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说课稿人教版(优质18篇)
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身发展和成长提供指导。怎样写一篇内容充实、有深度的学习总结?总结是成长的一种方式,借此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西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自学、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两只蚂蚁比赛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周长概念。并让学生通过“五做”来感知,感悟,最后理解周长概念。摸一摸,通过摸一些图片的一周,来初步感知周长;描一描,把这些图形的一周描在纸上,抽象出图形的周长;想一想,让学生想象图形的周长,初步形成周长概念;然后再找一找周围一些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是相对于平面图形来说的;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周长概念。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通过第一环节的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在测量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环节是做书上练习,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然后再测量难度更大的圆的周长,遵循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数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了数学知识,应该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环节让学生先尝试着找找生活中周长知识的应用,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老师事先搜集的一些例子,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所谓“做数学”,就是“做中学数学”。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教学的具体组织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做数学”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在实验操作、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数学”的原则,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了使学生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好周长的概念,我们让学生去摸一摸图形的一周,再把这一周给描在纸上,还在周围找一找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最后来量一量具体图形的周长,量同学的腰围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周长,理解周长。让学生亲自去做一做,抽象的数学概念会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深刻。就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的“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但动手操作不应该是脖子以下的活动,应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动手操作应为学生学习知识服务,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服务,更应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之前进行思考,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空间观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几何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同时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条件。以前我们的教学由于受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求周长的计算教学,而忽视了概念教学或者过分强调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直观和表象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对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不深刻,空间观念淡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一些灵活、巧妙,富有吸引力、想象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机。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把本课设计为三个层次:识周长,量周长,用周长,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形成周长的表象,建立周长的概念。特别是想象图形的周长这个环节,是我们独特的设计,能更好地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堂是有限的,如何能处理好时空的有限性和学生思维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考虑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设计本课的时候,以“小步子,多反馈”为主线,精心设计了很多的小环节,并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特别是在测量图形周长的环节里,如果让学生测量太多的图形,操作就只会流于形式,于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教材的资源,先测量书上练习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知识”上。然后安排学生测量一个圆片的周长,这是因为书上练习很典型,而圆片的一周是曲线,它可以体现出很多的测量方法,并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肤浅的讨论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更有意义。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加上一个比较灵活的环节,测量腰围和生活中其他物体的某一个面的周长,并及时进行反馈。
这样,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今天,我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进行说课。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学生是在三上册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直边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为下节圆的面积以及下册圆柱表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中受到启发受有教育。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六年级学生,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达到一个高度,知识的累积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操作理解与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思维深度不够,个性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精心操作、细心观察、准确归纳、同时多关注个性化思维展示。
依据本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圆周率,并通过测量与计算理解圆周率,最后讨论归纳,推导园的周长公式。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通过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充足的展示平台,提高学生合作、操作、观察等方面能力,从而体现教学课堂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
3、在合作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个性魅力的独特,以及科学知识无穷的奥妙与吸引力。从而做到教学课堂育人的实质。
一节教学是否成功的知识基础,就是要看是否突破难点,突出了重点。学习圆的周长,就要先让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然后由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再推导圆周长的公式。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周率的理解,重点是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并能计算圆的周长。
要突破这个难点,突出这个重点,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去操作、去感受,让学生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通过测量、计算、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关系。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合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去理解圆周率,再归纳推导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体现了教学课堂就是: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这一本质。
