就会多给它们拌一些豆粉玉米粉之类的,冬天农闲时也不苛待它们,连水都是老远挑干净的,试过温才给它们饮用。母亲也很关注它们的健康,经常给它们吃一点药物,类似孩子们打疫苗吧。有一次大黑牛病了,浑身哆嗦,趴在地上站不起来。父亲不在家,附近村子没有专门的兽医,离得县城又太远,母亲一急之下就跑去乡镇卫生院,买来人类用药给大黑牛喂了下去,还给它盖上棉被。守了它三天,大黑牛自己站起来了,我们拍掌欢呼。在我们一家人心里,这些生灵就是我们家的一份子。虽然它们早已不在了,父母也已经搬离了村子,可是那些记忆永远是温馨而清晰的。
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又当了老师的人,感同身受,我非常赞同林大师的说法:一个好的老师,尽职尽责地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把好孩子教育的有出息;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即将滑下去的孩子阻挡在即将坠落的悬崖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懂得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不临于危崖之边。万一事出情急,愿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一棵悬崖边的树。我想,每位家长更应该是。
《林清玄散文精选》,我接连读了两边三遍,读大师的这本散文,犹如夏日午后在公园一角凉亭之下,与一位和蔼老人品茶话人生。时而细雨漫谈,时而抚腿大笑,或许手舞足蹈,或许长发飘然。当年空灵如瓜藤豆丝的大师也身落凡尘人间。如今大师已然驾鹤而去,空余茶香袅袅,书香绵绵。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八
我在暑假里阅读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它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咬舌自尽的狗》。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异常沉重,觉得喉咙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给塞住了,真无法理解那位司机为什么如此绝情,这对一只忠诚、有情感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啊!既然情义已灭,那死又何妨呢?于是,它选择了自求解脱。
看了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人无情无义,冷漠自私。正像文章中写到的那位司机,既然他已经养了这只狗,为什么还要抛弃它呢?狗是很有灵性的,它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它会给主人带来欢乐、安全,它不会嫌贫爱富,只会忠诚守护陪伴在主人的身边。人和动物长期相处在一起互相之间也会产生情感的。狗和人类感情深厚的例子比比皆是,仅举狗在地震中坚守主人这个感人例子来说吧:汶川地震之后,千百万户人家的房子一瞬间倒塌使之许多人丧命。但是有一只狗不吃不喝一直守护在一间倒塌的房子跟前,因为它知道,那是它主人的房子,它的主人就在里面。就这样不离不弃地连续坚守了几天几夜之后,终于倒在了那房子的前面,咽下了它的最后一口气。从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平时我们与动物相处之间都应该珍惜这份情感,不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而随意改变它的命运,既然你收养了它,就要对它的生命负责,这样自然界才能和谐相处,使世界处处都充满爱。
我平时在路上也会看到一些被主人抛弃的流浪犬,每次看到流浪犬,我自然就会想到:它一定有一个无情无义,冷漠自私的主人。它的主人肯定是个没有情感和爱心、不懂得感恩的小人。狗十分忠诚,一种至死不变的忠诚,人世间正是需要这份忠诚和情感。“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让我们丢掉冷漠,去爱护小动物,让街上、路上不再有可怜的流浪狗吧!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九
《林清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在世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期许着孩子们能够拥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与庄严的心。
这讲述的是一个在宋朝的故事,为了抓住小偷,找来了一个钟,让十个嫌疑人去摸,因为说偷了东西的人摸一下就会响,所以真正做了坏事的人是绝对不敢摸的。钟上面被涂满了墨水,坏人因为“心虚”,没有摸钟,所以两手“清白”,而没有做坏事的人,无愧于良心,当然敢摸钟,所以手上沾上了墨水。
时代在变化,从前的小偷还知道羞愧,现如今的小偷偷了东西似乎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了。他们做了坏事为了不被发现,甚至还会灭口,做一些泯灭人性的事情。他们被捕,竟然还会对着摄像机,面带笑容,侃侃而谈自己的卑鄙行径。
读完了这一篇文章,小偷真是令人憎恨,他们明明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美好的生活,可是他们却选择了偷盗。小偷就像《守株待兔》里面的人,都只是一心想着坐享其成,都不会付诸自己的努力,只是小偷的行为更加卑鄙和恶劣。
发自于内心的丑陋和虚伪万万不可,即使使自己两手黑黑,也会比虚假的清白好的多。
摸摸自己的良心,宁愿乌黑,也不要那虚伪的清白。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
美丽的小山村——北极村养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迟子建。她温婉朴实的文字打动了千万读者。迟子建的散文,虽然写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种种小故事,却处处有美有爱。
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
