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实用17篇)
总结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爱情中,如何建立健康和稳定的关系,共同经营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果您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范文。
端午节散文篇一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絮絮叨叨地嘱咐父亲,明天记得要早起,去南岭树林子那儿采七种树头,来去都不要与人搭话,也不要回头。嘱咐完了父亲又嘱咐我,明天一早起来什么话都不要说,脸朝外坐在门槛上,等着我给你剥鸡蛋吃。见父母一脸庄重的样子,我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
从小我就有偏头疼的毛病,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受了别的什么影响。尤其是夏天会格外厉害,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晕倒。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到处打听偏方,听说用蜂蜜蘸馒头吃有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蜂蜜让我蘸馒头。偏偏我极讨厌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见母亲蒸馒头(那时生活还很艰苦,主食还是以地瓜和玉米饼为主)就如临大敌。好在,母亲又打听到了新的偏方,说是在端午这天用七种树头煮鸡蛋吃就可以根治偏头疼。虽说禁忌有点多,但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和母亲是不怕麻烦的。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父母就起床了。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亲带着镰刀去南岭砍树头,母亲在家里生火烧水。等我起床的时候,鸡蛋已经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门槛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鸡蛋。一个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刚要说话,就被母亲严厉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亲采的是些什么树,只知道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鸡蛋有一种奇怪的味道,简直是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两个,我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亲无法,只得开口说道,好了。见母亲先开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欢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刚才坐在门槛上的时候我就闻见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烟地跑过去,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吗?姥姥笑呵呵地说,可以吃了。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许多满足和兴奋。
我们这儿的粽子和别处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叶包的。那时候,山岭上有很多棕树,树叶是心形的,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馨香,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不过了。姥姥心灵手巧,包的粽子个大馅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种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个小时,这样米才能压得实,棕叶才能包得住,麻绳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锅里添满水,架起柴火猛烧,为了让米更软糯,姥姥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会有满足和兴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粽子情结。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学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块上学,她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犹豫着不敢接,因为这东西实在丑陋——一道道麻绳缠着几片树叶包裹成的三角形的东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见我不敢接,同学就热情地帮我剥去叶子,鼓动我尝一下。这一尝我就停不下来了,我从来不知道世间竟有如此好吃的东西。一个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馋虫却被勾出来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终晃动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后,我跟姥姥说了这件事,并且无限神往地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时候尚在解决温饱线上徘徊,家里哪有闲钱买糯米呢?从此,每年我都会热切地企盼过端午节,也热切地企盼能够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撑到爆的那种吃。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没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绳,干脆一秃噜把麻绳撸掉,再一层层地剥掉棕叶,绿莹莹的糯米(被棕叶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现在眼前,紫莹莹的花生则如镶嵌在美人头上的宝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各种滋味相继袭来,让人越吃越爱吃,吃了还想吃。姥姥就笑,别撑着了,下顿再吃,锅里还有很多呢。那时,才算明白了什么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担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锅里的粽子一个个进了别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肚子,也好多盛进去几个粽子。
端午节散文篇二
小时候,每当母亲将挂在阳台上的干粽叶摘下来,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会数着日子等母亲将这些粽叶包成香甜的粽子。
那是上一年吃粽子后留下的相对完好的粽叶,母亲细心地将它们洗净,扎好,沥干水分,再捆成一把把的晒在阳台上。第二年用的时候先要在木盆里泡,还要在开水里煮,使之恢复韧性。当然这些粽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包好的粽子除了自己吃,还有一部分要送给邻里品尝。当孩子们背上书包上学的时候,母亲通常会顺手塞上几个,嘱咐给要好的同学吃,而这些粽叶是无法“回收”的。