由于本节知识可操作性强,而且高段学生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所以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总结归纳,就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就要齐心、观察就要细心、测量尽量准确、总结力求完整。
课堂教学的一切理念与方法,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我们设计尽量做到新颖、合理、符合学生实际。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所以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接着再让学生检查自己书和学具是否准备好,以告诉学生教学课堂必须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设情景。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关于圆的知识,而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就采用大家都熟悉的月亮,课件出示:一轮满月高挂夜空,静静的水面没有一波纹,这样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同时也让学生在课间烦躁的心情得以慢慢平静,思维回到课堂。一轮圆月让学生想到了教学上的“圆”,从而引出新知。数学用于生活源于生活。
接着课件出示一组直边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让学生观察“圆”的与众不同即复习了旧知,同时又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3、新知识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安排4个主要环节。
周长学生已有了解,但是圆是曲线图形,它的周长到底是什么?在圆的什么位置?这个概念较抽象。所以我先用课件出示:乌龟赛跑,并演示跑一圈就是圆的周长。
再让学生摸手中的圆形纸片一周,就是圆的周长,从而得出周长的概念。
(2)、思考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要突破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上节内容来猜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合作的空间,为下一个操作环节做知识与思维的辅垫。
(3)实践操作(认识圆周率)。
先猜想,再操作,用实践来验证猜想并在验证过程发现新的规律。本节课如果抓难点,重点也就是不攻自破。圆周率是我们祖先几年前就利用原始的工具,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验证得来的。所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操作、讨论、分析,学生势在必行的,于是我安排让学生测量周长,接着再计算,得出数据,并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在测量圆周长时我安排了一个先独立猜想,再讨论,最后展示一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圆的周长可以测量得到,但是测量很麻烦,而且有局限性,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操作找一个规律能很快、很准确得到圆周长的方法,让知识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去发挥去创新、去思考、去总结。最后在教师提供的学具下,学生通过测量与计算总结归纳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然后教师课件出示:“祖冲之”,让学生自学阅读,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流程的重点,让学生在操作中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4)、总结公式。
当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知道了圆周率实际上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一个比值,我便及时安排学生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接着便设计2道例题与3道巩固练习,以加强对新知识巩固和理解,最后做全堂总结,整个教学流程我把握住让学生先观察再体验、先猜测、后实践、最后总结、归纳,学生全程参与、全程体验,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的体现,展示了一节课关键词,重点和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先板书了圆周长的概念,加强学生记意,接着板书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式,以及圆周率有关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板书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板书简练、有序、重难点突出,为学生知识积累做了一直观的补充。
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一个自查,查漏补缺,然后进行总结和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的测量时教师意识重要的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测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误差太大,得不出想要的结果,另一个就是在学生通过操作计算得出圆周率后,一定要及时引导后学生仔细观察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了计算简单计算是方便取近似值3.14,它实际比3.14要大。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圆的周长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的直线图形知识和上节课掌握了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学情剖析。
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活泼,求知欲、表现欲都很高,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我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他们将会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意图,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
(1)知道圆周长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计算公式。
(2)经历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圆周率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5、教学重点: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6、教学所需材料:圆纸片、直尺、绳、多媒体电脑。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演示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层层设疑。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圆的周长,归纳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教师先拿出教具--圆,启发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摸一摸,叙述出圆周长的含义;最后,让学生合作交流,用学具试一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引导总结测量圆周长的基本方法:绳测法和滚动法。
2、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疑问一:用滚动法帮小兔出跑道的长吗?那绳测法呢?
疑问二: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那圆的周长我什么有关系呢?
层层设疑,利用学具(大、中、小三个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本63页的表格填完整。
圆的周长(cm)圆的直径(cm)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认真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并且是直径越长,周长越长。通过计算、汇报,讨论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最后利用课件演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比较数据,学生就会自主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倍感合作探究的乐趣。
3、自学圆周率,引导推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我顺便升华本课的教学难点,利用课件介绍圆周率,并利用汇报的形式得出本课的重、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和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依据本节知识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层次:基础题。
帮助小兔计算直径是100米的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米?
