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优质18篇)
唯有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个人和国家的长足进步。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详细的记录和准确的观察。总结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提升的方向;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一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生殖方式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节讲述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并重点突出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从知识角度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物知识,他们对宏观生物学更感兴趣。本节课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蝶、蛾、蝗虫为例介绍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系统、不准确。从经验认知角度分析,本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接触过不同种类的昆虫,对此也很好奇,这就为本课内容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活动,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家蚕、蝴蝶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描述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昆虫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对其特点要分类准确地描述,比较困难。所以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学生“春天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是从什么变化而来的”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已经知道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来的。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丑陋的毛毛虫是怎么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
2、新课展开。
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养过家蚕,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养蚕缫丝以及丝绸之路的图片,请学生思考小小的家蚕和我们国家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观察图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蚕可以吐丝,我们的祖先利用家蚕吐的丝纺织出美丽的丝绸,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文化。
接下来继续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蚕生殖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图,并向学生提问:家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么重要,那么家蚕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学生可以从雌雄蚕蛾交尾的图片得出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随后小组内对家蚕各时期发育的图片进行排序,尝试总结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时期。我会请几位不同的学生回答,之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家蚕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最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上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明确哪些昆虫和家蚕一样属于完全变态。
下面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都和家蚕一样?并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生殖和发育各阶段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家蚕生殖、发育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蝗虫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生殖?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结合多媒体上的,可以从课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比较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我在多媒体上回播放一张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对比表格,并请学生根据自己刚才所学内容填写。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活跃的课堂当中学习知识、提升兴趣。最后的表格比较,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分条填写,知识要点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结作业。
下课之前请不同学生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我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纠正并给予补充。并告诉学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虫,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走向成功。下课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饲养家蚕,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特点。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昆虫生殖发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二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
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点。
(2)难点。
学生通过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10分钟,3、分钟,
4、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四
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1、基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五
“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随着学生年龄的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五课,《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谁吃谁;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网。
通过前面的一至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但让我担心的是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观察较少,科普知识不足,导致在寻找食物链的时候有诸多困扰。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认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描述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寻找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措施:
通过猜谜、动画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首先给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食物链;再由学生动手寻找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认识食物网概念。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一)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听: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学生猜出草莓和杨梅,并解释。教师及时板书:
草羊狼。
播放动画《螳螂捕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蝉螳螂黄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也就是食物链。
(二)小组合作,探究整理。
师提示学生观察,箭头朝向谁(箭头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链条吗?教师出示一个环境(花丛中)。
生发现了许多生物。
组内完成,共同寻找食物链。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板演食物链,让全体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一个生态群落中间有许多的食物链条,并且学会正确的寻找和标识食物链的方法。
通过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四)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师出示测试图,请学生将其中的食物链画出。
通过自主检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的食物链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网,分析得出食物链由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视频,总结新知,同时引发思考: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再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生态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我国的除“四害”活动、美国的护鹿杀狼启示……)。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谈一谈,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后回顾。
回顾本节内容,完成练习。
搜集一些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六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
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
鸟是学习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收集当地养鸡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利用化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七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之后由我总结血液的组成,并详细介绍血细胞的构成和血浆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会提问:血细胞各部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血细胞的功能。
2.血细胞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子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提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总结出红细胞的特点:数量最多,颜色红、个头小、两面凹的圆饼状。之后我会进一步的追问:红细胞特殊的形态特点会与红细胞的功能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吗?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讨论之间也能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之后出示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和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视频,由学生自主思考白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了之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活动的铺垫,学生在该部分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并且在该部分也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血浆的作用。
考虑到课程的时间安排,血浆该部分的内容我将采取教师直接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全面的将血浆的作用阐述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最后也会解释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从而完成新课的讲授。
