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精选13篇)
读后感是对作品的综合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表达和观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以下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交流和讨论。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一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什么是爱?张爱玲从来没有为之下过定义。如若细细品读她曾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附上的那行诗,便了然命中注定的那份荒芜。无法救赎。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的情诗。
男人向来只顾原谅自己,不愿委屈自己。
那时她清高冷僻,她遇见了胡兰成。她以为他是最懂她的,她以为他是可以为她驻足的,她以为他可以给予自己现时的安稳,想要尘埃落定的奢望让她不顾一切地向他狂奔去,即使他已有妻室,即使他是一个文化汉奸,即使知道他本凉薄,但她还是一心一意地希望他能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他,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总有那么一个人。
世景荒凉,已无安稳。
胡兰成的每一次拈花,张纵使酸楚,不也只是慈悲一笑。最后,立在涛涛江边,她凄凉地笑着对他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为什么会爱上这样的一个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每每看到这句张写下的话时,我便会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佛典。如来拈花,众生茫然,唯达摩微笑。胡兰成和张爱玲何曾不是这样,女人的爱大概也是佛法无边吧。
胡兰成自有辩护。他说他待爱玲如待自己,宁可委屈爱玲,也不委屈小周,如像克己待客一样。视妻为己,视情人为客,两相冲突时而“克己待客”,这本是某些喜欢拈花惹草而道德感未彻底丧失的男子的通性,只能看做男人移情别恋、推诿责任的不实之辞。
天公应离情。
诚如张在《多少恨》里所提:“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直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她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是一种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通俗小说的了,因此我是这样地恋恋于这故事。”
是的,我是这样地恋恋于这故事。白流苏。张笔下的女子总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低声咀嚼,婉转细腻。她有着东方女性独有的气质“低头的温柔”,这正是他爱她的原因吧。
然而,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她们的世界就过于拥挤,推着,挤着,踩着,背着,抱着,驮着,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张的笔下,白流苏是一个成功走向婚姻殿堂的女性。但她是否得到真爱?无人知晓。有人说她不过是为生而爱,最后终于得到生活的依附,稳固的经济——婚姻。
只是更喜欢从一而终的故事。所以固执地执迷于范柳原曾倾诉的点点滴滴。所以选择相信。我只是不能明白,同是张笔下的她们,王佳芝一句“快走”让我明白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在生命的抉择下,女人选择爱。我仿佛明白张想要诉说的,女人的世界,惟情感是尊,惟情感是大。这是女人的特点,也是女人的悲剧。而白流苏却太过精刮,算盘打得太仔细,始终不肯冒失。不过还好,故事的.最后,她明白了他曾念给她听的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回首半生如梦。时间为你我证明了什么。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情,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一生一世。曾听到友人这般叙述到:“你知道吗?我爱了你一个曾经。”霎时间很是感动。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老病死,而是生命的旅途中横生出的枝桠从此横亘在你我之间,充斥着永恒的孤寂;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恒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见温暖与生机,我却无能为力;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即使物已非,人却依旧,再多的撕心裂肺的只有“我们回不去了”。她们不得不擦肩而过,在各自宿命式的既定的人生轨道上过着没有彼此却深埋心中的怅然若失的日子。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那一端是年少时的恣意相快,这一端已是沧海桑田后的沉静苦楚。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君本多变,侬乃痴情。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作品》个人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爱玲因为懂得女人,所以并不慈悲地写出了女人的软弱和牺牲。作出那么要命牺牲的只是女人,因为需要作出那么艰难抉择的也只有女人。