2、第二层次:判断题。
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绕赤道走一圈大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3、第三层次:拓展题。
老师想知道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树的横截面的直径,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四)归纳总结,共同提高。
老师问:能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答:我知道了……我学会了……。
四、说板书。
设计意图: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这样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设计理念。
课前,我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贯穿始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笔。课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习的多样化。
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4—45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感悟中体会周长含义,从而自然的获得求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的意识。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拔,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多媒体,不同形状的树叶1—2张。
要求学生采摘树叶1—2张,直尺、量绳、红领巾、五角星、正方形和长方形、梯形等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用演示:用学生平时最常见的澡盆口的一周展示周长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像这样围澡盆口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接着演示2张幻灯片,突出图形不同周长也随知改变。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知。如何求得图形的周长呢?(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方法),如怎么测量出一片树叶的周长呢?让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教师再演示第3张纪灯片,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感知。
3、让学生指出身边的不同图形的周长,并用手摸一摸,如红领巾、课桌面边线、课本封面的边线。
4、描一描,让学生描一描自带的树叶周长。
5、量一量,量同学们自己的腰围、头围,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6、试一试,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观察图形,并试着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体现算法多样性。
7、继续演示幻灯片,让学生在方格纸里分辨不同图形的周长。
8、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合作交流。
预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探索知识20分钟,尝试训练5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小结2分钟。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的备课思路。
总复习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是在复习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上课之前,我们先布置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完成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树,并出一道自认为有价值的习题。在整理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还要知道这些公式的来历。为了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理解,我们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也没有让学生看教材。结果知识树做完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图形分为6个板块,每个板块中又分为周长和面积;一种是按周长和面积分成两大板块,面积部分是一一罗列的,还有一种也是分为两个板块,但面积部分是按图形间的联系来整理的,但这样的知识树较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交流汇报环节想先展示没按联系整理的知识树,在这一层次中解决各种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再展示按照他们关系进行整理的知识树,旨在建立这些图形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练习老师没有提前设计,而是想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穿插于整理复习过程中及整理复习之后,根据时间完成。课前把学生出的题看了看,有部分同学出的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都已经给学生做了标记。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帮助。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自己想办法给大家讲明白,可以做,可以做教具,只要学生能力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都有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的经历回忆、梳理、建构过程。教师则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点拨和引导。首先我们预设了一下几个地方: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处、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处、圆的面积推导处等加以引导。其次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加以引导,最后结合学生出的题,看看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据等方法使学生出的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一会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结合课堂上的情况提出宝贵意见。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少,主要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如果是单一的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是定位在图形的周长上。
根据这一想法,于是改变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难免的。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难点就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认知目标:理解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他们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板的方法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1)谈话: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但游泳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安全。所以工人们在池边装上了防滑地板。
(2)电脑演示动画:绕游泳池装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绕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长)演示时指明从起点回到起点。
闭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势表示一下。
(3)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周长?
指名指一指,说一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通过和学生交谈体育活动和电脑演示的动画,以及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图形的周长的概念,为下面学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所以这一部分我准备让学生利用一些测量工具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得出图形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
1、理解周长的概念。
(1)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画的时候尽量从起点回到起点。体现周长一圈的概念。
通过描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2)在我们身体的部位上有没有这样的周长呢?
活动:量自己的腰围,老师的腰围等。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周长后又能关注身边的周长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度量刚才所描图形每条边线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测量前的思考:在测量线段时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测量无线段的不规则图形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线围出边线,在拉直测量。
最后交流计算各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各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由前面图形周长的铺垫,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简便算法。
先让学生自己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再汇总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最后交流讨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简便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有位教育家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3、解决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一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谈话: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运用现代化进行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以上是我对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周长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正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较少,主要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如果是单一的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是定位在图形的周长上。
根据这一想法,于是改变教材的原有安排是在所难免的。我准备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周长的概念,从而自然的获得求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难点就是我们用什么方式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选用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 认知目标:理解图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图形的周长,得出求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他们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板的方法复习长、正方形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良好的铺垫。
2、引入周长
(1)谈话:游泳是一项非常好的健身活动,但游泳池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是保证人们的安全。所以工人们在池边装上了防滑地板。
(2)电脑演示动画:绕游泳池装一圈防滑地板。
思考:绕泳池一圈就是游泳池的什么?(周长)演示时指明从起点回到起点。
闭上眼睛,“圈一圈”。用手势表示一下。
(3)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周长。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周长?