几十年前的北京城比现在小得多,我住的百万庄差不多是郊区了。不远处的苇塘长着密密的芦苇,也算一种玩耍吧,母亲这时节会带着我们去采苇叶。采来的芦苇叶大多较窄,包粽子并不合适,母亲包粽子时会将这些新鲜的苇叶与用过的粽叶插放在一起,为取它的清香。那时商场里买不到粽叶,但每到端午前夕,有时也会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守在街边,从麻袋里掏出一捆捆扎好的粽叶叫卖,母亲便会赶去很内行地挑选到厚实宽大的粽叶,而端午节也就在这样的准备中一天天临近了。
出生在南方的母亲到了北京还守着家乡的饮食**惯,每年端午要包三种粽子:肉粽、枣粽、红豆粽。北方人**惯先将江米泡软,但母亲只在包之前把米淘净,她说米泡软了固然会增加粘性,但吃在嘴里没有口劲。
开始包粽子了,这在母亲似乎是一种享受。若是红豆粽,她会把江米和红小豆混合在一起。若是肉粽,则要将五花肉切成红烧肉那样大的块用酱油腌上,待肉充分入味后再和江米包在一起。枣粽就简单了,包时先放些米,再放几粒枣,最后用江米将粽面抹平。在母亲灵巧的手中,那些散乱的粽叶和江米转瞬间变成一个个结实饱满的粽子,棱是棱,角是角,个个显得精气神十足。
母亲包粽子的“本事”是从小练就的,还是小姑娘时,她就和小伙伴们一起采了河塘里的苇叶用泥练着包粽子。母亲说,那时的小姑娘都要学着做家务,不然嫁出去会被婆家人小看。
粽子包好了,母亲会分别做出记号。枣粽是一个一个的,而肉粽是将系粽子的马蔺两个两个的系在一起,红豆粽呢,母亲在包的时候故意不剪掉多余的叶尖,这样,留着小尾巴的就是红豆粽了。在儿时的我眼里,母亲每次包的粽子都小山一样多,用熬稀饭的大锅要足足煮上好几锅。那时没有高压锅,一锅粽子往往要在火上焖四五个小时。到了屋里飘满粽香的时候,母亲掀开了第一锅。但这还不是孩子们解馋的时候,母亲会准备几只大碗,三样粽子各放一些,让孩子们给邻里的阿姨叔叔们送去尝尝鲜。记得每次拿着空碗回来的时候,母亲会显得不经意地问一句,阿姨叔叔说什么啦?我说阿姨说谢谢。母亲往往还会跟一句,还说什么啦?我说阿姨说妈妈包的粽子特别漂亮。而这,才是母亲真正想听的话。
之后的几天里,每天早晨起床后,母亲会问几个孩子想吃几个粽子,各要什么口味的。于是有的说要红小豆的,有的说要肉的,有的说要枣的。母亲一一从锅里挑拣出来,放在各自的碗里,然后坐在桌边看我们狼吞虎咽,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
这样的端午一直伴随着我离开北京到农村插队,那时全家五口人分了四处,下放到干校的母亲不再有兴致过端午了。等全家人又聚到一起的时候是十几年之后,我们都已成家有了孩子。母亲又恢复了早年过端午的**惯。她会早早准备好粽叶,包上一大堆,等我们回家时一起吃,每次吃完还要拿一些带回各自的小家。
看到母亲年纪渐渐大了,我多次劝她不必再费神自己包粽子。母亲不语,然而每年的端午仍要包很多粽子,我们回去时仍会从冰箱里拿出她早为孩子们留出的口味不同的粽子,直到她去世的前一年。记得那年端午节我去看她,母亲脸上带着些许歉意,说:今年没包粽子,妈妈觉得力气不够了。我笑着安慰道:想吃粽子,超市里随时买吧,各种口味的也都有。母亲慈祥地叹道:外面卖的总归不如自己包的好吃些。
母亲去世以后,我很少吃粽子了。每逢端午,会有朋友送一些,但无论何种口味,都远不如母亲的粽子香甜。
我对端午的`记忆永远属于母亲。那是母亲的端午节。
端午节散文篇三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的故乡没有赛龙舟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五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五红”菜。家里的午宴吃“五红”很讲究,五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的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光粽子(纯米)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明: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的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满意的神情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在哪里闯荡天涯,胸中也会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端午节散文篇四
静水深流,暗蕴浮生远长;浅笑无痕,未知悲伤逆流。
——题记。
红尘初妆,岁月无疆;泼墨江山,风华正当。
残夜伴月明,风,微醺,最是那红颜如玉,青丝若碧,不假时光,倾国倾城。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愿乘一叶扁舟,在那一段老时光里,将自己放逐天涯。
执手相携,一起走向未知的远方,十指紧扣,只道是良辰如花。拥心共眠,相伴迎接凛冽的风霜,发丝轻剪,哪管他刀剑如麻。
世人皆言韶华如梦,然而在看惯了春花秋月,厌倦了浮沉漂泊,几经辗转,数历颠簸,却才方能明悟。原来,人生的道路本就相同,舟楫马匹一般行步,旅途匆匆,都只是为了那最终的相逢。
最是寂寥黄昏,暮云微遮,掩去了日光的明媚,醉红了晚霞的水彩。秋意深深,残叶随风。红袖添香,哪怕时年华殇,翩跹起舞,也恰若漫天纷飞的彩蝶,婀娜曼妙,即便老去也可以风姿如旧,纵使岁月萧然,却也难掩遗落天涯的影踪。
锦瑟琵琶,弦断处,空留余殇;陶埙笛箫,微损时,枉自悲惶。
三生情殇,泯灭成沙,谁可知那散落一地的风沙,只是早已干涸的泪花。陌上流年,海角天涯,谁可懂那盛开一季的繁华,只是为你点染的.浓妆。
回望,时光恍若隔世经年的梦,梦醒后,一切原来只是一场奢华的虚无,海枯石烂谈不上终点,地老天荒算不得止境,生死与共作不了归途,一时情长抵不过一世情长,哪怕岁月喑哑,也要留下微不可闻的芬芳。
寒夜尽,梦初醒,我终是看见,微微流溢的晨曦里,那一抹熟悉的身影,那随风上扬的衣袂,一如当年,缓缓地向我走来。
端午节散文篇五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五彩线神秘地栓在胳膊上,大人说,是要栓来一年的吉祥,驱走灾气。五彩线常是由姑姑或是姐姐在头一天准备好丝线,又拧成绳状的别猴子(假想为孙悟空,能打走一切妖魔鬼怪),以驱除灾魔和不祥。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身佩葫芦。《北京俗曲十二景》道:“五月端阳小儿欢,艾叶灵符插在门前,人换衣裳,葫芦钉在身边。”这种葫芦的做法是:将棉花团成筷子头般大的.细腰小葫芦,再用五彩丝绒线缠上;然后用彩线将一个个小葫芦串起来,钉在女孩儿的衣服上,据说可以驱瘟疫,避邪风。同样功用的挂件还有小粽子、小香包等。
扫帚、梳子都有扫除晦气,驱除灾魔和不祥的意思,这和中国人希望过的平安幸福,趋吉避凶的的心理有关,美好祝福而已。
端午节散文篇六
童年的端午并不富有,甚至可以说是贫穷的,虽然我们家在当地的生活还算是最好的。而母亲的端午,也总是别样。那时候,我们镇子上并没有见过卖粽子叶的,有的话也是极其稀缺。生活并不富裕的时候,人们也就少了许多讲究。所以母亲那时候给我们兄妹的并不是一个个冒着竹香气的粽子,而总是一锅冒着热气的红皮鸡蛋。鸡蛋都是自己家的鸡下的喂粮食的散养鸡蛋,并不比今天标明为柴鸡蛋的那种有丝毫的逊色;一锅有大枣的紫红和大米的纯白交映着的香喷喷的米饭,总会令人迫不及待。鸡蛋和米饭都是母亲前一天的晚上泡在盆里,放在锅里的,在我们的睡梦里,便做着一个香香美美的关于五月端午的好梦了。
第二天早上,天才蒙蒙亮,大米和鸡蛋就已经放在桌前了。然后旁边还有母亲刚刚去地里采来的艾蒿和车前子。
艾蒿插在大门口和屋门口,还有一些艾叶被摘下来,放在母亲早已选好了的小小布块里,缝成或心形,或长方体的小小荷包。荷包一定要用两种颜色的布料对接而成,颜色鲜艳,大小相等:大红配墨绿,紫红配天蓝,淡黄配粉色……然后,母亲用自己手搓的几种花线混合在一起的线绳穿起来,挂在我和弟弟的脖子里,长长地搭在胸前,随着我们吃饭后的满足里,寻一份精神的快乐,各自拿着胸前的荷包相互对比着。不久之后,在我们的蹦蹦跳跳中,那三两只颜色各异的荷包也会欢快地上蹿下跳着。幸福也就不请自来!
