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改革论文大全(18篇)
总结是一种对我们所做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的方式。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佳句,可以让您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一
关键词:
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
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xx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xx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
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良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参考文献]。
[2]王蓉,宁超,苏天照,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情况调查———以s大学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6(6):65-68.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二
选用周群英教授等编著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为教材,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长什么样,微生物如何生存,微生物的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对微生物形成基本认识。由于微生物特有的微观性、精密性和抽象性,辅以多媒体教学,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引导学生对形象直观的思考整理成抽象思维,使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非生物因子温度对于微生物生命活动影响的时,通过极端微生物在造纸工业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极端环境中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内容的补充,一方面增强学生对于微生物应用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的兴趣。
1.2第二层次:微生物生态及其在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该部分重点讲述环境工程实践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是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应用,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部分,笔者介绍了2003年在全球范围暴发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sars),以及日常我们较为熟悉的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对比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在介绍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时,介绍了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细菌冶金,利用细菌冶金这种冶炼手段,回收利用废弃尾矿中有用的金属。强调了微生物技术与废物的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同时,诠释了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1.3第三层次: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为了使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将实验项目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逐级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的单一验证性实验比重较大,而创新性实验几乎没有。调整以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6学时、8学时和6学时。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于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个体形态的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等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将基础实验有机结合,强化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结合环境学科专业特点设置“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测定”、“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生物相的观察”、“富营养化湖泊中藻类的测定”等实验项目;实验样品选自学生周边环境,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于周边环境质量水平的认识。本次教改中,增设了创新性实验,结合任课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设置,设立了环境中对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和降解特性研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由于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充分动脑、查阅文献、融合所学到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结束语。
在《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其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在满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实践、总结,更科学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三
荥阳市刘河镇初级中学,河南荥阳450100。
音乐教育要改革,要进步,要切切实实提高其教学质量,就要在素质教育之大环境中,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音乐教学,积极踏实地探索中学音乐教法。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灵活多样,寓思想于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过去,为了搞“应试教育”,有些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的春天来了,音乐教学受到重视、欢迎,有些地方甚至达到火热程度。现笔者结合实际,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视角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音乐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人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得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三、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音乐教学论文)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四、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学生体验,培养其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培养个体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
3.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审视个人教学与音乐新课标的标准、理念的差距,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才能真正使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四
我国加入wto,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一员,这必将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各行各业的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法律和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加入wto将对法律,法律人才和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是对我国现行法律、法律制度的挑战。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许多法律、法规仍然是为适应计划经济而制定的,没有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市场调节和竞争机制,与规则相悖;已有的有关市场经济的立法也不够完善。据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公布的资料,我国现在有余条法律、法规与wto不相适应,应该予以废除或修改。与此同时,还需要制定、颁布一批与wto相配套的新的法律、法规。wto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挑战,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
其次,对我国法律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入世后,需要一大批能够熟悉wto规则,参与对外谈判,签约和处理涉外经济贸易纠纷的律师、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型的政府官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能够适应wto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同时,按照我国在加入wto议定书中已作出承诺,开放我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准许外国的律师事务所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等城市设立代表处,从事营利性的活动。中国律师及律师的后备人才必须以迅速提高自己的国际法律水平去迎战。但是,目前具有这样资历和水平的律师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加速外向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一种新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对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扩展和制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在加入wto的.协议书中承诺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开放,允许成员国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机构来我国从事中外合作办学,允许外方在合作办学中拥有控股权,允许外国的专家来中国从事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担任教师。对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市场,外国人一向十分关注,早在三、四年前,就有一些外国法学院来中国与我们的法学院校联合举办中国法律讲习班、法律硕士班等。同时,也有大批的外国法学教授来中国从教。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形势,弥补了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不足,它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注入大批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进外国的高级法律专门人才,这无疑可以促进和推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必然会在我国高等法学院校引起一场变革,诸如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二、我国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的法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底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设立法律专业的系(院)有391个。法学专业本科在校学生约为21万人,法学硕士点201个,授予法学硕士学位6500余人;法学博士点共38个,授予法学博士学位33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数万计的法律专业人才,从而使政法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我国律师队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n。
[1][2]。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五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现象普遍。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调查显示,当今高校毕业生不仅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且在工作岗位上也显示出诸多缺点,如专业技能不足,应用论知识能力欠缺,适应环境能力差等。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一是就业环境不乐观,一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及就业引导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就业环境不乐观。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较不景气,导致众多企业开工率不足,新增就业岗位锐减,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各种干扰大学生公平就业环境的现象,导致诸多社会问题从而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1.2高校教育教学和就业引导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仍然以学科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轨,教学管理管理观念滞后,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多是研究型人才,而扩招之后的研究生数量供过于求,对于大部分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优势明显不足。本再者,本科的教学内容广而不专,毕业生多缺乏一技之长,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兴趣和定位亦不明确,教师们无法对其因材施教,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能力薄弱,实践能力较差,又薪资定位高,就业难在所难免。
就业是民生之本,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严峻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而教育本身是为了促进就业,从高校来讲,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在办学和教学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指导和促进学生就业这个中心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同时,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改革有助于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并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3.1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教育教学能否与大学生就业紧密衔接,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能否正常就业。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调整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以就业需求引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促进就业工作水平,才能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为“理论——实践——理论”,该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高校教学时就应考虑完善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引入“创新式”和“启发式”教育,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内容,考虑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单位挂钩,表现优秀的毕业生可直接留岗。高校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拥有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较为活跃,只要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是很有优势的。
3.2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要成立教育教学委员会,积极开展社会需求调研,针对企业和市场需要,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和淘汰饱和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并在教学环节引入就业和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当以就业和和市场为导向,突出课程的复合性、实用性,明确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地位与内在联系。分层次设置课程,将课程设置为基础能力课、核心技能课和相关知识课,鼓励课外教育教育,加强实践教学,以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障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影响重大,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很有必要。专业课的教学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课堂学习是在校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实践能力,是校方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当前本科教学师资队伍呈年轻化态势,实践经验较为薄弱,校方应鼓励青年教师向一些资深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青年教师派送到实训基地或研究院进修,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树立主动就业的意识,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就业难现象普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有责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可以从转变教育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以帮助其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2]王辉,杨大方,吕小师。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创新人才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237.