《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第一个被烧完的。自从她踏入梁宅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点燃,而见到了乔琪乔,便开始了加速燃烧。乔琪乔,酷哥一名,苍白低温,吝啬着责任,摆明了不能够结婚,懒得骗人,愿赌服输。他享受着女人的自我燃烧带来的温度,虽然有时候也不那么心安理得,却任由她烧尽冷去。
与男人的冷相对照,女人却是热的。薇龙回忆起他那可爱的姿势,“便有一种软溶溶,暖融融的感觉,泛上她的心头,心里热着,手脚却是冷的,打着寒战。这冷冷的快乐的逆流,抽搐着全身,紧一阵,又缓一阵”。《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也为了要按捺对姜季泽的爱,“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
但是男人只是冷冷地旁观。乔琪乔从裤袋里掏出他的`黑眼镜戴上了,向她一笑道:“你看,天晴了!今天晚上会有月亮的。”他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在薇龙还仿佛坐在高速度汽车上的时候,他跟着睨儿上了楼。姜季泽小声叫着“二嫂!……七巧!”来诓七巧出钱买他的房子,“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三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作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出自《爱》。看了第一句,
夜读发现据说是张爱玲的这两句。文艺女青年为什么这么喜欢张爱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读不了红楼梦,也就读不了这一类型的书。我觉得无论如何,那是在大观园里面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个小地方钻来钻去没有意思。还不如李逵双斧一挥,诸葛亮羽扇一指,杀它个落花流水。
但是人总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抚,总有些小情怀需要抒发,这些安抚和抒发需要用很细很细的笔去描,用很巧很轻的颜色去写。让人家在细腻转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机灵劲。
张爱玲就是有这个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写得很细腻,但不机灵,写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档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电视剧,但没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没有把玩的余地。
张爱玲有。
“于千万人中遇到你”一句,从佛学中偷来的,用在爱情上很合适。跟你遇见原是有万般机缘,就是这个意思,但用了很细很细的工笔来描,用很铺陈的颜色来排比,觉得很芳香入口,浓淡皆宜。
仿佛是认识已久,只是隔断了数重轮回,此次相见,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极点,也轻到了极点。真是女儿家心思,很细,很温柔,被动的,但心里却有一团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个验证。曲折迂回,让到了无限远,然后慢慢的兜回来,还开出了一朵花,你说是不是很细很细,是不是很温柔很温柔,是不是虽然很细很温柔,但里面有一团火焰,化身出来,成为了一朵非常鲜艳亮丽的花儿。
我无法知道摘下来的是不是就是张爱玲写的。我没时间钻进去,没时间读。尽管我似乎有的是时间。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四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张爱玲作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什么是爱?张爱玲从来没有为之下过定义。如若细细品读她曾送给胡兰成的照片后附上的那行诗,便了然命中注定的那份荒芜。无法救赎。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是张爱玲的情诗。
男人向来只顾原谅自己,不愿委屈自己。
那时她清高冷僻,她遇见了胡兰成。她以为他是最懂她的,她以为他是可以为她驻足的,她以为他可以给予自己现时的安稳,想要尘埃落定的奢望让她不顾一切地向他狂奔去,即使他已有妻室,即使他是一个文化汉奸,即使知道他本凉薄,但她还是一心一意地希望他能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他,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总有那么一个人。
世景荒凉,已无安稳。
胡兰成的每一次拈花,张纵使酸楚,不也只是慈悲一笑。最后,立在涛涛江边,她凄凉地笑着对他说:“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为什么会爱上这样的一个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每每看到这句张写下的话时,我便会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佛典。如来拈花,众生茫然,唯达摩微笑。胡兰成和张爱玲何曾不是这样,女人的爱大概也是佛法无边吧。