在她许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了解她的生活状况——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时他们的感情很深,失去爱人后迟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怀念他。我也曾看过她专门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怀念》,她用文字表达出内心的疼痛与历险。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伤心、悲哀,以及她对丈夫世君的怀念。迟子建在丈夫去世后经历了”最残酷、黑暗、绝情“的日子。那日子尽管悲痛,但她是坚强的。为此,她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悟和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怀念。
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辑中的第五篇——《伤怀之美》。作者对家乡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对美丽的北海道露天温泉的描写让我感觉似乎从未见过真正的雪。作者不畏严寒去泡露天温泉的勇气让我佩服。她虽然经历了寒风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远处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生长着松树的柏树,三股泉水,另一边却结有冰柱,三个季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犹如人间仙境一般美丽。那雪花更是灿烂而华美。
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这样吗?惟有经历了风雨的考验,严寒的鞭打,才能到达唯美的仙境,停下来欣赏”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学习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也许这一步挺过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压力下,种种坎坷前”挺过去“谈何容易?就像现在,步入初三年级的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还要面对一场接着一场的考试,堆积成山的的作业,繁多的学科……一定有许多同学因为这种种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在最关键时放弃。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制订一个严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见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谛也许就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伤怀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点虽小却一直坚持且明白无误地指示幸福所在。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一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情绪”、“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二
《咬舌自尽的狗》吸引了我,狗是人类的朋友,狗多少乖巧、忠诚,想着狗,心田里便流出一股盈盈的笑,狗该有一个好的主人呵护、嬉戏它。还没看完,视线已经模糊。狠心的主人竟然作了这样的事:第一次把狗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深山里,狗,回来了。
第二次想把狗抛到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时,狗却在车中咬舌自尽了……啊!一只有情有义的狗呀,为了寻找主人,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百里,不管经历多大痛苦,多大风险,始终来寻找主人,寻找家。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主人不但不开门,还冷眼相待,接着立刻又送去抛弃,又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两次抛弃撕裂着狗的心。“万物皆有灵”。
我皱着眉,摇了摇头。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三
读到林清玄先生写的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清欢》,甚是有感: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是苏轼与朋友去郊外游玩,喝着雪沫乳花的小酒,吃着竹笋、蓼菜、茼蒿等等,然后赞叹着:“人间有味是清欢。”
有人读诗词不解其意:“这有何好?无非是吃吃野菜、喝喝酒嘛。”说此话之人,必定是没有体会过“清欢”之人。
清欢,到底是何物呢?!解释起来很难,清欢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清淡的欢愉,但体会起来,确实很难呢!
活在当下,体会清欢难,寻清欢则更难。
当你从一把茼蒿、一盘新笋中品出胜过山珍海味的滋味来;当你从路边一块石头中看出比钻石更珍贵的品质来;当你在林中漫步感到了聆听鸟鸣比提着鸟笼向人展示更令人愉悦来;当你从一壶乌龙茶中体会到比喧闹的晚宴更清净的感觉来……这些都是清欢。
可惜,这样的时候实在是少极了,更多的是人世间的混沌、杂乱。
在一天的劳动后,我们想安静的散个步,可路边的烟尘滚滚,到处是“嘀嘀”的喇叭声,闪光灯刺到你睁不开眼,哎,只能回家。
那就去山上,去海边吧!那里远离城市。
爸爸年轻时去过崂山,爬到山顶,四处无人,如此近之望云,到了云雾缭绕的仙人修炼之地,自然是兴奋不已。下边是海,海边是白色的,远些为清,再远些是幽深的紫,最后是蔚蓝,一海四色,默默惊艳。
现在去了,只有伤心,身边围满推销的人。“照相、照相,15元5张,现拍现取!”一排排小贩,向你出售手链、玩具……哎,只好走开。
人间时事无常,能在世间找到清欢,能品出“人间有味”的人物,必是第一流人物!