[4]刘晓辉、贺月娟。河北省高职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5]张迎春、赵建锋。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6)。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六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七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地方高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然而目前在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层面都仍存在问题,笔者针对如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革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陆续出台有关开展创新创业的文件,举办各类全国性的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引导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热点。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下称《实施意见》),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上了具体的日程。地方高校如何进一步结合自身条件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上升为工作的重点。
1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1)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进一步对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新出台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2)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全国各高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各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从而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就业压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97年开始,国内很多知名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了很多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逐一出台,国家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各地方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由部分高校先行试点发展到了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在试点和探索的过程中,各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种教育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模式。然而,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以改革促进进一步的发展。
2.1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尽管各地方高校纷纷加入了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众多应用型和教学型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围,但部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部分高校只局限于归纳和总结的层面,有些高校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参加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比赛,以参赛为目的,以获奖为目的,还有部分单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此类活动在这些高校中主要依托于团委、学生工作处、就业办、教务处等部门分别开展,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改革、实践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未能聚集学校的合力,导致在各项工作开展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工作还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及深化。
2.2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刚刚经历高考进入大学,度过迷茫期,大学生还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制约。加上部分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有限,并且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学习和活动仅仅是为了应学校学分规定要求,缺乏兴趣的培养和正确意识的树立。部分高校过于强调“就业难”的问题,在强调就业率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正确引导,也忽视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导致学生的认识片面,认为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是为了学分、为了将来好就业。部分学生甚至简单为了就业而创业,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
2.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目前,虽然各地方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范畴,但很多高校开展此项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整体性。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但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相融。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非常有限,主要是少部分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具有较好的创新潜质的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参加相关的比赛享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并能得到学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能进行学分置换。由于参与活动的一般都是相对优秀的学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些高校并未实现普及,尚未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手段,更不能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究其原因在于这类地方高校未能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与专业教育脱离,创新创业教育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专业教育这块沃土,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最终只是空谈。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和零散,主要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临时安排。大多是相关比赛的指导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加上大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而学生不一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单纯依靠他们的兴趣来选择是否参与,这样的学习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借鉴试点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进行实施,但缺乏可行性分析,结果并不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该类课程并不十分了解,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在本校有可能让学生难以接受。
2.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单一,往往是为某项赛事或某项课题临时组建团队,这样的团队缺乏稳定性,流动性较大。此外,教师本身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或进行相关指导,工作任务繁重,很难对这类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而教师本身也可能由于时间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加之目前各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都强调科研能力和高学历,因此很多教师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一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以学生工作、团委和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把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落到实处的前提是需要有一支既有专业背景、又能从事学术研究、更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对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2.5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很多高校都忽略了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缺乏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层面来说,很多学校通过学分置换来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对学生而言创新创业只是获得学分的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途径,部分学生只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而缺乏积极性。从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体,而上到国家下到地方均是以科研能力为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来衡量高校的综合实力。因此,教师们在教授课程之外关注的重点就是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此外,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例如职称的晋升、工作量的认定、奖项的认可等等。而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对教师的奖励、认定办法,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还因为工作和科研任务繁重等问题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中产出的一些成果科技水平不高。
3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策略。
3.1成立创新创业部门。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各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此项改革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而不能仅作纸上谈兵。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从学校层面开始推动此项改革。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例如,成立“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指导此项工作。该机构有利于统一全校的思想及协调全校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汇聚力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应该改变传统的以学生工作处、团委、就业办、教务处等部门分别开展相关工作的局面,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例如,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专门负责相关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平台的建设、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组织和指导、实践资源和实践平台的开发等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高校成立了这样的部门,其教学和服务对象涵盖了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全体在校学生。该部门利用资源优势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取得了很多成绩。3.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校园内良好的氛围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参与度的外部推动力,是产出丰硕成果的外部环境。各地方高校可以从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推广。一是学校可通过校园网、微信平台、报刊等形式积极宣传国家相关部委及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对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对相关知识进行扫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可利用各种学生活动大力宣传学校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的情况、参加活动的意义、学校的经费支持和鼓励政策等。还可以开展专题教育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学校可以与创新技术含量高或创业成功的企业展开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这类企业,请这些成功的创业者介绍他们的创业历程,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各地方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中,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的范围。要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在全校范围推广,通识教育是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一旦成为通识课程,必然会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切实改变以往教育受众面积小、成果产出少的局面。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开设类似“创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实现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注重将本专业的理论与复杂的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建设上,除了利用本校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外,还可以依托慕课等利用校外的优势资源,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通过通识课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课程中对意识的引导,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例如,创业实训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和渠道,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避免出现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脱节。各地方高校在开展实训课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好现有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来开展实践教学,加快创业实训课程的场地改造和建设;二是积极拓展政府、企业、校友等各类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基地,邀请成功企业家和校友对实践教学出谋划策,为学生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三是开设竞赛实训课程。通过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比赛和训练项目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培养出一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队伍。