胡兰成自有辩护。他说他待爱玲如待自己,宁可委屈爱玲,也不委屈小周,如像克己待客一样。视妻为己,视情人为客,两相冲突时而“克己待客”,这本是某些喜欢拈花惹草而道德感未彻底丧失的男子的通性,只能看做男人移情别恋、推诿责任的不实之辞。
天公应离情。
诚如张在《多少恨》里所提:“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直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她们的悲欢离合。如果说是太浅薄,不够深入,那么,浮雕也是一种艺术呀。但我觉得实在很难写。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通俗小说的了,因此我是这样地恋恋于这故事。”
是的,我是这样地恋恋于这故事。白流苏。张笔下的女子总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低声咀嚼,婉转细腻。她有着东方女性独有的气质“低头的温柔”,这正是他爱她的原因吧。
然而,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她们的世界就过于拥挤,推着,挤着,踩着,背着,抱着,驮着,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张的笔下,白流苏是一个成功走向婚姻殿堂的女性。但她是否得到真爱?无人知晓。有人说她不过是为生而爱,最后终于得到生活的依附,稳固的经济——婚姻。
只是更喜欢从一而终的故事。所以固执地执迷于范柳原曾倾诉的点点滴滴。所以选择相信。我只是不能明白,同是张笔下的她们,王佳芝一句“快走”让我明白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在生命的抉择下,女人选择爱。我仿佛明白张想要诉说的,女人的世界,惟情感是尊,惟情感是大。这是女人的特点,也是女人的悲剧。而白流苏却太过精刮,算盘打得太仔细,始终不肯冒失。不过还好,故事的最后,她明白了他曾念给她听的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回首半生如梦。时间为你我证明了什么。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情,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一生一世。曾听到友人这般叙述到:“你知道吗?我爱了你一个曾经。”霎时间很是感动。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老病死,而是生命的旅途中横生出的枝桠从此横亘在你我之间,充斥着永恒的孤寂;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恒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见温暖与生机,我却无能为力;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即使物已非,人却依旧,再多的撕心裂肺的只有“我们回不去了”。她们不得不擦肩而过,在各自宿命式的既定的人生轨道上过着没有彼此却深埋心中的怅然若失的日子。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那一端是年少时的恣意相快,这一端已是沧海桑田后的沉静苦楚。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君本多变,侬乃痴情。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五
1.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夜读发现据说是张爱玲的这两句。文艺女青年为什么这么喜欢张爱玲,也就有了答案。
我读不了红楼梦,也就读不了这一类型的书。我觉得无论如何,那是在大观园里面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猜度揣摩的小心思,一个小地方钻来钻去没有意思。还不如李逵双斧一挥,诸葛亮羽扇一指,杀它个落花流水。
但是人总是有些小心思需要安抚,总有些小情怀需要抒发,这些安抚和抒发需要用很细很细的笔去描,用很巧很轻的颜色去写。让人家在细腻转承中感受到里面的机灵劲。
张爱玲就是有这个本事。
一般的狗血女作家写得很细腻,但不机灵,写得很敏感,但是不上档次,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电视剧,但没有一出不是一次性消费品,没有把玩的余地。
“于千万人中遇到你”一句,从佛学中偷来的,用在爱情上很合适。跟你遇见原是有万般机缘,就是这个意思,但用了很细很细的工笔来描,用很铺陈的颜色来排比,觉得很芳香入口,浓淡皆宜。
仿佛是认识已久,只是隔断了数重轮回,此次相见,也是命中注定。巧到了极点,也轻到了极点。真是女儿家心思,很细,很温柔,被动的,但心里却有一团火。
“很低很低”那一句,也是一个验证。曲折迂回,让到了无限远,然后慢慢的兜回来,还开出了一朵花,你说是不是很细很细,是不是很温柔很温柔,是不是虽然很细很温柔,但里面有一团火焰,化身出来,成为了一朵非常鲜艳亮丽的花儿。
我无法知道摘下来的是不是就是张爱玲写的。我没时间钻进去,没时间读。尽管我似乎有的是时间。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六
它,像魔障,墓地,梦魇,漩涡,一园迷人的罂花,吸引着我,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之疯狂,几近崩溃。
这就是张爱玲,这就是我读到该文的强烈感受。袅袅的尘烟弥漫在十多个平方的琴房,烟灰缸内盛满着倾覆时空的过去,那些萧瑟忧郁、湿漉漉的叮咚声,阴魂不散,久久地在我耳边徘徊,噬咬着这个心肺。
张爱玲,像是个妖怪,《聊斋志异》里的狐狸精,难怪贾平娃(贾平凹)读你,夏志清读你,太多的人读你,拜倒在您的石榴裙下,做梦甚至想把您搂到怀里!