指名指一指,说一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通过和学生交谈体育活动和电脑演示的动画,以及让学生说说身边物体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图形的周长的概念,为下面学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所以这一部分我准备让学生利用一些测量工具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并在自主研究中再次深刻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得出图形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分以下几个层次:
1、理解周长的概念
(1)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画的时候尽量从起点回到起点。体现周长一圈的概念。
通过描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使学生对图形的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理解。
(2)在我们身体的部位上有没有这样的周长呢?
活动:量自己的腰围,老师的腰围等。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了图形的周长后又能关注身边的周长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计算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测量工具度量刚才所描图形每条边线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计算出这些图形的周长。
首先测量前的思考:在测量线段时可以直接用尺量,但测量无线段的不规则图形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线围出边线,在拉直测量。
最后交流计算各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通过各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周长计算的简便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由前面图形周长的铺垫,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主要是要让学生弄清算理,理解简便算法。
先让学生自己求这些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再汇总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黑板上。最后交流讨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简便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有位 教育家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学生在整个自主研究图形的周长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发现和创造的乐趣,学会并理解了图形的周长,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整个过程都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巩固练习部分是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又具有教强的思考价值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练习中他的收获得到再一次飞跃。
1、我安排了一个拼图游戏——拼七巧板。让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并指出拼出的这个图形的周长。
在这一游戏中学生又拼又指,既需要动脑拼图形,又要准确指出其周长,巩固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多种图形的拼凑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2、完成几个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集体交流时,质疑:你觉得怎样算简便?
目的是熟练学生对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并能说明简便方法的道理,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3、解决几个问题。
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一问题解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使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功效。
谈话:通过这节课对图形周长的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运用现代化进行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以上是我对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图形周长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九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条理地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情感目标: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点: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中进行教学。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召唤下,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新知的动机。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在这个环节中,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多看多交流,老师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结果:
宽+长+宽+长=周长宽+宽+长+长=周长。
宽×2+长×2=周长(长+宽)×2=周长。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汇报结果: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边长×2+边长×2=周长。
边长×4=周长。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老师要给一张长5分米,宽3分米的照片做一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
2、妈妈要给一块边长为8分米的正方形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学生交流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
的
周
长
执教者:李晓云。
单位:安阳县马家乡交口小学。
时间:10月20日。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的铺垫,更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圆锥这样的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4、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圆形物体、圆形图片。
学具:直径不同的三个圆、圆形物体、线、直尺、纸条。
二、说学情。
高年级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迁移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并能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利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决定圆的大小,理解了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做了知识铺垫。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法,即“学生预习--小组讨论--问题展示--教师答疑”。
2、说学法:本节课是通过测量、计算、猜想、验证、讨论、自学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
师总结: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的含义)让学生先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再动口说一说,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能力。
(二)课堂预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三个预习问题: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公式如何推导?如何用圆的周长公式解例1?让学生带着问题逐字逐句通读教材,做好笔记,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的放矢。让学生自主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
(三)小组讨论。
学生6人为一组讨论预习时各人遇到的困惑,并由一名值日生将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因为每小组的6人都是老师精心挑选的,是优,中、学困生的有机组合。这样兵教兵,兵学兵,解决了小组内一些问题。这样既充分发挥了优等生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了中等生,也没有冷落学困生。
(四)问题展示。
各小组把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由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一组问题是:“圆周长公式如何推导?”
一组答:“因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圆周率,根据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所以圆的周长公式是圆周率乘以直径,又因为直径是半径的二倍,所以圆的周长公式也可以是2乘以圆周率乘以半径”(板书:公式)。
另一组答:“因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即直径乘以圆周率,所以圆周长公式是这样的。”
一组问:“为什么在例1中,圆周率是近似数,而结果用等于号?”