3.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因此,各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批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和创业实践知识传授的师资。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的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建立专业教师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培训,以利于教师定期更新课程案例素材、积累教学经验,做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其次,加强与各行各业的沟通与合作。聘请科学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再次,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掌握该领域的国内外新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3.5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教师激励方面,学校应对教师承担的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及培训工作给予与教学工作量同等的认定,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对教师在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取得的奖项或成果给予认可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课程建设、教材立项、科研项目、年度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通过这些举措激励专家教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产出成果的含金量。在学生激励层面,学校应对现有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学分的转换制度,扩大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认定范围。对学生的优秀项目和获奖作品实行奖励制度,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相应的奖金。对在创新创业方面特别有潜质的学生可以进行重点培养,例如举办“创新创业特色班”等。进入特色班的学生能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总之,通过不同层面的激励,进一步激活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八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一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的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使用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力为支撑的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社会已初露端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面临众多的知识传播途径及迅捷的传播速度,如何培养学生多渠道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目前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信奉的是考试主义,即教学以应付考试和获得高分为第一目的。这种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必定是重结果轻过程。为了应付考试,我们的教学功利性十足,其最大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直接,快速,简便地使学生牢固掌握既定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达到这一目的所需经历的教与学的过程,却往往被过于简化和忽略了。这种教学过程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比较习惯于通过灌输,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直接塞给学生;二是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即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这样,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学的过程被不恰当地简化或省略了。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很难得到培养的。
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播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的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和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时代告别,而且要从消极接受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用驾驭未来的先导者。因而我们中学教育应体现下列几种新理念。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教育必须具有未来意识,我们不能留恋“过去”和“现在”,而是要选择“未来”,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时代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共享,通过因特网实现信息资源的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每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直接交流,诺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这就要求学生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把信息变为自己真正的.个人知识。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最后,教育要体现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专门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主张教育应当“是在人类存在的所有部门进行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由原来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形式所形成的相互隔绝的墙壁必须加以清除。”也就是说,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格的完善,人的一生要把教育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社会则要把所有的教育机会与机构统一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不同教育的一体化组织。学习化社会则是由美国著名的新理性主义教育家和古典人文主义成人教育倡导者,原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饮斯。在《学习社会》中,他指出“所有全体成年男女,仅经常地为他们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以成长及人格的构建为目的,并以此目的制定制度来促进目的的实现,而由此建立一个朝向价值的转换及成功的社会。”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是相对学校教育和学校化社会传统而提出来的。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应该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学习的个人,学习的家庭,学习的组织,学习的社会,的政府和学习的网络。这种新的理念是为了谋求对社会巨大变化的适应性,警惕性,为了获得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性,为了实现促进人的发展的持续性、全面性,为了获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生活模式改革的彻底性。基于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教师应当把课堂教学整合到社区生活,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个人和谐全面发展中去,整合到学生一生发展当中去,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在学习内容上,教学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社区、自然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学习方式上,要打破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习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在教学组织上,要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使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使得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根据以上几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平时教学是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价值观。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受高考指挥棒的压迫,我们中学教学要从升学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倡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发展,提升人的地位和实现人价值。教学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结果转移到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方面来,教学重点要从“知识”转移到“能力”。要打破传统的标准化、封闭式评价方式,而代之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衡量尺度。
2.教学时空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目前社会上流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学生局限于课堂、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早晚自习,假期补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试想没有一点社会生活经验的人如何能面对知识和信息变化如此之快的未来社会,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又如何获取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意识。因而我们提倡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生产,尽可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充分理解现代社会,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3.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由重视学生共性转向培养学生个性。程序教学首创者普莱西及其后的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程序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教学以来,个别化学习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视个性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同的学习风格,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自定步调,主动参与讨论和进行实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去重组和建构新的知识。从而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由“教”转移到“学”,由“教学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
4.重新设置教学评价系统。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深认识到,目前我国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也可以说是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的教育专家大声疾呼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及教师又是如何进行实行操作的呢?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价标准,严格的教学排名和升学率攀比,使得教师、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又有谁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为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应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的权威,使得教师学生奔波于题海,疲命于考试。因而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应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要使得教育行政的领导们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重视教师的生长及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人学习过程及发展的评价。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进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信息社会里每个人对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不应该压抑扼杀每个人的独特精神,而应该竭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权利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平等对话,从而达到学生在更具情感吸引力和心灵共鸣的环境中进行自主、主动地学习。
总之,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自身首先要获得观念上的解放,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自觉地应用现代的各种教学模式,为新世纪培养出一代优秀的具有朝气的、充满活力的、关心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创新型人才。
李成。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九
对于中国的学生以及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希望教育部能够确保中考以及高考的公平性。毕竟这是普通学生改变命运的最重要捷径,我们都希望能够公平竞争,学生依靠着自身的实力取得自己的成果。
随着媒体的不断曝光,大家才逐渐发现以前的高考都会同样存在各种黑幕。比如上个世纪普遍存在的高考顶替读大学事件,曾经在网络引起热议。现在存在的高考作弊、高校自主招生作弊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还有各种学生获得的加分,高考移民等事情,更是让很多学生都觉得不公平。我们都希望教育部能够有更加成熟的配套措施,通过不断的改革以及调整,逐步完善高考这项最为公平的考试制度。
教育部迎来新规定,2023年正式实施。
相比于高考移民或者是高考作弊等个性事件,高考加分更具有代表性或者是普遍性,波及的人群更广,造成的高考不公平现象更加突出,家长们的意见明显更大。特别是各省自主决定的高考加分政策,更是存在各种漏洞。
此前我国各种类型的高考加分有上百种,导致大量有关系的学生都通过这种途径,在高考里面都获得相对应的加分,从而取得优势。这些年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不断提高,教育部也正在逐渐压缩高考的加分项目。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都会迎来新规。从2023年1月1日起,教育部取消5项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各地都要严格执行。包括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品德突出事迹等。
这些高考加分项目在2023年高考当中,将会全部失效,各地高中将不再统计这5类加分的学生。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明年就不要再忙碌这些事情,这些项目将来对自己高考,不再有实质性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部在2023年还没有全面取消少数民族的加分。大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加分同样有很大的争议,毕竟少数民族考生的群体非常庞大,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学生,甚至有能够加20分,确实会让汉族的学生感到不公平。
现在教育正在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国家针对落后或者是少数民族的地区,都已经有相关的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因此,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没有必要再专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给予加分。这一点也是得到家长的一致支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将来基本所有的学生都会拥有大学的文凭,这样就意味着,竞争主要就是考取更好的大学,家长都把所有的资源以及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所以,普通的老百姓都更加渴望高考的公平性以及透明性。