……。
我应该感到羞愧,曾经一直以为,张爱玲嘛,就是大上海一九三七年唱戏的,直到去年在《名作欣赏》上第一次读到她的《爱》,才知道了她。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求人在“习殊书店”让那个胖胖的女人给我进一套关于她的全集——这个城市里可能没有几人读,更没有几人知道她极致的精品《金锁记》。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看了一点,后来喜欢上了汪曾琪,就尘封在了那里。
然而,她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烂漫,繁花似锦,灵动鲜活,精致得大概只有中国文字才能够完整表达的高度。
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写这文时,据说她仅有15岁,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体会得那么深刻,更不明白她走不出内心的阴霾,是一种什么样的道理。
我想这就是张爱玲,这就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那座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最美的一朵罂花?尽管这个时代有一些女性还在一味地摹仿她,但我相信:当今,以后,未未来,大概难能够超越她。
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疼痛。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七
作为一个当当云阅读的忠实粉丝,我现在大部分的书都是用当当看的电子书。下面这三本步不例外。这本书很不错,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的字体太小无法放大,而且无法把我想要记录的句子记录下来,这算是这本书的唯一的缺点了。
《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卸妆张爱玲》这三本书就是张爱玲对自己的自传了。我一口气直接把这三本书读完,说明这书真的无法形容的好,张爱玲自己也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妆张爱玲》,讲述的是她早年时期,家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下处于一个怎样的时期。还有她求学路的艰辛。
《盛妆张爱玲》人刚到中年的时候,荷尔蒙总是会使人向往一种美丽的爱情。我们伟大的作家张爱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兰成的坑中,这个时期比较的漫长。张爱玲形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觉得胡兰成爱很多人,不要紧,她可以和别人分享他。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情是不会走到最后。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求签的章节,鸡鸣寺求签:花无百日红艳,富贵难久相伴,易为盛名所累,晚境尘世飘零。看完这个书,你会发现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
《卸妆张爱玲》晚年,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从炎樱家到救世军,从救世军到文化救济处(一个写文暂时收留文人的地方)。她总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这期间她遇到了赖雅,她的丈夫,赖雅带给她的也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称的上是悲惨,不过那个时期又有几个人过得好呢。她自己也说“我确实处于一种谵妄状态,人生好像不再是荒凉,它把我推到绝境。”“好像我年复一年,步步走的都是绝路。如同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太悲惨了。”
在赖雅离世的时候,“我虽然卸下这不堪负荷的重担,可是我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或倾述的亲人了。偌大的世界,绝对的孤独,尽管我早已经预备着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同样,我一生中无论多早为生命的残破忧患预作准备,当那一刻来临,我还是要痛苦一场的。”“这些天,不,这些年,我实在是太累了。”
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让她体会了人生八苦。人总会逃不过钱、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没有钱,爱情、亲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较完美的,晚年病痛缠身。
看完这基本书,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肯定很不错吧。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八
每个作家的背后,总会有几段支撑着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美好、或哀伤;或圆满、或残缺,但总会成为他们创作的最初。我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了《张爱玲传》,记得书的结尾我是隔了许久才看的,因为这个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让我这个若干年后的局外人对此产生一种微妙的情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张爱玲,她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张佩纶的孙女;她出生在腐朽的晚清,见证了家族的辉煌衰败;甘于无为堕落的父亲、勇于追求自由的母亲,不幸福的家庭也注定了张爱玲不平凡的感情生活。因为父母亲失败的婚姻,她不轻易动心,直到遇到了那个对她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胡兰成。她不在乎他的家庭、不在乎他的职业,她对他的爱近乎执着。当她捎信告诉胡兰成,她已决心与他断绝关系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个女人的心用怎样的痛楚来关闭她好不容易开启的心门,即使后来出现了一个赖雅。这样执着的爱,也许就是造成了张爱玲感情的悲剧。爱,是需要决心的,过于执着的爱,也许是种伤害。“天地中的万物生灵有多少被囚禁、被羁笼,他们可以属于你,可当他们身心分裂而为你拥有时,你实际并没有拥有。”我还年轻,还没能懂得这种难以摸索的爱情,但张爱玲的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深刻的。