(五)教师答疑。
圆周率取3.14,已作为一般的数值处理,所以今后的计算结果应该用等于号。同时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如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计算圆的周长时可以不写公式…及时的加以提醒。
探究圆周率,理解圆周率是个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重点是答疑“什么事圆周率?”。
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最杰出的贡献者祖冲之。
(六)解决问题。
1、判断题。
2、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3、解决实际问题。
(七)交流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一
肖寒的`这节课我们一共听了3次试讲,到今天听第四次了。可以说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从这次校级教研活动中我也看到了年轻教师身上认真学习的态度和对工作、对学生的负责任。
本次数学教研的主题是例题的解决策略。本节课主要有两个例题,一个是认识周长,第二个是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一个例题教学时教师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观察思考、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周长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质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例题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组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优化的方法,使学生感受{长+宽}*2这种方法的简便。纵观整节课,教师能较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扎实、真实、有效的课堂。具体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小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借助给图片镶金边这一情境,让学生感知图形“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什么是周长,再通过理解和辨析什么是封闭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第二个环节是在认识周长之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研究如何知道一个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操作、说一说,发现直边图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知道周长。曲边图形可以借助绳子绕图形一周,再化曲为直,测测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图形的周长。最后自然过渡到老师想知道黑板上这个长方形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到计算周长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周长。汇报方法后再比较优化方法。新课授完老师又围绕这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不同梯度的练习,很好地巩固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数学—生活”,把形象与抽象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实有效地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在学生充分认识和感知的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加以概括,实现了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学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探究活动中,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发展思维的主战场。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学习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的小组选用了“长+宽+长+宽”的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宽+长+宽+长”和“长+宽+长+宽”这两种方法;有的小组选用了先把长与长相加、宽与宽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根据长方形有四条边;它们的对边相等,又出现了后两种方法。最后,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公式。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索过程,对于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会更加的透彻,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师没有能让更多的学生说说他们自己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学会沟通新旧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适时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认识理解周长,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二
1、目标明确。
本节课老师通过回顾旧知,导入课题。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2、情境激趣。
在本节课中,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的情境,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环节清晰。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摸一摸、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直观感知”图形的周长,有设计了小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的周长活动,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的过程;第四个环节算一算周长活动,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含义,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了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说的不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自己对周长的理解,更形象生动印象深刻。
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摸物体的面的周长。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当学生发生线、面混淆时,注意区分体、面、线的区别,适当引导学生理解线来自于面、面来自于体。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三
1、说课内容:苏教三年级(上册)p61~62《认识周长》。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我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或4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老师准备城市广告牌上灯光闪耀的图片资料、三角形小旗、头饰纸带等用具,学生准备软尺、线、树叶、相片、直尺等用具。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知周长。
1、引出周长。
(1)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城市夜晚灯光闪耀的图片),谈话:同学们瞧,这一片灯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吗?在哪里?对,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城市——太仓。
(2)仔细观察并思考:这些灯在安装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被安装在广告牌面的边线上)(广告牌面上的边线闪烁)。
(3)提问;那你能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吗?(请学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结:(师边演示边总结)象这样数学书封面边线的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你能悄悄告诉同桌课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长吗?再指名说说。
2、寻找周长。
请学生很快找出教室里物体面上的周长并指名学生指一指、说一说。
3、进一步感知周长。
(1)出示儿童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池口的周长在哪里?
(二)创设操作情境,探索测量方法。
1、探索求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1)提问:如果让你在广告牌上每隔20厘米安装一盏灯,需要多少盏灯呢?你该怎么办?(要知道广告牌的周长)用什么方法呢?(测量)。
(2)出示“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在4人小组中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再指名交流。
(3)反思类推:如果要求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你怎么办?