如果国家没有把这些加分项目全部删除,意味着高考的制度,还会有操作的空间,我们的家长以及学生都会变得更加焦虑。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何种项目的加分,都应该被教育部全部取消。
即使是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没有必要特别高考照顾,破坏高考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改革逐渐进入到深水区,改革的难度也会逐渐变大,所以我们的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持续关注高考的改革,让高考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
本文从专业培养、模块设计、课程设置、案例教学、教学手段、师资培养六个方面介绍了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的做法和经验。认为,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要求各本科高校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高校资源,注重学生营销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应用”二字。
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它是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旨在应对新的经济、人口、教育、就业形势下传统本科教育的不足。希望构建能够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高等院校之中开设数量庞大,生源严重过剩,但是现实是劳动力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极高,却很难人职匹配,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个别地区长期处于人才过剩和企业缺人的双重尴尬局面,所以在国家大力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际,市场营销专业理应一马当先,先行改革。
那么,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我们以北京吉利学院为例来探究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方向。
北京吉利学院(原北京吉利大学)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校,由吉利集团于创办。升本之前北京吉利学院一直都有市场营销专业,该专业多年来一直下设在商学院,其时官方称谓为市场营销高职专业和营销管理自设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前,汽车营销专业由汽车学院开设,后经学院间统筹、校务会审定,汽车营销专业被并在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之下,成为其一个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是北京吉利学院第一批升本的专业,恰逢国家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所以,商学院在领悟国家精神、洞察外部形势和评估内部资源之后,决定对市场营销本科专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顺应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即充分融合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双方优势,合理预测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方向,最大限度利用集团和学校历年来形成的资源优势,打破学院、专业、校企界限,实现学院合作、专业课程互通、校企资源对接,让通过市场营销本科教育的学子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
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培养方向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营销管理(即营销执行力)三大核心能力;在行业选择上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汽车营销、金融营销、文化产业营销及互联网营销为主要选择方向),通过科学的营销职业规划,在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后,能够成长为市场分析研究、市场推广、销售、营销策划、咨询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型人才;通过培养,激发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潜能,提升其创业管理能力。
具体来讲,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培养。
在专业培养上,我们培养三大核心能力,聚焦四个模块的行业实战,见(表1)。
我们打通学院间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由几大学院共同商讨教学标准、共同统筹课程资源,在学院间实现互利共赢,既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充分发挥各学院的学科优势,而且实现多学科互补、节省课堂资源。
二、模块设计。
在模块设计上,我们聚焦“四大行业”的选修模块。见(表2)。这四大模块都是北京吉利学院通过调研市场上需求的热门行业,同时也是本校的优势资源所在。吉利集团优势首选汽车方向,汽车营销的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都有成熟的资源可以利用。金融是近几年的热门,金融专业也是本校本科专业,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实训室,同时在参加国家级的各种金融赛事中都连连夺冠,专业非常成熟。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更是当今的主流,同时也是学校重点发展的方向。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与这些专业对接正好实现了强强联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机会。
三、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强化实战训练,建立“营销实战综合训练营”,内容涵盖:市场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大客户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市场调查模拟(软件)、营销策划(新产品市场推广方案、广告策划等)、销售管理情景模拟(压力训练、人员推销、促销计划与组织)、销售团队建设与管理、商务谈判模拟等等。
营销实战综合训练营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它在学生学完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集中四周的时间打造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通过对毕业前的学生进行营销素质训练、营销能力训练、营销思维训练,把学生顺利地送入工作岗位,使他们具有市场营销岗位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能力、营销技能和系统思维、营销管理的能力,能够全面适应岗位的要求,并且蕴含岗位发展潜力。
四、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方面,我们有两个创新:开设《市场营销案例专题》课程,教学由骨干教师轮流主持;开设《专家话营销》课程,由多名企业专家轮流主持(沙龙式),年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消化、吸收。
五、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基础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战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基础理论教学我们一贯声情并茂、图文结合,这在以往的高职教育中就充分体现;案例教学的案例全部来源于现实,失败的、成功的都会仔细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还原历史、分析成败,让学生在了解前人的经历经验基础上能够用最前沿的营销理论解决即将面对的现实;实战训练方面我们强调沙盘教学,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商场的激烈景象,这是本校的一大特色,通过沙盘演练,学生能够完好体验市场环境分析、资源整合配置、营销策略制定、团队成员组织、财务风险控制、战略规划调整等环节。多位一体地操练,使学生在趣味中练就系统思维能力和营销技能运用能力以及营销心理抗压能力。
六、师资培养。
如果把毕业生比喻成产品,那学生入校之初就是初级品或者称为待加工品。学校是个工厂,老师就是负责加工的师傅。师傅的本事、本领、理念、方法决定了产品的众多方面。北京吉利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对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就业上,还体现在允许教师到企业挂职、提供教师各种线下、线上的培训机会,不仅有兄弟院校的交流,更有校企合作的深度沟通。虽然有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和扶持的力度,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环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打造出优良的产品回馈社会。
当然,这六个方面的改革还在探索当中,肯定会有修正和补充,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也在不断探索与丰富,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各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一
摘要:“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同时,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多技能人才;“双创”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
随着创新型职业与素质教育结构发生改变,培养多技能交叉人才和高水平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而“双创”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提出高标准与高要求。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世纪大众与万众创新创业的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推动区域内涵素养深入“双创”职业教育改革。而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双创”职业院校教育是一个不确定、非线性、复杂的控制平台内涵,共同努力实现与社会网络治理发展。在此基础上,利用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多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
一、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与“双创”职业教育概述。
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是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提出来的。1975年初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学家哈肯提出社会网络治理论概述。其中,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分别利用的社会网络治理论是指三元素(如学生自己、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内部呈不确定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化控制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双输入输出的共享模式的应用平台。平台整体性功能的发挥程度是由平台内部各子平台或部分社会网络治理作用决定的。基于社会网络治理论理念,我国诸多学者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的管理与分析,简称为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理念。其中特别提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育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理念,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社会网络治理、行政人员与学术科研人员,综合学生等社会网络治理指标。”基于当代职业教育处于从过渡时期转为转型时期,不同网络应用技术快速的发展,生产方式走社会网络治理路径,提出不同岗位分工日益精细化,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而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部结构治理,满足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员、科研人员、企业产学研、学生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创新路径,科研路径、职业教育管理路径、后勤公司集团等多方面的服务职业教育平台的共享模式。
二、基于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1.建设文化创意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培养体系。
(1)创建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平台,提出建立“慕课网络在线视频教学,云视频在线学习、云视频实践与仿真模型学习等,融为虚拟网络化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双创”职业教育理念。
(2)打造贯穿专业和年级的“双创”职业教育平台,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感知物理技术等部分专业,局限在高年级专科生,覆盖面有限,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3)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双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创”职业教育体系有待优化。“双创”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互嵌入融合多层次、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产业模式,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职业教育技能内涵的培养。
2.建设文化创意、产学研、社会网络治理、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
(1)指导师资和平台是“双创”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融合社会网络治理的师资力量是培育不同层次的“双创”职业教育能力核心问题。文化创意的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校外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的人员队伍具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行业种类多、实践经历丰富的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双创”职业教育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需求。在此基础上,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兵工企业家联盟”,汇总100多位优秀兵工企业家和各区县的政府孵化园区,共同组成不定期的教育与实践创新项目,进行研讨与服务,提升高等职业院文化创意专业治理建设,使高职教师融入国务院提出的“双创”职业教育的文化创意实践中。
(2)实践平台的文化创意、社会网络治理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学生“双创”职业教育实现的重要支撑。例如,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相互支撑的实验室体系,组建面向实验教学和实践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虚拟云计算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工程训练等学科大类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常态化开放共享,吸引了罗克韦尔、赛灵思等企业联合共建,保障全体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行”的“双创”职业教育学习和实践。
三、结束语。
“双创”职业教育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响应国家从“效率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围绕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分析当前“双创”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构建网络自动化社会网络治理发展的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外社会网络治理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双创”职业教育多技能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苏屹,周文璐,吴雷.自主创新的创新过程与概念辨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4]哈满林,吴一鸣.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6[j].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二