君子之交死生不贰。
没有一个人是独立于世界而存在的。张爱玲也有与她相知相交的朋友,像苏青、宋淇等,当然还有炎樱。炎樱无疑是她的挚友,在张爱玲初次到香港时,两人便成为要好的朋友,炎樱也见证了张爱玲两场婚姻。她们有着相距甚远的性格,却很好地形成了互补,彼此牵挂着。张爱玲在旧金山的时候,会因为炎樱的来访而坐立不安,担心她会失约,戏称她是“从天而降”,她喜欢炎樱快乐的笑脸,认为她“永远都是一眼轻快活泼的流泉”。拥有一个挚友,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活多么艰难,依然不会舍你而去,依然会有那么几个人单纯地惦记着你。
欲美之何患无辞。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镜明如水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张爱玲虽然身处在乱世,却依然能够活在自己淡然的世界中。她书写的故事创造出了无数人物,也许受自身经历的影响,在张爱玲的故事中,大多已被渲染了一股哀伤的气氛,主人公也多数被赋上悲剧的色彩。张爱玲总有能力把故事写进读者的心中,她不在故事的表面停驻,而是深入到情节的内部、到人物的内心。“她是一片焦黄轻灵、随风而逝的落叶。从枝头飘落,她的根,再也捉不住她的方向。”她轻轻的下笔,却给予读者深深一击。她的辞藻很美,却又是那样的实在,她的每一句话,无论浓墨重彩,抑或轻描淡写,都存在那样一种美,令人不禁致予难以言表的赞美。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九
默默地蹲在沉旧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满着惊惶和恐惧。她低着头,悄悄地啜泣着,是那样无依无靠,又是那样地楚楚动人,泪,顺着瘦削的脸庞,滴落在冰凉的地中,微微张着双眼,望着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啊!余辉依然洒着大地,衬着她那张高傲的脸。
是的,她要强,不会向命运低下她那孤傲的头。但今天,她却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阳光割锋利的玻璃般尖锐,耀眼的光芒四处飞溅,没有留下一点残照。她知道,是因为她,所以她恨她﹗或许有一天,她会轻轻地离开,离开这个昏暗的家!
终于,她离开了,是那么的毫无牵挂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身穿奇装异服,昂首阔步地走着。是寂寞,还是孤单?可她却仍然有着如同曾经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执笔淡淡地描绘着画,不辞辛苦地为自己的作品配着,不给予人。
她高傲,爱呆在爱丁顿公寓中,却不轻易见人。
她高傲,只爱胡兰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抛弃,也如初,尽管他无意于她常相厮守了。
对,她被抛弃了,却仍至死不渝地爱着他,没有停止。在《半生缘》中,她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看看吧,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呐喊!但是,也很凄凉,因为她爱得太苦了!
最后,她没有了他轰轰烈烈的爱,失去了她惊世骇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无怨无悔,虽然“曲中人散尽了”,她只说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也很爱《红楼梦》,可能是爱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红楼多愁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爱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钟情的爱!不过,当黛玉红颜已逝,他们阴阳相隔时,她却只是凄怆地笑,我知道,那种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爱!
我曾细细想过,她若没遇上胡兰成,也许就不再会拥有这“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了。她会似曾经,慢慢地写着,写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炉香》、《第四炉香》、《第五炉香》……她会再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更不会不能自拔了。
我看见她缓缓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无的倩影,细长的指尖佛拭着脸,凄然泪下,只为说;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没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拥有了,她太高傲了。
上一页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
很早以前就听过看过张爱玲的这段关于爱情的经典描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之前一直把这段话理解为缘分是个奇迹,“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见的人,这需要多少巧合,需要多少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那个人,两人心照不宣,轻轻问一声:“你也在这里吗?”多唯美的画面!