据说这种荷包是夏天用来防蚊子的。
车前子,是一味中药,在我们当地叫做猪耳朵穗子。这种叫法很是形象,一方面叶子又大又厚,就仿佛是猪的耳朵一样。而叶子中间长出来的长长的“果实”,就像是麦穗的模样,虽然看起来更加细细长长的,但形状却是像极了。母亲总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天还不亮的时候,去家外不远的坝的两侧(也许提前早已看好),或坝下的地里与沟边拔回一些还带着晨露的车前子,洗净晾干,切碎,然后放在铁锅里?熟,再晾好,装在三四个奶奶吃罐头剩下的玻璃瓶里。一夏天甚至到秋天,我们兄妹若是不小心拉肚子了,拿出来用开水冲了,一碗一碗地喝吧,味道不苦不涩,多多少少有一点像今天的“莱芜老干烘茶叶”的味道,颜色也差不多。几碗下去,就把肚子喝好了,根本不用因为这个说起来就令人害羞的“病”去找医生再花钱治疗,免了吃苦药喝苦水。
其实也不只是有了病之后才喝,平时也还有防暑降温抑菌的作用。得了红眼病,还可以用这种水来洗眼睛;若是咳喘有黄痰,也可以喝这种水。可以说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但一定是要在五月端五这一天太阳没出来之前采用。
于是后来才知道,母亲的端午节,是从前一天的夜里就开始的,整夜不睡觉。每一个端午,就像过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一样,在她像一件盛事。平时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善良钟情,又聪明贤惠,爱心满满,便集中体现在了端午节这一天。
后来,比我和弟弟大得多的哥哥姐姐都成家了,母亲在做了奶奶和姥娘之后,就在端午这一天,给小宝宝们从后脑勺上剪下一小缕头发来,缝在大红布里,成小小的朝天椒形状,依然用母亲手搓的花线小绳子,系在小宝宝们的手腕上,据说保佑宝宝们平安健康的。
端午节散文篇七
我们那里的风俗,端午节那天是家婆(外婆)屋最大。过去家庭子女多,对于家有“七仙女”的人家,端午节是个补偿和安慰。女儿们都要携女婿和外孙回娘家拜节,女儿多的人家这一天必定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若无女儿,就是儿子再多,家中也是冷火囚烟,剩下公婆二人冷冷清清。若是有老人长寿,婆婆也是女儿没当出头的,正好婆媳各回娘家,家中关门大吉。
家婆的荣耀是在女儿为婆家添丁进口,婆家来人“接家婆”。接家婆必须坐轿子,说是“轿子”,也就是两根长竹竿中间捆扎一把竹椅,应该类似于重庆的滑竿,如此而已。竹竿的前后有横杠固定,也是抬轿人搁肩的地方,两人抬起竹竿,中间的椅子因为有了重量下坠,竹竿的柔韧恰好发挥了作用,竹椅便上下起伏,并伴随有节奏的吱呀声。这是家婆第一次过门看新外孙,轿子后还跟着一人,通常是新外孙的舅爷,挑一担竹箩筐,箩筐里不外是孩子的新衣新鞋新袜之类。坐轿子看新外孙这是家婆的专利,也是过去我们那里的一景,若正好赶在端午节,更是喜上加喜,异常闹热。现在公路四通八达,班车多了,小轿车也不稀罕,抬轿子接家婆已是难得一见。
端午在礼节上则有辞节和拜节。辞节是在端午节的前三天,主要是送猪肉。若是将要新婚,准女婿则要给女家凡能沾上边的亲戚送肉辞节,只要不是结了仇,恩断义绝,哪怕常年不相往来也要送,否则对方争起礼来,这个不亲不疏的亲戚也就走到头了。女家亲戚多的,男方需杀一到两头猪。送肉的人辛苦,接肉的人内心也在叫苦,送来的肉如同下的一道帖子,随礼的钱是要早早地备好了。端午的节候气温已高,肉经不得久放,于是将收到的肉再赶急赶忙送出去,一天之内一挂肉有的要在数家之间几进几出,烈日下的.来来往往,让肉已熏熏然有了气味。
拜节是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小家庭倾巢出动回娘家。刚挂红的鲜桃、绿豆糕等时令鲜果糕点以及烟酒视各自的经济状况而定,扇子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人家蒲扇即可,讲究些的则有鹅毛扇。盛夏来临,为娘家人送清凉,既富情意也有实惠,正合女儿的身份,真是极好的创意。家婆屋则备有粽子、鸡蛋。鸡蛋已煮熟涂红,一进屋,家婆手里的红鸡蛋就塞进了外孙的怀里。午餐丰盛,肉是女婿们前一天辞节送来的,新蔬是自家菜园的时鲜菜,烟酒也都不缺。家婆外孙、姐妹连襟、郎舅翁婿,人伦之乐,其乐融融,夫复何求!
端午节的大戏是接龙船,一个村的龙船下河要接受沿河村镇出嫁姑娘的迎接。龙船所去的村镇必定有本村的姑娘,而姑娘的婆家事先得到了消息,鞭炮、香烟与红包已准备妥当。龙船还未进港,守候多时的姑爷们就心急火燎地放起了爆竹,爆竹声此起彼伏,哪条龙船受到爆竹迎接的程度最热烈是很荣耀的事。待船进港靠岸,姑娘姑爷们上船派发香烟红包。烟和红包有专人记账,一是事后大家好分配,二是哪家的姑娘派发了多少数目字,是要回去向其娘家通报和在村中宣扬的,这也是各家的脸面。迎接龙船完毕,各路英雄齐聚,正是风云际会,接下来是龙船赛。龙船竞渡,河面上鼓声号子,风生水起;岸上的人各为其主,呐喊吼叫,地动山摇!哪家的龙船得胜,最高兴得意的还是姑娘,如同娘家的兄弟多压住了婆家的势头一般,连腰板也挺直起来。
周作人将传统的节日称作民间的娱乐的节日,他说:“一年中让大家有几回饮食娱乐的机会,我想也是很好的,端午就是其一。”在民间,人们在节日里享受的是实用的快乐的生活。如果有人将传统节日当作心灵的仪式,在每年的一些固定的日子里寄托家国之思、个人前途之虑,以及对人生道路和人生观的检讨等等,这也是传统节日作为“纪念日”的别一种作用。
传统节日如同历史之井、时间之窗、岁月之泉。是鲜活的现实生活连接传统血脉的脐带。
端午节散文篇八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眼下又到了享受这个农历节假的日子,使人感想颇多。
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同时除夕夜在假期内。国家的法定假日从原来的10天改为到11天。从五一长假消减两天,挤兑给清明、端午,又新增一天给中秋。
政府减少了阳历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假期,添加了农历民间节假,首先必须肯定国家的假期改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及情怀。。由此可见,国家不仅重视严肃的政治情感,同时也兼顾深情浪漫的民俗民风。
有人说这些民间节日只有国家、市井热衷,这话显然是个人臆断。如果不是民间流传、百姓情系,国家能如此体恤?说到底还是先祖后代久传不衰、们肆意渲染、情有所衷的结果。从某种角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能充分体现从上到下的“恋旧”、“怀旧”情结。民间风俗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升华,是大多数人的心境和情怀在节假日中得到挥发和释放,可谓顺民意,应民心。
农历假,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同时也将华夏民族的古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扬。由此说来,这也是一种促进和弘扬古今文化衔接的手段和平台。
端午节散文篇九
我大底上算不上是城里人,只不过后来搬往城里上学,顺便落了脚,那时候只十岁出头,父母便把户口改到城里去了,然而我最快乐的日子是离开城西镇龙窝村之前的那段生活,那时候我的奶奶还是个很疼爱孙子和孙女的健康的老人,像早年农村过端午节包粽子这样的体力活,我的奶奶也能提个小板凳,坐在大门口,给一群如我一般大的小孩子表演包粽子,这样包一个上午,然后煮一个下午,第二天来便把煮好的粽子都分到各家去。
早年的端午节,对我来说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一来这端午节每年只有一次,不用上学还能有好东西吃,这对一个农村的小孩子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二来,三两天的时间里,我可以暂且不做留守儿童,那满锅的丰盈的粽子总能把我的父母从很远的地方领回家来。所以,早年的端午节,是农村人一个认真包粽子和吃粽子的节日,而对我来说是一个认真看奶奶包粽子、认真吃各样的粽子、认真地等待父母回家的节日。
吃粽子该是每个人都会,早年的我是个很会吃粽子的人,然而包粽子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包的好又更是困难,所以但凡是到了包粽子的节日,我的奶奶定会拉我和姐姐去,先把包粽子的所有要件都备齐了。我小的时候,奶奶一只手指着我的鼻子一只手指着离我家不到十米的鱼塘对我说:“不准到那边去。”而奶奶总会在包粽子之前,带着我到鱼塘边去采粽叶子。我自然是被命令了待得远远的看着,后来蹲在地上两手托着腮两条手臂都无聊的酸痛了,才央求也去采两片粽叶子玩。
苏北鱼塘水渠多,鱼塘边的芦苇便成了包粽子的好叶子。离我家最近的鱼塘只不过几米,鱼塘的斜坡上,繁茂苍翠的苇叶在凉风里抖擞着,搭拉着尖尖的角,相互戳闹着。我一头钻进苇丛里,扬起小手,揪住一片细小的嫩绿的叶子,一把扯下来,把芦苇杆上的嫩皮也硬生生地拽了一大块下来;我自觉得粗鲁,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手伸向另一片可爱的苇叶,像是要活捉一只灵活的蚂蚱似的,我把手轻轻放在苇叶的根部,往下一掰,“嘎嘣”一声清脆的响声过后,那软滑的嫩叶便健健康康地被我抓在手里了。我掐掉尖儿,从细窄那一侧开始裹,过程一个喇叭状,便对着苇丛里背着一摞硕大苇叶的奶奶认真的吹了起来。
奶奶采苇叶极专注,一棵高大的苇叶上,长满了苇叶,而奶奶每到一棵苇叶前,便要左歪歪头、又伸伸脖子,最后从那一片苇叶里迅速麻利地掰下极少的几片来,扭过身去又到另一棵芦苇前去,再晃晃脑袋,掰下几片来。这样采粽叶,我觉得慢到无聊,于是跟在奶奶后面,把一棵芦苇的叶子全采了下来,于是那丰满的芦苇顿时成了光棍,奶奶一把抢过我手里的苇叶,拍在我头上,一顿训斥:“胡乱采什么,捡大的采,小的等到长大了再采,你把大的`小的都采了,人家吃什么?”