(4)小结:所以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图形的周长。指名回答说说不同方法的理由。
2、探索实物周长的测量方法。
(1)测量树叶。
谈话:秋天到了,树叶凋零了,今天树叶成了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能用你手中的工具来测量出你准备的树叶的周长吗?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测量心得: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怎样知道树叶的周长?周长大约是多少?谈谈合作时的体会。
(2)测量腰围(胸围、臀围)。
如果要测量一棵大树的树干有多宽,你想怎么办?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吗?先在4人小组里讨论一下。(1、绳子围2、软尺量3、一柞量4、同学手拉手围圈等)。
分别请同桌的一位同学做大树,另一位同学来测量这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完成任务后再交换。
想想你们实际测量的是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全课小结。
(四)创设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同桌选择一种合作完成,比比哪组同学的手最巧?
做完后思考:这过程中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五)全课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作业。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四
1、教材内容: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认识周长》第1课时。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结合课件,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怎样合理利用资源,来建立学生对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我的挑战。
学法:1、观察操作法;2、合作交流。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注重实践。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卡片。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再次感知——运用知识,深化认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教学基本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看,是谁?(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动画情节)。
3、初步感知。
我们把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让我们再看一次(再次播放课件)。
(设计说明:从学生喜欢的小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小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情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而对周长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二)自主探究,再次感知。
1、(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能找出钟面、游泳池、篮球场、花园的周长吗?
生一边说一边比划它们的周长(重点突出从起点又回到起点)。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边说边比划的同时运用课件相机地演示出物体的周长,并且闪烁一次,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帮助学生形成“周长”的空间概念。)。
2、进一步感知、完善周长的含义。
(1)(用课件出示几组图形)仔细比较,谁的周长长一些?
(最后出示一个封闭的和一个不封闭的图形)比一比?
此时,学生有的认为那个封闭的图形的周长比较长,师用课件操作,将那个未封闭的图形继续扩大,生都看傻眼了,马上意识到一定要是封闭图形,才会有周长。
揭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
(设计说明:此处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用最直观的方式清楚地看到如果一个图形没有封闭,就不能确定它的周长,从而进一步完善周长的概念,此处成功地运用课件解决了这一难点。)。
(2)(出示课件中的多个图形)下列图形哪些有周长,哪些没有?
(此处根据学生回答运用课件相机给予判断,让学生更清楚、更明了)。
(3)联系生活找一找,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你能找到我们身边物体或图形有周长吗?生汇报并比划。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3、合作探索计算周长的方法。(从比较周长的长短入手)。
(2)猜测。(出示课件)这几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周长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自主探索求长方形、树叶、正方形、三角形周长的方法的强烈愿望。)。
(2)意见不一,怎么办?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得出:需要实际测量。
提出要求:利用你自己身边的工具以及老师提供的工具,你能测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操作要求)。
(3)分组活动,实践操作。
(4)反馈交流:
a、直接测量:生说说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小结:计算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要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相加。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加强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b、化曲为直:说说树叶的周长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生说出绳测法(师用课件演示。)。
(5)归纳:刚才我们通过量、算、滚、围等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
4、小结: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
(设计说明: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曲线图形的周长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如何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如果光是口说,学生无法理解,所以此处,用课件展示了如果用绳测法来量曲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变曲为直”的这个过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算一算广告牌需要多长的彩灯。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再汇报。
2、小花园围上栅栏,30米够吗?(课件出示栅栏图片)。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里面有你不理解的知识吗?