煌煌104千言,阅历、智慧、勇气……。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四
初读《林清玄散文集》,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心智。面对世事纷乱、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体验和思考,将佛理修养化作美好心情。会心便是契会于心,是将执着的分别之情超越,融会入以乘的心地,在无言中冥合真谛。
翻开书页,将目录扫视了几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发芽的心情》,初看这个题目,心中充满疑惑:植物发芽怎么还会有心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摘收水蜜桃和水梨,那时候也已是冬天了。过了一个月后,果实摘完了,我却爱上了那里的风土,经过果园主人的许可,我可以在仓库里一直住到春天。摘完的果实还要剪枝,等到春天,我要离开了,可在走时却看见两棵果树没有发出新芽,枝丫枯干,它们已经死了。我觉得很疑惑,便问果园主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细细品读这篇文章,这一篇探索人生真谛的随笔。看看问题,再看看文章,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从年轻人的角度而言,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往往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在挫折面前却经不起考验,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作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一个人取得成绩固然重要,或者说是一种财富,但在受到挫折时,就很少有人认为也是一种财富了。他认为:“一个人假如一生都没有成功过固然痛苦,假如不幸没有失败过也不开心。没有失败过和没有成功过,其实都一样,未能真正领会真实的人生。”于是作者把体验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人生的重要经验。对于没有体验过失败的青年人,在某种程度上“求败”,迎接各种磨难,甚至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只有失败之后才会有求得“发芽的心情”,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这对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我最喜欢的一段是:我想到,人世间的波折其实也和果树一样,有时候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却还要剪去枝,甚至流下了心里的汁液。有那些懦弱的,他就不能等到春天,只有那些永远保持春天的心情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地过冬,才能在流血之后还能繁叶满树,然后结出比剪枝前更好的果实。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远的阳光灿烂。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慎重,必须认真对待,充分考虑一切问题,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环节,周密细致地制定我们的计划,慎重确定我们的一切应对措施,预防任何坎坷的到来、任何挫折的降临。这样,事到临头,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的坎坷来了,挫折到了,我们大可不必以为天塌下来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笑迎一切挑战,面对一切挫折,将风浪与挫折抛在身后,闯过去,前面必定是阳光灿烂,前面必定是坦荡如砥。
我们若一直盯着坎坷、盯着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里的阴影,那么,坎坷与挫折就会被放大,就会像山一样地压倒我们。
举轻若重,我们慎重地对待一切。
举重若轻,我们轻松地面对世界。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五
记得王维曾有一首《文杏馆》,令我深受触动: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隐居之高士,迷醉山水之间,杏树成房,香草为屋,本应纵情随心,却要去问世,访那滚滚红尘,终究是于心不忍啊!古人皈依佛门,或闭关求道,为的都是那瞬间的开悟,仿若升仙,飘然化为那浮于长空中皎然的白云,自由无往,无心出岫,长空无碍,俯视人间的现实。可若人人如此,那么人成为了一种无情傲漠的生物。潇洒何用?超脱何用?傲然立于长空薄云之上,却连最珍贵的情感也抛却了。“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我向来不喜这句诗。或许它意境高远,或许它已然超越了世间凡俗,却总带给我冰冷无常之感。人若是没有情感,即使是那已“看破红尘”之人,好像已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云,却早已茫然地飘向不可知的远方。
反观这“去做人间雨”一诗,我忽然便明白了其中含义。迈向诗心与道情的人,是以高洁的文杏做成梁柱,以芳香的茅草盖成屋宇,虽居于自然与美之中,却有问世的意念。因而内心真正开明的圣人,从不因红尘而漠视人间。他们自持内心的明净,毅然决然奔于尘世之中,正如“去做人间雨”中的那栋梁间的白云,心中纯净清明而又大慈大悲,愿化作滋润与清凉的雨,造福那燥热的人间。智者,只是清明;觉者,只是超越;而大悲者,不仅超然物外,更高的心境也使他不能坐视悲苦的人间,不离于有情,从而做人的圆满、作心的清明、作环境里的灯火。
我,比起做那超脱孤傲的云,更愿做那造福万物的雨,从而使人间多一份滋润、多一份甘甜。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六
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剩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能够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能够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持续着温煦,流动中体现着凝注。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正是这平凡乐器奏出的平凡音响,委婉地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使串串云淡风清的声音久久在心灵的上空回绕。
读毕林清玄的散文,豁然开朗,生命的价值别有洞天。“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吧。”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读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他对人生和世界的参悟所吸引。我庆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间与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喜欢在安静的夜晚,借着柔和的灯光,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这种感觉是那样的美妙,与心灵对话,与大师对话,获益匪浅。读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对心灵的洗礼。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这些文字把读者的心灯点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气躁的人们重新充满希望和信心,如拨云见日把读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这也许与他深谙佛理不无关系,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挚的文字普宁众生的心灵。他说不动的山,也说流动的云,他说不变的芒草,也说无常的芒花,他说欢愉的短暂,也说忧伤的恒久,无论是在山顶,还是在红尘,林清玄总让自己灵光闪动,笔耕不辍,做一个徜徉于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读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妆》一文后,感触颇深。是啊,最好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们不需要用语言、行动来伪装自己、粉饰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露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虽然生的化妆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我们要从内在里改革。是的一个人就算是再美丽,却没有气质和内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个人用太多的语言、行动来粉饰自己,会适得其反,让人觉得虚伪。