采粽叶我不会,包粽子我自然更不会了。奶奶把粽叶带回家去用热水泡着,便淘米,白花花的大米一瓢一瓢地从缸里蹦出来,与绯红的豆豆搅和在一起,跃进那个脸盆大的游泳池里,我迸溅的水花里,好似飘溢着糯米粽子柔美甜腻的香气,让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巴不得这雪白的大米马上就能黏在一起,成为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到我碗里来。
包粽子之前的晚上,奶奶睡得早,第二天起得也早,吃得饱饱的。我从屋里把那一盆大米艰难地拖出来,挪到大门口。那装粽叶的盆是我洗澡用的大盆,我躺进去只露个脑袋的超大型号的盆。我去奶奶屋里提了大凳子和小凳子,奶奶去拿了一块长木板夹在粽叶盆上,于是奶奶坐在大凳子上,我坐在小凳子上,面对面的坐着,开始包粽子。
我起初不敢碰粽叶子和奶奶左脚边的大米,只两手托着腮,咬着舌头看奶奶包粽子。奶奶两手从大盆里捧出一小捧水来,洒在木板上,然后左手伸到盆里,摸出一片已经浸满了水的粽叶子来,宽的那头朝左,尖的那头朝右,平铺在木板上,用两个大拇指抚平,然后又摸出一片来,贴在第一片叶子旁边,这样重复几回,奶奶一共在木板上贴了八片粽叶子,一边宽,一边窄,像是一把折开了一半的扇子,奶奶又从盆里捧出水来,摊开大手从中间往两边压平八片粽叶。奶奶甩了甩手上的水,伸直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八片叶子宽的那一侧,右手捏住那尖尖的角,只那么一转一拧,就像是变戏法似的把一个扇形的叶片拧成漏斗状,又手夹住那锥形漏斗,左手伸到脚边的米盆里,捞出一小把米装在漏斗里,又把手伸到米盆里,抖掉黏在手上的小棉粒,捏一个红枣塞在米里,左手掂一掂,把米逗得直跳,又捏一捏圆鼓的地方,于是那墨绿色的叶子里,白的红的随性的扭动着,奶奶用右手把漏斗的帽子盖下来,按在木板上,把那细长的尾巴分成两条细长的绳子,于是我看得糊里糊涂地,那粽子就沉稳地睡在了奶奶右脚的空盆里了。
我舔了舔嘴唇,对奶奶笑笑,然后把手伸进粽叶盆里,抽出一片叶子来铺在木板上,学奶奶一般铺的整整齐齐的,这样铺了四片,我用食指和中指量了量,大底差不多了,我便没有再多铺,担心两支手指夹不过来,与是看着奶奶的手,也一手夹着,一手捏着,拧过来拧过去也没有拧成一个漏斗,奶奶攥着我的手腕,只一掰,那四片小叶子便立即乖巧的变成的漏斗,我用两手夹着,让奶奶给我弄点米过来,然后也那么掂一掂,倒是把米给掂了出来,我把剩下的米胡乱用粽叶子过载一起,最后也没有绑成三角状的,我满心欢喜的把自己包好的粽子送到盆里,还没有顺利放进盆里,那米便都齐刷刷排好队从那缝隙里钻出来了。
奶奶一直不停地包,周围的人渐渐得多了起来,邻居凑上来看看生活:“包这么多,吃的完吗?”奶奶笑笑,仍旧边包粽子边说:“他爸妈来家了,得多包点,多了还怕吃不了吗?吃不了挨家挨户分,不怕吃不了。”人都笑了,我也跟着笑,然后就和同龄孩子去打闹,问他们家有没有包粽子,没有就来我们家吃。
我看奶奶包粽子的时候,奶奶一片一片地铺叶子,竟铺了九片,我说奶奶你多铺了一片,奶奶说:“包个大的给你吃。”我顿时兴奋起来,指着红枣说:“我要两个红枣。”奶奶把粽子包得肥大,填了三个红枣,我害怕别人抢了我的粽子,于是把这个粽子放到另一个盆子里,然后做了标记。包到下午,粽子终于摞满了三个盆,白花花的大米真的成了绿色的了,我急不可耐地让奶奶赶紧煮粽子,奶奶说:“要晚上闷一夜。你先去打个电话给你父亲母亲,看什么时候到家。”
晚上奶奶便起锅煮粽子,我和姐姐去公路上接带了一堆行李的父亲母亲,回来的时候,粽子已经下锅了。奶奶坐在火炉前,边劈木头,边往锅底塞,火舌从锅底崩裂开,蹿舞出几道火红,鞭策着黑乎乎的锅底。那黄色的木盖下,不停地冒出轻软的白气,混杂着大米红枣和粽叶子的香气,笔直地往上涌,抬起头时,一层灰白厚重的雾压下来,我鼓足一口气,使劲地吹,于是那雾像是被我戳了个窟窿一般,有瞬间合上了。我拉着父亲母亲来说:“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粽子,有三个红枣,不许跟我抢。”
晚上是没有吃到粽子,直到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的时候,粽子已经上了桌。没有来得及洗漱,我便蹲到凳子上,拿着筷子等着。母亲让我去刷牙洗脸,否则不给我大粽子,于是我极不情愿地洗刷好,再蹲回桌子前,一个硕大可爱的粽子已经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碗里了。略黄的白色皮肤上,镶着几颗圆润的红珠,我把鼻子凑上去,使劲地闻着,清棉的香气像是细柔的绸布一般划过我的脸颊,我抓起筷子,插进粽子里,举起来伸到嘴边,一口咬下一角,再咬去一角,顺带着把最后一个角也给咬了,于是三只角在我的嘴里,像是软糖一般甜腻。奶奶抢过我手里的粽子,放回碗里:“哪有这么吃的。”母亲用筷子把我的粽子一块一块地夹开,露出三颗红枣来,又抹了点红糖,对我说:“吃吧!”我仍旧是用筷子插在那小块儿的粽子上,一口吞进嘴里,那红枣比那三只角甜多了,没一分钟,碗里便没了,于是奶奶便又剥了粽子,剥了一半,让我拿在手里吃。
母亲把粽子锅里煮的棕白色的鸭蛋剥了壳,送到我嘴边,那鸭蛋竟还是两个蛋黄的,我便像是吃了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般,鼓着圆滑的肚子便跑了。
早早得吃过粽子,我便与奶奶一起去分粽子。每家也都包了粽子,奶奶只分十来个与人尝尝,又换回三两个来给我当场解决掉,于是这样分来分去,我的一天三顿饭,几乎全是粽子了。
我是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又开始吃粽子了,那粽子倒是花哨的很,有蛋黄、肉、香菇,味道也很特别,是在超市里买的,那时候我的奶奶已经去世七八年了,这期间我都没有吃粽子,也无暇去在意端午节这样的日子。既没机会认真地看人包粽子,也没有机会认真的吃粽子,而我也已经不是留守儿童了,更离了龙窝村的鱼塘,住到了水更多鱼更多的海边,然而却一棵芦苇也见不着。
现在我已经完全提不起吃粽子的心思了,倒是懒于去吃,更是吃不出那味道了,按说我现在吃到的香菇肉粽该是很美味的,要比红枣米粽味道要好,然而我仍是没有想吃的欲望,更没有蹲在凳子上,用筷子插起来吃。没了认真看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也没了吃一脸粽子米粒的任性了。
我终究还是个农村人,于是我离了龙窝村,也就忘记了端午节。所以说那粽子,也还是多少年前,我奶奶包的红枣米粽好吃,尤其是一家人看着我吃三个枣的,比一个枣的甜得多了。
端午节散文篇十
五月的端午节还没有莅临,端午粽子、端午粽叶早已疯狂上市,到了接近端午节的时候,粽子火爆的信息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粽子叶也是从最初的五元一市斤逐步涨到十几元一斤的,东西越贵的时候,越是没有还价的余地的,昂贵的粽叶,飙升大枣,抬高的大米、江米,贵的你不敢去讨价、还价,几乎都是不让你用手去摸的,买东西的人就是有点吊诡的,愈来愈叫人捉摸不透的。有人说:枣庄买卖一群羊。不是玄乎,事实就是如此,买点粽叶,你要是一连跑几家的,其实仿佛是商量好一样的价格,一样的零售,如若那一家摊点前只要有几个人去买,不一会工夫,就会黏上好多好多蜂拥齐上一大群人的,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挤得你浑身是汗水不罢休。鸡蛋也是水涨船高,艾叶到了快煞黑的傍晚,更是叫你只好掏钱只管买了。问一问价格那是更不敢的,否则就没有了。因为时间不饶人的。这么个时候,能有人去卖都不错了。其实就是有人专门去在煞黑的时候才从家里用自行车子驮来故意的去卖个巧钱的,这就是抓住了人们心里还没有来得及买的因素。巧钱巧钱,不巧,不卖钱,不巧不赚钱。图的就是巧钱的。