从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萌芽、探索和发展等不同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参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
一、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
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1],是指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由重视培养能“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走向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人才。也就是说,创业教育不再是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的创业培训或创业课程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开展的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旨归的“普及教育”。“创业型人才”是在我国出于就业压力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创业教育理念,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属于政府驱动型创业教育。高校为落实国家由“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多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或创业选修类课程来实施。不少高校领导将创业教育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教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惠及全体大学生。不言而喻的是,“创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从本质上看,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没有触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多数高校没有从开展创业教育中受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培养“岗位创业者”就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新趋势。首先,培养“岗位创业者”理念以全体在校生为对象,不仅着眼于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更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基点,着眼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的健康思想和优秀心理品质,激发学生主动进取与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多地关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最后,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教育,是高校基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而做出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涉及教学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高校整个教育教学体系,有利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上完成从“创业型人才”培养到“岗位创业者”培养的理念转变。构建基于“岗位创业者”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新体系除了开设大量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要创设条件让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的企业咨询及管理,还要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来高校讲座或授课。
二、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
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创新”,是指创业教育主体由高校、社会和政府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走向大家共同参与、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其表现为:一是高校依赖性强,未能形成创业教育主动局面。高校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依赖共青团组织,由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诸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整体作用,主要由就业指导部门选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围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开发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强;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成功的标准等考核指标缺乏。二是社会支持力量单薄,未能形成创业教育气候。我国社会囿于“轻商重农”传统观念,缺乏创业教育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创业教育需要的创业教育中介机构、创业教育基金会、创业教育投资和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第三方组织的参与度不足。三是政府力量单一,未能形成创业教育合力。政府虽然近些年出台了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仍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足;政府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方面对于民间组织支持力度不够[2]。面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多样化、对象普及化和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新形势,根据美国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参与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体将会呈现多元参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为:一是高校发挥主动作用,创建适宜的创业教育平台。高校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整体设计,逐步推进。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强“政产学研用”转化对接。二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广泛的创业教育支持。改变社会各界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社会孕育出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如非营利组织、项目基金和各类组织机构(创业培训机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诸如创业实务指导、法律咨询和创业担保基金等各种中介服务。三是政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供良好的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政府不但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提出指令性要求,而且要从微观的操作层面提供政策指导。
三、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
教育内容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是指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由着眼于创造新企业所需知识的“模块化课程”走向满足岗位创业者所需的“系统化课程”。自创业教育进入高校以来,“哪些知识、技能或态度进入教育内容”,“怎样组合这些知识或技能”,“如何形成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等问题,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者思考的重点。“精英化”时代,从“创造新企业”的教育理念出发,许多高校创业教育以“创造新企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构建创业意识及精神塑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业实务仿真模块等三方面教育内容,并围绕这三方面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思路进行操作:显性课程由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组成,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创业教育实践和校园创业教育氛围等[3]。基于“模块化”教育内容的创业教育,是着眼于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狭义的创业教育”,缺乏对多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或简单追求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入,创业教育内涵不断丰富:创业教育不是附加专业教育之外的技能培训活动,而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于一体的培养方案[4];创业教育不是一种应景式的精英教育,而是一种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和全过程贯穿的素质教育[5]。高校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考虑大多数,也不忽略极少数。高校创业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群体推进,由“模块化”走向“系统化”,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时期用人单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走向,将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按层次来进行设计,使之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业启蒙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创业素质与精神的塑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参与体验来实现。第二层次是与专业融合的“嵌入型”创业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创业理念与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资源。第三层次是“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针对在大学期间就下定决心毕业之后去创业的学生,内容以中小企业营利模式、经营管理技能和工商税务注册等为主,目的是提升学生规避创业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6]。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将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四、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教育方式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是指创业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要以创业竞赛为主,走向以课堂教学、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协同推进。教育方式的变化,既是创业教育理念转变的理性选择,也是应对创业教育内容系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创造新企业”的精英人才,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以创业竞赛为宗旨的创业培训,其结果只能使极少部分人受惠。在创业教育新理念“岗位创业者”的引领下,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能“从事岗位创新活动”的大众化人才,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普及教育”,采取的教育方式将会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创业竞赛和园区孵化等多种方式并举。具体而言,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完善之需,高校创业教育将会强化以下主要方式。一是教学引导。无论高等教育形势如何发展,课堂教学目前以及今后仍将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式。只是针对创业教育,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无论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还是创业课课堂教学,就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而言,将会更加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创业课教学而言,将会突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学生参与度高和体验性强的互动式教学,实施情景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入情景模拟、小组任务、分组讨论和分享、团体游戏和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竞赛带动。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高校交流创业教育经验和展示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还是高校传播和延伸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阶段的创业大赛,孵化了诸多杰出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7]。以始于“挑战杯”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各级各类创业竞赛正在健康有序地开展,为社会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基于问题导向的创业竞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旨归,有利于拓展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深化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创业竞赛因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效果,赢得政府各方的广泛支持与积极参与。三是园区孵化。大学生创业园是当下高校比较典型的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培养风险意识、合作与竞争观念和宽容与开放精神的重要场所。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生产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设施共享,市场推广、法律政策咨询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企业成活率。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办学定位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如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实用新型技术转化等方面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大学生创业园根据具体情况呈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如创建“中心+园区+基地”的管理模式,即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与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办公区+生产加工区”的运行模式[8]。
参考文献:
[4]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三