今天心血来潮阅读了全文,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大错特错。爱情需要缘分,更需要争取。时间对了,在春天的晚上,人也对了,十六七岁的美丽女子,住对门的年轻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轻轻地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奈何女子没有回应,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后来女子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我想她是后悔的吧,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接年青人的话,就算是回一句“是呀,我也在这里”也好。如果她当时回应了年青人,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吧,也许她现在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就算是于千万人中,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但那又怎么样呢?照样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鼓起勇气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静静等着那个人的回应。我想张爱玲的这段话的重点不是前半段,不是为了感叹缘分的难得,而是想表达她对这对年青的男女有缘无分的惋惜,更想告诉俗世中的男女,如果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一定要抓住机会,别让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阻挡住爱情敲门的手!
读张爱玲的《爱》,不仅读出了那种情窦初开的悸动,更是读出了人生的遗憾和凄美。
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有一个村庄小康人家的女孩子,约摸十五六岁,花样的年华,生得美,上门说媒的人都快踏破她家的门槛,但她却无动于衷。她穿着月白的衣衫,静静地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纯美的画面定格在她永远的记忆之中。她今生也许无法忘记,对门住的那个沉默寡言却目清眉秀讨人喜欢的年轻小伙,竟然主动开口和她说话。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激动而甜蜜的感觉顿时涌遍全身。仿佛就在这一刹那间,她觉得自己心中的爱情鸟,拍着翅膀扑扑扑地飞向了他,这种感觉,更强烈地坚定了她渴望的爱情信念。她觉得自己这辈子终究要跟着他,无论天涯还是海角,都会义无反顾。
这,就是爱。教人沉醉,又让人迷恋。
遗憾的是,当他开口说出,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他也没有再说什么。两人静静地立着,各自走开了。
美好的初恋,有时像一朵含苞未放的鲜花。还未来得及在温柔的春风中盛放,就被一场突至而来的暴雨打落在地。后来,她被拐卖了。拐卖她的人贩子,不是什么强盗土匪,而是她的亲眷,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无数次历险和饱经风霜后,她再也回不到从前。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唯有挥之不去怀念,伴随着深深的喟叹,祭奠着青春时那夜桃树下美好的画面。
春风不语。被命运捉弄的人儿,就像被时光扔进静静流淌的河流中去。即使泪流满面,水底的游鱼也不会知道心痛的感觉。
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的眼睛竟然有些湿润了。不是我脆弱,而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人世相遇的时光中,千万别错过了握手和表白。错过了,也许就不会再来了。
一直很喜欢张爱玲。都说张爱玲的小说好,散文更好。她的小说大部分渗透着一种苍凉,使读者常陷入一种很深很沉的痛与窒息的压抑状态,而她的散文却常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张爱玲的文章向来深刻,她的这篇《爱》很短小,却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质朴,同时又有小说的情节。它描写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情感片断,却又将这个片断化为了永远。
《爱》描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轻轻地,他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么?”就这一句问候,却胜似无尽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世事的变化无法预料,女孩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们没能再相见。老了的时候,她依然怀念那相见短暂却是她一生中最绚丽的瞬间,依然记得那句“噢,你也在这里么?”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心血来潮,又开始读人物传记。
其实我个人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总有那么点光明正大的窥探隐私和比对生活的人性弱点在里面。
读到张爱玲,完全是在蜗牛上随机而为之的行为,但读完之后,居然觉得这本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是在大学,完全出于伪文艺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读张爱玲是在工作最为忙碌和无聊的时候,因为要去跟片做后期,这是绝对无聊但耗时的工作,当时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间摆着一本张爱玲传,还是繁体,于是成了打发时间的好物。
两本的作者我都不记得了,但读罢,绝对可以肯定两位的立场和生活境遇绝对不同,尽管传记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样的语言和立场去描述,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依稀记得,特别能分辨出一种是社会主义情怀,一种是资本主义视角。
而这一版,却少了些立场性的东西,让我很喜欢。因为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也是在努力从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中慢慢挣脱出来,个人认为平和和真正辩证的开始看待问题,是人成熟的标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成熟,始终处于黑白分明的挣扎阶段。
首先文章的语言真的好细腻,而且有一股子张爱玲文章的语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身就习惯于这样的笔触。因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实在不多,便无从知晓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爱情,她的写作,始终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视角,我觉得这个尤其难得吧,毕竟我们写文章,总是希望最终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的仰慕之情还是完全可见的。
如此一来,传记给了读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诸如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对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译的坚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晚年始终不想回访上海的决绝......