粽子和艾叶同煮着吃,是端午节的特有的节日,在头一天晚上煞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的最好,在自家门上插上一两枝子艾枝子,说是辟邪,说起辟邪来,我是不信的,几枝艾叶就能够辟邪?能够驱鬼什么的?辟什么邪?也许是心里作用吧。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跟人随大溜的,图的就是心里作用,图的就是大吉大利的说法的。不啻能够纪念逝去的屈原,但愿能够带来辟邪,带来好运、吉祥!
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跳江不让大鱼什么的吞噬了,屈原值得人们怀念,每到五月五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个诗人能够值得全国上下人们纪念,能够值得人们给予纪念的日子,能够值得于韩国共同争斗屈原的节日,确实是了不得的,伟大的人物。
年少时,我家的门前就是芦苇汪的,芦苇茂盛稠密,苇子叶是那样的大,不像现在的那样的瘦小,一个苇子汪,就是能够满足一个村子上所有人来劈了,苇子叶是厚厚的,翠绿的,家家到苇子汪里去劈开掉大大的苇子叶子,到家里在大盆里洗洗,用水冲一冲的,然后用一支苇子叶卷曲好,装入大米、江米、大枣两个,再包好用线缠上,放到大锅里,然后再放些鸡蛋、艾叶一同水煮,直到水煮好,再在锅里闷上一会,就可吃了,到了太阳还是没有出来的时候,就早早的煮好了,吃完后才可以出门的从事其他事情的。在这一天里,家里吃鸡蛋的时候最多的,也是最滋滋的了,少富有的家庭里几乎每个人能够吃上超过两个鸡蛋两个粽子的,肚子里有粽子和鸡蛋是消化慢的食物,到了中午吃午饭的时候,肚子里还是没有饿的感觉的,母亲说都是鸡蛋撑得。家里剥下的鸡蛋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都是舍不得扔下的,留着给小鸡吃的。捣碎后放到小鸡面前,小鸡都是你争我抢的嘴叨着吃的,也是挺香的样子。艾叶茶据说能够治病的,艾叶茶我们是必喝不可的,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艾叶是传说中能够驱寒除湿之功效,艾叶茶能够清洗小孩子除病之功效,艾叶茶还能够调节止血等功效。在这一天里,家家到湖地里,割些艾草,晒干,到了晚上用艾叶烧,不着的最好,沤烟,家家炊烟袅袅,一股特殊的艾香,熏的蚊蝇飞逃夭夭,深夜,烟消,人们进入酣梦入睡香甜。
眼下,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信奉艾叶驱邪的理念更是虔诚至深,晚上,夕阳刚刚“入睡”,就有人家鞭炮齐鸣,经商的人最为信邪的,在家里摆上香烛、粽子、烧鸡、水果等贡祭品,全家人全桌满汉全席,好酒佳菜,看着电视,听着音乐,伴着鞭炮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端午节的浓浓的的温情高潮,一家人其乐融融,饭后,小孩子拿着艾枝子到处的追打着、嬉戏着,在外追打着萤火虫,到了很晚很晚才收手上铺躺下。
端午节早已作为政府规定的假日,说明节日愈加重要,家家更是忙碌,端午的节日里,是五月的节日,是孩子还没有出高考成绩的时候,孩子心理是十分兴奋满满的,如若出来成绩,那就更当别论的,有高兴的,有郁悒的,有悲伤的,有悲痛的……,眼下是高兴的,尽兴的,儿时的端午节,令我神往,令我魂牵梦绕,多少个端午节里,漂泊的居住的我,每当回忆少年时代的时候,那清晰在目的情怀,总是萦绕在心头,使我的心变得温柔湿润,幸福的泪水随着岁月春暖花开。
端午节散文篇十一
村子里人一年只过两个节,春节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传统的。其它节日,村子里人没多少概念。
村里人的端午节,走亲是必需的。嫁出去的姑娘携儿带女,回家看父母,热热闹闹;未婚女婿也要走亲,带上礼物,拜见岳父、岳母。左邻右舍,亲朋友好友,也要趁端午尝新面,摘鲜果。
山村的端午节,吃也是一道风景。金黄色的麦粒是新收获的,赶在端午节,人们要尝新。村里的女人们白天忙碌,于是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满是汗香的手臂旋转着小石磨。磨沿口,白花花的面粉舞动姿态,象瀑布倾泻下来。端午节,雪白雪白的面粉在女人们手头成了蒸馍、馒头,升腾着诱人的馨香。蒸馍、馒头出笼后,谁也不能动手,先是用盘放在院坝里的桌上敬天、敬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送上十来个给左邻右舍,祝福和和睦睦、团结友爱,最后是家人一起品尝。
端午节的吃,当然离不开粽子。山里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也不知道粽子的来历,反正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就是这样。山里多簝竹,那叶片又宽又长,端午节来临前,人们就上山采摘。做粽子前,将簝竹叶用沸水稍煮,然后将自产浸泡后的糯米加上红枣,用簝竹叶包成锥型,放锅蒸煮。
出锅的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当然这粽子也不能先吃,得先放在堂屋的神龛前,没神龛的就搭张桌子放在堂屋,将粽子供在桌上,敬奉给祖先,毕恭毕敬的程序进行完毕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享受美味的粽子和丰盛的午餐。
端午节散文篇十二
以前写过一些文字,就天涯与红袖的诗歌的整体风格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一些帮助,说得不到的还请见谅。
我曾经《浪子扛小旗过天涯》,在天涯待过好一阵子,也在红袖添香待过好一阵子,一个是最大的诗论坛,一个是最大的纯文学网站,是不可忽视两个板块,在这里顺便做一个比较。天涯诗歌的一个总的特点,语言平实,实景多,内敛冷竣,直视的美感少,但语言的弹性大,小我的情感浓厚,内敛。可以措鉴一部分实景的表达方式,和弹性语言的跃进,也很不错。把思念、抽象不可感的,描写成,可感,可见的。红袖诗歌主要特征是语言美,抒发情感天涯诗歌,写实的,质感强烈。例如,“想一个人”,红袖会里说,思念的水啊,一波波涌动,是这样啊,就是这样类似的了,可以演变成很多,就像以前我所阐述的哪样,换场景,意境;那天涯,会怎样处理这类思念呢,如果想一个人,想抱着叶子取暖,或没心没肺的叶子,飘着飘着就走了,这是我在想你,写实,叶子,是物,其实是一个人,取暖,是一种浓浓的思念,取暖也日常中所用的词语,所以写实,叶子,是人,有一种意态的影子,是意态的`擦边了,但并不是真正意态天涯诗歌也就到这个层次,但还有很多,不代表全面,如果是意态,叶子的反应,就是,绿了一生,到头来总在你手里牵着,我的绿色的血液在流,而你目光向着另片花朵,甚至是痛苦,煎熬等等人的思想,叶子,也有百意,意象这样处理好,有韵味。《今夜,一朵花行走在相思的边缘》文/叶子花开“今夜,独对雨夜/远方的你,可知雨下/一朵花的憔悴”,最后一段确实不错,有一半天涯的风格,有一半红袖的风格,揉合到一起了,雨下,是写实的,花朵的憔悴,是写虚的,说明自己的情感有物来代替了。
“我摸到你的痛苦和眼泪/准备给你一些零碎的话语/填埋旧伤裂开的口子/一场雨带来冰冷和不幸//黑夜正纵向深入梦中人的甜菜/忽略一位母亲的痛苦和眼泪/正在风干(浪子超《明天一位母亲的女儿就要出院》)那个“摸”字,用心体味,“摸”是写实,动词,可是痛苦能“摸”到吗,痛苦,是一种抽象词,泪是名词,其实是感觉到,这样动词成为主线,我摸到应该是物,那痛苦可是感觉啊,但这里,确实摸到了一个痛苦,好像就在身边,伸手可及,有心去触摸,其实不是用手,而是用心摸到了,就像,我摸到你的幸福,我还可以摸到春天的气息,或者说是春天的心跳,春天乖巧的脾气,或者说,摸到了石头在荒原的孤独的坚硬,“一场雨带来的冰冷和不幸”冰冷和不幸都是形容,“你给我带来快乐”,也是这样,觉得二者能不能只择一,真正的诗歌,会有一些语病,海子的就是的,可以选其一,也可以并列用,这根据感觉走,就像“痛苦和眼泪”一样的,用法,诗,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感觉,感觉这样的痛苦,就够了。