摘要以人为本,以智为基,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出发点。以培养会做人、会做事、做成事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大学生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了目前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发生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我国的实践教学还处于很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笔者在探究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中,认为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1)观念上轻视实践教学。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观念陈旧,办学者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实践教学看成是旁门左道,思想保守,嫌麻烦,怕出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一直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2)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文科专业不需要实验室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弱化,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未摆上应有位置,教学设施更不完备,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扩招速度较快,致使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而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而: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因此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
(4)实践教学水平不高。近年来,高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上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但这些年轻教师有一些弱点:一是职业态度欠佳。一些年轻教师职业思想不稳定,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故而教学质量不高。二是由于高校招生形式的多样化,如单招研究生、工程硕士、工商管理工程硕士等,使得一部分能力并不强的年轻教师高学历化,而教学水平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三是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不足,目前高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欠佳。
(5)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一是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高校长期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多数高校对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小发明、小创造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参加科研立项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科研活动、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科技服务科普宣传活动等基本上不给予相应的学分,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作用要发挥、制度要完善、成果要展现,就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1)切实转变高校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要进一步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压缩一些理论教学课时,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不能低于30%,最好是占50%。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2)围绕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3)采用项目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际科研活动中增长才干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最高级形式,多见于学生的实习阶段。如果说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还都是纸上谈兵,那么,项目教学法可就是“真刀实枪”了。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生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而且,有的学生早已确定了自己的攻关目标,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有计划地把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应当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因人而异的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对那些由学生自己创意产生的科研项目,应当特别鼓励,支持他们与社会上科研力量合作,使科学知识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应做的工作:一是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仅教师和学校受益,学生更受益。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考核中,也应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在考核内容中,加大分析、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活动、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都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这样,既为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公平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心理负担,也为那些擅长动手和创造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时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切合实际。
(6)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属于仿真型建设,主要是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学校要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特别要发挥高校资源共享的优势,组建高校实验中心,这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在校园里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派、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挖掘和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同时要树立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四
摘要: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影响,我国音乐形式也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逐渐多样化,现在社会中的流行音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其通俗易懂、形式活泼、节凑鲜明和情感表达饱满等鲜明的特点,从刚刚出现在市场上就吸引了广大人群的注意力,并被人们所喜爱,其中主要接受群体还是当代的年轻人。这给高校的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因素的同时,也使高校的音乐教育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现代流行音乐很大一定比例伴随着商业化成分,经过一定的发展时间后,其负面影响逐渐的显露出来,例如,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歌词内容无营养低俗化、制作粗糙等问题在当前的流行音乐中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心理状态的形成,对此,我国教育部门应重视起来。本文就结合流行音乐在现实教育中的生存状况,对给高校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着重提出在流行音乐背景下,如何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创作的新形势也是不断增多,特别是流行音乐出现以后,占据了一大半的受众市场,且受众趋于年轻化,音乐形式的增加一方面给高校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高校音乐课堂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教育者应将在流行音乐的背景下如何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这一问题放在音乐教育的首位,如何应对流行音乐的大量冲击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音乐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对我国未来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究。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及特征。
(一)流行音乐的定义。
流行音乐是指那种内容生动形象、节凑简单明了的一种音乐形式,流行音乐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内容包含着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以体现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能够在情感的问题上引起受众的共鸣,使人们接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传达的信息。流行音乐凭借着朗朗上口的旋律将人们隐藏在心中不易表达的情感哼唱出来,听音乐已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主要娱乐项目之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流行音乐的特征。
大多数的流行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人们很容易在听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听到自己所熟悉的态度、情感、思想观念等,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带入其中,这也就是流行音乐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喜欢的原因。当人们听到流行音乐其中的歌词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吸引着他们听完曲调和歌词,在此过程中回味着自己的人生经验、感悟自己的人生历程[1]。此外,流行音乐篇幅精炼短小,通俗易懂的歌词减少了人们记忆的难度,也更加容易在广大人群之中流传起来,传唱力相对传统音乐较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论是社火制度还是群众的接受力对唱流行音乐的歌手的限制都不高,他们不需要接受专业的音乐培训,不需要一定有学历证明,也不用承受每天练嗓子带来的嗓子疼、头疼等问题。流行歌手的起步线相对较低,他们只要理解并掌握比较通俗简单的节奏旋律,在各种各样的乐器的配合下巧妙灵活的处理长短句,在上台之前精心多练习几场,然后在舞台上配合灯光、舞蹈、音响等设备完美发挥就可以了,这就将流行音乐的特有魅力发散出来看,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二流行音乐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流行音乐的内容生动形象,节奏朗朗上口,是受广大年轻人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从其内容上来看,歌词并不过度关注社会时事新闻,主要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比较贴近我们每个人的平时生活;形式上也较为简单,往往是几个旋律往返重复,较少复杂的音律,形式也较为单一,但其表面宣传较为花哨,能够迅速吸引住人们的眼球[2]。当然流行音乐对受众的要求也不高,不需要他们都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培训和突出的音乐素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对欣赏流行音乐,这对消费者来说更容易消化,满足消费者中较低层次的娱乐需求。那么流行音乐进入学生群体中,会给高校学生带来哪几个方面的影响呢?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
(一)流行音乐对高校学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流行音乐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课间闲暇和平时学校生活。流行音乐往往都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其强烈的时尚感和娱乐性可以帮助学生在闲暇时间缓解学习压力,调节生活节奏,消除他们整日学习的疲惫,使他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身心愉悦[3]。其次,也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无门槛的的她点,每个人及时流行音乐的聆听者,也可以转身一变,成为流行音乐的创造者和演唱者,这也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从最初的音乐欣赏者成为音乐的参与者。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热血的年纪,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他们也渴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当前环境下的流行音乐就成了最佳选择,,他们可以通过流行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中的感情来描述自己与歌词内容相符的精力,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将流行音乐作为自己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赋予它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可以说流行音乐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构建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艺的平台。
(二)流行音乐带给高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心理健康在上都会受到流行音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是商业活动发展的产物,通过现代传媒的媒介手段明显的追求商业利益的一种大众音乐文化,所以很多流行音乐都包含了商业性的文化元素,作品中的音乐素养就会减轻很多。在这样的大趋势背景下,很多音乐制作公司和歌手都不再注重音乐作品的质量,甚至是脱离了音乐的本质,完全不具有深刻内涵和精神意境[4]。过于表面化和肤浅化,完全是只为了盈利而创作的音乐作品,不再是能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依靠大众传媒的平台将良莠不齐的流行音乐作品“泼水式”地传播给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大学生美学观、道德观的形成,若学生过于较真,甚至还会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次,流行音乐还可能会阻碍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商业价值的刺激下,不少的流行音乐作品只顾着盲目逐利而将艺术的独立性完全遗失掉,缺乏醇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康的审美价值,甚至出现了大部分的音乐作品为迎合部分人群的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化而采用虚幻、腻味和黄赌毒等敏感字眼,完全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在法律的边缘不断试探,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管,整天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情感幻想中不能自拔,长期这样就会出现精神萎靡、思想消沉、情绪低落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对其以后步入社会也产生了困难,严重的甚至挑战法律的威严走上不归路[5]。同时,流行音乐也不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一样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启迪,产生极高的教育意义,其娱乐性已经占领流行音乐的主要内容,很少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时代下的全面型优秀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学生应该在高校音乐教育课堂提高自身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是素养,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这不仅是学生所需,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可以看出,注重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健全大学生人格和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颇多问题,由于在大学之前的时期,家长、学校和学生自身都不怎么注重音乐课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审美意识也为得到过专业的强化,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可忽略,就是当前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导致学生偏向这种肤浅化的音乐形式,不怎么愿意主动接触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未接受蕴意丰富的音乐形式的熏陶,呆滞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偏低,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了高校对音乐课程实施改革的步伐。