当然,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感,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我读过最舒服的一版《张爱玲传》。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二
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个次来概括,就是完整。张的散文尤其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张爱玲本人人文涉猎范围极广,虽然她不是哲学家,但是其拥有完整的世界观,这种观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梦》可以看成是张爱玲的处女作,短短千余字,尽管这还是一个天才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但已经可以看出一个优秀作家的特质诸如敏感、早慧、孤独、机智、卓越。同时,作为张爱玲的个性特质也展露了出来,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欲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剧意识。能否实现天才梦?还是一个疑问,她还没有从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轻松机智的语言调侃,是的天才不那么逼人;说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没有了轻松与调侃,她敏感的怀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们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实现天才梦,这一切即是真是的烦恼,天才未实现,现实生活中等于一个废物,天才也成为笑话,仅为别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与人的交接,对孤独感已经深入灵魂的张爱玲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当她独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赏雨夜的霓虹灯,吃,盐水花生,“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独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很难想象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会写下如此惊心动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剧意识已经镌刻在了他的灵魂之中。其次张爱玲其个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时间,放到无限的空间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而在世间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的时候变得慈悲起来,又觉得世人都是可怜又可爱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脱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个从天上意外掉下来的天使,用一种探知似的热情,静静的去看眼前人的视界——人们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记了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因而孤独、苍凉起来。同时也正是在这种世界观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爱的,对世人有一种慈悲心。张爱玲对世人有一种宽容的爱,她敢于接受世人的不善,并因为他们的不能尽善而同情他们。她的世界因为浩瀚因而空旷,最终归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平静。因而让她动心的事总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干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抽屉看看,渐渐疑心张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篇十三
张爱玲的散文《爱》短小精悍、洗尽铅华、脍炙人口,不是传奇,胜似传奇,让人叹为观止,堪称最美爱情悲剧。
开头一段,仅为四字,故事性极强,引人入胜。“这是真的”,其真实感不仅体现在对比技巧的真实,还体现在回忆的真实感和叙事的真实性。
为何提及“小康之家”,无论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都不大可能被拐卖,小康之家之说,表明故事的真实性,也反映出事物的普遍性。“生得美”写出了女子的绝世之美,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则落入俗套,“生得美”说明了一生下来就是美人胚子,无需任何修饰,纯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跟潮汕方言“生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赞人“女大十八变”并非好话,有之前很丑或者整容之嫌。“被亲眷拐了”,深深的凄美之感便升腾而起,因为美的东西有价值,一旦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那就是悲剧。这里先是“月白”,其实为凄景、凄物,再是“各自走开了”,意味着唯一的幸福瞬间幻灭,到了“就这样就完了”,让人感觉到美好的事物或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接踵而至的是无尽的苦难,痛苦又漫长,刚好印证了“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与美好甜蜜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女子刻骨铭心,“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从前那最温柔最触及灵魂深处的人和物,以至于“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让人怜惜不已、感慨万分。
爱,要怎么说出口?“噢,你也在这里吗?”是“我爱你”的张氏语言,含蓄美,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而“说了一声”和“问一声”,看似相似,其实略有不同,前者更倾向于明知故问,脉脉含情。后者,已然是冷冷的陈述,或者是热烈之后的凄怆。
“春天的晚上”和“后门口的桃树下”,看似简单,实为化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于无形,营造出美好、朦胧的爱情氛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意境雄浑辽阔,与微信登录界面神似,时空感强烈,存在着巨大的张力美,比起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爱》从绚烂始,以平淡终,凄美至极,有如一颗璀璨明珠,集爱情、时空、人性等永恒主题于方寸之间,今昔感强烈,物是人非,葱绿配桃红的苍凉,闪烁在浩瀚散文之中,让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