再举一个例子:“鼾声在水面上叹息/水在河底叹息/我在对岸不知所措/丢失了母语,急切的身势/赶不走对黑暗恐惧的眼睛/连同一只鞋子一样丢失勇气/某种袭击的征兆塞满荒原和眼眶/有一种荒诞的声音贴地而行/在脚下,安静的黑夜/包围体内气喘嘘嘘的小鹿2月15日于靖江(浪子超《幻觉》),让意象集中起来,而没有铺张,如果要铺的写,第一首可以二十行,甚至三十行也可以,这句:黑夜正纵向深入梦中人的甜菜,甜菜代表,这里不是意态,作为一般替代物,或者说是借喻,“幸福”,幸福的人,梦中有甜菜,而“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在风干”,谁会留意也正是一位母亲的坚强的表现,眼泪已干,这也正是诗眼所在,在医院的母亲,陪着女儿,红袖的诗歌很长,用虚表达一个思想,而天涯的诗歌很短,也能表达一个思想。
天涯诗会而天涯的诗歌的冲击力强,意象的集中,红袖诗,只要有一个意象,就可以展开,写成很多,天涯的意象集中,一个意像接着一个意象,我也练习过一段时间,“鼾声在水面上叹息/水在河底叹息/我在对岸不知所措/丢失了母语,急切的身势/赶不走对黑暗恐惧的眼睛”这里五句,我就用了四个意象,所以,有时灵感很重要,灵感本身就是感应的东西,多写多练习,才能真正做到,以词达意,而不是词不达意。
“守着一排睫毛,低头养成沉默的习性”(浪子超《秋水之上》)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意象产生,也有情感的产生,第一句,第二句基本是两件事,然面当这两件事连续发生的时候,她所产生意境就是作者的孤独与茫然。“暖暖的掌心等你归来,你的样子,真像这朵梅花/不屑衣袂的挽留,我的日子随波而活/静听一河的心事,委屈成水”(浪子超《秋水之上》)最后三句,每一句都有一个小意象,但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情绪,只有将三句联系起来,才读出作者的忧郁的而凄美的感。
“我的左手挽留过一朵花,右手伸向你/我猜你会挽留我,宝贝。越是这样我就老得越快/我接近你的时候就是露珠,而现在,我要闪一下/那么亮地闪一下,我就跌碎了//没有什么是可以挽留的,在秋天/虽然你总是叫我小花瓣,永不调零的小花瓣/我只轻轻笑了笑,秋天,就深得象海”(忧伤樱桃《老于秋天》)这一句很典型,前部分只是讲作者的笑,并无意象,后一部分,秋天,就深得像海,哪是因为我也的笑,秋天才深得像海的,意境由此产生。
端午节散文篇十三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就是因为它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散文篇十四
对于节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为的是能让日子往好处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时间就给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节日的到来亦或是已经过去,我才恍然明白,这已是该过端午节了。
在我的印象中过节大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事,因为我小时候就喜欢过节。
记得那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节我们院子上屋的来友哥要结婚了,那几天整个小院像是沸腾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就连街上的四邻也前来帮忙,最热闹的还算是我们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还闹事的孩子们,在我的印象中那几天真的比过年还要热闹。
大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有包粽子的,有做绿豆糕的,还有炸油糕的,大人们一见到我们孩子就往我们的身上挂一个香包,有几次我们几个孩子为了那个香包香,那个香包好看而闹得不可开交,大人们不管我们的吵闹,看着我们只是在一旁笑,但他们的手脚是不会停下来的。
前来道喜的人们挤满了我们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来的都是客,最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高兴的事,那天来了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们更加的能疯,我们很快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有几个孩子在分手告别时哭的哇哇的,大人们只好留一两个孩子在小院过夜,几家的孩子都在抢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这时的大人们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我那是时搞不清人为什么要结婚,端午节刚过不久,我们几个孩子就问大人,来友哥什么时候还结婚呢?大人们说: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你来友哥不再结婚了,那还有谁要结婚呢?大人说:你们问谁结婚干什么,结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们玩,大人们笑着逗我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可以结婚了,我们就问大人:我们什么时候长大,我们什么时候能结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人们前来道喜,大多有前来帮忙的意思,礼品的`多少都不会受到人们的耻笑或非议,特别是人们一见面时的道喜场面显得更加的融合,亲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来心里总有一种难于言说的留恋,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亲人们,我只能想念他们,而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一样。
我记得那天的晚上,来友哥的爸爸还给我们这些孩子们讲起屈原的故事,也许我是从那时起喜欢上了屈原,后来又喜欢上了屈原的(橘颂),特别是经过郭沫若改编的新橘颂,更使我永远记住他。
辉煌的橘树呀。
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
独立不移。
绿的叶。
白的花。
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
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
色彩多门么美丽……。
我一遍遍默记着,在心里一遍遍朗诵着,一直伴我走到了今天,这也许就是我心中的端午节了,一个久以记在心里,又很少拿出来在看一眼、想一回陈年旧事了,但在我把它当成一种正经的事来看的,在美好的过去也会被忘记的。
端午节散文篇十五
端午节是一个有喜有悲的节日。
悲是屈原在很久以前的今天跳河自尽,而喜就是可以吃粽子了!