(三)巩固提升。
提问:血浆的成分可能有哪些?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调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思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学习,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八
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1、基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
《物质的运输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确保运输》的第三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这部分内容是《生物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产生的废物也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课程目标中》指出: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我把以下四个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1.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2.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3.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4.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指出,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表达交流的科。
学探究能力,发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点作为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1.提高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始终贯穿情感态度教育,确立本课的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本节课所确立的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确立为本课的重点。使学生能深刻正确的认识血液循环及其意义。
好学教育:
血液循环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血液循环的整体过程和体循环及肺循环环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二者作为本节的难点,希望能使学生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独立进行的,汇合于心脏,组成完整的循环途径。
根据本节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和确立的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1.老师的准备:制作的课件,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给每位学生复印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供学生上课自己画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一)复习:
(启动课件,出示心脏的结构图)。
心脏的四腔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及和每个腔连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通过复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二)引入:
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课件flash动画):
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程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多媒体课件内容,在学生活动报告单中标注血液循环的途径。
设计这一活动,可以使同学积极去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通过已有知识,在小组同学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为进一步突破血液循环途径这一难点问题打下基础。通过学生上台发布结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发布完结论,要给学生一种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
2.结合学生的结论,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途径,结合课件,强化循环途径的学习。
好学教育:
师:为了便于我们研究,我们把血液循环的途径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到毛细血管网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的——血液循环的路线的学习,同时也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
3.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这一种重点的学习: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研究和讨论,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我们提到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学生必然会有疑问,通过自己查阅《小辞典》,就会明白这两个概念,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在提出有关的问题(教材中“大家谈”栏目的内容)。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过前边的学习,在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会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结论,同时巩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实现了第二个教学重点的学习。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演示课件: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在此,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重点,同时也使一个难点得到了突破。
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三者关系后,进一步通过课件来说明,组织液一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经各级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好学教育:
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实现了第四个知识目标。
5.进行小结:
总结循环系统的作用,同时强调应该加强循环系统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6.思考题的设计:
首先呼应课题引入时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讨论课本中想一想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也体现了物质运输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7.说练习题的设计:
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一题主要体现了血液循环过程中物质交换的过程;第二题复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第三题即是一个输液的常识问题,输液是通过静脉输入的;第四题是循环路线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多主动发展,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定性评价,在活动中充分给与学生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学习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一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二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三
本章是继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完成以后,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有三条,本节所讲的为其中之一,故本章内容与前三章联系非常密切,互为因果。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新陈代谢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课标》中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描述汗液形成和排出的途径。本节内容包括“皮肤的结构”和“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两部分。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中增加了一些图片,视频,动画,准备了模型,从而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在问题设计中联系了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拓展延伸中还介绍了生活小常识,因此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皮肤的各部分结构,推测皮肤的功能。
2、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以及它对人体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图片、模型、视频了解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演示法。
2、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3、观察法。
学法指导。
小组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真实、形象、生动的展示皮肤的结构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理性知识。
2、皮肤的模型:直观、形象、重复利用。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
师生共同认定目标(约1分钟)。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约20分钟)。
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约2分钟)。
达标测评,拓展延伸(约15分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各组学生的相互订正和补充,学生就能初步构建关于汗液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识框架。
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让学生体会其过程,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汗腺的结构是如何与功能相适应的。
3、汗液分泌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说明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除此之外,皮肤还具有哪些功能呢,在了解皮肤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推测皮肤的功能,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供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分析讨论对其功能进行分类总结,然后播放皮肤的功能视频,加强学生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依据实例进行推测的能力,同时也树立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当堂测评,拓展延伸。
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为什么我们在夏天排出的汗液比冬天多呢?
(七)生活小常识:增加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四
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可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因为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并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分析,以及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辩认具体事例,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法,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法。在这些教学法的引导下,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与同学一起共同理解了什么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呈现《超震撼----毁灭世界的力量》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导致了自己生存家园的毁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呈现本校园景色,老师叙说,我们美丽的校园,是一个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分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生物的特征。