现在也不再是那个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华、气质和内在美,无论你是美丽还是丑陋,都会有人赏识你,不会“怀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里如一,诚实无欺、心智纯正、灵魂纯净。不必花时间去思考别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无须粉饰,更不需要华丽的伪装。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圣洁的雕刀,会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块冲浪的帆板,奋力拼搏,才不会被海水吞没。
美丽,无所不在。丑陋,也无所不在。爱,无所不在。恨,也无所不在。因为,心念无所不在。
合拢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楼外的月朗星稀。让他幻化流萤,成为夜间的风景,变做风,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润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无比纯净。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八
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家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家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家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家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家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家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家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家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家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家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十九
读了这么多篇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感觉他是以写父母的爱和人生哲理为主的。
我们真的不是在意他们附加在身上的名利权位而重视的吗?有一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我们便算得上是智者了吧;包容他人、包容困难,我们才会孕育出属于我们的珍珠,一颗圆而亮的白珍珠;我们追求很多东西,都是要适可而止的,就像买鞋一样:同样的价钱不一定要买最大的,而是买合适的;人生就像围棋,不能着急,要慢慢地去品味人生的经历;“人生如戏”,忘了是谁说过的了,但他是否知道戏是有剧本的,ng了可以再来一遍,但人生却不可以;失败,使成功显得更珍贵;当我们用美的眼睛与心灵去看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便是美丽的;我们身边许多事物像水晶一样,清澈、无不如实、明白;有些事情我们只要在意他们的内在就好,至于名字外表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的;梦,让生活不再乏味;如果我们用收藏我们喜欢的东西去收藏我们的情感,那这是个世界会怎样呢;感谢困难,因为困难我们才能提高、进步;鲑鱼,一心想要回到出生地的归鱼;无知与野蛮,阻挡我们平等的去对待众生;有时候我们该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强加在无干的其他事物上去;有些人在异地寻找家乡的记忆,找不到却更加思念。
我们去读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时,应该是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吧!不然又怎么会明白林清玄先生是如何从生活中领悟人生、领悟哲学的呢!也许正因为林清玄先生能对生活抱以平常心,才能从万物中去领略人生吧!
林清玄先生先生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文章以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世人最深刻的哲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篇二十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寒假里,我看了许多书,每一本都很不错,每一本都值得我去细细地品味,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林清玄散文集”了。
我妈妈不小心给我买了两本不同的散文集。这两本书虽然是同一个人写的,但有许多不同的故事。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应该就是“一千支银针”了。在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童话,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七个女儿,七位公主各有一千支用来整理头发的扣针。一天,大公主发现她的针只有九百九十九支了,所以,她自私的打开了二公主的针盒,悄悄地偷走一支针。二公主也因为少了一支针而从三公主那里偷了一支,三公主偷了四公主的,以此类推。最后被连累的,是七公主。正好国王有贵客,七公主整天都在焦急地跟着侍女找银针,可都找不到。公主甚至想用树枝、冰、银线代替,可是都不行。七公主只好躲在房间里。那贵客竟是一位王子,王子的手里有一支银针,他说:“淘气的小鸟在我的帽子里筑了巢,我发现里面有一支雕有贵城花纹的发针,是不是其中一位公主的?”六位公主都知道,那是自己掉的针,可她们的头发都好好的梳在脑后。七公主听到后,连忙跑出来,王子和公主一见钟情,最后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蕴含着许多的道理。林清玄在结尾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他说:“这样想时,对生命的事,对情爱的观点,也就能云淡风轻处之泰然。每个人设若有一千支银针,不巧失落了一支,不必伤悲,因为我们还有九百九十九支银针,它们仍然能散放光芒,正如天上繁星万盏,有时雨天少了一颗,其他的还是为我们放光。”他说得这种乐观的心态,是我们人人都应该拥有的。
这一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背后总有它的韵味,要我们去好好的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