奶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那五颜六色的馅,我就开始流口水。粽子终于包完了,我的口水也终于不流了。
这时,姑姑来了。他左手一个香包,右手一些艾草,端午节的装备基本上都在姑姑的手上了。姑姑把香包戴在我的身上,把艾草给了奶奶,奶奶一闻,说:''好香啊''。我也闻了闻,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晚上,粽子熟了,我直接跑了过去。剥开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红枣就像红宝石一样。咬一口,又甜又香。我和爸爸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端午节散文篇十六
说来很巧,我家乡所在的那个行政村的名字就叫“黄石”,这个名字很好很大,因为很远的地方有个城市也叫“黄石”,而天下叫“黄石”的地方或许很多。
我没在黄石文焕堂那个地方过端午节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端午节是乡亲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去乡亲们的端午节我很熟悉,现在他们的端午节是怎样过的,我也比较了解。
我十岁前的时候,农村的劳动生产还是吃“大锅饭”的集体出工形式,这样,农村的节日也便有了特殊的方式和氛围。那时候,乡亲们除了一年中的几个传统节日,几乎天天都在地里劳作,他们忙整地,忙播种,忙收割······他们那双劳动的手确实难得停下来,于是庆祝节日就成了他们“休闲”的最好方式。
眼看农历四月就要过去了,夏种夏耘的活儿也忙得差不多了。地里的豌豆蚕豆不见了,当地品种的油菜早就收了,田间地头坡上的麦子这时也熟了,一年中第一个丰收季节就这样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在人们的喜悦中也就来了。
刚刚进入农历五月,谈论端午节这个话题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快端午节了,我家女儿满姑这几天可能就会回来看我。”这是有女嫁出去的大娘大婶口头上常挂着的话。“端午节那天学校应该会放假,我家的春儿那天应该会回来得很早。”这是隔壁邻家老何常常说的话。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让老乡们兴奋起来。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个日子乡亲们都不会记错。五月五日这一天天还没大亮,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尤其是当家的大婶大娘们。我们家乡端午节这天有个习俗,清晨谁能第一个从井里挑回水做饭吃,谁家今年就更吉祥安康。没错,乡亲们的清泰平安意识是非常强的,于是,他们就都想第一个到井边去挑水。为了这第一担水,家中的妇女或男子可能都没能睡好安稳觉。
清晨,窗外还蒙蒙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听到外面的喧哗声了。端午这个时节正是芒种刚刚到来不久,清晨时候天气还比较凉爽,空气中带着一丝丝的花香——屋后山坡上的栀子花开了,它幽淡的香味四处流溢,让人心醉。屋场边不远的地方有口四方边沿的老井,井水不溢不降,水位常年保持在一定高度。井水总是那么清澈,因为水中生长着一种幽青的水藻。井边有人在对话,有放下扁担的声音,有桶子相撞的声音。五月端午第一桶水谁也不想错过啊。尽管大家都这样想,但这第一担水常被那个叫“许娥”的大婶挑走,因为她特别勤快。
为了庆祝节日,端午节这天,队长早就安排好了清晨要宰杀谁家的肥猪。我所在的村庄不是很大,人口七十个左右,但这个村庄是由三个小村庄组成的。我住的这个村子就叫文焕堂,另外两个分别叫廖家冲和豹子岩。
端午节这天的杀猪活动往往被主人安排得很早很早。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爱看村里节日这天的杀猪打鱼场面。天未大亮,外面正大厅门前人声喧哗。这时外面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但一下子那待宰的肥猪就发出了尖叫的声音,接着猪的脖子部位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猪的声息渐渐小了,最后,那头大肥猪就被摆放在地上,一点动荡都没有了。在我的记忆里,乡村里的被宰杀的猪的嚎叫声往往都在几个传统节日响起,这种声音往往能起到使节日气氛更浓的渲染作用。说句实话,我并不是没有生命悲悯意识,但这动物既然改变不了“家猪”这一身份,那么它迟早挨宰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端午节的当天或是前一两天,有女婿的人家一定会得到女儿家的节日礼物。在路上或在村口,我们常常会在这样的日子里碰到给父母送礼的女儿女婿。在我们乡下,不管是谁家的亲戚,你的亲戚就是我的亲戚,大家见面了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我这个离开家乡多年的人至今都对那种温暖的乡情亲情感受很深。那时客人盛放礼品的东西都很传统,要么是一个挎包,要么是一个精致的竹制篮子。
送礼的女儿女婿们来到家门口,做父母的自然会喜出望外迎接他们。乡亲们都认为,嫁到外面的'女儿能在节日这天给父母送来丰厚礼物,这是他们莫大的荣耀面子。端午节的礼物基本上都是新鲜猪肉、黄糖和面条这几样东西,差别只是质量高低不同而已。其实,送端午礼的人除了女儿女婿,还有那些处了对象但还未结婚的青年男女们,他们更乐意在这时来送礼,因为这样的送礼行为更是一种对外宣示自己人生婚恋大事的最好时机。
端午节这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买上黄糖、面条这两样节日食品,加上村集体分发的猪肉和草鱼鲢鱼,乡亲们的节日生活就显得格外有喜感了。那个年代,不管哪个家庭都不可能天天吃鸡鸭鱼肉什么的,但节日的生活安排自然跟平时不一样。
端午节的早餐,每家每户都能吃上自己做的美味面条。面条是自家的土麦做的,条件好的家庭也会到街上买来好的精制面条。那时我们吃面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方便普遍,什么原因呢?物质匮乏啊。