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设计说明:如今的孩子,也许见过栅栏,但是对栅栏这个词比较陌生,围栅栏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处用课件让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基础与生活挂上钩,很快让学生明白求需要多少栅栏也就是要求它的周长。)。
(四)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在学校的金秋体育节上,彩旗队策划了两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长?为什么?(课件出示彩旗队路线图)。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还心存疑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时师用课件演示两条路线。)。
(设计说明:此处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但是每个班的孩子的思维不可能齐步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师用课件将彩旗队的这两条路线一一展示,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2、想一想,计算图形的周长,至少需要测量几条边?(课件出示)。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先作出自己的判断,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在班级发言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平移边线的过程,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数学思想,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实践活动:两人合作测量腰围、头围、胸围。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从计算教室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栅栏的长度,再结合学校的“金秋体育节”拓展到彩旗队中的问题以及在图形中体验周长与平移的关系,最后还是回归到生活中,测量和比较腰围、头围、胸围既是对周长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玩”中用所学的周长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评价。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纵观整堂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1、运用生动的情境,理解周长。
2、让儿童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
3、让儿童在优化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探究,合作交流。
4、纵观整节课,还是留下了遗憾,小组合作,如何有效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五
我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认识周长》一课,她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让我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础平面图形之后,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两位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始,沈老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自己喜欢的卡通图案,从而体会要沿着图形的边线剪一周,再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通过描一描,围一围,算一算等方法慢慢深入去探究。
吴老师让学生判断如何才是围着操场跑一圈,通过自己的认识来体会什么是一周边线的长,再指一指身边物体的周长。在学生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两位老师在教学如何求周长的环节,都设计了小组合作活动,我觉得这样设计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丰富的数学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感知周长的概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情境,在数学情境中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知识,还学到了数学方法: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都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思路非常清晰,从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计算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老师合理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另一方面向学生预示了测量周长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两位老师同一课中的一些见解。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环节二:活动探究,深入本质。
环节三:理解巩固,升华概念。
环节四:课堂总结,静思回顾。
我们一起走进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这个环节第一次磨课,我们采用绘本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围栅栏的经过,指一指栅栏的一周在哪儿。但绘本中围栅栏的过程是静态的,而且情境单一,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浮于表面。为了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几经研讨,最终采用猪猪侠跑步,蚂蚁爬树叶,照片围边框这三个用动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找一找这三幅动态图的共同点,引出“一周”。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大量生活素材中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紧接着出示在周长的课前调查活动中的典型例子。通过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学情,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周长理解的误区。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深入本质。这个环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们主要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指一指。结合身边的物体,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哪部分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通过指一指的活动,学生不仅知道生活中有“周长”,还会在生活中找到物体的某一部分的周长。
活动二,描一描。把你认为有周长的图形找出来,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反馈时,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三号和四号图形上。通过三号的辨析,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4号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对比,发现了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明确了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活动三,量一量,是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内化对周长的理解,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第一次磨课,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身边任意的三件物品进行测量。但学生提供的素材随机性比较强,测量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
于是在第二次磨课中改成了小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封面,等腰三角形,爱心。利用图形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但等腰三角形,爱心,数学书的封面都是对称图形,缺少了每条边都需要测量的一般图形。而且小组汇报时,数学书太大不方便展示。于是,最后商定:将等腰三角形换成了一般的三角形,将数学书换成了长方形卡片。这里所测量的物品各有使命。三角形是直边图形,爱心是曲边图形,长方形是直边图形,又隐含了简便的测量方法。在明确了长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后,追问:正方形呢?五角星呢?通过以上测量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图形的特点来求它的周长,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理解巩固,升华概念。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考虑到一些练习已经渗透到新课教学环节中,所以第一次磨课时,只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题,拉动四根小棒组成的正方形,为什么形状在变,周长却不变?第二题a区和b区的周长,哪个长?但是,我们在磨课中发现,这两题趣味性不浓,习题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强。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的时候,还是受到面积的干扰。经过多次研讨,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整:第一题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但是猪猪侠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操场的周长比较长!你们认为呢?第二题:他们更换了跑道,现在公平吗?第三次再换跑道,怎么样?这三道题在猪猪侠和超人强跑步比赛的情境中展开。灵活运用了周长的含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一步一步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最后,整堂课在安静地看书中结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推荐了一本有关周长的绘本故事《栅栏栅栏围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让课堂学习延续到了课外。
这堂课我们经历了一个月6次的磨课,虽然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本着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团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共同成长。但是由于我们团队队伍比较年轻,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如上课过程中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把握能力还有所欠缺。课堂评价语言稍显单一。如何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生成?如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下一步的思考和讨论?这将成为我们团队今后继续探讨的话题。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周长说课稿人教版篇十八
前几天,听了吴xx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在探索神奇宝贝卡(圆形)的周长求法时,吴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