第一,高校音乐教育的设施以及设备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内容。例如,在音乐课堂上经常会用到音频设备、影响设备播放音频、视频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知识面,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完整优质的设备,才能保证现代课堂上的音乐教学顺利进行[6]。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计划不断地扩增,而教育资源的发展却跟不上招生人数的扩增,局势开始日益紧张,教学设备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显得相对匮乏和落后,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正处于渴望知识、向往高质量教学的年纪,匮乏的教学设备完全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和需求,例如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中,很多高校在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课程时,往往是将几百人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中进行集体教学,开展大课堂教育,其中甚至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别一起上课,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不能使学生区别性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使高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了。第二,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师资源比较匮乏,进而导致了现有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现教学阶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步入高校后,高校领导仍然未完全重视起音乐的教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在现实教育中,普遍都会存在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的情况,例如音乐专业的老师一方面担任着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堂的教育,也许另一方面又要在几百人的大教室讲解音乐公共课,就算是大学课堂教育相对中学轻松,但教师毕竟个人精力有限,课程繁多只会让教师精神疲惫,课堂效果不佳,不利于发展音乐教育。在此同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高校也是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力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环境下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也就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期末进行教师考核时,不仅仅要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也要看教师的科研成绩[7]。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在日常中长时间训练和学习,不断积累音乐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产生质的改变,做出实质性的音乐作品。这也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涵养,这也就给高校的音乐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第三,整体来看,学生的质量下降。在新课改之后,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增,规模不断增大,高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整体质量却有所下降。如今高校中的很多学生对音乐缺乏理解力和学习的兴趣,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他们还是觉得音乐教育可有可无,这就加重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困难。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时往往要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阻碍了课程的进度,影响教育质量。
(一)重视主流音乐的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意义。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重点还应是主流音乐,充分调动起主流音乐对大学生教育的积极作用,不能将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责任完全放在流行音乐上面。但是流行音乐也不是完全不可取,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当下实际情况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社会中的音乐热点添加进课堂。对不同时代的歌曲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音乐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掌握更加系统、全看的音乐知识和理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曲目时,引入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简史和当时的音乐环境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引进多种音乐形式,让学生在相互比对之下学会正确的欣赏音乐的方法,提升其音乐价值观。
(二)摆正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并合理疏导。
流行音乐包含内容繁多且传播范围广泛,风格时尚紧跟社会流行因素的发展,可以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可以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灵活多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活跃身心的状况下提高对音乐的学习效率。所以,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看待流行音乐,不要一味的排斥忽略其音乐内容。流行音乐中也是有一定的歌词内容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学习的。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内容将流行音乐引入教学课堂,避免正式的音乐形式过于枯燥乏味。通过积极向上的音乐内容的熏陶,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如今的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调整和完善音乐课堂设置环节,并注重实践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不仅仅在课堂上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编曲创作能力,学校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音乐社团可以安排音乐剧的穿做和演出,由学生来担任整个活动的策划,也可以向学校申请聘请优秀的乐团来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共同演出,为学生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氛围。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学生正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人群,参考实际情况,将流行音乐引入到高校教学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是音乐形式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但流行音乐的质量良莠不齐,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单一,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入流行音乐时能够合理疏导,准确辨别优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社会培养高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作者:郭中兴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五
学前教育的经费总投入比重较小,在教育改革启动之后,各方面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关注度都有所上升,但是,在投入经费上,学前教育所占的投入比重是非常微小的,远不够高速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所能够占有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资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稀少发展较为薄弱,当然,这一问题也是由于我们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许多方面的基础根基都还不够稳固,但是,任何一项改革如果要求得长远的动力,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学前教育改革也是如此。纵观各个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每年的财政支出中教育都是一大头,我国与之相比则要落后很大一截,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投入比例。国家经费的分配模式单一,在我国,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集中投向处于城市和县镇的部分公办幼儿园,这一分配模式导致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经费分配偏向倾斜,偏远地区出现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构性缺失。这样一来,就导致国家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极大破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与我们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1.2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结构问题。
私立幼儿园与公立幼儿园发展不平衡,近些年来,私立幼儿园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公立幼儿园却在减少,私立幼儿园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各个地差异很大,发展不协调,同一地区私立与公立幼儿园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偏远地区地区的学前教育普及率比较低,东中西部入学率差异明显,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收效甚微,较少有专设机构管理学前教育,重视度不够。学前教育的管理与运行受多个部门管理,体系未建立建全,导致学前教育的日常监督检查相当复杂,参与部门多,实际效率低,责任不明确。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出台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大都是指导性条款,本身就缺乏强制执行力,处罚规定不明确,不适合现阶段改革初期的需要。
1.3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学前教育教师从业资格相对较低,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稳定性差,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不高,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有些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是教学水平却不高,实践能力较弱。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没有保障,福利待遇较少,群体处于弱势地位,积极性受到压制,也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从业人员。
1.4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中央及省级政府目前缺乏宏观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过快,中央及省级部门的宏观管理相对滞后,私立幼儿园逐年上升,各审批部门把关不严,缺乏有效地宏观管理制度,各种体制不健全,导致幼儿园质量不一,发展不协调。
在政府方面,财政支出中设立专项的学前教育经费,增加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与支持,改善幼儿园的建设,建设好配套设施,增加可用资源,培养幼儿园教师队伍,平衡地区差异,让教育部门掌管教育经费的分配及管理,实现学前教育事权和财权的统一。逐步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均衡配置。
2.2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与质量提高的保障机制。
明确学前教育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到位,以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及合理性,将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改革中各方面的具体责任归入政府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当前的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的现状,以谋求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的人事管理制度。
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合理的人事制度,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利益,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给予公立幼儿园专业教师同等的待遇与福利,完善这一群体的养老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保护其作为教师的合法权益。
2.4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制之下。
明确立法规定学前教育属于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相关部门的责任,发展教育事业,将教师队伍待遇等也纳入标准,支持和扶持偏远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六
传统法律教学以注重传授系统理论为教学主要目的,对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对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也未在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法学教育若离开了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也违背了法学教育的初衷。
1)课程还存在形式化问题。
现阶段法律教学,还存在着法律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形式化趋势严重影响了法律课程教学,例如模拟法庭审判,学生模拟法庭审判出现背台词的现象,现场发挥部分相对薄弱,使得模拟审判缺乏真实感,学生的积极性上不来,并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还停留着依赖课本知识,对教材记忆的范围内,而由于法律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界限并不清晰,也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延伸性,对理论和社会实际应用过程脱节,实践性法律课程没有受到师生足够重视。
2)教学条件的限制。
教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是师资队伍不足,高校法律专业从教的教师,大多没有法律执业履历,对实践性法律教学不能给予实质性的指导,难以满足高校法律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缺少实践性法律教学场地,素质教育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没结合起来,例如素质教育中口才训练,就对法律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具有积极作用,但大多数高校并没开设口才训练课程。
2.提高实践性法律教学质量。