设计意图: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来说,把自己校园当成情景引入课堂,使他们感到非常的亲切,同时让同学们感知到,生物学离我们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说起,学生容易从脑海中提出生活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校园的生物有:人、树、鸟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块等,并根据这些丰富的表像推导总结得出:像人、鸟、树这样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并且这些问题是在与同桌讨论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结论: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1、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通过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同桌讨论交流,我们校园、教室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以教室里的学生和课桌为例)。
设计意图:学生和课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学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学生是生物,课桌是非生物。但是让他们找出区别,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人会动而桌子不会动。为此我又列出一组图片让学生分析。所以此环节把学生带入疑惑之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过渡语:你若要准确地判断桌子是不是生物?还得进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明了的过渡语,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征这知识点的学习。
学生根据老师以及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各种各样生物实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图,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讨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同学的思维发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学过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等基本特征,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伏笔。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五
预习小卡片。
1.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称为。2.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等。
3.草履虫靠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4.食物由进入草履虫体内,在内逐渐被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排出。5.草履虫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
(1)请各小组派代表解答预习卡片上的问题。
(2)播放影片,展示出收集的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引导认识常见的单细胞生物。(3)播放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视频,并展示草履虫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对照示意图明确草履虫各部分的名称、作用。(4)复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掌握草履虫的生理特点。
(5)播放影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有害与有利两方面分析总结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流程。
1、观察草履虫时,用吸管从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草履虫的最好部位是()a、培养液的中层b、培养液的任意部分c、培养液的表层d、培养液的下层2、草履虫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a、利用鞭毛摆动做螺旋运动b、利用纤毛摆动做螺旋运动c、利用鞭毛摆动做直线运动d、利用纤毛摆动做直线运动3、草履虫生活在()。
5、观察草履虫时,常放一些棉花纤维,目的是()a、固定草履虫b、使草履虫运动缓慢,便于观察c、分隔培养液d、吸收培养液6、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一定比单细胞大。()。
7、草履虫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这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8、草履虫污染水源,对人类是有害的。()。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六
在工作上,认真务实是她的工作作风,但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热爱思考,善于创新,为工作注入智慧的力量。用美丽的词汇描述,不如用事实说话,那我们来看看,郭老师做了哪些:
在希望杯比赛中,她利用棋子模拟演示基因分离及组合规律,并循序善诱,帮助学生化解了遗传学中的知识难点,一举获得初中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此课例多次被李新花老师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引用。
郭郭一年来,作为市级课题的参与者,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前概念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撰写论文两篇,其中《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获得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创新论文评比三等奖,《浅谈拟人化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发表在红桥教育2014.4上。
教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发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培训手册》中。
从2013年至今,作为天津市中小学科学实践骨干教师参与了生物学科的实验教材编写工作,期间他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多次利用休息实间前往其他区县与编写人员进行交流研讨,今年9月,此书将发行使用。我校也因为郭老师的努力付出获得了科学实践骨干校的荣誉。
今年四月,郭老师参加了市教研室在杨柳青四中举行的全市骨干教师教学研讨活动,郭老师现场进行了教学设计展示,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郭老师不只是自己锐意进取,她更是给全组带来工作的热情和活力。她在平时的学科组活动和集备中,要求严格,力求实效,督促每位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学科组发展蒸蒸日上。
在郭老师的组织下,我组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级学科教研活动,王晓丹老师完成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节的展示课,受到了李新花老师的高度赞扬。
以上是学科工作中的郭老师,班主任工作中的她更是用她的平凡铸就了不一样的精彩,她不但有班主任工作所必须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更有引领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她为学生购买书籍,充实午自习的时间,培养阅读的习惯,为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制作纪念台历,用另一种形式陪伴他们奋斗,班里出现丢失手机的情况,郭老师使用智慧策略,巧妙的引导偷窃者将手机默默归还……这样的事例还不胜枚举。
忙忙碌碌中,一年的工作结束了,郭老师的工作态度和业绩也备受认可,过去一年她获得了区级美丽教师和区级优秀班主任的称号,在刚刚结束的优秀教师评比中她又同时荣获了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的称号,荣誉不是她的追求,认真务实的工作,锐意进取的精神才是她所谓的平凡,她热爱徒步,乐于攀登,永远在寻找最好的自己,她说经历才会铸就人格的魅力,才能丰满自己的人生,愿她用自己的平凡给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不平凡,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七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30。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_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31。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32。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初中生物说课稿万能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
学生:
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
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完成讨论题3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二、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
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看书,讨论,回答。分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明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在讨论基础上描述三者之间关系。每种生物的个体组成一个基因库。
通过一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讲述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袁隆顾通过杂交水稻品咱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
列举事例:2001年某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小虎,眼睛是瞎的。
引导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生动的遗传事例介绍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这家之一。提问生态系统概念。
展示食物链、食物网的课件。
提出生态系统的类型问题,引导学生列举材料并与课本内容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组织引导,评价纠正。讲解难点。
引导总结,评价纠正。使知识升华。引导评价,达成共识。
第二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5、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难点:
3、组织好“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
2、将学生分为三组,推选代表,指导学生分组准备“角色扮演”的材料。
3、制作cai课件。
学生:
1、搜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资料。
2、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措施的有关资料。
3、收集“白头叶猴”的背景资料,选出代表,准备好辩论提纲。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2、我国生物多样性形势不容乐观观看宣传片,进行情感体验。观察图片和图表,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在教师引导下形成正确观点。
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
播放宣传片,创设情境。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教育。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其他措施。
四人一组分析课本资料,重点选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观察课本插图,四人一组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本,进行补充。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资料,进行交流整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强调依法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角色扮演。
辩论生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堂小结分成三组,派代表分角色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参与发言并作出评价。
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组织辩论、协商,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介绍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小结。