端午节的中午,我们村子同一姓氏的一大族人都会把自家的精美菜肴等东西端到大厅的长条桌上来,准备共同祭祀祖先。香烛的烟光和爆竹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先贤们正在享用后人供奉的佳肴,这个时候,在场的人都不默不作声,心里一定想了很多很多。祭祀完祖先后,各家各户才把菜肴端回去,然后一起共进节日午餐。
端午节的前几天,乡亲们就会到田头地角山边挖些艾草,并把艾草洗净晒干。端午的前一天下午或端午这天的早上,各家各户还会到塘岸水边挖些菖蒲回来。到了端午这天,人们一大早就会扎一把新鲜的艾草挂在门楣上,据说这是为了避邪。其实,艾草里面含有某种杀菌物质,它发出某种特殊的清香,确实有驱蚊去秽的功效。
家庭妇女把艾草和菖蒲放在水中,然后把水煮沸。用这种配制好了的冷却下来的汤水洗澡,它的功效确实胜过现在广泛使用的沐浴露。不管乡亲们怎样使用艾草和菖蒲,这都反映了他们祈求生活平平安安的美好愿望。
节日这天哪家宰杀了庆祝节日的大肥猪,主人就会特意做好米豆腐,并在每碗米豆腐里配上几大块炒得焦黄而香味扑鼻的肥肉,再加上煮好的大块猪血。这样一大碗由米豆腐、猪肉和猪血组成的食品就成了送给别人的最好东西。每家每户都能得到主人送来的特别“礼物”,于是喜悦的气氛就这样在整个村庄里弥漫开了。
端午节时的太阳光已很强烈。洗过端午水,一年身子轻!小孩子这时的心已是痒痒的——他们都想从这一天开始就到大水塘里去自由自在地洗冷水澡。小孩子们吃过午饭约半小时后,就三五几个人约定到大池塘里去洗澡。小孩子到水塘里去洗澡,大人可不用担心,因为我老家门前那口大池塘历史以来都没发生过溺水身亡一类的安全事故,这也许是家族祖先们冥冥之中在护佑着整个村庄的原因吧。
农历五月,乡村里早晨的太阳光特别柔和特别灿烂,照得整个村子都亮堂堂的。乡亲们为端午节忙了一天,但他们都感到格外轻松,格外自由,格外舒心,因为他们平时内心里十分压抑的某种情绪在节日这天已经得到彻底释放。
过去乡下简朴的节日生活方式不知是从哪个年代哪个祖先开始的,反正,他们祖祖辈辈就这样爱上了它。据我了解,现在乡下的节日生活方式和气氛已经大变,就连过去一直沿用下来的节日祭祖活动已经不复存在,因为许多乡亲为了生活都已云散四方,端午时节他们根本就走不到一起来。
端午节散文篇十七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钟暮鼓;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朝思暮想;默默的忆,默默的念,默默的魂牵梦萦。回首流年,蝶梦浮生,一些绚烂一些惆怅,一半欢喜一半忧伤,经年重逢,若念若离,香笺小语,落字成殇,一段段回忆如残叶随风飘落,落在我肩上,落尽我眸中,拾起一段回忆,却拾不起那遗落在风中的经年,将那抹剪影,定格于岁月的流年中,悠远,绵长。
和着淡淡的月光,缱绻在夜的情韵里,思绪,宛如一朵小花,慢慢开出了微妙的心事,是谁在午夜用灵魂相依相暖?红尘如烟,苍茫天地谁可鉴?深情似梦,爱恨离散几相逢?相遇如花,谁为谁倾尽天下?与君化蝶,醉过风花月儿圆。谁的回眸,香染了半世浮华;谁的守候,等成了各安天涯;谁的转身,褪尽了相遇繁华,时光消逝了深情,岁月蹉跎了韶华,那瞬间绚烂的花期,不知倾覆了谁的美如花。很多往事,渐行渐远渐生凉,念起一些人,一些事,当所有的痛,所有的伤,所有的不甘,都不敌手中一杯暖茶、嘴角一丝浅笑时,念起的一定是故事的美,人的好,爱的真。
岁月如歌,心情如花,总有一份情,让人总不能忘却;总有一段缘,诠释人生遇见。美好就像一杯酒,岁月的沉淀,经久的佳酿,永远的醇香,回想起便会醉了,既使有时感伤得想要落泪,但泪花里有苦涩也有甜蜜的笑意!在默然而沉寂的时光里闪着永恒的美丽。常常会累,也常常会心情浮燥,常常在一些早已老去的回忆里念念不忘;常常因为将心情投入了哪段文或者是哪首歌而引发了些感慨,也很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或别人的故事,所以,也总是絮絮着些许忧伤。
倚着夜光,沐浴春风中清新淡雅,怀有诗一样的心情,任由思绪与花瓣随风飞扬,夹带着一点点缥缈的心事以及几分刻意的伤感,依水而歌,依风而逝。一直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在生活中很懒散而随性的人,可对待感情却有着极致的细腻与敏感,多愁善感却又固执己见,常常混淆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差距,常常迷失在真与幻的边缘,常常感伤在记忆里,走不出心的荒濛。
那滴滴凝泪里,或许微蕴着似有还无的一抹淡淡的相思,或许盈满了红尘中那已化为轻烟的往事。蝶恋天涯,迁移一季,守望一季,对影两相忘,爱不为情生,璨璨泪雨下,流年,残惜,终究太多的痛,繁花,没落,终究逃不过惆怅!笔生花,浅痕暗,书素墨,带笺妆,眼眸含泪,笑靥冷残,轻斟浅醉,虚弱的笔,依旧为你,填补断句残章。纤指滑过灵魂的忧伤,多少深情未了,多少笑泪飞扬,蓦然回首,惘然一梦,倾尽一生温柔与诗意,惘然回顾中,却早已遗失了你。
多少事,尽尘埃,怅然看花随风去,似把离愁歌一曲,了却思绪,蓦然,风又起,乱了青丝,断了思意,是不是每一场繁华到最后都会以黯然收场?是不是每场盛宴到最后都会有一曲断肠的殇曲?是不是每一位知心的知己到最后都难免会陌路?我仍在执念着对你千丝万缕情,徒留在文字间的那抹孤单的身影,美丽的让人忧伤,而你,可曾看见,淡绢浓墨那渺渺的思念。
银白色的月光洒满了夏夜,墨染了一池的怅惘,渐浓,微凉,满地残花堆积,不知何处惹相思!将一席忧伤写尽。我用沾着春雨的笔墨写岁月花开,一段尘缘,风月轮回,仅一笔,就写进昨日的风烟,然后,看浮华万千都悉数远去,一颗心,平静安好,通透清远,谁能执守一颗心,直到永远?谁愿牵一人手,走过沧海桑田?一直盛开在我的字里行间,明丽着心里永恒的春天。
执笔无言,纵双目滞情欲语曾知,独留叹息相回,卸下一身的繁华,刺痛了梦里花香,惹了一身惆怅,空留一生回忆,无眠了多少夜,又付了多少枕间相思,如痴,如醉,醉相忘,何当缠眷,堪怜午夜,疏影话凄凉,千年缘识,今生情惆,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先流,在不老的夜里,串起你温润的片言碎语,折叠成文字,铺衬今夜的弯月,一种情缘只能遥寄梦里,而我,化成梦里的蝴蝶,在瘦长的月光中等待黎明的瞬刻,共舞。
凝眸思远,月瘦星稀,冷风过,单衣不奈五更寒,谁的情思在夜色中沉寂,摇曳了梦里繁花空等谁记起?欲语泪先流,满腹相思对谁倾!在这端午节的午夜时分,虽然我的心,那么伤、那么凉,却依然。端午情节,多少相思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