1)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教学成绩,而轻视教学实践的现状,很多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背诵了一大堆法律条文外,还不能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法律专业从业人员,主要是通过司法职业考试,取得司法职业资格,学生从学校毕业,就需面临国家司法考试的试题,而由于该项考试的考试率低,使得相当数量的应届毕业生,不能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应具备法律职业从业经验,从而切实改善法律教学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象,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促进高校法学教育改革。
2)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的实践性。
高校法律教学,应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安排实践性课程,通过模拟法庭课程学习,以及律师实务操作实习等,让学生切实接触到真实的法律环境,可以应用所学的法律条文,切实解决实际法律冲突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法律学习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模拟审判过程中,学生可以扮演其中不同身份角色,或扮演审判长、律师等,并增加模拟法庭真实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实例角度,模仿法庭审判程序,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水平,达到实践性法律教学目的。
3)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
法律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教学,转换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式教学,来开启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是枯燥的背诵法律条文为主,而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实例,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将所记住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实际案件中去,对案例进行逻辑分析,并在小组中进行交叉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
实践性法律教学,不是依靠教师单纯给答案,然后学生去找到验证方法,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学模式转换为:学生自我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法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当事人,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对所承办案件的责任感,从当事人的角度,尽最大可能找到合法维护其权益的途径,这样将较大的提高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例案件的审理,能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最终的答案,不是教材上或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是真实的法庭给出的法律裁定,这将使得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又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切实提高了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3.结论。
法学教育改革需要各方面共同重视,认识到法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还要训练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应用实践性教学模式,不是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案例,而是结合传统法学教学案例,增加实践性法律教学,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法律职业技巧,提高学生法律方面综合素养,这既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围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背景等,设计法律教学的课件,切实增强教学课件中的实践性,应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校法律教学的质量。
作者:董万伟魏家琴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七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法律教育基础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中,其教学模式只是局限于灌输思维的环境中,虽然在很多院校法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学生在学习中,只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教师也是在该种环境下,照本宣科,从而为法治教育环境的构建造成了制约。同时,在很多高校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大班式的教学体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较少,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教学目的的提升造成了严重制约[2]。
(三)教育考评价值的单一性。
通过对高校法治教育考核基数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评估体系的体系往往会采用简单的笔试模式,虽然这种评价标准的效果较为重要,但是,在法治教育环境下,如果只是采用笔试的评估方法,教育工作者会过分的强调应试教育的功能性,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式,使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意识,并在最终程度上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造成制约。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及发展的环境下,应该通过考评方式的综合性分析,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从而为高校评估方式的确立及优化设计提供稳定支持[3]。
(一)构建创新性高校法治教育运行的创新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的环境下,教育体系的优化应该遵守系统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的操作原则。其中的系统性原则主要是在高校法治运行中,应该将系统性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以及自我及环境的综合性分析,全面强调高校运行环境中,法治原则构建的目的及阶段性原则,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实效性主要是指法治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项目可行性确立的同时,构建可靠性、系统性的创新结果。对于高校法治教育运行工作的实效性而言,其实质工作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保证项目设计的功能性及吻合性,提高依法治校内容设计的核心性。通过对高校组织运行教师教育环节而言,其项目内容的设计包含了科学化的运行前提,其项目管理内容的设计包含了领导管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项目协调机制,同时,在组织机制优化及工作明确的基础上,也应该进行任务分解组成部分的分析,明确各个部门的法律关系,从而为高校法治环境的营造提供稳定依据。与此同时,在领导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也应该制定科学化的法治教育目标,通过方法及途径的.优化分析,进行科学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实现资金保障及资源的稳定运用。
(二)构建丰富性的课堂教学机制。
对于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而言,其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将课堂教学作为法治教学中重点,从而为课堂学习方式的设计及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提供良好依据,因此可以发现,在现阶段教学环境发展的程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教育优化及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构建“诊所式”的教育方式,对于“法律诊所教育”而言,又被称之为临床法学教育,是美国借鉴医学院临床实践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式的演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现场模拟案件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整个环境中得到亲身的体验,并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很多专业性的法律知识。同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也可以逐渐改变传统教育内容的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改变传统灌输性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构建媒体教学方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校法治教育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网络中的热点进行法律事件的分析,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进行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的运用,从而呈现出动态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兴趣。
(三)构建完善性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评价方式,并在整个考核环境下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采用笔试、口试以及论文等多种方式融合的考试方式,将笔试作为基础,对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进行分析,将口试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分析,并通过论文设计的方式的确立,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考评方式的确立及分析,可以构建系统性的评估策略,从而为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第二,考核题目设计的灵活性。在法治教育体系优化的过程中,相关考评题目的设计应该充分展现其灵活性的特点,并在丰富题目的基础上,使考评方式呈现出灵活化的发展状态。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考核计分中,应该包括笔试、口试以及模拟法庭等,有效减少笔试占有的比例,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性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体系优化及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系统性的法治教育体系,将高校的文化建设作为基础,实现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由于法治教学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院校法治文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因此,院校管理者应该掌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状况,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稳定性,从而依法治校提供稳定支持,同时也全面促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作者:李力孙楹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办校长办华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峰.论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d].安徽农业大学,.
[2]侯建业.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
[3]李琰琰.高校法治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体育教育改革论文篇十八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广泛的被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而随着这些形式的教学被应用,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之而产生变化。现在,凭借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形成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最与时俱进的教学形式。在我国的高校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些多媒体教室、屏幕投影教室以及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系统等一些充满现代化色彩的东西,这些就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出现在我国的高校之中。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应当是日常教学及考试考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划分情况如下:
(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模块。
不言而喻,在计算机教学中,对计算机的操作性要求是相当高的,要想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特征之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的直板,不生动形象,而且学生得到的知识是间接地,不容易接受和吸收。在对实际操作进行讲解时,往往浪费大量的口舌,仍得不到较好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所以,学生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的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足不出机房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式下,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些学生的自学内容,以供参考。
1.教学计划:不同专业在一个学期内的教学计划,主要包含课程、课时、目标、课程属性以及预计达到的效果。
2.教学大纲:即每个学科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含,学时的具体安排、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用教材、学生自学及资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科最后结课的方式。
3.电子课件和教案:利用网络技术,做出一份与自己教学计划配合使用的电子课件以及每节课所使用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教学材料。这样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到更多的知识。
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网络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所以,现在的教学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了,许多不错的教学资源都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出现了电子版本,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许多较好的电子书籍和配套素材。
(三)教学成果评价模块。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评价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作业分数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模式是十分单一的,不够全面。而网络教学中,通过日常网络教学过程,教室可以直接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利用网络环境,适时地安排一些学习检验,这样对教学成果的评价就会变得十分客观。
二、结束语。
基于网络教学模式的计算机教学在被应用到校园中时,深深的打破了学校空间的桎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教学资源,同时资金投入较少,还可以实现共享,所以会愈加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几年中,我国的网络传播速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快速,使得学校中的教学体系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我国基于网络教育的远程教育的发展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